脉诊在临床运用

各家脉法 >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座谈会时间:2010-07-17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座谈会

目录



脉诊学的宝藏 1



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 6



我所看到的脉象 11



脉诊学的科学性 13



脉诊和五行生克及其他 14



脉诊的规律及辅助切诊 17



脉性和疾脉及脉诊的预见性 19



以脉定症及高血压白喉的脉 21



有力无力和死脉及胃气 22



脉证合参 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24



外感脉不必浮 孕脉不必滑 25



寸口脉绝和代脉26



必须重视脉学的价值27



脉和症的 统一看法的初步意见28



高血压的脉象29



脉学上的五运四时及滑脉弦脉 30



诊脉知病和抽搐之脉 32



脉学在诊疗上的价值和仲景对脉学的重视 32



平脉辩症与平脉选药的例案 34



五运六气和脉应 35



脉诊学的宝藏



萧熙



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宝库,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



都值得我们去发掘。拿脉学来说;这里面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脉学


免责声明|高级搜索|网站地图|TAG标签|RSS订阅|博客|留言|中医网址|百科 主页 中医经典 伤寒金匮 古今医著 古今医方 医论医话 古今医案 针灸大成 音频视频 极品电子书 中医食疗
全文搜索 仅搜索标题
热门标签:中医mp3 视频讲座 胡希恕 刘渡舟 本草 中医音频 伤寒论 各家脉法 伤寒论mp3 中医诊断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今医著 > 中医四诊 > 各家脉法 >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座谈会(2)时间:2010-07-17 16:01点击: * 次

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

们学习活的经验。



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

者,由扁鹊也”。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脉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

特的学问。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仓公在脉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

公传说:淳于意诊齐王太后病,一看脉,便说是风瘅客于胞。因为他切脉发

现太阴之口,现出湿然风气的脉形,于是他参照脉法所提示的:“沉之而大坚,

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而现在出现的这种近似的而实际有所不同的脉象,

是脉大而躁。大是膀胱气,躁是里面热,因此患者尿赤,因此知道他的风热

客于胞的病情,从而能够断定他的生死了。脉学在第七世纪时传到阿拉伯,

推进了阿拉伯的医学,医学史

上已有明文记载。而我国脉学流传到了张仲景,

那已经更进一步。仲景的伤寒金匮,凡 是论病,几乎要先讲脉。而伤寒论区

别伤寒与中风的,主要还是根据脉象。晋人王叔和脉经,是论脉学的专书。

宋人许叔微的本事方,完全依据脉象断定用药。古来许多大医生,没有不是

曾经在脉诊上做过功夫的。脉书很多,不暇列举。同时脉学也不是一种“一

蹴即就”的学问,所谓“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这是

形容脉学并非只凭浅尝就可以成功,必须深入体会才能逐步掌握其精神与实

质的。以仓公为例,仓公说:“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

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

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当然一个人所能

知道和掌握的,究竟是有限的。今天党领导我们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脉学遗

产,通过集体研究,或把个人的点滴心得和经验,交流汇合起来 ,所谓集腋

成裘,成效必然是可观的。



脉学的内容,虽然说是很深奥但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虚心地去钻研,

也可以说是易学易懂的。徐洄溪说得好:“夫证之不齐,莫可端倪而尽,欲以

三指洞其机,则戞戞乎难之矣。语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此深心体悉,

不肯自欺之言。然脉虽变化无定,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应于指下者,又自

有确乎不易之理。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耳”。所谓“鬼神将通之”是指的深

而且透的体会。所以徐氏在这篇脉论的尾端说“况有象可求,学者精勤,则

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随后又说:“夫脉理渊微,须心领神会,未

可以言求”。这都是他在讲脉学之中的“审象论”里的说话。可见真的对脉学

有造诣的,不但是胸中了了,指下也应该是了了的。



二、看脉知病 因此,由于指下能够了了,那么脉诊也就成为一种辨识病



证的规尺了。许多病症,一经切脉,往往不必通过病人的自诉,而病人所有

的苦楚,医者是不待烦言而解的;然而这必是“学者精勤,熟能生巧”,才能

够达到这样的境域。现在先举一些看脉知病的例子:

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

人家讲,便知道十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蒋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

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大后方,当地有位名医听

见病家不断反映,说他看脉知病,觉得很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开业

术”,

曾两次叫自己的染病的亲戚去他那里就诊,试试他的脉诊本领。结果,病情

症候都是未经自诉而被一一写在方笺的脉案上。这位名医于是备办了礼物亲

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礼回看,成了学术上的朋友。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

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症候,而疗效却很高。有的老先生连起

因和病的传变,都能给你全部说出,恍如他亲眼所见。我所见到的这几位老

先生,都已经死了。十余年来,群众们还传说着他们的神奇的技术。我来到

广东,也遇见过几位这样的老中医。记得在1955年的时候,我和蕉岭的一位

徐老先生会诊,他也不待病人讲病,而能叙述患者的症候如数家珍。我和他

往诊各种各样的病例,他所指述的,大致都很准确。某地有一位黄老先生,

看脉的经验非常丰富。由于这样,他倒不喜欢别人说病。据说,他比上述的

蒋老先生的脉理还要深奥。黄老先生遇有病人对他说:“医生,我头痛目花”

等,他便不高兴。今天我不是提倡这种作风,而是想通过这些我所曾耳闻目

见的生动的事例,来旁证祖国医学的脉诊学方面,它所存在的精蕴是完全肯

定的。西医张公让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有一次他和一位老中医同乘火车,

途中隔邻车厢有乘客患病,找医生往诊,于是张先生和那位老中医同去看他。

那位老中医把脉一摸,即说:“你这是喉咙痛”。张先生大为奇怪,因此在文

章里说:“中医的脉学确实是值得研究的”。据说张先生是五代祖传的中医,

同时是协和医学院肄业,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的西医。从这许多事实证明,所

谓把脉知病,绝不是什么臆测屡中,玄妙无稽的。凡是对脉诊有研究的人,

他们的言之凿凿的脉法,极大可能是说得出,做得到,兑得现的。有关体现

在脉诊的事例的一些奇迹,若非亲身历验,似亦难怪其不易置信。







三、凭脉用药 对脉诊学能够掌握它运用它的好处,不只是在于会把脉知





病。其更大的作用乃在于凭脉用药。而依凭脉来用药的效果也比较照症候用

药要快速和可靠的多。同时,那些顾虑偏寒偏热,太消太补的问题,也无非

庸人自扰,是十分多余的。有是证用是药,这不过仅是关于临床诊疗规律的

一般说法;很早的年代,仲景指出了平脉辨证的重要性。就因为外表见证,

常不可凭。为什么呢?原来外证常常是似是而非,甚至有外表的见证,与内

部实际的病变的情况,恰恰相反。惟有依靠平脉辨证,才易于抓住问题的实

质。许裔宗说:“

古之名手,惟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今人不能别

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

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所以凭脉治病的道理,

主要是由是那一种病,在脉上见于那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它的“所苦”在于

那一脏那一腑,那真是所谓洞垣一方,尽见五脏症结了。这样,再根据经络

脏腑而选方用药,其取效也应该是会事半功倍的。已故精于脉理的王老先生

曾说过:“前人给我们指示着: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能参合行之,可以为上工。可见四诊之中,切脉颇为重要。脉诊学如果搞得

好的话,那任何疾病的真相和根由,都莫能逃于三个指头之下。如果这样,

而治病不见效的,是不会有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病有千变,脉终不

变,或者病的外形虽然相同,而病的内情则往往全然不同。所以根据那一个

脉位的虚实,用补用泻,则应无往不利。现以温病为例:比方说:学习了吴

又可、王孟英的皮毛,一见温病发热,竟一股脑儿概用银花、菊花、连翘、

豆卷、栀子、菖蒲等,这样的对症用药(其实这里所举的是对病用药),往往

不但不生效力,而且有时是会愈治愈坏的。其实吴王治温病,何尝是这样简

单的呢?喻嘉言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冬不藏精,而感受寒邪所形成的

温病,看见身热脉沉紧,身重嗜卧等症,应该知道它是风温。而照喻氏的主

张,则必须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经散邪。那么推寻喻氏的说法,如果

不是以脉象占重要的诊断部分,那如何敢用这类辛温的药剂?从这里,也可

知道赵养葵每每有用大剂六味地黄汤治温病的缘故了。去年台山用附桂八味

丸方治疗乙型脑炎的变例,脉诊的根据也应该是重要的一环。中医学院的一

位老师用干姜附子治疗一例流感高热,那人口干、舌苔干黄而厚,服了一包

药,第二天身热除尽,舌苔退了,口也润了这不是根据脉诊用药而取效的最

显著的例子吗?







据脉用药,不仅仅是那样像脉沉紧等什么什么之类,脉学的内容不是那

样简单的,它是非常复杂的高度的科学。同时,它也能够是用之而非常有效

的。据脉用药所体现的规律,往往是不在平常一般的规矩方圆之内的格套。

那意思是:依凭脉诊所用的方药,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处方中的药味完全与

症状不相干,或者甚至是相反的。比如说:汗出不止用麻黄(不是用麻黄根),

喉痛咽干用桂枝干姜等,这样的症候

在服用这些方剂之后,效可立奏:汗出

不止的,即获汗止,喉痛咽干的,也不干不痛了。假如不是据脉来用药的话,

我看谁也不敢这样做的。而能够这样去做的,就一定是掌握了据脉用药。临

床上,脉理能够辨析入微,则其处方用药,便能超乎象外,得其环中。也正

所谓是“不在鼓上打,却下下打着鼓上”。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明代医学宗匠
周慎斋先生的高足陈嘉璴先生,他曾启示着:在他多年的摸索体验中,深深

的认识和领悟到脉学的重要性。他自从掌握了这把钥匙,便能够随手和放手

用药,而效验特著。他对于“自己一生的秘诀,不敢自私,和盘托出,举以

示人”,叙述了两条例证:(一)他说有一个疟疾病人,尺脉数而无伦,汗出

不止,他诊断是阴分将绝,于是给予黄柏知母,一剂药就好了。(二)有痢疾

病人,吃了很多消导分利的药,和升提的方剂,用过许多方法。等到延请陈

嘉璴先生去看时,已奄奄一息。陈先生切到肝脉紧实 ,知道是因动怒而起的

病,便开了三钱牡丹皮给他,病就好了。他提出问题说:“如果不从活法去诊

疗,请问从哪里看到过用黄柏知母去治疟疾并且能够治好它呢?又谁曾看见

过用牡丹皮治疗垂危的痢疾和治好它的事呢”?







四、关于脉学的反对论者 在前人的书籍里面,也有人持反对的论调



来非难脉学。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它呢?我看:唯脉学论者给予他以一

些适当的批判,是合乎“情理之常”的。但是对于无视和蔑视脉学的谰言,

则应有所区别。一些对脉学在诊断上的重要地位持一棍子打死态度的,这样

的人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之医,经验少,只晓得做文献资料整理和编辑

的工作。一种是不肯去细心体会,这种人在脉上摸来摸去,一辈子摸不到什

么东西。由于他个人摸不着,便说“切而知之”或据脉论症和据脉议药是靠

不住的,甚至反口诋之为江湖术。这种人除一般的几个显而易见的脉象外,

根本不承认什么叫脉学。他的毛病主要是既不虚心研索,又未曾得到师傅口

授,以致摸不着窍门。因而在治理奇难大症方面,往往把捉不定,或竟望望

然而去之。龙君由先生说:“学医者,每多药性不熟,脉理不精。果能心如明

镜,洞悉某药与某病相称,某脉与某症相应,则治病自不难矣”。可见“心必

精脉”,是和熟悉药性同样重要的。

好几位老先生和在座的几位前辈,对任应秋先生的脉学研究十讲有意见,

关于脉学方面的见仁见智,当然很难强人所同。但把祖国医

学的精华部分之

一的脉诊,全盘否定;认为看脉知病是医生像煞有介事的故弄玄虚,属于欺

人之谈,从而对于医生在临床上聚精会神诊脉的工作态度,加以歪曲的夸张

和丑化,这一点对所著十讲一书的价值是十分叫人惋惜的。任先生是我的后

期同学,渊博精勤,也可能在脉学上有他的真知灼见,“则非余之所敢知”。

这里,纯然是就学术方面来谈脉诊,对事不对人。很希望通过今天“脉诊在

临床上的运用经验交流座谈会”和我会脉学小组的阶段工作小结,把脉学的

实用价值的大概轮廓部分的肯定下来。因为不了解脉学内容的精蕴的人并非

罕见,像最近(1月23日)有人在广州日报文化公园上发表“中医是否全靠切脉诊病”一文,说是“但事实上在过去确曾有一些借医行骗的人,故意以

‘凭脉断症’为名,来显示自己的本领,欺骗群众”。把中医脉诊的神髓和某

些个别人的医疗作风混为一谈,因而根本推翻了“凭脉断症”,这是值得深入





检查的。洄溯在前人的书中,也间或有对脉诊之学,根据某种角度的看法而

提出非议的,但如果仔细的去翻阅他们的著作,就很可发现一些这样的情况:

那便是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而其对脉学也就愈来愈有体会,从而在医论医

案的叙述中关于描写三部九候的脉象方面也就更加详细。然而过去要做到这

一步是必需配合一定的条件和走着许多弯路的,那就是既要有极多的临床病

例供诊疗研究,又须有良师益友从旁讲授指点,还得要自己肯去虚心学习和

深入体会;才能像剥茧抽蕉那样,渐有所得。脉学在过去所以被视为深奥的

东西,就因为在那样的年代里,不可能有集体研究的这种良好条件的缘故。



五、我怎样开始重视脉学 我自己年青时也和那些“取消主义”论者



对脉学的轻薄态度一样,我早年拜过李和铃老师学习过脉法,后来进了学堂,

由于对脉学没有临床上的体会,于是在以为自己很“科学”的那种愚妄无知

的状况下,也不能例外的诬蔑那些在临床上讲脉学的是“江湖”。后来上了几

岁年纪,病看得多,比较有了一些经验,才逐渐认识到脉学是符合辩证唯物

主义的高度的诊断学的一种。也由此觉悟到自己对脉学的一些错误看法完全

是没有根据的。我由于在临床上碰过不少钉子,和多次受到群众的教育,这

样促使我不能不注意脉学。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和杨医生会诊他叔父的

痰火病,病势有增无减,后由杨越秋老医师诊治,一剂即平。有一例眼科病,

很久不愈,杨老

先生诊断是肺热不宣,用重剂麻杏石甘汤而大为见效;这些,

都是从脉诊上寻取到诊疗的准绳。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女教师来我处门诊,

“妇人尤必问经期”,我问她:“月经有未来过”?你说她的回答是怎样的?

她说:“我月经来了你都不知道?你还看什么脉?我在湖南看病就没有用我讲

过”。她一气便走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从此再也不敢因“门庭如市”

而以响牌名医自居,深切的感到我对脉诊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的皮毛,根本

还谈不上什么入门哩。多年来我总是想:1某地的医生未必都如那位女教师

所说的“看脉知病”?但老医生一经切脉即知所患或抓住其重点,则实有其

事。2“凭脉知病”并不等于排除四诊合参,也不是要想借此显示本领,而

是说能够切脉而洞见病源,岂不很好?因此,我认为研究脉诊的目的和意义

是:1看脉知症,2即使不能一按脉即知所患所苦是哪些症候,也可以凭脉

断病——这是指凭脉而获知内脏相互间的盛衰情况。其实看脉知症的最高和

最终目的就是在此。3据脉用药——因为这比凭症状用药要精确和细致得多。

我自从有了这个初步的认识,便不再把看脉当作虚应故事了。我想起了龙绘
堂在他晚年的著作里说的话,他说他早期行医时,缺乏经验,“每当用药之时,

虽按症以诊脉,实不知脉理之为何?不过望风捕影,以乞灵于药王而已”。龙

氏后来和“医国名手”晏廷予相交,才懂得了脉理的诀窍。所以他在学医真

诠里说:“学了药性学脉理,学了脉理方有用;某经是真虚,某经是真实……

看得到时脉分明,任凭病来如明镜;有了明镜有把柄,一下笔时便入圣。不

靠汤头歌,不任人家命,病端虽夹杂,病脉总清净”。因此,我改变了以前对

待脉诊的态度,认真的在脉上做功夫,体会逐日有进展。正如王雨三先生说







的那样:“除了先学28脉的形象以外,还要学习各种兼脉。不仅知道浮脉是

代表外邪,还要知道浮濡、浮数、浮革、浮芤、浮虚等脉。不仅要知道沉为

在里,而且要知道寒邪深入少阴,脉必沉紧,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因之,

那它就不单纯标志的是里;还有湿热内阻,脉必沉迟,而于是也就不能轻率

的使用温药。同时在兼脉之外,还要知道部位;部位不同,病理病机各异,

而用药也就大不相同了。”







六、脉学座谈的形式 脉诊在临床应用上的经验交流,希望老前辈们根



据多年的体会和心得,有多少谈多少,不拘形式,像谈家常那样

,油盐酱醋,

一点一滴都好。汕头老中医林维镛先生和我谈到脉学,他说:“我几谈几种”。

像右关脉芤弱,表征胃实质的缺损,是消化性溃疡病。像脉气不规则,为腹

瘤形成之征。像紫斑病而现浮芤之脉,其预后必然不良等。这些我都已写进

岭南医话里面。这样,各人所谈的即使很少,大家汇合起来,便可以蔚为壮

观。相信老前辈们的脉学经验是一时谈不尽说不完的。关于何种脉,一按即

知为何种病,或者什么病,服了许多药都无效,后来根据其脉象所见,投药

一两剂即获起死回生。或者有些病非常危险沉重,但因为脉象所标示的,而

断定它无关紧要。或者病势虽轻,却出现了某种脉征,因而断定其不能度过

冬至等,这些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说诊病只要专讲脉

便什么都可以不管,不是唯脉学论,而是说在讨论脉学的时候,则必须以脉

诊在临床诊断上有其重要的意义为重点突出。因此这里并不等于是在排除脉

诊以外的其它诊法,或破坏四诊合参的统一性。但是,说脉诊是诊法中的上

乘功夫,也并非全然没有理由的。经验证明,脉诊和色诊,两者同样居于等

量齐观的地位。内经不是有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话吗?



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



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蔡仰高



一、读脉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



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

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



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

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 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

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

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 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



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

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 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



景岳已经有较详

的论述。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

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



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

得生。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

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

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两尺无

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

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

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

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 30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

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

症实脉实为顺,症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

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







七、脉象所表示的病症 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例如中央空



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

血。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

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

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

高会有此脉。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我地钟XX的父亲就是如此。高血压

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



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紧象,因为

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



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

状因而也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

口不好。



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动脉和散脉的脉形及病候 有些脉的形状要谈一谈,这里要提出



动脉:濒湖脉学体状诗说:“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

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动,两头都虚。

也就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则无此现象。所谓阴阳搏的阴阳,则代替气

血。虚者摇兮胜者安的胜,指身体好,虽有动脉无碍,只是因思虑太过而已。

动与滑有所区别,滑脉如珠走盘,动则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动,似有

按它不住的情势。



散脉的形状也值得一提:这种脉按起来,有时这边有,有时那边没

有,有时中间有,散脉的体象是无拘束的,“散漫然”的。



孕妇现散脉,则为坐产。若未足月而有脉散,则为流产之故。有一

女人,因肠热症,热迫堕胎,奄奄一息,来邀请出诊,说是病情万分严重。问

我这病会不会死?我说有一线希望。他的丈夫是做药材生意的,也拜过老师。

可能刚才他的老师已经诊察过。他的丈夫认为我的诊断不对,说是久病脉散必

死;因为她害肠热已一个月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妻子今早是流过产的。我诊病

的时候也是在上午。流产脉散,所以仍是有希望。结果我替她治好了。







九、据脉象而定治疗的方法 左寸关弦浮为肝风。尺小,为精气差。



两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应该补阴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药。



长久的出血症,脉必芤,女人有这种脉,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甚至

拖到 10个月以上。曾有一个乡村妇女,正月生了孩子,出血历时七个月。因

为能吃能做,有时又好一些,所以一直迁延未治。这是子宫因流血而下陷,血

止则能上升。但因日久出血,气虚不能升举之故,故血流不止。其脉芤而无力。

结果用升补之法治愈。







十、据脉断症不误 某些病症,出现某类的脉象,根据它以推断疾病,



可以无误。即使是情景万殊,而如果脉象不变,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

记得在香港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人本来是阑尾炎腹痛,看过脉后,说是有

腹痛症。病人反问我说:你说什么?我说:你是右边腹痛。因为你右手脉象

数疾。他说:你看错了,我是阑尾炎你都不知?其实既然诊脉知道他的右侧

腹痛,也更可以据脉而运用攻泻的疗法。脉仍然是并未瞒我。




有一件医案也是在香港时的事:香港有一位孕妇,名字叫赵琼芳,

在月经停止两个月的时候,经西医张XX诊断,说是有孕,我的诊断亦同。后

来到了五个月时,腹部并不大,又往张医生处检查,按腹摸不着,听诊也听不

见什么。叫她回广州作详细检诊。她因为生产过一男一女,所以对于有孕无孕,

也不在乎,只是想看看有没有妇科病。于是来我处复诊。我说:潮州人说的“饿

不死胎不肥”,因此不会腹大。她问我用什么疗法?我说:“吃补药”。给予补

中益气汤,重用归芪。第三天复诊。我看了她的脉,对她说:“你已经有了感

觉了,是吗?”她说:“服了第一剂药,便有感觉了——胎儿能动”。这一个例

子不仅仅在于说明凭脉知孕,而且说明连服药后的感应都能在脉上感知。根据

脉情运用补药,把胎气托上来,脉气因而也随着胎气而增旺了;故而敢说你自

己也能知道。这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这位孕妇很兴奋的对我说:“我

以前以为你们中医看脉,似乎不过是虚应故事,不如西医用听诊或按腹检查的

可靠。而且我总以为三个指头在手上摸摸,这种诊断方法未免太简单太古老了,

很有些看不起中医。现在看起来,真是令人佩服中医的脉学,不能不说中医也

一样高明!”







十一、看脉知有胎无胎和月份深浅 凭脉知孕,上面已经说过。有



的人可能提出:这不过是结合经期停止和恶阻等症候而互相参合,推演出来

的诊断而已。这种提法我认为他只是看到一半。因为有孕无孕,遇到最复杂

的情况时,若根据脉征,也仍旧是可以取决论定而不致贻误的。我现在举述

三例如下:



1、月经净后和胎脉之别——有一个妇人已生过二女孩,未生过男孩,因

已四五年未受孕,心很着急,想再生育孩子,刚好这次月经过期未至,于是要

求我给予诊脉处断。我察过脉,说:“还看不出。再过二星期来复诊”。将近二

星期,恰好她家人有人患病请出诊,她也就便搭诊。大家都不作声。我诊过脉

便说道:“根本不是怀孕,没有胎脉”。她的家婆笑着说:“你上次看过脉后,

第二天月经就来了。如果你这次说是有孕,那真要叫人笑出鼻涕来了。”



2、月经未到期,28天现孕脉——有新婚夫妇同来,女人求诊,左脉滑

实。我说有孩子。她爱人说:“不对,月经还未到期”。其实一般经期当临而未

至,只要逾期多过一两天,不必过期太多,仅仅31天左右,脉上也往往可以

看出有孕。这位女人在命门脉中有一点涩的样子,虽有

胎,但不很好,即是胎

气不牢固。后来这女人因落雨上晒台收衣服,下楼梯时还有四级,不慎跌下,

因而子宫出血。初找西医打针止血,开始有效,但历时七天仍未止。后来又大

量出血,有血块,于是要我诊治。这时胎脉仍在,渐渐的因体力日差,胎脉的

脉气也降低了。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后,渐有好转,可以步行来门诊。脉象方面,

还是有孩子。他爱人说:“这是不是还是以前的胎呢?”我说:“以前胎脉是左
边手,现在仍是左手,所以是以前的原封未动。”后过了八个月,生了一个男

孩子。这一点,说明:第一,28天脉即表示怀孕;第二,跌后大量流血,安

胎仍能有效;第三,脉象未变,虽有日久流血,胎仍保留,即使脉气低落,而

胎脉未改,故仍能确诊其胎孕如前;第四,脉始终在左,故知其为男胎。



3、凭脉判断非葡萄胎——有位叫纪盘恩的,据说因为怀了孩子,子宫

出血,经过妇科治疗,没有好,要施行刮宫,她不同意,请中医看过。青蛙试

验第一次(+)性,第二次(-)性,西医的诊断是①流产先兆,②葡萄胎。经

我诊视,我看她的脉象,是受孕。于是替她治疗,血干净了,还有多少白带;

仍需要继续治疗。服药期中,胎气还未恢复正常,那女人去大便,用大力努责,

竟连胎都下来了。护士来报告说:胎儿约有五寸长,头如鸡蛋大;证明不是葡

萄胎。



4、葡萄胎的脉——就是所谓鬼胎脉,乍大乍小,尺不滑。一位潮阳人,

有过两次葡萄胎,医生要她切除子宫,她不肯。但自己已认为受孕无希望。第

三胎子宫又出血,医生还是说要把子宫切除,她仍不同意;于是找我看。据脉

象确是受孕,便给予止血安胎的药。满足了10个月,往医生那里去生产,医

生很惊讶。于是为她接生,产下了一个女胎。这女人认为这是破除迷信的胜利。

我所以能知道她是怀胎,是从脉象上辨认出来的。







十二、诊脉知道妊娠和月份的深浅 妊娠一至三月,左寸浮大,即



经所称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心脉浮大,亦主有孕。



有孕三到四月,尺部必滑疾。按之滑疾而散的,为三月。但疾而不

散的,怀孕必五月以上。



此外诊断有孕的方法,是孕妇多见精神衰退,因食欲不振,或患呕

吐而脉象不病,或脉比平常更有力;这是人病而脉不病,也可以认出她是有孕

的。







十三、有关月经之脉 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



不是滑,此极可能是月经刚刚来潮的

征状。这种脉诊准确性颇大,常常有些

妇女病号笑起来:“你连我的月经来了都知道”!



如果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这

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腹痛。这因为月经的来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畅快,

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经水像泉水被阻,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畅快,这时必

然会有腹痛。



如果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一方面是,月经后期,或者就是

阻闭不行了。脉波稍疾一点,那常常是月经先期。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

体虚。色欲不节,也常是先期而至,来时必定血量过多,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

由于虚,故无法控制血行之故。







十四、毒瘤之脉 腹内有瘤之脉,其状不一定。有一个女人,脉左尺在



搏动时,数至之中,有一至像勾端刺指那样。我说:“左尺其脉如勾,腹内左

侧有瘤一块,是吗?”病人说:“对”!







十五、直上直下之脉 至于张露清先生提出的直上直下的脉波,所谓思



春脉,仓公传上说:“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

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

男子不可得也。”我所体会的,和仓公传上说的是一样。







十六、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 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



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所以

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

现它。





我所看到的脉象



张露清







四诊中的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的最精细的诊法之一。有的人说是没有根

据,以为寸关尺那样极小的一个部位,而且三个指头距离那样近,怎么会搞

出三部九候的那么多明堂出来?尤其是在那样的短短的一点桡骨动脉的地

方,却有脏腑阴阳和人体上中下那么变化复杂而且范围广泛的东西配属和分

布着。简直是理之所无,事不可有。其实,我认为持这样的理由去非议脉学

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丝毫没有触摸到实质。如果以为短
小的方寸之地,不能窥察内脏的全景,那么,且试举一律请问:箫笛上面的

六个音孔,不也是相距密迩吗?为什么吹一口气,六个指头按动,便演化出

1234567各种音色和曲谱呢?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循,在经过桡骨动脉时,固然



也和吹一口气在箫笛的管

腔里一样的看似简单,然而问题究竟是不能仅从表

面来把物理轻率简化的。







内经提出察脉和诊尺的诊术,扁鹊难经,独取寸口,其法更为精致。所

以能在两尺部位做工夫,而知道病情怎样,这是诊法中的最上乘。千余年来,

名医辈出,在脉诊的一点上,各人的体会和功夫各有程度上精和粗的不同,

但由此却也说明了脉学是一种深奥的学问,不是一蹴即就,和容易揣摩的。

可是,它是应该加以揣摩,值得研究和发掘的。我个人几十年的经验,对脉

学的体认如此。感觉到从脉诊上来断病,其正确性是很大的。







现在以诊妊娠的滑脉为例:女人有孕,两寸见滑。滑的脉象,确确实实

是如珠走盘。左寸滑为男胎,右寸为女。滑脉亦主有痰,凡膈上有痰的病,

脉多滑象,但这种有痰的滑脉,却不是像如珠走盘那样。在我多年的临床上,

所见都是如此。







据脉以断定生死,真可以说得上是“其言有征”的。看生死的脉,主要

是看两尺;左尺肾水,右尺肾火。若尺部无脉(男右女左),必死。这是我的

老师傅传授给我的。可以征验。有这样的脉,即使言行、举动、起居如平常

人,也是必死无疑。试举一个病例:有一个女病人,第一次患病接我出诊。

她的丈夫抱她由房出厅,半途晕倒在地,苏醒后,扶持到厅上,当时病情严

重,但左尺有脉,我说无碍,终于医治好了。后来第二次患病,症势较轻,

坐在厅上言笑自若;但是左尺却没有脉,我判断她必死。结果,迟半日后,

即告死亡。这是看死脉的诊法的一种,在这之外,还可以看脉象的彼此相生

相克,以定生死。比如肺痨久咳病人,出现数脉,甚至实大洪盛的,必死;

因为洪数属于火脉,火克金,所以它不宜出现于肺痨久咳病人的脉象中。其

他各脏的病的生死脉,都是像这样的。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它。







还有思春的脉象,表现在左关的特别弦旺上;这种弦脉,上贯寸,下贯

尺。若发现如此形状的脉波,则绝不能使用辛温的药剂;误用辛温,必发癫

狂。故有此脉象,不论男女老少,都应该给予滋水平肝的疗法。

祖国医学的脉诊学,前人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一部分已被记载在医书

里面。前人并没有欺骗我们。我们体会不到脉象及其有关辨识疾病的脉法,

只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懂而又不肯虚心而已。







脉诊学的科学性



王金石








祖国医学的脉学,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这个问题,应该从临床的事实

中去求得解答。我个人的意见,脉学不仅是一种经验的诊断技术,而且它是

有理论根据和指导的。先引内经的话吧:内经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外

见五色修明,故声音能彰。心肺有病,呼吸为之不利。”照中医原有理论来推

衍:肺主气,心主血。气的吸入由心肺,呼出肝肾。气入于肺,在外成为卫;

气入于心,在内成为营。营卫循行流利,那就呼吸能彰了。







在四诊中,脉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仲景在讲述诊病的方法时,首先讲

脉学。如太阳篇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很显然,先说脉象

然后才叙症候。同时以脉浮紧为伤寒,脉浮缓为中风。

脉诊为什么这样重要?因为脉是营卫的表征。内经说:呼吸一息,脉行

六寸,一昼夜呼吸13500息,合共810丈。阳(卫)行25度,阴(营)行25

度,合为50度。平旦大会于寸口。

内经说:理色脉以通神明,合之四时五行,六曲八风,不离其常,然后

百发百中。内经指出理色脉的重要性,但在诊断上为什么脉学又被强调着它

的作用呢?这主要是由于脉征常反映经络的变化,因此对机体的病理变化,

反映亦最敏捷。仍以太阳病为例:仲景论太阳病头项强痛不解的治法,曾经

指示过先刺风池风府。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太阳传经的第一表现,是由项

至风府受邪。巢氏病源的伤寒候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前面已说过,气的吸入,是经由心肺的,风府为肺经的穴

道,风池为心经的穴道。营卫的循行,这里是必经的道路。
再说桂枝汤证的汗出几几:几几是小鸟学飞振翼之貌,照这样讲,那么,

汗出几几的解释,应该是恶风的症形之一;状如小鸟振翼,也就是耸动肩膊。

我们知道:肩膊前下是云门,后下是肺俞,都是肺穴。肺主皮毛,风寒由皮

毛而入,故得浮脉。这是脉和经穴症候的关系。







仲景说中风的脉象是浮缓。许多人以为缓是缓慢,这是就字面的看法。

经验上:结合浮缓来理解它,那么,以尺寸定阴阳脉位:假如阳分脉浮大濡,

阴分脉也同样是浮大濡。彼此都在浮中沉三部表现相同的脉象,这便是浮缓

的脉形了。而数者互相比较,却又以浮脉为特出。因此说是中风的阳脉,代

表风为阳邪。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桂枝汤在脉证上的方义是:用桂枝生姜行

阳,芍药甘草和阴,行阳者为卫,和阴者为营。因此能治太阳病头项强痛汗



出恶风的见证。







脉象不仅可以知病辨证,而且可以判断生死。然而它的鉴别和辨析是十

分精细的。在脉象的互相联系上,同一种脉象,而结论有所不同,生和死的

区分也相去天壤。例如啄指的死脉(是一种疾脉),但若在孕妇见之,即非死

脉。孕脉见于两尺,尺脉滑利,其动搏指。所谓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因精

气流溢,转相灌溉,加速脉的转动所致;同时,冲脉复还于心,有此现象。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结合色诊:女腹如箕,色见三阴,丹田石门气海有青

纹,随月份深浅,由大至细,由下而上。此外,胎女,母食欲强,动先右足

而后重。男腹如釜,色见三阳,丹田石门气海有紫纹。母不思食,动先左足

而前重。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以脉息论:三个月的

妊娠,脉的至数开始变化;三月多一至,四月多二至,五月以上多三至。有

孕的脉的特征,是三部的脉至(波)有一线相连住。身虽有病,但无邪脉,

亦为孕子,但脉下必有一线,方为有喜。左脉滑疾特甚,是重阳,是二个男

胎;右脉滑疾特甚,是重阴,是二个女胎。重阳重阴的意思,指脉波旺上加

旺。还有宫外孕的脉,虽然有啄脉,流利滑大,但这样脉不调节,还一面出

现不足的现象,而见涩脉。结合色诊:在瞳人处及眼下胞下黄黯色。同时人

中向外侧左右翻。

还有:将产的脉,甚至离经,水下乃产。所谓离经,是离开了寸关尺的

部位,而直上鱼际。
再谈谈胃溃疡的脉象:右关多见弦大。浮中沉三部,随着这种脉形的出

现,可以定其上中下胃脘的病变。







以上简略的谈了一些脉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从这上面,可以看到脉

诊的信而有征,并非如一般所说脉诊不过出于臆想那样的虚玄。而且,由于

脉象的错综互见的关联上,我们可以理解到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符合辨证唯物

的精神的一门诊断科学。







脉诊和五行生克及其他



潮阳县人民医院院长 钟少卿







一、胃根神及寸关尺 脉象反应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里不重复脉学



上的老生常谈,谈我个人的见解和经验。



脉象所反映的实,其意有二:一为正实,一为邪实。虚脉所反映的,是

正虚。



脉象总以胃、根、神三者为最重要。胃是胃气,根是有根脚,神是脉的

精神。三者不失,病虽垂危,犹为可治,三者一失,不论呈现何脉,总非佳

兆。






寸关尺配合着五脏六腑,不是凭空想象。它能够表征内脏的病变与病人

的 “所苦”,这里面还有着五行生克的重要关系。任应秋否认左为心肝肾,右

为肺脾命的脉学的基本说数,说明他在临床上还体会不到。







二、舍脉从症,舍症从脉 如何去理解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问题,



如何去运用它?这必须提高到医学的理论上来看。所谓物极必反,阳极似阴,

在脉症二者的关系上就是这样交替出现的。重病垂危见七绝脉,脉诗说:“忽

见非常即弗医”;但重病而见七绝脉,则其危象显而易见,不是难于分辨的假

象,不需要考虑脉症二者的从舍问题。我现在举例说明它:



有一种病,病势很危重,而脉反和缓如常脉,若经验不够的医者诊之,

往往断为 “无虞”!可是不旋踵而患者即告毙命。这是一种回光返照,我曾经

遇到过这样的病例。当医生离开病家还未走远的时候,病人即死。若医生对

临床诊脉无体会,那就要发生误会。这是属于应该舍脉而从症的例。又有一

种“外候”极危,而脉的胃、根、神三者均不失,或者独尺脉及踝中不歇,

这是所谓树无叶而有根,有理由认为“垂死乃当更治”。所以这样的病例,每

在投药之后,即可能转危为安。







三、脉在季节上的诊法的运用 脉的吉凶宜详为审辨,已如上述。而



它与五行生克,犹为有关。在解放前,我曾诊过一例患肺结核的少妇,时值

农历十月(冬令),脉象洪大弦硬,绝无柔和的状态。我把我的诊断告诉她的

家属说:“今年可能会好些,到了明年夏至,病就会复发,那时便没有办法。”

家属很不高兴,请了很多医生治疗。第二年一交夏至,病势复发,经好几位

医生治疗,无效而死。我的诊断所依据的理由是:这少妇是肺病,十月冬令

属水。在水令出现了明年夏季火令的脉,如果脉象带柔和些,就是到了明夏

也还可以医治。为什么呢?肺属金,金畏火刑;脉象洪大属火,硬而无柔和

之象,为脾胃气行将告竭。倘使能够柔软些,柔软为土,土为万物之母,主

生气;则为脉有胃气。同时,土能生金,故尚可治。一方面,冬令应该呈现

石脉,而现在反现洪大而硬,是明明为火已刑金。这种真脏脉的出现,加上

明年夏令的季节,其火炽甚,克金更是厉害。而且胃气又竭,这样,何能幸

免!这是一个例。



还有另外一个病例。是60多岁的老翁,身体很胖,能够吃饭。因为近些

时饭吃得少些,胃口较差。他的儿子陪同他来请我诊察;

脉象很沉,将见伏

象,又兼带有弦细,却没有丝毫的和缓之气。这时正当农历九月,我对他儿

子说:“这病交十月冬令必然会发肿,而不能治疗”。叫他趁早送回家乡去。

他儿子不大相信,以为这不过是少吃些饭的小毛病。我的根据是:李濒湖说

“沉潜水蓄阴经病”。果然一到十月,两脚发肿。他的儿子便带他回家,积极

治疗,终于死亡。诊脉而知本病的预后不良,是因为秋有冬脉,而又无和缓

之气,这表征胃气先匮,土不制水,而且水反侮土;加上胃纳不佳,所以知

道它的后果危殆。







四、脉诊和时日的关系 不但是脉诊和节令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进



一步时日和脉诊的瓜葛也值得注意研究。有一例慢性的全身水肿,喘促,其

脉沉而隐隐,几乎好像无脉,绝无冲和之气。病家问我有没有希望痊愈?因

为在病人面前,不便直言,就把我的诊断写在纸上,说是壬癸之日很危险。

病家拿去给他的一位当医生的亲戚看,他的亲戚问:你请的是哪位医生?知
道是我诊断的,便去查对日历。他告诉病家说:“如果钟老所说对的话,后天

便会死,快备后事”。这人满身是水,脉呈心阳衰败,心是君火,肿为水病,

水来克火,故脉象沉微而隐隐。壬癸为水胜之日,后天是壬癸。届期心阳一

竭,危殆立至,这个诊断的提出是有理论根据的,这是否说是偶中呢?



上面是脉诊和日干的配合,以下再举述一例时刻方面的“脉应”。有一次,

有一个妇人患病,请了老医生看,患者平日身体不好,现在出现抽筋,认识

是肝有火——老医生搞错了,用龙胆泻肝汤。服药后,舌变黑,不想喝水,

脉来无神,脉波不整齐,没有胃气,病家邀请了我去他家诊治,我说这个病

不好治。第二日我便要辞谢回家。病家很相信我的话。他们说家里人手少,

希望不要再半夜出事故。我说不妨,是在白天死的。那天人忽然昏迷,竟然

到次日中午才死。同道中有人问我的理由,我说脉学要深深体会。因为这是

阴虚,服了龙胆泻肝汤,病势一变,阴虚则阳盛,半夜至平旦,为阴中之阳;

由早到午,为阳中之阳;午到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阳。这

是阴虚的病症:夜属阴,白天属阳。当阴虚欲绝时,在阴盛之时可以不死;

遇阳中之阳的午刻,故必死。



有好多例子都是照这样相生相克来诊断的,很正确。证明中医的脉学传

统是非常可贵的。







五、妊娠脉 诊妊妇之脉,主要的是滑而有神。但妊妇身体极虚者,则脉




不甚滑而神稍差。须从其他方面参详之。



曾诊一妇女,月经不到一月,尚未超期,因为脉象滑而流利有神,我说:



你这个月不会行经了,断为怀孕。这女人不信,事后告诉女友说:“看脉说我

有孕,你看好笑不好笑?”她的女友来看病时说起这事,我说:“等肚子大了,

就不会骂我了。”后来四个月后,那女人来复诊,的确是妊娠,足月产一男孩。



又有一工作女同志。月经超期三几天。因脉象流利有神,我诊断是受孕。

她去做蛙检,阴性。第二次复诊,我说还是有胎。她又去做蛙检,阴性。第

三次来复诊,我说是妊娠无疑。可是第三次蛙检仍然是阴性。化验室的通知

笑道:“看是你脉行还是我的青蛙行?”结果是真的怀孕。青蛙三试而三现阴

性,而滑脉流利有神,三诊无误!我的意思不是说现代科学的诊断不行,不

是说不需要它。我是说前人在脉学上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他们的著书立

说之精,确实值得去潜心学习的。
六、体检与脉诊 脉诊的好处,可补现代医学体检的之所未备,且举一



例。有一个患者,医生给他探热是37摄氏度,脉博72/分,医生说:“没有什

么病”。他转到中医科来看。我看他的脉,是右关弦,诊断是脾胃有病。问:

“肚有痛吗?”他说:“对的”。临床上这种事例并非罕见。



上面所谈的,只是一些零星的材料。但是,脉诊应用的实例很多,在这

一个短时间内是谈不完的。







脉诊的规律及辅助切诊



梅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钟思潮







一、耐烦脉诊 我过去诊脉很不耐烦,对于症状进行了解后,一按脉觉得

脉和症比对,相差不多,便算了。张仲景大师早就批判过这种粗率的诊法,

他说:“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

息,不满五十……所谓管窥而已。”这充分教育了我们,要认真的诊脉,反对

粗枝大叶的作风。我奉行了仲师的垂训,批判了自己以往从事脉诊的过于草

率;提出切脉必须按至五十以上,才能在脉象上发现“个中情趣。”







二、诊脉知症 打诊触诊,可以知胁肋和胃部的痛楚。中医的切脉,对于



头痛、胁痛、胃痛的测诊,却很准确。三部九侯的诊法,应该很好地体会。

同时,脉学必须贯穿五行的理论。五行反映在脉学上,应该不是玄谈;事实

上,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如不联系起来,不贯穿五行,脉法就搞

不通。而左右三部的

脏腑配属也是有事实做根据的。比如说:弦为什么出在

关上?并且左关脉弦,则为头痛口苦。这里面的理由就不简单。还有弦脉出



现在右关,便有胃痛的征候,这不是木克土吗?讲脉学,必须运用五行的理

论,这是一个证明。同时辨证论治的辩,也不能离开这个道理。







三、脉学的规律 在脉诊上既要严格地掌握它的普遍规律,也要注意到



脉学中的矛盾形式的特殊性的一面。那就是像:风热而脉静,泄泻而脉大,

以及失血忌见洪数,阳病忌见微脉等的脉证不符的相反规律等。在某种情况

下,脉与证的矛盾,往往出现着特殊的形式。如乙型脑炎及夏秋季伏邪的症
侯,呈现发热烦躁痉厥等阳性症状,但一面却表现沉伏的阴脉。又如热深厥

深的手足厥冷,神昏痉厥而是属于阴性症状的,又出现数而有力的阳脉。还

有新病呈现阳症,反见伏脉。这些脉学上的特殊性矛盾,就需要用辩证的方

法灵活地去运用它,认真地作出分析,以求得统一(脉与症提高到理论上的

两者之间的统一)。方书说:“大实有赢状,大虚有实侯,”这是一种物理的变

化。乙型脑炎的伏脉,多有用清营的犀角地黄汤而脉象转为洪数的;又热邪

内伏,多有用四逆散加凉肝镇痉的羚羊钩藤等药,获得厥回而脉症相应的。

这些规律有正面的和反面的,应该全面地了解它和分别的对待它。







四、治病必求其本------脉 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是阴阳,而脉的表



现,也不出阴阳的变化。脉法上的诊断死生的可靠,老先生们已谈过:浅学

如我,也略有体会。曾见有患者气急神扬,头摇目窜,汗出,神昏,症极危

重,但细按其脉,中侯有神,尺部有根,呈些微和缓柔润之态,当时诊断他:

“脉有生机,其病必生”。其他像重症肺结核或虚极之慢性病,推断何季何节

何日而死,根据和中医老先生们的接触和临床摸索,发现有许多“历试不爽”

的事实。这都是按所胜所不胜类推出来的。五行的推演是他的复杂化的一面,

阴阳的归属则是简化的一面。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脉象上也必须存在

着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互相维系,否则阴阳离绝,那就是亡失了“本”!







五、一根桡骨动脉的花样 一根桡骨动脉,分配不同的脏腑,从临床



事实来看,它的科学性是很强的,问题是在于如何的发扬它,认识它。情况

是这样的摆明:不论任何一个病者,寸关尺所见之脉,是不一致的。尺和寸

相较,关于尺相较,各不相同。而且左右手的寸关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