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千字文》临习指导

智永《千字文》临习指导
智永《千字文》临习指导

智永《千字文》临习指导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干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右图为作品局部)妩媚俊佻,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人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干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

每当捌面对—本新帖时,应掌握—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理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至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

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字相当为宜;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2.对笔、纸、墨的选择

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距笔头—寸)、行二、萆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作要爽洁、清劲、准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

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

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下图为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四、真书的用笔分析

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

(一)横的写法

1.长横

作为—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得势。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

其一如下图中“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下图中“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

其三如下图中“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

2.短横

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俯势,如下图中“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下图中“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下图中“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下图中“求”字的横;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下图中“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下图中“且”字的下横。

3.横的变化

汉字中的横画最多,因此其形态、体势的变化也颇多。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下面拈出几例说明。下图中“土”字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收之,对比鲜明。而下左图中“任”字右部的三横,上仰、中平、下俯,长短各异,变化自然和谐。又下图中“声”字中的横画,自上至下依次减细,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应多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举—反三。

(二)竖的写法.

汉字横多竖少。竖是字的骨干,起着支撑字形、稳定重心的作用,宜写得劲健挺拔。

1.长竖

此帖中的长竖有以下三种:

一为悬针竖,如下图中“傲”字右竖,起笔时与上一点画呼应,笔锋迂回而下,收笔时出锋,显出畅意流美之态。

二为垂露竖,如下图中“辞”字最后一笔竖,收笔时回锋,显得浑厚沉静。

三为“行意竖”。由于此帖行意浓厚,因此字中时有行书笔意的点画,如下图中“斩”字末竖,显然是为求流畅的笔势而带出。

2.短竖

短竖在写法上与长竖相似,有起、收笔上的藏露变化,有相向、相背的体势变化。

(三)点的写法

待横、竖将手、腕训练得较为稳定后可转入对点的学习。南宋书学理论家姜夔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

背,随字异形。”

点为字之神,点亦富于变化,但何时用什么点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定的规律。如左右两点用于字首、字中,—般就是如下图中“糠”、“嫡”、“少”的写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下图中“凉”、“员”、“异”几种写法。四点底一般也只有如下图中“熟”、“谦”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变化。而上下两点的写法,由下图中“钧”、“扇”二字可见,上下三点由“沉”、“落”二字可见。

此帖中点单独出现时,形态最多的是侧点,书写时笔取侧势,锋尖入纸用力向右下,待毫铺开后笔锋稍顿,衄挫回锋。其他还有直点、长点、垂点、撇点、挑点、平点等,书写时要留意它们与不同笔画搭配时的形态,找出规律睦。

(四)撇的写法

撇、捺好比字的双翼,要左右呼应对称。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笔。

1.长撇

本帖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长撇为兰叶撇,如右下图中“房”、“史”二字之撇,轻锋入纸向右下轻点,然后将锋调正,由轻渐重,腕同时向左上方翻,自中下段渐行渐提,出锋撇出。此掷飘逸摇曳。

另外两种长撇在起、收笔上作了变化:长曲撇起笔先向右下切入,而后笔致清晰地撇出,如右图中“饱”字左撇;回锋撇收笔处向左下轻蹲,得势后迅速向左上挑出,与下—笔呼应,如右图中“合”字之撇。2.短撇

短撇与长撇笔法相似,只不过长度较短,在起、收笔及角度上变化更细微丰富一些,由右图中“黍”、“税”、“亩”、“易”四字可见。同时,短撇用笔迅疾多变,要求临写时手上的动作要干净、准确,不可有多余动作。

(五)捺的写法

捺是字中向右舒展的一笔,其笔法来源于隶书,要有起有伏。

1.长捺

此帖中的长捺丰润婉转,起伏含韵,一波三折。如下图中“令”字之捺,起笔空中作逆入之势,笔锋落纸右行(取平势),为一折;而后顺锋向右下行笔,为二折;至捺脚翻腕捺出,为三折。

另有如下图中“聆”字的回锋捺,笔至捺脚处不出锋,而作回锋之势,显得含蓄厚重;而“奏”字之捺至捺脚处圆锋而亡,隶意十足。

捺贵舒展,临写中应注意用笔的节奏感,不可行笔过快。

2.短捺

此帖中短捺化为反点者居多,如下图中“散”、“欣”二字的捺;也有

类似于长捺笔法者,如下图中“囊”、“济”二字的捺。

(六)钩的写法

作钩之法,需蹲锋,令钩饱满劲健。钩的变化较多,但写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长短、粗细的差异而已。竖钩的起、行笔与竖相同,至将转笔处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右下图中“则”字之钩。本帖中的竖钩也有拖钩法,即出钩时将笔锋调正,掣住笔势向左稍行钩出,如右图中“孰”字左下的钩画。钩的形态一般有以下几种,兹列出典型字例,可强化练习,如右图中“宅”、“弱”、“飘”、“心”、“贼”、“处”字中的竖弯钩、横折钩、弯钩、斜钩、卧钩等。

(七)折的写法

折是由横和竖搭接而成的。智永真书的折笔多暗转,劲力内敛,如右图中“伊”、“旦”二字的折,转处笔势稍顿,圆锋而下,折处圆劲而有张力。而右图中“曲”、“忠”二字之折,则笔至转角处提笔换锋,抵住下行,折处笔力盎然,似切金断玉一般

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书的笔法特点。需要提醒临写者注意的是,此帖真书类似于行楷,笔致流畅圆洁,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现其笔端灵便畅达的气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书基础。因此在I临

写此帖的同时可穿插临写王羲之的行书帖,以切准智永楷书与王字行书的契合点,达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五、草书的用笔分析

孙过庭《书谱》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因此对草书的用笔把握首先体现在使转上。智永笔法精熟,“笔笔从空中落”,故而可以说,智永此帖草书教科书般的笔法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

(一)使转

此帖在使转上达到了“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书谱》语)的艺术效果。其转笔淳厚流畅,灵动而不诡异,沉实而不呆板。

1.下转。如图中“霄”、“易”二字之横下行时,腕部要随之缓缓外转,使锋居于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

2.上转。如图中“充”、“肠”二字,在笔上转时不可懈怠(勿猛提笔),稍驻后翻转而上,忌机械硬转,令锋散开。

3.平转。如图中“饱”、“畏”二字笔至平转(撇折)时腕要稍向内翻,

并在转处稍顿。行笔时注意要手腕轻虚,避免动作过大。

4.连转。如图中“辅”、“鸥”二字,转笔处顺势相连,行笔动作基本—致。但转折中应注意动作到位和连转处的变化。

草书使转中最(隹的是上、下转交替进行,如图中“委”、“寓”二字。临写时首先要看清行笔线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动作,可先在空中熟悉两遍后落笔。检验连转动作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审视线条的起、行、收处,不能出现散锋或尖薄的情况。如果动作不对,应及时调整,直到准确为止。

(二)横

草书中多牵丝映带,许多点画相互依存,横画也不例外。它可以与竖、撇、捺、点等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如右图中“佐”、“曲”、“弱”、“营”等字。当然,相对独立的横画也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字中,与字的其他部分互相呼应。

1.短横

草书中独立的短横一般为字的首笔或末笔,其起、收有轻重,体势有俯仰。一般上横多用轻起、仰势,如右图中“飘”字;亦有切笔人纸重起者,如“青”字。下横多取俯势,如右图中“士”字;有重起轻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

短横中还有一种逆势写法,如右图中“执”字。此法多用于横连竖,目的是顺势。

2.长横

长横多为一字之主笔,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态。长横在用笔上变化颇多,如右图中“晋”字中横尖锋杀纸而入,凌厉劲健;“耻”字上横尖锋轻入,辅以提按,含蓄蕴藉;“每”字上横翻锋入纸后提笔右行,至收笔处顿锋上转,沉实婉转;“并”字末横取隶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横呈下俯之态,顾盼含情。

(三)竖

字中竖画好比搭台的支柱,一般写得挺直厚重。

1.短竖。根据所处的位置,此帖中的短竖有以下几种形式:位于左,多用垂霹,只是起笔或轻或重,如右图中“佳”字;位于中,大多与其他点画相连,变化多端,如“维”字;位于下,一般厚重有力,支撑上部,如“闲”字。

2.长竖。《千字文》的示范性约束着作者的个性发挥,因此本帖中没有抒情畅意的特长竖,只有相对较长的竖。如右图中“植”字的长竖居于左,切笔下行,丰润秀逸;“刻”字的长竖居于右,行笔轻重变换,颇有动感;“想”字的长竖承上启下,巧妙地将字的气息绾结于一体。

(四)点

其实,看似简单的点往往是书法中最具变化、最难表现的,因此临写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比较,体会其用笔的细微变化,抓住其个性与共,陛特征,使之成为点睛之笔。

1.单点

单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点画仍有相呼应的关系。单点作为首笔或末笔时,一般多用俯势,笔毫入纸后向右下稍顿弹起,如下图中“庙”字;亦有取仰势者,如“跃”字的左上点,起笔与横法类似,笔锋向右稍转后即折回而下。

另外视字的结构,具体作点时还应留意其角度的变化。

2.双点

双点一般笔势相连,分为上下点和左右点。

(1)上下点。如下图中“论”字末熟练的提按,在上点完成后顺势带出下点;“嗣”字右部两点稍作翻腕,一笔而成,凝练有神;“禄”字中右两点开张大气,气势汹涌,角度、收放变化自然;“盗”字左上两点行笔稳健,气息相连。

(2)左右点。如下图中“凉”字右部下两点饱满沉实,遥相呼应;“羲”字上两点笔力干钧,峻急飞动;“乎”字的两点提按自如,一气呵成;“微”宇的两点纵横交错,轻灵洒脱。

3.多点

多点并列要注意各点的不同写法及相互间的呼应。

(1)横式。如下图中“密”字中部的点,重起顿笔后转腕提笔,而后翻锋向上完成左点,至右时,腕外转顿笔顺势完成右点。再如“羔”字中的横点,笔势起伏,提按、顿挫极富节奏感。

(2)纵式。如下图中“清”字上点采用单点的写法,下两点一笔写成并顺势提出与下一笔呼应。“落”字中左下三点一笔写成,由轻渐重,简约而凝练。

(五)撇

草书中的撇画多与其他点画相连或相映。

1.长撇

此帖中长撇或厚重沉实,线条遒丽,如下图中“映”、“初”二字;或凝练老辣,劲挺畅意,如“廉”、“碑”二字;或笔意婉转,飘逸洒脱,如“沙”、“接”二字。

2.短撇

短撇变化较多。如下图中“欣”字之撇藏锋入纸,腕夕啭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笔顺势带出,翻转灵活;“求”字上撇由横变异而来,状若兰叶;‘夙”字之撇露锋直下,迅速发力。

(六)捺

草书为了取势的需要,形态完整的捺一般出现较少,取而代之的多为反捺。

1.长捺

长捺多以反捺出现者居多,如左下图中“义”、“履”之捺均轻入轻收,中截浑厚;而“秦”、“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笔含蓄。

2.平捺

此帖中平捺的写法较为统一,多尖锋入纸后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尾部稍顿捺出,隶意盎然,如左下图中“逸”、“运”二字。

3.短捺

在草书中,短捺多化为姿态不同的点,如左下图中“读”、“笑”、“实”、“囊”各字。独立者多饱满厚重,如高山坠石;连带者多婉转流畅,似泉水奔涌。

六、草书的结构特点

虞世南《笔髓论》言:“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笔势的迅疾自然给草书结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字文》专为习书而创制,因此其草法相对工稳、规范了许多。

1.气息绾结

文章要“形散而神凝”,书法亦然。草书更应讲究跌宕起伏、大开大合间的气息绾结。如右图中“嵇”字翻转腾挪,一笔而成,体势紧凑;“临”字各部分虽相对分离,但笔势不断,气息贯通。

作草求势,或连绵转折,或笔断意连。而势的表现主要通过改变笔顺和简化点画达到。如右图中“并”字先写两竖再完成两横,令整字行笔便捷顺畅。再如右图中“躬”字本来较为复杂,而经过简化笔画,自然就容易贯气了。

2.字形多变

草书讲究整体美,而这种美靠什么实现呢?表现在字法上便是字形变幻和大小穿插。相对来说,《千字文》作为习书范本,其大小变化并

非十分突出,佃临习时不应忽视,尤其应注意训练以结字大小调节书作的节奏。而字形的多变是根据字的结构来随机处理的。总的原则是在注意字形饱满的同时避免出现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字势,力求以形变增强书作的节奏与韵律。

3.揖让有度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作草尤需如此。下笔前应预想各部分的空间比例,然后落笔。如右图中“飘”字,其左部上揖下让,右部上让下揖,巧妙搭配,浑然一体。

4,伸缩得体

字法要打破正方或长方的呆板体势,就必须要注意伸缩。一般情况下,左右、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长短参差,勿使齐平,如右图中“绛”字;上下、上中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宽窄搭配,如“寥”字;独体字要注意点画的伸缩,令字形多姿多彩,如“毛”字。

5.疏密映衬

智永草书《千字文》中,有左密右疏者,如“散”字;有左疏右密者,如“谁”字;有上密下疏者,如“历”字;有上疏下密者,如“带”字;有中疏外密者,如“领”字;有中密外疏者,如“感”字。

总体看来,智永草书《千字文》由于其书写宗旨的制约,在结字上仍以匀称、沉稳为主。当然,如果运用于创作,我们可以放开一些,增加行笔的连带及体势的变化,让笔意更抒情一些。

七、历代《于字文》名帖介绍

《千字文》是传统的蒙学范本之一,相传为梁武帝时员外郎周兴嗣所撰,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内容。全文共1000字,无重复者,成四字韵语。与其他蒙学书有所不同的是,《千字文》是专为学书而创制的,因此历代书家以《千字文》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兹选出几种予以介绍,以便开阔视野,有比较地学习。

唐代为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怀素更以其富有特色的草书誉满书坛。晚年其亦以小草书写了《千字文》(图一为作品局部)。该帖84行,1045字,艺术风格不像其大草般纵横狂怪、奔放险峻,而是给人以恬淡洒脱、神定气闲的艺术感受。

唐人高闲在书法史上并不出名,但其传世草书墨迹《千字文》残卷

(图二为作品局部)却显露出深厚的书法造诣。该卷行笔遒劲刚健、灵动跌宕,盘旋流转间尽显盛唐的气度与风范。

宋人的《千字文》名作当数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及草书《千字文》,另有徐铉的篆书《千字文》也颇可观。至元代,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图三为作品局部)一枝独秀,广为流传,亦为“赵体”的一时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清及近代,作《千字文》者亦不乏其人,如文彭的楷书《干字文》、沈粲的草书《千字文》(图四为作品局部)、徐霖的篆书《千字文》(图五为作品局部)、徐渭的行书《干字文》,还有王宠、傅山、于右任、来楚生等都有《干字文》书法传世,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广为流传。

八、部分《千字文》书法名篇赏析

1.临作

隋智果乃智永同时代人,并曾向智永学习书法,书论《心成颂》为其所著。

图一真萆《千字文》(为作品局部)传为智果所书,就其风格而言可视为I临作。与原帖相比,此篇用笔更为沉静入骨,而且瘦劲敦厚了许多,颇有几分逸少《乐毅论》的影子。

南宋赵构的真草《千字文》(图二为作品局部)显然属于实临作品。其用笔、结字皆忠实于原帖,只是笔法及字法上显得过于谨小慎微,气度小了许多,此亦或为情性使然。

由上两例可以看出,历史上一些书家的临作可供我们临写时参考、借鉴,但一般不宜直接拿来作为范本。

2.创作

与赵构相比,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图三为作品局部)则显得亮丽豁达了许多。该贴点画劲健飘逸,舒展开张,结字

清瘦方正,宽绰洒脱,自成—格。不可否认,从纯然书法的角度去分析,瘦金体有着书法艺术的诸多缺憾,但今天它对我们训练笔法、转腕、骨力等方面无疑仍是—剂良方。

傅山,一个在当代书坛仍很流行的名字。我们熟悉他“四宁四毋”的艺术主张,熟悉他雄强恣肆的大草,而他的这件不起眼的楷书《干字文》(图四为作品局部)也颇受后人推崇。章炳麟评其“小楷乃独淳古”,于右任谓其“小字乃温厚和平,如此乃知有道君子真不易测也”。傅山晚年此作横见轻灵,竖则淳厚,撇捺隶意盎然,结字奇崛多变,显出高古的气息及别张一帜的面貌。

与傅山的《千字文》相比,王宠的真书《干字文》(图五为作品局部)在用笔上与之相近,捺取隶意,笔致厚重。但细加推敲,二者又迥然有别。用笔上,王宠着力追求简约含蓄,以韵取胜;字法上亦不若傅

怎样临习智永《千字文》

怎样临习智永《千字文》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 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2) 三、临写准备 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

智永楷书千字文技法讲解 讲解人:毕云扬 第一讲:笔法训练 一、文房四宝的认识 二、如何执笔 三、线条训练 1、笔肚画线与笔尖画线 2、中锋与侧锋 3、露锋与出锋 4、提按与粗细 5、手腕的运动训练 6、手指的运动训练 四、笔毫的运动方式 1、直入法与切入法 2、侧入转中锋 3、几种收笔的方式 4、翻笔 5、圆转 6、折笔 第二讲:智永千字文八个基本笔画训练 横、竖、折、撇、捺、点、钩、提 第三讲:笔画归类与分析(拓展训练) 1.横与横变化 2.竖与竖的变化 3.折与折的变化 4.撇与撇的变化 5.捺与捺的变化 6.点与点的变化 7.钩与钩的变化 8.提笔 第四讲:如何读贴与临帖 第五讲:集字联句创作

一、文房四宝的认识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的。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学习书法不但是工具要选择好,而且要选择与古人性能相近的工具。 一、笔:古人对笔有不同的称呼,特别在战国时期,如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只有秦国称做“笔”。秦始皇统一了列国,才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做笔,一直沿用到现在。 毛笔是由笔杆、笔头、笔套三部分组成,其中笔头最为关键,决定了毛笔性能的优劣。古人比喻好的毛笔具备“尖、齐、圆、健”四德。也是判断毛笔好坏的四个标准,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 、“透”、“亮”,要“一点如漆”、“湛入小儿目睛”。初学者可选用厂家生产好的墨汁,因为实惠、方便。 三|、纸:上古无纸,直接书刻在兽骨、金石之上。汉以后,纸张才逐渐推广,多为麻纸张,唐宋以后都用宣纸,清人多用生宣。初学,临摹可用毛边纸或元书纸,写作品可用半生熟的宣纸。 四、砚:俗称砚台,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智永真书千字文笔法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 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 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 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

草书写法岂容任意变更——论沈鹏先生草书中的谬误

沈鹏先生是当代书坛名人,身具众多头衔:全国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顾问等职,可谓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其著作颇丰,然而阅其《简介》,其作品还是以书法方面为主;而沈鹏先生之蜚声海内外,正因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领袖人物,从副主席到主席至少经历三十年左右,而自称创作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件以上。大约在十年前,我的邻人在济南参观李清照纪念堂时拍摄了一张沈鹏先生以草书体写的《一剪梅》的碑刻,拿照片来让我观赏,照片的草书文字还算清晰(见图:沈书一剪梅)。《一剪梅》正文共六十字,浏览之下,不禁使我惊诧不已,因其中既有错字,又有不合规范的字,加在一起就有六个字之多。其后不久又有书画界的朋友向我提起:沈鹏先生出版过一本《沈鹏行草千字文》(以下简称:“沈书千文”),并说书中有若干错字。(按此书书名应命题为“草书千字文”更为切题,因严格地说书中可作行书看的仅寥寥数字。)闻听此言,就产生了一个很想一睹究竟的愿望,后来偶然在书肆发现了这本书,便买了回来。此书出版于2000年,封底写明是北京和平出版社出版、第一版第四次印刷。虽没有印数,但作为普及型的平装本,几次印刷至少也在数万册以上。披卷阅览一过,令我大为惊愕,因为几乎每一页都有写错的字,甚至有一页内就有数字谬误。 笔者作为书法艺术工作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学习研究草书。从《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十卷本作为开端进行辨识草书,以后几乎遍览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的草书碑帖,凡遇疑难不识的字,不惜耗费时间精力,必至辨清认识而后已;有些疑难的字是作为存疑经搁置多年之后重新检阅时始忽然开悟,获得确切辨识的。数十年的苦心研习探索,对草书的各种规范写法以及其创造的依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于是发现近二、三十年来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多种碑帖书籍中,释文中的错误非常之多,甚至七十年代出版的四大巨册《草字编》(启功先生总校订)以及奉乾隆帝御旨刻制之《三希堂法帖释文》也有释错或应释而未能辨识的草书。由此深感草书之辨识确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拟

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指导精编版

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指导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干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右图为作品局部)妩媚俊佻,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人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干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书法千字文

牛人写的《书法千字文》,无一重字、太绝了! 前言 有一位牛人,把《中国书法通史》用一部千字文(韵歌形式)写了出来,收录了中华书坛五千年的大事件、大书家及其传世碑·帖·墨迹,并按朝代阐释演变简史和流派风格,采用五字一句的现代韵文,全文二百句,一百韵,一千字,无一字重复。今发来与大家共赏! 正文 中华五千年,书法一脉连, 名家赛星辰,珍品万代传。 炎黄(1)仓颉字,“符号”开新篇; 殷商(2)甲骨文,“占卜档案”苑; 西周(3)钟鼎·金(4), 《利簋》两《盂·盘》; 注释: (1)炎黄:指上古时期的炎帝和黄帝时代,炎黄创造了华夏民族; 仓颉:指黄帝的史官仓颉,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汉字的人;他首先发明“符号”,把符号叫“字”,从此告别了“结绳记事”年代,开启了汉字新篇章。 (2)殷商:指中国历史上的“殷商”时代。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发现最早的文字,刻在甲骨上,故称“甲骨文”;到目前为止,已发掘15万片甲骨,4500个不重复的单字;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多用于“占卜记事”;在河南殷墟发掘了“甲骨文占卜档案库”,由此建立了“殷墟博物苑”。 (3)西周:指中国历史上的“西周世”。 (4)钟鼎·金:指“钟鼎文”,也称“金文”;古人在青铜器上刻字叫“钟鼎文”,因古代称钟鼎为金,故也叫金文,传世佳作有《利簋(gui)》、《大盂鼎》、《小盂鼎》、《散氏盘》、《墙盘》等。 春期(5)载·盟(6)誓,

始皇(7)石鼓·言(8)。 秦(9)区大·小篆,只见直·弧圆; 李斯(10)撰玉箸(11), 《封·琅·芝·峄山》。 程邈(12)确定隶(13),撇捺钩折点; 汉(14)达最精级, 蚕头燕尾(15)显; 注释: (5)春期:指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6)载·盟:全称是“载书”,也叫“盟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记录盟誓活动的誓约辞。 (7)始皇:指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早期,在“始皇”28年出现“石鼓文”。 (8)石鼓·言:指石鼓文,也称《四言诗》,是刻在10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是记录皇帝游猎的《四言诗》,也称“猎碣文”; (9)秦:指我国秦代,首位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从此把篆书区分为“大篆”和“小篆”,把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统称“大篆”;把大篆简化整改后叫“小篆”,也称秦篆,是秦代通用文字。篆书:只有“直画”、“弧画”和圆,没有撇、捺、钩、折、点。 (10)訛李斯:是小篆创始人,更是中华书坛第一位留下名字的伟大书法家。 (11)玉箸:古人把“小篆”叫“玉箸(zhu)篆”,由李斯撰写的小篆杰作:《封泰山碑》又名《泰山刻石》,还有《琅琊台》、《芝罘》、《峄山》刻石。 (12)程邈:是秦汉人,原是狱吏,后犯错入狱,他在服劳役十年期间,把大小篆整改为3000字的隶书报秦始皇,秦始皇称善,将其减刑提拔为狱史,并下旨“定书”,因程邈是个徒隶,故将他的字称为隶书(或佐书)。(13)隶书:程邈隶书改变了篆书笔画,出现了“撇·捺·钩·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至今也是盛行书体。 (14)汉:指我国汉代,又分东汉和西汉。 (15)汉隶:东汉隶书出现了“蚕头燕尾”,使隶书达到最精级,发展到最高峰,故称“汉隶”。 蔡邕(16)《熹》规范,纵改横向扁; 《礼·乙·曹·晨·迁》,佐貌已臻全。 许慎(17)《说解》典, 《部首》《六》词源。 魏晋南北朝(18),翰坛翻波澜;

草书书法作品大全 (2)

·张瑞图行草书法 [张瑞图资料总汇] [张瑞图作品大全 ·明朝书法大家文征明草书书法《诗卷》 [文征明资料总汇] [文征明作品大全 ·明代浙江余姚人书法家姜逢元《草书纪游诗册》 [姜逢元资料总汇] [姜逢元作品大全·明末书法家蒋羽灵蒋明凤书法《草书长卷》字羽灵,号苏湾浙江长兴人 [蒋明凤资料总汇] [蒋明凤作品大全 ·宋拓书圣王羲之草书书书法《十七帖》翻墨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 [苏轼资料总汇] [苏轼作品大全 ·明代李东阳《草书自书诗》等 [李东阳资料总汇] [李东阳作品大全 ·明代文彭草书《滕王阁序》墨迹 [文彭资料总汇] [文彭作品大全 ·王羲之行草书《百姓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拓本四种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唐代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 [高闲资料总汇] [高闲作品大全 ·明代黄姬水《草书诗翰》手卷等 [黄姬水资料总汇] [黄姬水作品大全 ·明代释担当《草书诗册》两种 [释担当资料总汇] [释担当作品大全 ·唐代怀素《藏真帖》 [怀素资料总汇] [怀素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二哥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元代吴志淳草书书札 [吴志淳资料总汇] [吴志淳作品大全 ·明代李东阳《草书自书诗》 [李东阳资料总汇] [李东阳作品大全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赵佶资料总汇] [赵佶作品大全 ·高二适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 [高二适资料总汇] [高二适作品大全 ·王廩《得示帖》(右半图) [王廩资料总汇] [王廩作品大全 ·晋代王循《七月帖》 [王循资料总汇] [王循作品大全 ·司马炎《省启帖》 [司马炎资料总汇] [司马炎作品大全 ·东晋王彬《仁祖帖》 [王彬资料总汇] [王彬作品大全 ·明代吴应卯《行草书七言诗》扇面 [吴应卯资料总汇] [吴应卯作品大全 ·唐代怀素草书《客舍贴》 [怀素资料总汇] [怀素作品大全 ·明代桑悦诗翰 [桑悦资料总汇] [桑悦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积雪凝寒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唐代怀素草书《客舍贴》 [怀素资料总汇] [怀素作品大全 ·陆机《平复帖》与历代书家跋文 [陆机资料总汇] [陆机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裹鮓帖》并赵孟頫临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王羲之草书《虞休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文征明《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册》 [文征明资料总汇] [文征明作品大全 · (东晋)王荟草书疖肿帖翁尊体帖唐摹本 [王荟资料总汇] [王荟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长风帖摹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孔侍中帖唐摹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十七贴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卷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游目帖复原卷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草书游目帖唐摹影印本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家族法书_唐摹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东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摹本卷 [王羲之资料总汇] [王羲之作品大全 · (三国_吴)皇象急就章明拓松江本.pdf [皇象资料总汇] [皇象作品大全

智永千字文临习指南

智永千字文临习指南(草书) 一、草书的用笔分析 孙过庭《书谱》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因此对草书的用笔把握首先体现在使转上。智永笔法精熟,“笔笔从空中落”,故而可以说,智永此帖草书教科书般的笔法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 (一)使转 此帖在使转上达到了“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书谱》语)的艺术效果。其转笔淳厚流畅,灵动而不诡异,沉实而不呆板。 1.下转。如图中“霄”、“易”二字之横下行时,腕部要随之缓缓外转,使锋居于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 2.上转。如图中“充”、“肠”二字,在笔上转时不可懈怠(勿猛提笔),稍驻后翻转而上,忌机械硬转,令锋散开。 3.平转。如图中“饱”、“畏”二字笔至平转(撇折)时腕要稍向内翻,并在转处稍顿。行笔时注意要手腕轻虚,避免动作过大。 4.连转。如图中“辅”、“鸥”二字,转笔处顺势相连,行笔动作基本—致。但转折中应注意动作到位和连转处的变化。 草书使转中最(隹的是上、下转交替进行,如图中“委”、“寓”二字。临写时首先要看清行笔线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动作,可先在空中熟悉两遍后落笔。检验连转动作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审视线条的起、行、收处,不能出现散锋或尖薄的情况。如果动作不对,应及时调整,直到准确为止。 (二)横 草书中多牵丝映带,许多点画相互依存,横画也不例外。它可以与竖、撇、捺、点等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如右图中“佐”、“曲”、“弱”、“营”等字。当然,相对独立的横画也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字中,与字的其他部分互相呼应。 1.短横 草书中独立的短横一般为字的首笔或末笔,其起、收有轻重,体势有俯仰。一般上横多用轻起、仰势,如右图中“飘”字;亦有切笔人纸重起者,如“青”字。下横多取俯势,如右图中“士”字;有重起轻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 短横中还有一种逆势写法,如右图中“执”字。此法多用于横连竖,目的是顺势。 2.长横 长横多为一字之主笔,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态。长横在用笔上变化颇多,如右图中“晋”字中横尖锋杀纸而入,凌厉劲健;“耻”字上横尖锋轻入,辅以提按,含蓄蕴藉;“每”字上横翻锋入纸后提笔右行,至收笔处顿锋上转,沉实婉转;“并”字末横取隶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横呈下俯之态,顾盼含情。 (三)竖 字中竖画好比搭台的支柱,一般写得挺直厚重。

智永真书千字文

智永真书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资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竝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智永的书法特点

智永的书法特点 智永的书法特点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浪漫开。——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书后品》且评之云:“精熟过人。” 张怀瑶撰《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评述历代书家,智永之楷、草、章列为妙品,行书列为能品,并作传曰: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渡。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阳询)、虞(世南),精熟过于羊(欣)、薄(绍之)。 相传其曾有真、草《千字文》800本,散诸于江东佛寺,各施一本。按《千字文》出自南朝粱武帝指命周兴嗣编次,殷铁石集拓王羲之书而为之。 《书断》有记智永住吴兴永欣寺时临仿其书,“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颓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 又记“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满”。若是,智永研习先人遗迹,其精熟者自可想知。传世《千字文》墨迹多六朝别字,书法秀逸,风神娟静,信是出自其所临右军之手迹。古代名家评智永唐李嗣

真《书品后》:精熟过人,惜无奇态。 唐张怀瓘《书断》: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宋苏轼《东坡题跋》: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之诗,初若散缓不及,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又: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又:虽骨气清健,大小相杂,如十四五贵胄偏性,方循绳墨,忽越规矩。又: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明项穆《书法雅言》:智永专范右军,精熟无奇,此学其正而不变者也。清梁巘《评书帖》:晋人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其去右军如颜之于孔。《承晋斋积闻录》:隋楷莫佳于智永《千字文》。今世所传《乐毅论》、《黄庭经》诸帖,皆不如《千字文》。 书法自右军后当推智永第一,观其《真草千字文》圆劲秀拔,神韵浑然,已得右军十之八九,所去者正几希焉。清刘熙载《艺概》:陈僧智永尤得右军之髓。永禅师书,东坡评以“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则其实境超诣何如哉?今摹本千文,世尚多有,然律以东坡之论,相去不知

智永《千字文》详尽学习攻略!不收藏就太可惜了

智永《千字文》详尽学习攻略!不收藏就太可惜了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 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三、临写准备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

张旭的草书赏析

张旭的草书赏析 唐代的草书在继承汉魏章草、晋代“二王”和汉代张芝等人的基础上,出现了如孙过庭、贺知章、张旭、怀素等一代书法大家,把书法线条的流动美和笔意变化的技艺推向草书发展的顶峰,至今罕有其匹。而孙过庭与贺知章在继承二王草书的传统上颇有功夫,但创新不多。张旭、怀素既有继承更多创新,创造性地发展了自汉末以来400年间的草书艺术,充分地展示了草书的艺术美,世人以“颠张狂素”来形容他们臻于化境的草书艺术,并敬称其为“草圣”。 张旭以酒为嗜好,作书每每大醉,高呼狂叫,甚或以发濡墨,人称“张颠”。他以王书为基底,又得法于张芝,发展了传统的草书,与怀素一起,开创了草书的全新境界。当时人们对初诸家每有微词,而独对张旭无异议。唐文宗把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和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张旭自称其学书“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始得其神。”可见他草书的灵感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是单纯的在书桌上玩弄笔墨技巧。杜甫在诗中写到:“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 另一位草书圣手怀素是释家中人,他与张旭一样嗜酒如命,竟一日九醉不醒。他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

其酒中作书,每出佳品。他和张旭有“颠张狂素”之说。怀素家贫,曾种芭蕉万株,以叶习字,极为刻苦。他用木板写字,竟然将板写穿!习字用过的毛笔,堆积成冢,称“退笔冢”。时人评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张旭《古诗四帖》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郡人。他的主要政治和书法艺术活动都在盛唐时期。史载他初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盛唐时期,人才辈出,张旭就是一个以草书名世的奇才,《唐书》云:“后人论书,欧(欧阳询)虞(虞世南)褚(褚遂良)陆(陆柬之),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昊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其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张旭的“奇”,不仅在他的草书艺术,还在他的诗和酒。他的诗,虽然现存的只有6首,但唐诗数万,《唐诗三百首》是其精华中的精华,就选有他的《桃花溪》七绝诗一首,“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情画意,人称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张旭的嗜酒,在盛唐也是有名的,盛唐有所谓的“醉八仙”,张旭与大诗人李白、贺知章都在其列,他平生以饮酒作书为乐,饮酒,见其豪爽;作书,抒其性情。他为人的风流倜傥,为当时的才俊豪杰所倾倒,几位著名的诗文大家李白、杜甫、韩愈都曾有诗文赞颂过他。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精熟过人” 院系:艺术学院 班级:美术学(书法方向)133 学号:20130424320 姓名:李璐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精熟过人” 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方向)133 20130424320 李璐【摘要】智永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上攀钟繇、王羲之笔法,下开唐人楷书先河。传“永字八法”即为智永整理钟、王书论所得。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挑为趯、左上为策、左下为掠、右上为啄、右下为磔。”陈思《书苑菁华》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 【关键字】智永真草千字文永字八法 公元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即位,改元开皇,国号隋。公元589年即开皇九年,隋灭南朝陈,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南北分裂,统一了国家。隋朝的历史虽然短,只经历了两代皇帝: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604年)和隋炀帝杨广(公元605年-618年),但隋朝在各方面都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成为灿烂的唐朝书法文化的先驱,为唐代书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隋朝帝王对于丹青翰墨的重视不减前朝。隋文帝灭陈时接收了陈的法书名画八百多卷。隋炀帝更是在洛阳观文殿后建立“妙楷台”和“宝迹台”。妙楷台收藏法书,宝迹台收藏名画。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历周至隋,初并天下,大业之始,后主频求其书,往往有献者。”又云:“王师入秦,又于洛阳擒二伪王,西京秘阁之宝,扬都扈从之书,皆为我有。”

可见隋代收藏不少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后来也都成了唐朝内府书画收藏的基础。 思想上,隋代儒、道、释逐渐走向融合。两代皇帝曾下令对儒、道、释经典、论著作大规模整理、抄写,这也为书法的普及提供了机会。 教育上,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隋设置了“书学”,对书法进行高等教育,并有“以书取士”的措施促进书法普及、提高和发展。 此期书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承继北朝的隋代铭石之书;二是继二王书风的墨迹及碑文。书法理论也颇丰,出现智永《永字八法》和智果《心成颂》。因为出于对智永的喜爱,所以详细介绍一下。 智永,俗姓王,名法极,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历梁、陈、隋三朝,传百岁而终。南朝陈、隋年间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王羲之七世孙,世称永禅师,以书名世。智永禅师善书,工真、行、草、章草诸体。唐张怀瓘《书断》把他的章草、草书列入“妙品”,隶书列入“能品”;并记载,隋炀帝曾对智永说:“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书史会要》称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为一时推重”。相传智永禅师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送浙东诸寺。《真草千字文》是智永书风的典型代表。隋智果、僧述、僧特,以及初唐虞世南等均出于智永的门下。智永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永字八法”的

《历代千字文》《放大书法大全》117部

《历代千字文》《放大书法大全》117部 · 启功《真书千字文》(121277)· 智永真草千字文(60855)·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4336)·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50804)· 启功楷书千字文(43734)· (晋)王羲之草书集字千字文(42568)· 毛泽东体千字文字帖(24561)· 怀素《大草千字文》(23546)·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20147)· 赵佶《小楷书千字文》(19479)·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19296)· 吴未淳《行书千字文》(18833)· (唐)欧阳询行楷千字文(17338)·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16572)· 米芾《小楷千字文》(16449)· 智永《真草千字文》(16142)·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15489)· (元)赵孟頫行书千字文2(14434)· (唐)颜真卿楷书千字文(14257)· 怀素《小草千字文》(14199)· 百家姓千字文五体钢笔字帖(14145)· 王福庵《隶书千字文》(13934)· (元)赵孟頫行书千字文(12486)· 硬笔行书千字文钢笔字帖(12457)· (唐)欧阳询小楷千字文(11999)· 文征明小楷《四体千字文》(10960)· 傅山《草书千字文》(10450)· 张瑞图《草书千字文》(9404)·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宋拓关中本(9262)·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9197)· 瘦金体千字文钢笔字帖(9162)· 硬笔楷书千字文钢笔字帖(9081)· 沈尹默《草书千字文》(8413)· (元)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早稻田大学 藏)(7941)· (唐)褚遂良小楷千字文等(垂裕阁法帖)(7651)· (元)

《历代千字文》《放大书法大全》117部

《历代千字文》《放大书法大全》117部 智永真草千字文 启功《真书千字文》(121277)·  ·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4336)·  文徵明《行书千字(60855)·  启功楷书千字文(43734)· (晋 )王羲之草书集字 文》(50804)·  怀素《大草千 毛泽东体千字文字帖(24561)·  千字文(42568)·  赵佶《小楷 字文》(23546)·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20147)·  吴未淳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19296)·  书千字文》(19479)·  )欧阳询行楷千字文(17338)·  孙《行书千字文》(18833)· (唐 米芾《小楷千字文》 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16572)·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16449)·  智永《真草千字文》(16142)·  )颜真卿楷书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2(14434)· (唐(15489)· (元 百家姓千字文 怀素《小草千字文》(14199)·  千字文(14257)·  王福庵《隶书千字文》(13934)· (元 ) 五体钢笔字帖(14145)·  硬笔行书千字文钢笔字帖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12486)·  文征明小楷《四体(12457)· (唐 )欧阳询小楷千字文(11999)·  张瑞图《草 傅山《草书千字文》(10450)·  千字文》(10960)·  )智永真草千字文宋拓关中本 书千字文》(9404)· (隋 瘦金体千字文钢笔(9262)·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9197)·  沈尹默《草书 字帖(9162)·  硬笔楷书千字文钢笔字帖(9081)·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早稻田大学 千字文》(8413)· (元 )藏)(7941)· (唐 )褚遂良小楷千字文等(垂裕阁法帖)(7651)· (元

智永楷书《千字文》单字讲练指导

智永楷书《千字文》单字讲练指导 智永是王羲之后人,书传家法,对后世书法影响甚远。董其昌评价其字“力透纸背”,苏轼评其字“精能之至,返造疏淡”,何绍基评曰“含蓄而极富韵律意趣”。智永楷书,易上手易转体,自然舒展,而其楷书《千字文》堪称典范,是一千多年来最佳版本。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 1 天 单字精讲? 作为全篇第一个字,“天”字整体平稳,结构端庄,奠定了整篇平和温润的基调。具体而言,在轮廓上呈三角形特征,第一横切笔快入,干脆利落,第二横略显平缓,细细品味可发现此中方圆之趣味。撇捺左右舒张,分量接近,饱满而自信,临习时应细细体会。 临习要点?

地 单字精讲? 左右结构,提按对比明显,左边“土”部按笔饱满厚重,第一横与第一竖基本连成一个块面,是整个字的“字眼”,“也”部左聚而右散,左边凝成一团与“土”部合成此字的主体部分,竖弯钩舒展,留出较大的空间,疏密乃显。 临习要点?

玄 单字精讲? “玄”字是按笔的代表,整个字线条厚重,内部空间较小,第一笔要重重地按压,略作停顿,使之厚实凝重,交代清楚之后方可调锋向左出笔,之后利用惯性弹跳至横画的起笔,重切而入。写的时候注意观察起收笔的具体形态。 临习要点?

黄 单字精讲? “黄”字上下结构,但是凝聚一体,主要得益于横式线条与竖式线条之间明确的经纬编织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使得整个字有很强的凝聚力,另外一方面也平均切割了文字内部的负空间。 临习要点?

宇 单字精讲? “宇”字第一点偏左,但是下方竖勾却偏右。这种左右错位的结构处理方法是智永楷书常见的造型方式,它能够使得整体活泼而有趣味。在具体的线条形态上,两个短横入笔的角度也不一样,学习的时候注意这些细节,不可概念化。 临习要点?

智永千字文带解释

智永千字文带解释 智永千字文带解释 导语: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二个方面:一为发“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学者宗匠;二为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为《千字文》的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接下来WTT将跟大家一起来欣赏智永千字文带解释,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千字文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