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

第六章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右图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社会发展阶段

2.A.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示意德国柏林某生活小区的雨水利用系统。据此完成3-4题。

3.该系统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4.A.绿地水土流失加剧 B.城市内涝发生率大大减少

C.地表径流水位变率减小

D.城市大气湿度显著增加

4.该系统最适宜推广的城市是

A.北京

B.兰州

C.新加坡

D.开罗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米×2米×1米)、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煤气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显示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下图为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若W 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A.水泥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砖瓦厂 8.该生产流程的优点有

①粉尘去除率高 ②根本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③热回收利用率高 ④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改善水运条件

D.发展水产养殖 10.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调水工程,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 土地退化现象。下图是贵州省某地区石漠化随坡度、坡 向分布概率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潜在”石漠化出现的坡度一般在

A.5°~10°

B.10°~15°

C.15°~30°

D.35°~40° 12.“极强度”石漠化出现概率最高的坡向在 A.南坡 B.北坡 C.西南坡 D.东北坡

乙 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

计图

广西某县曾经“多山少林”,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果

树,积极发展“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现在已

是绿水青山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右图示意该县三位一

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该县生态农业模式的主导产业是

A.果树种植

B.沼气制取

C.农业观光

D.生猪养殖

14.发展“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有利于

①把握市场信息,降低交易成本②节省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④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读2012年中国省级行政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完成第15-16题。

15.关于我国省级行政区“低碳经济发

展水平”的省际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

A.吉林高于河北

B.山西高于河南

C.青海高于甘肃

D.安徽高于湖南

16.我国东南沿海低碳区形成的主要原

因是

A.产业结构轻型化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森林覆盖度较高

D.离国际市场较近

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

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

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18.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图中A、B、C分别代表

A.资源市场环境

B.环境市场

资源

C.环境资源市场

D.资源环境

市场

20.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

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第21-22题。

21.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②发展经济的同

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

的积累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2.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③

废弃物综合利用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读某市1997—2010年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用水量的变化图,完成第23-24题。

23.由图可知

A.该市供水总量呈上升趋势

B.生产用水量一直小于生活用水量

C.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化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D.该市供水充足

24.该市生产用水量不断降低,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严控新建耗水量大的企业

B.经济陷于衰退

C.节水政策实施

D.企业配置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系统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回答25-26题。

25.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目标的原因是

①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②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③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全面枯竭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资源短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6.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压缩生产规模B.倡导循环经济C.减少资源开发D.控制人口数量

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欢迎晚宴致辞中讲到:“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下表2014年4月16日北京PM2.5来源解析正式公布数据图。据此回答27-28题。

27.北京在APEC会议期间实现了“APEC蓝”,可能采取了下列哪些措施

①北京全市所有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拆除等扬尘作业

②全市机动车实行单双号行驶

③全市污染物排放企业全部停产

④机关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停驶部分公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8.实现“APEC蓝”,除了北京市采取措施,下列哪个省区最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A.内蒙古B.河北

C.河南D.山东

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的新建住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29-30题。

29.下列内容符合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④公用地中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⑤隔音效果好,噪声低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30.下列住宅(我国)布局能达到绿色住宅光照、通风要求的是

A.住宅区建筑取正北或正南朝向

B.住宅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方向

C.北方住宅区的窗户要避开西北方向

D.南方住宅区的走向应呈东南—西北方向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31-32题。

3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

3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33-34题。

33.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A.经济逐渐衰退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

34.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①社会保障建设②经济基础建设

③农业基础建设④生态与环境建设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近年来华北地区冬半年雾霾天气多发,PM2.5浓度增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28日晚至29日中午北京出现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读北京市PM2.5浓度变化图,回答第35-36题。

35.图示两日的PM2.5浓度

A.最高值出现在29日18 --20时

B.最低值与午后强对流天气明显对应

C.变化原因是暖锋过境致污染物沉降

D.峰值与上下班高峰时段有相关性

36.雾霾是北京“城市病”的表现之一。关于北京雾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多风,华北南部地区的重工业排放物是主要污染源

B.秋季受副高控制,工业生产及尾气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

C.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是防治雾霾的主要途径

D.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及时预报,可有效防止雾霾的发生

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研究发现,方便面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严重威胁到雨林中珍稀动物红猩猩的生存。下图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7-38题。

37.依据资料推断

A.油棕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

B.延续“刀耕火种”式农业,能避免雨林生态恶化

C.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D.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相互矛盾,不可协调

38.油棕产业链中

C.方便面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D.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

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完成39-40题。

39.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C.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40.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1985~1990年B.1990~1995年

C.1995~2000年D.2000~2005年

二、综合题

41.伊利集团在库布齐沙漠的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中创建了独特的“库布齐模式”,获得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库布齐沙漠位置

库布齐模式

(1)据图分析库布齐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

(2)试从科技、产业、生态、效益等方面,简述“库布齐模式”的特点。 (3)伊利集团生产过程中积极利用当地的 和 等绿色能源。

(4)如果你是伊利集团董事长,欲将“库布齐模式”推广到海外,选择你要去的地方,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42.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该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在2015年建成,届时将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结合下面两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并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

(2)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何种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结合图乙,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图乙 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示意图

图甲 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示意图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

明储量的矿产有5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

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

首位。下图为西藏地区矿产资源及工业分布图。

材料二: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西藏地区羊八井能源资源主要是,西藏地区该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龙羊峡丰富的能源主要是。该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2)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是农业,该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3)林芝地区的纺织工业发达的优势条件是,格尔木地区化学工业发达的优势条

件。

(4)根据材料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写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并简述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4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洱海是由于青海湖(咸水)萎缩分离出来的子湖,通过地下水与青海湖连通,洱海现在变成了淡水湖。青海湟鱼鲜嫩味美,是青海湖特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青海湟鱼需求量逐年增大。但受地理环境影响,生长缓慢。下面甲图为青海湖水系及周边地形示意图,乙图为青海湖部分自然要素统计图。

(1)分析洱海湖水为淡水湖的原因。

(2)请分析青海湟鱼生长缓慢的原因。

(3)青海湟鱼的需求量上升,对当地会带来什么影响?

45.全球变暖和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电、钢铁、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重点耗能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大气,造成全球变暖。由于全球变暖造成数十亿美元的农业损失,在印度由于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长期来看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

材料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全程贯彻“低碳”理念。从交通到照明,从建筑到餐具,随处可见“低碳”的影子。

材料三下表是某校兴趣小组收集到的安徽省5个酸雨观测站某月降水状况及酸雨监

(1)

(2)说明为减缓“烹煮地球”而采取的措施。

阅读材料三,回答下列问题。

(3)据表中信息分析,说出该月降水出现酸雨频率最高、最低的城市,并分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4)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控制酸雨?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卫市是宁夏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有“风卷黄沙滚滚来,青苗渠道一夜埋;开门脚踏黄沙土,携儿带女逃荒灾”的说法。然而就在这样的地方,宁夏人却摸索出了一条循环经济之路,下图为该地某企业的部分产业链示意图。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西北某些地区在沙漠腹地建起了一些工业园区,引入大量的化工企业,来发展经济,大量污水被排入沙漠湖泊,作为高耗水行业的化工企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1)材料一中企业的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__________原则,简述该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2)我国东部某地区欲借鉴该地区经验,请你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帮忙将小麦种植、啤酒厂、沼气、畜牧业四个生产环节合理联系起来(建议画框架结构图)。

(3)试分析沙漠腹地引入大量化工企业将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47.下面两图中,图甲的曲线表示年等降水量线,A所示区域是位于渭河以北的渭北黄土高原,如今这里已成为“陕西苹果”这一绿色果品的主要产区。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渭北黄土高原区是常年种粮,常年薄收,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2)分析渭北黄土高原区适宜种植苹果的生态条件。

(3)为了保证“绿色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科技人员与果农们摸索了果、畜、沼、窖、草“五配套苹果园”生态生产模式(见图乙)。分析该生产模式为什么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绿色苹果”?

(4)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什么?

48. 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三江源、支援西藏建设的重任。但这个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在这个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的现实选择。读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分布图,回

答下列问题。

(1)简述在柴达木盆地建立循环经济区的有利条件。

(2)说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 4C 5B 6C 7A 8C 9A 10D 11D 12A 13A 14B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D 23D 24B 25A 26B 27C 28B 29B 30C 31A 32D 33B 34D 35D 36C 37C 38B 39B 40C

二、综合题:

41.(1)深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燥;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干旱地区,沙源丰富,植被稀少。

(2)科技引领,创新生态治理方法,创新产业发展;第一、二产业相结合,建立企业的原料基地;立足生态治理,促进产业发展,两者有机结合;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3)太阳能风能

(4)非洲、大洋洲、中亚等干旱地区。这些区域沙漠广大,有相似的环境条件;经济落后,尚未开发;缺乏资金和技术;环境治理需要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参与。

42.(1)风能、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2)土地荒漠化。合理控制产业规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流域内合理规划用水。(答案合理即可)

(3)废渣、矿渣、电石渣、盐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3.(1)地热能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水能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河流流量大

(2)河谷地势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3)畜牧业发达钾盐丰富

(4)甲:电力工业;乙:建材工业。意义:①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了产业

链;②实现了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节约资源;③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④促进了产业升级与多样化,实现了走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

44.(1)洱海湖底地势高于青海湖,咸水通过地下水不断排入青海湖;有河流淡水注入,咸水逐渐被置换为淡水。

(2)海拔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冰封期长,鱼类繁殖速度慢,存活率偏低;水温低,浮游生物少,饵料不足。

(3)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弊:造成湟鱼资源枯竭;湖泊生态破坏。

45.(1)全球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全球变暖使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

(2)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原始森林,大量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3)最高的是马鞍山,最低的是黄山。马鞍山为工业城市,酸性气体排放多;黄山为旅游城市,酸性气体排放少。

强企业、公民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执法。

46.(1)持续性①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污水排放;②植树造林,减轻了土地沙化,保护了生态环境;③降低了企业的原料成本,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④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小麦作为生产啤酒的原料,小麦秸秆和啤酒糠用来饲养动物,动物粪便和小麦秸秆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做饭、照明,沼气液可以养猪,残渣可作为种植小麦的肥料。或画框架图如下:

(3)①污染大气、水源、土壤,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耗水量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萎,牧场、绿洲退化,加剧荒漠化。

47.(1)渭北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500毫米,光照、热量比较充足,但降水不足和水源缺乏,不适宜粮食的种植。

(2)①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较高,光照强,气温的日较差大;②土层深厚,土壤中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含量高;③远离工业发达的地区,环境清洁,无污染;④地广人稀,土地辽阔。

(3)沼渣和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施入果园,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由于沼液含有大量的养分和抗生素,对影响果树生长的病虫害有防治作用,也减少了农药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了苹果无公害无污染。

(4)大面积的果树和草被,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旱灾的作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48. (1)资源类型全、品位高、组合好且产业关联度强;工业具有一定基础,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2)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了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十二讲第一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枣庄一中东校高三 赵娟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探究总结、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诱导点拨】: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高考案例】

1、(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 ②人类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典型题目】 2、图 12-7 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 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 的( ) A .①箭头中 B .②箭头中 C .③箭头中 D .④箭头中 (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A .公 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D 公开性原则 考点三:环境问题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 班级___组号___姓名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自主学习】: 二、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东部季风区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 三、西部大开发 1、目的:缩小_____________,加速西部地区的_____________发展。 2、范围:10+2+3。①西部地带的______个省(自治区、直辖市);②中部地带的__________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______________治区;③湖南_______土家族苗族、湖北_________土家族苗族和吉林________朝鲜族3个自治州。 3、开发条件 (1)优势:自然资源丰富,_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_资源等丰富,发展潜力大。 (2)劣势:______________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匮乏;__________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4、措施:①抓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建设;②加快_____________开发,发展

特色产业;③发展______________,积极推进科技创新;④扩大______________;⑤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5、意义:①将西部的__________优势转化为_________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②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_________发展;③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______________,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④扩大国内______________; ⑤实施__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学习过程】 活动1:完成教材P21活动题,对比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活动2:完成教材P23 活动题。 【课堂练习】 ()1、关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无干旱地区,北方无湿润地区 B. 南方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期长于北方 C.南方冬季多雨,北方夏季多雨 D. 南方以粮食作物为主,北方以经济作物为主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2~5题。 ()2、关于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 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3、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 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4、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5、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答案B D B C B

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问题: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空间组织,是人地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反映。 一、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二、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

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的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可以从“费用、效用”角度来加以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即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即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②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③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第三种情况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往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2)(1)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北京版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二年级语文期中检测卷(附答案)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二年级语文期中检测卷 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读拼音,写词语。(12分)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8分) 裁.(c i cái)出一束.(shùsù) 桑.(shāng sāng)阴称赞.(zàn zhàn) 柏.(bób i)树琵琶.(bàpá) 永垂不朽.(xiūxiǔ)一字不落.(luòlà) 三、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 1.门泊.东吴万里船。() A.停靠 B.水洼 2.浓郁 ..的香气() A.浓厚,郁积 B.香气、色彩、气氛等浓厚 3.连连拱手 ..() A.两手抱拳,表示恭敬、佩服

B.把手弄弯 4.严寒酷暑 ..() A.极热的夏天 B.暑季很酷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 ()的云彩()的花朵 ()的习惯()的春风 ()的文物()的丝绳 五、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其他词语,使句意不变。(6分) 1.小鹿独自在山里玩耍 ..。() 2.电话里传来爸爸夸赞 ..的声音。 () 3.向世界传递 ..着祥和与喜庆。()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黄莺说:“春天在田野上散步,你闻闻那的草地,为他散发着的气息。” 2.《少年行》中写少年技高绝伦,胆量超人的诗句是“,”。 3.《清明》中写旅人孤独、凄凉的句子是“,”。 4.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11分) 1.竺爷爷走出书房。(扩句)(2分) 2.朱德同志又连夜做了一根新扁担。 (缩句)(2分) 3.戴嵩把牛画活了。(改成“被”字句)(2分) 4.娜娜要去陪艾薇姐姐。娜娜放弃了观看马戏表演的机会。(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2分) 5.无论酷暑,还是严寒,都从不间断。(仿照句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3分)

高二地理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归纳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图中可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太阳辐射决定了各地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土壤;反过来,植被与土壤又影响到气候(绿岛效应、反射率);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 气候(湖泊效应);地形影响气候(“山高一尺,水冷三分”,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和河流(气候一水文特征,地形一水系特征),反过来,气候和河流又作为外力雕塑地表形态(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蚀地貌),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还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虚线方框内),如自然带(自然带本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均不相同,必然引起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自 然带(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2.以图解与列表比较分析的方 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冰原气候冰原带 热带雨林气帳---------- 赤這热带雨林带 丸阳辐射 「韩痰检我海陆位耗 地球内能 ⑴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模 式图进行对照,掌握全球性地域分异 规律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 素,比较图可知,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 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状 苔原气候苔原带 ---ME ■■亚寒带针叶林带 带 风 候 遍 季 气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温 附 一 地 闫 热带沙模 气候 热带草原 带季 凤气 候 热带季瑰 气候 亚热芾 常绿阔 叶林带 £ 带 屈 叶 林 落 叶 亚 常 叶 —一北回归谨 热帯荒 热带草原带 I热带季雨林

嘉兴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嘉兴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历史卷2018.2 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Ⅰ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卡上(或按所在学校要求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试卷Ⅱ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做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 要求。) 1.古代一位思想家曾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苏格拉底 C.庄子D.亚里士多德 2.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国家。这些措施包括 ①皇帝制②郡县制③刺史制④三公九卿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4.有学者认为,“克伦威尔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这里的“潮流”是指 A.资本主义的发展B.《民法典》的最终颁布 C.海上霸权的确立D.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5.恩格斯说:“集权是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生命基础,而集权不无道理正在于此。每个国家必要力求实现集权,每个国家从专制君主政体到共和政体止,都是集权的。”

下列史实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克伦威尔就任终身护国公B.华盛顿力辞连任第三届总统 C.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D.苏维埃政府将全部企业收归国有 6.下列为美国某课程目标的部分内容:第一,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例如异化、资本、共产主义和剩余价值;……第三,这门课应帮助学生大致熟悉其思想出现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趋势,其中包括欧洲哲学史、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欧洲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该课程研究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马克思B.凯恩斯 C.列宁D.斯大林 7.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说:“因此我们拥护议会形式的代议制政府、抗日救国政府、保护和支持一切人民爱国团体的政府。如果成立了这样的一个共和国,中国的各苏区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共 A.打算学习美国民主政治模式B.欲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 C.准备与国民党协商和平建国D.找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 8.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内容的是 A.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并举 9.詹天佑主持修建了由中国人自行筹款、勘测、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 路。除此之外,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还有 ①主持修建了吴淞铁路②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滦河铁路大桥 ③发明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铁路桥墩④支持保路斗争,捍卫铁路主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努力,推动了人类近现代物理学的三次革命。下列各项中,与第三次物理学革命对应正确的是 A.哥白尼、伽利略——建立天体运行理论 B.伽利略、牛顿——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 C.法拉第、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 D.爱因斯坦、普朗克——创立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末复习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压力过大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大搞农田水利建设④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下列做法,不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 A.荷兰围海造田B.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限产 C.非洲国家进口粮食弥补口粮不足D.日本为保护本国森林大量进口木材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元。据此回答4~6题:4.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5.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 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 ) A.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D.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8.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生态服务的是( ) ①空气和水的净化②旱涝的缓解③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④臭氧的减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

最新20172018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顺德卷.docx

一、本大题7小题,共32分。 1、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衔.接 A. xián B. xuán ()○2剥.花生A. bō B. bāo ○3弓弩. A.lǔ B.nǔ()○4咀嚼.A. jué B. jiáo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8分) ○1清xī○2寂mò○3nuò言○4侮rǔ ○5咆xiào ○6妒jì○7收liǎn ○8保mǔ 3、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8分) ○1翠色流○2严以待○3迫不待○4安居业 ○5同心力○6心急如○7摇头脑○8百不挠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孔平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诣:(2)乃: 5、用上拟人的手法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改写得更生动。(3分) 夏天来了,校园里花开了,知了在鸣叫蝴蝶在飞。 夏天来了,校园里花,知了,蝴蝶。 6、口语交际。(3分) 班级开展了一场“高年级学生春游是否可以带手机”的辩论会。请你就这个话题,发表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不少于两条)。 7、判断下面句子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4分) (1)“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这是一副顶针联。() (2)《三国演义》讲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三顾茅庐》《空城计》《景阳冈》《火烧赤壁》等。() (3)《将相和》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忠臣。() (4)《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东晋书法家欧阳修勤学苦练的故事。() 二、本大题1小题,共8分 8、默写下面诗文。(8分) (1)少年易老学难成,。(《偶成》) (2)怪生无雨都张伞,。(舟过安仁》 (3)如今直上银河去,。(《浪淘沙》) (4),中儿正织鸡笼。(《清平乐·村居》) (5)默写吕岩的《牧童》(4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如果杜鹃花没有绽放 ○1她的名字叫上田若菜,是一位日本女孩。七岁那年,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她双目失明。瞬间,黑暗下来的,不仅是整个世界,还有她小小的心。整整三天,小小的她,不吃不喝不说话。泪水从紧闭着的眼睛里不停滚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课前复习】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有保障 1.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2.商品农业是一种面向________的农业地域类型;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________农业地域类型。 3.________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扩大了________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________工业和________工业是德国鲁尔区经济的基础。 5.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是中小型企业集聚的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经济生产。 6.是非判断。 (1)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减弱。()(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投入产出比。()(3)大牧场放牧业是自给自足的、粗放型的混合农业生产类型。()(4)经济、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改变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影响。()(5)在山坡上修筑梯田,有利于扩大耕地,但不利于水土保持。()(6)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的影响却不断加强。()(7)瑞士的钟表工业既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又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8)世界性钢铁过剩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9)由于工业集聚导致工业联系,从而促进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0)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其位置往往由核心工厂的区位因素而定。() 答案:1.地域季节周期 2.市场混合 3.交通运输市场 4.钢铁煤炭 5.工业小区规模 6.(1)√ (2)√ (3)× (4)× (5)×(6)√(7)√(8)√ (9)×(10)√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房屋的集合体就是聚落吗? 2.“聚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差异? 4.你能分析乡村聚落兴起的根本原因吗? 5.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你能举例说明吗? 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吗? 7.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 8.为什么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学习目标】 1.通过历史线索的分析,了解乡村和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2.通过阅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示,体会农业发展对于城市起源的重大历史作用,并领悟地形、水源、气候等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的: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在地图上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问题: 墙体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建筑保温材料没有普遍使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居民的墙体厚度逐渐增大,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有什么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什么是概念, 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问: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人类的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分成两个方面: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地关系不同,所以,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采集和狩猎阶段:图1.2.2 问题: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地区 问题: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程度如何?人类崇拜自然,人类与自然是依赖与恐惧的关系。 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的主要人类活动为农业生产。 图1-2-3: 问题: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包括哪些地区? 问题: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 以上几方面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农业文明发祥地,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例:古埃及。阅读“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小麦:11种5月收,雨季(汛期:6至10月) 3、工业社会阶段:此时期的主要人类活动表现为工业生产。 问题:影响此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工业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 问题: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传统工业区。 例:东营:不断“生长”的资源型城市 问题: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此时的工业区? 例: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

20172018学年学校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2017-2018学年学校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我们xx中学全体师生,创新管理,团结拼搏,教育教学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为了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提高我校办学效益,现特制定我校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20xx上学期,我校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深入落实高效课堂战略为目的,不断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任务目标 这一学期,我校将继续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为国育才”的办学理念,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深入实施高效课堂战略,让xx中学逐步形成的“治学严谨、德智兼容、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更纯更新,为实现“xx人自豪地让小孩在xx读书,xx以外的人愿意送小孩到xx读书”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三、工作要点 (一)德育工作重点 本学期,我们创新德育管理模式,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归纳起来就是“四四三三”。具体如下: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建设“四个育人平台”;坚持系列规范教育,落实“四个专题活动”;优化德育常规管理,实现“三风良性互动”;抓住工作落实关键,强化“三支队伍”建设。 (二)教学工作重点

本学期,确立教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在我校实施导学案。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导学案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让预习前置成为习惯。通过教研组长在本专业的引领来带动学科课堂高效建设。通过前半期“微课”理论学习,后半期“微课”的实践应用,推进课堂教学工具——“微课”的研究和应用。 (三)后勤工作重点 规范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做好校园各项安全工作。加强对物业服务中心工作的督查,以精细化管理标准严格要求,提升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办好学校食堂,为师生营造优良的生活条件。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为师生营造一个干净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做好第二十五届文体艺术节及建校56周年校庆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做好全校学生体检安排。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千方百计做好节流工作。 四、主要举措 (一)德育工作具体措施 我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注重体验”的理念,坚持“正确引导,严格规范、促进发展”的思路,坚持“以尊重为前提,以沟通为抓手,以关爱为保障,以进步为目标”的原则,开展以“规范,自主,诚信,感恩,立志”为重点的系列教育活动,创新管理,以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为突破口,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优良校风,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1.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建设“四个育人平台”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 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的资料,仅供参考。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3)(1)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的: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五年级期末检测卷

学年下学期五年级期末检测卷 班级:姓名: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一、看拼音,写词语。(分) ùìīíàɡì ( ) ( )( ) ǔéèàíá ( )( )(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分) 心( )神( ) 翠色( )( ) 层( )叠( ) 无( )无( ) ( )( )自若面不( )( ) ( )心( )欲浑黄( )( ) 写景的: 写人的: 三、用“推”组词并填空。(分)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 )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根据太阳、地球、月球运行的规律,可以( )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间。.经过老师的( ),王玲的作文获奖了。 .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写作文时要对字词反复( )。 四、按要求写句子。(分)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改为陈述句) .我思考答案。(扩句)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分) .归来饱饭黄昏后, 。 .最喜小儿亡赖, 。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不,也不。” 六、课内阅读。(分)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分) .文中画“”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分) .文末写到骏马和大牛的反应有什么作用?(分) 1 / 3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天定胜天”、“人定胜天”、“人天和谐”三种形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为出发点,用自然辩证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立方面与统一方面。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观、对立、统一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受到了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 (一)“天定胜人”: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界中的弱者。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其生活必需品直接地依赖于自然界,生存与生命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二)“人定胜天”: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在由“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过程中, 基督教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基督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 而非其成员, 其地位明显地高于其它生命形式; 所有的造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 也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因此,人类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沉思转变为实用,“控制自然”会使社会进步成为社会的普遍意识。在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与发展观的协同演进的过程中, 不是人们先掌握了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在揭示、利用自然规律上取得了胜利以后, 才产生了“人定胜天”的信念。 (三)“人天和谐”: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人的自然性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统一起来:人作用于自然界, 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界的发展, 自然界的发展又有赖于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荣、和谐一致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但并非是大自然的奴隶, 只能听从大自然的摆布; 相反,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客体,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但是,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控制我们自身的利益, 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人们已经认识到“控制自然”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尤其要“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1】。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善待自然,守护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向“自己而然”的复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过程之中,涌现出动物解放运动与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但它们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逻辑矛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上, 现代“天人和谐”的观点能够为各个学派所接受, 最根本的分歧存在于实现“天人和谐”的路径上, 即在“天人和谐”何以可能问题上。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