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上 植物的新陈代谢 知识点

初二科学上 植物的新陈代谢 知识点
初二科学上 植物的新陈代谢 知识点

植物的新陈代谢

1、根、茎、叶是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绿色植物的繁殖器官。

2、根的分类:主根(由种子中胚根发育而成)、侧根、不定根

3、根系分:直根系、须根系

4、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真正起吸收作用的是根尖),贮藏和输导

5、根尖分为:根冠(最外端,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起保护作用)、

分生区(细胞小,排列很紧密,具有强烈的分裂能力。)、

伸长区(细胞伸长,与根的伸长有关)、

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内有导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

部位)

变态根:贮藏根、支撑根、攀援根、呼吸根

6、植物的茎由芽发育而来(主茎由胚芽发育而来,侧茎由主茎尚的侧芽发育而来),芽按位置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按性质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7、洋葱,马铃薯,荸荠,藕都是茎(变态茎),因为都有芽或者变态叶或者节间。

8、茎的功能:支持、输导、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

9、茎的结构和功能

(1)双子叶植物的(木质)茎:由外到内:表皮、皮层、维管组织、髓

维管组织包括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

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树木长粗主要是靠形成层向内形成的木质部不断积累)。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和韧皮纤维(起支持作用)。木质部有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和木纤维(有很强的支持力)。

(2)单子叶植物的(草本)茎(如玉米、甘蔗等)的维管束分散在薄壁细胞之间,只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没有形成层。

10、叶分为单叶(每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和复叶(每个叶柄上着生两个及以上小叶片)(1)叶的结构: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

叶片:是叶的主体,通常呈绿色扁平状,有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叶柄:连接叶片和茎的结购,是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并支持叶片伸展在空间里

托叶: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小形叶片,能保护幼叶。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托叶。(2)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叶片都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有透明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起到透光,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肉细胞与外界环境能进行气体交换;陆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某些浮水植物,如睡莲,其气孔全部分布在下表皮。

叶肉:叶肉细胞里含有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因此叶片的上表面颜色一般较叶片下表面深

叶脉:构成叶片的"骨架",支持着叶片,有利于叶片充分得到光照;叶脉里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作用,筛管把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茎和根中,导管将水分和无机盐输送到叶肉细胞中,

11、植物的吸水:植物通过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植物吸水的条件: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的浓度,根毛细胞吸水。

12、植物对水分的利用:

(1)水参与细胞中的许多化学反应,如作为光合作用原料与二氧化碳合成糖等有机物;

(2)作为溶剂,将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运输到植物体内的各种部分;

(3)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保持细胞的紧张度,以保持植物的固有的姿态,并将叶片伸向空中,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

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小部分(1%~5%)用于新陈代谢,其余的都以蒸腾作用形式散失了。

13、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植物吸收的液态水一部分进入到叶肉细胞,一部分以气态水的形式散发在气孔下腔中,当气孔下腔的蒸汽压大于外界时,叶内的气态水就通过气孔向外扩散。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

14、 植物需要的大量元素:氮(N )、磷(P )、钾(K )、镁(Mg )、硫(S )、钙(Ca ) 微量元素:铁(Fe )、硼(B )、锰(Mn )、锌(Zn )、铜(Cu )、钼(Mo )、氯(Cl )、等

15、 叶菜类蔬菜需要较多的含氮无机盐,缺氮叶绿素不能合成,叶子发黄

淀粉类植物,如马铃薯需要较多的含钾无机盐,可以帮助合成淀粉,缺钾茎杆易倒伏 水果等植物需要较多的磷肥,能开花结果。

16、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

光合作用包括两个过程:

(1)物质的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CO 2\HO 2)制造成复杂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O 2

(2)能量的转化:把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1)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2)储蓄太阳能

(3)产生氧气

17、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种植农作物时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要合理密植;在温室时用二氧化碳气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也能增强光合作用。

18、呼吸作用:有机物(葡萄糖)+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细胞分裂、生长和繁殖等),还有一小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19、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1)两者的区别:

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叶绿体 光能

初二科学知识点总结上下册

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 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 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 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 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 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 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 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P=F/S,(公式变形:F=PSS=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 2 m2)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 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 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人体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第二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①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②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能直接被吸收;食物纤维不能被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分别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③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1)小肠长,有皱襞,内壁形成小肠绒毛,可扩大小肠内表面积;(2)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 ④吸收是指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不稳定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也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酶的作用:酶具有多样性,高效性及专一性等作用特点.对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3.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过程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除了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外,其他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溶于水的有机物小分子,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必须在各种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它们的具体途径为: (2)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口腔可以使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②酸性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③小肠中的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分别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酶;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它可以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教科版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强烈推荐)

初二下册物理基础知识点归纳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 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 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

植物科学基础第一章习题

植物科学基础第一章习题 一、选择题 1、()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A、线粒体 B、核糖体 C、细胞核 D、染色体 2、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化学反应都离不开。() A、糖类 B、脂类 C、无机盐 D、水 3、包含遗传物质的一组细胞器是。() A、高尔基体和染色体 B、核糖体和内质网 C、内质网和叶绿体 D、叶绿体和线粒体 4、下列哪种细胞器被称为细胞内供应能量的“动力工厂”() A、线粒体 B、核糖体 C、叶绿体 D、高尔基体 5、绿色植物所特有的细胞器是() A、质体 B、中心体 C、高尔基体 D、液泡 6、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 A、内质网 B、线粒体 C、质体 D、中心体 7、()游离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内质网上,是合成蛋白质的中心场所。 A、质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高尔基体 8、某植物有丝分裂中期有42条染色体,则该植物体细胞染色体为() A、42条 B、21条 C、84条 D、126条 9、某植物有丝分裂后期有42条染色体,则该植物体细胞染色体为() A、42条 B、21条 C、84条 D、126条 10、以下化合物中都含有N元素的一组是() A、蛋白质、核酸 B、脂类、果糖 C、纤维素、核酸 D、淀粉、乳糖 11、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核酸 B、蛋白质、DNA C、蛋白质、RNA D、核酸、DNA 12、减数分裂又称为() A、直接分裂 B、间接分裂 C、成熟分裂 D、成长分裂 13、下列哪些说法说明了酶的本质。() A、都有催化作用 B、催化效率高 C、都有专一性 D、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14、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 A、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相同形态 B、不同物质出现于不同的时期 C、不同物质但都能染上颜色 D、同一去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 15、有丝分裂中DNA进行复制是在细胞周期的()进行的 A、分裂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16、在减数分裂中,每个二价体逐渐缩短变粗,称为四分体的时期是() A、偶线期 B、粗线期 C、双线期 D、细线期 17、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分别发生在() A、间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间期和后期 18、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有()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器 19、不存在中心体的细胞是() A、人的肌肉细胞 B、小麦叶肉细胞 C、蛙卵 D、线粒体 20、下列生物中哪一种是自养型生物() A、硝化细菌 B、大肠杆菌 C、乳酸菌 D、蛔虫 21、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九年级生物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生物知识点整理 一、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1、生物与非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生命;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根据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同时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质是一种透明的液体,它具有流动性性,这有利于细胞之间和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③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存在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④植物细胞结构比动物细胞多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植物细胞结构中的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外层,质地坚韧,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植物细胞细胞质内有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叶绿体,还有充满细胞液的液泡(切瓜果流出的汁液通常是细胞液)。 3、细胞的生长: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密切相关,一方面,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细胞通过生长增大了细胞体积。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 4、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机械组织、基本组织、保护组织和输导组织。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是繁殖器官。 5、动物体组织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各系统主要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6、植物种类的特点: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数量最多的植物 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如:桃、小麦、花生、青菜等 裸子植物:种子没有果皮包被着的如:马尾松、水杉、侧柏、雪松、苏铁、银杏等 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的植物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 如:胎生狗脊、凤尾蕨、苔藓植物[假根,有茎、叶分] 如:葫芦藓、地钱 藻类植物[无根]如:海带、紫菜、水绵 7、细菌没有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的中间。大多数细菌只以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8、真菌细胞里不含叶 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进行腐生或寄生的生活,如酵母菌、霉菌和蘑菇都是常见的真菌。 9、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过寄生生活。 9、生物与环境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植物科学基础期中考试

植物科学基础期中考试题 (考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绿色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是()。 A.质体 B.液泡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2.()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A.线粒体 B.核糖体 C.细胞核 D.染色体 3.染色质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是()。 A.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相同形态 B.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 C.不同物质出现于不同时期 D.都能染色的不同物质 4.细胞壁增厚后,形成的较薄的区域称为() A.纹孔 B.气孔 C.核孔 D.皮孔 5.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之间通过()相连在一起。 A.肽键 B.共价键 C.氢键 D.高能磷酸键 6.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A.核苷酸 B.氨基酸 C.肽键 D.核糖核酸 7.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和DNA B.蛋白质和糖类 C.蛋白质和RNA D.蛋白质和脂类 8.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DNA片段交换,发生于()。 A.细线期 B.偶线期 C.粗线期 D.双线期 9.木本植物可生活多年,茎随之不断加粗,这是由于()活动的结果。 A.顶端分生组织 B.侧生分生组织 C.初生分生组织 D.居间分生组织 10.()的细胞是死细胞,细胞壁不透水,不透气。 A.角质化 B.木栓化 C.木质化 D.矿质化 11.有限维管束与无限维管束的主要区别在于是()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薄壁细胞 12.下列植物根系为直根系的是()。 A.小麦 B.玉米 C.油菜 D.葱 13.植物地下部所具有的表面积,通常要比地上部大得多,可达()。 A.2~5倍 B.5~15倍 C.20~25倍 D.5~10倍 14.凯氏带发生于根的()细胞上。 A.表皮 B.中柱鞘 C.内皮层 D.皮层 15.根的木栓形成层是由()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的。 A.表皮 B.皮层 C.中柱鞘 D.韧质部 16.甘薯的茎为()。 A.直立茎 B.攀缘茎 C.缠绕茎 D.匍匐茎 17.能够在老根、老茎和叶片上发生的芽,称为()。 A.活动芽 B.休眠芽 C.不定芽 D.定芽 18.棉花果枝的分枝方式为()。 A.单轴分枝 B.合轴分枝 C.分蘖 D.假二叉分枝 19.不属于单子叶植物茎的特征的是()。 A.维管束无形成层 B.无维管束鞘 C.只有初生构造 D.表皮细胞常硅质化20.水稻、小麦、苹果的叶序为()。

大学植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细胞 19 世纪初,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正式明确提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细胞的概念 细胞学说 /细胞是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细胞也是代谢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还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又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上的全能性。 原核细胞 /没有典型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集中在某一区域,没有核膜包被。 /DNA 呈环状,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 /没有以膜为基础的细胞器。 /细胞通常体积很小,直径为~10 m 不等。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植物界(两界系统)中的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 /具有典型的细胞核结构。 /基因组 DNA 为线状,并且与组蛋白结合。 /具有以膜为基础的多种细胞器。 /细胞较大,直径一般为 20-50 微米。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低等植物均由真核细胞构成。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植物细胞的形态、大小 1.大小:一般 20-50 微米。 /特例:棉花种子的表皮毛细胞可长达 70mm,成熟的西瓜果实和番茄果实的果肉细胞,其直径约 1 mm,苎麻茎的纤维细胞长达 550 mm。 2.形状:球状体、多面体、纺锤形和柱状体等。 (二)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植物细胞有一些特有的细胞结构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如细胞壁、液泡、质体和胞间连丝等。有些动物细胞的结构,如中心粒,是植物细胞内不常见到的。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真核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原生质体和后含物三大部分组成。 /原生质体是指活细胞中细胞壁以内各种结构的总称,是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植物细胞中还常有一些贮藏物质和代谢产物称后含物。 一、原生质体 (一) 质膜(细胞膜)

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总结 姓名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 锰- 金- 铝- 氯- 硅- 铁- H - C - N - O - Na - Mg - P - S - K - Ca - Cu - Zn - Hg - I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 二氧化碳- 金刚石- 氧化铜- 硫- 一氧化氮- 氧化铝- 五氧化二磷- 氯化氢- 氯气-- 硫化氢- 氧化钠- 氧化镁- 氖气-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氧化钙- 碳酸钙-- 硝酸根 离子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 Fe 2O 3- Na 2S - FeCl 3 - Fe 3O 4 - ZnO - NaCl - MgCl 2 - KCl - CaCl 2- CuSO 4- K 2MnO 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瞧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也就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1、 分子就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就是 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 (带 电)= (带 电),相对原子质量= +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就是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就是 4、 H 2O 有那些意义(1)、 (物质);(2)、 (元素);(3)、 (分子);(4)、 (原子):(5)、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 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就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如 。 6、 “2”的含义:2Ca 2+ 前2:表示 ,后2:表示 +2 2H 2O 前2:表示 ,后2:表示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 >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列”称为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 渐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氧气约占 ;二氧化碳约占 。 2.氧气就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 燃烧,密度比空气 略 ,通常用 与 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就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 燃烧,能与水反 应生成 ,遇到 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通常用 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 ; 方程式为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她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

植物学基础形考册

植物学基础作业1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维管植物P6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体有维管组织的分化,统称为维管植物。 2.自然分类法P7 根据植物亲缘关系的亲疏程度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双名法P10 瑞典分类学大师林奈创立的植物命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4.孢子体 在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具二倍染色体的植物,称为孢子体。 5.配子体 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具单倍染色体数的植物体。 6.世代交替 植物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的相互交替。 7.生活史 生物个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发育全过程。 8.种脐P35 种子从母体脱离时留下的痕迹

9.种子休眠P38 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却不能萌发的现象 10.缠绕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在他物上而上升生长的茎类型 11.攀援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结构攀援他物上升生长的茎类型,包括卷须攀援茎、气生根攀援茎、叶柄攀援茎、钩刺攀援茎、吸盘攀援茎等。 12.复叶P52 一个也冰上长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称为复叶。 13.叶鞘P49 叶基部扩大包围茎秆的部分。 14.分蘖P47 禾本科植物的一种分枝方式:禾本科植物生长初期,茎的节短且密集于基部,每节生一叶,每个叶腋有一芽;当长到4-5片叶时,有些腋芽开始活动形成分枝,同时在分蘖节处向下形成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15.二强雄蕊P57 雄蕊4枚,二长二短。 16.四强雄蕊 雄蕊6枚,四长二短。 17.单体雄蕊 雄蕊群所有雄蕊的花丝结合成一体,花药离生。

18.二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两组 19.多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四组以上的统称为多体雄蕊 20.聚药雄蕊 花丝分离,花药连合生长 21.单雌蕊P58 一朵花中的雌蕊只由一个心皮构成,成为单雌蕊。 22.合生心皮雌蕊(复雌蕊) 各个心皮互相连合,组成一个雌蕊边缘胎座 23.边缘胎座 1心皮1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的腹缝线上 24.侧膜胎座P60 2心皮以上合生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 25.中轴胎座 多心皮多室子房,腹缝线在中央连合成中轴,胚珠着生于中轴上 26.下位子房 整个子房埋于杯状的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花的其他部分着生于子房以上花托的边缘上。 27.无限花序P61 花序上的小花由基部向上或由边缘向中心开放的花序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营养原理 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a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与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b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c PH,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有 利于吸收阳离子 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的溶解与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的淋失 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 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与土壤水分含量。 (1、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 (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 (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 需。如豆科植物-钴,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一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她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就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就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就是同等重要的,与其在作物中的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 a构成植物的结构、贮藏与生活物质; b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 c其她特殊作用,参与物质的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生殖、运动等。

浙教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3.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水 H2O;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如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2+前2:2个钙离子,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周期,“列”称为族;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大。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第2章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 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0.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1.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 12.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 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 2) 和 水(H 2O ) 等物质制造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O 2) 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13.在鉴定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的实验中,检验淀粉的物质是 碘液 ,遇到淀粉会变 蓝色 。在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时我们用的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14.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是: 15.检验二氧化碳,空气,氧气,氮气的方法是:将点燃的火柴放入集气瓶内,剧烈燃烧的是氧气,无变化是空气,熄灭的是CO 2和N 2。这2者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变浑浊的是CO 2,不变的是N 2 。 16.实验室里用盐酸和碳酸钙 制取CO 2,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 H 2O +CO 2↑ 。 17.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能量提供给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18.大气中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的气体是 臭氧 ,分子式为 O 3 ,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排放 氯氟烃 ,而使其遭到破坏。 MnO2 △ △ MnO2

人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 形成视觉的条件:1、必须要有光线,可以是发光的,也可以是不发光的;2、眼必须在光传播的线路上,并且被眼接受。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到平面或其他平滑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着各个不同的方向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为对称。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u>2f 另一侧f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幻灯机;u

植物科学基础第一章测试题

《植物科学基础》第一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细胞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细胞壁 2.染色质主要由()和蛋白质组成 A、核酸 B、脂类 C、脱氧核糖核酸 D、糖类 3.下列是双糖的是() A、果糖 B、葡萄糖 C、己糖 D、蔗糖 4.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核酸由C、H、O、N、P等元素组成 B、核酸有RNA和DNA两种 C、DNA主要存在细胞质中,RNA主要存在细胞核中 D、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5.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是() A、蛋白质 B、核酸 C、脂类 D、糖类 6.下列只含C、H、O、N、S五种元素的物质是() A、核苷酸 B、葡萄糖 C、脂肪 D、甘氨酸 7.绿色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是() A、核糖体 B、内质网 C、质体 D、高尔基体 8.使细胞核内和细胞质的物质相互沟通的结构是() A、纹孔 B、核孔 C、胞间连丝 D、核膜 9.下列有关生物膜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B、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都亲水 C、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 D、蛋白质均匀分布在磷脂分子层上 10.生物膜是由()和蛋白质分子以特殊方式组装而成,起骨架作用。 A、糖类 B、核酸 C、脂类 D、蛋白质 11.生物膜能让一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说明生物膜对物质具有() A、选择透过性 B、相对独立性 C、相对稳定性 D、增加表面积 12.关于新陈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B、新陈代谢是先进行同化作用后进行异化作用 C、新陈代谢过程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

植物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植物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一、植物的根系 1.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_直根系_。如大豆、青菜等。 2.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_须根系_。如水稻、葱等。 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2外界溶液的浓度。 三、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双子叶植物茎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使茎逐年__加粗_ 。水稻、小麦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 2.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__自下而上__地向枝端运输。 3.有机物在叶中形成后,在茎的筛管中__由下而上__地运输。 四、植物的蒸腾作用 3.气孔是两个半月形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叶片蒸腾作用时散失的通道。也是二氧化碳和 叶片的通道。一般植物叶片下表皮的气孔上表皮。 4.根吸收的水约有 5.蒸腾作用的意义 (1)有效_降低_叶片温度;(2)根部吸水的__主要动力_;(3)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_运输_;(4)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__无机盐_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五、肥料对植物的影响 1.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 (1)氮肥:使枝叶__繁茂_ ,缺氮会引起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2)磷肥:促进_开花结果,缺磷的植株暗绿带红。 (3)钾肥:使茎秆健壮,抗病、抗倒伏,缺钾会造成植株_矮小_,叶片上带褐斑。 六、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生活污水,含氮、磷的工业废水,过量使用氮肥和磷肥,都可使水中的氮、磷元素含量增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因获得丰富的营养而大量繁殖,在淡水中出现“_水华_”现象,在海洋中出现“_赤潮_”现象,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其过程可归纳为:水中氮、磷元素含量增加→藻类大量繁殖→单位供氧量降低→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需氧微生物分解→溶解氧降低→厌氧微生物繁殖→水体发黑变臭。 【光合作用】 1.生物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生物体体内又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变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