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车缝实训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探讨周丽宏正改2

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周丽宏

{佛山市高明区技工学校,广东佛山528500}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本人根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对学生和教育目标进行分层次,并在《服装车缝实训》课中实施了分层次教学,课后还进行了分层次评价总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圆满完成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分层教学;《服装车缝实训》;实施

引言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其实就是分层次教学的雏形,即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适应的学习环境,满足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下面就本人多年在《服装车缝实训》分层次教学中的体会做个探讨与分享。

一、《服装车缝实训》教学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近几年技工学校的扩招,技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他们个性张扬、特点鲜明,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态度及学习能力与水平千差万别。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授课模式过分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完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教学没有真正面向全体,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与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分层次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保证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不同环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它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分层次教学概述

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个别指导、分组学习和集体讲授的最佳结合是教学形式的最优化。“分层”教学模式正是教学形式最优化的具体体现,它极易实现

教学的“最佳”结合,能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可发展的“现有状态”。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遵循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在限度地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三、分层次教学在《服装车缝实训》教学中的实施

(一)结合对象特点划分层次,拟定相应教育目标

《服装车缝实训》分层教学中,笔者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其兴趣、爱好,通过一些必要的考核与测试,将学生隐性地划分为三个层次:如A层:手脚协调能力较强,操作技能熟练,做工精细且有一定的恒心与耐力,对专业缝制操作有一定悟性,可接受水平较高,属于自主创造型学习。教学上要求该层次学生在全面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尤其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三年的学习,他们能灵活运用时尚流行元素进行成衣综合设计与制作,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B层:学生手脚协调能力一般,操作比较细致、认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属于任务型学习。教学上对此层次学生要求稍低,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之上,注重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能独立或在小组互助中分析完成相关品种服装的缝制工艺,为适应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C层:操作技能相对薄弱,反应较慢,动作迟缓,手脚协调能力不强,做工粗糙,缺乏一定的恒心与耐力,需要教师与同学的时刻关心和督促,属于强迫型学习。教学上对这类学生的要求较低,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技巧为主,通过反复操作训练,使其在巩固强化中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力、基本方法。通过强化训练,能顺利通过专业技能考证,毕业后能适应服装企业生产流水线工作即可。当分层教学效果产生作用后,可以将学生的层次类别、教育目标予以调整。这种分层,使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整齐划一,以便教师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地组织教学和辅导,同时,也可以消除他们的学习自卑感,增强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它是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二)“分”“合”结合,巧妙组织分层教学过程

《服装车缝实训》分层教学中,对于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笔者采取“大一统”——“合”的方式进行示范讲学。当学生的操作练习产生差别后,就将“已吃饱”的学生分开,为他们布置深一层的教学任务,此时又会灵活采用学生自学、

教师导学、同学间互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此循环下去,学生层次相应增加,教学内容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层递增,从而形成知识间的“梯形”结构,让各层学生都能吃得饱,又都“受得了”,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男衬衣领子模块实训教学中,笔者将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通过示范讲解了其工艺流程:“做下领——做上领——连接上下领”,并对各流程中的工艺技巧做了精辟的阐述后,要学生按教师指定的要求进行操作练习时,此时学生的层次水平一下子凸显出来,A层学生做得又快又好,B层学生也只要在技术关键点稍加注意就能过关,C层学生则摸来摸去,似乎连基本的工艺流程都很不熟悉。此时,将A、B层学生与C层学生分开,教师为C层学生再次示范,反复强调技术关键点,甚至面对面、手把手地辅导他们制作,让他们反复操作练习,直至熟能生巧为止。A、B层学生则在教师的鼓励与安排下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帮助C层学生,他们充当教师起的角色(相当企业指导工角色),负责操作练习时的辅导与监督,帮助他们解决操作中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师也会为他们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实用性的问题。例如“如何又快又好地做出领子的尖角层次?”“采取什么方法能避免压脚推力使上下领尽可能左右对称?”“企业化生产中,如何高效地避免领子的止口反吐?”“怎样做也领子的自然窝势状态?”等等,让他们在帮助C层学生同时也探索一些新的知识,这不仅对A、B层学生自身的学习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而且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还从多方面的锻炼自己,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他们也会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反复尝试,或相互商讨,寻求解决办法。教师观察、引导,适时进行启发、点拨……经过一段时间,A、B层学生也会产生差异,A层学生基本上能顺利完成其训练,B层学生则要反复比较、反复推敲,费时较长。笔者为A层学生再次布置新的学习任务,增加难度,让他们分析一些相关服装领子的制作及其结构设计院要点,并自行进行设计制作,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甚至要求他们以自学的形式预习下一模块知识内容——装领,要求他们自己尝试总结出装领技巧及其注意事项,自己领会知识要点。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它将“合”“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做到了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各层次学生都不会出现“吃不饱”和“受不了”的现象,都能经历“摘到桃子”的体验,都学有所得,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与发展。

(三)分层评价,撰写总结

当一轮实习训练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其模块知识作系统小结,要求A、B、C三层学生集中在一起,师生共同回顾其工艺制作流程、制作方法、技能技巧,重点指出C层学生制作中存在的典型弊端,提出改进措施,或反复强调他们容易疏忽、出现差错的地方,以警惕学生引起注意,然后要C层学生回一体化课室,“趁热”撰写实习报告,用文字的形式对自身的

专业技能做出总结。A、B层学生则要留在原地就其技术上再做些探讨与沟通,他们相互交流各自探究得来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师生共同商讨与评价其优劣,典型实用的教师总结时将在A、B层学生中做整体推广。同样B层学生也要“趁热”以文字的形式完成自身的技术总结。剩下A层学生的评价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全面,不仅要就学生设计制作的“创新成品”作技能、技术上的总结,尤其要就其成品的美观性、实用性、流行性做出综合评价,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引方向。

后记

通过一年来服装车缝实训分层次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其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分层次教学,不仅帮助学困生克服了原有的自卑心理,使他们重拾了学习自信心,而且打消了优等生的那种盲目自满、高傲的优越感,使其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使B层学生也不断寻找差距,调整学法,努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都高涨起来,他们的学习劲头十足。全班同学互帮互学、争先恐后,都在活泼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尝试、实现目标、品尝成就,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龙,赵九凌.《浅论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2]康萍.《分层教学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3]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2.

作者简介:

周丽宏,女,1976年6月出生,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学士学位,出生于湖南常德,现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技工学校从事服装教学工作,于2007年被评为服装设计工艺讲师。联系方式:133******** E —mail:zhoulihong__2006@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27774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