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生平简单概括

元稹生平简单概括
元稹生平简单概括

元稹生平简单概括

【篇一:元稹生平简单概括】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下面是元稹生平简介,一起来

看一下吧。

元稹(779 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

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

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

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

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

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主张与相近,提倡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

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和律诗,其中也有

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也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

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诗在当时与

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

语浅情深的特点。

拓展阅读:元稹《春晓》鉴赏

【原文】

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

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

二十年前晓寺情。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往昔情人的七言绝句。

一个春日的拂晓,天色朦胧,将明未明,作者在醉乡中闻着花气和

黄莺的叫声,心情安闲恬静,忽然一只小狗跳过,碰撞起钟声,于

是勾起了他二十年前在寺庙里的一段回忆。

这二十年前的情事是怎样的呢?诗里没有明说,但我们从诗人所写的

一篇中却略知大概。

如大家所知,诗人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是

张生和崔莺莺恋爱的。崔莺莺是一个美丽、温柔、多情的女子,张

生很爱她,但终于因她出身卑微,不利于自己图取功名富贵,而将

她抛弃了。其实,这也就是诗人的一篇自传性的小说,而《春晓》

一诗就是这篇小说的张本,张生就是诗人自己。

诗人抛弃原来的恋人后,不久就另外和一位名门望族的小姐韦丛结

了婚。可见他是一个负心汉。但另一方面,他对原来的恋人又念念

不忘,很怀念她,对自己的薄幸,深感内疚。

二十年前晓寺情,在往事的回忆中,他的心情又不安起来了。

这首诗写得是婉曲回环。首句连用两个半字,描写春天拂晓时若明

未明的朦胧景色;第二句以醉闻花气睡闻莺,极写环境的优美、恬静,以暗衬作者此时心情的安闲舒适;第三句猧儿撼起钟声动

作一转折,顿生波澜,勾起了诗人二十年前往事的回忆,这句转得

极妙,诗中的波澜起伏全是句中那只小狗撼起的钟声所引起的。一

首仅四句的短诗,能写得如此波澜起伏,足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元稹很擅长写古今体艳诗,他的这类诗语浅情深,很能吸引人。

《春晓》一诗,尤引人注目。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还特别

指出:这诗是《会真记》的张本,值得在文学史上着重提出的。

【篇二:元稹生平简单概括】

(779 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幼年丧父,

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

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

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

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

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

白居易相近,提倡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

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

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也

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

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篇三:元稹生平简单概括】

内容摘要: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是现代意义上元稹研究的开创期。建国后的研究范围渐渐涉及元稹的品格与《莺莺传》,陈寅恪

的《元白诗笺证稿》是此时最重要的成果。“文革”时元稹研究曾一

度停滞不前。新时期至八九十年代,涌现一批成果,但90年代的成

果中有一些精品。新世纪初,学界主要关注元稹生平、节操、创作

及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元稹研究/百年回顾/生平/品节/创作/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丹(197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

文学专业2002级博士研究生,从事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武汉大学

中文系,湖北武汉 430072

尚永亮(1956-),男,河南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

士生导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

430072

【内容提要】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是现代意义上元稹研究的开

创期。建国后的研究范围渐渐涉及元稹的品格与《莺莺传》,陈寅

恪的《元白诗笺证稿》是此时最重要的成果。“文革”时元稹研究曾

一度停滞不前。新时期至八九十年代,涌现一批成果,但90年代的

成果中有一些精品。新世纪初,学界主要关注元稹生平、节操、创

作及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元稹研究/百年回顾/生平/品节/创作/理论/反思

元稹在文学史上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他在诗歌、小说的创作与文

学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中唐文坛一颗明亮的星辰。生前,他是人所仰望的才子,身后,他也始终是论者关注的对象。

在上个世纪,学术研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学术界对于元稹

的研究也由片语式的评论渐趋细致、深入、全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关于元稹的相关论文有228篇,研究专

著5部。(注:本文的统计数字来源于罗联添《唐代文学论著集目》,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增订再版;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1949-198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1983-2001《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中国期刊网”;《全国报

刊资料索引》等。专著不含诗歌选本。)简单的统计情况见下二表:表1(研究成果数量统计简表)(注:“+”号后为专著数量。)

研究时段成果数量研究时段成果数量研究时段成果数量

1920-1929 1 1950-1959 12+1 1977-1979 4

1930-1939 3 1960-1966 2 1980-1989 99+2

1940-1949 2 1966-1976 1990-1999 59

小计 6 小计 14+1 2000-2003 46+2

小计 208+4

从表1对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来看,元稹研究在五四到建国前的30

年间,成果只有6项,是现代意义上元稹研究的开创期。建国以后,研究范围渐渐涉及元稹品格与《莺莺传》,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是此时最重要的成果。“文革”十年,受政治气候影响,元稹研

究停滞不前。“文革”以后,元稹研究经过70年代末三年的短暂恢复期,从8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整个80年代共产生了101项成果,

然而由于人们的思想刚刚解放,研究成果中一些激情研究的产物,

最终证明不过是学术泡沫。90年代成果数量虽然明显减少,但学者

们更能踏实作文,涌现了一批角度新颖、富涵学术价值的精品。新

世纪伊始,元稹研究挟百年余威,再度抬头,短短四年已经产生46

篇论文,年平均4.6篇,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年均10篇的最高记录。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元稹生平

状况、节操品格、创作及理论以及作品整理等方面,以下本文将分

别探讨。

表2(主要研究问题分布统计随表)(注:若论文涉及多个主题,但

非总论,则重复统计。)

研究时段总论生平品格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莺莺传作品整理1920-1929 0 0 0 0 1 0 0 0

1930-1939 1 1 0 1 0 0 0 0

1940-1949 1 0 0 1 0 0 0 0

1950-1959 0 0 1 10 0 0 2 0

1960-1966 0 0 0 2 0 0 0 0

1977-1979 0 2 2 0 0 0 0 0

1980-1989 4 15 28 26 2 1 10 6

1990-1999 1 5 7 14 5 3 18 3

2000-2003 0 8 5 12 2 3 2 14

小计 7 31 43 66 10 4 30 23

生平行迹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对元稹生平进行专门探讨,只在几种文学史、诗歌史中做简单介绍。50年代,学界在研究元稹小说《莺

莺传》的同时,才开始对元稹本人的生平事迹进行探讨。孙望

《〈莺莺传〉事迹考》(注:原刊于《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50年版,后收入作者论文集《蜗叟杂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一文中附有《元稹事迹简谱》。汪国垣《唐人小说》中也

附有《微之年谱》(一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另外,苏仲翔在其选编的《元白诗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6年版,后中州书画社于1982年重印,更名《元白诗选注》。)后也附

有《元白简谱》。这些成果还不太细致、深入,发明也不太多。真

正开始比较系统地考察元稹一生行事的学者是卞孝萱,他的《元稹

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版)将元稹的生平事迹、创作活动以及前

人的研究与评述都汇为一编,为后人开拓了广阔的研究天地。这方

面的专题论文有32篇,全部作于新时期,涉及到元氏的家庭、行迹、交游等问题。

元和十年,已由监察御使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的元稹又出为通州司马,直至元和十三年冬。元稹在通州的时间并不长,但这四年既是他诗

歌创作的丰收期,又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期,因而

学术界对他通州时期的行踪事迹十分关注。卞谱对于元稹通州时期

的行止、创作考证甚详,但吴伟斌多有异见。吴文《关于元稹通州

任内的几个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1期)首先指出元

稹赴通州时并无归田之举。其次,元白此时不应有诗文唱和。第三,卞谱认为稹于元和十一年夏赴兴元治病,十二年九月回通州;吴则

认为稹赴兴元在元和十年十月,回通州则在十二年五月。此外,文

中还对李六、李十一、李忠州究竟是谁提出了异议。卞谱将元酬白

之作根据白寄赠诗的写作年月,一一对应系于四年中的各个时期,

吴文《元稹白居易通江唱和真相述略——〈元稹年谱〉献疑之十一》(《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考察了元稹通州时期的行踪及

与白的联系,认为卞谱的编年与事实不符。事实是“今存元氏通州任

内的31首酬白之作,大部分应是其十三年初32首追和诗中的作品”。此外探讨元稹通州期间生活行事的论文还有陈正平《元稹在通州》(《唐都学刊》1996年第12期)、吴伟斌《元稹通州行踪考述——〈元稹年谱〉疏误举证》(《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等。卞孝萱《元稹与两浙诗人》(《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980年第1期)是较早对元稹交游情况进行考辨的文章。此后吴伟

斌在《元微之诗中“李十一”非“李六”之舛误辨》中指出,岑仲勉

《唐人行第录》中所说元稹《与李十一夜饮》及《赠李十一》诗中

的“李十一”应为“李六”(即新授忠州刺史李景简)的说法不能成立。作者认为“李十一景信不是‘白居易从江州遣来之至书邮’,而是‘自忠

州访’微之的友人”,“李十一景信并没有‘早到江州随白氏’,白氏在江

州所寻之‘李十一’也不是景信。”后来王拾遗在其《元稹主要交游考》(上下篇分载于《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1、2期)

中也持相同看法。除此之外,王文还考察了元稹与杨巨源、李绅、

李景俭、刘禹锡、柳宗元、吕温、韩愈等人的交游唱和情况。21世

纪有周桂峰《元白交谊论》(《淮阴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

金卿东《元稹白居易“初识”之年考辨》(《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陈才智《元稹白居易“初识”之年再辨》(《文学遗产》2001

年第5期)等三篇文章,金文以为两人相识于贞元十六年,陈文对

其文进行辨正,提出五条理由,认为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贞元十九年的旧说实在不容推翻。

品节研究

元稹是文学史上争议较多的作家,而后世人们争议的焦点又在其政

治品节和生活品节两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对元稹政治品格大多持

非议的态度,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认为元稹反对永贞革新,一是他

晚年依附宦官崔潭峻、魏宏简及严绶而“变节”。进入20世纪新时期,渐渐有学者对传统说法提出异议。

关于元稹的永贞革新态度,吴伟斌在《元稹与永贞革新》(《文学

遗产》1986年第5期)一文中,首先指出元稹《论教本书》并无反

对永贞革新之意。经过考察,吴文认为元稹不仅“政治主张与永贞革

新的主要内容大致相符”,而且“永贞革新失败后,元稹与其成员的

关系更为密切”,并对支持革新的唐顺宗表示“钦慕”,而“对宪宗镇

压革新的行为则表示了明显的不满”。

针对元稹受到的苛责从古到今不见衰歇,吴伟斌作有《元稹评价纵览》(《复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5期)一文,从“同时代

人们的赞誉与攻击”、“史书不公正的述评”、“《元白诗笺证稿》的

失误”等方面追踪元稹研究史,剖析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从另外一个

角度蠡探这位著名文学家的本来面目。文章认为,“历代人们贬诽元

稹的根本原因,完全是由于史学家们没有对有关元稹的第一手资料

认真研究、仔细鉴别,过分相信了对元稹贬诽的虚假材料,从而做

出了不符合元稹生平的结论。后世人们又盲从了史书的现成结论,

并据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诗歌创作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出版的一些文学史对元稹的诗歌从整体上做了简单的

评价。对元稹诗歌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开始于30年代陈寅恪发表的

《读连昌宫词质疑》、《元微之遣悲怀诗之原题及其次序》等系列

论文以及40年代的《古题乐府笺证》、《艳诗及悼亡诗》、《连昌

宫词》等三篇文章。在他的影响下,50年代以后,学界对元稹的诗

歌开始了深入地探讨。

“文革”之前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当时通行的几部文学史中。中科院文

研所的《中国文学史》将元稹单列章节,对其《连昌宫词》等作品

评价甚高,但认为讽谕诗成就不及白居易,其诗“最好的是古今艳诗

和悼亡诗”。此史还指出其爱情诗《春晓》“是《会真记》的张本,

值得在文学史上着重提出”。游国恩等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是元稹

先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起着很大的推

动作用”,但行动则不如白居易坚决彻底,且元诗内容的广度深度,

人物的生动性都不及白,“这主要决定于他的世界观”。此外游史特

地指出其悼亡诗“属对工整,而又如家常话”,“对于律诗的通俗化有

一定影响”。这一看法与文研所《文学史》中对《春晓》诗的关注都

隐微地透露出研究者已经开始注意元稹在整个文学史发展流程中所

起的作用,而不再是就元诗论元诗。

进入新时期,对元稹诗歌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渐渐夥够,关于元稹

诗歌的研究论文中,只有14篇作于1978年之前,其余全部产生于

新时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较具代表性的文章有裴斐的《元稹简论》(《光明日报》1985年3月12日)、卞孝萱《唐代次韵诗为

元稹首创考》(《晋阳学刊)1986年第4期)、梁超然《元白四题——与裴斐先生商榷》(《语文园地》1985年第8期)等。百年以来,裴斐是较早对元稹诗歌个性有所关注的学者之一,他的《简论》一文重点谈的不是元白之同,而是元白之异,其文主要探究诗史称“元白”而非“白元”的原因:一以元白唱酬固以次韵见重,而次韵不

独自元始且为其所长。二以“淫靡”本为元白共有,李肇《国史补》

却独加于元,可见元之艳诗影响更大。卞孝萱文用丰富的资料严谨

的考证,得出了“元和五年元稹在江陵府所作《酬乐天书怀见寄》等

五首诗,是元白之间‘次韵相酬’的开始”这一结论,从而使宋程大昌

关于“唐世次韵起元微之、白乐天”等比较笼统的说法得以落实。梁

文“题四:说元稹之淫靡”,是针对裴文所云“‘淫靡’即李戡所谓淫言

媒语”,提出不同的看法。梁文认为李肇所云“学浅切于白居易,学

淫靡于元稹”均指艺术风格,而“淫言媒语”则指内容,二者不可混为

一谈。卞孝萱、刘维治《元稹评传》(《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5期)对元稹创作成就的论述也比较妥帖,他们从乐府诗、艳诗与悼亡诗、次韵排律等三个方面论其诗歌创作成就,指出“在平

易坦荡中呈现出丽艳华美”是元稹独有的诗歌艺术特色,这又体现在

浓墨重彩的画笔,曲尽其情的铺叙,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刻画,富有

情趣的比兴手法,酣畅淋漓的自由抒写等五个方面。学者吴伟斌多

年来致力于元稹研究,不仅努力为其品节问题做翻案文章,对客观

评价元稹在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也用力甚勤。其文《元稹诗歌艺术特

色浅析》(《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试析

元稹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北方论丛)1986年第4期)就是这

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浅析》一文认为元诗艺术特色体现在浅切,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明快,含蓄有味,感物寓意,浪漫色彩的表现

手法等方面。《道路》一文把元稹的创作分做三期,以元和年间为

其现实主义创作的全盘时期,也是最重要时期。文中提出了一个崭

新的观点:所谓“元和体”诗歌,就元稹来说,主要是指“包括新题乐

府诗在内的讽喻诗”及“小碎篇章”和排律,正是元稹等人的这些诗篇,在唐代文学史上形成了“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将“新乐府”纳入“元和体”,虽然有待商榷,但其提法大胆,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

勇气令人赞叹。

进入90年代以后,学术观念的开放和方法变革使得学者们思路大为

开阔,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尤其体现在对

元稹诗歌创作的研究中。吴伟斌《论元稹对中唐文学的贡献》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6期)认为元稹对中唐文

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与参加,诗歌内容

的变革,诗歌理论的提出,诗歌唱和形式的创新,还是对唐文、尤

其是对当时制诰文的弃旧图新,以及对唐传奇的发展繁荣,成绩是

显而易见的,贡献是毋庸置辨的,其在中唐的主盟者之一地位,也

是无可置疑的。尽管文章因为展开的面很宽,对有些方面的论述在

深度上略有不足,但文章显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以及试图

将作为个体的诗人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学乃至文化中去考量的气势。

许总的《浅俗表意与浓郁伤情:论元白两面性人生与心态》(《陕

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将时代的文化风尚和个人

的经历、心态等纳入观照视野,指出由于元白直接参与了元和年间

的政治革新,强烈的务实精神渗透于诗歌创作,促使其讽喻性诗作

在“直表政治主张中务浅求近”,又由于中唐俗文化的兴盛及其避世

心理,元白的闲适诗也表现出乎易通俗的风貌;另一方面,由于人

生挫折、思想变迁,其诗歌又充盈着浓郁的感伤意味,浅俗表意与

浓郁伤情构成了元白艺术世界的整体。此外胡振龙的《试论元稹诗

歌创作的美学追求》(《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是

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元稹的诗歌创作,姜峰的《“元白”传统与现代

新诗的歌谣化趋向》(《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则从接受与

传播的角度,蒋济永《“在”的意义与追问:元稹〈行宫〉新析》(《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更是利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做了一

次存在主义解诗尝试。这些论文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或者有着开

阔的视野,或是选择了新的切入点,或是选取了新的关注视角,或

是使用了某种新的理论,但由于作者们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而非

生搬理论,哗众取宠,因而这些论文都在新人耳目的同时,大大深

化了对元稹诗歌的研究。

诗歌理论研究

从上世纪初至今,关于元稹创作理论的研究论文共有10篇,第一篇

就是胡适之《元稹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浙江图书馆报》2,1928

年8月),观点与其《白话文学史》一致,认为和白居易的主张同

属为人生而作文学,是一种写实主义,其观点代表了解放前学界对

于这一问题的普遍认识。五六十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此

时出版的批评史、文学史的相关章节,专门论文则较少见到。以王

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注:《中国文学批评史》早期

分上、中,下三册出版,上册(先秦——隋唐五代)出版于1964年,此据该书1987年1月统一重出版《说明》。)及游国恩、文研所文

学史为代表,普遍认为元稹“和白居易一样”提倡讽喻诗和新乐府,

对新乐府创作在中唐的盛行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特别指出元稹对

杜甫的评价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性。可以说,80年代之前,对元稹创

作理论的探讨多是作为白居易文学主张的附属而略加关照,系统性

和深度都有欠缺。

如果说80年代之前,学界对元稹文论的观照主要着眼于与白居易的

相同之处,那么8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注意到

元白的不同之处。比如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注:

见本书第十二章第三节《元稹的诗论与“元和体”的文学思想》,

p365-37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也认为元稹对历代诗歌

的发展评价,“不像白居易那样片面”:他对汉魏诗歌较多肯定,尤

其对建安诗歌做了合乎实际的评价,对两晋文学也能客观评价,对

唐代诗歌,元稹肯定了沈宋在律诗创作上的贡献,也对杜诗的艺术

成就做了十分全面、深刻的概括,认为他是集历代诗歌艺术之大成

的伟大诗人,他的评价成为杜诗的接受史上重要一环。虽然与白居

易同样认为杜优于李,但元稹以为所优之处不仅在于“风雅比兴”,

更在于“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属对律切而脱弃凡尽”,可见他对

诗歌的近体格律、艺术技巧是比较重视的。张著还特意提出元稹对“元和体”的定义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罗宗强《隋唐五代文

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也认为元白在提倡兴寄、

写时事上一致,而对待诗歌的艺术要求则有所不同,比如在论杜时,元稹并不像白居易全以兴寄为标准,而是从其艺术的兼备众体说的。王运熙《元稹的诗歌批评》(《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

年第2期)一文把元稹的诗歌批评分为两个部分:在对自己诗歌的

评述中,一面理智地强调讽喻诗的重要意义,一面情不自禁地沉醉

于抒写日常情致的古诗和律诗。在对杜诗的评论中,他对汉魏六朝

诗做出了评析,对李杜两大诗派做了比较,其李杜优劣论对后世影

响颇深。此文观点亦见于其参与撰写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相关章节。王氏尚有《元稹李杜优劣

论和当时创作风尚》(《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一文,把元稹

的文学观念和当时文学乃至文化的风尚潮流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使

得文章较之同期同主题论文视野扩大,而且更具有说服力。关于元

稹诗歌理论研究的论文不能不提到钱志熙的《元白诗体理论探析》(《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文章首先介绍元白诗歌体裁

分类理论并做比较,同时对白居易称古体为“格诗”的原因做了探讨,然后依据元白自述,研究其尊古轻律思想的实践历史,并以两人为

典型透视唐诗体裁系统中古近两大类体裁的关系,最后研究元稹的

近体诗理论,并探讨元白近体艺术风格与此种理论的对应性,对唐

宋两代诗人在近体方面的不同艺术标准这一问题也有涉及。钱文首

次对元白的诗歌体裁理论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做了系统的论述,

并指出其在诗体理论的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为新世纪元稹诗歌理

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

开了一个好头。

《莺莺传》的研究

在元稹创作中,除了诗歌以外,传奇《莺莺传》是元稹的重要作品,它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在20世纪也备受学

者们的关注。学界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创作时间、张生是否元稹自寓、崔张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分析等。

关于写作时间,学界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贞元二十年九月说。陈寅

恪《元白诗笺证稿》认为元稹与张生年龄相等,结婚时间相同,所

以张生即元稹自寓,继而将元稹与张生合而为一,根据元稹的年龄

与结婚时间推出《莺莺传》作于贞元二十年九月(《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长恨歌》,p9-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卞孝萱《元稹年谱》都同意此说。一是贞元十八年九月说。孙望《〈莺莺传〉事迹考》、吴伟斌

《〈莺莺传〉写作时间浅探》都持此说。吴文首先认为《莺莺传》

是传奇小说,不等于史传,是允许虚构的。张生的形象中或许有元

稹的影子,但影子绝非元稹本人。继而指出陈寅恪以元张同龄,是

来源于王性之《微之年谱》,而王谱本身有误,不足为证;再证元

稹结婚时间是贞元十九年,而张生贞元十八年成婚,并不同时,推

翻陈氏之说。之后通过对元稹、白居易、李绅、杨巨源、韩愈等的

行踪和《莺莺传》情节的考察,认为应该作于贞元十八年九月。

张生为元稹自寓,此说始于宋人赵令畤《侯鲭录》卷五云:“则所谓

传奇者,盖微之自叙,特假他姓以自避耳”。20世纪从始至终都有学者力主此说。如50年代之前的鲁迅、陈寅恪、刘大杰,80年代之前的卞孝萱、孙望,80年代之后的程国赋等等。但随着学术界思想的

开放,越来越多的学者力图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寻求事实的真相,于是产生了另一种观点,即张生只是元稹塑造的艺术形象,并非本人。霍松林《略谈〈莺莺传〉》,刘明华《也说元稹的不白之冤》(《读书》1988年第5期),黄忠晶《对陈寅恪先生〈读莺莺传〉

的质疑》,谢柏梁《元稹〈莺莺传〉非文过饰非》等文皆否定自寓说。吴伟斌在此问题上也颇为用心,连续撰写了《“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中州学刊》1987年第2期)、《再论张生非元稹自寓》(《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2期)、《论〈莺莺传〉》

(《扬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三论张生非元稹自寓》(《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等文章,皆认为:张生绝非元

稹自寓,在张生形象中确有元稹影子,但影子不等于本人。“仅仅根

据作家塑造出来的小说人物之行踪,勾勒作家生平、甚至编入年谱,写入传记,并以此抨击作家的人品,显然是难于服人的”。并于《质

疑》中将自寓说的论据归纳为十条,论条反驳,论述周详,颇能服人。20世纪末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是目前较为通行的

文学史,对这个问题也表示了鲜明的立场,即:自传说是不妥的,“只有把它作为真正的文学创作来理解,才不至于损害它的审美价值,缩小它的思想意义”(第四编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卷

p392,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莺莺的形象,陈寅恪《读〈莺莺传〉》释“会真”为“遇仙或游仙

之谓”,疑鸳莺为“酒家胡”之类的娼伎,后人蔡鸿生《从小说发现历史——〈读莺莺传〉的眼界和思路》(《中华文史论丛》第62期)

认为陈氏以训诂学与文化史融合的方法释“会真”之义,以“在史中求

史识”的方法探索“始乱终弃”的社会根源,从唐代文化背景推测莺莺

之氏族,是独具只眼,直中要害。而反对娼伎说的有黄中晶《对陈

寅恪先生〈读莺莺传〉的质疑》(《江汉论坛》1989年第8期),

周振甫《〈读莺莺传〉献疑》(《文学遗产》1992年第6期),欧

阳江琳《为莺莺正名:论元稹笔下莺莺形象兼评“娼妓说”之失》(《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等。关于莺莺形象的艺术

分析,有周亮《一位戴着封建枷锁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论〈莺

莺传〉中的崔莺莺》(《唐山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范林芳《一个闪耀着独立人格光辉的女性——从〈莺莺传〉崔张离异谈起》(《贵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等文可资参考。

作品整理情况

对元稹作品系统地整理出版,开始于解放后。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

社印行《元氏长庆集》(60卷),系据明弘治元年(1488)杨循吉传

抄宋本影印,198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以此为底本,冀勤点校

的《元稹集》。此本在广泛钩沉史籍后,续补了诗一卷、文一卷,

作为外集七、八两卷。最后附录五卷,收有关于元稹的碑传和《长

庆集》的序跋、书录,并唐、五代人有关元稹的诗文资料,书末附

篇目索引。附录和索引的设置使著作除了本身具有学术价值之外,

更极大地方便了元稹的研究,此书一出,便成为学界作相关研究的

必备。在其基础上,相继有杨军的《〈元稹集〉误校误改例析》(《古籍研究》1997年第4期)、《〈元稹集〉点校中的讹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元稹集〉断句之误

例析》(《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6期),周相录的《〈元稹集〉标点举正》(《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359期)、《中华书

局〈元稹集〉的音韵学质疑》(《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元稹集〉误校考略》(《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陕

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校正性论文问世,2000年中华书局为《元稹集》出版了修订本。2002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了杨军的《元

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此作仍以杨本为底本,重新校勘,以

冀勤《元稹集》为参考,吸收了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元稹年谱》、吴伟斌对卞谱的系列疏误补正之文,以及周相录关

于《元稹集》的举正之文的研究成果,对元稹诗歌详加校勘,引征

典实,诠注词源,审慎编年,成为新世纪元稹作品整理的重大成果。这是元稹集的第一个笺注本,研究元稹的新局面,必将随着它的问

世而渐渐出现。

回顾后的思考

回顾百年来的元稹研究,我们发现,学术论争贯穿了上世纪的后半期: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有卞孝萱对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的商榷,80年代有裴斐与苏者聪、梁超然等的争论,90年代则有程国

赋与吴伟斌的争辩,杨军、周相录对冀勤《元稹集》的指误校正以

及贯穿了整个新时期,直到今天仍在继续的吴伟斌对卞孝萱《元稹

年谱》的献疑辨正等,而论争中涉及到的元稹的道德品格、张生是

否元稹自寓、元稹与薛涛的关系、元稹与宦官的瓜葛、元稹通州行

止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元稹诗文的系年校勘也更趋近于历

史真实。可以说,元稹研究是伴随着学者间的争论和商榷走到今天的,有了这些争论和商榷,我们的研究才能达到今天的深度。学术

论争,是科学研究的催化剂,我们希望,更多纯粹的学术论争能够

继续推动元稹研究的进程;我们还希望,这些论争,意气之争与哗

众取宠之心能少一些,再少一些。

一百年的丰硕成果的确令人欣喜,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需要

努力去做的工作仍然很多。元白研究的冷热不均有目共睹,元稹研

究成果本来在数量上、质量上逊于白居易研究,而仅有的228篇论

文中,合论元白者就有46篇,约占总量的21%,这固然可有元白友

情深笃,创作与主张皆有相似之处,诗史上也素称“元白”等诸多说辞,但笔者以为,元稹之所以在诗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所凭者绝

不仅仅是与白的相同之处,他所具有的“个性”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作为专业的研究者,我们除了关注元白的共性之外,对元稹在诗

歌发展史上的个人特点和独特影响力不能再继续忽视了。

另外,元稹诗歌研究的论文许多是结合对元稹生平、品节的评价,

纯粹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研究的并不多见,即使有,涉及的也只是悼

亡诗、唱和诗以及《连昌宫词》、《行宫》等名篇。不仅在诗歌种类上存在研究的空白区,从总体上对元稹诗歌艺术特色进行探讨的也成果寥寥,甚至有在同时期彼此抵牾的两种观点并存的情况:一说元诗丽绝华美,一说朴实明快,这只能说明我们对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并不全面、深入、准确。白居易谈到元稹的文学成就时说:“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元稹之文,尤其是制诰文,在当时颇有影响,而100年来,这方面的论文仅有4篇,这种轻忽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对于盛行诗坛的“元和体”诗歌,虽然争论至今,却仍然不能有明确的定义。而对某些问题忽视或胶着的同时,一些老问题仍然有不少学者在谈,观点雷同,缺乏新意,对学术研究殊少贡献,这尤其体现在《莺莺传》的研究中。

走过一个世纪的研究历程,我们的积累日益丰厚,我们的脚步日益稳健,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研究现状与元稹在文学史上具有的地位并不相称。曾经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过去,而种种的遗憾与不足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最唯美的句古诗

[最唯美的句古诗]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元稹《遣悲怀三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遣悲怀三首①(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 14.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 B“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 C“诚知”句,与作者写给韦丛的另一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角度一致,意蕴相通,可谓异曲同工。 D“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 E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 15、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4.AC(5分。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A项“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有误,“戏言后事”,表现了夫妇感情亲密。C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在赞美妻子,讴歌爱情。“诚知”句,言丧偶之痛,历来普遍,不必过于哀痛。实为跌宕顿挫之笔,是为了突显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体现的情感郁结。这两句诗几无可比性。)15.作者寓情于事(记事抒情、因事缘情等),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将衣服送人,已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奴仆;因经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6分。抒情方式3分,简要分析3分。)

唐诗宋词精选教学内容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2)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ei)江月。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田家词元稹 牛吒吒,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 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 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 重铸耧犁作斤属刂。 姑舂妇担去输官, 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 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元稹诗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

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为什么?“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算起,到元和十二年(817 ),已超过六十年。这

最新平凡人感人事迹材料800字集锦

平凡人感人事迹材料800字集锦 在现实生活中,令我感动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但我不为一件衣服而感动,不为能住上豪华的房子而感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1 寒冷的季节,一双温暖的手可以酝酿感动;失落中的日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可发酵感动;孤寂的时光,不变永恒的友谊让感动而流泪。 寒风吹来的感动 高中生活,我离开我温暖的家,来到学子求学的殿堂。渐渐的忽略了故乡的消息。每当看到别的孩子与家长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畅谈,我总选择逃避。“为什么不来看我”,我一个最简单的想法总是变为泡影。当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回到了家,外面已刮起寒冷的风,妈还没有回家,我坐在门前咯嚷起来。寒风抓撕我苍翠的脸,连落叶都笑我似的。天渐黑,不远处看到了车的光亮,我高兴的扑过去却失落的走回来,原来看错了,忽然我看见了妈妈蹒跚的身影,她笑了笑,仿佛在为她的晚来而满到歉意,手里却提着鱿鱼片。那天我才知道,爸爸去了杭州,没有开车去商城,妈妈一个人走到快关门的鱼市让师傅一定要卖鱿鱼片给她,风刮起,车也没了,她自己走了那么多的路回来,她手开缝的毛病因寒风又犯了,她却一直在说让我久等了。那天晚上我和妈妈两个人单坐着,吃着我最爱的鱿鱼片,即使咸了点,我也觉得香极了。即使她让我久等或不去学校等我,我也不会有怨言,因为妈妈最伟大。 感动在行动中

又是一场数学考试的结束,我最不擅长数学,总是考得一锅浆糊,我狠了狠心去学数学,拿起本子就跑到了数学办公室,到了下班时间了,数学老师被我的突如其来打消了下班的念头,我们共同扎根于数学问题中,因为我脑子笨,想问题很慢,总是要数学老师反反复复地讲,换了我,我一定烦透了,但他仍用最易接受的方法改变题型,我一点一点地明白了,但我的明白是让他几番费力的有用功的表现,他额上泛着细汗,可见度极强,别的老师都回来要上课了,唉,老师今晚的自习要饿肚子了。 原来行动可以让人感动。 不寄名的感动 清晨的宿舍有些凉,寒冷的小风有点刺骨,伸伸懒腰还要不想起床,忽然开始打喷嚏,一连好多声,一看暖瓶没有水了,好不爽,慢慢拖拖起来,拖着鞋,拿上了脸盆出去了,洗手间的凉水凉极了,但我依旧与凉水嬉戏,当回到宿舍去,我桌上的杯子里正冒热气,也不知谁这么好心。用自己的小凉手捧着热茶,虽反差有些大,但我感动极了。 唉,生活在感动中,心情轻快。生活中处处都可制造感动,感动反应在我心中欲动,感动真好。 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2 感动无处不在,感动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哪怕那只是一件小事,也能感动我们。 考试的前一个晚上复习累了,爸爸妈妈就会为我们削苹果,这就是感动。玩完游戏后口渴了,朋友就会用他(她)那充满友谊和关爱的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离思五首》意思-赏析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离思 五首》意思|赏析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译文 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 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 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著压(一种织布工艺)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

秦吉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 (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 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赏析 作者:佚名 其一 其一是回忆情人晓镜中残妆慵懒的可人情态。诗人同韦丛结婚,二人恩爱无比,这首诗是思情人一夜恩爱晓起后残妆慵懒的动人情态。诗人不直接去抒写,而是自爱残妆晓镜中的情人,残妆晓镜中的她,钗环参差不齐,绿色丝缕丛杂不整。很快日出东方映照面颊红如一朵胭脂,脸庞肌肤红润柔腻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样,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明丽动人娇媚的风姿。

元稹诗词选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一作:画箧)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离思五首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兔丝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春鸠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芳树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游蜂竞钻刺,斗雀亦纷拏。 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雨露贵平施,吾其春草芽。 种竹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分流水 古时愁别泪,滴作分流水。日夜东西流,分流几千里。 通塞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 和乐天秋题牡丹丛 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 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 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 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古代诗歌赏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①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③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①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据《晋书·邓攸传》记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②潘岳:西晋诗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③窗( yǎo)冥:深暗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由妻子早逝,想到人生即使能 够百年,其实也至工还是有限的。 B.诗人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可以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冷静思考后, 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无望的幻想。 C.尾联中作者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痴情 缠绵,哀痛欲绝,感人至深。 D.本诗从现在写到将来,语言质朴,却字字出于肺腑,从情感抒发看 更多的是悲对方而不是悲自己。

16.诗的颔联写到邓攸、潘岳两人的典故,对表达悲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运用叠词描写了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前行的景象: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3)姜夔在《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两句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D(本诗主要是悲自己,而不是悲对方) 16.①邓攸没有子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的《悼亡诗》对死者来说已没有意义。 ②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暗指自己无子、丧妻的不幸处境。 ③更真挚的表达出诗人的丧妻之痛与对妻子的思念之深,透露出深沉的悲痛之情。 (每点 2 分,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舟遥遥以轻飏,泉涓涓而始流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离思 元稹

离思元稹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元稹的离思五首! 离思五首 作者: 元稹 元稹《离思(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元稹《离思(其二)》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元稹《离思(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第四首解读: 注释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

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 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全文赏析 其一 其一是回忆情人晓镜中残妆慵懒的可人情态。诗人同韦丛结婚,二人恩爱无比,这首诗是“思”情人一夜恩爱晓起后残妆慵懒的动人情态。诗人不直接去抒写,而是“自爱残妆晓镜中”的情人,残妆晓镜中的她,钗环参差不齐,绿色丝缕丛杂不整。很快日出东方映照面颊红如一朵胭脂,脸庞肌肤红润柔腻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样,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明丽动人娇媚的风姿。 其二 元稹这首诗的一、二句,也给人以超凡绝尘之感。碧山清泉漫流,万树桃花掩映,已非崔护《题城南庄》“人面桃花”小家碧玉,楼中丽人定是美艳绝伦的仙姝无疑。置景由远及近,敷色自浅人深,焦点渐次凸现,为人物登场设置了悬念及具体环境氛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如果两者与规定戏剧情景浑融,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绝佳艺术效果。 三、四两句推出人物,工笔细描闺中“画眉”故事,对照着笔,角度则从一方眼中写出,此亦有助于丰富潜在的戏剧因素与人物心理层次。“闲读道书慵未起”,“道书”不管是致用明道的儒家经籍,或是羽客仙心的方外秘篆,“闲”字传神地刻画了心不在焉的可笑情态,是一层深曲对比;“慵”既描述一方眼中的楚楚可怜,又流露无限呵护挚爱深情,是二层深曲对比;风光旖旎的闺房之乐出以如此潇洒高雅笔致,是三层深曲对比。“水晶帘下看梳头”也有许多曲折:水晶帘与美人妆,一层;情人眼里看与被看,又一层;好景不长,水月镜花,则更深一层。苏轼《江城子》词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同样以“乐境写悲哀”,同样表现对亡妻死生不渝的深长思念,同样打破并浓缩了时空界限。所不同的是,苏词托之以梦,入而即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元诗则沉浸一往情深的回忆,仿佛在银幕“定格”,痴看而竟不知所以了。水晶帘下看梳头”感性的神往,都能引导读者走向真善美诗境,从而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与美学意义。

古诗文《遣悲怀三首·其一》赏析

古诗文《遣悲怀三首·其一》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朝: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蕙丛呵,你象谢安最宠的侄女一样;自从嫁了穷困的我,百事就不顺当。看到我身上无衣,你就要倒柜翻箱;沽酒少钱,我常缠你拔下金钗玉妆。甘心和我一起野菜充饥,豆叶为粮;要扫落叶当柴烧饭,你向古槐仰望。如今俸钱超过十万,你却不能分享;我只得为你超度,准备好斋饭供尝。】 【注解1、谢公句:东晋宰相谢安,最爱其侄女谢道韫。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赠左仆射,也是宰相之位。韦丛为其幼女,故以谢道韫比之。2、黔娄:春秋时齐国贫士,其妻也颇贤明。作者幼孤贫,故以自喻。3、乖:不顺遂。4、顾我:看到我。5、荩箧:草编的箱子。荩:草。】 遣悲怀三首·其一赏析 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元稹菊花古诗赏析

元稹菊花古诗赏析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 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下面是元稹菊花古诗 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 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 应读 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 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 无人不晓, 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 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
1/5

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 给人以环境幽 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 字写赏菊兴致之浓, 不是到东篱便驻足, 而是“遍绕篱边”, 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 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 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 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 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 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 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 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 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 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 《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 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 但用笔巧妙, 别具一格, 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 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 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 绘具象之后, 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 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 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2/5

令人感动的励志故事大全

令人感动的励志故事大全 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 的限制为三斤,着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引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着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一样,渴啊! 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 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的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 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象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 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很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 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 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伤。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 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 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的喝完水,伸出 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 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医生不甘就 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 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 理会他。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 周后再准备来镶牙。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 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 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 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我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 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

《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及翻译

《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翻译,《遣悲怀三首·其三》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二、《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翻译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三、《遣悲怀三首·其三》作者介绍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牛牛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翻译,《遣悲怀三首·其三》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大全范文

面对突出其来的疫情,不退缩、不畏惧,始终冲在战“疫”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下是分享的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 一场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不期而至,考验着党委政府应对风险挑战的决断力和行动力。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她扛责在肩、以身作则、勇挑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和本色。 疫情面前,她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虽然身为医护工作人员,但她也是父母最牵挂的女儿,是孩子最亲爱的母亲。可是,面对疫情,她毅然选择了逆向而行。从z月zz日开始,她就与单位同事在高速出口设岗值班,对来武人员进行疫情监测。白班从上午八点至晚上八点,晚班从晚上八点到次日上午八点。十二个小时的值班,全程不得离岗,有时车辆人员过多,忙的连简单的工作餐都不能按时吃上,但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她毅然决然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同时更加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疫情面前,她是认真细致的“检查员”。疫情监测,需要做到不漏一人、科学严谨,决不允许抱有敷衍应付、交差了事的态度。在具体工作中,她主要负责对外来人员体温测量,健康状况询问,并进行登记,需要直接接触过往人员,这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感染风险,值班当中工作重复枯燥,有时遇到车辆聚集情况,她必须在车流中进行工作,加之车辆处于高速出口,工作十分危险,一轮值班下来,卸下防护口罩后脸上是深深的印痕,脱下防护服浑身上下已经湿透。经她检测的车辆达z余次,接触人员z余人,为全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她也知道,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是她更清醒的明白,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必须时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了疫情防控工作,她已经将个人的生死和安危置之度外。 疫情面前,她是锐意进取的“实干者”。疫情防控工作是辛苦的,为了切实落实岗位职责,她真正做到顾大家、舍小家。她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照顾好两个孩子,但由于疫情防控责任重大,有时无暇更多顾及家庭,经常是深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总感觉亏欠孩子。工作的特殊性,她不能时时陪伴在家人身边,不能给予他们及时地照顾和关心,她能做到的就是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在公与私的天平上,她毅然坚守疫情防控一线,这种以大局为重、勤勉努力、认真严谨、踏实工作的精神受到同事们的一直好评。 生命重于泰山,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就是命令!这就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医护人员,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她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她将与同事们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坚决打赢打胜疫情防控阻击战,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彰显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 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

唐代元稹的离思文言文翻译

唐代元稹的离思文言文翻译 《离思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小编为你整理了元稹的离思,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一、原文 离思五首 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其三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二、注释 ⑴篸(zān):古同“簪”。 ⑵须臾(yú):片刻,很短的时间。 ⑶散漫:慢慢的。 ⑷慵(yōng):懒惰,懒散。 ⑸水晶帘:石英做的帘子;一指透明的帘子。 ⑹吉了(liǎo):又称秦吉了,八哥。嫩麴(qū):酒曲一样的嫩色。 ⑺纰(pī)缦(màn):指经纬稀疏的披帛。 ⑻“曾经”句:此句由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意思是已经观看过茫茫大海的水势,那江河

之水流就算不上是水了。 ⑼“除却”句:此句化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意思是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称不上彩云。 ⑽取次:随便,草率地。 ⑾缘:因为,为了,由于。 ⑿发:开放。 ⒀白人:皮肤洁白的人。诗中指亡妻。 三、译文 其一 爱在早上的镜子里面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之中。 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面,好像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好像要化开了一般。 其二 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 我在楼的上面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其三 著压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 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其四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其五 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 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经典感人故事大全

经典感人故事大全 生活中,总有一些感动的人事物,会让我们泪流满面。以下是本人整理的关于感人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经典感人故事大全_你不容错过的经典 女人是男人买回来的,女人原先的家在大城市,被拐骗来的时候只有十六岁,卖给了一位整整大她二十岁的男人做老婆。刚开始她特别想跑,男人就用拴狗的链子拴住她,锁在四处漏风的仓房里。吃饭的时候扔给她一盆狗食样冷饭菜,为了活命她只能一口口的吞食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 直到女人彻底被屈服了,赶也不跑的时候,男人才放她自由,可也不许她进城,自由活动的地点只能是家和天地之间,女人每天都要跟着男人下地里干农活,走在男人身后的女人,盯着男人,高大、结实,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背影,心里一阵厌恶。只想早点摆脱他的控制,回家去。 男人其实一点也没放松对女人的监视,因为他怕女人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变得无影无踪,他自私地认为她是他买来的就是他的家产。 所以他对她用不上温柔,想骂就骂,抬手就打也是常事。 女人开始哭闹,后来习惯了不哭也不闹了,只是擦去身上的伤,,照样喂猪、烧饭,忙里忙外。就盼望着哪天男人

放松了,她好跑回家去。 可偏偏她有了他的孩子,生下来后一场高热把孩子烧成了傻子,整天嘻嘻笑着跟在他身后,这时男人早就不在时时地盯着她了,只是骂她打她的习惯不改。 那日,村里来一辆车停在他家门口,警察拿着一张她十六岁时的照片给她看,问她这个女人是你吗?有人举报你是买来的?” 女人茫然的摸着傻儿子的头,张大了嘴半天没有说话。后来怀里的傻儿子突然大叫道:“妈!我饿。” 女人这才缓过神来,警察们又问了一遍,女人看着孩子摇了摇头,警察失望地开车走了。 女人站在门口看着警车一直消失在视线之中,回头的时候差点撞在男人的鼻子上,男人阴着脸问她:“你不是一直想走吗?明明是你为什么你不承认哪?” 女人没说话,摸着傻儿子的头,手始终不愿拿开。 经典感人故事大全_你不容错过的经典他在这栋新楼外观察了几天,没有监控,只住了一半的居民,有一家人住在顶楼对面没人住,听说这家人在楼下开了一间小超市,很忙,白天极少回家,他立刻决定白天潜入这家去偷盗。 一切工具备妥之后,他小心翼翼撬开了这家的门,门开的瞬间他听见一个柔柔细细地声音问:“爸爸!你回来了?” 他一惊,猛然瞧见屋里站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