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布啡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进展

纳布啡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进展
纳布啡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3), 289-29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2677/acm.2018.83049

Advance in Research on the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Use of Nalbuphine

Changmao Zhu, Cong Wang, Xianwei Zha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21st, 2018; accepted: May 10th, 2018; published: May 17th, 2018

Abstract

Nalbuphine is a synthetic opioid agonist-antagonist analgesic derivative of the phenanthrene group, and its structure is C21H27NO4, similar to those of naloxone and oxymorphone. It acts as a mu-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and kappa-opioid receptor agonist, with analgesic potency equiva-lent to morphine and better safety profile. Nalbuphine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and prevent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Keywords

Nalbuphine, Pharmacology, Clinical Use

纳布啡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进展

朱昌茂,王聪,张咸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10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17日

摘要

纳布啡是一种吗啡喃类半合成激动–拮抗镇痛药,分子式C21H27NO4,结构上类似于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和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羟吗啡酮,主要通过激动κ受体、拮抗μ受体发挥药理作用。镇痛效价与吗啡类似,但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主要应用于中重度疼痛的治疗。

朱昌茂 等

关键词

纳布啡,药理学,临床应用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纳布啡是一种吗啡喃类半合成激动–拮抗镇痛药,分子式C 21H 27NO 4,结构上类似于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和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羟吗啡酮,主要通过激动κ受体、拮抗μ受体发挥药理作用[1]。镇痛效价与吗啡类似,拮抗效价是喷他佐辛的10倍[1],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主要应用于中重度疼痛的治疗。纳布啡1965年首次合成,1979年在美国上市,已在临床应用30余年,但在国内应用时间很短,国产纳布啡2014年投入临床使用,目前国内医务人员对于纳布啡的使用经验较少,研究也比较匮乏,现就纳布啡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2. 药理学

纳布啡作为激动–拮抗镇痛药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目前普遍认为纳布啡主要通过激动κ受体、拮抗μ受体发挥药理作用[1]。纳布啡通过激动κ受体产生镇痛、镇静、缩瞳、呼吸抑制等作用,然而,κ受体相关缩瞳及呼吸抑制较μ受体激动药小得多。同时,与μ受体产生欣快感不同,κ受体产生烦躁焦虑与致幻作用,因而依赖性较低。与μ受体激动药如吗啡合用时,纳布啡拮抗μ受体可预防或减轻μ受体激动药产生的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且对镇痛效果几乎无影响,但应用于阿片依赖患者时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

2.1. 药动学

纳布啡给药途径多样,可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椎管内给药,口服给药镇痛效价约为静脉给药的1/5~1/4,无口服剂型[2]。纳布啡静脉给药后2~3分钟内即可起效,肌肉或者皮下注射15分钟内起效,起效血浆浓度12 μg/L ,30分钟达到血浆峰浓度48 μg/L ,半衰期约5小时,依据个体差异的不同,镇痛时间约3~6小时[3]。纳布啡主要在肝脏经过细胞色素酶P4503A4和2C19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是N-羟基酮环丁基甲基纳布啡与羟基化衍生物[4],以原形在肾脏排出的纳布啡仅约4%,清除率主要依赖于肝脏血流[4] [5]。肝血流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因而不同年龄层半衰期存在较大差异。P. Jaillon Open Access

朱昌茂等等人研究测定,23-32岁人群中纳布啡半衰期t1/2 = (1.96 ± 0.45) h,血浆清除率Vl = (1.78 ± 0.20) L/kg·h,

表观分布容积V area = (5.45 ± 1.43) L/kg。而儿童(5~8.5岁)半衰期较短(0.95 ± 0.24) h,老年人(65~90岁)较

长(2.28 ± 1.49) h [5]。国内学者对于中国人的研究显示,纳布啡代谢符合线性药动学特征,无性别间差异[6]。

2.2. 药效学

1) 镇痛作用:纳布啡镇痛效价和作用时间与吗啡相近,但是纳布啡最大镇痛强度较吗啡低。0.15 mg/kg的纳布啡与同剂量吗啡对止血带耐受的提高程度类似,但是继续增大剂量到0.6 mg/kg时,吗啡效果逐步增加,纳布啡效果不再增强。在一篇纳布啡与吗啡效果对比的荟萃分析中,通过分析618位患者的镇痛效果发现,纳布啡的镇痛效果与吗啡不存在明显差异([RRs], 1.01; 95% CI, 0.91 to 1.11; P = 0.90) [7]。

2) 拮抗效应:在羟考酮诱发的兔子呼吸抑制试验中,静脉注射纳布啡的拮抗效果是纳洛芬的1/3。解救羟考酮诱发的昏迷时,纳布啡效力是纳洛芬的1/2,喷他佐辛的8倍[1]。在临床应用中,纳布啡可以拮抗μ受体引起的副反应,如呼吸抑制、瘙痒、尿潴留等。

3) 对呼吸功能影响:纳布啡在小剂量使用时与同剂量吗啡呼吸抑制程度类似[1]。然而,与吗啡不同的是,纳布啡的呼吸抑制存在封顶效应,当达到封顶剂量时,继续增加纳布啡剂量,呼吸抑制不再加重。在动物实验中,持续给大鼠静脉输注纳布啡,在0~20 μg?kg?1?min?1时,PaCO2逐步增加,但是在20~50 μg?kg?1?min?1之间时,大鼠PaCO2达到一个平台值,之后继续增加剂量直到200 μg?kg?1?min?1时,PaCO2才继续升高,而200 μg?kg?1?min?1远大于治疗量[8]。同样,在对志愿者的研究中,大于0.1 mg/kg时,呼吸抑制程度不再增加,直到0.5~1 mg/kg时才加重。纳布啡说明书推荐单次最大注射剂量是20 mg,复合麻醉时维持剂量是每次注射0.25~0.5 mg/kg,因而在非麻醉诱导情况下单次注射剂量不会超过平台期剂量。

4) 对循环系统影响:纳布啡在低剂量用于镇痛和大剂量用于复合麻醉时对于循环影响均很小,可用于循环不稳定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使用纳布啡,心率、动脉压、肺动脉压、肺循环和体循环阻力、心搏量、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10 mg纳布啡使用后,患者动脉压、肺动脉压、左室充盈压,心搏量和左室每搏功指数保持稳定。但是心率与左心收缩力轻微下降,因这两项指标是心肌耗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纳布啡可能存在防止急性心梗患者心肌缺血加重的作用。

5) 依赖性:与μ受体产生欣快感不同,κ受体引起烦躁焦虑与致幻作用。在一项对既往嗜毒者的研究中,8 mg纳布啡与同剂量的吗啡主观效应类似,但是在24~72 mg时则表现出类似纳洛酮样效应,更大剂量时(90 mg)则导致令人厌烦的感受[1]。纳布啡大剂量、长期服用并无致欣快作用,且存在诸多不适反应,因而纳布啡依赖性及滥用风险很低。

3. 临床应用

3.1. 临床麻醉

1) 复合麻醉:纳布啡可满足中小手术镇痛需要,而对于大型手术则镇痛效力不足。纳布啡用于如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等短小手术,可提供满意镇痛,减少静脉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更快,术后疼痛发生率低。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单纯使用纳布啡提供镇痛,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苏醒迅速[9]。而在主动脉搭桥术中,单纯应用纳布啡或芬太尼提供镇痛,纳布啡组不能充分抑制手术操作中心血管和激素反应,术后镇痛效果也较芬太尼欠佳。纳布啡可满足中小手术镇痛需要,而对于大型手术则镇痛效力不足。

2) 预防术后寒战:研究报道纳布啡与哌替啶、曲马多类似,均可有效抑制术后寒战。在一项前瞻双盲随机研究中,30例术后寒战患者注射0.08 mg/kg纳布啡,30例注射0.5 mg/kg哌替啶,30例注射生理

朱昌茂等

盐水,5分钟后,纳布啡、哌替啶、生理盐水反应率分别是80%、83%、0,30分钟后反应率分别是90%、93%、17% [10]。在另一项纳布啡、曲马多、昂丹司琼、生理盐水对比研究中,发现纳布啡与曲马多反应率类似,分别是81%、88%,高于昂丹司琼61%与生理盐水36% [11]。

3.2. 疼痛治疗

1) 术后疼痛:纳布啡可以单独应用,也可联合阿片类药物或局麻药用于术后镇痛,但是单独应用时,

镇痛效力不足以用于胸腹部或骨科等大型手术。台湾的研究发现,在子宫或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纳布啡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吗啡PCIA相比,镇痛效果类似,副反应低[12]。纳布啡与吗啡联合应用于PCIA 时,镇痛效力并不会因为纳布啡的μ受体拮抗效应而下降,0.5 mg/ml纳布啡与0.5 mg/ml吗啡合用VRS 评分反而略优于0.1 mg/ml吗啡,同时瘙痒发生率显著降低[13]。在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中纳布啡与氢吗啡酮合用,同样可加强氢吗啡酮镇痛作用,且尿储留、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均降低[14]。因其呼吸抑制程度较低,亦可用于术后病房静脉补救镇痛[15][16]。

2) 癌痛: 吗啡是最常用的治疗癌痛药物,纳布啡与吗啡相比镇痛效果类似,但副反应低,可提高癌

痛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因副作用导致的治疗中断。在使用纳布啡与吗啡治疗慢性重度癌痛的平行、双盲研究中,纳布啡镇痛效果与吗啡类似,均可提供充分镇痛,但是恶心呕吐、头晕等副反应更少。但是,因纳布啡的拮抗作用,既往阿片类药物使用者均出现了戒断反应[1]。因而纳布啡用于慢性疼痛或癌痛治疗时,不适于对吗啡等μ受体镇痛药的替代治疗。

3) 内脏痛:κ受体在外周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关节肌肉和内脏器官的神经

末梢、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有报道指出在实验性测痛中,κ受体激动剂对内脏痛抑制效果较好[17]。但是目前关于κ受体激动剂对内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较少,纳布啡相关研究更是匮乏,需要更多研究以确定纳布啡对于内脏痛疗效。

4) 院前急救镇痛:在2001年以前,纳布啡是英国唯一可由急救护理人员使用的静脉镇痛药。在用

于外伤等患者的院前急救镇痛时,患者平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显著下降且没有发现明显的副反应

[18]。值得注意的是,纳布啡对于吸毒患者急救镇痛效果不佳[19]。同时,在使用纳布啡后,可能会出现

戒断反应及入院后阿片类镇痛药较常规使用量显著增加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急救人员及急诊医生充分考虑。

3.3. 治疗μ受体导致的副反应

1) 呼吸抑制:Julien等人研究发现,静脉注射0.1 mg/kg纳布啡,可以有效逆转1.5 mg羟吗啡酮引

起的呼吸抑制,之后再追加0.4 mg纳洛酮,呼吸改变轻微[20]。有病例报道,在因使用二乙酰吗啡出现的迟发性呼吸抑制患者,20 mg纳布啡静脉注射,呼吸频率在2 min内由8次/min增加到15次/min,观察30 min,患者呼吸维持在15次/min左右,同时对镇痛效果无影响[21]。

2) 瘙痒:瘙痒是阿片类药物常见的副反应,其机制尚未被完全阐述清楚,可能与μ受体、组胺、5-HT

系统等有关[22]。虽然纳布啡说明书中适应症无此项,许多研究报道纳布啡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瘙痒效果佳。2016年的一篇系统综述全面分析了此前阿片诱发瘙痒的治疗情况,发现小剂量纳布啡对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瘙痒疗效优于安慰剂、苯海拉明、纳洛酮、丙泊酚,并且不会降低阿片药物的镇痛作用,因而推荐纳布啡作为阿片诱发瘙痒治疗的一线用药[23]。

4. 副作用

因研究标准、患者体质、原发病、麻醉残余、伴随用药及治疗等原因,不同研究间副作用发生率差

朱昌茂等

别较大。据纳布啡说明书(Hospira Inc., Lake Forest, IL, 2007)数据,在1066例接受纳布啡治疗的患者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镇静(36%)、出汗(9%)、恶心呕吐(6%)、头晕(5%)、口干(4%)、头痛(3%)。包含15项研究82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纳布啡与吗啡副反应相比较,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是吗啡的78%、65%、17%、27%,发生率分别是19.9%、16.0%、4.7%、7.5% [7]。罕见副反应中,有精神错乱与肺水肿的病例报道。

5. 结论与展望

纳布啡安全范围大,常规剂量很少导致呼吸抑制,与吗啡等阿片类药物相比,瘙痒、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发生率低。纳布啡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非甾体类药物,吗啡、芬太尼等μ受体激动药联合应用,在降低μ受体激动药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不影响镇痛效果,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在多模式镇痛的时代,纳布啡因其镇痛效果良好,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方面,纳布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虽然纳布啡的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逐渐增多,但纳布啡的药理学仍未被充分理解,对于纳布啡药理学特点依旧值得更加广泛的研究,潜在的临床应用仍值得深入发掘。

参考文献

[1]Errick, J.K. and Heel, R.C. (1983) Nalbuphine. A Preliminary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herape u-

tic Efficacy. Drugs, 26, 191-21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2165/00003495-198326030-00002

[2]Wang, H.J., Hsiong, C.H., Ho, S.T., et al. (2014) Commonly Used Excipients Modulate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2B7 Activity to Improve Nalbuphine Oral Bioavailability in Humans.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31, 1676-168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07/s11095-013-1272-4

[3]Beaver, W.T., Feise, G.A. and Robb, D. (1981) Analgesic Effect of Intramuscular and Oral Nalbuphine in Postopera-

tive Pain.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29, 174-18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38/clpt.1981.28

[4]Bressolle, F., Khier, S., Rochette, A., et al. (2011)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of Nalbuphine after Surgery in Child-

re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6, 558-56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93/bja/aer001

[5]Jaillon, P., Gardin, M.E., Lecocq, B., et al. (1989) Pharmacokinetics of Nalbuphine in Infants, Young Healthy Volu n-

teers, and Elderly Patients.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46, 22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38/clpt.1989.130

[6]蔡立婧, 张俊, 彭文兴, 等. 纳布啡注射液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20):

1597-1600.

[7]Zeng, Z., Lu, J., Shu, C., et al. (2015) A Comparison of Nalbuphine with Morphine f or Analgesic Effects and Safety: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cientific Reports, 5, 10927.

[8]Difazio, C.A., Moscicki, J.C. and Magruder, M.R. (1981) Anesthetic Potency of Nalbuphine and Interaction with

Morphine in Rats.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60, 629-6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213/00000539-198109000-00003 [9]Khan, F.A., Zaidi, A. and Kamal, R.S. (1997) Comparison of Nalbuphine and Buprenorphine in 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Anaesthesia, 52, 1095-110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111/j.1365-2044.1997.211-az0347.x

[10]Wang, J.J., Ho, S.T., Lee, S.C., et al. (1999) A Comparison among Nalbuphine, Meperidine, and Placebo for Treating

Postanesthetic Shivering.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88, 686-68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213/00000539-199903000-00041 [11]Kyokong, O., Tamdee, D. and Charuluxananan, S. (2007)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Nalbuphine, Tramadol, On-

dansetron and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anesthetic Shivering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

Asian Biomedicine, 1, 189-194.

[12]Ho, S.T., Wang, J.J., Liu, H.S., et al. (1998) Comparison of PCA Nalbuphine and Morphine in Chinese Gynecologic

Patients.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inica, 36, 65-70.

[13]Yeh, Y.C., Lin, T.F., Lin, F.S., et al. (2008) Combination of Opioid Agonist and Agonist-Antagonist: Pa-

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Requirement and Adverse Events among Different-Ratio Morphine and Nalbuphine Ad-mixtures for Postoperative Pai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1, 542-54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93/bja/aen213 [14]Parker, R.K., Holtmann, B. and White, P.F. (1997)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Interactions between Nal-

buphine and Hydromorphone.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84, 757-76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213/00000539-199704000-00011

朱昌茂等

[15]Ganesh, A., Adzick, N.S., Foster, T., et al. (2008) Efficacy of Addition of Fentanyl to Epidural Bupivacaine on Pos t-

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Thoracotomy for Lung Resection in Infants. Anesthesiology, 109, 890-89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97/ALN.0b013e31818aa6cb

[16]罗爱林, 郑华.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J]. 临床外科杂志, 2015(1): 21-23.

[17]Rivière, J.M. (2004) Peripheral Kappa-Opioid Agonists for Visceral Pain.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41,

1331-133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38/sj.bjp.0705763

[18]Chambers, J.A. and Guly, H.R. (1994) Prehospital Intravenous Nalbuphine Administered by Paramedics. Resuscitation,

27, 153-15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16/0300-9572(94)90008-6

[19]Stene, J.K., Stofberg, L., Macdonald, G., et al. (1988) Nalbuphine Analgesia in the Prehospital Set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6, 634-63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16/0735-6757(88)90109-X

[20]Julien, R.M. (1982) Effects of Nalbuphine on Normal and Oxymorphone-Depressed Ventilatory Responses to Carbon

Dioxide Challenge. Anesthesiology, 57, A320.

[21]Hammond, J.E. (1984) Reversal of Opioid-Associated Late-Onset Respiratory Depression by Nalbuphine Hydrochlo-

ride. The Lancet (London, England), 2, 120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16/S0140-6736(84)92760-0

[22]王莉莉, 刘慧丽, 黄宇光. 阿片类药物椎管内镇痛引起皮肤瘙痒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5): 397-398.

[23]Jannuzzi, R.G. (2016) Nalbuphine for Treatment of Opioid-Induced Prur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Clini-

cal Journal of Pain, 32, 87-9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10.1097/AJP.0000000000000211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1-8712,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cm@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比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等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来全面保证、控制以及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手段大多包括化学方法来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如今的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的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分析发展到联用分析,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而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门分析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采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光谱、色谱及连用技术,对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科学研究的眼睛,梳理并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分析科学、计算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分析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药学学科的发展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药物分析学不仅是静态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析,而且拓展到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的动态分析、检测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新药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物分析学已从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即药物成分和药物活性的相关分析。现就药物分析学的一些较重要发展领域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手性药物分析 美国药典药名字典所收载的药物中有一半至少含有一个不对称中心。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工合成的手性药物,例如90%抗癫痫药,β-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口服抗凝剂,50%抗炎药和局麻药都以其外消旋体供药用。生物系统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脂、多核苷酸、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都由L-氨基酸和D-糖类构成,因而生物体是一个手性环境。在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分子被引入体内后,具有手性的受体、酶蛋白质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化合物处理,因而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疗效或毒副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如S-(+)-布洛芬是优映体,但低活性的R-(-)-劣映体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高活性的S-(+)-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使用外消旋体不易控制有效剂量,特别是当肾功能减弱时,S-(+)-优映体易在体内蓄积,通过抑制肾环氧化酶,加剧肾局部缺血,而发生毒副反应。美国等国药品管理部门已要求在申请新手性药物时,提供每一种对映体的药动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并对研制外消旋体而不是单个对映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外消旋体药物的药动学、浓度-效应关系研究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建立对映体选择性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在分离科学上曾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经典的分级结晶、旋光等方法的重现性或灵敏度欠佳。随着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手性衍生化试剂法,CRD)和直接法。间接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与手性胺类、醇类、羧酸类等反应形成非对映体衍生物。非对映体对在常规色谱系统中,根据非对映体分子的手性结构、手性中心所连接的基团、色谱系统的分离效率(包括溶

网络药理学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胡佳伟20141525 14硕士7班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科学概念及发展,结合网络药理学特点,综合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阐述两者现代研究中结合与应用。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这与中医药整体观与辩证论治的原则不谋而合。本文对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药理学形成的概况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做了简要综述, 主要介绍了网络药理 学的原理及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及应用。 关键字:网络药理学、现代中药研究、应用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数千年实践经验的集结,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发展创新, 取优弃粕, 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及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人类防病治病、维护健康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整体观”、“辨证论治”和“个体诊治”即是其精髓所在。随着单靶点高选择性的化学药物在临床应用上的毒副作用大、对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差等缺点, 公众“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一股中医药热。中药具有针对证候进行治疗的特点。但是,网络药理学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它是以现代医药学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方法进行构建的[1]。所以进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进行嫁接是中药网络 药理学的一个桥梁,病症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中药具有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特点。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 概念应运而生。 1、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网络分析, 系统综合地观察药物对疾病网络的干预与影响, 揭示多分子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2]。这与中医学从整体的角度去诊治疾病的理论, 中药及其复方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原理殊途同归, 无疑为跨越中西医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 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指明了方向。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宗文君 2008357771967 摘要 通过回顾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的几个方面的进程,加深生物药剂学的学习,进而对生物药剂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展望、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苷类天然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 药剂学与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从1847年德国药师莫尔的第一本药剂学教科书《药剂工艺学》的问世,宣告药剂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药剂学成为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合成化学、微生物学、实验药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和渗入,使药剂学进入了用化学和物理化学基础来设计、生产和评价剂型,并用客观体外科学指标评定质量的时代,称为物理药剂学(physical Pharmaceutics)时代。20世纪60-70年代,药品质量的评定从体外论证扩展到体内,把药剂学推进到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由于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的大量出现和应用,结果发现不少药物有毒副作用,以及致敏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等,药剂学又向临床质量评定方向前进而进入临床药学时代(clinical pharmacy)。临床药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明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相互作用及指导合理用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药理学、生物药物分析、细胞药物化学、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等科学的发展、渗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时代,药物制剂设计和生产,体外的溶出与释放与体内药物在吸收、分布、排泄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都要用数据和图象来阐述,还要结合患者、病因、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特点与药物分子的关系来反映剂型的结构与有效性,逐渐解决剂型与病变细胞亲和性的问题,所以21世纪的药剂学是药物制剂向系统工程制品发展的DDS 新时代。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群体药物动力学群体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动力学群体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不仅是临床用药所必需,而且有可能成为新药评价的一个必备参数。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的估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二步法,另一种是近年来发展的一步法。后者亦名Nonmen程序法,它把药物动力学参数在患者身上的自身变异及患者间的变异全估算在内。根据变异值的大小也可预估一些生理、病理因素对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而更具优越性,在个体化给药中,Nonmen常与Bayesian反馈法结合使用。 时辰药物动力学时辰药物动力学是指同一剂量在l天内不同时间给予时药物处置出现显著变异。如多数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清晨比傍晚吸收更佳,另外象单硝酸异山梨酯在清晨服用时所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最为明显,同时达峰时间也较其他时间给药为短。一些疾病并非1天24小时机体均需要同等水平的药物,如心脏病患者在凌晨发病较多,若制成脉冲式给药,可产生预防作用;相反,如药物浓度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却容易带来耐药性,例如硝酸甘油和许多抗菌素类药物;再如只有当血浆中糖分较高时才需要较高的胰岛素。人们开始研究能够自动感知血糖水平,以调节胰岛素释放速率的智能给药装置。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薄荷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主要针对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薄荷;药理作用;综述 The advance on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entha haplocalyx Abstract: Mentha haplocalyx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taken for it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ovide updat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t. Key word s: Mentha haplocalyx;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水薄荷、苏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番荷菜等。其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薄荷有疏风、散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1]。现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薄荷属植物12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新疆地区[2]。野生的薄荷有椒样薄荷、欧薄荷、留兰香等。薄荷富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等。此外薄荷还含黄酮类、有机酸和氨基酸成分[3-5].。现对近年来薄荷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做一概述。 1、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动物药理概述

第一章 动物药理概述 学习目标 理解动物药理的性质、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及兽药的一般知识; 熟练掌握动物药理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为学好动物药理奠定基础;达 到能 认识临床常用兽药制剂和剂型的目的。 第一节 动物药理的性质、内容及发展简史 一、动物药理的性质和内容 动物药理又称兽医药理,是研究兽药和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化学药物、抗生素、生化药物及其制剂是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动物药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指研究药物对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即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的变化或效应及其作用原理。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 2.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指研究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即研究动物机体对进入体内药物的处置或处理过程,以及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动态规律。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和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药动学)在体内同时进行,是同一个过程而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加强这两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就更能全面、客观地 了解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和规律。 二、学习动物药理的目的和方法 学习动物药理课程的目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未来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广大养殖人员通过学习动物药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正确选药、合理用药,进而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更好地指导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药物防治动物疾病和促进生产的作用,并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二是为进行兽医临床药理实验研究,寻找开发新药及新制剂创造条件;三是更进一步对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乃至对生命的本质有所阐明,为发展生物科学作出贡献。 学习动物药理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认识和掌握药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正确评价药物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重点要学习现代药理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章节中的代表性药物,分析每类药物的共性和特点。对重点药物要全面掌握其作用、原理及应用,并与其他药物进行区别。同时动物药理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重视动物药理的实验课。它不仅能验证课堂理论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物药理的发展简史 药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和创造出来的,从古代的本草发展成为现代的药物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人类药物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动物药理是药理学的组成部分,由于许多药理学的研究大多以动物为基础,所以,动物药理学的发展与药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古代本草学或药物学阶段 本草为天然药物的古称,以植物药为主,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古代无兽医专用本草,历代的重要药学著作均包含兽用本草内容。在西周时,设专职兽医,采用灌药等方法,开始 药动学 药物 药效学 动物机体(包括病原

浅谈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 浅谈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作者:代润松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技术药物为人类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这也使世界各个国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工作。为此,通过对国内外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此探讨生物技术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一、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人工胰岛素诞生以来,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个国家纷纷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工作,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美国的FDA机构就批准了三四十种生物技术药物,近些年来生物技术药物的批准种类逐年递增,在21世纪初期,所批准的药物就已高达将近80种。欧美等其他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的种类上也不断丰富。除此之外,国外还对以往生物技术药物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统计,这些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用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急性心肌炎治疗的重组血液因子,用于治疗糖尿病、生长素缺乏症、甲状腺病、低血糖的重组人激素,用于治疗贫血、皮肤病、神经性溃疡等症病的促红细胞生长因子,此外还有重组干扰素、白介素,治疗甲肝、乙肝病毒的疫苗、用于癌症治疗的单克隆抗体等。 (二)国内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我国对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予以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成果主要包括IFN类型药物、GM-CSF药物、EPO药物、EGF药物及其衍生物、胰岛素、TNF药物、乙肝疫苗、胸苷激酶细胞制剂等诸多种类,在新型活性蛋白质突变体方面,我国相继研发出了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人降钙素突变体、尿激酶突变体、重组水蛭突变体、人重组血红蛋白突变体。在融合蛋白的生物技术研发方面,我国研发出了TNF/1L-6融合蛋白、用于前列腺癌症治疗的TNF/PSP94融合蛋白、血小板单链抗体/尿激酶原融合蛋白、尿激酶/水蛭素12肽融合蛋白及用于帕金森治疗的酶氨酸转化酶/BDNF融合蛋白。在克隆天然活性物质基因药物研发方面,相继研发出鲨肝HSS、SCDI抑制因子、TGGIP抑制蛋白、SFP、AOP、蜂毒多肽等。随着生物技术药物种类的不断增长,现有的生物技术药物在主要分类上共包括单克隆抗体、激素、基因治疗剂、疫苗、细胞因子、反义药物及抗血栓因子等,特别是近些年来核酸基因药物的产品种类正在不断增加,正处于研发过程中的疫苗更高达九十几种,而处于临床试验中的反义药物种类也在不断上涨,相比于20世纪,我国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种类上要超过以往三倍,并且仍在不断增长中。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药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一)目的和任务 1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2学科目的和任务: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

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3药理学三大任务: 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 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

山药的研究进展及其抗衰老的网络药理学山药 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抗衰老 网络药理学

山药(Rhizoma Dioscoreae)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初名薯蓣,后改称为山药,常以其块茎入药,是人类最早食用的药物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药食同源药[1]。我国自夏、商就开始种植山药,明清以来逐渐应用为药材,山药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河南焦作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山药道地产区[2]。《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均将山药列为上品[3],有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之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山药具用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诸多的药理作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药食同源药。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正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截止2017 年,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已达到25%、24%、28%、9%,且均呈上升趋势[4]。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截至2018 年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49 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7.9%[5]。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抗衰老的研究也成为了世界级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研究表明山药及其复方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等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拮抗致老因素对机体的损伤,降低机体生理衰老而达到抗衰延年的目的[6]。本课题组依托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201603D3112002)先后对包含山药在内的12 种晋产优质中药饮片品种进行饮片规范化炮制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现对山药研究进展及运用了网络药理学对山药抗衰老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和分析,为后续药效机制研究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山药进一步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1 山药的成分国内外对山药的成分研究报道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淀粉、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脂肪酸、皂苷、多酚等,现将各类成分综述如下。1.1 淀粉李静静等[7]研究不同品种山药淀粉的含量,发现不同种山药淀粉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遍占山药总重量的11% -14%,此外,还发现不同种山药中支链淀粉含量均高于直链淀粉,为直链淀粉的2-3倍。1.2 氨基酸陈艳等[8]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山药中的氨基酸,发现山药中含有苏氨酸、撷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但色氨酸未被检测到。廖朝晖等[9]等除了在山药中检测到了上述的17种氨基酸外,还利用荧光光度计在山药中检测到色氨酸,共计18种氨基酸存在于山药中,如图1 所示,其中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就有8表示。 1.3 多糖陶乐平等[10]从山药中提取到一系列性质各异的多糖,发现热水提取物中的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组成,冷水提取物中的多糖则主要由甘露糖组成;顾林等[11,12]利用Sephadex G-100、DEAE 分离纯化山药中的多糖,再用GC-MS 分析多糖成分,研究发现山药中的多糖主要是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阿卓糖组成;蔡婀娜等[1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山药中的糖类成分,发现山药中含有鼠李糖、岩藻糖、木糖、阿拉伯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基于上述报道,山药中多糖的主要成分见图2。1.4 微量元素张重义等[14]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电直读光谱仪对山药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山药中含有33 种微量元素,如表1 所示,其中K、P、Mg 含量较高;Pb 、M o 、Sr 、Ti 、Li 、Ni、Cr 、Ba 、Na 和Ca 含量较低。1.5 脂肪酸王勇等[15]以石油醚对山药中的脂肪酸进行提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山药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山药中共含有27种脂肪酸,如图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18 中,饱和脂肪酸9种Avula B等[16]利用甲醇对山药中的皂苷进行提取,再采用超高效液相-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技术对其中的皂苷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得到17种皂苷成分,如图4所示。 1.7 多酚类周丽等[17]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电喷雾串联质谱法(UHPLC-DAD-ESI-MS/MS)对山药甲醇提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研究,检测得到了16种酚类成分,分别为5-O-咖啡酰奎宁酸、迷迭香酸、芦丁、槲皮素、芥子酸、芥子酸葡萄糖苷、丁香酸衍生物、香豆酸衍生物、阿魏酸衍生物、芥子酸二葡萄糖苷、2种未知花色苷和3种阿魏酰奎宁酸异构体,其中7种酚类的结构已被成功鉴别, 许效群等[18]研究发现山药多糖对DPPH、·OH 及· O2 - 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抗氧化能

红景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2006年第12卷第4期2006.V01.12.No.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19 【综述】 红景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滕静如1,熊佳鹏2,肖诚3,王昕4 (1.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4.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2.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3.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北京100029) 关键词:红景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250(2006)04.0319.02 药典记载红景天为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甘、苦、平,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和倦怠气喘…。目前常用的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有:高山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A.Bor)或大花红景天(R.hodiolacrenulataHOhba)。全世界共有90多种红景天属植物,我国有73种,主产区西藏有32种。主要有效成分有红景天甙、酪醇,此外含有淀粉、蛋白质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种微量元素。 红景天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红景天具有与人参、刺五加类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而且不会出现人参的过度兴奋作用和刺五加的致便秘作用。前苏联研究发现,它具有“反压力”作用及刺激神经系统、降低忧郁症状、消除疲劳及预防高原反应等,对于改善病患因工作能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躁动不安、高血压、头痛及疲惫等原因导致体力或精神不佳的状况有很好的效果。 1现代药理研究 1.1抗缺氧抗疲劳抗低温 陈亚东等心。发现,高山红景天可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转棒耐力时间和游泳持续时间,并明显提高耐寒能力。其作用机理可能为: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机体的ATP含量,减少血乳酸形成,增加肌酸磷酸激酶含量和改善血清总蛋白含量;提高机体运动后NO、NO合成酶的活性,升高机体血氧饱和度,增强组织携氧能力;改善心肌功能,使机体运动肌群血液供应增加,从而使大量运动形成的疲劳得到改善‘31;加速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耗竭状态中恢复,因而有利于身体提高抗刺激反应的能力¨-。 1.2抗氧化衰老 文静等。51发现,红景天提取物可通过提高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组织中羟自由基含量,达到对组织蛋白质和细胞膜的保护。金永日、姜文华等【6、刊还发现,红景天有促进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降低细胞死亡率的作用,并能阻止肝细胞内脂褐素形成,抑制大白《朋j细胞过氧化脂质形成和增强血清SOD的活性,通过增强身体消除自由基的能力,阻止过氧化反应,从而增进细胞代谢与合成,促进细胞生长,提高细胞生命活力,达到抗衰老的作用。 1.3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1.3.1对动脉、血压及血液的影响张早华、储戟农等。8、91发现,红景天注射液可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能在不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左心室压力的情况下,使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加,心脏有效作功得到加强;并能显著增加冠状静脉窦血氧含量,降低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改善心脏血管的顺应性,从而对心血管系统起到调整和改善作用。另外,徐业芬等¨驯在研究红景天对血流变学及血生化影响时发现,它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 1.3.2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李剑等¨叫发现,红景天能通过改变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1卜1及Tie一2的表达,达到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而在它对心肌梗塞作用时储戟农¨21等发现,它能明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减轻梗塞区重量,并能显著降低血清CK及MDA的含量,增加血清SOD活性,从而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 1.4对免疫系统影响 多种红景天对小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都有增强作用。赵文等发现。13I,红景天能明显提高脾脏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小鼠特异的抗体分泌细胞数;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强度、异型小鼠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增强作用;但可降低白细胞介素2的活性,及辅助性T细胞百分率及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值。 1.5抗辐射作用 姜义¨4J发现,红景天可对抗x线辐射、微波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减少因x线辐射引起的脾细胞破坏以及外周血畸形红细胞、心脏和肝脏脂质过氧化  万方数据

网络药理学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胡佳伟 20141525 14硕士7班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科学概念及发展,结合网络药理学特点,综合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阐述两者现代研究中结合与应用。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这与中医药整体观与辩证论治的原则不谋而合。本文对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药理学形成的概况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做了简要综述, 主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的原理及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及应用。 关键字:网络药理学、现代中药研究、应用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数千年实践经验的集结,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发展创新, 取优弃粕, 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及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人类防病治病、维护健康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整体观”、“辨证论治”和“个体诊治”即是其精髓所在。随着单靶点高选择性的化学药物在临床应用上的毒副作用大、对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差等缺点, 公众“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一股中医药热。中药具有针对证候进行治疗的特点。但是,网络药理学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它是以现代医药学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方法进行构建的[1]。所以进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进行嫁接是中药网络 药理学的一个桥梁,病症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中药具有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特点。网络药理学 (network pharmacology) 概念应运而生。 1、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网络分析, 系统综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临床用药并使药物发挥最 佳疗效。随着药物新剂型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的外用药物制剂--凝胶剂 开始引起药剂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凝胶剂具有水溶性特点,局部给药后,患 处表面皮肤吸收良好,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存在的胃肠道首过效应,而且使副 作用大大减小;同时,水溶性凝胶剂给药后皮肤表面的药股不粘衣物,也使患 者乐于接受。凝胶剂有单相和双相凝胶之分。《中国药典》2000年版在(二部) 凡例中界定了凝胶剂:"凝胶剂是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小分子无机药物凝胶剂是由分散的 药物胶体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中,具有触变性,属两相分散系统,也 称混悬凝胶剂。局部用凝胶剂属单相分散系统,有水性凝胶剂与油性凝胶剂之分。水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一般由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 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由液体石 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桂或铝皂、锌皂构成。"随着新药研究的进展和新型辅料的不断出现,药剂研究人员对凝胶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许多 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凝胶剂外用新药,相继进入临床试验或工业化生产,并 且已有许多药物凝胶剂上市。 1国外药物凝胶剂研究、生产和上市概况 国外对凝胶剂的研究较早,发达国家的药典早就有各种凝胶剂药品的记载。《英国药典》1993年版就收载了水杨酸胆碱牙用凝胶、利多卡因凝胶、利多卡 因洗必泰复方凝胶等外用凝胶剂5种。《美国药典》ⅩⅩⅢ版(1995年)收载有 苯晔卡因凝胶剂、氢氧化铝凝胶剂、磷酸克林霉素凝胶剂等35种凝胶剂药品。2000年2月,美国FDA批准的新药和通用名药品中,E.Fougera公司研制生产 的克林霉素凝胶也名列其中。目前,法国生产的阿达帕林凝胶和德国 A.Menarini Industrie F公司研制生产的2.5%酮基布洛芬凝胶剂(商品名:法 斯通)等国外凝胶剂药品都已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并在全国各地医院广泛应用。据《Scrip Magazine》报道,瑞士Janssen Cliag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了becaplermin(Regranex)0.01%凝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性溃疡。美国Medicix

细辛醚药理学研究进展

53 第13卷 第12期 2011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12 Dec . ,2011 α-细辛醚,又称α-细辛脑(α-asarone)是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学名为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 苯。同时也是细辛[1],假蒟[2] ,胡萝卜籽[3],Guatteria gaumeri Greenman [4] 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鉴于临床上对α-细辛醚以及以α-细辛醚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对α-细辛醚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1 镇静、抗惊厥、抗癫痫 早在1961年Sharma JD 等实验发现α-细辛 醚能够延长戊巴比妥、环己烯戊巴比妥、乙醇对小鼠的催眠作用时间。并且可以对抗由电休克、戊四氮、印防己毒素诱导的惊厥,并具有抗乙酰胆碱 的作用[5] , 随后Dandiya PC 等研究也发现α-细辛醚具有相似的作用,比如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抑制大鼠条件逃避反应,博弈行为,并与氯丙嗪和利福平具有协同作用。α-细辛醚可以对抗电休克引起的惊厥但并不具备与利福平和氯丙嗪的协同作用,甚至增加了与氯丙嗪组合使用组的大鼠死亡率,其确切 机制有待阐明[6] 。近年来研究表明, α-细辛醚很可能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 表达来抑制PTZ 点燃癫痫未成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并可以显著提高幼鼠的电刺激诱导的反应性以及电致惊厥阈[7]。临床上也有α-细辛醚抢救癫痫持续状态病 人疗效显著的报道,但由于样本量较小[8], 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加以确认。 2 抗氧化 噪音可以诱导大脑内产生过量的氧自由基, Manikandan S 等发现α-细辛醚可以使噪音诱导的大鼠脑内升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以及降低的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还原型谷胱 甘肽蛋白质巯基含量恢复正常[9] 。Pages N 等发现60mg/kgα-细辛醚可以完全避免电刺激、戊四唑、印防己毒素、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毛果芸香碱点燃癫痫实验中小鼠的发作和死亡,并且对镁缺乏依赖的听原性癫痫发作也有作用。由此进一步研究发现α-细辛醚可以诱导纹状体、海马、皮 质的抗氧化物酶[10] 。 3 其他神经保护作用 Lee HS 研究发现α-细辛醚与NMDA 受体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通过阻断NMDA 受体功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对抗NMDA,谷氨酸盐诱导的兴 奋性神经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1]。此后, Gu Q 等研究称α-细辛醚可以通过刺激谷氨酸盐转运蛋白EAAC1介导的谷氨酸盐的摄取,抑制EAAC1 介导电流由此抑制神经兴奋性毒性[12] 。Limón ID 等经研究认为α-细辛醚很可能通过抑制海马和颞颥皮质的NO 产量过剩对Aβ(25-35)诱导的神经毒性起到保护作用,并改善大鼠的空间记忆 功能[13] 。 α-细辛醚药理学研究进展 王玉璘,王少侠,郭虹,胡利民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天津 300193)摘 要:药理学研究发现α-细辛醚具有镇静,抗氧化,降血脂,利胆,杀虫,抑菌,抗炎,平喘,神经保护等作用。 文章详述了α-细辛醚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α-细辛醚;镇静;抗氧化;降血脂;抑菌;抗炎;神经保护 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12- 0053- 03 收稿日期:2011-06-17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9DFA31070);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科学点专项研究基金项目(20080063000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 青年)项目(81001654)作者简介:王玉璘(1986-),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和代谢研究。通讯作者:胡利民(1966-),男,内蒙古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和毒理研究。E-mail :huliminth@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41787.html,。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α-asarone WANG Yu-lin,WANG Shao-xia,GUO Hong,HU Li-min (Ins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Abstract : α-asarone have the effects of sedation,antioxidation,lowering blood lipid,choleretic,insecticide,bacteriostasis,anti-inflammation,relieving asthma and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es and mechanisms of α-asarone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 sedation ;antioxidation ;lowering blood lipid ;choleretic ;bacteriostasis ;anti-inflammation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药学发展简史 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在与大自然 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药

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

药剂学综述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制剂,具有适宜的硬度和韧性,无刺激性,引入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熔融、软化或溶解,且易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栓剂既可起局部作用,也可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作用。栓剂用于局部治疗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并逐渐释放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作用时间长、作用强。用于全身治疗时,由于药物在直肠吸收,药物避免了首过效应和胃中酶的破坏,不但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起效快,并可免去打针吃药之痛苦。由于栓剂疗效确切,且不易受其他条件影响疗效的发挥,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想把更多的药物制成栓剂。但传统的普通栓剂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各国相继开发了一些新型栓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就几种常用的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关键词】新型栓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缓释栓剂;微囊栓剂;泡腾栓剂;凝胶栓剂 栓剂亦称塞药或坐药,是一种传统剂型,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用栓剂治疗疾病最早可上溯至《史记》,后汉《伤寒论》中有载有蜜煎导方,就是用于通便的肛门栓,晋代《肘后备急方》载有鼻用栓剂和耳用栓剂。国外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伊伯氏纸 草本》中也有栓剂的记载[1] 。栓剂的发展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制 药新技术、新基质的出现,栓剂的研究及使用显著增加,出现了中空栓、双层栓、缓释栓、微囊栓、泡腾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 1. 中空栓剂

中空栓剂以空白或含药基质为外壳,中空部分填充液体或固体药物的一种栓剂。是1984年渡道善照等研制的新型栓剂,与普通栓相比,中空栓剂的栓壁薄,在2分钟内软化释放,起效远快,表明中空栓剂有释药速度快的优点;中空栓剂药量可以调整,在临床上预先制备中空栓剂外壳,据临床需要临时填充药物;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个体化用药;中空栓剂还可增加制剂稳定性[2] 。 Shegokar等[3] 在研究扑热息痛中空栓中加入辅料对药物在体内 释放的影响时得出当加入硫代琥珀酸二辛钠和微分硅胶可以延长扑热息痛释放时间,甘油酯和Capryol PGMC可作为佐剂来加快扑热息 痛的释放,增加疗效。李维等[4] 制备环丙沙星中空栓时,先配置 PVP不同浓度溶液待用,将半合成脂肪酸脂 (基质 ) 适量, 置合适容器中, 于 60 ℃水浴中融化后搅匀。采用内加辅料法将融化好的基质迅速注入涂有液体石蜡的栓模中, (栓模中心部分有一空心管) , 于室温 20 ℃静置两分钟, 形成空腔, 于空腔内定量注入 0.3 ml PVP液和环丙沙星原料药, 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外加辅料法: 融化好的基质按定量加入0.3 ml/粒 PVP液, 搅匀, 迅速注入中心有一空心管栓模中, 室温静置两分钟, 空腔内加环丙沙星,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研究结果显示该中空栓的制备对提高在胃内易受消化液影响的药物及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具有 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吴德敏等[5] 取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适量于60℃ 水浴中融化,加入4%的吐温80,再加入过100 目筛的氨基葡萄糖细粉,搅拌均匀,注入事先消毒灭菌并涂抹甘油的栓模中,冷凝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