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 一年来工作总结和明年的工作计划范文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 一年来工作总结和明年的工作计划范文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 一年来工作总结和明年的工作计划范文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一年来工作

总结和明年的工作计划范文

ndfY> 为了促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和丰富多彩的数学教育环境;改进数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中申报了子课题“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是在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的基础上,研究编写体现数学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思想的《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北京、广东、云南的一些学校进行实验。围绕教科书的实验,同时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本课题从2001年8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的“全国TI手持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开始酝酿,到2001年10月在北京召开课题启动会正式确定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当时,参加此项课题研究的除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同志外,还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陶维林、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桂思铭、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郭慧清、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徐勇、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康杰、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白涛。从2002年8月开始,陆续有北京十一学校张鹤、候立伟,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张振国参加课题的研究工作。以上成员熟悉技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各自单位都是骨干,他们的参与使课题研究具备良好的队伍基础。下面分五个方面介绍课题一年来的工作和明年的工作计划。一、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思路是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的基础上,不改变现行教材的体系结构、章节顺序,通过增加素材,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扩大教材的容量,提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编写体现数学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思想的《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以教材编写为课题组的核心任务,从2001年10月课题启动会开始,到2002年11月,围绕教材编写,课题组共开了9次工作会议。(一)课题启动会(第一次工作会议)2001年10月5日~7日在北京怀柔峡谷宾馆召开了课题启动会。会上,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教育产品事业部彭东航、蔡虎,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曹福海、郭立昌、康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陶维林,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桂思铭,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郭慧清,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徐勇,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白涛,以及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同志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材改革以及中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研讨,特别是研讨了以TI图形计算器为核心的TI手持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会议确定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组,对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进行研究。初步计划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的基础上,研究编写体现数学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思想的《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并且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二章函数2.9函数的应用举例”为样节,探讨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二)第二次工作会议2001年10月22日~26日在上海金沙江大酒店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的样节“第二章函数 2.9函数的应用举例”。课题组的成员对样节的写法提出了很多宝贵性的意见。通过讨论,大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初步形成了体现信息技术

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洋节。会议布置、分配了下一段的具体工作任务,即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二章函数”为基础,参照样节的讨论,写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样章。(三)第三次工作会议2001年11月16日~18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了第三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第二次工作会议确定的样章。在讨论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体现信息技术第二章的雏形。同时,布置了下一段任务,即初步完成第一册(上)的初稿,在第四次工作会议上讨论。(四)第四次工作会议2001年12月7日~9日在北京牡丹宾馆召开了第四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和简易逻辑“、”第三章数列“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相关内容,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思想的第一册(上)的初稿,为第五次工作会议讨论最后的书稿做必要的准备。(五)第五次工作会议2002年2月5日~10日在海口市召开了第五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最后审定第一册(上)的书稿,初步确定与教科书第一册(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思路,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教师教学用书要突出技术实现的步骤,给出具体的操作程序。(六)第六次工作会议2002年5月1日~4日在昆明市召开了第六次工作会议。会议充分研讨了对“数学实验“栏目设置的认识;讨论了教科书第一册(上)编辑加工中的一些问题;确定本套教科书的名称为“《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讨论并确定了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编写要求,并对已完成的初稿进行了逐章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讨论了8月中旬的教材培训工作,研究了培训内容,并作了具体的培训分工,落实了培训任务;布置了后一阶段的工作,特别是第一册(下)的编写工作。另外,对教材实验学校的确定等进行了研究。章建跃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综述(详见附件二:昆明会议综述)。(七)第七次工作会议2002年8月16日~20日在北京密云召开了第七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审阅教科书第一册(下)“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平面向量”初稿。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安排,包括教师培训的安排、相关教研工作的开展等等。与此同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TI公司的支持下,配套的《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教师教学用书白皮书也印制完成。(八)第八次工作会议2002年10月1日~6日在成都市召开了第八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并最终确定《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下)的书稿,初步讨论《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二册(上)的书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九)第九次工作会议2002年11月7日~10日在昆明市召开了第九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在第八次工作会议讨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讨论《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二册(上)“第六章不等式”、“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第八章圆锥曲线”的书稿。在一年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大家齐心协力,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一年多的讨论和实践,大家思想逐步统一,章建跃执笔的“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一文(详见附件三: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已成为本套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二、学术交流

(一)Franklin Demana教授和Bert K. Waits教授来课程教材研究所访问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系FranklinDemana教授和BertK.Waits教授同为计划的创始人。T3是英文“TeachersTeachingwith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教师使用技术教学”。T3是一个国际性的教师群体组织,主要由使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组成。T3的宗旨是为世界各地合理使用技术进行教数学和科学的教师提供最好的专业的发展计划。2001年11月和12月,FranklinDemana教授和BertK.Waits教授先后来课程教材研究所,与课题组的同志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两位教授提到的“多元联系表示”(multiplelinkedexpression)、信息技术促进(enhance)数学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power)等观点,已成为本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二)第十四届T3国际年会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系BertK.Waits教授

的邀请,课题组成员章建跃、张劲松、李海东三人,在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的资助和TI公司北京办事处教育产品事业部蔡虎先生的陪同下,参加了2002年3月15日~17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Calgary,Canada)举行的第十四届T3国际年会(详见附件四:技术·教师·教学[1])。会议期间,还与国际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1)与Holt,RinehartandWinston和KeyCurriculumPress两家出版社进行了小范围的交流,了解了教材编写、版式设计、教材编排、教材实验、教材修订等方面的问题,还了解了教科书中图形计算器界面中图片的具体处理方式。KeyCurriculumPress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有过良好的合作。KeyCurriculumPress出版的Geometer’sSketchpad3.01在中国大陆授权人民教育出版社汉化出版。现在升级到Geometer’sSketchpad4.01,功能大大增强。目前正积极考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进一步合作。KeyCurriculumPress总裁和Geometer’sSketchpad4.01设计者准备今

(2)与ZhongheWu和TingyaoZheng 年5月来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讨论合作的具体事宜。

的座谈交流。ZhongheWu和TingyaoZheng是在美国工作多年,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华人学者。双方认为,中美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模式上的巨大差异,双方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二)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暨全国TI手持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2002年8月16日~18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与美国德州仪器(中国)有限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在北京京燕饭店主办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暨全国TI手持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课题组的成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课程教材研究所章建跃博士代表课题组作“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详见附件三: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2])的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咨询会上,专家对《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的出版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小组讨论会上,课题组成员郭慧清、白涛、陶维林、桂思铭详细介绍了《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三章的内容,会议代表积极踊跃,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小组交流活动。三、课题实验从2002年秋季开始,以《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为主要载体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在北京、广东、云南三地39所学校(详见附件五:北京、广东、云南三地实验学校名单)8000名学生中进行试验。本项课题实验以教材实验为主要载体,带动教学、学习、评价等相关子课题的进行。为了保证课题实验正常、科学、有序、规范地进行,课题组公布了课程教材研究所“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试验工作方案(详见附件六:课程教材研究所“高中数学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试验工作方案)。(一)课题广东实验区开题会2002年9月7日,“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广东实验区开题会暨实验学校挂牌仪式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举行,课程教材研究所刘意竹、章建跃以及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的领导,广东地区九所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徐勇、郭慧清、陶维林、白涛、张振国等参加了此次活动。(二)课题云南实验区开题会2002年11月7日,“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云南实验区开题会暨实验学校挂牌仪式在云南省昆明市邦克饭店举行,课程教材研究所章建跃,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教育局的领导,云南地区六所实验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课题组成员郭慧清、陶维林、白涛、张振国、桂思铭等参加了此次活动。四、师资培训这次课题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改进过去教材培训的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探索新路。教材培训与技术培训并行并重,教材编写者即进行教材培训,又进行技术培训。实验区的全体实验教师都要接受培训,培训采用交互的方式进行。教材培训以案例分析为主,辅之以教材的整体介绍,培训的具体方式是:1.教材总体介绍包括编写的目的、指导思想,教材的总体设计,教材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2.以案例分析方式进行的教材逐章解说(1)整章内容的总体介绍;(2)以某一典型内容为例的教学任务分析;(3)教学情

境设计示例;(4)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设想;(5)信息技术介入后对学与教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教师能够理解的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一)深圳:课题广东实验区第一次工作会议(2002年9月7日~8日)章建跃介绍了这项课题总的情况,白涛、郭慧清、陶维林分别介绍了教科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二章的有关内容,并对相关的技术使用进行了培训。(二)北京:教科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二章培训(2002年9月14日~15日)章建跃介绍了这项课题总的情况,白涛、郭慧清、陶维林分别介绍了教科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二章的有关内容,并对相关的技术使用进行了培训。(三)潮阳:课题广东实验区第二次工作会议(2002年10月19日~20日)关于此次会议的详细情况,见附件七:课题广东实验区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四)昆明:教科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培训(2002年11月7日~8日)章建跃介绍了这项课题总的情况,白涛、郭慧清、陶维林、桂思铭分别介绍了教科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有关内容,并对相关的技术使用进行了培训。(五)中山:课题广东实验区第三次工作会议(2002年11月29日~30日)桂思铭介绍了教科书第一册(上)第三章的有关内容,郭慧清、张振国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五)北京:教科书第一册(上)第三章培训(2002年12月1日)康杰介绍了教科书第一册(上)第三章的有关内容,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五、明年的工作计划(一)教材编写及修订1.教科书编写

教科书

启动

定稿

发稿

供书

高一(下)

2002年5月

2002年10月

2002年11月

2003年1月

高二(上)

2002年8月

2003年1月

2003年3月

2003年7月

高二(下A)

2002年10月

2003年5月

2003年8月

2003年12月

高二(下B)

2002年10月

2003年5月

2003年8月

2003年12月

2.教师教学用书编写

教师教学用书

启动

定稿

发稿

供书

高一(下)

2002年11月

2003年1月

2003年1月

2003年2月

高二(上)

2003年1月

2003年6月

2003年7月

2003年8月

高二(下A)

2003年5月

2003年10月

2003年11月

2003年12月

高二(下B)

2003年5月

2003年10月

2003年11月

2003年12月

3.教科书修订

教科书

启动

发稿

供书

高一(上)

2003年2月

2003年4月

2003年7月

高一(下)

2003年7月

2003年9月

2003年12月

4.教师教学用书修订教师教学用书

启动

发稿

供书

高一(上)

2003年3月

2003年5月

2003年8月

高一(下)

2003年8月

2003年10月

2003年12月

(一)学术交流

1.全国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课例展评、交流与评比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2003年4月下旬在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南山学校举行。课题组拟作为单独一个群体参加这项活动,按活动的要求,推荐实验区的优秀教师参加大会的课例展评、交流与研讨;准备为大会提供一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公开课,供大会观摩、交流与研讨;在大会上介绍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同时,单独作为一个小组,在小会上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活动。2.全国TI手持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将于2003年8月中旬在上海市主办全国TI手持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本次活动将以北京、广东、云南等课题实验区的教师、教研人员为主,上海、成都、新疆等地的教师也将参与。在本次会议中,课题组成员将围绕课题开展的情况,进行大会报告、小组交流等活动;同时,准备为大会提供一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公开课,供大会观摩、交流与研讨。3.参加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学术性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的目的一是展示课题本身的研究成果,二是积极向有关同行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为课题广泛、深入的研究充电加油。(三)课题实验和师资培训在北京、广东、云南课题实验区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实验区。积极做好第一册(下)、第二册(上)的师资培训工作。拟于2003年8月中旬,在上海举办全国TI手持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期间,进行课题实验区的经验交流活动,并对课题实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四)联合考试根据课题组成员的意见,拟于2003年1月对北京、广东、云南课题实验区的实验学校进行联合统一考试测试,目前正在规划中。[1]《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2]《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昆明会议综述

时间:2002年5月1日~2002年5月6日地点:昆明·云南理工大学参加人员:章建跃,方明一,张劲松,李海东,陶维林,桂思铭,徐勇,郭慧清,白涛,康杰,蔡虎本次会议完成了三项任务,一是讨论并确定了“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例、编写要求,并对已完成的初稿进行了逐章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二是讨论了8月中旬的教材培训工作,研究了培训内容,并作了具体的培训分工,落实了培训任务;三是布置了后一阶段的工作,特别是高一(下)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另外,会议期间对教材实验学校的确定等进行了研究。一、关于《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应当贯彻实验教材《编写纲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鉴于本教材改革力度较大,具有开拓性,因此,在教学参考用书中应给使用教材的教师尽量详细的指导(特别是在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导)。“教师教学用书”包括以下栏目:总体设计、教材分析、习题解答、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性学习案例、信息技术学习材料、学习资源。1.总体设计: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学习目标,内容安排,课时安排,学法指导、教法指导。本栏目只对全章进行概括性介绍,重点说明本章的设计思想。其中:“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主要用框图的形式表述出本章的知识结构,以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本章知识的发生发展脉络。“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提法有所区别)主要应说清楚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应达到的要求,在表述上尽量用“使能”动词,即用“能”、“会”等动词,因为“学习目标”应当是学生主动追求的。另外还应当尽量做到目标的可测性。如“理解函数概念”这样的目标就不具有可测性,而“能判断是否为偶函数”就具有可测性。“学习目标”应当尽量表述得详细一些,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等方面都应

当考虑到,当然,在“能力”、“情感”这样的“隐性目标”上,不能搞形式主义,而应当把它渗透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内容安排”可按照全章内容的编排顺序来写,主要应当说清楚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以及重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的)难点等。“课时安排”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原教师教学用书的分配作出适当调整,这里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课时分配的建议。“学法、教法指导”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作出分析,特别要注意如何使能力、情感的培养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和学的过程中的分析,另外,还应当对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学习提出建议。当然,这里的建议是概括性的。2.教材分析:以小节为单位进行的教材分析,特别强调具体的案例片断的使用,以利于教师准确把握相关内容。包括:本节知识结构;教学任务分析;重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这与过去的“难点”的提法有所区别);教材编写的意图;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补充例题,等等。这些内容不必列出条目,而应当在具体内容的分析过程中得到体现。“本节知识结构”应当讲清本节的知识点及其发生发展过程(逻辑关系),必要时还应当把学习本节内容时所涉及的前后相关知识也做个交待,也可以采取“知识框图”的方式表述。“教学任务分析”: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当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还要对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的步骤。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任务分析的问题。在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时,应当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并要用准确、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另外,还应分析达到这些变化的途径(学习的类型)。心理学家认为,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区分为四大类,即过程分析、能力(或技能)构成成分分析、专家—新手差异分析和综合分析。具体请参见“附件”。“教学任务分析”与我们熟悉的“学习目标”相类似,但它比“学习目标”更加详细具体地表述了关于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认知要求,而且还提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重点”应当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方面的内容。编写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指出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困难,特别是在理解概念(原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要提出解决困难的建议(理解概念的本质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认识概念的变式,在变化的情景中进行概念的概括活动)。“教材编写意图”应当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写”。包括学习相应内容所应具备的认知发展基础,如何理解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破重点、难点的建议(应当用一定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如何渗透“隐性学力”(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培养。例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分析中,应当重点说明:向学生直接说出或让学生看书而知道公式是怎样得到的,并不等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公式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即“求平均数”和“转化”(或“化归”),学生也不见得就能够灵活应用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这里就表现出相应的数学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公式的获得过程,并要给以适当的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变式问题)的练习机会。例如,可以安排如下的学习情景:1.求和:1 1 1 …… 1(n个1的和);2.求和:1 2 3 …… 100;3.求和:1 2 3 …… n;4.求和:1 3 5 …… (2n-1);5.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求它的前n项和;6.求“方阵”中所有数的和:1901 1902 1903…1949 1950 1902 1903 1904…1950 1951 1903 1904 1905…1951 1952 ………… 1950 1951 1952…1998 1999 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如果从头到尾求和,或者先分行(列)求和再进一步求和,这都不是理解了“求平均数”思想(也是得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主要思想)的表现。实际上,从“求平均数”的思想来看,就是。这个做法才真正反映了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思想的精神实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学生能否获得正确结论,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使用的方法,而且要看方法是否反应了问题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寻找最优解法的理由,最优解法不一定就是最巧妙的,而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反映问题本质的解法)。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应当说明选它为例题的用意,要达到什么目的。另外,还可以分析例题功能挖掘的途径。应当循序渐进

地安排例、习题,使学生受到严格的数学“双基”训练(这里讲的训练不能与机械重复性训练等同),并且还要使学生在一种变化的情景中进行练习。例如,由例题而演化出的“变式题”,这是学和教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重要手段。对于例题的解答,要特别注意解题思想的分析,对不同解题思路的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追求最佳解法(这样做的意义如上所述)。必要时可以考虑提供补充例题,特别是补充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深化概念学习、灵活应用知识方面的例题。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建议中,应当贯彻“必要性”、“广泛性”、“活动性”、“可操作性”、“平衡性”等原则,恰当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power),使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工具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还要在为学生提供“多重联系表示法”(multiplelinkedexpression)上提出建议,即用概念的、符号的、图形的、数据的、表格的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先提供图、表,再提供文字或符号的,或者以组合的方式给出各种表达方式,或者是以动态的方式给出,等等,这样的表述构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景,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本质的机会(promotesactivestudentlearningexploration)。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多重联系表示法”的潜力之所以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重要原因是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使得功能强大的图形表示法(抽象的数学得到了直观表示)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对图形直接进行局部处理(如局部放大、变换信息在图形中的空间排列位置、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动态显示等),从而对数学对象的细节进行观察,这就会使得学生发现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内在联系的机会大大增加,并为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多重联系表示法”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影响,其实质是对同一数学对象(数学的概念、法则、表达式、定义等等)给出几种不同的表示,不同的表示反映了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把握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基础上,将不同表示法中所蕴含的信息组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建立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联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那么,学生把握数学对象本质特征就更加容易了。我们认为,“多重联系表示法”的思想与我们所熟悉的“变式教学”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总之,在保持我们传统教学中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使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拓展数学学习空间,极大地支持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增强(enhance)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开展高水平的、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成为可能并得到落实,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更加生动活泼些,更加富有成效些。这里需要我们把握好传统的以纸笔运算、推理、作图等为主要手段的数学学习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之间的平衡(balance),既使得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落实(这里必须有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运算、推理、作图等的实践),同时,又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让计算机或手持技术去完成那些繁琐的计算、复杂的作图等,并利用技术的放大、跟踪、近似等各种功能,给学生开拓观察、思考、归纳、猜想的空间,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从事高水平数学思维、理解数学本质的活动。应当使得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景中,既包含“明确知识”(数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结论性的知识),又包含大量“默会知识”(体现在数学活动过程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等需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意会的知识)。补充例题主要考虑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选择机会,把一些精彩的但不便于在教科书中出现的内容提供给教师参考使用。同样的,补充例题应当给出命题意图以及详细解答。3.习题解答:应当正确认识习题的功能。习题不仅有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而且还有深化概念学习,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拓展学习空间的作用。习题解答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数学知识学习进行反思的过程,可以起到纠正对知识的不正确理解的作用。习题是教材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习题解答是正文学习的延续。因此,在“习题解答”中,不仅应当给出问题解答的过程,讲清楚“可以这样解”,而

且还要分析解答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对问题可以如何进行拓广、延伸,有的还可以用“开放题”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变化(可参阅戴再平主编的《高中数学开放题集》、《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等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可以考虑在习题解答中补充讲解一些拓展、加深的内容——目的是体现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后,数学学习内容会发生怎样的变革。4.教学设计案例:以某些典型内容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的示范,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案例。与人们所熟悉的“教案”有些类似,但是教学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更大。具体应当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教学任务的分析。可以根据前面提到过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应当对学习相应内容时的认知要求进行分析。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特别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还应当根据大纲的要求,对学习相应知识时所应达到的数学思维水平进行分析(关于教学任务分析的有关理论和具体做法,可进一步参阅顾泠沅主编的《21世纪数学教育探索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学习(教学)情境设计。这里应当着重叙述达到相应的认知要求时所应当选取的学习素材、学习程序的安排、采用的技术手段、师生及生生互动方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方式以及评价方案等等,并且应当具体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学习(教学)情境的设计非常重要,应当认知对待。(3)使用信息技术的设想。这里应当重点说明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工具的一些特殊功能,如计算、绘图(特别是动态作图)、列表、迭代、跟踪、显示或隐藏、闪动等等,为突破数学抽象性所造成的学习困难提供条件,并引导学生获得猜想与发现。在使用信息技术建构学习情景时,应当考虑如何利用技术工具的各种功能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特别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更要注意发挥技术的优势,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来帮助理解。例如,在学习函数与反函数时,可以利用电子表格帮助学生找到对应法则。运用电子表格帮助构造下列表格:

学生可能输入“C3-0.5”这样的法则来得出y,而当他们运用这条法则到y这一栏时,可以很快发现这个法则是不正确的。通常,学生在找到正确法则之前需要经过几次实验。显然,在函数反函数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一些这样的数学实验,对于他们掌握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用的。这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探索数学的一般规则。

(4)整合信息技术后对学与教所带来的影响。这里,应当用一些具体实例来说明。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学习中,过去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通常是在教师(或教科书)的要求下,学生用“描点法”作出有限的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通常是等),然后就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像来讨论指数函数的性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函数的图像,为什么有限的几个函数图像就可以代表一般的,为什么要把底数a分为0<a<1和a>1两个区间等等,都是不得而知的,所以对结论的正确性也不一定完全相信,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技术工具强大的作图功能,先引导学生随意地取a的值(不一定是2、3等简单数),并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图像(这里教师应当在a的取值的典型性上作些引导),理论上讲可以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容易多的函数图像。而在工具作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数a是如何影响函数的性质的。由于函数的图像随着0<a<1和a>1而自然地聚集,学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a=1这条分界线,而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特殊点(0,1)等更是一目了然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a 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看到指数函数的性质。在这样的教学中,对“为什么以a=1为分界点”,“过点(0,1)为什么要作为性质之一”等等的认识,都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方式从“指定式”、“命令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过程也是开放性

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从“服从式”、“接受式”转变成了“探索式”、“研究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可以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重新组织上,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进行处理,通过改变a的值而实现对函数及其图像的实时变换(这里渗透了“参数思想”),这样就使学生顺利地实现了在函数的解析式表示与图像表示之间的转换,并使“参数”a、函数以及它的图像之间建立起联系,突破了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而带来的思维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环境,图像的直观可以引导学生把思考的重点放在a=1和特殊点(0,1)上,从而顺利地概括出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应当如何进行“数学研究”。在信息工具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可以从一种新的角度去探究数学问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去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例如,在性质的讨论中,通过设计a的连续变化的程序(0 1 ∞),把函数的解析式表示、图像表示以及参数a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三者都得到了直观、动态的表示,这就使得学生所面对的数学对象和数学过程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认识过程的变化。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操作、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都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大大减少,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大大增强,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的程序性也大大增强,这就使得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地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5.研究性学习案例。目前,尽管“研究性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但是对它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数学学习方式的一种,应当大力提倡培养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但是应当加强教师对学生“研究”活动的指导。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只要教师贯彻了“启发式”教学思想,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就一定含有“研究性学习”的成分。因此,不应该把提倡“研究性学习”理解为数学教学要”另起炉灶”。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要对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困难有充分的认识。由于信息技术工具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信息技术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在前面已经有较多的表述),特别游离于“研究”活动的展开,因此,我们所编写的教科书及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应当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面有所作为。关于“研究性学习案例”的编写原则,类似于“开放性、主体性、自主性、活动性”等提法,非常正确但过于空泛,对案例设计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在编写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自己的已有经验大胆创新,不提出统一的标准。我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心:经过我们的共同研究与实践,可以对“研究性学习”提出我们的一家之言,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这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也时非常重要的。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看,一般是具有综合性的,但在综合的层次上可以做些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课题和综合若干章的知识应用型(或与相关学科综合)课题。前一种课题一般在某章或节的知识学习后出现(如课本中的“给药”问题、“函数应用举例”、“数学实验”等),后一种课题一般在一册书的最后出现。就目前的情况看,“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从易到难地展开,以与当前学习紧密相关的课题为主,达到深化知识的理解、建立相关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结构功能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的目的,同时要兼顾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特别要注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该是一个数学题目,主要应当是一个有一定实际背景的、反映当前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应用的问题,在教师组织、指导、参与下,由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主完成“研究”。课题的选择应当有利于合作性学习的展开。关于“研究性学习案例”的呈现形式,主要应当叙述清楚设计思路,具体操作可以留给教师。一般可以按照如下顺序来呈现:问题的提出——入门引导(如何通过设置“边界条件”将一个复杂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包括问题的解决与哪些知识有关、可以使用哪些技术等)——问题分解(将一个综合问题分解为若干个易于解决的“子问题”)——“子问题”求解——将“子问题”的求解结果综合而获得原问题的解答,

并解释原问题的解——拓展与深化——“研究”成果的呈现(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包含评价)。为了方便教师操作,可以提供“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表。6.信息技术学习材料。从方便教师使用教材出发,首先应当提供教科书中涉及的(或者某些难度较大)“课件”的制作的全过程(因为技术培训时,往往把重心放在设备或者软件的功能上,教师用书中的技术部分应该针对性更强)。应当尽量详细地提供“数学实验”栏目中涉及的技术(制作过程),因为“数学实验”本身就是通过计算器或者计算机的操作进行“实验”(观察等),离不开即时出现的动态现象的观察、分析,整个过程操作比重较大。为适应使用不同软件的需要,可以同时提供用计算机与计算器两种工具下的制作过程,比如几何画板软件与计算器。7.学习资源。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整合的思想,要加强“信息”方面的内容。初步想法是根据本册所涉及的数学内容,为师生提供相应的中学数学学习网址、参考书目、中等数学教育杂志等方面的信息,以利于学生查阅。内容可以包括相关史料、拓展性学习材料、相关习题等等。二、关于“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这个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当你的脑子中出现某种数学思想(一种想法)时,你就通过计算机或手持技术去实验一下。通常,这种实验是针对一些具体例子来进行的,如果你有了足够多的具体例证表明你的想法的正确性,那么就可以再进一步地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去证明它,而且证明的思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蕴含在具体例证的获得过程中了。实际上,“数学实验”体现了数学研究中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抽象性是数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但是,数学的抽象是从具体中得来的。具体中蕴含了许多本质的东西。抽象不能离开具体,没有具体就会使抽象变成无源之水、无法感觉、无法把握。本质包含在具体之中。从具体中可以进行多次抽象,即抽象是有层次的、逐渐深入的;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抽象。数学结论往往是从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在数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举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具体例子的引导下先猜测一下问题的答案,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获得了对问题的具体而全面感知。学生不能打开思路,想不到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不考虑具体的例子。学生解题如此,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一个抽象的数学原理如果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理解它所需要的具体例证(而不是在抽象层次上大讲特讲),学生也就不会感到抽象难懂了;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结论,先设置一个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把抽象的结论寓于其中,使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也就变得自然了,数学也就变得具体、形象而生动了。当然,设置一个恰当的教学情景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的大智慧,而这正是我们设置“数学实验”这个栏目的意义所在。“数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有相似之处,都包含有“探究”的成分,但是,在层次上还是可以做些区分。如果数学结论是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结论未知),这个过程我们把它界定为“试验”,将它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如果是对已有结论(想法)的验证,那么我们将它界定为“实验”,与“数学实验”相对应,象我们通常做的“推论”、“变式”等也可被包含在其中。例如,让学生去测量大小不同的元的周长、直径,再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得出它们总等于常数π,从而使学生认识圆周率,这个过程就可以看成是“实验”。由于数学未知结论的探究实际上存在的困难性,因此,“数学实验”的前途是比较乐观的。“数学实验”的目标: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领悟数学的本质,使“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落在实处。“数学实验”的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与当前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验证已有结论、易于归纳结论的问题(推论式的)、已有结论的变式,等等。“数学实验”的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使当地给以操作步骤的提示,并在每一个操作步骤之前说明一下“目的”(在括弧中出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近似”结论,因此在设计“数学实验”时,应当认真考虑“自圆其说”,信息技术的专业术语的使用要尽量准确,技术的呈现要考虑“普适性”。对“数学实验”(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与解答常规数学题有所区别,应当更多地关注“实验”的过程

(当然不能忽视结果的正确性)。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给学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等。可以针对具体内容列出一个评价的“双向细目表”,评价项目应当考虑教师易于操作、学生易于理解。“双向细目表”中一般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否准确;(2)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特别是信息技术操作方面);(3)是否体现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4)实验结果的质量;(5)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完成试验过程(情感态度方面)。三、教材培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1.教材总体介绍包括编写的目的、指导思想,教材的总体设计,教材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2.以案例分析方式进行的教材逐章解说(1)整章内容的总体介绍;(2)以某一典型内容为例的教学任务分析;(3)教学情境设计示例;(4)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设想;(5)信息技术介入后对学与教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受培训教师能够理解的具体实例进行说明。3.内容设定及培训任务承担者:(1)教材总体介绍(章建跃);(2)第一章教材介绍及案例(白陶);(3)第二章教材介绍、案例(郭慧清、陶维林),“函数应用举例”(白涛);(4)第三章教材介绍和案例(康杰),“研究性学习”案例(桂思铭)。

四、下一阶段工作1.“教师教学用书”交稿时间:2002年6月6日之前。2.高一(下)教材交稿时间:2002年8月10日之前。3.高一(下)审稿会:8月中旬,地点在北京。附录关于“教学任务分析”的具体阐述过程分析描述完成某一任务的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揭示正确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阶段或内隐过程,并通过模拟的方式推测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的思维过程及其特征,从而进一步确定其中哪些步骤是学生容易掌握的,哪些步骤是难点,为设计教学情景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能力(或技能)构成成分分析是为了揭示所完成任务的子能力及相关能力或倾向,以使教师明确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其它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它为教师的教学安排、媒体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的设计等提供了依据。这种任务分析一般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必须具备哪些更基本的技能,一直分析到学生已有的起点能力为止。专家—新手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是给专家、新手某一任务,观察他们在完成该任务时的特点,对两者的行为进行比较。此方法不仅分析了完成任务时正确的操作步骤,而且还分析了初学者的错误行为,发现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后,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弥补新手的缺陷,帮助新手转变为专家。这种分析可以为把新手培养为专家提供实质性的心理依据。综合分析是指对学生将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外,对教学情景、教师教学行为等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也进行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指概念、原理、法则等)、特例(指运用在教学中的实例)、呈现学习情景的方式、学习的类型(如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等)、学生的反应方式、反馈方式、评价方式等。此外,也有人认为可以从总目标、子目标、学习类型、环境条件、设备、完成时间、学习时间、完成子目标的可能性、目标规定的行为要求和熟练程度等进行考虑。另外,从内容上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的同时,还需要从水平层次上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教学水平可以分为记忆水平的教学、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和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三大类。

附件三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速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中申报了子课题“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的基础上,研究编写体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思想的《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并探索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的途径。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对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获得了一些粗浅认识。一、信息技术对中学数学课程的影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并物化到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中,从而把数学带入了各行各业。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科学计算和理论分析、科学实验共同形成了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计算科学向数学提出了大量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也给数学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将为数学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变化。信息技术使数学变得更加现实了,使数学模型思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它可以把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学实验”变成现实,精深的数学概念、过程可以得到模拟,再难的计算、再复杂的方程,只要给出算法就能得到解决,复杂多变的几何关系,利用计算机动态的作图功能可以得到表示。总之,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计算机时代的数学研究中,逻辑推理、演绎证明等是重要方法,观察、实验、猜想、合情推理等科学方法也有重要作用,假设与检验、尝试与纠错、数据分析与处理、度量与分类等都是数学家常用的技巧。“数学实验”对于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都是重要的。从数学内容来看,算法(特别是追求算法的合理性以及比较不同算法的效率)、离散数学(如布尔代数、差分方程、图论等)等将得到加强。正如人类发明和使用工具(石器、铁器、蒸汽机、计算机等)成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一样,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必将带来数学教育的深刻变革,这是与传统意义下的数学教育有着根本区别的发展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对常规的计算技能的训练,学生应当更加关注对算理的理解,更加强调对算法的设计,更加强调口算、估算,而对运算技巧的重视程度可以适当降低,以腾出时间来发展对数学过程、数学本质的理解力,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实质性的数学思考上。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景,自己构建数学内外问题的模型,进行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交流等实践,这在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是较难实现的。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可以动手操作。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实验、探究、发现等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内容,这就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也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例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对形状复杂的二维、三维数学对象进行操作,使隐蔽的几何关系得到显示,从而延伸学生的视觉,加强学生的直观能力。由于现实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数据,过去我们无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它。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又例如,教师可按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把相应的课文、练习、习题、测验及解答,以及相关的其他学习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超文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学都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使教师获得了解放,使他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设计教学情景上,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构建多元联系的、灵活可变的、蕴含重要数学内容、过程和结果的、有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源泉,同时也为数学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协作和交流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总之,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行为,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重视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的

“活动式教学”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得到实现。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变化。在指数函数性质的学习中,过去通常是在教师(或教科书)的要求下,学生用“描点法”作出有限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通常是等),有时甚至是教师自己先做好图像而不让学生动手,然后就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像来讨论指数函数的性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函数的图像,为什么这几个函数图像就可以代表一般的,为什么要把底数a分为0<a <1和a>1两个区间等,都是不得而知的,所以对结论的正确性也不一定完全相信,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技术工具强大的作图功能,先引导学生随意地取a的值(不一定是2、3等),并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图像(教师可在a的取值的典型性上作些引导),再多再复杂的图像都可以容易地画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数a是如何影响并决定着函数的性质的。由于函数的图像随着0<a<1和a>1而自然地聚集,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a=1这条分界线,而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特殊点(0,1)等更是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a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看到指数函数的性质,并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在这样的教学中,对“为什么以a=1为分界点”,“过点(0,1)为什么要作为性质之一”等的认识,都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方式从“讲授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从“听讲式”、“接受式”转变成了“探索式”、“研究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可以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重新组织上,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进行处理,通过改变a的值而实现对函数及其图像的实时变换(渗透“参数思想”),这就能使学生顺利地实现在函数的解析式表示与图像表示之间的相互转换,并使“参数”a、函数以及它的图像之间建立起联系,突破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而带来的思维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环境,图像的直观可以引导学生把思考重点放在a=1和特殊点(0,1)上,从而顺利概括出函数性质。这是一个使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真谛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可从新的角度去探究数学问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例如,性质的讨论中,通过设计a的连续变化程序(),把函数的解析式、图像以及参数a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三者都得到直观、动态的表示,这就使学生面对的数学对象和数学过程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这样必然会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认识过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都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了,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了,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的程序性也大大增强,这就极大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地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二、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一种能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multiplelinkedexpression)学习环境的认知工具。与熟悉的认知工具(如纸笔、三角板、圆规等)相比,它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数学能力培养上有着实质性的进步。在数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贯彻“必要性”、“平衡性”、“广泛性”、“实践性”、“实用性”等原则。1.必要性。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但应当被负责地使用,使它为数学的学与教服务。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要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而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power),做过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构建交互式、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加强数学的基本理解和直觉。2.平衡性。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熟练的基本运算、基本的代数变换、解方程、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balance)。3.实践性。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拓展了师生的实践活动空间,它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依赖语言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可能,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加强(enhance)、完善甚至

改变了数学学习。它是一种产生数学问题、促进数学思考的“催化剂”。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当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领悟数学的本质,使“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在实处。4.实用性。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可直接操作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关系是“可视的”,并且可以被具体操作。但是,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常常因为技术本身的原因(很多人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不熟悉)而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应当做到简单、方便、实用,在技术的设计、实现和操作上减少困难。5.广泛性。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以及互联网等,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三、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验、研究和发现。整合的最终目标正是要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在这样的目标下,需要重新认识数学教学过程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学生应当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情景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教材等学习资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建构数学意义的对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媒体是师生用来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习材料,帮助数学思维、进行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基于上述认识,为了实现“整合”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同学之间的协作而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并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试验和验证,从而奠定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基础,最后再通过逻辑推理论证而获得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教师还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强有力的支持。例如,要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分析真实数据的方法(涉及数据采集工具和统计软件的使用等),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计算环境以及作图技术,引导学生探究函数思想、变化率等概念、极大极小问题等等;使学生学会使用符号操作工具解决代数问题(如解方程);要使学生学会设计迭代程序,通过计算机研究和理解算法的概念。特别的,一定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动态几何软件和包含作函数图像与符号操作的代数系统(如几何画板等),以有效开展“观察—探究—发现—猜想—验证—证明—拓广”的教学。实际上,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中,探究和猜想可以成为几何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己发现新命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逻辑证明的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几何经验,提高空间想象力;函数的各种表示(代数、图像、表格等)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明确展现,像二次函数的系数、指数(对数)函数的底数等如何影响函数图像、函数图像的伸缩(平移)变换与函数解析式变化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思想的直观基础,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是一项特别值得关注的工作。例如,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需要,以组合的或动态的方式灵活地向学生提供图、表、文字或符号等各种表示方法,从而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本质的机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元联系表示”的潜力之所以能得到充分发挥,重要原因是计算机使得功能强大的图形表示法成为可能,从而使抽象的符号、复杂而零散的数据得到直观表示,而且还可以对数学对象直接进行操作(如局部放大、变换研究对象的空间排列位置、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动态显示等),从而对其细节进

行观察,这就会使学生发现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内在联系的机会大大增加,并为理解其本质特征奠定坚实基础。“多元联系表示”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影响,其实质是对同一数学对象(数学的概念、法则、表达式、定义等等)给出几种不同表示,从而使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特征得到显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把握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特征的基础上,将不同表示法中蕴含的信息组合起来,这就大大增加了建立数学对象不同方面联系性并把握数学对象本质特征的可能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学知识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可以极大地拓展数学学习空间,有力地支持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使高水平的、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获得有力的支持,使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成为可能并得到落实,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成效。教师应当把握好以纸笔运算、推理、作图等为主要手段的数学学习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之间的平衡,既使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落实(这里必须有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运算、推理、作图等的实践),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计算机完成那些繁琐的计算、复杂的作图等,并利用技术的放大、跟踪、近似、迭代等各种功能,为学生开拓观察、思考、归纳、猜想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从事高水平数学思维、理解数学本质的活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情景应包含丰富的“明确知识”(数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结论性的知识)和“默会知识”(体现在数学活动过程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等需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意会的知识)。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一些特殊功能,如计算、绘图(特别是动态作图)、列表、迭代、跟踪、显示或隐藏、闪动等等,为突破数学抽象性所造成的学习困难创造条件,并引导学生获得猜想与发现。应当考虑如何利用技术工具的各种功能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特别是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更要注意发挥技术的优势,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来帮助理解。例如,在学习函数与反函数时,可以利用电子表格帮助学生找到对应法则。“数学实验”这个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当你的脑子中出现某种数学思想(一种想法)时,你就通过计算机去实验一下。通常,这种实验是针对一些具体例子来进行的,如果你有了足够多的具体例证表明你的想法的正确性,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地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去证明它,而且证明的思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蕴含在具体例证的获得过程中了。实际上,“数学实验”体现了数学研究中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抽象性是数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但是,数学的抽象是从具体中得来的。具体中蕴含了许多本质的东西。抽象不能离开具体,没有具体就会使抽象变成无源之水,无法感觉和把握。本质包含在具体之中。从具体中可以进行多次抽象,即抽象是有层次的、逐渐深入的;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抽象。数学结论往往是从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抽象的数学原理如果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理解它所需要的具体例证(而不是在抽象层次上大讲特讲),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难懂了。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自己举个具体例子,让他们在具体例子的引导下先猜测一下答案,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能打开思路,想不到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原因是不考虑具体的例子。学生解题如此,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因此,设置“数学实验”,把抽象的结论寓于其中,使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设置“数学实验”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智慧。*课题组主要成员:章建跃、陶维林、郭慧清、白涛、徐勇、桂思铭、康杰、张劲松、李海东。本文由章建跃执笔。

技术·教师·教学

——参加第十四届T3国际年会情况简介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第十四届T3国际年会的有关情况、主要收获以及对工作的启示,包括T3的含义、T3计划,技术的使用情况,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对技术的体会以及对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识等。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系BertK.Waits教授的

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张劲松、李海东三人,在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的资助和TI公司北京办事处教育产品事业部蔡虎先生的陪同下,参加了2002年3月15日~17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Calgary,Alberta,Canada)举行的第十四届T3国际年会。

一、会议情况(一)T3介绍T3是英文“TeachersTeachingwith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教师使用技术教学”。T3是一个国际性的教师群体组织,主要由使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组成。随着手持技术的发展,教师对手持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技术与课程教材的有机整合,使用手持技术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T3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数学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3的宗旨是为世界各地合理使用技术进行教数学和科学的教师提供最好的专业的发展计划。现在,T3课程已经覆盖了从小学到高中以及大学的大部分数学和科学课题。T3已经在世界25个国家成立了分支机构。T3计划是培训教师合理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以提高教学以及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效率。T3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系FranklinDemana教授和BertK.Waits教授。198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系FranklinDemana教授和BertK.Waits教授发起组织了一个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手持计算器探索改进数理教学的教研群体,吸引了许多第一线的教师参加,这就是著名的T3计划。1988年夏,他们为教师提供了每周三节课的课程,内容是如何使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和图形计算器的直观功能,改善教和学。微积分初步(美国许多高中开设微积分初步课程)是微积分课程的前奏,但是,学生学习微积分初步有许多困难,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改善这种局面,1995年夏季,BertK.Waits教授和FranklinDemana教授邀请一些对此有兴趣的教育工作者参加他们每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夏季学术周活动。T3以图形计算器为技术核心,以俄亥俄州立大学及其他一些大学为基地,每年都举办寒暑假培训会和研讨会,有成千上万的数学和理科教师从全美及世界各地前来参加,接受成功教师的指导。T3把全球优秀教师针对数学或理科教学恰当应用计算器的教学课件做成样本资料,供所有人参考。还以可扩充的网页作为教师们相互帮助或分享各种学术思想和方法的讨论园地。这个学术性群体从起初的12人发展成今天的10万人。类似的T3组织已经在近30个国家建立。对全美以及全球的数理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教师培训教师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推进教学技术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进展。他们的经历以及参加其他的一些T3会议,使T3计划从美国走向了世界。T3国际年会每年举办一次,第一届至第九届为美国本国的年会,从第十届开始,陆续有美国以外的代表受到邀请,成为国际性的年会。第一届至第十三届都在美国举行,今年首次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2000多名代表,以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英格兰、苏格兰、法国、瑞典、丹麦、德国、爱尔兰、捷克、奥地利、墨西哥、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百名国际代表。中国大陆有11名代表,其中北京4名、上海7名。与T3类似,从2000年开始,由TI主要支持的全国规模的“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陆续在我国举办。2000年8月,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TI数理教学技术培训与交流研讨会”;2001年8月,在TI的支持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了第一次全国“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第二次全国“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拟定于2002年8月在北京举办。(二)会议简介1.会议开幕式2002年3月15日,第十四届T3国际年会的开幕式在极具加拿大民族特色的气氛中开始。会议主席BobHart代表FranklinDemana教授和BertK.Waits教授致开幕词,“非常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加T3会议的代表,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当地组委会已进行了整整一年的活动。我们希望您能充分利用这次会议,不要错过和来自世界各地同行共同交流的机会,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教学互动演示的交流。在会议期间,请你花些时间到展览区参观,你会发现由专业人士演示的最新技术,他们会非常乐意回答你的问题,请充分利用这次会议的时间,有许多东西需要你学习,有许多新的朋友需要你交。请与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共

同探讨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情况。” 会议主席高度评价了创始人FranklinDemana教授和BertK.Waits教授,表彰了去年在T3计划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教师JohnBrunsting和BettyMayberry。CSA宇航员Dr.Robert做了精彩的报告,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科学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2.小组交流(1)小组数量:404 (2)小组类型:workshop、Demonstrationsession (3)技术范围:TI-10、TI-73、TI-83、TI-83Plus、TI-83PlusSilverEdition、TI-92、TI-92Plus、V oyage200PLT(personallearningtool)等型号的图形计算器(4)应用软件:TI-connect、TI-InterActive、APPS(HandheldSoftwareApplication)、Geometer’sSketchpad4.01等(5)内容:涉及技术、教学、数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包括介绍TI技术、TI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图像绘制、数学建模、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对技术应用的认识、对技术的评价等等。例如,001物理和数学的联系实验参加者使用CBL和CBR搜集物理中的数据,通过数学分析力和加速度的关系。008 在随机世界中做出决策数据是多样的,测量手段也是多样的,因此建立在数据之上的结论也是多样的。在做决策时,我们如何认识这种多样性,如何控制这种多样性。021 技术丰富环境中的评价042 代数和统计的整合050 TI-InterActive简介在小组交流中,TI-InterActive给了我深刻的印象。TI-InterActive是整合的PC学习数学和科学的软件,它把TI图形技术与强大的计算机代数系统结合起来,培养探索和发现。它具有:·与数学符号系统整合的字处理功能·TI图形计算器的函数图象功能·计算机符号代数系统·整合的网页浏览功能·电子表格的数据编辑功能·与图形计算器的联结功能在小组交流中,TI-InterActive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对TI-InterActive的使用给予很大的投入和热情。129 用TI-connect软件把手持技术与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联起来学习怎样使用Windows环境下的TI-connect软件以及手持技术,使下载及数据变换、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变得更加容易。3.产品展示会议期间,一些知名的出版社和公司展示了它们最新的技术、软件以及教材,开展了相应的交流活动。像AddisionWesley,PrenticeHall展示了非常畅销的与技术整合的新版教科书《微积分初步/微积分》,KeyCurriculumPress展示了他们新近升级的Geometer’sSketchpad4.01,DesignScience,Inc展示了他们设计的MicrosoftOffice中专业化的EquationEditor---MathType,它是一个集数学书写、表示和网页上使用的标准软件,Holt,RinehartandWinston展示了他们研究开发的数学电子词典,TexasInstruments的TI-InterActive、TI-connect、TI-GraphicLink、TI-83PlusSilverEdition、V oyage200PLT等技术和软件。二、主要收获1.对TI技术有了更广、更深的认识以前对TI技术的认识只局限在图形计算器中,通过此次会议,认识到TI技术的范围很广、很深。TI技术不仅包括手持技术,如图形计算器,CBL,CBR等,还包括一些应用软件,如TI-InterActive、CabriGeometryⅡ[1]、Derive5[2],以及把手持技术与计算机、网络联结起来的Windows环境下的TI-connect?、TI-GraphicLink?、APPS。TI开发的软件的范围相当广泛,了解了TI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如基于NCTM标准的TI-10、TI-83PlusSilverEdition、V oyage200PLT等等。2.除了技术本身外,还有与技术配套的课堂必备的教育资源-----Exploration课程资料,它包括Exploration系列图书、APPS和教师指南、视频系列、在线预定。另外,TI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018746880.html,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教育资源。3.通过参加此次会议以及参观卡尔加里和多伦多的两所学校,看到TI技术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教师对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予极大的热情。参观的两所学校共同的特点是开放,课程设置多样,没有固定的班级,技术的使用已经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4.与技术整合的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整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许多成型的教材,并且在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进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出版一套开拓性的、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高中数学实验教材。此次会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编好这套高中数学实验教材,进行实验的信心。5.会议的组织形式会议

为代表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包括演示、workshop、网络交互等多种交流方式。网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交流的内容有概念理解型的、技能训练型的、问题解决型的等等,通过网上的数据材料,进行学习、探索、发现、验证。为以后我们的会议组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6.技术的使用带来教育观念上的变化。当前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和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代数计算、智能画图、自动求解、人机交互等等。技术的出现促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技术的使用不但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技术不仅是有力的学习工具,还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当前,技术的发展与数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已成互动之势,技术与数学课程教材的整合已成为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三、启示1.中美(加)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模式上的巨大差异,双方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在我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刚刚起步,对技术的使用局限在个体上,没有形成规模。个体在实践上可能有很深的造诣,但缺乏普及性。我们希望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有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生了解技术、使用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3.把握先机,做好工作,占据领先地位。国际上,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教材起步较早,有许多非常成功的经验,出版了一些非常好的教材。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材整合的思想。当前,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软件,如TI-InterActive,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现在的使用情况看,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TI-InterActive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教育软件。我们应发挥技术的后发优势,与教材整合的TI技术应当与时俱进,不仅有图形计算器,还要有TI-InterActive、CabriGeometryⅡ、Derive5等。目前来看,TI技术为我们的数学教育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在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中,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材的整合。4.与美、加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在实践环节上,具有启发性、操作性、对教师和学生有切实的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较少。今后,我们应当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育提供的良好环境,加强数学教学中的观察、操作、实验等环节,以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认识数学。5.当前,T3(技术·教师·教学)的内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仅是“教师使用技术教学”,而且还包括学生使用技术学习;其范围不单纯局限在教师和学生,还扩展到数学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数学教育工作者;技术也不单纯局限在图形计算器本身,还包括一些优秀的应用软件;交互方式多种多样;交流的范围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日益扩大。总之,T3与数学教育的改革相辅相成。6.加强与国外出版社和TI公司的合作。国外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课程教材相对完善,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对缩小差距会有很大的帮助。[1]易学、易用,为整合的数学学习设计,包括欧氏几何、变换几何、解析几何。[2]PC的数学助手,更易、更快地探索有别于传统方法的不同的数学方法。

附件六

课程教材研究所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试验

工作方案

(试行稿,2002年6月)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的“高中数学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该课题得到美国德州仪器(中国)有限公司(简称TI公司)教育产品事业部的大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的基础上,编写一套体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思想的高中数学教材。本套教材旨在探索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和数学教材呈现方式的改进途径;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探索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这是一项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奠基性工作。

一、教材试验的目标1.教材是否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是否达到了数学的内容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1.教材选择的内容是否科学,是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1)教材内容是否先进,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2)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和长处,是否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发现规律,获得结论;(3)教材是否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教材是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实践、敢于创新;(5)教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6)教材的文字、插图、版式、装帧、印刷等方面是否适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二、教材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教材实验是教材编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检验教材的设计思想、编制原则以及教材的内容及组织形式,让教材的使用者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等对教材做出评价,是保证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验的科学性是取得实验成功的必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实验的效度和信度,需要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量的分析和控制来实现。对教材进行分散的较大面积的实验时,实验的控制十分复杂和困难。为了取得准确的实验数据,本次实验拟采取以下几种控制方法:1.在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相对集中地选取适当的实验学校,并照顾到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以检验教材的适应性。2.本班以分层典型抽样方式抽取。3.制定教材实验的控制条件。

三、教材实验工作的组织和实施1.教材实验的组织教材的实验工作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持。2.教材实验实施的步骤和方法(1)确定样本班。为了比较科学地测试和评价教材的实验情况,样本班采取分层典型抽样方法确定,原则上每所参与实验的学校抽取一个样本班。(2)制定和落实实验的控制条件。为了教材实验顺利地进行,保证教材实验所得的数据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参加教材实验的学校需要满足以下具体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保证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保持样本班的基本稳定,以便取得连续资料。·控制教学用书,原则上只使用规定的教科书及配套的教学用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注意收集和整理样本班、实验学校的教材实验资料,注意典型案例的采集和整理。(3)师资培训师资培训采取全员培训的方式进行。一般在每年的两个长假期举办新教材研讨班,由教材编制者介绍教材的设计理念和特色,帮助实验教师熟悉教材,并共同研讨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以及教材实验的其他问题。同时播放典型课的录像带等。应当尽量采用交互式的方法进行培训。(4)研讨和交流实验工作经验·召开实验工作会议。结合教师培训,每年召开一次教材实验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安排,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以网络通讯方式提供有关教材实验的信息、材料,及时进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等方面的交流,引导教师研究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5)测验和测试每学期末,学校可对实验班进行全面的总结性测试,检查教学效果和为教材评价工作积累资料。(6)总结和报告每学期末,各实验学校根据统计资料对实验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①对教材的评价和修改意见;②实验工作总结;③实验的阶段性总结报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表,统计和分析所得的数据和资料,并根据各学校提交的教材实验报告,写出各册教材的实验报告。同时,根据各地实验中提出的意见,对实验教材进行修改。完整的一轮教材实验结束后,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教材实验情况,写出完整的教材实验报告。四、实验评价工作教材评价是贯穿教材编制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连续不断的过程。这套教材的评价采用目标评价模式,其目的是在教材编制过程的各个阶段,评价教材编制的目标达成的程度,以便根据评价的结果不断改进教材的编制工作。全面科学的教材评价,首先需要系统地收集比较全面、真实准确的关于教材的信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数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要重视新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积累,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本文立足于新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体现,致力于探究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学文化 引言 数学文化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主要包含数学的思想、语言、方法、特点及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等,即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数学。除此之外,数学文化还涉及数学史、数学教育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等。本文将对数学文化内容展开分析,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一、数学文化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数学是具有独特文化的学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指引。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与我们的社会环境、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1]。其符号语言简单,思维方式独特,理性思维严谨,概括又抽象,不仅应用于教学中、生活中,更能促进人类思维品质的形成。 数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就是要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从高中新教材可以看出,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应发挥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既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更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二、教材对数学文化的诠释 数学文化对学生影响深远,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使学生形成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品性的提高。[2] 新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老师应将教学模块和数学文化结合起来,并给学生提供相关模块进行参考。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相结合,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站在文化的角度感悟数学。

高中班主任工作总结(最新篇)

高中班主任工作总结 高中班主任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班主任,高三班主任工作是高中阶段最累最重的,需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过去的一学期里,我班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组织、年级部的带领、任课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得以开展,紧张的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首过去的工作,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一学期的辛苦,有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为总结经验教训,利于今后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常规管理,建立班级良好秩序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是保证高三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所以我十分重视常规工作,首先,要做好各项工作的检查督促,在管理上要严字当头,依靠规章制度,力求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因为学生学习紧张而放松对遵守纪律、做好卫生等工作的要求。实践证明,高三下学期抓好纪律、卫生、两操工作,不仅不会影响高考复习,而且这种一如既往的要求,会使学生感到严肃紧张、积极向上的气氛,防止产生懈怠情绪。其次,深入班级,及时发现问题,让班规校规落到实处,本学期各项工作繁重,锁碎,但我仍然坚持做好每日下班,力争做到知道每个学生的状态,了解每一天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表扬,做好激励工作,坚持每周由班主任做班级情况小评,以表扬为主,对学习上刻苦、成绩进步、遵守纪律好,劳动好,关心班集体,关心帮助同学等好人好事充分表扬,树立正气,激励学生积极进

取。抓好班干部,班级个人值日制,使常规管理有人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既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又锻炼了学生干部。 二、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信念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远远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在高三班级管理中,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列为工作的首要问题。在这一学期里,我始终坚持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其一,利用班会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树立决心和信心,在刚进入高三的暑期,我班开展了《高 三,你准备好了吗?》班会活动,让学生对高三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让其开始做好心理准备。这学期中我班的班会活动,有全班学生参与的月考分析会,有全体任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流会、有学习方法交流会等等,在班会活动中总结了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计划了下阶段的奋斗目标。其 二,利用教室布置,激发学生的士气,在教室里粘贴了班训: 态度决定一切,一切皆有可能!班级口号: 千锤百炼,高三无悔,金榜提名,舍我其谁!还有全班同学签名的班级誓词等等,同时利用黑板报的空间对每次段考和月考的情况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其他方面的一点成绩,我都从有利于增强其信心的角度,或从横的方面,或从纵的方面来给以表扬。其 三,建立了班级五小组的竞争体制,建立了一对一的互助小组,在月考分析中进行表扬和奖励。其 四、积极参加了年级部开展的班级间竞争活动和跑操活动。

2020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数学教师及时进行教学有利于使教师们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下面是为你整理了“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根据需要,学校安排我上高一三个班数学。高一数学对我来说还是新手上路,但是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半年的教学历程,是忙碌的半年;是充满艰辛的半年;这也是收获喜悦的一学期、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开学我下定决心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虚心向同行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我对一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 本学期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考虑到,认真写好。首先,我认真阅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查阅教学资料,适当增减教学内容,认真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难点分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向老教师讨教或在备课组内讨论。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

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校内听课,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操作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追求课堂讲解的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努力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深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同时更新理念,坚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好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并常请其他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 四、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记数学教学“整合”实验二例 浙大附中陈金康姚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资源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中学的数学教学呈现了一个新的领域——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有算式,算理的运算与推理,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 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状态要对很多事物进行归纳、探究、验证。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学生之间的解题比赛。 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中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可较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那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需要哪些准备呢? 1、整合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2、整合的教学条件是什么。 二、整合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去思考,操作与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就是说,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自觉的数学思维与操作学习数学,成为整合课的关键。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 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 “多元联系表示“就是使用多种方法来表示同一数学的概念,其中不同的表示方法有不同的侧重。 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这一堂公开课中: 直线与圆相交————两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切————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离————无公共点 距离d,圆半径r——当d=r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dr时,直线与圆相离

2018高中班级工作总结

20xx-20xx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班 班级工作总结 时间:撰稿人: 高二上学期以来紧张快节奏的校园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任务将要告一段落了。回首高二的一个学期,我们努力的学习,积极的进取,创造了很多很多优异的成绩;同样,在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我们的不足和缺陷,这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做这样的期末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是值得的。 第一部分班委队伍作风总结 纵贯本学期,我们举行了多次的班委会成员会议,做到了定期定时的进行总结,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班委会成员所做的进步和一些不足之处。开展了经验交流和思想教育活动,并勉励班委会成员继续努力的为班集体服务。 对于班级中参与学校大型活动,都是由班委会成员在会议 上通过反复研讨和斟酌之后,由班长和副班长整理,统一进行分配和安排,再下达到个人,明确到位、分配到人。充分体现了班委会是学生管理班级的核心机构,发挥了各位同学的能力和优势。 同样,在班委会成员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 足。如有些成员的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分配的工作任务责任心不够;有的成员工作热情很高,但工作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没有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等,种种的不足,我们会在下学期伊始的班委会成员会议进行总结和强调要求。

第二部分思想建设方面总结 本学期,在班主任王老师的要求下,班上开展了很多次的思想建设方面的主题班会。着重深化要求了学习风气,道德品质,责任意识等高中学生必备的素质。首先由班主任王老师发言,提出主题,然后再由班上的同学代表进行发言和阐述,最后再由班主任王老师进行总结和强调。会后,从实际表现来看,着实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由班委会成员安排,组织和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强化了自己对于思想道德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说这些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 同样,班级中还是存在着思想道德上的不足,有些同学还是没能够自觉地提升个人修养。我们也将在下学期继续开展主题班会和系列活动来满足思想建设方面的要求。 第三部分学习生活方面总结 学习方面的总结,本学期进行了两次大型的阶段性测试和两次月考测试。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同样学习委员对于班级学习氛围的监督与影响做的也是十分到位的,由学习委员带头的帮助弱生的行动也在开展,而且效果较好。集体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和出现显著进步的同学,班级实行了奖励政策,以这样的行动向他们表示祝贺,并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可能班级的学习方面的事务还是内容还是有所欠缺:如缺少同学之间交流学习经验的班会,班委会对于班级学习氛围的影响还又不够。我们也将在下学期刚开始进行逐步完善。 生活方面 劳动方面,具体如下: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第1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高一)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8)班和(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数学不管是内容的编排还是教法要求都比较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工作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虚心向同行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我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 本学期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考虑到,认真写好教案。首先,我认真阅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查阅教学资料,适当增减教学内容,认真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难点分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向老教师讨教或在备课组内讨论。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校内外听课,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操作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追求课堂讲解的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努力做到

知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深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并常请其他备课组长和其他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四、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往往会有些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例如新的竞争压力,以往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一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从以下两个方面上下功夫: 1、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开学初,我就给他们指出高中数学学习较初中的要难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对此,我给他们讲清楚,大家其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先跑,谁跑得有力,谁就会成功。对较差的学生,给予多的关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骄傲的学生批评教育,让他们不要放松学习。 2、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案例 信阳实验高中黄支广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高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它的迅猛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因此,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技

高一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一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A summary of the work of the head teacher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senior high school

高一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班班主任工作。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在政保处、教务处等科室的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班主任的各项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班主任,其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实施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本着这个原则,这学期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以教学为主,狠抓学生养成教育、纪律卫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圆满完成班主任工作,促进班级学生全方面的发展。现将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奋发向上的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有的方矢,按照德育的方法和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2、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轮流做文明监督岗人员,做好记录,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强化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二、建立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制度是约束学生规范其言行的有效手段,为使班级工作有条不紊,有序可循,新生一开学就与全班同学一起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讨论磋商制定出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管理实施细则,制订了《班级文明公约》,《班级奖惩制度》,《班级请假制度》《学生操行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黄红涛 一、知识内容 第四章函数应用收集数据,建立函数模型 二、设计意图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学生将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 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我们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大部分是难以根据已知理论直接建立数学模型的,但如果能够收集变化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就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起大致反映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下面介绍如何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建立函数模型. 例如,在实验室做了恒温下气体体积与压强关系的实验,通过改变压强后测量气体体积,得到以下数据,请建立二者的函数关系,并预测压强为45时的气体体积.

三、应用展示 1.利用图形计算器建立函数模型的基本步骤: (1) 在图形计算器中输入数据,作出散点图(如图1,图2). 图1 图2 (2) 观察散点图的分布情况,根据图像的变化规律从学过的函数中选择一个能够大致反映体积与压强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利用计算器的数据拟合功能便可以立即求出函数表达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如图3,图4是利用函数y=axb 拟合的结果,图5,图6是利用二次函数拟合的结果.

《数学文化赏析》mooc答案(最新整理)

第一章 一、多选题(共100.00 分) 1.以下关于数学的描述,正确的有(A B)。 A.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 B.数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科学 C.数学研究事物的物质属性 D.数学只是研究数的科学 2.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A B C)。 A.数与形是数学科学的两大柱石; B.数与形是万物共性和本质; C.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二者有密切联系; D.数与形是不同的事物,也没有关系。 3.下列运动或变换中,属于拓扑变换的有(A C)。 A.橡皮筋拉伸; B.电风扇旋转; C.纸张折叠; D.投影。 4.以下各选项属于数学的特点的有(A C D)。 A.概念的抽象性; B.公式的简洁性; C.推理的严密性; D.结论的确定性。 5.以下选项中,属于数学关注的内容的部分有(A B C D)。 A.一种对象的内在性质; B.不同对象的联系; C.多种对象的共性; D.一组对象的变化规律。 6.数学中概念或定义的形成主要是(A B C)的结果。 A.分类; B.抓本质; C.抓共性; D.推理。 7.按照结构数学的观点,以下对象属于代数结构的有(A C)。 A.加法运算; B.比较大小; C.乘方运算; D.数轴。 8.以下关于公理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 B D)。 A.公理之间应该相容; B.公理之间应该独立; C.公理需要证明; D.公理是数学理论正确性的前提。 9.以下推理形式中,属于合情推理的有(A B D)。 A.归纳;

B.类比; C.演绎; D.联想。 10.以下关于归纳推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B D)。 A.归纳推理是从个体认识群体的推理; B.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C.归纳推理是从一个个体认识另一个个体的推理; D.归纳推理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11.以下关于类比推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C D )。 A.类比推理是发散性思维; B.类比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C.类比推理是从一个个体认识另一个个体的推理; D.类比推理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12.以下关于演绎推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B C D)。 A.演绎推理是收敛性思维; B.演绎推理可以从少数已知事实出发,导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 C.演绎推理能够保证数学命题的正确性,使数学立于不败之地; D.演绎推理可以使人类的认识范围从有限走向无限。 第二章 一、多选题(共100.00 分) 1.以下选项中属于数学功能的有(A B C D ) A.实用 B.教育 C.语言 D.文化 2.以下哪些现象说明数学具有语言功能?A B A.用方程描述社会现象 B.用符号表示数和运算 C.逻辑推理 D.五线谱 3.数学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两条最根本原因包括(A C) A.数学的对象是万物之本 B.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C.数学方法与结论的可靠性 D.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与自然语言相比,数学语言具有以下优点(A C D ) A.不会产生歧义 B.表达生动 C.表达简洁、清晰 D.内涵丰富 5.把数学看做一种文化,原因在于(A B C ) A.数学是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智力成就

高中班级班长学期工作总结

高中班级班长学期工作总结 随着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班级管理开始从班主任一人实施管理、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今天WTT小雅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中班级班长学期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高中班级班长学期工作总结篇一 两个月的时光似水般流过作为高二四班的第四届班长我也有一些心得与感慨。总体来说我对我们这届节班委的评价是优。在我们的任职期间大家都各尽其力各司其职大家都努力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副班长尽职尽责思维缜密亦以严谨扎实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更有一种执着的态度。他是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班级管理努力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动。我和副班长之间一个像照片一个像是照片的底片一个是光一个是影。他一直在勤恳的做着幕后工作却无怨无悔乐此不疲生活委员富有创新精神设计了白板上的表格包括了每日的加扣分状况及对联同学们每日两人写作每日一更新。通过这种方式将我们班级的内务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活跃了同学们的气氛加强了和谐班级的建设提高了同学们对班级的关注程度加强了和谐班级的建设。每日的晚上扣分演讲锻炼了同学们的演说能力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枕头节”扩大了同学间的相互交往是我们的班级处于一个其乐

融融的状态劳动委员认真负责不论是常规检查还是大扫除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体育委员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我们班的体育那份努力都在我们的眼中宣传委员每次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发动最广泛的群众力量虽然每次成绩都不是很乐观但是在我们心中高二四班的板报最好的它是我们心血和努力的凝结。。。。 两个月对待班委的工作同学们都以极其配合的态度。衷心的感谢同学们的支持正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荣获四月份的“文明班级”。 当班长这段时期最大的感触是幸福。幸福的源泉是多方面的感谢老师的默默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实施自己的想法感谢了团支书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合作感谢同学们的支持无言却用最温暖的目光鼓舞我们。最后感谢各位班委是你们的积极、主动、努力让我们的班级才向着那么好的方向发展才让这个班长当的这么幸福才让我们的团队真的像家一样温暖。 我的任期虽然已经结束但泰戈尔说得好“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段当班长的日子会像陈酿的酒一样时间越久越显香醇。个人的收获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因此而走了不少的弯路。如没有及时和班任交流是我们班一旦出现问题未能及时解决。真诚希望下一任班长能够多和老师沟通将我们带领到一个更好的境界“再领风骚数百年”

高中数学老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数学老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来,我在高二数学教学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主要做了这些工作: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做好高二数学知识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1.立足于新课标和新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二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不等式、圆锥曲线等,对高二学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慢起始进度,然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时,多由实例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课本例题,然后再变式训练,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归纳及举例说明。 2.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比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在教学中我尽量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在教学中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我在学生自学时做好引导,开始我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寻找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怎样尝试做练习,然后逐步放手;“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作业错误自行订正,这样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我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18-03-09T15:31:42.303Z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1月作者:常家速 [导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人类的生产、工作、学习等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数学教育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影响的冲击.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推进,为创新数学教育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常家速腾冲第一中学 679100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人类的生产、工作、学习等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数学教育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影响的冲击.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推进,为创新数学教育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数学教育必须跟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和时代前进的潮流,因此,有必要从实践理论的层次上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中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1-097-0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构建信息化环境实施教学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建构。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便携、快捷、准确、信息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恰当呈现,形成学习资源;通过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并且形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意识。 整合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数学认知结构,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提升思维水平,提高信息素养。 整合的实质是发展,即在创新基础上使教师、学生、资源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化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期望达到可测量、可操作的一种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就是教师能在整合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增长数学教学智慧、拓展数学专业视野;学生能在整合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数学的本质、勇于创新、自我发展(建构知识、交流、合作、探究);资源(特别是数学教科书)能在整合过程中不断开发、优化组合、合理利用。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新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十条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有一条强调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是改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需要,是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按照这一理念,应用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中学教学需要新技术的参与和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了解、掌握更多方面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逐步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完全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是难以胜任的,中学教学需要新技术的参与和支持。因此计算机、手持图形计算器、多媒体展示手段及专用的外接设备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中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等理科课程的教学。 传统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讲解分析数学知识,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数学,但是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还得看个人的潜质和能力。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不断改变其中的变量,观察结果中的变与不变,从而抓住数学问题本质。这样从直观表象到深入理解,从特殊具体到一般抽象,从归纳猜想到推理证明,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知识产生过程的实验与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显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是很有必要的。 高中数学很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抽象性、严密性、系统性,内容多、难度大,如新课标中直观立体几何内容很多,可是只有18课时,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简单的、程序性的、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将精力集中在新知识的探究发现学习上,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效率为,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 三、信息技术在与高中数学整合教学中的作用 1.从数学技术层面上看: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计算、作图、数据处理的工具 科学计算器能够完成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还能够进行统计运算等;图形计算器不仅能够完成上述运算,而且还能进行符号运算、矩阵代数运算、微积分运算等,能够根据函数表达式做出图像,根据需要显示函数值表,能够根据输入的数据做出散点图,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和预测控制等,其统计功能更加强大而且快捷;同时它还支持编程功能。各种数学教学软件都能准确快速画出各种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图形,并且能够测算出反映几何图形特征、位置关系的量,并且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数学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变,《Z+Z》软件还具有能几何推理证明等功能。 2.从信息系统层面上看: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利用各种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加工选择出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是需要存储和传递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传递信息,信息技术是我们信息处理的工具。 在数学整合的教学实施中首先需要将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形成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环境展开教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学习资源,并能够存储形成资源库,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搭建传递和交流信

浅谈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教学 -

【标题】浅谈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教学 【作者】谭弦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与教学素质教育 【指导老师】周均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正文】 1. 引言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因为数学中蕴涵了大量的哲学、美学、文学等,因此数学更是一个由其内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而处于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文化系统。高中数学是数学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一个联系紧密、结构严谨的数学文化系统。在新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下,中学生除了学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当受到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使之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因此,研究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完善数学文化的理论研究,促进数学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把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和高中数学教学想结合,能够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数学文化的内涵 2.1.数学文化的概念 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数学文化可以看成是指人类在历史的数学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数学财富的总和,包括数学的知识体系、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念等。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把认识数学文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尽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中外学者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然而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讨论还不是很完善。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数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实现的,那一定的文化背景制约着数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吗,数学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整个文明进程,数学文化不仅自身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数学文化尚拥有广泛的超越数学文化自身意义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文化(进步)的巨大影响。数学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远古人类的结绳计数到数码符号的出现,从数字的应用到数量符号运算符号的产生,从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到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式语言的诞生,从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确立,从珠算的发明到计算机的产生,清晰地表明,数学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的文明同步发展。 2.2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这充分表明数学文化已经从一种理念走进了中学课堂,渗透到数学课的实际教学中。课

谈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谈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发表时间:2011-06-16T10:47:33.670Z 来源:《学园》2011年3月第5期供稿作者:崔蒙[导读] 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崔蒙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高级中学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尝试做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听得着,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高中数学理性知识多,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高二几何《点的轨迹》一课,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毫无想象力。《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高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高一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高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整合当中人的主体地位,并且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实践表明,这一整合具有以下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能将繁琐抽象的教学内容过程化、具体化、形象化,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教材中经常会出现有关参数问题,例如参数a、b、c对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的影响,学生学习传统教材一般靠死记硬背,然后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新版的实验教材则建议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软件绘制函数图像,并探索系数a、b、c对函数图像的影响,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突破教学难点传统教科书呈现的大多是严格、系统的科学结果,隐去了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用静态图形引导学生去想象,难以动态地呈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展示出来,将静态、孤立变为动态、连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能。例如导数的几何意义表达的是当△x→0时,割线→切线的动态过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将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操作的难题。信息技术为上述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与操作平台。例如函数与函数叠加后是否仍是正弦函数呢?若不是,满足怎样的条件才是呢?传统讲解、灌输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版数学教材建议学生从具体函数入手,借助图形计算器或软件进行探索,真正培育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数学实验”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常见的教学策略,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改中所倡导的重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新版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建议学生利用Excel模拟多种数学实验。借助计算机和软件的帮助,可以让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数据运算和验证中解脱出来,使他们集中精力来观察和发现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实验、猜想、分析、证明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当然,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责任编辑:高照〕

高中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高中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临近年终,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下面是搜集的高中期末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依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班主任工作计划,本着以教学为主,狠抓纪律卫生,促学风班风建设。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圆满完成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现将本学期班主任的工作总如下:: 一、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思想上还不稳定,还不够成熟,是高中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尤其进入高二的学习,内容难度加大,对于象我班的程度较差、层次不齐、音美体的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往往因为学习不能立见成效而慢慢消沉。为了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我主要做了这些工作: 1、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成绩分析,正确看待自己所处在的学习上的位置,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合国家的形势让学生认清当前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切合自已的理想,给学生学习的动力。 2、个别谈心,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于不同的学生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做所想,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学生学习状态和思想都有一个周期,把握好每一个学生周期,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这样会使教育能抓住切入点,教育才能有效果,使他们及时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3、寻求与家长的密切配合,三方沟通,正确的评价学生的成绩和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要说的说出来,解开他们的思想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4、我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认识,让每一个人学会感动,学会感恩,人是感情的动物,让其心动方可令其行动,我推出了搜集了一系列的名人名事,把他们的学习经历、创业经历讲诉给他们听,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吸取别人的经验才能认识自己,重塑自己,通过这些故事,不仅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自己。 二、积极配合科任老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解决好科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加强寝室的管理工作,本学期到寝室检查不下十五次,对存在的卫生纪律方面的问题能及时解决,女寝要好一些,男寝还存在问题,总的来说有很大的进步。 四、开展好各项活动,本学期运动会上,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体育特长,在运动会上能够克服困难,尽最大所能,取得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在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和普通话演讲比赛中,虽然没有得到奖,但学生自己重视也努力了,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总之,本学期工作成绩是肯定的,要不断分析和总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班主任的工作艺术,为把班主任的工作做得更好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