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

一、海洋文化与英语词汇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可以说是广义“文化”,它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成果,也可以包括人类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因而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学家通常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为物质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中层为制度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深层即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的,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品。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又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语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各种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加上各种组合规则和表现形式,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风土人情。总之,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语言也就是一定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任何文化的特点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构成了鲜明的海洋文化,因而它的语言也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关于海洋文化,曲金良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所以,海洋文化既与航海的工具有关,而且与民族的航海实践,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有关。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占领土面积94%的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的第一大岛,岛内任何一点距海最远不超过120公里,环岛的海岸线近8000公里,曲折、幽深的海岸线和深水海港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惟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国的航海运输业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既促进了英国自身的发展,也对英语语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航海业的发展与英民族的发展兴旺息息相关。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洲,1522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后,欧洲的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为取得制海权的地位,英王亨利八世对海军进行了改革,使得英国在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依托着航海优势和精良的设备,英国建立了一个大于本土1 50倍的殖民帝国。今天,英国的商船数量依然居世界前列。航海业在英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英语语汇中产生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

由于英语中的船和船上工具的习语、海难的习语、风和鱼的习语能展现海洋文化的特点,故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但习语(idiom)有不同的理解,根据钱伯斯英语惯用语词典(Chambers Dictionary of Idi oms)的分类法,习语包括隐喻性表达方式、格言、谚语。本文采用了这种定义方法。

二、有关船上用具的习语

船舶是人类征服海洋、江河的重要工具,船舶是海洋文化的载体。英语中许多习语就是以船和船上用具为喻体的航海术语引申而来,展示了帆船时代水手生活的图景。这方面的词语数量很多,请看笔者创作的一篇以船上用具为喻体的航海习语组成的短文。水手们在远航(se t sail)之前,必须熟悉缆绳的打法(know the ropes)。他们长时间地从事划桨的苦工(be chained to the oars),没有时间休息(rest on one’s oars),因为船长会来干预的(put one’s oar in)。掌舵(take the laboring oar,take the helm)的船长最重要,须了解地形(see how the land lies)和确定风向(see how the wind blow s),决不能迷失方向(1ose one’s bearings)。有一天,突然碰到敌船,所有的人都清理甲板,准备战斗(clear the decks)。虽然敌强我弱,大家同处危局(in the same boat),水手们将船旗(colors)钉在桅杆上,决不投降(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st)。最后,当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with flying colors),船只返航时(when t he ship comes home),所有的人才得以开怀畅饮,喝得像风中的三条帆脚索一样东倒西歪(three sheets in the wind)。以上习语中o

ar(桨),ropes(船),bearings(方位),colors(船旗)均为船上的用具。很多习语已经有了引申意义,再举数例:

have an oar in everyman’S boat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爱管闲事

miss the boat误船——失去机会

rock the boat摇晃小船——捣乱

when the ship comes home船回港——好运来临

tight ship管理完善的企业,家庭和组织

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过夜的船——萍水相逢的人

A great ship asks for deep water大船走深水

三、海难的习语

航海常常伴随着危险,因而英语航海习语中有不少有关沉船海难的习语。很多习语已经有了引申意义。如:

(1)all at sea:船在海上失去控制,只得随风漂流。现在这一习语的含义是“不知所措”的意思。例如:

He is all at sea as what to say next.(他简直不知道下一步该说什么。)

(2)get into deep water:陷于深水之中。现在这一习语的含义是“陷于困境”的意思。例如:

W e’d better not talk about starting up a new company befo re the first one is operating smoothly,or we’11 be gettin

g into deep water.(在第一个公司未能顺利运作之前最好不要谈论建立一个新的公司,否则我们会有新的麻烦的。)

(3)in low water:搁浅。现用来表示“缺钱,拮据”的意思。例如:He spent every penny he had and was in low water.(他花完了所有的钱,十分拮据。)

(4) by the board:桅杆顺着船舷落人海中。现比喻“安排落空;计划失败”的意思。例如:

Some young people have let the tradition go by board.(有些年青人把老的传统抛在脑后。)

(5)all hands to the pumps:船突然漏水,所有人都去抽水。现在该习语比喻“全力以赴”的意思。例如:

We’11 need all hands to the pumps if we want to win the victory.(我们需要全力以赴才能获得胜利。)

(6)between the devil and sea:在魔鬼和海洋之间选择。现比喻“进退维谷”的意思。例如:

I'm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What’s to be done?(我进退维谷,该怎么办?)

四、“风”(wind)的习语

英语的风(wind)与航海有关,航海行船离不开风,尤其在帆船时代,没有风无法航行,因而就有了raise the wind(找风)这一短语,引申义为“筹钱”。航海中风向最重要,就有了find/see how the w ind blows(看风向——观望)、trim one’s sail to the wind(见

风使舵)的习语;出门要观天色,因而有look out for squalls(提防暴风——提防危险)的说法;顺风行驶(sail before the wind)就会“成功”;逆风行驶(sail against the wind)比喻在困难条件下工作;迎风航行(sail close to the wind),引申为“几乎犯法”。某些习语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非常相似,如take the wind of(抢占上风——先发制人)、blow cold and hot(摇摆不定)、get the wind of(得到风声)等。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英语的“西风”(west 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雪莱在西风颂中由衷地歌颂了西风,而西风在汉语中是萧瑟、凄凉的“寒风”。下列习语则反映了英国人的航海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

(1)three sheets in the wind:sheet是用来固定风帆的帆脚索。到帆脚索绷紧时,帆船就满帆前进,平稳自如。如果三条帆脚索都随风摇曳,整条船就会东摇西晃,像一个醉汉一样。此短语形容醉酒的样子。

(2)hang in the wind:帆船在风向改变后,往往摇摆不定,难以确立航线。现在此习语用来表示“犹豫不决”的意思。

(3)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种下风收得暴风,汉语的“恶有恶报”有相同的含义。

(4)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把锚抛在向风处,现有“未雨绸缪”的意思。

(5)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锻炼不出好水手。

(6)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正扬帆。

(7)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人人厌恶的风不是好风,现有“坏事并非让所有人受害”的意思。

五、鱼(fish)的习语

航海捕鱼一直是英国人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航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是世界十大捕鱼大国之一,每年英国人的平均食鱼量几乎是美国人的四倍。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航海捕鱼的生活方式,为英语语言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语汇,仅与“鱼”有关的词汇就不少。

(一)源于捕鱼业的习语

源于捕鱼业,以fish为喻体的习语有:hook(1and)one’s 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得奖);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strike a fish(猛拉钩线把鱼钩住);swim like a fish(识水性,像鱼一样善于游泳);fish for(拐弯抹角地打听或谋取);fish or cut bait(定取舍,决定行动方针);fish out (up)(钓光,捕尽,探寻,找出,掏出,捞出);catch fish with a silver hook(银钩钓鱼,意指钓不到鱼,花钱去买鱼,冒充是自己钓的)。

英语中的fisherman的形象并不佳,a fisherman’s story(a fishy story)指的是不可靠的夸张故事,大概渔夫们经常夸大捕到鱼的体积吧。fish wife(卖鱼妇)比喻说话粗野的人。

以鱼的神态,动作作为隐喻习语的也不少。如:white about gills (鱼鳃变白——有病容);nibble at(鱼咬一小口——尝试);al ive and kicking(活蹦乱跳——生气勃勃);get a rise of(跳过——超过);fish dive(鱼跃),a fishy stare(两眼发呆的凝视)。英语中某些“鱼”的习语,有其特殊的语源,承载着英吉利民族的独特文化色彩。如:

(1)neither fish,flesh,nor fowl:中世纪时,fish是僧侣的食物,flesh(肉)是普通市民的食物,fowl(家禽)是穷人的食品。既不是fish或flesh,也不是fowl,即非驴非马之意。类似的词语有ma 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一个当成鱼,一个当成肉——厚此薄彼)。

(2)a pretty kettle offish:在苏格兰,每逢鲑鱼回游的季节,人们去河边进行野餐,吃一锅新鲜的鲑鱼,场面十分热闹,因而这个短语就用来形容“一团糟”的局面了。

(3)red herring:比喻转移对主要问题的注意力的东西。此习语源于猎狐时,用熏鲱引开猎犬不使它循嗅迹追猎。习语draw a red herr ing across the track意为谈些不相关的东西来分散谈话的中心。

(4)April fish:西方有愚人节作弄人的习俗,受骗上当的人被称为April fish。

(5)eat fish on Fridays:斋戒日吃鱼(有些基督教信徒在星期五不吃肉,作为守斋)。

(二)“鱼”的英语谚语

以“鱼”为喻体的英语谚语也不少,体现了英吉利民族的智慧。(1)Never fry a fish till it's caught.

没捉到鱼别忙着开肚取肠(勿操之过急)。

或:鱼未捉到不要忙着煎鱼;不要操之过急。

(2)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抓鱼就不要怕沾水。即,有心采花不怕棘。

(3)If you swear you will catch no fish.

诅咒捕不到鱼。即咒骂不解决问题。

(4)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 it.

两次上钩的鱼是蠢鱼。即智者不上两回当。

(5)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

新鲜的鱼三天也要变臭。即做客不可久留。

(6)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常在水底游。即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7)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1.

弱肉强食。

(8)Venture a small fish to catch a great one.

欲钓大鱼,先舍小鱼。

(三)英汉“鱼”的习语比较

英语中fish的伴随意义非常丰富,习语的数目也很多,可以表示各种人,a shy fish(害羞的人),a cold fish(冷漠的人),a loose fish(道德上放荡的家伙),a poor fish(愚蠢而又可怜的家伙),以及a queer(odd,strange)fish(没人要的鱼,低档鱼)等等。汉语中有关“鱼”的习语并不多见,且“鱼”有不少伴随意义。如指坏人“鱼龙混杂”;劣质货“鱼目混珠”;物产“鱼米之乡”;信件“鱼雁传情”。作为“余”的谐音,还有“年年有鱼”的习语。

鱼可以作动词,表示“宰割,欺凌”,如“鱼肉百姓”。“鱼肚白”用来比喻天快亮的颜色。“黄鱼”比喻司机为捞外快而私带的旅客。“比目鱼”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试比较下列英汉习语,它们的喻义大致相同或相反,但使用了不同的喻体,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前者深受海洋文化影响,后者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1)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那样能喝酒。相当于汉语的“牛饮”,牛是主要的农耕工具。

(2)cry stinking fish:卖鱼人叫卖臭鱼,自扬家丑。汉语有一相反习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3)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进到网里都是鱼。相当于汉语谚语“抓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4)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从头臭起。相当与汉语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5)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汉语的等值习语为“不要班门弄斧”。

(6)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s out of it:海里的鱼和冒出来的鱼一样多。相当于汉语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汉语习语“如鱼得水”表示处于顺境,英语习语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表示处于逆境。英汉语言中均有“喂鱼”的说法,即feed the fishes(晕船;葬身鱼腹)。

某些以鱼为喻体的英语习语,虽然表面形象或意思与汉语语汇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正是表面的相似,为习语设下了陷阱,在翻译这些语汇时,需敏感地意识到习语之间存在着的文化差异。例如:

(1)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此习语并非小池塘容不下大鱼,而是小池塘的大鱼,相当于汉语谚语“林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此习语并不等同于“浑水摸鱼”,而含有干预,冒险之意。

(3)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用一条小鲱鱼去钓一条大鲸鱼,有“用小本赚大钱”之意,而不是抛砖引玉。

邓炎昌指出:“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但包含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L6 P159)英语中之所以拥有大量的航海词汇,与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海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英吉利民族的文化特殊性。正是这些文化特殊性,

造成了英语词汇的特殊文化内涵意义。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的差异常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获取不确切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影响跨文化交际。因而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不能仅仅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传授,而应注意语言的文化载蓄功能,尽可能地讲授所学语言储存的民族文化知识,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比较,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海洋知识的中小学生精选作文

海洋知识的中小学生精选作文 在蓝色的海洋中遨游。我们会发现那是一个奇特知识海洋,有许多“珍奇异宝”让我们打开智慧之门一起探索知识的海洋,奥妙的海洋知识世界。现在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海洋知识的中小学生精选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海洋知识的中小学生精选作文1 你知道章鱼有几条腿吗?你知道海洋占了地球总面积的多少吗?你知道怎么样保护海洋环境吗?不知道吧,哈哈!我可什么都知道了。 五月份,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关于海洋文化节的活动,海洋知识竞赛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教师给我们每人都发下了一张海洋知识,里面的海洋知识课丰富了,有关于海洋生物的,有介绍海洋的,还有怎么样去保护海洋环境的……教师对我们说:“过几天,我们全班都要参加海洋知识竞赛,希望同学们认真准备,获得好成绩!”听了教师的话,我们可紧张了,都希望能获得好成绩,个个都竖起了耳朵,在教师的讲解下,让我对海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获得好成绩,每天晚上我都认真地复习,细心地准备。 比赛的时间到了,全班同学个个精神饱满,胸有成竹,考试试卷一发下来,很快我都做完了,原来这些习题目的答案都在那张海洋知识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88分的高分,也让我活得了一等奖,我们班其他同学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通过这一次知识竞赛,不仅让我认识了大海,更让我了解了怎么

去保护大海,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大海的。 海洋知识的中小学生精选作文2 我们在沙滩上玩耍,拾起一块光滑的石头,一枚漂亮的贝壳,我们时而凝望大海,一会儿拾到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沮丧。我们充满好奇,这个汪洋的大海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书籍是一片一望无际大海,让我们打开智慧之门,在蓝色的海洋中遨游。我们会发现那是一个奇特知识海洋,有许多“珍奇异宝”让我们打开智慧之门一起探索知识的海洋,奥妙的海洋知识世界。 让我们踏上海洋之旅一起来见证吧!我们学习知识应该明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无数次与知识共舞,用辛勤努力与知识拨打无数浪花,浪花儿辛喜若狂,为你每一次的努力而欢天喜地。就这样我们拥有了快乐和自信,不断前进。刻苦学习。书籍而不读如废纸。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一步步前行,从前我们不懂,但如今,我们已明白,得以运用。这种快乐与骄傲激励我们永不放弃,至始至终。我们应该:黑发不知勤学早。切忽: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不知勤学,老来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也不能像方仲永那样虽天资聪明,却落“敏然众人矣”我们即便先天聪明,而后天不学习,我们也成不了才,不管先天是否聪明,重在后天学习!知识仿佛砂石下的泉水,掘的越深,泉水就越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知识海洋中有许多不足。疑问和不解,学问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发现不足及时反醒,战胜弱点。困难也要克制,要做意志坚强的人,持之以恒向往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一定会在巧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区别讲解学习

精品文档 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 古希腊的气候纯属于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特殊的地理条件,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造就了典型的"小国寡民的城邦",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又决定了古希腊人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特性。 古希腊商业航海贸易遵循"以平等交换"为原则的商业行为。加之,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进而又促使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意识,一旦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古希腊人就自然而然的到海外去拓展,开展频繁的航海贸易活动。航海使古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开拓、求索的民族精神,同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并使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旗帜和摇篮。这一切都与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品文档

海洋文化的彰显与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文化的彰显与海洋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市委党校学报》作者:吴晓东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先进的海洋文化越发显示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开放性、兼容性、壮美性和崇尚性等特征,其精神实质就是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犯难,善于吸收新事物,在价值取向上重视商业性。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海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舟山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彰显先进的海洋文化,对制定适合本地区海洋发展的最优化战略模式以及确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无疑具有深远意义。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汲取海洋文化的精华,要对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拓展视野,跳出舟山看舟山,在更高更广的范围内定位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抢抓机遇,勇于突破,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注重培育舟山的海洋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 文化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形式的先进文化模式,先进的文化必定会推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先进的海洋文化越发显示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沿海人民与海洋相处,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海洋特色文化,其中不乏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但与内陆文化相比,总体上我们的海洋文化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海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舟山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彰显先进的海洋文化,对制定适合本地区海洋发展的最优化战略模式以及确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一、海洋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曾指出: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学者指出,海洋世纪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观念和意识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经济、科技问题才能朝正确的方向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海洋文化问题。海洋文化的先进性将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决策的方向,继而影响国家国民经济等综合力量的建设。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深刻影响,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活动的总和,而海洋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我们在发展中国海洋事业的重要时期,越是集中力量发展海洋经济,越是加快海洋开发的步伐,就越需要加强先进海洋文化的建设,为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能力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先进的海洋文化,关系着中国21世纪海洋强国发展目标的实现,关系着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繁荣富强的大好局面。面向海洋、对外开放、增强交流、不断创新成为沿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海洋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开放性是判断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综观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史,凡是顺应历史潮流

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

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晚报》作者:金涛海洋文化开发的悠久性 据近几年舟山出土文物考证,远在七八千年前,舟山已有人居住。另据《定海厅志》、《史记》、《越绝书》等记载,夏商时期舟山属越国东南境,春秋时称为“甬东”,舟山先民为古越族的海外分支,称之“东海外越”。 舟山迄今为止,虽无发现古代的木桨和独木舟,但从发掘的大量文物中,已有了若干鱼形器、波浪纹和网坠等海洋文物的出土,证实了舟山先民远在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海洋渔文化和船文化的萌芽和胚胎。吴越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舟山洋山岛海域大捕石首鱼的史实,再一次证实了舟山海洋渔捞文化发端之悠久。另据《山海经》中记载,“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这是古人用折射的手法来描绘古代的东海捕鱼氏族。“翼即风帆”,说明在远古时代,舟山先民已掌握了张帆捕鱼的先进技术。还有《山海经》中描绘的许多奇形怪状的海鱼,《海上三神山》的神话,即“方壶”、“瀛洲”、“蓬莱”以及《精卫填晦》、《鲲鹏之变》等海洋神话都与舟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记载中的徐福祖先徐偃王,千岁翁葛仙翁等海上名士都在舟山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还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巨大影响的三大航海事件,即徐福渡海觅蓬莱,鉴真东渡扶桑和明朝郑和下西洋,其航路均经舟山海域。 海洋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舟山的海洋渔文化、船文化、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考古文化以及有关海洋的各类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等,均属海洋文化的范畴;舟山的绘画、雕刻、书法、摄影、故事、小说、散文、诗词、电影、电视,渔歌、民谣、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民居建筑、日常用品、器皿家具、礼仪习俗等等,均可成为表现海洋文化内容的载体。以上两点,为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以海洋渔文化为例,舟山是中国著名的渔都,不论是渔的物质文化或是渔的精神文化,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占鳌头。若我们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把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渔文化氛围造得更浓更烈,并和当今的港口旅游城市艺术地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最近考察了山东青岛,在该市沿港街道的雕塑群中,十分醒目地突出了海洋生物体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再以海洋宗教文化为例,由于舟山这几年抓住普陀山观音信仰这个品牌,极大地提高了舟山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 海洋文化形式的独特性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有的以故国都城取胜,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城市;有的以历史名人著名,如绍兴,因有大禹、秋瑾、鲁迅等历史名人,从而成为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倡 赵宗金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 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 综合表现。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 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也有助 于丰富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海洋世纪的时代状况构成了两者的共同背景,为海洋文化研究及海洋意识普及 提供了依据。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受概念理解多元化分歧的影响,也受当代海洋 文化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总体上看,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 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 化的共同核心。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世纪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3)05‐0013‐05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意识一词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海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海洋社会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交叉,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论及海洋意识问题。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自觉地进行现代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界定 (一)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及其特征 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研究基本状况如下:第一,“海洋意识”出现的频率较高,研究内容较分散。目前以“海洋意识”为题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大部分文章是以新闻形式发表;对“海洋意识”的概念表述多为描述性定义。内容上主要涉及特定人群和地域、国家的海洋意识状况和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念。第二,“海洋观(念)”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涉及海洋观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海洋观的历史变迁、国际关系中的海洋观分析如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第三,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直接表述主要集中在海权与海洋国土观念问题上,主要与公众的海洋认知及海权问题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海权与国家的关系,古代及当代的海洋国土观念等。总体上看,关于海洋意识的理解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此外,当前海洋意识的结构、形成机制缺乏研究文献。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出台了海洋战略,都认识到了对公众的海洋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海洋意识的构成却缺乏应有的有效分析和表述。关于意识的研究从19世纪末期就已经进入科学研究的阵营,迄今形成了内容心理学、结构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等诸多流派的研究结论,并在意识的构成和转化、意识的生理机制、意识状态的分析等多领域内都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但 倡收稿日期:2013‐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海洋意识及其建构研究”(11CSH034);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 (12&ZD11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2BSHJ06)作者简介:赵宗金(1979‐ ),男,山东莒南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20130423海洋文化之旅

海洋文化之旅 教学目标: 通过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了解海洋知识,感受海洋文化,增强科学保护与开发海洋,建设和谐海洋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教学要点: 1.了解海洋和水生生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人与海洋的关系。 2.了解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海洋生态环境正在恶化的严峻后果,思考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3.思考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海洋文化,人与海洋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引申思考: 思考人类应该以怎样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从人与海洋的关系中联想到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正文: 影片导视: 旁白:从太空遥望,地球实际上是一个被海洋覆盖的蓝色星球。海洋是一个连续、带有咸味的水体,总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人们常常将海和洋并称为海洋,但海和洋其实有所不同。海临近大陆,是洋的边缘,是洋的附属部分,水深比较浅,水文、盐度、颜色和透明度变化比较明显。洋是海洋的主体,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远离陆地,水文、盐度变化不大,色蔚蓝、杂质少、透明度大。世界上共有4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从古至今,海洋就令人类无限向往。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繁衍生息着各种各样、瑰丽多姿的生命;她丰饶迷人、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石油、天然气、锰结核、可燃冰、潮汐能等资源与能源;她波涛起伏、浩瀚无边,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时而婉丽迷人,时而恐怖阴霾……古往今来,人们在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中国人由于对海洋心存向往和敬畏而发展出纷繁多样的祭海文化和民间俗信,而西方人则认为海洋变幻莫测、吉凶难卜,征服海洋就意味着勇敢无畏和英雄气概。东西方因此形成两种鲜明的海洋意识:敬畏和征服。人类对海洋资源无节制地开发掠夺,造成海洋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今天,人们意识到了需要心存敬畏地开发海洋,走人海和谐发展之路。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是解决人类社会粮食、资源和能源等重大问题的出路所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下面,让我们走进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开始海洋文化的梦幻之旅。 开场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知识讲解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也就是说海洋文明是指在人类历上诸多方面领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

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具备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他们充其量是海洋大国,虽然也产生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但不具备代表性的海洋文明的国家。海洋文明的刚性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本来中国可以具备海洋文明国家的条件,但海洋文明不连续。所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它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等。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若干个小块平原,但又多为关山所阻隔。土地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而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海产资源比较丰富。 古希腊的气候纯属于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特殊的地理条件,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造就了典型的“小国寡民的城邦”,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又决定了古希腊人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特性。

蓝色海洋教案

1.沿海风景线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沿海地区风景的特点,感受沿海地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呈现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我国沿海地区风景的特点,感受沿海地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海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青岛是一个依山傍海,碧海蓝天的沿海城市,你们都知道青岛哪些美丽的景点? 【同学们知道的景点真不少啊!】 2.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青岛美丽的风景吧!(播放视频) 【随机补充:青岛通常会用绿树红瓦来形容,每年五一期间美丽的樱花便会绽放,吸引了不少的市民和游客。】 3.我们的青岛如此之美,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布置学生提前准备自己在青岛景点照的照片) 4.补充资料(设计意图:学生说不到这几方面再做补充,让内容深一点,有点高度) (1)栈桥: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

建成之时,只是供海军运送军用物资的简易铁木结构的码头,到了1931年青岛港,由当时的青岛政府出资,假德国信利洋行之手,对栈桥进行了重建尽头建有三角形防波堤,呈“个”形,以减弱风浪的冲击。并且在桥的南端建了一座名为“回澜阁”亭子。 (2)五四广场: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意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3)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 5.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沿海城市,是我国众多沿海城市之一.而我国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有14座城市处在沿海一线上,你们知道有哪些城市吗?(出示地图)【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城市? 6.它们像一串美丽的珍珠,组成沿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沿海风景线,去欣赏沿海城市那美丽的风景。(出示课题)二、聚焦景点 1.这些美丽的沿海城市,有哪些是你去过的或者了解的,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交流,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就是大家可以借鉴老师大屏幕上的提示。 (1)通过照片介绍2图文资料介绍3考一考,连一连4讲故事介绍) 2.

论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

论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学报》作者:王文洪西方人有的人常常以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来区别东西方文化。在他们看来,西方文化是动的文化,东方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斗争的,这一切都孕育于他们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其原因在于东方文化孕育于内陆文化。这一流行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观,它的创始者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本文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出发,介绍其有关水与海洋的观点,通过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产生的历史比较,说明其所谓的“根植于海洋原则的文化”。 一、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一生从未到过东方,但他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构筑了一个涵盖东西方的世界,这就是他的名著——《历史哲学》。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是从东方开始的,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并向西方行进,人类的文明在中国开始以后,逐步传到印度、波斯、巴比伦、拜占廷、希腊、意大利、西欧。但我们且不要以为他在盛赞东方文明的古老,黑格尔真意是说:东方文明是极度落后的原始文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直停留在五千年以前的文明初始阶段,这是因为:东方文明是静的内陆文明,而只有西方文明才是活生生的发展着的文明。 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自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黑格尔在该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的土地,走向大海,从事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当他进一步以这三种地理分类来“观察和世界历史有关的三大洲”时,这一倾向更暴露无遗。他认为:“阿非利加洲是以高地作为它的主要的、古典的特色,亚细亚洲是和高地相对的大江流域,欧罗巴洲则是这几种区别的综合。”在黑格尔看来,“非洲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到自觉的历史的光明”,因此“它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它没有动作和发现可以表现”。而亚洲,虽然是世界历史的起点,“精神文明从亚洲升起”,但世界历史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亚洲是绝对的“东方”,而欧洲是绝对的“西方”,亚洲“和世界历史其他

青岛印象

青岛印象 青岛,山东省地级市,简称“青”,国家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山东省经济中心、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被誉为“东方瑞士”欧韵之都。 一.五四广场 五四广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东海西路,北依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总占地面积10公顷。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 五四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隐式喷泉、点阵喷泉、《五月的风》雕塑、海上百米喷泉等。 五四广场因“五四运动”而得名。众所周知,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主权问题。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主权而努力。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918的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了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法、美、日等国的拒绝,并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国震惊,北京学生于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拒绝签约,高呼“誓死力争青岛主权”,“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举国反对声中,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岛主权。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关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 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造型是火红色,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民族力量。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由于眷沿东海路从广场中间横贯而过,五四广场被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连接青岛市人民政府,是中心广场。南区濒临浮山湾,为区两欣海滨公园。禹召默北部踩具的毗淘中心广场地势平坦,广场中间为篷棕平整、开阔筛眉实的大片绿色草坪。广场斗甲谢四周和草坪之间忧例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瘾紧铺砌了各种精致的嘴尖图案,中心设计了一座圆形喷泉。广场东西殡戴遂两侧为高层建筑。 二.崂山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道教文化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解读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 摘要:海洋文化源于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具有进取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和慈善性等共同特征。由于所处的地理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中、西海洋文化又各自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带有农耕文化的烙印。了解海洋文化,不仅要了解其共同特征,也要了解不同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取长补短,才能找到一条既适合于本民族特质又契合于时代精神的海洋发展之路。 关键词:海洋文化特征中西比较 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对“海洋文化”下了定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①21世纪是海洋世纪,整个世界经由海洋被连成一体,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愈发重要。了解海洋、了解和弘扬海洋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在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的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族群心理特征。 首先,海洋文化含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无疑是一种陆地生物,相对于陆地,海洋对于人类更具危险性,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即使是现代钢铁打造、机械动力的万吨巨轮,在浩荡的海洋中也只是沧海一粟,面对风浪难逃倾覆的厄运,何况古时候的木质帆船。离开平稳的陆地进入海洋,这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勇气。而历史上的海洋民族,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仅仅停留在看得见陆地的近海,而是逐渐远离大陆、远离故土,去探索更加未知的世界,这依靠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还有无畏的进取精神。 其次,海洋文化还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征。不同于大陆农耕社会的安土重迁,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更强的活动性,飘洋过海让他们有机会接

海洋文化教学案例

海洋文化教学案例 海洋生物 教材分析: 教材以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为重点。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生物知识,知道生物分类的一些简单方法,本课将动植物合在一起,从一个群落的角度认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很多学生对海底都不大了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因此,我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设计有关海洋生物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海洋生物的特征,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课采用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查找资料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从而获得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应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师生、生生之间自主互动地学习。海带实物便于观察实验。 2.学生准备:了解和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搜集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信息。 2.能通过交流与观察、分析、探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2.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3.了解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各种美丽的海洋生物,感受海洋世界的多样性。 2.通过交流分析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多媒体课件。 2.谈话:在这么美丽的海底世界,你们看到了什么?把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画出来,并想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海洋世界介绍给大家听听好吗? 3.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海洋生物。 (学生喜爱的海底世界画面,声像并茂,引人入胜,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中,很快激起学生对海洋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海洋世界,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美丽的海洋世界。) 二、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1.(播放课件)讲述: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海洋里的动、植物,你们认识它们吗? 2.学生观看。 3.提问: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你们能分辨出来吗? 4.请你们尝试着做做海洋动、植物分类练习,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5.学生活动:分类、交流。 (他们体验到在交流中能听到别人说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达、愿意交流的习惯。) 三、重点研究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1. 提问: 关于海洋生物,你们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2. 学生讨论。 3.共同归纳出要探究的问题: (1)海洋里的动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2)海洋里的植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4.提问:海洋里的动、植物,它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存本领?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学习。

印象宁波

《印象﹒宁波》 众所周知,宁波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包括浙东文化,商帮文化,港口文化,藏书文化等。如果要制作像《印象﹒丽江》那样震撼人心的大型实景表演,那就必须从其中挑选出最独特、最有感染力的文化。而且,《印象﹒宁波》绝对不能是文化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它们的有机统一。我选取的是宁波的海洋文化、商帮文化、凄美爱情史以及特有的民俗风情。 我设计的《印象﹒宁波》是一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乐曲,其中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天赐恩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波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一章是表达宁波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不断鼓动的蓝色幕布下,数十个渔民挥手与妻儿告别,扬起帆,徐徐地驶向未知的前方。他们有着健硕的身躯,智慧的头脑以及坚定的信念。然而,这也激起了大海考验他们的欲望。刹那间,海面狂风袭来,暴雨倾泻而下,危机四伏,渔船在海上显得那么孤单,那么无力。但,好男儿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声嘶力竭地呐喊:“来吧,大海!你的怨、你的恨,都释放吧。我们是你养育的儿女,我们心!甘!情!愿!”狂风撕烂了他们的衣裳,暴雨淋湿了他们的肉体。忽然,海上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那是大海对他们的认可与赞美。那是他的儿女,那是他的心血。风停了,雨止了,渔民们虔诚地向远方跪拜,对大海表示崇高的敬意。不一会儿,海面上传来一阵阵的欢呼声,放眼看去,成群结队的鱼儿正接连不断地跳出水面。 第二乐章热血商帮 除了海洋文化,宁波还有非常著名的商文化,这对宁波的城市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明末清初,著名的宁波帮诞生。宁波商人有精明的头脑,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使得他们成为当时商业圈的佼佼者。 他们还有满腔的爱国情。抗战时期曾发生过两次著名的“四明公所”血案。这个表演会体现他们是如何冷静地对抗帝国列强,看他们是如何的血气方刚,不畏死亡。 第三乐章传世佳话 早在几百年前,宁波人就已经开始追求婚姻自由了。这就是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永不褪色的经典。这很好地体现宁波人的爱情观,敢于挣脱封建束缚,追求自己心中所想。这也决定了宁波是个有朝气,崇尚自由的地方。 第四乐章温情民谣 “一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五月白糖温粽子…”一首温情民谣唱出了宁波人民多彩多姿的幸福生活。一家人在节日里相聚,其乐融融。 以上就是我对印象宁波的设想。虽然和印象丽江没法比,但也算是我给自己交的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吧。

东方大河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差异

东方大河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东方大河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 中国。西方海洋文明 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 主要构成 纬度较低,普遍地势平坦, 靠近海岸,纬度较高,气候地理环境的 气候炎热湿润,以冲积平原地 相对寒冷,森林植被茂密,河形为主,适宜农作物生产。流众多,交通运输不便。 差异 文明特征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 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农 业文明最大的特征就是保守,易 固步自封,但其收容较强。这种 地理环境易产生集权的大一统 国家。诞生于两河的巴比伦、 亚述和波斯都是这种。而且这 些文明也都是农业文明。 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

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 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 的基本需要,所以农业很发达。 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 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 较强。 发展情况 性格特征 制度吃勤劳勇敢、朴实敦厚、安 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性格。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经历了 奴隶社会,但中国等级森严, 实行世袭制,一般是长子继承 王位。 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大一统 的国家,出现了三皇五帝。有外向开拓精神,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座落在爱琴海边的希腊半岛土地有限,商业活动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而希腊的商业活动又主要依靠海上贸易,所以作为海洋文明代表的希腊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加开放。 可耕地的面积较少,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陆路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便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滨海地区拥有渔盐之利和交通之便,工商业便应运而生。

地中海文明以外向发展和商品经济为基本特征。 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善于想象、思绪如云彩变幻无穷的海洋民族性格。古希腊实行元老院制度,没有世袭制,带有民主共和的形式。 希腊是城邦制,各城邦之间无臣属关系。

对海洋文化的感想及意见

姓名:张体强学号:1026222 班级:海测一 对“海洋文化导论”的感想及意见 我是一个贵州人,从小到大,在哪里生活20年,哪里有的是高山小河,美丽动人,对宽广辽阔的大海没有任何了解与认识,我真正对大海有了初步的认识是从高一地理课上考试,那时候我知道,大海不但对全球气温起主导地位,还影响整个自然变化的规律,它对人类的影响极其重要。 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每天都要看新闻,关于海洋方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感觉到了海洋对我们的重要性,因此那时候我就对海洋类学校有些向往,现在我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但是作为“海大”的一员,如果我们对海洋完全不了解的话,那可是白来“海大”了,于是我选择了这门课程——“海洋文化导论”。 回顾这学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海洋文化这门课程,什么是海洋文化呢?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在学习海洋文化这门课中,我们不但了解各种海洋文化,还给我许多对海洋的思考,海洋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比如你仔细思考,如今的上海还是沿江发展,从侧面说明我们对海洋的认识不够深,不够贴切,如果我们的上海是沿海发展,那么上海的经济可能是和现在是不同级别的了,海洋文化这门课就让我们焕发对海洋的思考,增强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我们的地球还有一个名子叫水球,古代人就把地球说成,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确实从浩瀚宇宙去看地球是一片蓝色的所以人们把地球说成是水球。“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这是当年郑和为了劝说仁宗保留舰船的谏言,话虽不多,却字字千钧,把海洋与国家富强,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高涨的海洋意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发展的利用、期盼和愿望,可是那只是短暂的几年而已,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我们的海洋意识,而在这之前,我要对海洋文化有所了解。因此我认为海洋文化这门课应该作为海大的必修课。 我觉得我们这门课程讲课方式非常好,有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面阐述海洋文化,不但类容有所新意,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不同老师观点与思想,我们这门课是16大节,我想用5节课来放视频,视频主要是关于海洋文化的(如郑和下西洋,以及国外的海洋文化),这样,不但可以勾起学生们得兴趣,还可以更好的认识海洋文化,激起同学们对海洋的思考,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程中加一些海洋基础知识,这样我们海大的同学对海洋的理解与认识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另外我还是建议我们这门课从下一届起作为必修课。各位老师,我想到的建议就这些了,现在我想说的是:“谢谢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希望你们把这门课更好的讲下去,谢谢!

理论文章:浅析加强海洋文化意识教育的意义

浅析加强海洋文化意识教育的意义 一个民族海洋意识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对海洋的认知水平与重视高度,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而海洋文化作为人类与海洋互动、融合的产物,正是培养优秀海洋意识的文化与认知基础。一方面随着海洋文化在各领域的渗透与繁荣,各种海洋文化资源也会通过教育、宣传等渠道潜移默化地深入人们意识领域,人们逐渐增强海洋生态的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树立海洋生态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另一方面,在目前,不仅中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海洋意识氛围,国人的海洋文化意识还比较淡薄,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都需要增强与提升;而且沿线不同国家的海洋文化内涵不同,理解不同,在一定时期内,很难形成海洋共识。加强海洋文化意识教育,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有利于海洋行为的规范 海洋文化作为海洋生态文明的智力支撑与精神动力,在规范海洋行为,科学合理

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促进海洋成果转化,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打造海洋生态评估、利用、评价平台体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统筹海洋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更高社会形态的海洋法律制度,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各种海洋行为,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具有时代性质的海洋文化将会着眼于未来海洋的发展与综合利用,也是从更高角度去规范人类的海洋行为,成为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和建设海洋的先进动力。 二、有利于海洋文化产业的提升 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结合人类在海洋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投入、开发、结构、布局等诸多不合理问题,传统海洋产业需做出调整、优化和升级。海洋文化作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既指导人们不断重视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活动、民俗、庆典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助于提升新兴海洋文化产业在传统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与地位,进而形成了更为合理的海洋产业比例关系,使之达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海洋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基本要求。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保证了海洋经济的提高又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 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一、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海洋文化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周口店、辽宁、河北、浙江河姆渡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处的古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 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3. 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4. 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5. 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超过15000亿美元。当代全球化战略,与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争夺,海疆与海峡通道的纷争等有关。北海油气资源开发,促进了荷兰、丹麦等北欧诸国的经济又一轮繁荣。俄、加、美对极地与北冰洋的争夺,核心是对导弹、潜艇活动基地的争夺,反映出全球化的海洋资源、环境、疆域纷争,构成当代海洋文化的新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