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_治未病_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中医_治未病_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中医_治未病_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论坛

中医/治未病0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许家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100700)

摘要本文着重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妙用承制、整体调控等6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0的丰富内涵,并通过总结分析,展现出/治未病0理论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

R i ch Connotati on of the TC M Con cep t of T reat m en t b efore D isease O n set and Its Gu id i ng Sign ificance

X u Jiasong

(China A cade my of Ch i nese M e d ical Sciences,Beijing,100700)

Abstrac t T h i s st udy ill u m i nated the rich conno tati on o f the concept o f treat ment be f o re disease onset i n deta il fro m the fo llo w i ng si x as-pects:preventi ng d i sease by hea lt h preserv i ng、attachi ng i m portance to the aura、avo idi ng disease aggrava ti on by treati ng i n the ear l y stage、preventi ng the d isease progress i on when a lready be i ng ill、sk illf u lly us i ng t he i nher it and inh i biti ng re l a tions、adjusti ng and contro-l li ng the body w ith a ho li stic po i nt o f view.A l so ana l yzed was the si gn ificance of this t heory i n te r m s of the cli nic gui dance.

K ey W ords T reat m ent before D i sease Onset

中医学是一门以人体健康而非以疾病为中心的人体生命科学。它不但包括对疾病的诊治,还包括对养生防病的指导。/治未病0就是中医学从指导全体人群和生命全过程的高度而提出的一项最高的治养原则。它贯穿于养生防病、疾病诊断和治疗之中。因此,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未病0的概念始见于5黄帝内经6,5难经6 5金匮要略6等中医典籍中作出了重要的发展,使中医/治未病0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发掘、学习、思考和运用。

1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在中医典籍和历代医家著作中,总是把/摄生0作为第一要义而置于卷首。5黄帝内经素问6开篇就首论养生要旨。5素问6八十一篇中述及养生内容者约24篇,接近总篇数的三分之一。从内容来看,提出了中医学的养生观,形成了/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与社会和谐0的养生模式。在顺应自然方面,提出了/治未病0,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0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在形体健康方面,提出了/形劳而不倦0/生病起于过用0,主张劳逸动静结合,达到/百岁而动作不衰0;在心理道德方面,提出了/形与神俱0 /淳德全道0/以恬愉为务0;在与社会和谐方面,提出/恬淡虚无0心全广爱,面对各种诱惑与纷扰,要/志不贪,心易足0、要/高下不相慕0。其中养生第一要义就是要顺应自然,遵循/治未病0的重要原则。作为一个自然人,养生之道首先就是要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生长收藏的变化节律保持同步,包括起居、饮食、精神、动静、劳逸等。顺应自然阴阳四时之序以养生就能达到不生病或不生大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治未病0也就成为中医最高的治养原则。这一原则覆盖了全体人群。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医学形成了各种养生术,如导引、吐纳、按摩、各种动静功法、饮食谱等,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丰富多彩,兹不赘述。

2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5素问#刺热论6论列了五脏热病在发热之前会出现一些先兆征,并往往表现在面部的不同部位,出现/赤色0,即热的表现。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0这就是说,各种疾病在发病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是还未达到发病的程度。如果我们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就可以阻止发病或减轻发病,这也叫做/治未病0。/治未病0的这一内涵提示我们,不但对于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而且对于越来越被重视的/亚健康人群0,尤具指导意义。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亚健康状态0的调整,正是中医/治未病0原则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大优势和待开发的潜能。3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早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病0的另一涵义,就是要善于把握最佳治疗

#

195

#

世界中医药2008年7月第3卷第4期

时机,择时而治。中医学认为,疾病过程是一个正邪交争的过程,正确的治疗就要辨析致病的邪气和人体正气之间的盛衰消长以定进退。/刺其未生0/刺其未盛0均指疾病的初期阶段,病邪或轻浅、或未盛而正气不衰,所以抓紧早期治疗,就能解决问题。避其盛气邪气,甚至待衰而治,也是/上工治未病0。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0,之所以邪进邪盛,还是因为正不敌邪,正气出现了相对不足。这时正面迎敌、强攻逐邪,难免正不敌邪反而使正气受到进一步损伤。例如,中医对疟疾的治疗就体现了/治未病0的这一精神。中医对疟疾的主证认为是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治疗时间一定是选择在发作之前用药用针。一旦寒热发作,包括/截疟0方药,也不能制止其发作。/刺其已衰0是指待此次发作后邪气衰减再作治疗。这对制止下次的发作而言,仍然是/治未病0,即治于下次发作之前。这一原则特别适合于某些定时发作的疾病,但并非是一概而论的通则。至于邪气盛实时是否夺邪,夺邪时如何顾护正气,在5伤寒论6中论治精详。如对下法夺邪,提出了严格的适应证。对祛邪与扶正亦顾,如对热邪炽盛的阳明经病,处以白虎加人参汤;对寒热往来的少阳病,处以小柴胡汤,祛邪与固正并举,处理十分全面。至于如何选择具体治疗时间,中医有专门论述和经验,如根据月亮的盈亏以定补泻、根据疾病部位选择治疗时间、根据气血流注提出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均是择时而治的例证。

/治未病0原则的治其/未盛0或治其/已衰0,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对一些定时发作、反复发作的疾病的治疗。在发作期(已盛)与缓解期(已衰)予以不同的治疗。以哮喘为例,发作期以祛邪平喘为主,重在治肺;缓解期则以扶正防发为主,重在治肾。再如对一些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0,中医谓之/劳淋0,急性发作时,治以清热利湿为主,缓解时则以补益脾肾为主,每获良效。再如中医的/冬病夏治0/夏病冬治0也是遵循/治未病0原则指导临床的一个范例。

4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

中医学认为,疾病过程表现为正邪的消长进退。邪盛则进,则传;传者,乘也。关于疾病的传变规律,根据历代中医论著,主要传变规律有:循表里之序传;循经络脏腑之序传;循三阴三阳之序传;循卫气营血之序传;循上、中、下三焦之序传;循五脏所胜之序传等。因此,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通过各种治疗手段,防止或阻断疾病的传变,这是/治未病0的又一内涵。

5难经6以肝为例,具体说明了肝有病,不但要治肝,还要考虑肝能乘脾的传变规律,因此要在治肝的同时,在脾胃未受肝乘之前,就先行一步,强健脾胃,防止脾受肝乘,故曰/治未病0。如临床上常采用的和解之剂/逍遥散0,虽然源于5局方6,主要治疗/妇人诸疾0,但是由于其既能养肝、疏肝、解郁,又有强健脾胃之功,因此就成为肝脾同调、治肝实脾的一张好方子,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中医学这种以整体动态观为指导,来认识疾病的传变,先行一步,治疗未传而将传之脏,是/治未病0原则在疾病治疗中的又一体现和运用。

5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

张仲景对5难经6指出的/治未病0原则与具体运用做出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见述于5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6。邪气的传变是有条件的,即邪气盛实和正气不足。仍以肝为例。肝实而脾不虚,脾不受邪,就无需一律补脾了。脾虚则肝乘,那就要补脾。对5难经6论述的原则,仲景认为当辨明脾之虚实,区别处理。5金匮6谓:/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0即对肝也要区分虚实而治。肝实则有可能传脾,肝虚则不能传脾而要补肝。否则其所不胜的肺就会来乘,从而加重肝虚。因此,首先是要补肝,同时还要补脾,补脾的目的是泻肺。历代医家对这段文字见仁见智,多有不解之惑。笔者认为,关于文中的/伤0字,并非损伤之义,而是作/制0字解,即用五脏害亢承制之理通过治未病之脏,补虚泻实来协调和恢复五脏之间正常的承制关系。肝虚,通过补脾,强化对肾气的制约,从而削弱了对心火的制约,心火盛了,则强化了对肺金的制约,肺金被制约了,则削弱了对肝的制约,使肝气得伸,肝虚得补而得愈。这种运用五脏一体、相承相制理论,通过强化或削弱未病之脏对病脏的制约,达到治疗已病脏腑的目的,是仲景对/治未病0原则的一大发展与创新。

6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在他创新设计的辨证论治新模式)))/辨证论治五步法0中,把/治未病0作为程序设计的第五步。他提出,通过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0,对疾病进行/定位0;通过第二步/阴阳、表里、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0,对疾病进行/定性0;通过第三步/必先五胜0,找出了疾病的本与标、原发与继发,即分析出/病本0;通过第四步/治病求本0,确定相应的治法与方药。但是,有时候效果仍然不好。那就要考虑第五步,即/治未病0这一步。这就是说要通过调控与已病脏腑密切相关的/未病0的脏

#

196

#WORLD CH I N ESE M ED ICINE Ju l y.2008,V o.l3,N o.4

腑,来协助治疗已病的脏腑,以提高疗效。仍以肝为例,属于肝的实证,清肝、泻肝不奏效,就要考虑治肺、脾,强化对肝的制约,补脾肺以制肝。属肝的虚证,补虚效果不好时,也要考虑治肺脾,这就是清肺清脾(胃),弱化对肝的制约。方先生还以自治的病例具体说明之。一位多囊肝继发肝癌的老年女性患者,肝区刺痛难忍,病情危重。通过运用/辨证论治五步0的前四步,辨证属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处以方氏加味一贯煎养肝滋肾疏肝,服药2周无明显效果。方先生考虑/治未病0一步,即清肺清胃以助滋养肝肾进行整体调控。原方合入/竹叶石膏汤0,1周后明显见效,以后诸证由好转到消失。后间断用药2年,患者带病延年平稳度过了近20年,后卒逝于/心梗0。一般来说,首先考虑治疗已病脏腑,这是常法。但是当治疗已病脏腑无效或面对一些复杂性、难治性疾病时,以中医整体动态观为指导,运用五脏承制关系,通过调控密切相关的/未病0脏腑,主要是调治病脏的所不胜和所胜两脏,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方药中先生把/治未病0列入/辨证论治0的一个程序,从而落实到指导临床,并做出了具体运用示范,对丰富和发展/治未病0做出了新的探索。

/治未病0作为中医学的一项最高的治养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指导意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指导,对庞大的亚健康人群的早期调治,对已病人群的如何早治、择时而治、治未盛、治未传、治未效等均属/治未病0的范畴。中医工作者有必要更加全面地学习和运用/治未病0的原则精神,让中医/治未病0这一古老的防治原则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福。

(2008-04-28收稿)

创面灵治疗骶尾部ó期褥疮21例

胡灏苏永权李成忠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外科,广东省东莞市环城路61号,523005)

关键词ó期褥疮/中医药疗法;@创面灵

我科自1998年8月~2008年4月采用创面灵治疗骶尾部ó期褥疮,并与20例碘伏治疗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ó期骶尾部褥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65~82岁,平均73岁;褥疮面积3c m@4c m~12c m@11c m,深度115c m~ 318c m。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63~85岁,平均72岁;褥疮面积215c m@415c m~11c m@9c m,深度118c m~315c m。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先进行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根据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并予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用创面灵,对照组用碘伏,先用消毒棉球沾药清洗创面,再用消毒纱块沾药湿敷创面,消毒棉垫包扎,1~2次/d,直至创面愈合。治疗过程中,详细观察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并记录。

3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治疗组21例,创面开始生长肉芽时间3148?2124天,创面愈合时间21146?5135天。对照组20例,创面开始生长肉芽时间6124?3114天,创面愈合时间30136?6165天。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在肉芽开始生长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101)。

4讨论

褥疮的治疗是外科一大难题。褥疮属中医/疮疡0范畴,是气血壅塞不通,热毒蕴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凉血、祛腐生肌同时应用。创面灵,主要由紫珠草、大黄、黄柏、白及、白蔹、孩儿茶组成。方中紫珠草甘寒,有清热解毒、活血凉血的作用;大黄苦寒,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黄柏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外用有较强的降低创面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创面渗出的作用[1],紫珠草煎液有较强的控制感染,减少渗出,促进伤口愈合作用[2]。三药合用有清热解毒、活血凉血之功。白及苦甘涩微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作用;白蔹苦辛微寒,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的作用;孩儿茶苦涩凉,有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的作用。三药合用有祛腐生肌之功。诸药合用,使感染创面热毒得解,瘀血得化,腐肉得祛,溃疡得收。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2:

24-35.

[2]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药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229.

(2008-06-10收稿)

#

197

#

世界中医药2008年7月第3卷第4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治未病”的意义 2.1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着,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2.什么是亚健康?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第一状态) 和疾病状态( 第二状态) 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 3.“未病”是什么?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故要加强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5.“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治未病”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第一层含义,即尚无病,此时之所以需要“治未病”,为的是防范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的内涵接近,但“未病”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广泛。应该说,“亚健康”是“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历史上的中医“治未病” 史料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巡

中医_治未病_思想浅析

-7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1 VOL.(3) NO.18 成,哲学是解释自然现象及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万事万物之间各种相关联系的最朴素的诠释,中医的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证明而定型,中药的“五味”的阴阳区分和五行归属,使得中药自然纳入中医体系,关键是用这种方法有能重复之效验,故而中医理论得到固化和确定。从现在看来,中医理论是一种工具,把形似无关的中药和人体疾病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也许是一些在宏观层面,或者是从肤浅的视角揭示某种规律或真理存在的苗头和提示,中医就是用一种朴素的哲学观提前发现了人体一些未知的相关,如:心肾相关是根据五行理论提出,在现代医学揭示出两脏器有神经递质相关联时,已在中医发现之后很久了。最后还得指出,中医单药运用非常成熟和系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单药运用疗效很好,中医存药废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药是有效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是有效的,中医的效不能独立于中医理论之外。 6 中医“效”的临床实践 古代医家以“效”来指导临床方案的修订,集中表现在:效不更方,即坚持守方守法的原则,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效必更方,在外感疾病中,外邪解后获得初步之效,随即换方以治余患,如《伤寒论》条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主之”;不效更方,是临床的常识,早在《伤寒论》就有很多诸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的条文;不效不更方,是临床真正识得病机的表现,需要的实力和胆识,如《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抓住了疾病之病机,静待药效的的积累,不贪一日之功,是临床的高境界。综上,古医家驾驭中医的“效”的能力是很强的,并经过了认真思考。 7 中医的发展与阶段性“效”的总结 中医临床是传承、践行“效”,中医科研是归纳、求证“效”。若能循着“效”的轨迹,以“效”为线索,从有效处模仿,从有效处研究,反思中医的理论,优化中医系统,那中医不仅能保持原味,同时中医“效”最终能得到合理、可信、科学的解释。 编号:ER-11090100(修回:2011-09-21) 中医“治未病”思想浅析 Analysis on the thought of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n TCM 陈忠明 (商丘市中医院,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1)18-0070-02 【摘要】“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Abstract】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CM disease prevention. The first, Suwen·Siqi Tiaoshen Dalun said that wiseman don’ t treat the patient who had got the disease, but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t propose the prevention ideas that preven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reating, it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ncluded Prevention before getting disease and prevent lesion when getting disease. 【Keywords】Treating future disease; Prevention before getting disease; Prevent lesion when getting disease 1 未病先防的原则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饮食有节,适度活动,药物预防 ①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应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根据天地之阳气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所以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丹溪心法》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为此;与鸡俱兴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人体三阴三阳之气,与在天之风、寒、暑、湿、燥、火是相应的,是上下相因,内外相贯,护于经络之外的,一旦为病邪所伤,气气相干,才入于经络而发病。六淫的产生,一是六气的变化异常;二是人体正气虚弱,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低下[1]。所以应“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然变化固然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极大,但是“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人类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

精深中医治未病地内涵

中医"治未病"的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

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因而,这“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 2007年,国务院领导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并就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作出了重要指示。 “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一、工程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具体目标包括: 1、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治未病”工作的运行机制。 2、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的示范体系。 3、总结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

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4、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建立规范的技术方案和服务流程。 5、建立、完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评价体系。 二、组织主体与实施载体 (一)组织主体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 (二)实施载体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2.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以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等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治未病”服务点及中医预防保健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故: 上医治未病 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xx文王问xx: “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 xx回答: “长兄最佳,xx次之,我最差。” xx文王接着问: “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 xx回答说: “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篇》: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素问·xx天真论》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伤寒论》 《xx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曾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duojie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1、健康的概念就是什么? 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病态(虚弱现象),而且就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与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就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这种健康观就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就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2、什么就是亚健康?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第一状态) 与疾病状态( 第二状态) 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 3、“未病”就是什么?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就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就是说,“未病”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就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就是根本。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

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治未病" 治疗理念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并专门撰写了《医门法律》,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方式探析论文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方式探析论文 治未病科服务区域定位明确,具体服务区域有:辨识体检区:设中医体质辨识诊室3个、现代医学体检区(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的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其中设有中医专家诊室(健康咨询与指导的区域);传统疗法门诊(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健康宣教区、候诊区、特色疗法室等)。四大功能区域联合在同一层楼,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更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就诊,形成“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要以理清思路为先导,以建成“中心”为目标,以软建设(制度、方案、规范、文化理念)和硬建设(房舍、人才、设备、设施)为内涵。治未病科位于我院门诊楼五楼,占地面积逾两千多平方米,拥有宽敞舒适的服务环境。内设多个专科,独立的检查室,拥有先进的中、西医体检设备和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汇集了脾胃病、心脑血管、老年病、呼吸、针灸推拿等多学科中医专家队伍。治未病科配备专职医护人员18人;其中中医类别人员15人,占83.3%,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治未病科配备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设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教育、健康干预等设备,如:中医四诊仪、和谐中医养生治未病软管理系统、现代医学体检设备、打印机、电话、专用文柜、中医文化宣传栏、宣教电视等多媒体影像设备,以及

各类针灸针、火罐、刮痧板、梅花针、磁耳珠、王不留行籽等器械器具,温灸盒、电针机等中医治疗设备。设备配置能满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2.3建立具有中医养生指导功能的治未病软管理系统我院治未病科建立了中医养生治未病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有①建立治未病健康档案;②中医体质辨识;③中医体质调理;④中医四季养生方案;⑤统计分析;⑥主任知识库管理;⑦健康短信发送平台。 我院治未病科采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进行舌象、面色、脉象诊测的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供中医辨证参考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由舌象、脉象、面色诊测信息采集单元和体质辨识单元组成。对舌、面特定部位的图像进行采集、存储与输出;对脉搏信号进行采集、存储与输出;把ZYYXH/T157-2021《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转化为电子化格式,通过问诊,得出体质辨识结果。做到四诊的统一化客观化系统化。 修订《东莞市中医院基本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汇编(治未病科分册)》并执行。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包括中医健康教育和养生指导以及中医传统疗法的干预等),开展的针刺、灸法、火罐、推拿、天灸、刮痧、蜡疗等多种中医预防保健技术,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做到针药并施内调外治,充分运用传统疗法技术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论文

浅谈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此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而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中医治未病理念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治未病" 治疗理念 欧阳家百(2021.03.07)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并专门撰写了《医门法律》,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研究颇深,明确提出“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等临床用药原则,他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温热论》中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如邪入营分而见斑诊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又如对“平素心虚有痰者”,治总兼以养心化痰,主张用石菖蒲、郁金、牛黄、至宝丹等开其闭,以防其“昏厥为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治疗原则,提出要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此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而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内经》称为“宝命全形”。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大凡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三种,即健康人、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和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开展中医“治未病”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要内涵、是根据现代医学模式转换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设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中医辨证、现代医学体检、采取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太极拳、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中药熏洗、养生教育等方法。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个层次。医院整合优质资源。成立“治未病”科、基本结构为“治未病”科辖三个分部即;体检中心、体质辨识中心、针灸科。体检中心为总检部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为分检部分。体质辨识由医院中医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承担。按照体质分类标准确定各类计划、方案、指导实施。针灸科为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对个体服务对象实施防病治病的中医诊疗措施。“治未病”科拟开展中医诊疗项目几十余种。个体服务对象覆盖县域人口30%——60%服务县域及周边人口14万人。形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管理规范、机制健全、

服务全面连续的工作体系。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健康风险进行指导实现“未病先防、即防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目标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工作要求 1.对个体健康状态,利用中医体制辨识和现代医学体检的方法进行评估。适时、实时采集服务队象健康状态的宏观、中观、微观信息。 2.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适时、实时分析评估。形成报告使服务对象时时自知全面的健康状态及风险。 3.指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管理。按照健康指导计划进行调理、调养、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4.为个体服务对象提供就医咨询、协助联系、沟通各方面关系实施必要的防病治病措施。 5.为个人体健康服务对象出具体检报告,体质辨识报告、疾病风险评估报告、生存质量评估报告、心理指数评估报告等信息。提供辩体施养方案、亚健康状态调理方案、慢性病防治调摄方案等。 6.利用书刊、音像、演讲、教学、培训等形式宣传中医防病保健养生知识。提供健康保障计划、易发疾病综合保障计划、特殊群体易发疾病保健计划等。 7.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龄人群、已病人群、康复人群

中心中医治未病工作实施方案

茅箭区五堰街办老虎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治未病”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11)》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开展中医“治未病”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要内涵、是根据现代医学模式转换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设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中医辨证,现代医学体检,采取起居调养、情志调节、五禽戏、太极拳、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中药熏洗、养生教育等方法。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个层次,医院整合优质资源。成立“治未病”中心,基本结构为:“治未病”中心辖三个分部即:体检中心、体质辨识中心、传统疗法中心;体检中心分为总检部分,临床科室分检部分,医技科室分检部分;体质辨识由中心中医职称人员承担。按照体质分类标准确定各类计划、方案、指导实施;传统疗法中心以针灸康复科为龙头,全中心所有临床科室对个体服务对象实施防病治病的中医诊疗措施。“治未病”中心拟开展中医诊疗项目11种。形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管理规范、机制

健全、服务全面连续的工作体系,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健康风险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未病先防、即防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目标,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 中医“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易勇 副组长:刘青云柯有发 成员:王涛陈琴琴汪宗林汪玉荣 韩吉昌刘萍 中心临床各科室人员 2. 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易勇 副组长:刘青云柯有发 成员:王涛陈琴琴汪宗林 3.制定“治未病“工作制度及职责 四、工作要求 1.对个体健康状态,利用中医体制辨识和现代医学体检的方法进行评估,适时、实时采集服务队象健康状态的宏观、微观信息并将信息录入“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进行存储。 2.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适时、实时分析评估。形成报告使服务对象时时自知全面的健康状态及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