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模块数据设定规范-V3.0

C&C08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数据设定规范128模块通用数据设定规范V3.0

主编:杨永胜

副主编:石嵩虎倪凯浩

编委:许业友李杰李刚张长东

审稿:刘军才子军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际技术支援部

固网产品工程部

前言

在《128模块基本数据设定规范V2.1》的使用中,工程师反映出来了一些问题,且随着交换机新版本的不断推出,老的规范已跟不上交换机版本的发展,因此固网产品工程部组织人员编写了《128模块通用数据设定规范V3.0》。此规范是在《128模块基本数据设定规范V2.1》的基础上整理和修改的,鉴于6K版本的联机帮助的完善,本规范中对于各通用命令的解释将不再涉及,工程师在开局过程中对命令及各项命令参数有任何疑问,可以查询联机帮助。

在开局过程中请各工程师参照最新的128模交换机软件质量标准及开局指导书。

由于时间仓促,本规范中难免有错漏之处,请各位工程师和用户在使用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固网产品工程部杨永胜联系。我们将及时根据大家的意见和设备版本升级情况对本规范进行修订。

固网产品工程部联系方式:

EMAIL:jhxtsj@https://www.360docs.net/doc/351268194.html,

联系人:杨永胜notes:9710 TEL:0755-********

二00三年四月

目录

数据设定的总体原则 (1)

第1节配置总体原则 (1)

1.1 CCMHW配置原则以及典型配置 (1)

1.1.1 CCMHW配置原则 (1)

1.1.2 CCMHW的分配顺序 (1)

1.1.3 CCMHW的典型配置 (2)

1.2 接口框的配置原则以及典型配置 (3)

1.3 OBC/RBC的配置原则 (5)

1.4 E16/STU下挂SMII模块时的配置原则 (5)

1.5 E16/STU作为SPM组网时的配置原则 (7)

1.6 BTU单板的配置原则 (8)

1.7 MHI配置原则以及MHIHW典型配置 (8)

1.7.1 C841MHI配置原则 (8)

1.7.2 MHIHW典型配置 (9)

1.8 业务处理框的配置原则 (10)

1.8.1 SPM和CPC板的配置原则 (10)

1.8.2 消息转发模块的配置原则 (12)

1.8.3 HN7板的配置原则 (12)

1.9 共享资源框的配置原则 (12)

1.10 128模块主机侧数据字典的几点说明 (13)

1.10.1 针对长途局 (13)

1.10.2 针对汇接局 (14)

1.10.3 针对端局 (14)

第2节中继总体原则 (15)

2.1 模块编号原则 (15)

2.2 中继数据命名原则 (15)

2.2.1 中继话路数据命名原则 (15)

2.2.2 MTP数据命名原则 (15)

2.3 中继数据编号原则 (16)

2.3.1 呼叫源编号原则 (16)

2.3.2 中继话路数据编号原则 (16)

2.3.3 MTP数据编号原则 (18)

第3节计费总体原则 (19)

3.1 计费的基本原理 (19)

3.2 计费数据设定原则 (19)

3.2.1 计费情况的划分 (19)

3.2.2 计费单元的划分 (20)

3.2.3 计费情况应用原则 (21)

3.2.4 计费源码的划分 (21)

数据设定的总体原则

128模块目前有标准配置和紧凑配置两种配置方式,本规范以标准配置进行讲解,不涉及紧凑配置的特性内容及6K版本以后实现的新配置情况。关于紧凑模块的内容,请参考公司关于128紧凑模块的相关文档。

第1节配置总体原则

1.1 CCMHW配置原则以及典型配置

1.1.1 CCMHW配置原则

CCM由BAC板和FSN板组成,左右两套BAC、FSN分别组成两个平面,负荷分担工作,其中每块BAC提供8条HDLC链路(即CCMHW),每块FSN提供16条HDLC链路。

BAC为必须配置,左右平面共2块。FSN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应该配置多少块单板(但至少配置2块),且配置顺序为从靠近BAC的位置向两边扩容。CCM和CPM、CNET、LIM、SPM等各框有HW链路相连,其中到CPM配置6条HW,左右平面各3条HW(如果配置了N对ISP板,则CCM到CPM配置6+2N条HW,左右平面各3+N条);到CNET有2条HW,左右平面各1条HW;到CPM和CNET的HW由BAC提供。到每个接口框根据实际需求配置2、4、6或8条HW(一般配置2条或8条),分别和CCM的两个平面相连,每个平面1、2、3和4条HW(一般配置1条或4条)。到每个业务处理框根据实际的板位配置6、8、或10条HW,分别和CCM的2个平面相连,每个平面3、4或5条HW,由FSN板提供。一般原则为:

1) 每个CCM平面给配置MHI板的每个LIM框提供4条HW,两个平面共8条HW;

2) 每个CCM平面给配置下挂交换模块(包括SM、RSM、SMII)接口板的每个接口

框提供4条HW,两个平面共8条HW;

3) 若接口框全部配置的提供中继功能的(包括V5中继、PRA中继、支持LAPRSA组

网的中继)的E16/STU板,则每个CCM平面给该接口框提供1条HW,两个平面

共2条HW;

4) 当业务处理框配置2对SPC板时,每个CCM平面给该业务处理框提供3条HW,

两个平面共6条HW;

5) 当业务处理框配置3对SPC板时,每个CCM平面给该业务处理框提供4条HW,

两个平面共8条HW;

6) 当业务处理框配置4对SPC板时,每个CCM平面给该业务处理框提供5条HW,

两个平面共10条HW。

1.1.2 CCMHW的分配顺序

1) CCMHW资源0、1、4、6、7已固定分配给CPM框和CNET框,一般无需更改。

在需要配置ISP板的情况下,需要增加ISP板所需的CCMHW,一般顺序为:ISP

配置在槽位13、14时,CCMHW配置为2;ISP配置在槽位15、16时,CCMHW

配置为3;ISP配置在槽位17、18时,CCMHW配置为5。

2) 固定将8、9、10、11号CCMHW分配给第一个带MHI的接口框,如果有2个带

MHI的接口框,则将12、13、14、15号CCMHW分配给第二个带MHI的接口框。

如果本局没有带MHI的接口框,则此步跳过。

3) 然后按框号由小到大的原则分配接口框的CCMHW。优先分配需要4条CCMHW的

LIM框,然后再分配需要1条CCMHW的LIM框。由于一般最后一框LIM未配满,用户再扩容时一般从这框开始扩容,有可能会在最后这一框增加带模块的OBC等单板,这时此框需要4条HW,鉴于此,在CCMHW资源足够的情况下,为最后一框需要1条CCMHW的LIM框(不管是否满配)预留4条HW(但仍然只分配1条HW,其余3条预留,不分配给其他单板),且此框的起始HW号一定为4的整数倍(注意,这样就可能出现最后一框和倒数第二框之间还有几条CCMHW未使用,后面可能会用到);

4) 再分配SPM框的CCMHW。CCMHW号从紧接着上面的为最后一框LIM预留的

HW号开始(4的倍数),按框号由小到大的顺序分配,每框中先分配BCC单板,然后分配SPC单板。注意,主备用方式的单板仅需要一个CCMHW平面提供1条HW。如果顺序分配后仍然有SPC或BCC未分配到HW,则考虑占用前面倒数第二框LIM和最后一框LIM之间未被占用的HW。

5) 如果仍然还有单板未分配CCMHW,则在进行第三步时不再为最后一框LIM预留

CCMHW,然后继续分配。

1.1.3 CCMHW的典型配置

下面举例描述CCMHW的配置,设有以下配置情况:

LIM有3框,逻辑框号从下至上为4、5、6。其中第4框有OBC带交换模块,需要4条CCMHW。其余2框的E16和STU为纯中继,每框需要1条CCMHW。

带MHI的16号接口框配置如下,需要4条CCMHW:

SPM框配置如下,框号从下到上为20、21、22:

CCM平面的单板配置为每平面1块BAC、2块FSN,共能够提供40条CCMHW,则CCMHW应如下分配:

1) 0、1、4、6、7已固定分配,无需更改;

2) 带MHI的LIM框分配HW8、9、10、11;

3) 其他需要4条HW的LIM共有1框,CCMHW为12~15;需要1条HW的LIM有

2框,先分配5号LIM框,CCMHW为16。由于CCMHW资源足够,为最后1个

需要1条HW的6号LIM框预留4条HW,即分配CCMHW为20(4的整数倍,

且21、22、23预留不分配);

4) 再按SPM框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分配HW。先分配20框BCC的HW,HW号为24,

再分配第一对SPC,HW号为25,再分配第二对SPC,HW号为26。接下来分配

21框的HW,先分配BCC,HW号为27,再分配第一对SPC,HW号为28,再分

配第二对SPC,HW号为29。接下来分配22框的HW,先分配BCC,HW号为

30,再分配第一对SPC,HW号为31,再分配第二对SPC,HW号为32。

1.2 接口框的配置原则以及典型配置

接口框中的业务接口板槽位可以兼容C841OBC、C841RBC、C842E16、C842STU、C841MHI、CI01BTU0等单板。一个接口框提供16个业务接口板槽位,根据业务接口板的数量和工作模式决定接口框的配置,基本原则是:

1) OBC、RBC工作在主备用模式下,每块单板只占用一个槽位;

2) OBC、RBC工作在负荷分担模式下,每块单板逻辑上占用相邻的2个槽位,且插在

偶数槽位(槽位编号从左到右,依次为0、1、……25,此处的偶数槽位是指2、4、

6、8等槽位);

3) 一个接口框所挂的模块数(SM、SMII、RSM等,不含TSM模块下挂的RSMII模

块)不能超过31个;

4) STU占用两个单板槽位,占用四个槽位的话路资源,由于不推荐STU板配置为主

备用方式,所以每个接口框最多只能配置4块STU板;

5) 虽然MHI板与OBC、RBC、E16、STU等板槽位兼容,但是在标准配置的模块中,

MHI板必须配置在共享资源机架的2个接口框中(16、17框);而OBC、RBC、E16、STU、BTU等板必须配置在接口机架的12个接口框中(4~15框);

6) BTU占用两个单板槽位,每框都可配置8块BTU单板(不分主备用和负荷分担,

完全独立)。BTU单板实际只是在接口框中取电,在业务上和QSI没有多少关系,但BTU板的状态需要QSI板上报;

7) 受到CCM的配线资源限制时,要求尽量将交换模块配置在同一个LIM框中,尽量

避免将出中继的E16/STU和带交换模块的OBC/RBC/E16/STU等板插在同一个接口框中;

以下示例中和OBC同框的E16是带SMII模块用的,其余的E16/STU板是出中继的。

8) 在一个局内既有OBC、RBC,又有E16、STU的情况下,单板的摆放原则为:首

先根据单板数量和接口框数量及SM模块的容量决定OBC(RBC)采用主备用方式还是负荷分担方式,安装机框号从小到大、一框内槽位号从小到大优先摆放OBC,然后是RBC,然后是带SMII模块的E16/STU。在接口框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将出中继(包括NO.7、NO.1、V5、PRA/PHI、LAPRSA)的E16/STU放到有OBC或RBC的LIM框中,即使带模块的单板未放满一框,出中继的单板也要另起一框。对于出中继的STU和E16板,为了保证每半个LIM框中既有电口(E16/STU),又有光口(STU),建议每半个LIM框先放4块E16再放1块STU,如上图;在目前128模块接口框槽位充足的情况下,OBC/RBC建议全部采用负荷分担方式放置;

9) 当E16板配置75欧姆的中继电缆(即配置匹配阻抗为75欧姆的DRCA时),可

以满配置LIM插框,也可以满配置整个LIM机柜;当E16板配置120欧姆的中继电缆(即配置匹配阻抗为120欧姆的DRCB时),也可以满配置LIM插框,但一个LIM机柜中最多不超过32块,建议此时在遵循上述第8条的描述的基础上,尽量将这样的E16板与STU、OBC、RBC等单板配到一个机柜中。

10) LIM框不管配置什么类型单板(目前存在的:STU、E16、MHI、BTU、OBC/RBC),

最多配置两块电源板。

1.3 OBC/RBC的配置原则

C841OBC单板是40M光接口板,连接C&C08 AM/CM与SM的光接口单板,可以工作于主备用或负荷分担的方式,可以根据组网和单板工作方式灵活配置,配置原则:

1) 主备方式下,一对OBC可以带2个B1标准交换模块(主备光路,每个模块512TS)。

假设所带交换模块总数为m,则OBC需配数目n=[m/2]*2;

2) 负荷分担方式下,一对OBC可以带2个B2交换模块(光路负荷分担,每个模块

1024TS)。假设所带交换模块总数为m,则OBC需配数目n=[m/2]*2;

3) 对于SM模块,其2条光路必须落在同一个LIM中;

4) C841RBC是远端光接口板,带RSM,其配置方式与C841OBC相同,且槽位兼容。

RBC必须分别使用和OBC板不同的内部光纤和所带的SM连接;

5) 标准配置方式中OBC/RBC板必须配置在接口机柜所属的12个(4~15号)LIM框

中。

1.4 E16/STU下挂SMII模块时的配置原则

E16提供16路E1口、C842STU提供63路E1口,配置为模块间话路时,每块E16板最大可提供16*31=496TS的模块间话路资源,每块C842STU板最大可提供63*31=1953TS 的模块间话路资源,并无主备工作方式。为了模块/局点安全性,配置一般应尽量采用交叉连接,每块E16/STU带多个模块/局点的部分链路,并使同一模块话路、通信链路分散在不同的E16/STU板上。可以根据组网和单板工作方式灵活配置,其配置原则:

1) 受CCM硬件的限制,一个LIM框,最多只能配置31个SM/SMII模块(1个LIM

框中,SM模块与SMII模块数之和<=31);

2) 一个E16板可提供16个E1接口,一个C842STU板可通过传输设备提供63个E1

接口,每个E1接口包括32个TS,其中TS0用做同步时隙,其余31个TS,可用

于模块间的信令链路通道或话路的通道,这些时隙是可以分配的资源,可以从BAM

上通过数据设定来进行分配(“SPM模块E1端口配置表”、“E1端口配置表”和

“SMII模块信令链路配置表”);

3) 一个SM/SMII模块有2条模块间信令链路,每条模块间信令链路的带宽,可以为

2/4/8/12TS四种情况之一,可以由用户设定。缺省值为:

实际工程中,一般将主备用SM模块的通讯带宽设为4TS,负荷分担的SM模块通讯带宽设为8TS。对于SMII模块,当其折算后的用户端口数大于1024,则将通讯带宽设为

4TS;当其折算的用户端口数小于1024,则将其通讯带宽设为2TS;但是考虑到扩容问题,SMII模块的通讯带宽可以一律设为4TS。

4) 一个SMII模块的2条信令链路,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要求必须配置在2块E16/STU

板上,这样当坏了一块E16/STU板时,只会使某SMII模块的一条信令链路中断,另一条信令链路仍能承担该模块全部的通信流量;

5) 一块E16/STU板上,可以配置多条SMII模块的模块间信令链路。每条信令链路都

必须开始于板上的某个E1的1号时隙,并占据连续的2、4、8、或12个时隙;这样,单纯从这一点看,1块E16最多可以配置16条信令链路,1块STU(C842STU)板最多可以配置63条信令链路;

6) 由于硬件的限制,一块E16板上,只能出一条信令链路HW到QSI板。所以在一

块E16板上,作为信令链路的时隙数的总和不能大于31个时隙(不是32个时隙,因为在E16板到QSI间的信令链路HW中最后一个时隙用做一号中继的信令收发)。

从第5点可以看出,信令链路最小是2个TS,因此,一块E16板上最多可以配置15条信令链路;

7) 由于硬件的限制,一块C842STU板上,只能出一条信令链路HW到QSI板。所以

在一块C842STU板上,作为信令链路的时隙数的总和不能大于32个时隙。从第5点可以看出,信令链路最小是2个TS,因此,一块C842STU板上最多可以配置16条信令链路;

8) 作为信令链路的时隙,不能再作为模块间话路的通道。主机软件在分配模块间话路

时,会根据配置数据,自动屏蔽掉这些做为信令链路的时隙;

9) 一个SMII模块的模块间话路,在做配置数据(即设定“E1端口配置表”)时,是

以E1为单位来进行分配的。从可靠性的角度出发,要求一个SMII模块的模块间话路,必须尽量对称地分布在成对的E16/STU板上(对于E16板,如果可能,最好是相邻的成对的单板)。这样当坏了一块E16/STU板时,只会影响某SMII模块的部分话路,不影响全部业务。另:话路E1在每对E16/STU板上对称配置的目的,是这样配比较清晰易记,不是必须的规则;

10) 一个SMII的2条信令链路,不能一条在E16上,一条在STU上。但话路无此方面

的限制。

E16/STU板作为SMII配置的限定条件,一共就是这些。掌握了这些规则,SMII的配置也并不复杂(比32模块简单)。将规则归纳一下如下:

1) 1个LIM框中,SMB模块数、RSMB模块数与SMII模块数之和不能超过31个;

2) 1个E16板上的信令链路条数不能超过15条,且必须分布在不同的E1上;

3) 1个STU板上的信令链路条数不能超过16条,且必须分布在不同的E1上;

4) 1个E16板上的各条信令链路的时隙总数不能超过31个TS;

5) 1个STU板上的各条信令链路的时隙总数不能超过32个TS;

6) 1条E1提供的可用于模块间信令链路或话路的时隙资源数不能超过31个TS;

7) 1个SMII模块的信令链路带宽,有2/4/8/12个TS四种取值;

8) 1个SMII模块的2条信令链路,必须配置在2块E16/STU板上;

9) 1个SMII模块的模块间话路,必须尽量对称地分布在成对的E16/STU板上(对于

E16,如果可能,最好是相邻的成对的单板);

10) 话路必须采用交叉连接方式,E16最小配置单元是一对。在允许的情况下,STU也

最小配置一对;

11) 一个模块的信令链路与模块间话路,只能配置在一个LIM框中,不能跨框配置。对

于SMII模块,其信令链路所在的E16/STU板,及其各条模块间话路E1所在的

E16/STU板,必须在同一个LIM框中;

12) 在标准配置下,匹配阻抗为75欧姆的E16板可以满配置LIM插框,也可以满配置

整个LIM机柜;阻抗为120欧姆的E16板由于出线限制,一个LIM机柜中最大可

以配置32PCS,对E16板在该机柜中的槽位分布没有特别要求,建议每个插框中

最好不要超过8块E16板;

13) 标准配置方式中E16/STU板必须配置在接口机柜所属的12个(4~15号)LIM框

中。

掌握以上原则,灵活配置E16/STU。每个SMII需多少路E1,要考虑SMII收敛比和链路带宽。

1.5 E16/STU作为SPM组网时的配置原则

E16提供16路E1口、STU提供63路E1口,配置为局间话路时,可以根据组网和单板工作方式灵活配置,其配置原则如下:

1) 一个E16板可提供16个E1接口,一个STU板可提供63个E1接口,每个E1接

口包括32个TS,其中TS0用做同步时隙,当E1作为一号中继电路使用时,TS16

也不可使用,其余时隙可用于局间的信令链路通道或话路的通道,这些时隙是可以

分配的资源,可以从BAM上通过数据设定来进行分配;

2) 作为局间信令链路的时隙,不能再作为模块间话路的通道;

3) 从组网高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到同一个局向的中继电路应尽量分担在至少两块

E16/STU板上,且在配置给SPM模块管理时,也应尽量配置在至少两个SPM模

块中,确保不会由于某一块E16/STU的故障或某一个SPM模块的故障,造成到某

一个局向通讯全部中断;

4) 一块E16/STU板上的E1建议配置给同一个SPM模块,目的是使配置数据更简洁

明了;

5) 在配置SPM数据时,建议尽可能将每半框E16/STU板提供的局间中继配置给同一

个SPM模块,使得配置数据看上去更简洁明了。例如将4号接口框左半框的所有

E16/STU板上的所有E1都配置给20号业务处理框的左边一对SPC板管理;

6) 一块E16/STU板可以同时带SMII模块和支持SPM组网。例如,可以将某一块

E16/STU板上的第0、1路E1用来带SMII模块,同时第3、4路E1作为出局中继;

7) 提供SPM组网方式时,E16/STU板上的多路E1可以做不同的用途。例如,可以

将某一块E16/STU板上的第0、1路E1用来支持TUP业务,同时第2、3路E1

支持ISUP业务,第4路E1支持PRA业务,第5路E1支持一号信令业务,等等;

8) SPM组网与TSM组网在同一个局中可以并存。例如,可以配置1号模块为SPM

模块、30号模块为TSM模块,且1、30两个模块均有信令链路到同一个目的信令

点、均有中继电路到同一个局向;

9) 带SMII和出局中继可以在同一块E16/STU上,用于带SMII的中继E1不需要SPC

处理;

10) 到目前交换机开局版本为止,STU板不支持一号信令,E16板可以支持一号信令;

11) 受接口框处理能力的限制,每个接口框最多只能有四块E16板处理一号信令;

12) 一块E16/STU板可以同时带CPCRSP方式用户,E16/STU用来连接SPM和RSP

框,每个E16板引出16个E1,每个STU板引出63个E1,上面承载话路和链路,RSP可以配置1条E1、2条E1、4条E1、8条E1。RSP对于带RSP框不多而

且以后只要小规模扩容SPM模块,建议使用E16引出,较STU而言有更高的稳定

性,对于所需要E1的数量大于64个E1或者将来需要大的扩容,根据具体情况,

建议使用STU板;

13) 因RSP有互助功能,建议RSP板双配,并将链路分配在两块E16或STU上承载,

所以用于带RSP的E16板或STU板至少保证要有两块;

14) 一框RSP逻辑上一定从属于某个SPM,不能跨模块,但由于一个模块管理的

E16/STU可以在不同的接口框,因此一框RSP可以跨接口框,即RSP的上级单板

RDT可以在不同的接口框中。

1.6 BTU单板的配置原则

CI01BTU单板出一个155M的SDH电口或光口,包括63个E1。BTU单板不能用于带SM模块,只是用于宽带用户的接入,通过传输对接用户框中的BSL宽带用户板。每块BTU 单板可带16块BSL单板。

BTU单板通常用于已有窄带交换机,想通过窄带交换机出宽带用户的场合。

一个接口框可以满配置8块BTU单板。

BTU单板可以和其他接口框单板(OBC、E16、STU、MHI、RBC)混插使用。1.7 MHI配置原则以及MHIHW典型配置

1.7.1 C841MHI配置原则

C841MHI是多HW转换接口板,该板将本框内QSI板送达该槽位的16M话路转换为2M或8M话路,其中2M话路通过框间配线提供给SPM框内负责处理协议的CPC板,提供七号、V5等链路必须的话路资源;8M话路通过框间配线提供给SRM框内的SRC/SPT板,不仅提供资源通道所需的话路资源,同时还包含MHI板和SRC/SPT板间的HDLC链路。

C841MHI板工作于主备方式。C841MHI板的配置原则如下:

1) C841MHI板完成16M到2M的转换,下挂CPC板;或者完成16M到8M的转换,

下挂SRC/SPT板;支持同时下挂CPC板和SRC/SPT板;

2) C841MHI板在全部下挂CPC板时,每对C841MHI板满配置下可下挂16块CPC

板。(从理论上计算,C841MHI板应能将4个16M转换为32个2M;但是由于后

出线的限制,C841MHI板只能将2个16M转换为16个2M,而另两个16M浪费

3) C841MHI板在全部下挂SRC/SPT板时,每对C841MHI板满配置下可下挂4块

SRC/SPT板。(这是由于C841MHI板能将4个16M转换为8个8M,每块SRC/SPT 板需要使用2个8M);

4) C841MHI板在支持混配模式时,每对C841MHI板满配置下可下挂3块SRC/SPT

板和8块CPC板。(即将4个16M转换为6个8M和8个2M);

5) C841MHI板支持上述三种配置模式,在实际配置时,考虑到资源的利用率和组网安

全性等问题,一般优先选用混配模式同时下挂SRC/SPT板和CPC板,采用混配算法后仍未有上级单板的单板(SRC/SPT或CPC)使用纯2M或纯8M配置中的一种。例如全局配置了2块SRC、2块SPT、8块CPC,则先配置一对MHI板使用混配模式,带2块SPT板、1块SRC板和8块CPC板;再配置一对MHI板使用纯8M配置模式,带剩余的1块SRC板。

MHIHW的配置顺序如下:

MHI以组为单位提供HW,且顺序为从左到右(即组号从小到大),优先用混配模式为SRC/SPT提供HW,且HW号从0开始从小到大分配。由于每块SRC/SPT需要8条HW,因此,SRC/SPT板的起始HW号一定是8的整数倍(包括0)。如果仍有SRC/SPT没有HW资源,则再利用下一组MHI的HW。且这一组MHI是否采用混配模式需要视以下情况决定:前面几组采用混配模式的MHI,为SRC/SPT提供HW后,剩余的HW能够为所有需要MHIHW的CPC提供HW,则本组采用纯配模式,否则采用混配模式。分配CPC板的MHIHW顺序为:先分配10、13槽位的CPC,然后按槽位号23、22、21......的顺序分配。MHIHW的顺序为30、31,28、29,26、27,24、25,然后是下一组MHI的30、31,28、29......,2个为1组。由于MHI出2M时一个插头出2个2M,但一个CPC仅需要1个2M,这样当某一框的CPC为奇数时,下一框的CPC配置HW时不能继续利用前面剩下的那个2M,必须利用下一组HW;

1.7.2 MHIHW典型配置

下面举例描述MHIHW的配置。

设有以下配置:

SRM框配置如下:

SPM框配置如下:

此种情况下,一般配置2对MHI板。MHIHW分配如下:

第一对MHI板采用混配模式,提供3个2×8M和8个2×2M,MHIHW0~7分配给第一块SPT,8~15分配给第二块SPT,16~23分配给第一块SRC,此时还有1块SRC未分配

MHIHW,而且第一对MHI板剩余的2×2M数量不足以给所有CPC板提供HW,因此第二对MHI仍采用混配模式,其MHIHW的0~7提供给最后一块SRC。

然后分配CPC板的HW。最下面一框的10槽位的CPC和13槽位的CPC共用一个MHIHW的2×2M插头,其中10槽位分配MHIHW30,13槽位分配MHIHW31,然后再从槽位从大到小的顺序,分配23槽位和22槽位的MHIHW,也是共用一个MHIHW的2×2M 插头,其中23槽位分配MHIHW28,22槽位分配MHIHW29,然后是21槽位和20槽位,按上面的顺序应当分配MHIHW26和27,但由于20槽位无CPC板,这时的27号HW应不分配,而不是分配给上一框的CPC使用。此时第一组MHI板还剩下HW24和25未分配,可以分配给上面一框的CPC使用。上面一框的10槽位的CPC分配HW24,13槽位的CPC 分配HW25。到这个时候,第一组MHI的HW全部利用了。剩余的CPC板需要利用第二组MHI板的HW:上面一框的23槽位的CPC分配第二对MHI的30号HW,22槽位的CPC分配第二对MHI的31号HW。

至此,MHIHW分配完毕。

1.8 业务处理框的配置原则

在本局采用SPM组网方式时,业务处理插框为必须配置,每个业务处理机柜最多配置4框。

1.8.1 SPM和CPC板的配置原则

业务处理机框中的SPC板每对一般按处理128个E1计算(即满配置E16的半个LIM框出中继),每对SPC板(对应一个SPM模块)最大处理10块协议处理板的协议交换;每块CPC板最大可以处理4条七号信令链路,或最大处理8条V5信令链路,或最大处理16条PRA信令链路,或最大处理32条RSA信令链路。其配置原则为:

1) 每个SPM框中包含2、3或4个SPM模块,各处理128个E1端口,共处理256、

384或512个E1端口;

2) 每个SPM模块由两块SPC板组成,互为主备用;

3) 每块SPC板占用两个物理槽位;

4) 每个SPM模块一般按处理128路E1的呼叫业务计算;

5) 每个SPM模块最大处理10块协议处理板的协议交换;

6) SPM框内的CPC板有四种用途:其中下图中的11、12槽位的CPC板为固定功能,

完成本框内各单板的通讯及与AMP间的通讯;其它槽位的CPC板根据数据可分别

处理七号链路、V5链路、PRA/PHI链路、RSA链路;

7) CPC板可处理4条七号信令或8条V5信令或16条PRA/PHI信令或32条RSA链

路;

8) 一块CPC板根据数据配置只能完成一种功能(PRA/PHI可在同一块CPC上)。即,

一块CPC板要么处理七号链路,要么处理V5链路,不可能同时既处理七号、又处理V5;

9) 一块CPC板只能配置给某一个SPM模块,不能配置给其它模块。即,CPC板不

可能第0条链路配给一个SPM模块,第1条链路又配给另一个SPM模块;

10) 从组网稳定性角度考虑,当CPC板提供七号链路时,建议到同一个局向的链路应配

置到至少两块CPC板上,且这两块CPC板应配置给不同的SPM模块,如果有条件,这两块CPC板最好能够在不同的SPM框内;

11) 从组网稳定性角度考虑,当CPC板提供V5链路时,其主备链路应配置到至少两块

CPC板上(一般一个V5接口配主备两条链路,因此一般是配置在两块CPC上),但这两块CPC板必须在同框、必须配置给同一个SPM模块;

12) 为了安全性,作七号链路的CPC每局最小配置两块,大于两块时可以单配;

13) 考虑到SPM框扩容时,不能改变已有单板的配置,所以在SPM框内配置CPC板

时,需按照以下顺序配置:先放置10、13槽位,再按23、22……的顺序从后向前放置;

14) 考虑到SPM框扩容时,不能改变已有单板的配置,所以在SPM框内配置SPC板

时,需按照下图的板位从左到右成对顺序配置;

15) 在生成板位配置时,根据SPM框数、SPC板数、CPC板数,按照前述SPC板、

CPC板的配置顺序即可;

16) 考虑到MHI板扩容时,不能改变已有单板的配线,所以在配置CPC板时,要求最

多只有一个SPM框内的CPC板数是奇数,其他SPM框内的CPC板数必须为偶数。

且在扩容CPC板时,也应保持这个原则;

17) CPC板通过数据既可以指配给同框的SPC板管理,也可以指配给其他框的SPC板

管理;

18) 每个SPM模块跨框配置的CPC不超过1块。每个SPM框跨框配置的CPC不超

过2块。即每个SPM框最多两块CPC配置给其他框的SPM模块使用。每个SPM 框最多两个SPM模块使用其他框的CPC板;

19) 为了各SPM模块的资源分配均匀合理,建议在SPM框足够多的情况下,每个SPM

框中SPC板不超过2对。即如下所示:

在SPM框足够的情况下,不允许出现下面一框SPM中有3对SPC而上面一框SPM中

只有1对SPC的现象。

1.8.2 消息转发模块的配置原则

本局需要开通SSAP业务时,需配置SPM作为智能消息转发模块使用,建议实际配置的SPM业务处理模块与SPM消息转发模块的比例为3:1。考虑一框内CPC板可能较多,SPM可跨框配置,占用相应模块资源,则SPM作为消息转发模块时(此时称为SMC)有以下配置原则:

1) SMC/CPC配置时,尽可能与SPM模块配置在同一框;

2) 如果必须出现CPC或SMC跨框的情况,优先保证SMC与SPM配置在同一框;

3) SMC跨框配置时,最多跨框带一个SPM模块。即通过SMC转发的三个SPM模

块至少两个必须与SMC配置在同一框;

1.8.3 HN7板的配置原则

HN7板的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HN7板不支持跨框配置;

2) HN7板必须成对配置;

3) 当SPM模块配置HN7板时,只能配置一块HN7,这个SPM模块不能再配置CPC

板;

4) 在同一个框中可以支持CPCNO.7和HN7混配;

5) 往同一目的信令点不允许配置两种信令方式(2Mbit/s链路和64Kbit/s链路);

6) 往同一目的信令点配置的链路总数应为2的幂次, 并不得超过16, 即Links=2N(1≤

N≤4),链路之间可以做到均匀负荷分担关系;

7) C841HN7单板只能配置在10、13槽位,且HN7板不需要配置MHIHW;

8) 一块HN7的带宽最大相当于32条64K链路;但是每块HN7板只能配置一条链路,

带宽可以是N*64K(N=1....32);

1.9 共享资源框的配置原则

1) 除PWS板外,SRM框内其它单板(SRC/SPT板)槽位兼容;

2) 每个资源框可插21块SPT/SRC板;

3) 每块SPT板提供64路异步信号音,信号音同SM上的SIG板。SPT板支持信号音

在线加载;

4) C841SPT:对于非SSP交换机配置时,全局一般仅配置2块SPT板,配置在框号

第18框的第4、5槽位,这两块SPT板在逻辑上互为主备用。对于SSP交换机配

置时,SPT的数量还要根据需要的固定语音通道数配置;

5) SRC板根据数据配置可提供多种功能:双音收号器DTR、主叫号码显示FSK、会

议电话CONF、多频互控收发器MFC。对于SSP交换机配置时,需要增加与SPT

对应的SRC板;

6) 每块SRC板提供256路资源通道(实际仅为252路,另四个时隙作为板间HDLC

通讯用),以64个通道为单元,每块SRC板有四个单元,功能可按单元灵活配置。

例如,某一块SRC板,可以配置其第0单元完成DTR功能,第1单元完成FSK

功能,第2单元完成CONF功能,第3单元完成MFC功能;

7) SRC板提供DTR资源数与全局在SPM组网中配置的V5中继数有关,比例一般为

1:12。计算公式为:DTR=V5中继数÷16×130%,即DTR/V5中继数≈1:12;

8) SRC板提供主叫号码显示FSK资源数与全局在SPM组网中配置的V5中继数有关,

比例一般为1:60。计算公式为:FSK=V5中继数÷75×130%,即FSK/V5中继

数≈1:60;

9) SRC板提供MFC资源数与全局在SPM组网中配置的一号中继数有关,比例一般

为1:14。计算公式为:MFC=No.1中继数÷18 ×130%,即MFC/No.1中继数

=1:14;

10) SRC板提供CONF资源数一般固定配置一块SRC板上的一个DSP,即64路会议

电话资源。虽然每块SRC板提供超过64路最大可达到252路会议电话资源,但业

务上仅支持最大64方会议电话;

11) 上述配置为根据经验数据得出的推荐配置,在实际开局中,可根据话统任务观察各

资源的使用情况,并灵活调配;

12) C841SRC:SRC板配置数量从2块到40块不等,一般按上述中继电路数与所需资

源数的比例进行配置,由于SRC板提供的是全局资源,还应考虑到n+k备份(一般

默认为n+1备份),即保证在任意一块SRC板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全局的

业务。

1.10 128模块主机侧数据字典的几点说明

在实际开局时首先要根据本局的实际需要和以后扩容的要求设计好各个数据表的最大元组数,尤其要设计好各个公共表的最大元组数(因为公共表的修改将导致全局加载),并要决定是修改模块表、公共表还是CDB中的表,对修改不同类型的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加载即可,即如果修改模块表就只加载相应的模块,修改公共表要全局加载,修改CDB表只加载CDB板,争取在第一次开局时,调整好各类表格的元组数,以避免在扩容过程中对全局进行加载。

1.10.1 针对长途局

1) SM模块或SPM模块不带或带很少的本地用户,那么必须修改相应的模块数据表。

首先把这个模块的ST用户数据表、ST设备数据表、V5ST用户数据表和V5ST设

备数据表按实际容量改小,修改完后,格式化再加载本模块即可。由于涉及到的数

据表都是模块表,所以加载时只要加载本模块即可;

2) 中继电路表在SM(SPM)和CDB中各有一张,SM(SPM)中的一张最大元组数

表示本模块最大能配多少中继电路(模块表),SM为4096,SPM为6400,一般

是够用了,如果要修改则只需格式化加载这个模块即可。对于CDB中的中继电路表

最大元组数表示全局最多可配多少中继电路(因为中继选线是在CDB中进行,所以

CDB必须要保存全局所有中继电路的数据),这个缺省值是200000,如果全局各

个模块的中继电路数之和超过200000,则要按实际情况和以后的扩容要求,修改这张表的最大元组数,并格式化加载CDB即可。

1.10.2 针对汇接局

1) 一般字冠很多,而被叫号码分析表最大元组数缺省值为800,实际可能要做的字冠

会超过800,这时就要按实际情况修改这个表的最大元组数,由于这个表是公共表,所以修改完格式化后要全局加载所有模块;

2) SM模块或SPM模块不带或带很少的本地用户,那么必须修改相应的模块数据表。

首先把这个模块的ST用户数据表、ST设备数据表、V5ST用户数据表和V5ST设备数据表按实际容量改小,修改完后,格式化再加载本模块即可。由于涉及到的数据表都是模块表,所以加载时只要加载本模块即可;

3) 中继电路表在SM(SPM)和CDB中各有一张,SM(SPM)中的一张最大元组数

表示本模块最大能配多少中继电路(模块表),SM为4096,SPM为6400,一般是够用了,如果要修改则只需格式化加载这个模块即可。对于CDB中的中继电路表最大元组数表示全局最多可配多少中继电路(因为中继选线是在CDB中进行,所以CDB必须要保存全局所有中继电路的数据),这个缺省值是200000,如果全局各个模块的中继电路数之和超过200000,则要按实际情况和以后的扩容要求,修改这张表的最大元组数,并格式化加载CDB即可。

1.10.3 针对端局

1) 对于较大的端局,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以后的扩容),将被叫号码分析表

的最大元组数增大;

2) 一个SM模块为纯V5模块,只带V5用户,不带本地用户,那么必须修改相应

的模块数据表。首先把这个模块的ST用户数据表和ST设备数据表改小,改为1即可,同时把这个模块的V5ST用户数据表和V5ST设备数据表按实际容量改大,注意如果容量超过8000,还要修改本模块的用户数据索引表,如果本模块的接口数超过10个,还要修改V5接口数据表,修改完后,格式化再加载本模块即可;

3) 同汇接局。

第2节中继总体原则

2.1 模块编号原则

1) SPM模块的模块号,总的范围为1-30。

2) SM模块的模块号,总的范围为31-100。

3) SMII模块的模块号,总的范围为101-128。

4) 在SM或SMII的资源紧张时,SM、SMII等模块编号可以统一规划为31-128。

5) RSMII模块的模块号,总的范围为115-128,与SMII共用资源

2.2 中继数据命名原则

设置应简洁、易懂。要求能够清楚表明特性。

2.2.1 中继话路数据命名原则

1) 局向名以局点名称来命名,尽量使用汉字描述;

2) 子路由名与直达局向一一对应,例如:局向为长途局,子路由名为长途局;如果一

个局向包含多个子路由,子路由名称用后缀1、2等区分;

3) 路由包含一个子路由时,名称为子路由名称;路由包含多个子路由时,名称为第一

子路由+第二子路由;

4) 中继群名称要与子路由名一致,由于128模块允许不同模块的但归属同一子路由

的电路(相同类型)可以划分给一个中继群,也就是中继群可以跨模块分布,那么我们约定中继群的名称跟随它归属的子路由的名称,方向使用汉字表示出中继、入中继、双向中继:“入”代表入中继、“出”代表出中继、双向不用标记;例如:长途局子路由的双向中继群名为TG长途局。同时如果升级等原因,中继群按照模块分布,那么中继群名称应包括子路由名、电路所在的模块号以及方向,方向使用汉字表示出中继、入中继、双向中继:“入”代表入中继、;“出”代表出中继、双向不用标记;例如:长途局子路由在一号模块的双向中继群名为“长途局01”;

5) 对于一号中继,一般偶数为入中继群,奇数为出中继群。出中继群设为“对端局名

_出”,对于入中继群设为“对端局名_入”。同时如果升级等原因,中继群按照模块分布,那么出中继群设为“对端局名_模块号_出”,对于入中继群设为“对端局名_模块号_入”;

6) V5中继群号,建议采用对局olt名称,如“v5水岭olt”等;

7) PRA中继群号,建议采用对局名称+后缀,如“PRA163_1”等。

2.2.2 MTP数据命名原则

1) 目的信令点名:采用对局名称来表示;

2) MTP路由名:要求出局链路路由设置为对端局名。当非直达信令路由时,采用局名

_迂回路由局名来表示;

3) 链路集名:要求出局链路集名设置为对端局名;

4) 链路名:要求出局链路设置为对端局名,当同一局向有多条链路时,使用后缀_1、

_2等来区分。

2.3 中继数据编号原则

2.3.1 呼叫源编号原则

当呼叫源有特别要求需要分别设置时,建议将用户呼叫源和中继呼叫源按一定的范围予以区分。如用户呼叫源范围:0~49;中继呼叫源范围:50~99。对于纯中继或仅带测试用户的局,中继呼叫源编号可以从0开始。

2.3.2 中继话路数据编号原则

由于编号原则只是要规范大家的设定思路,所以示例讲解。

假设某市新开局,其目前组网中有5个局向,分别是长途局、MS1、MS2、MS3、MS4等,电路类型为TUP/ISUP、NO.1。

1) 局向:

所有局向统一编号:

长途局的局向编号为0,

MS1;MS2;MS3;MS4局的局向编号分别为:1 、2、3、4 。

其他属性的局向接后依次编号。

2) 路由选择码/路由/子路由/中继群:

到各局向的路由选择码、路由号、子路由号、中继群号编号从0开始编,每区间预分配10个。

由于128模块允许不同模块的但归属同一子路由的电路(相同类型)可以划分给一个中继群,也就是中继群可以跨模块分布。那么我们约定中继群的编号跟随它归属的子路由的编号。(推荐模式)

编号如下:

长途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0~9;

MS1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10~19;

MS2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20~29;

MS3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30~39;

MS4局对应的子路由/中继群范围为40~49;

依次类推。

为什么子路由的范围是0~9呢?主要是考虑了同一局向中可能会包含多个子路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