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读《梁家河》有感

警察读《梁家河》有感

最近,警营刮起了一阵“读书热”,这本书封面非常简单,由2015年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和老朋友亲切交谈底照,红底的书面上印着《梁家河》。然而翻开这本看似简单普通的书,你会发现那一百多页的文字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那娓娓诉说的故事,似乎穿越了一个时代,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

《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会。从梁家河走来,他肩扛父亲的嘱托,牢记“娘的心”;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他从容地笑对磨难,任梦想穿越八百秦川;一孔窑洞成了他的栖身之所,两箱书籍是他最好的伙伴,在这里要过“四关”吃“三团”等等。所以后来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为了战胜困难,他背上委屈与隐忍,不忘信仰,不弃初心。

哲学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一点精神”。什么是精神呢?往大了说,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责任感;往小了说,也许就是一点正义感,一点脚踏实地的工匠之心,一点承受委屈的担当。就如同这本《梁家河》中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不论是书中还是书外,不论是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中伟人,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那就是一颗承受委屈、耐住寂寞的匠心。一直

第1页/共2页

青年大学生学习《梁家河》有感

青年大学生学习《梁家河》有感 在全国上下掀起读《梁家河》的热潮时,工作之余,带着希望和未知,我翻开了《梁家河》。阅读的过程中只有思考、学习和不断的总结,《梁家河》是一种信念,一份精神,一个榜样! 《梁家河》是提升信念的台阶。时刻要求自己,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忘初心,铭记先辈奋斗史,是我们的责任。当时的总书记在背负黑五类的重压之下,坚持理想信念,连续递交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最终才获得组织批准。我们的志愿者当中,目前有5名党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四个意识,积极参与党员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志愿者刘国晨,三年的志愿服务,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山里,在天保、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中,坚持深入林业工程建设第一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运用到林业实践工程中。连续两年,作为安康市唯一一名志愿者参加全省志愿者事迹巡回分享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社会各界展现志愿风采。在西部计划队伍中,党员同志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2名志愿者在他们的影响下,积极申请入党,得到了服务单位与县项目办领导的肯定。 《梁家河》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学习《梁家河》精神,为建设美丽新岚皋贡献微薄之力。总书记是梁家河乡亲眼中的好后生,打坝,修梯田从不撒奸儿,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完全与乡亲们融入到一起。除了融入群众,就是看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总书记也不记得看过多

少书,就是有书就看,没书借书看。修淤地坝、建沼气池都是总书记亲力亲为,遇到再难的困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因为他知道,为了乡亲们能填饱肚子,过上好日子,做什么都值!作为志愿者,我们要谨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认真履行志愿者义务。在今年3月启动的微心愿活动中,志愿者全程参与,673个微心愿,没有一个失误。志愿者积极认领微心愿,用自己的生活补贴,满足30多名孩子的心愿。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有建设者为榜样,在脱贫攻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梁家河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吃饱穿暖再到吃好穿好,是无数无名英雄的默默付出。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向榜样看齐,提升自我,丰富自我,建设自我,奉献自我!

阅读《梁家河》有感

阅读《梁家河》有感梁家河的经历给青年的习总书记奠定了人生发展的基础,在40多年前习总书记用实际行动深刻的诠释了“三严三实”的内涵,《梁家河》一书更是为我们立了标杆,树了榜样。我从以下三个 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是严以修身坚定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其间,虽然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但没有压垮他的脊梁,他在劳动之余借助微弱的煤油灯光挑灯夜读、利用放羊空闲时间学习,为了看《浮士德》,他不惜走30里路去借书看,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学说,他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他撤被褥,睡光板炕,去淋雨、去搓雪、洗冷水澡,来磨练自己的毅力,通过学习严以修身,坚定自己的信念。作为年轻干部更应该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要严以修身,不断学习,学习党章、党规、学马克思主义、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业务知识,做工作中的行家里手。坚定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严以用权服务群众。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带领群众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实事做起,服务群众,身体力行地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年轻干部要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 三是敢于创新勤政务实。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成功修建沼气池,攻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特别是在四川调研期间,在40多天

的时间里他一口气跑了四川5个地区xx个县,把各种情况、各种地形的沼气地挖法建法都学了,他还想把手摇脱粒机的制作方法,还考虑把烤烟引种到陕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时刻带着问题学,学先进、学经验,对一些困扰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他善于思考,换角度、换途径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正是在他敢于创新勤政务实的带动下,梁家河建沼气的难题一个一个的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得到大力改善。作为年轻干部,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怕苦不怕累,要大胆创新、勤劳务实、立足岗位苦干实干,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读梁家河有感

以人民为中心——读“梁家河”有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读《梁家河》,字里行间流露着青年习近平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的深厚情谊,习近平的人民情结从这里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里萌芽。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从“逃离”到“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萌芽 《梁家河》直面矛盾,将青年习近平初到梁家河的思想波动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讲述。15岁逃离北京来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并没有与人民立即打成一片,因发霉变质的面包喂狗这一行为,被误解、被误读,顶着沉重的思想压力逃回北京,却被当做“倒流”人口关押在看守所,从事埋下水管的体力劳动近半年时间,后又被送到太行山,受姨夫魏震五和姨母齐云的开导,认识到必须要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只有15岁的习近平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是被形式所迫来到梁家河,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每天上工,自己却很随意,老百姓对自己印象不好。当他再次回梁家河时,就决定好好扎根农村,融入群众。所以,《梁家河》更清楚地讲述了青年习近平与梁家河人民一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坚定信念。

“过五关”、“泥土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化 从这以后,习近平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没有了“城市味”,多了“泥土味”,渐渐地,地里的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从6个工分拿到了10个工分,习近平说,“我就是一个农民”,这时的习近平已经彻底融入群众,也被群众所接受了。当返城的闸门打开,习近平有了报考大学的机会时,他三个志愿填的全部是清华大学,他说:“你让我上我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到”。后来1982年初已经在中央军委工作的习近平,主动要求到农村基层去工作,习近平说他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工作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还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这是习近平群众情结、人民情怀的形成过程。 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 无论在地方还是到中央,习近平都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青年习近平实实在在地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干了些大事、事实,一些至今让梁家河人仍然受益着的事。办沼气、办铁业社,解决了群众能源贫瘠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