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政法干警攻略】文化综合之 地球和地图大纲版讲义

【QZZN政法干警攻略】文化综合之 地球和地图大纲版讲义
【QZZN政法干警攻略】文化综合之 地球和地图大纲版讲义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在宇宙中

(1)"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

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

宇宙概括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宇宙中基本的天体

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处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恒星都是气体星球。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2、星云 (Nebula) 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它们的主要成份是氢,其次是氮,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含有有机分子等物质。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里的物质密度是很低的,若拿地球上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有些地方是真空的。可是星云的体积十分庞大,常常方圆达几十光年。所以,一般星云较太阳要重的多

3、天体系统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3。1地月系

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671公里的地球体内。

地球同它的天然卫星——月球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是它的中心天体。由于地球质量同月球质量的相差悬殊(成81.1:1),地月系的质量中心距地球中心只有约1650

公里。通常所说的日地距离,实是太阳中心和地月系质心的距离;通常所说的月球绕地球公转,实是地球和月球相对于它们的共同质心的公转。由于这种公转,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有以地球恒星月为周期的位移。

3。2太阳系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银河系第三旋臂——猎户旋臂上。

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员。

3。3银河系

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人们可以观察到太空有一条如云的光带,称为银河。这条光带实际上是由数以千亿颗恒星和星云组成。这些恒星分别组成许多恒星系。太阳所在的这个恒星系称为本星系。所有恒星系都围绕银河系中心转。

3。4总星系

银河系、河外星系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用最先进的观测手段观察宇宙,已经能够观察到距地球200亿光年的天体。以此距离为半径所绘的大圆球,就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所有的星系和在一起,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但并非宇宙边界。

太阳系及其成员。太阳概况。太阳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1、太阳系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

依照至太阳的距离,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8 颗中的7颗有天然的卫星环绕着,这些星习惯上因为地球的卫星被称为月球而都被视为月球。在外侧的行星都有由尘埃和许多小颗粒构成的行星环环绕着,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见的行星以五行为名,在西方则全都以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为名。

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

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力与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让能量稳定的进入太空。

太阳在赫罗图上的位置

2、太阳在分类上是一颗中等大小的黄矮星,不过这样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会,其实在我们的星系中,太阳是相当大与明亮的。恒星是依据赫罗图的表面温度与亮度对应关系来分类的。通常,温度高的恒星也会比较明亮,而遵循此一规律的恒星都会位在所谓的主序带上,太阳就在这个带子的中央。但是,但是比太阳大且亮的星并不多,而比较暗淡和低温的恒星则很多。

太阳在恒星演化的阶段正处于壮年期,尚未用尽在核心进行核融合的氢。太阳的亮度仍会与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现在的75%。

计算太阳内部氢与氦的比例,认为太阳已经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离开主序带,并变得更大与更加明亮,但表面温度却降低的红巨星,届时它的亮度将是目前的数千倍。

太阳是在宇宙演化后期才诞生的第一星族恒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比氢和氦重的金属(这是天文学的说法:原子序数大于氦的都是金属。)。比氢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须经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释入宇宙的空间内。换言之,第一代恒星死亡之后宇宙中才有这些重元素。最老的恒星只有少量的金属,后来诞生的才有较多的金属。高金属含量被认为是太阳能发展出行星系统的关键,因为行星是由累积的金属物质形成的。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1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

太阳耀斑太阳耀斑(Solar flare)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光斑

谱斑

太阳风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造成了地球上的极光

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

日珥

太阳活动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人类心脏和神经系统的疾病,甚至交通事故都有关系。因此也形成了太阳活动预报这门学问。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二)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2、第一个证明地球形状的人:麦哲伦(葡萄牙人)。

1.3、地球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

2、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

2.1、地轴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

2.2、南、北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2.3、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

画辅助图:(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状;

(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南纬。

2.4、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2.5、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6、经度从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120°E”读做“东经120度”;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20°W”读做“西经20度”。

2.7、东、西半球习惯上,自20°W经线顺时针地(或自东向西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西半球。自20°W经线逆时针地(或自西向东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东半球。

2.8、经线的特点⑴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⑵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

⑶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且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9、纬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等。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叫纬线圈。

2.10、纬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分别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北纬90度就是北极,南纬90度就是南极。表示方法:“22°N”读做“北纬20度”;“40°S”读做“南纬40度”。

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4万公里。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0。

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0°~30°SN为低纬地区;30°~60°SN为中纬地区;60°~90°SN为高纬地区。

2.11、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的用途:⑴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40°N、116°E的交点附近。⑵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

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

例题1、地球上某点,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 A、23.50N,1600E B、23.50S,1600E C、23.50N,200W D、23.50S,200W

例题2、某人从某地A出发,依次向南(B)、东(C)、北(D)、西(E)各行200千米,那么该人回到哪里?(考查了学生的方向和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

提示:A地的位置有五种可能,(1)赤道 (2)北半球 (3)南半球 (4)北极点 (5)南极点

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

3、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图略)

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但边远地区需调整作息时间)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十二时区比西十二时区早24小时,即早一天。但钟点相同。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例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例2、当全球日期属于同一日期时,北京时间为:()

A、6时

B、8时

C、12时

D、20时

例3、某地北为中纬度,南为低纬度,用的是“北京时间”,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23026′N,1200E

B、300N,1150E

C、23026′S,1160E

D、300N,1400E

例4、从甲地(700N,800E)到乙地(700N,150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

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

(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是:以球心为球心,以大圆半径为半径,经过两点的一段劣弧。)

(2)、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

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

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

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恒星日永远是23小时56分4秒)。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 10/4分钟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2)产生地方时差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A.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B.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C.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开普勒定律:等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速度: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10

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启发思考:地球直立公转、倾斜公转、横卧公转时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关系,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训练1、快速、正确地说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2、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900—黄赤交角=极圈纬度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想象思考: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

5、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结论:H=900-φ±δ(φ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

例题1、计算南通310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计算10月1日时,澳大利亚悉尼320S的正午太阳高度。

3、设M(纬度00,300E),N(23026ˊS,300E)两地正午太阳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 、Hm 和Hn 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夏至日时,同时达最小值)

B 、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 (当太阳在11034ˊS 时)

C 、每年约有9个月Hm>Hn (除太阳在11034ˊS~23026ˊS 移动时)

D 、任何时候都Hm ≥Hn (当太阳在23026ˊS 时,Hn=900> Hm)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 公转地理意义间的相互关系:

公转

黄道面 自转

赤道面 斜身 绕日 方向

不变 黄赤交角

230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间周年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五带形成 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补充: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学会绘制太阳日照图:

掌握方法: 1、先确定直射光线位置(画奇数根)

2、画出晨昏线位置(过地心)

3、绘出夜半球

练习题:

习题1、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月

日。

(3)A地地方时应在时分至时分之间。

习题2、读某日地球光照图,

回答有关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

为。(2)A点

位于C点的方向。

(3)这一天B点夜长

小时,D点昼长小时。

(4)此时H点为点

钟A点为点钟。

(5)曲线F-G-D表示的是

线(晨线、昏线)。

(6)此时全球已有多少范围进入新的一天(一小半,一大半,一半,全部)?。

习题3、(1)在同一经线上,相等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一纬线上,相等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晨线与西经20度重合,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A.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

1/5000,比例尺变大。

B.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C.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例题1、将1:10000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图比例尺为1:20000000

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

例题2、按照1:50000000的比例尺,绘制一幅中国政区图,图纸的长度不得小于______

厘米,图纸的宽度不得小于_______厘米。(10.4厘米 11厘米)

例题3、在1:30000000比例尺的中国地形图上。用尺子量某条河流的长度为21厘米,这条河流是我国的_________。(长江)

例题4、在比例尺为1:140000000的世界地图上,量得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为4.4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是______公里。把原图放大到2倍后,新图的比例尺为

_________。在放大后的新图上,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是________厘米。

(3)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震线、等降水量线)

等值线的概念:是某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值线图的一些特点:等值线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缓急、递变方向及分布特点等。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1)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2)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例如200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题:(图略)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3)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示意图如下)

例题2、98年高考题: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注:等高距----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A、180米

B、220米

C、320米

D、280米

2、实际运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例题6、分析我国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火洲(吐鲁番)的成因。

处于长江河谷的背风坡处于吐鲁番盆地中

(2)与河流水文结合:

A.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B.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3)与地区规划结合:

A.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B.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C.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3、地形剖面图: (用途:表示某条线上的地面起伏和坡度和缓。)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画法: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下图的垂直标尺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比例尺: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要基本掌握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

2.我国西部沿87030′E的地形剖面图

3.美国地形剖面图

4.沿0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

5.沿南纬300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

6.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

(二)等温线的判读:

目标: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

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1、判读规律:

(1)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2)等温线疏密: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我国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密集------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平均?>30.60C ,海南岛160C 以上,温差达480C 。)

分析原因:A 、纬度因素:北方冬季太阳高度小,且昼短夜长。

B 、冬季风因素: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南方由于受重重山地 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

一月份00C 等温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我国七月份等温线分布稀疏------夏季我国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漠河160C ,

海南280C ,南北温差只有120C 。)

分析原因:北方虽太阳高度较南方小,但夏季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夏季最冷出现在青藏高原80C (地形因素)

(3)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处的等温线

较平直,说明海洋 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大陆夏季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大陆冬季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海洋冬季气温高向高纬凸出海洋夏季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地势较低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地势较高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暖流经过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低向低纬凸出总结: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例2、读非洲赤道以北和以南地区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见初中第2册),分析回答:(1)等温线为什么在大陆内部向南向北弯曲?

(2)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哪里气温高?为什么?

(3)从等温线值来分析,说明非洲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4)为什么非洲可以用年均等温线,而其他各大洲却要用1月或7月等温线图来说明气温分布特点?

(三)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目标:(1)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

(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2)判断风向

(3)分析天气变化

1、判读规律: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四)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

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

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

(五)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六)等震线的判读:

等震线上地震裂度处处相等。

(四)地壳和地壳运动

火山。地震。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地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变化。

(1)见“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圈层范围特征组成物质

地壳地表以下很薄一层固体外壳平均厚

度约17Km,大陆部分33Km,海洋

部分6Km

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

底薄

地壳中有90多种化学

元素,其中氧占一半,

硅占41多。

地幔介子地壳和地幔之间,深度5~70Km

至2900Km。

分上、下地幔,上地幔顶

部有一软流层,一般认为

是岩桨发源地,软流层以

上至地壳为平常所说的岩

不圈。

主要为铁镁的硅酸盐

类。

地核地下2900Km至地心处外核为液态状,内核为固

态。

铁、镍为主

(2)

1、陆地

①陆地(Land)地球表面未被水淹没的部分叫陆地,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几部分组成。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75米。人们在陆地上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人类文明,

建设美好的家园。

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面积广大的陆地称大陆,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大陆等六块,总面积为1.391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称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陆地大部分分布于北半球,岛屿多分布于大陆的东岸。陆地表面起伏不平,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

(1)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3.地震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叫地震,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下发生地震处称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称地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称纵波,在地壳内波速约5—6公里/秒;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称横波,在地壳内的波速约3—4公里/秒。由于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时纵波速最快,故人们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而后横波到达,人们才感到左右摇晃。地震强度以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等级和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度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台站地震图上记录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与相应周期,参考有关数据,按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级与释放的震波能量密切相关,震级每增大一级,能量约增33倍。震级无上限。迄今记录到最大震级是1960年5月在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它掀起的巨大海啸,推起10米余的波墙,震感波及到万余公里的日本海岸。多数地震人们无感受,称微震;人们可直接感受到的,称有感地震,约3级;5—7级地震,对地表和地物会有不同程度破坏,称强震或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为大地震,破坏性很大。同一次地震,各地破坏程度不一。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远,地震渐减弱,烈度减小。在震级相同下,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震源越深,破坏减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震烈度分为12级,人无感的为1度,一切建筑物被毁为12度。强震是一种严重自然灾害。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7.8级大震,死亡24万多人。

地震的诱发因素有多种,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而引起的叫构造地震,最常见,波及范围广,并可造成巨大破坏;由火山喷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和强度均不大;岩洞崩塌引起陷落地震;人们钻探、修水库等也可诱发地震,称人为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源地震,深300—700公里;中源地震,深70—300公里,浅源地震,深<70公里;其破坏性大。

地震可能造成巨大灾难,故要做好地震预报工作实践证明,震前是有异常现象的,如地球磁场、重力场异常,地应力、地倾斜变化,地下水位及地下水化学成分突变,某些动、植物及天气异常等。人们综合各方面的预兆,提前发出即将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但地震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或发生震中迁移,所以准确预报并不容易。

(4)褶皱和断层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内力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证据,它使地壳变形成岭、谷和盆地。

1.褶皱沉积岩层原始状态呈水平层状。经地壳运动,原始岩层受挤压,产生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式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是指褶皱中心岩层向上隆起,两侧岩层向外倾斜;向斜是指褶皱中心向下凹陷,两侧岩层向中心倾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可能出现背斜是谷,向斜成山的地形。这是因背斜中心部分岩层向上变曲产生张力,导止岩层破裂,易受风化和剥蚀,被蚀成谷,称次成谷;向斜部分受挤,凹地接受风化崩落物堆积,基岩受保护,最后反而残留成山,称次成山。有的背斜一侧可能岩层软硬相间,软岩易受蚀成谷地,硬岩抗蚀力强,突起成岭。所以背斜和向斜应根据岩层倾向和向新老接触关系来判别(见图1-30)。

2.断层岩层受力产生破裂称为节理,破裂所在的面称为节理面。地壳运动沿节理面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是正断层和逆断层(图1-31)。断层可能组合出现,两侧断裂上升,中间陷落成为陷落谷地。

研究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对建设有重要意义。例如,地下水常在断层带出露;电站、桥梁、水坝不宜设在有断层的部位,因断层带岩石破碎,地基不稳。

(5)地壳运动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

根据地壳物质的结构、构造、形态及各大陆物质的对比人们发现地壳是不断地发生运动,有时缓慢,有时剧烈。地球的各个部分运动的速度和规模时空上也有差别。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呢?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的资料,对地壳的运动提出以下几种推理:

1.大陆漂移说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存在的许多相似性,包括两岸海岸线形状的吻合。地层和古生物的一致,认为构成地壳大陆硅铝质物质较轻,它像航船一样漂浮在地壳基层,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移动。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这一假说得到大量而有力的科学资料所证实。这些资料认为在地壳发展历史延续到古生代的二

叠纪时,地球上只有一个联合古陆(图1-32(1)),大西洋和印度洋均不存在,非洲东岸与南极大陆相连。此后,由于联合古大陆分离向各方漂移,才逐渐步入今日全球海陆分布的势态(图1-32)。

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以后产生的海底扩张说回答了这个问题。

2.海底扩张说①六十年代初,科学家们根据大洋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和海底测量资料,认为大洋地壳在地幔软流圈对流的驱动下,每年以几厘米速度移动,由于岩浆通过洋中脊上升,到达顶部冷却、固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而后,继续上升的岩浆把已经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侧,从而使海底得到不断扩张。扩张着的大洋地壳移动到岛弧一海沟带,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为地幔所吸收同化。正是由于海底不断扩张,比较轻的硅铝层大陆也就可以在比较重的硅镁层上移动。

(6)板块构造说①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说的进一步引伸,三者彼此联系,形成全球大地构造体系。板块说认为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地球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例如海岭、岛弧、水平大断裂)所分割,形成不连续的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共划分六大基本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板块包括大陆和领近的海洋。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两个相邻板块交接带,正是地壳活动带,火山、地震活动强烈频繁。两个板块相碰撞,岩层受到挤压形成山岭,同时有岩浆侵入与火山喷发。喜马拉雅山正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受到亚欧板块抵抗而隆起的,今日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接带,称为地缝合线;印度洋板块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两个板块相叠加,从而造成青藏高原巨厚地壳。太平洋板块从东南方向由岛弧外海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受到亚欧板块抵抗,从而造成我国东南部一系列北东走向山岭,同时产生大面积岩浆侵入与火山喷发。

(7)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座死火山,500多座活火山,受岩浆活动的影响有的在近期仍有喷发。地球上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差不多时刻都有地震发生。平均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当然,绝大多数是需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到。一般有感地震每年也有5万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约有20次。火山和地震的分布都有一定规律。一是环太平洋的沿岸和岛屿地带;二是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喜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带汇合;三是大洋海岭带、大陆裂谷带(如东非大断裂带)(见图1-35)。

对照世界六大板块分布与火山、地震分布图。人们清晰地看到,火山和地震都集中在各板块之间的缝合带或俯冲带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东岸的美洲板块,西岸的亚欧板块的交接带上两个板块之间相撞,岩层受挤压,隆起成高山,同时有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用板块的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已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

(8)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补充: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

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外力作用的强弱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影响地形发育的水文、植被等因素都受到气候条件的控制。例如寒冷的冰川覆盖地区以冻融崩解、冰川作用为主,干旱地区流水作用不显著而风沙作用占居优势,温暖潮湿地区的流水作用最为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风化壳、残积物都明显地具有地带性的特点,甚至一向被认为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气候的烙印。特别是气候可以通过植被、水文对地形产生影响: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良好的地区,植被抑制了外力侵蚀作用的发展,从而起到保护地面的作用;而植被稀疏、甚至地面裸露的地区,则加强了流水、风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强度。

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一般说来,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也随着绝对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前者称水平(纬度)地带性,后者称垂直(高度)地带性。降水则不完全取决于纬度和高度,还受制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在细节上甚至还取决于地形的起伏。因此,在每一个气候区中都具有独特的水、热对比关系,独特的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对比关系,独特的风化速度、外力作用强度、外力作用组合,因而也就会产生独特的地貌组合。这些将在以后有关地形成因类型的各章节中加以讨论。

此外,不同的岩石固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地形特征,但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形成非常不同的地形形态。同样,有些不同性质的岩石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却有可能产生十分相似的地形。例如在高山峰顶,寒冻风化作用可以使花岗岩山体出现陡峻尖锐的山峰;同样,许多种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下,也都可以表现为通常花岗岩地区常见到的那种浑圆的地形形态,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后果。

岩石通过风化碎裂以后,就会受到重力、风力、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的搬运并堆积到低洼处。据估计,解放前,黄河从陆地上剥蚀、搬运、堆积到渤海里的泥沙,平均每年达10亿立方米,如果再加上其他河流和风力送来的泥沙,总计可在20~30亿立方米以上,假如渤海底部是稳定的,那么只需要1000多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渤海填平。然而由于渤海底部在不断下沉,所以在历史时期中,渤海的面积虽然略有缩小(如黄河口、海河口等逐渐外延),却并未被填满,这就可以证明,目前的渤海仍处在一面沉降、一面堆积之中,而且堆积和沉降的速率相差不多,大体上可以互相平衡。

可以这样认为: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内力作用往往为外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

从地质历史各个阶段来看,有时可能内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可能外力起主要作用。而内、外营力对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岩石长期不断的相互作用,才促使地球上各种地形的不断演化和发展。以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来分析,内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褶皱、抬升为主,东部地区以沉降、下陷为主;外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剥蚀作用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

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

流水侵蚀:河谷,沟壑,喀斯特地形

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侵蚀:冰川谷,角峰,冰蚀湖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讲义(经典打印)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 考点一 地球仪与经纬网应用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①经线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② ?????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经度 纬度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1)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二、经纬网的应用 1.定“方向”——先定南北,再定东西,东西方向找劣弧。 A 在 B 的西北方向;D 在 C 的正东方向;E 在 D 的正南方向; E 在 C 的东南方向。 2.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千米。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即:纬度差×111km 。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若两地在同一纬线上,只要指导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两地之间 的距离。即:经度差×111×cosφ千米。 3.定“范围” 图3和图4的4个阴影地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 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4.定“最短航线” (1)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 面的交线,如右图6所示;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 是确定的,如图7所示。 (2)确定“劣弧”: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地球与地图专题

微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1.(2013·天津文综,8)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 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 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 2.(2017·河北衡水中学模拟)“中国高铁第一单”——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于2016年1月22日开工,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重要城市万隆,位于印尼人口最多的爪哇岛上。下图为雅万高铁沿线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 (1)图示岛屿的山脉主体走向大致为( ) A.南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西北—东南 (2)雅万高铁全长约为( ) A.100千米 B.150千米 C.250千米 D.300千米 (2017·长春模拟)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抵达乙地(60°N,80°E)。据此回答3~4题。 3.飞机飞行航线() A.一直不变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D.先向北后向南 4.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 A.8小时B.12小时C.16小时D.20小时 5.(2015·课标Ⅰ,6)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 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 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下题。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 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A.66.5°N B.60°N C.53°N D.40°N 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如果图示范围在图上的面积约8平方厘米,而其 代表的实地面积约为20 000平方米。据此完成下题。 6.这幅图的比例尺最接近的是( ) A.1 5 000 B.1 1 000

2018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 地球和地球仪讲义 湘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 中考地理复习说明 一、教材版本的问题 二、同学们的担忧 基础薄弱,没信心怎么办? 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三、给同学的学习建议 主科学累了,学学地理。 做笔记、看地图、做几道对应的练习题。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仪

题一:2013年06月20日同学们观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讲课,下面是同学的讨论,正确的是() A. 宇航员从太空可以看见地球上布满了经纬网 B. 宇航员用肉眼可以看出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 C. 在宇航员之前,是哥伦布首次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D. 从太空看地球,把地球称为“水球”更符合实际 2. 纬线与经线

题二:下列纬线中,最长的是() A. 66.5°S B. 北纬10° C. 南纬7° D. 23.5°N 题三:纬度40°,经度119°的点在地球上共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题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假如一架飞机从上海出发,沿着纬线一直向正东飞行,最终能回到原地 B.如果在南极点建一座房子,它的四面都是面向北 C.本初子午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D.一架飞机从北京出发,沿着经线一直向北飞行,最终会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 3. 经纬网定位

诀窍:先找出0°纬线和经线,再判读是南纬或北纬,是东经或西经。 题五: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图判断,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 A.38.2°S,120.6°W B.30.1°S,142.6°W C.45.2°N,138.6°E D.38.1°N,142.6°E 题六:读下图完成1~2题。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专题1 地球和地图汇总

专题1 地球和地图 一、单项选择题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2010年11月29日~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6次会议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坎昆召开。读图1回答1-2题。 1.图1尤卡坦半岛为墨西哥著名半岛,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在比例尺1︰5000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 ) A.4cm2B.40cm2C.80cm2D.8cm2 2.会议期间,某日坎昆日出时,某地也恰好日出,但昼长比坎昆长,则该地位于坎昆的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3.图2四地水系图中,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图2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2题。 4.图中断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 A.200米 B.239米 C.250米 D.300米 5.河滩A、B之间河段的河流流向大致为( ) A.自西北向东南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东北 6.(2012届信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下列三幅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三种地形,比例尺分别为1:100 000, 1:10000, 1:100,则坡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乙甲 右图为一方格状经纬网示意图,图中A.B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相差4小时。据此回答5-6题。 7.有关该图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 B.AC段的比例尺大于AB段 C.AB段的比例尺为1:10 000 000 D.CD段的比例尺比AB段大2倍

读以下两幅经纬网图,完成7-8题。 9.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正确叙述是( ) A.甲地乙的东南方B.丙在乙的东北方向C.丁在甲的西北方向D.乙在丁的西南方向

专题1-地球与地图知识框架与练习

专题01 地球与地图 【考点】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意义;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基础知识】 一、地球 1.形状:的椭圆形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 二、地球仪 1.经线和纬线 纬线经线图示 概念地球仪上与平行的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特点 线圈 形状 圆形;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纬线圈,只 有能平分地球 半圆形;两条正相对的组 成经线圈,且每个均可平 分地球.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约 _____万千米,两极收缩成一个点。南、 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________。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_____。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 _________最大,向两极递减 指示方向指示_______方向指示_______方向 纬度经度 实质 某地和地心的连线(即该地的地球半 径)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 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 面之间的二面角

图示 起始点_______ (0°纬线) ______________ (0°经线) 划分 方法 从赤道向南、北各划分90°,以北 为,度数增大,以 南为,度数增大 从0°经线向东、西各划分180°, 向东为,度数增大,向西为 ,度数增大 半球 划分 以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为东半球, 160°E~180°~20°W为西半球 3.经纬网 (1)定义:在或地图上由和相互交织构成的网。 (2)意义:对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进行,确定其经、纬度坐标。 如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分别为A(),B() 三、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 (1)一般定向法:。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是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纬线指示。 2.比例尺 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法、、三种

2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第 2 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第1节 地球体 一、地球体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体的量度 公元前3世纪 ●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地是个球体。 ● 埃拉托色尼对地球大小作了第一次估算。 ● 这个角度约是圆周的1/50 ● 这个角度约是圆周的1/50 (这个角度约是圆周的1/50) 公元724—725年 张遂(一行)组织测量计算得子午线上的纬度1°的地面距离约132 km ,比现代测量值约长21 km 公元827年 ● 阿拉伯回教主Al Mamum (阿尔曼孟)推算出1°子午线弧长,比现代测量值只差1%。 17世纪后 ● 牛顿论证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 清康熙年间天文–大地测量,实证地球不是正圆球。 ● 法国1735年测量论证地球是椭球。 现代天文测量 ● 地球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圆周长 圆周角 = 弧长弧度50 赛伊尼的子午线长地球周长=亚历山大到

——地球体的自然表面 地球的自然表面并不光滑平顺,珠穆朗玛峰(8 844.43 m)与马里亚纳海沟(11 034 m)之间的高差约达20 km。 由于地球的自然表面凸凹不平,形态极为复杂,难以成为测量与制图的基准面。应寻求一种与地球自然表面非常接近的规则曲面,来代替这种不规则的曲面。

(二)地球体的物理表面 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似的不规则椭球体。 寻找一种与地球自然表面非常接近的规则曲面,来代替这种不规则的地球面 与重力方向相垂直,可有无数个曲面,每个曲面上重力位相等,重力位相 等的面被称为重力等位面,即水准面。 理想水准面:它是一个无波浪、无潮汐、无水流、无大气压变化,处于流体平衡状态的静止海平面。它没有棱角,没有褶皱 大地水准面:以理想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的封闭曲面。 ( 它实际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是逼近于地球本身形状的一种形体,称大地体) 在实际测量中以似大地水准面代替大地水准面,两者在海洋上完全重合,在陆地上只在山区有2~4 m的差异。 各国也往往选择一个平均海水面代替大地水准面,以其作为统一的高程基准面。 大地水准面的意义: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 ●可用重力学理论进行研究 ●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 (三)地球体的数学表面 地球椭球体:假想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以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表面。 它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所以人们视其为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附答案)100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铁路工程师为修建某高速铁路进行地形测绘时,绘制了该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读该路段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地位于鞍部,乙地位于陡崖 B. 测绘时,沿②线上山比①线更省力 C. 铁路桥AB段的桥面海拔为900米 D. B和C两隧道口间的实际长度约40千米 【答案】 D 【解析】【分析】由图中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甲地位于鞍部、乙地位于陡崖;测绘时,沿②线上山比①线更省力,因为②线坡度更缓;铁路桥AB段的桥面海拔为900米;图中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千米,B和C两隧道口间的实际长度约为4千米,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区域B点与乙村的温差可能为() A. 3.6℃ B. 5.4℃ C. 6℃ D. 7.2℃(2)下列地点位于③处可视范围的是() A.②镇、乙村

B.甲村、A山山顶 C.⑤镇、B山山顶 D.甲村、④镇 (3)为了将①地的铁矿运到②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A.M线 B.N线 C.P线 D.Q线 【答案】(1)A (2)B (3)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图的等高距为200米,图示区域B点与乙村的海拔高度分别为800米-1000米,200米-400米;高差大约为600米左右,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图示区域B点与乙村的温差可能为3.6 ℃左右,故答案为:A。(2)读图可知,③处位于山谷处,甲村也位于山谷处,所以能看到;A山顶海拔高度比③处高,地势高,也能看到;②镇、⑤镇北B山遮挡,看不见;乙村在另一条山谷内,被山脊遮挡,看不见;B山山顶是可以看见的,故答案为:B。(3)读图可知,铁路修建要沿着等高线,所以P、Q向不合理;而M线要比N线距离长,所以M线不合理,故答案为:B。 【点评】(1)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垂直递减,递减率大约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或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依据两地相对高度差和其中某地温度,即可求出另一地区的温度数值。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3)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修建的限制较少,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修建的原则主要是少占耕地,可以以高架路的形式减少对耕地的侵占;山地地区对交通线路修建限制较大,一般沿等高线修建,陡坡上呈之字形修建,可以减小车辆爬坡难度。 3.地球的形状是() A. 正球体 B. 不规则球体 C. 圆形 D. 椭圆形【答案】 B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答案为:B。 【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

(word完整版)【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1章地球与地图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讲义湘教版必修1.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 考点一 地球仪与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①经线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②纬线特点???? ?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 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4)经度和纬度 经度纬度 图示 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 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 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划分半球20°W~0°~160°E为东半球, 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 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 线。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 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经度和纬度的判断方法 (1)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① B.②

地球和地图专题训练题及答案.doc

图8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专题训练题 一、读图1.1,回答下题: ( ) 1、甲、乙两地的时差为6小时,当甲地的居民午餐时,此刻乙地的学生最有可能进行的活动是: A.在学校晚自习 B.清晨早锻炼 C.中午用餐或午休 D.收看晚间新闻联播 二、读图1.4,回答2~4题: ( )2、图中王村和李庄所在位置山体部位 的名称分别是: A.山顶、山谷 B.山脊、鞍部 C.陡崖、山脊 D.山谷、鞍部 ( )3、A 所在地区的地形是: A.丘陵 B.高原 C.盆地 D.平原 ( )4、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 A. C 地 B. E 地 C. A 地 D. B 地 三、读图2.1完成5-8题。(7分) 5、 地球自转的周期:__________, 以下现象主要由自转造成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D.四季变化 6、从图中A点出发,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A点,该行程全长约_________千米。 7、该图所示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____(重要纬线的名称),此时临沂地区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天正午时分,临沂地区学校旗杆的影子与( )图所示最相似。 A. 北 B. 北 C. 北 D. 北 8、 如图2.1所示,出现极昼的地区B所对应的温度带是( )。 A.南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北寒带 四、2010年11月12日-27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读图8“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9~10题。 9、广州亚运会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A .①段 B .②段 C .③段 D .④段 10、广州亚运会期间,福州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A .昼长夜短 B .昼短夜长 C .昼夜等长 D .出现极昼现象 五、读图12“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A ;B 。 12、A 地与D 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同一时间测得A 、D 两地的气温相比,______地气温更高。 图1.4 2011年 6月 22日 阳 光 0° 23.5°23.5°S 66.5°66.5°S ? A B 赤道 太 线 北 南 图2.1 图1.1

完整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1章地球与地图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讲义湘教版必修1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 2地琛也.绎待丽及菇忙理甘*日卅瓦二的齐问、比例尺.常爪圈價和订记 考点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 .地球仪 (1)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 --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_____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 2万千米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 ②纬线特点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 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知识整合 知识回顾理清救财 必修 1第一醴地球9地图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 【曲刑良示]1地珠的形状和丈小 鬥|厅下兴 平坤拜: b 357千末 亦逋屮輕: h :j ;H rx

(4) 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北楼 /?Z- -A \ A/ JX 图示 A V i A iJt _ 進 H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 90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 分布规律 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20° W 0°?160°E 为东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划分半球 160° E ?180°?20°W 为西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 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 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特殊经纬度 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 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 ■方法技巧■ 经度和纬度的判断方法 (1) 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⑵ 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 已知甲地(30 ° S,45° E)和乙地互为 对跖点。读图,回答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 .① B.② 解题探究 剖析题型归纳总结 1?2 题。

坐标系统与地图投影--基础知识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导读:正如上一章所描述的,一个要素要进行定位,必须嵌入到一个空间参照系中,因为GIS所描述是位于地球表面的信息,所以根据地球椭球体建立的地理坐标(经纬网)可以作为所有要素的参照系统。因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为了能够将其表面的内容显示在平面的显示器或纸面上,必须进行坐标变换。 本章讲述了地球椭球体参数、常见的投影类型。考虑到目前使用的1:100万以上地形图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本章最后又对该种投影类型和相关的地形图分幅标准做了简单介绍。 1.地球椭球体基本要素 1.1地球椭球体 1.1.1地球的形状 为了从数学上定义地球,必须建立一个地球表面的几何模型。这个模型由地球的形状决定的。它是一个较为接近地球形状的几何模型,即椭球体,是由一个椭圆绕着其短轴旋转而成。 地球自然表面是一个起伏不平、十分不规则的表面,有高山、丘陵和平原,又有江河湖海。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为海洋所占用,29%的面积是大陆与岛屿。陆地上最高点与海洋中最深处相差近20公里。这个高低不平的表面无法用数学公式表达,也无法进行运算。所以在量测与制图时,必须找一个规则的曲面来代替地球的自然表面。当海洋静止时,它的自由水面必定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方向)成正交,我们把这个面叫做水准面。但水准面有无数多个,其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可以设想这个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穿过大陆和岛屿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图4-1)。 图4-1: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叫大地球体。由于地球体内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引起重力方向的变化,导致处处和重力方向成正交的大地水准面成为一个不规则的,仍然是不能用数学表达的曲面。大地水准面形状虽然十分复杂,但从整体来看,起伏是微小的。它是一个很接近于绕自转轴(短轴)旋转的椭球体。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球体通常称地球椭球体,简称椭球体。 1.1.2地球的大小 关于地球椭球体的大小,由于采用不同的资料推算,椭球体的元素值是不同的。现将世界各国常用的地球椭球体的数据列表如下: 表4-1:各种地球椭球体模型 椭球体名称年代长半轴(米)短半轴(米)扁率 白塞尔(Bessel) 1841 6377397 6356079 1:299.15 克拉克(Clarke) 1880 6378249 6356515 1:293.5 克拉克(Clarke) 1866 6378206 6356584 1:295.0 海福特(Hayford) 1910 6378388 6356912 1:297 克拉索夫斯基1940 6378245 6356863 1:298.3 I.U.G.G 1967 6378160 6356775 1:298.25 埃维尔斯特(Everest) 1830 6377276 6356075 1:300.8 1.1.3椭球体的半径 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椭球体的大小,通常用两个半径:长半径a和短半径b,或由一个半径和扁率来决定。扁率α表示椭球的扁平程度。扁率的计算公式为:α=(a-b)/a。这些地球椭球体的基本元素a、b、α等,由于推求它的年代、使用的方法以及测定的地区不同,其结果并不一致,故地球椭球体的参数值有很多种。中国在1952年以前采用海福特(Hayford)椭球体,从1953-1980年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有了更精密的测算地球形体的条件。1975年第16届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上通过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一号决议中公布的地球椭球体,称为GRS(1975),中国自1980年开始采用GRS(1975)新参考椭球体系。由于地球椭球长半径与短半径的差值很小,所以当制作小比例尺地图时,往往把它当作球体看待,这个球体的半径为6371公里。 1.1.4高程 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程,称为绝对高程。如图2所示,P0P0'为大地水准面,地面点A和B到P0P0'的垂直距离H A和H B为A、B两点的绝对高程。地面点到任一水准面的高程,称为相对高程。如图2中,A、B两点至任一水准面P1P1'的垂直距离H A'和H B'为A、B两点的相对高程。

地球与地图专题训练

2016年秋季期高二国庆地理作业地球与地图专题训练经纬网的应用 (2015·新课标Ⅰ,6)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第1题。 1.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 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 飞行,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 度位置可能为 A.66、5°N B.60°N C.53°N D.40°N (2015·课标全国Ⅱ,7)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与渔业 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 需求外,还远销其她国家, 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 完成第2题。 2.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 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 产品首先应销往 A.美国 B.日本 C.澳大利亚 D.法国 (2014·课标全国Ⅱ,3)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 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 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 订单。据此完成第3题。 3.甲国位于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016·北京文综,2)2016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读下图,回答第4题。 4.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 C.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D.南部沿海有寒流经过 (2015·山东文综,11)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 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第5题。 地层新老关系地层代号观测点坐标 新 ↓ 老 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5、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地图三要素 (2016·北京文综)右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 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7.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2013·课标全国Ⅰ,10)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 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完成第8 题。 8.气象部门发布了暴 雨预报,甲地暴雨 开始的时间约为 A.14日14时 B.14日19时 C.15日4时 D.15日11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012·课标全国)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 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9~10题。 9.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0.桥梁附近河岸与山 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2016·江苏地理)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 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与观景的备选地点。 读图回答11~12题。 11.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就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就是 A.③ B.④ C.⑤ D.⑥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 m B、55 m C 、60 m D 、65 m 14、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就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 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 m B、40 m C、65 m D、90 m 16、(2016·新课标全国Ⅰ,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 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与肉食 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 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 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与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 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她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6分) 17.(08年全国卷I,36(1)(2))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 由。(9分) ⑵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18.[2014·四川文综,13(1),4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分解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2.1 地球体 一、地球的自然表面 浩瀚宇宙之中地球是一个表面光滑、蓝色美丽的正球体。 事实上:通过天文大地测量、地球重力测量、卫星大地测量等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二、地球的物理表面 (一)大地水准面(一级逼近) 假想将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延伸到大陆内部,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与地球比较接近的形体,其表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它实际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地球物理表面。 大地水准面的意义 1.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 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2. 起伏波动在制图学中可忽略: 对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有研究价值,但在制图中,均把地球当作正球体。 3. 重力等位面: 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高程(某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三、地球体的数学表面(地球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仍然不是一个规则的曲面。因为重力线方向并非恒指向地心,导致处处与重力线方向正交的大地水准面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曲面。大地水准面实际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 为了测量成果的计算和制图工作的需要,选用一个同大地体相近的,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表达的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地球。这个旋转椭球是一个椭球绕其短轴旋转而成,其表面成为旋转椭球面。 椭球体三要素: 长轴a(赤道半径) 短轴b(极半径) 椭球扁率f=(a-b)/a 中国1952年前采用海福特(Hayford)椭球体 1953—1980年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坐标原点是前苏联玻尔可夫天

文台) 自1980年开始采用 GRS 1975(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IUGG 1975 推荐)新参考椭球体系,并确定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北洪流村为“1980西安坐标系”大地坐标的起算点。 四、大地基准面(Geodetic datum) 参考椭球体定义了地球的形状,而基准面则描述了这个椭球中心距地心的关系。基准面是建立在选择的参考椭球体上的,且考虑到了当地复杂的地表情况。因为参考椭球体还是不能够很好的描述地球上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可以理解为基准面就是参考椭球向某个地方的大地水准面逼近的结果,它与参考椭球是多对一的关系。 (1)地心基准面 在过去的15年,使用卫星采集数据给测量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拟地球的椭球体,即地心坐标系统。地心坐标系是使用地球的质心作为中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WGS 1984这种地心坐标系。 地球表面、参考椭球体和大地基准面的关系 (2)本地基准面(Local Datum) 本地基准面是将参考椭球体移动到更贴近当地地表形状的位置,参考椭球体上的某一点必然对应着地表上的某一位置,这个点就称作大地起算原点。大地起算原点的坐标值是固定的,其他点的坐标值都可以由该点计算得到。本地坐标系统的起始位置一般就不在地心的位置了,而是距地心一定的偏移量。 每个国家或地区均有自己的大地基准面,我们通常称谓的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两个大地基准面。 我国参照前苏联从1953年起采用克拉索夫斯基(Krassovsky)椭球 体建立了我国的北京54坐标系,1978年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1975地球椭球体(IAG75)建立了我国新的大地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 G PS测量采用的WGS84坐标系采用的是WGS84基准面和 WGS1984椭球体。 五、地理坐标 一、地理坐标——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 (一)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表示。 天文经度: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两面角。 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 天文纬度: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专题一地球和地图(复习学案)

专题一、地球和地图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解读] 1、掌握经纬网特点,能够熟练判读从不同角度绘制的经纬网图。 2、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 3、理解并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 4、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分析与判读及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5、掌握等值线图的应用。 [思维导图] 考点一经纬网图的判读与应用 1.(2010·大纲全国文综Ⅱ)下图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提示:sin 45°≈0.71)() A1 300 km B1 800 km C1 000 km D2 100 km 读“世界某海岛位置图”,据此回答2~3题。 2、该岛位于北京的() 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 3、该岛出现最大范围极昼的南北跨度约有() A180千米B1 800千米C400千米D4 000千米 考点二比例尺的大小、缩放与应用 4.(2010·天津文综)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 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 A.一百万分之一B.一千万分之一C.五百万分之一D.五千万分之一 6、在此地球仪上北极点到赤道的球面距离约为________厘米() A.20 B.40 C.60 D.80

最新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在1:300000的地图上,实地距离为6千米的两城市,图上距离是() A. 5厘米 B. 4厘米 C. 3厘米 D. 2厘米【答案】 D 【解析】【分析】解: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已知比例尺为1:300000的地图 上,实地距离为6千米的两城市,则图上距离===2厘米, 故答案为:D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实际范围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则地图的图幅越大,反之越小。 2.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景区() A.流水潺潺,奇峰耸立 B.青山飞瀑,云雾缭绕 C.山林茂密,空气清新 D.湖光山色,翠竹参天 (2)若估算景区实际面积,需在图中增加() A.图例

B.比例尺 C.指向标 D.注记 (3)图示区域若发展农业,可() A.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B.大力砍伐树木,发展林业 C.开挖人工湖,增加水产养殖 D.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 【答案】(1)C (2)B (3)D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景区的等高距为25米,该处最高海拔300~325米之间,为丘陵;该风景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沛,热量充足,这里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图示内没有奇峰,没有高山和湖泊。故答案为: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就是注记,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若估算景区实际面积,需在图中增加比例尺。故答案为:B。(3)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该区域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如果滥伐森林、修建梯田,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题干得知,该区域为南岭以南某区域,地处我国南方地区丘陵地区,应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故答案为:D。 【点评】(1)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跨越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丘陵交错分布。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有小部分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大小看分母,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地形、气候、海拔差距极大,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根据本地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从地形条件来看,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低山丘陵地带可发展果林业,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可发展养殖业。 3.如下图所示,位于教学楼西北方的是()

高三地球与地图复习讲义全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 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纬线 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 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 特点形状半圆圆 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间隔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 赤道上最大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 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4.经度和纬度 经度纬度 图示 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 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 度数愈向南愈大 划分半球20°W~0°~160°E为东半球, 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 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1)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2)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1)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 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2)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 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5 (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3)确定对称点

①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南北纬相反,数值相等。如 A(40°N,20°W)与B(40°S,20°W)。 ②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 A(40°N,20°W)与C(40°N,160°E)。 ③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 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三.经纬网图的应用 1.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如图1中A在B的西北 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①如图2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先确定A、B两地经度 差小于180°,再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 ②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③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原理分别 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2.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 约是111千米,如图3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 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 递减,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 3中AC。 (3)图3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估算出。 3.定“围” (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4.定“最短航线” 球面最短距离是一段弧,该弧线的确定可依据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1)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的 交线。如图4所示。 ①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是确定的。如图5所示。 ②非赤道的纬线上两点,所在“大圆”具有以下特征: a.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 b.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 (2)确定“劣弧”:大圆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具体应该是哪一段弧线,则由“劣 弧”来决定,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如图6中的两段劣弧。 【典型例题】读“世界某海岛位置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岛位于的() 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