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胰岛素分类比较

各类胰岛素分类比较
各类胰岛素分类比较

内三科考试题

一、单选题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A )

A空腹血糖≥ 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1.1 mmol/L或任意血糖≥11.1mmol/L。B空腹血糖大于5.6 mmol/L、C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7.8mmol/L,D任意血糖≥ 7.8mmol/L

2. 糖耐量受损的诊断标准( B)。

A空腹血糖6.1 mmol/L、B空腹血糖大于5.6 mmol/L、C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D餐后1小时血糖≥ 7.8mmol/L

3.口服糖耐量试验的检查方法为:A

A一次口服75 g 葡萄糖粉,B晨起服用馒头1个、C服用葡萄糖溶液100g、D75

g 葡萄糖粉分次分别在30分钟、 60 分钟、120 分钟服用。

4.口服糖耐量试验时口服糖耐量试验时间( A )

A服葡萄糖前、及服用后30分钟、 60 分钟、120 分钟、必要时180分,B.30分钟、 60 分钟、120 分钟、D.0分、30分钟、 60 分钟、120 分钟、

5.低盐饮食需要每天摄入食盐量低于( C )

A 10mg 、

B 5mg、

C 6mg 、D3.5mg

6.糖尿病低血糖发生时血糖低于( D )

A 6.1 mmol/L、

B 7 mmol/L、

C 7.8 mmol/L、

D 3.9mmol/L

7. 危重、老年患者的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B

A6.1~7.8mmol/L B. 7.8~10.0mmol/L,,C.7.81~11.1mmol/L,D.餐后大于

11.1mmol/L

8.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为:A

A.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为3.3~5.3mmol/l;

B.HbA1c尽可能控制在7.0%以

下,C.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D.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9. 糖尿病强化治疗是:A

A.3餐前速效+睡前长效或应用胰岛素泵,B静脉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C.严格控制进食加运动,D.口服降糖药加胰岛素治疗

10.初诊糖尿病可起始应用胰岛素治疗标准:A

A .HbA1c>8%,B空腹血糖>11.1mmol/l,C HbA1c>7%、空腹血糖>7.8mmol/l,

D. HbA1c>10%

二、多选题10分

1. 3.体重指数是指正常值:(A、B)

A男性为>20Kg/m2、<25 Kg/m2,B女性大于19 Kg/m2 、小于24 Kg/m2。

C大于24 Kg/m2 、小于28 Kg/m2,D大于30Kg/m2 、小于35 Kg/m2。

2.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允许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为:(A、D )

A瑞格列奈片、B盐酸二甲双胍片、C格列苯脲片、D格列喹酮片、E阿卡波糖片3. 以下药物哪种可以经静脉给药:(A、C )

A普通胰岛素、B精蛋白锌胰岛素、C重组人胰岛素、D门冬胰岛素

4.以下药物哪种可以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A、C、D )

A普通胰岛素、B精蛋白锌胰岛素、C重组人胰岛素、D门冬胰岛素

5. 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A、B、C、D、E)

A危重、老年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8~10.0mmol/L。B妊娠糖尿病血糖为: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为3.3~5.3mmol/l;C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D 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E .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以下

6.手术治疗糖尿病的适应证:(A、B、C、D)

A、BMI≥35kg/m2;B. 年龄在18~60岁之间,C.BMI32~34.9kg/m2,经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6个月以上HbA1c≥7%,D、胰岛自身免疫抗体测定阴性,C肽水平不低于0.3mg/L;

7. 胰岛素促分泌剂(A、C、D、E、F)

A.格列齐特、

B.苯乙双胍、优降糖,

C. 二甲双胍、罗格列酮,

D.格列吡嗪,

格列美脲,E.吡格列酮、格列喹酮(糖适平)、F.瑞格列奈(诺和龙)

8. 胰岛素增敏剂(A、B)

A.罗格列酮,

B.吡格列酮、

C.格列喹酮(糖适平)、D吡格列酮、

9.α糖苷酶抑制剂:(A、D)

A.阿卡波糖(拜糖苹)、

B.苯乙双胍、C优降糖,D.伏格列波糖

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区分为(A、C、E、F)

E.中效、F长效及预混)

三、判断正误

1. 胰岛素有依赖性,一但使用后就不可以停用(X)。

2.胰岛素没有不良反应(X)。

2.长效胰岛素起效慢、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平稳无峰值减少低血糖发生(∨).

3.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就可以不发生并发症

4.糖尿病肾病患者伴或不伴有高血压均应该应用ACEI/ARB类降压药(∨)。

5.1型糖尿病为青年患者、2型糖尿病为成年患者(X)

6.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7.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心慌、焦虑、出汗、饥饿感等(∨)

8.低血糖发生后尽快服用巧克力、鸡蛋等高能量食物(X)

9. 糖尿病患者身边常备碳水化合物食物,以便及时食用。血糖水平≤3.9mmol/L时需补充碳水化合物食物或含糖食物。

10.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

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

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

当今世界,人类健康面临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正日益增加,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上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2.85亿,按目前的增长速度,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富贵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已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患者人数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3。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

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10年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病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至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有约2/3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据我国仅有1/4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6.5%),关于糖尿病需要进行宣传教育、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治疗和科研等大量工作。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我国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空腹血糖受损(IFG) :FPG 100-125 mg/dl(6.1-7.0 mmol/L);糖耐量减低(IGT):75g OGTT试验中2-h PG 140-199mg/dl(7.8-11.0 mmol/L);A1C 5.7-6.4%。IFG或IGT统称糖调解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新诊断标准:

1.A1C≥6.5%。

或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或 3.OGTT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

或 4.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 mmol/L。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原诊断标准基础上,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的内容。HbA1c能稳定和可靠地反映患者近3月内血糖水平及预后,原WHO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为≥6.1 mmol/L,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IFG切点为≥5.6 mmol/L。IFG切点下调,扩大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目前对FPG在5.6~6.0 mmol/L的人群建议生活方式干预。甚至有专家建议行OGTT试验。2010年 (ADA)已经把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首要诊断标准,最近WHO也建议HbA1c>6.5%

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然而由于我国HbA1c测定的标准化程度不够,这包括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在我国应用HbA1c 诊断糖尿病为时尚早。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方法

1.受试者空腹(8-10小时未进食)晨7:00-9:00开始,75g葡萄糖粉溶于300ml

水中,5分钟内喝完。

2.从服第一口糖水起计时,分别在0、30、60、120、180分抽血送检测血糖。

3.试验前3天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大于150g,停用避孕药、利尿剂、苯妥英

钠等影响试验结果药物。

糖尿病分类

新版指南在糖尿病分类方面依然分为四种临床类型: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致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年轻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MODY)

妊娠期糖尿病(GDM):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进展分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在发病的不同进展阶段,发生糖代谢紊乱的原因有所区别,用药原则也有差异。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对胰岛素不敏感)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即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协同作用,其病情进展分为三期。早期:2型糖尿病发病之前,其血糖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过渡阶段,包括糖耐量异常。由于多种原因,机体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迫使胰岛β细胞过度代偿而使血糖维持平衡。因而,此时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并不低,甚至略高。中期:由于长期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由过度代偿转为失代偿,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胰岛素抵抗现象持续存在,致使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衰退。晚期: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由衰退逐渐趋于衰竭,致使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缺乏,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相继发生。另外以美国DeFronzo教授为代表多位专家观点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机体多方面、多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发病机制最新观点

1.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缺陷。

2.,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

3.,肝糖输出增加。基础肝糖输出与空腹血糖密切相关,而且是决定疾病严重程度的关键。,目前发现更多的组织器官及因素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些因素包括:

4.脂代谢紊乱。脂质输注可致胰岛素调节的葡萄糖处置能力下降。

5.,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肠促胰岛素包括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

泌多肽(GIP)。2型糖尿病患者GLP-1缺乏,GIP水平升高,且对GIP的胰岛素刺激作用发生抵抗。

6.,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

7.,肾脏对葡萄糖的处理失调。2型糖尿病患者肾近曲小管细胞钠依赖性葡萄

糖转运体(SGLT2)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可增加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

8.,神经递质功能紊乱。葡萄糖摄取后室旁核和腹正中核两个区域被持续抑制,

肥胖者达到最大抑制反应的时间明显延长。

糖尿病治疗

早期用药原则:早期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血糖时而正常时而偏高。该期的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为重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早期患者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清除患者血液的糖毒性,改善甚至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的失代偿。

降低血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应是二甲双胍。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首选二甲双胍,如果没有二甲双胍的禁忌证,这种治疗则应该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对于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可选择胰岛素促分泌剂(格列吡嗪,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或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仍不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物的联合治疗。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百泌达、诺和力)、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两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时,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0.2u/Kg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0.4~0.6u/Kg皮下注射),或采用三种口服药物的联合治疗。

对于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或DPP-lV抑制剂(捷诺维)。近年来,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被观察到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如水肿、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和骨折等),TZD中的罗格列酮已被严格限制使用。DPP-4抑制剂均可以升高GLP-1水平。GLP-1受体激动剂:肠促胰素是一类由小肠分泌、可呈葡萄糖依赖性地促进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的促胰岛素多肽,在口服葡萄糖后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肽类激素;还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可能发挥心肌保护等有益作用;可以被用于三线治疗。

当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时需加用胰岛素治疗。当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物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时(3个月),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降低血糖药物分类总结

肝糖输出抑制剂:二甲双胍(一线用药)、苯乙双胍

胰岛素促分泌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瑞格列奈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DPP-4抑制剂:捷诺维

GLP-1受体激动剂:百泌达、诺和力

胰岛素

手术治疗糖尿病

目前,对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手术治疗已经被IDF和ADA承认为治疗糖尿病的手段之一。我国也已开展这方面的治疗并在糖尿病界和外科界形成了共识。

手术方式与疗效

1.可调节胃束带术:属限制性手术将环形束带固定于胃体上部形成胃小囊,

随后通过饮食控制防止胃小囊扩张,术后随访2年2型糖尿病缓解率60%。

2.胃旁路术:旷置远端胃大部、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既限制胃容量有减少

营养吸收,使肠-胰岛轴功能恢复正常,随访5年2型糖尿病缓解率80%

手术治疗糖尿病适应症

对肥胖伴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手术扩大化。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如下:1、BMI≥35kg/m2,合并2型糖尿病;2、BMI32~34.9kg/m2,合并2型糖尿病,经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6个月以上HbA1c ≥7%;3、年龄在18~60岁之间;4、2型糖尿病病程≤5年;5、胰岛自身免疫抗体测定阴性,C肽水平不低于0.3mg/L;6、无其他腹部手术的禁忌证。

手术长、短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术后30天死亡率分别为胃束带术0.1%、胃旁路术0.3%,主要并发症有:早期并发症出血、吻合口瘘、消化道梗阻、溃疡、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远期并发症有营养缺乏、胆结石、内疝形成。

关于糖尿病的血糖的控制目标

HbA1c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HbA1c的控制标准定为<7%, HbA1c降至7%时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明显降低,HbA1c进一步降低虽然可能对微血管病变有益处,但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同时也强调糖尿病治疗需要个体化,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胰岛功能相对较好,无严重并发症,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药物,以及血糖容易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把血糖降低到正常,即HbA1c<6%。

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NICE-SUGAR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人群广泛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该研究发现对危重患者血糖的更严格控制与常规降糖组相比,增加了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故目前国际上建议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要求为7.8~10.0mmol/L。

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为3.3~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以下。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差,特别在病程长,已有高危心脑血管风险的老年患者,低血糖可以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导致死亡,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可略宽于一般成人,而不必追求“完美降糖”。,接近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要求。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常伴有器官功能减退,伴心、肾、肝、肺功能不全者,应注意口服降糖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涉及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诸多指标

血糖指尖血糖空腹应在3.9~7.2mmol/L;非空腹时应<10.02mmol/L;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2007年定为6.5%,2010ADA年在7.0%以内即可。我国将血糖控制水平分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为良好,6.5%~7.5%为一般,>7.5%为差。

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mmHg)以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为首选药物。一种药物不能达到降压目标时,通常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但也并非血压越低越好,过低的血压(如<115/75mmHg)反而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增加。

血脂糖尿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应在1. mmol/L以上,女性应在1.3 mmol/L以上。未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控制在2.6 mmol/L以内,而合并冠心病者应控制更严格在1.8 mmol/L以内。甘油三酯(TG)应在1.7 mmol/L以内。

休重指数应控制在24 kg/m2以内。按体重指数(BMI)分为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 /m2)

另外对腰围、臀围有所关注,腰臀比<1

在治疗中要特别注重避免低血糖发生。糖尿病的控制更趋于个体化、人性化、合理化。

谨防低血糖发生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2.8mmol/L为低血糖,而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心慌、焦虑、出汗、饥饿感等,也可出现神志改变、抽搐甚至昏迷。但是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夜间低血糖常常难以发现和及时处理。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出现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原因及对策:

原因:胰岛素或促泌剂应用剂量相对偏大,应由小剂量开始

运动量增加,运动时要增加相应碳水化合物摄入。

饮酒,饮酒可诱发低血糖尽量避免饮酒

对策:糖尿病患者身边常备碳水化合物食物,以便及时食用。血糖水平≤3.9毫摩尔/升时需补充碳水化合物食物或含糖食物。

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或适当调高血糖控制目标。

低血糖治疗流程

怀疑低血糖立即测血糖,不能测血糖时按低血糖处理

↙↘

意识清楚意识不清

↓↓

口服20g碳水化合物或含糖食物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推

↓↓

15分后测血糖仍≤3.9mmol//L时

↙↓↘

血糖≤3.9mmol//L 血糖>3.9mmol//L 血糖﹤3.0mmol//L

再口服20g碳水化合物距下次进餐>1小时再进食再50%葡萄糖注射液60ml静推糖尿病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高血糖高渗状态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血糖高渗状态以高血糖、高渗透压、脱水为特点,血糖高达33.3mmol/L以上,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昏迷。治疗以补液、降血糖为主,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合并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疖、痈、败血症、脓毒血症、肺结核及真菌感染。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并症发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发病原因及机制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遗传易感因素、高血糖、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有关。

主要分为

1.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

19-23%。

2.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34.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0-40%、心脏微血管病变(心律

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3.神经系统并发症(60-90%),61.8%(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

4.糖尿病足15%: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烂、感染

2型糖尿病中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预防尚未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个体(肥胖BMI>24、年龄>40岁、家族史一级亲属、IGT、糖尿病前期(10%/年发展为糖尿病)患者),主要为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啤酒350ml、红酒150ml、低度白酒45ml

、约含酒精15ml)、低盐(<6g/d)、低脂饮食(占总热量10-20%)、控制体重和适量运动(30分/次.3-5次/周)。

二级预防:预防已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需正规药物积极治疗控制血糖、血脂、血压达标,在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面,应该使用ACEI或ARB治疗非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微量或大量白蛋白,按慢性肾脏疾病(CKD)分期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0.6-0.8g/Kg.d);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而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阿司匹林已被推荐用于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对于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常规服用小剂量(75~100mg)阿司匹林;10年心血管风险5%~10%的患者,应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10年心血管风险<5%的患者,不建议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三级预防:减少已发生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进展及致残率和致死率:对症治疗、延缓并发症终点事件发生,改善营养状态及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防治涉及多学科,包括药物治疗、膳食指导、营养代谢、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等,需要广大医护人员认真学习、真心投入,防治糖尿病任重而道远、关系你我他。

%

九、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一级预防有证可循

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血糖、降血压、调脂和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标准治疗)是显著减少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和死亡发生风险的最有效措施。

十、下肢血管病变

提出了下肢血管病变筛查路径、诊断标准以及多种治疗方法,为了挽救缺血肢体,可以选择血管腔内微创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3)ADA指南推荐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的总体目标为<7%。两指南都提出治疗目标和策略一定要个体化,对每个危险因素应分别予以考虑。HbA1c下降可显著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并可减少大血管并发症。对于糖尿病病程短、预期寿命长,无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个体应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是血糖控制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对于有严重糖尿病病史、预期寿命有限,有伴随疾病及多年糖尿病伴进展期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者,HbA1c控制水平不应太严格。

肾病的筛查和治疗为降低肾病的发生风险或延缓其进展,指南建议优化血糖和血压控制。指南建议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对于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及所有一经诊断的

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检测评估尿白蛋白排泄率。对于所有成人糖尿病患者,不管其尿白蛋白排泄率为多少,至少每年检测血清肌酐。血清肌酐应该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及对慢性肾脏疾病(CKD)进行分期(如果有CKD)。在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面,指南推荐,应该使用ACEI或ARB治疗非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微量或大量白蛋白。对于伴有早期CKD 和晚期CKD的糖尿病患者,指南推荐将蛋白质摄取量分别减少到0.8-1.0g/kg/d 和0.8 g/kg/d,均可改善肾功能指标(尿白蛋白排泄率和GFR)。指南建议持续监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以评估对治疗的反应和肾病的进展。如对患者肾病的原发病因不明确(活动性尿沉淀、无视网膜病变、GFR快速下降)、病情难以控制或者肾病非常严重时,应考虑患者转诊肾病专科。

血压控制

糖尿病患者就诊时应当常规测量血压,由于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时风险叠加,因此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水平低于非糖尿病者,如果两天测量收缩压≥130和(或)舒张压≥80毫米汞柱,则应该开始干预和治疗。血压的控制目的主要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具体控制目标为<130/80毫米汞柱。

当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血压不能达标或初诊时血压就已经≥140/90毫米汞柱,则应该开始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包括合理的饮食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调整心理平衡等。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防治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也会使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而单纯强化降糖治疗不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需要全面评估和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并进行适当的抗凝治疗。当存在自主神经病变时,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往往是无痛’性的,体格检查难以检查出缺血性心脏病。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和心内科正在联合进行对中老年患者中已经诊断冠心病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患者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的循证医学研究。

老年糖尿病治疗的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一般成人糖尿病是一致的,但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除了控制血糖外还应进行减少其心脑血管风险和事件的治疗,如控制血脂、血压以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这些治疗所获得的益处甚至大于严格控制血糖。老年糖尿病多属于2型糖尿病,多数病情较轻,因此如单纯饮食和运动治疗达不到要求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应注意:

1.

2.

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的问世,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典范。

1.肠促胰素的发现及治疗潜力

上世纪80年代,生理学研究显示,葡萄糖口服可比静脉输注引起更强的胰岛素分泌,提示可能存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该物质仅在口服葡萄糖时分泌,呈葡萄糖依赖式地增加胰岛素的释放。后来人们发现,小肠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可调节胰岛对进餐的反应,该激素在餐后会促进胰岛素的适量分泌,因而被命名为肠促胰素(Incretin),餐后胰岛素总量的60%是在其作用下分泌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人体的肠促胰素主要有两种,分别是GLP-1和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多肽(GIP),其作用均由相应的特异性受体介导。

人体研究显示,T2DM患者口服和输注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量的差异降低,提示肠促胰素作用减弱;T2DM患者餐后GIP水平与健康人相当,而GLP-1的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表明T2DM患者存在GLP-1缺乏。另一方面,GLP-1较GIP具有更强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并有抑制餐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抑制摄食等GIP所不具备的生理作用。因此GLP-1比GIP更适合成为治疗T2DM的靶点,开发提高GLP-1水平的药物具有

重要的临床价值。

2.GLP-1的作用机制和特点

GLP-1可作用于人体的多个器官和组织,并产生有利的生理学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

理:

高血糖时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持续输注GLP-1可显著降低T2DM 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连续输注6周GLP-1后,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显著降低。即使对于磺脲类药物失效的T2DM患者,输注GLP-1仍能引起显著的降糖和

促胰岛素分泌作用。

与其他胰岛素促泌剂不同的是,GLP-1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依赖于较高葡萄糖水平,在正常和较低葡萄糖水平下,GLP-1促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很弱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细胞水平的研究显示,在低葡萄糖水平下,GLP-1与β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仅引起钙离子少量内流和胰岛素微量释放,而高血糖时,β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ATP/ADP)比值升高,ATP依赖的钾通道开放使β细胞复极化延迟,GLP

与其受体结合后可引起钙离子长时间内流,并导致较多的胰岛素释放。GLP-1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呈葡萄糖依赖性,使得升高GLP-1水平的药物基本不会引起低血糖。

此外,GLP-1在葡萄糖摄入前连续输注3小时,可显著改善胰岛素的第一时相分泌,表明其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比较符合正常的生理模式。

保护β细胞

β细胞功能衰退是T2DM疾病进展的核心原因。GLP-1连续输注6周可显著改善T2DM 患者的β细胞功能。在动物试验和体外研究中,GLP-1还能激活β细胞再生,保护人β细胞的正常形态,并且抑制β细胞的凋亡。这一特性使GLP-1有希望遏制T2DM的疾病进展,

引起了糖尿病学界极大的关注。

胰腺外作用

注射GLP-1可延缓胃排空,长期输注后尚可作用于下丘脑摄食中枢,增加饱胀感并抑制进食,这也有利于T2DM患者控制血糖和体重。

已知心肌细胞也有GLP-1的特异性受体,GLP-1与之结合后,可以模拟胰岛素样作用,增加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在重度充血性心衰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此类患者长期输注GLP-1,可以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增强运动能力。

3.GLP-1的药理学作用及其面临的问题

尽管GLP-1具有多种治疗T2DM的有益机制,将其作为药物用于临床,长期以来却有难度。GLP-1进入人体后,可被广泛存在的二肽基肽酶-4(DPP-4)快速降解,半衰期仅为1~2分钟。因此,如使用天然GLP-1治疗T2DM,只有持续输注才能将其浓度保持在有效水平。而对于T2DM这种慢性疾病的治疗,持续输注的用药方式无疑会限制GLP-1的

应用。

为使GLP-1应用于临床,有两种思路是可行的:对GLP-1进行结构修饰,使其不易被DPP-4降解;或是抑制DPP-4,延缓内源性GLP-1的降解使其水平升高。目前,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这两个类别均已有药物获得FDA审批用于治疗T2DM,并显示出

较好的安全性和降糖疗效。

从目前的临床数据看,GLP-1类似物升高GLP-1水平、降低HbA1c和餐后血糖的效果很可能优于DPP-4抑制剂,并可较DPP-4抑制剂更有效地发挥延迟胃排空、减少热量

摄入和改善胰岛功能等作用。

DPP-4不仅可降解GLP-1,还可降解包括GIP在内的多种肽类。应用DPP-4抑制剂后,GLP-1、GIP等多种受DPP-4降解的多肽水平均可升高。如前所述,GIP不具备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摄食和胃排空等GLP-1所具备的功能。此外,在T2DM患者中并未观察到GIP缺乏,但发现了类似于GIP抵抗的状况,使GIP作用减弱。因此DPP-4抑制剂升高GIP的作用对T2DM并无明显的治疗价值。其他受DPP-4降解的肽类水平升高后产生的作用尚待研究。而GLP-1类似物可较DPP-4抑制剂更加强效、特异地升高GLP-1

水平,更充分地发挥降糖作用。

总结

肠促胰素是一类由小肠分泌、在口服葡萄糖后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肽类激素;

肠促胰素包括GLP-1和GIP,T2DM患者存在GLP-1缺乏,升高GLP-1具有治疗价

值;

GLP-1可呈葡萄糖依赖性地促进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可能发挥心肌保护等有益作用;

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均可以升高GLP-1水平,并具有很少引起低血糖、延

缓β细胞功能衰退和减少进食等优点;

GLP-1类似物的降糖效果可能优于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升高GIP水平的作

用对T2DM没有明显的治疗价值。

胰岛素分类

巧记胰岛素的名称和分类 胰岛素分子为晶体状,由6个胰岛素分子和2个Zn离子形成含锌胰岛素的六聚体,这是胰岛素在B细胞中的储存形式,但真正要被人体吸收它是以单聚体的形式,也就是说胰岛素要发挥作用必须从六聚体经过裂解变成单聚体,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弄明白这些,就很容易理解不同时效胰岛素的作用了。 目前胰岛素主要分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其中动物胰岛素由于剂型较单一,品种不全,且容易发生免疫原性,临床上较少用。 (1)超短效胰岛素 主要有赖辅胰岛素(商品名:优泌乐)和门冬胰岛素(商品名:诺和锐)。 这两个都是人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将人胰岛素的肽链上的氨基酸进行移位、替代、重组等进行新的排列,来改变胰岛素作用时间。赖辅胰岛素是在人胰岛素B28位脯氨酸由带负电荷的赖氨酸取代而形成;而门冬胰岛素则是由人胰岛素B28位脯氨酸由天门冬氨酸代替形成。之所以它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挥降糖作用就是因为这些结构的改变使电荷排斥,阻隔了胰岛素单体间的自我聚合。在溶液中胰岛素主要以单体和双体的混合物形式存在,而单体就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构,所以其作用时间就快了。 提醒:这类胰岛素注射后可以马上进食哦 (2)短效胰岛素(R) 又叫做普通胰岛素或中性胰岛素注射液(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如甘舒霖R、诺和灵R、优泌林R),“R”代表短效即Regular的意思。 普通可溶性人胰岛素的基本结构为六聚体,皮下注射后解离成二聚体和单聚体才能被吸收吗,发挥作用。由于这个解离过程延长了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所以,需在餐前30分钟注射。 提醒:凡看到胰岛素后面带“R”字的标志的,记得注射后30分钟才能进食哦! (3)中效胰岛素(NPH) 主要包括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胰岛素锌混悬液,市场上常用的有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甘舒霖N);中性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诺和灵N);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优泌林N)等。 中效胰岛素的结构是通过鱼精蛋白将几个六聚体聚集在一起,从而解离为单体的时间需要更长,这样就能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提醒:这类胰岛素需每天定时分一次或二次注射哦! (4)长效胰岛素 主要有甘精胰岛素(商品名:来得时)和地特胰岛素(商品名:诺和平)。

胰岛素的种类和类型

胰岛素种类和剂型 一.超短效(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餐前即刻注射 诺和锐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优泌乐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速秀霖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餐前即刻注射皮下注射起效时间10~20分钟,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小时,作用持续3~5小时,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 二.短效(常规)胰岛素 RI(简写R)代表短效胰岛素黄色 普通胰岛素 (正规胰岛素短效胰岛素胰岛素) 诺和灵R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优泌林R 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重和林R 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甘舒霖R 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餐前30min注射是唯一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皮下注射30分钟起效,2~4小时达峰,作用持续6~8小时。短效胰岛素由于在皮下存在一个吸收过程,不如超短效胰岛素峰型尖锐,与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进餐时间提前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若延后则易发生低血糖。 三.中效胰岛素 NPH(简写N)代表中效胰岛素绿色 诺和灵N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中效优泌林 NPH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甘舒霖N 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重和林N 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缓慢吸收,平均1.5小时起效,4~12小时达峰,作用持续时间18~24小时,中效胰岛素常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睡前给药,以控制夜间和清晨空腹血糖。 三.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动物来源)蓝色 精蛋白锌胰岛素 是在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的基础上加大鱼精蛋白的比例,使吸收更缓慢,作用持续时间更长,皮下注射3~4小时起效,12~20小时达峰,作用维持24~26小时。其缺点是吸收不稳定,导致药效亦不稳定,目前已很少应用。 四. 超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长秀霖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德谷胰岛素

胰岛素制剂和给药方法

胰岛素制剂和给药方法 胰岛素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加之一些新的胰岛素品种纷纷上市,而不同厂家生产的胰岛素商品名又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混淆,以致使用不当。 一、胰岛素制剂的分类 (一)根据来源分类: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 (二)根据制备工艺分类:经动物胰腺提取或纯化的猪、牛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三)根据给药装置分类: 1.普通注射液(西林瓶):每瓶10毫升(400单位),只能用专用的注射器抽取注射; 2.胰岛素笔芯(卡式瓶):每支3毫升(300单位),只能和专用的注射笔配合注射; 3.特充装置(钢笔形):每支300单位,是胰岛素笔芯和注射笔一体的装置,如诺和锐特充、诺和锐30特充、来得时预充。 (四)根据作用时间分类: 1.超短效胰岛素:又叫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起效时间10~20min,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h,作用持续3~5h,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使用时间灵活,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通常与中长效胰岛素合用,需注意的是用药10min内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否则会发生低

血糖; 2.短效胰岛素:包括动物来源的普通胰岛素(正规胰岛素、可溶性中性胰岛素)和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是唯一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皮下注射30min起效,2~4h达峰,作用持续6~8h。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进餐时间提前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若延后则易发生低血糖; 3.中效胰岛素:又称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是将胰岛素混合到锌和鱼精蛋白磷酸盐缓冲液中得到的一种胰岛素,包括动物来源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N、优泌林N、甘舒霖N)。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缓慢吸收,平均1.5h起效,4~12h达峰,作用持续时间18~24h,致低血糖的风险较短效胰岛素小。中效胰岛素常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睡前给药,以控制夜间和清晨空腹血糖; 4.长效胰岛素:即精蛋白锌胰岛素(动物来源),是在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的基础上加大鱼精蛋白的比例,使吸收更缓慢,作用持续时间更长,皮下注射3~4h起效,12~20h达峰,作用维持24~26h。其缺点是吸收不稳定,致药效不稳定,目前已少应用; 5.超长效胰岛素:包括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可24h保持相对恒定浓度,无明显峰值出现。可在一天当中任何时间注射,起效时间为1.5h,作用可平稳保持24h左右,更适合于基础胰岛素治疗,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 6.预混胰岛素:指含有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物,包括诺和

胰岛素分类及使用(概括全面)

简洁明了----胰岛素分类表分类:

三、贮藏与保存 1?未开启的所有胰岛素均应密闭,在冷藏室保存 (2—8 C ) 2?开启后的普通胰岛素宜密闭,在冷藏室保存(2—8C ) o 3?除普通胰岛素之外的其他胰岛素开启后应在室温保存(保存温度参见分类表) 4. 所有胰岛素均不可冰冻,且勿接近冰箱的冷冻室。 5. 所有胰岛素需保存在包装盒内,避免过热和阳光直射。 预混类胰岛素组成成份 商品名 组成成份 甘舒霖30R 甘舒霖50R 诺和灵30R 诺和灵50R 30%常规重组人胰岛素(短效) 50%常规重组人胰岛素(短效) 30%可溶性中性胰岛素(短70%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中效) 50%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中效) 70%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 诺和锐30 30%门冬胰岛素(速效) 70%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中效) 优泌林70/30 30%重组人胰岛素(短效) 7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中效) 优泌乐25 优泌乐50 25%赖脯胰岛素(速效) 75%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中效)

6. 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建议不要存放于冰箱中,在室温过高必须存放于冰箱的情况下,需在每次使用前使胰岛素恢复至室温。 7. 使用胰岛素笔或者预填充/特充时,首次注射时应注意排气,每次注射后必须卸下针头(防温度变化时药液从针头漏出;预混类胰岛 素由于针头漏液可能致剩余药液的胰岛素浓度改变)。 四、特殊给药方式 1?可以静脉给药的胰岛素: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诺和锐、优泌林R、优泌乐。 2. 可以用于胰岛素泵的胰岛素:诺和锐、优泌乐、优泌林R,甘舒霖R o 五、胰岛素注射时注意事项 1. 胰岛素注射器材 常用:1ml注射器,胰岛素注射器(BD),各种配套的胰岛素笔,胰岛素泵不常用:胰岛素高压注射器 胰岛素注射器:BD 公司生产的红色刻度胰岛素注射器仅适用于规格为400IU:10ml 瓶装胰岛素,灰色刻度仅适用于规格为300IU:3ml笔芯装胰岛素。 2. 注射部位: 腹部(肚脐5cm以内及腰围除外)、三角肌、大腿前部、外侧部及臀部。吸收速度由快至慢依次为腹部一手臂一臀部一大腿;每次注射间距应在 2.5cm 以上; 餐前、餐后需活动时,避免选择三角肌和大腿注射; 长期注射胰岛素者应在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部位。为确保胰岛素吸收速度一致,防止血糖波动,每天注射的时间及同一时间点

简介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特点

简介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特点 胰岛素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易导致概念混淆,使用不当,本文针对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和特点作一概述,以便我们更好地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 胰岛素制剂可根据胰岛素来源、制备工艺、作用时间长短等来进行分类。根据胰岛素来源 胰岛素制剂可分为人胰岛素、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的区 别在于结构上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因而动物胰岛素存在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能在 人体产生抗体而致过敏反应。另外,动物胰岛素的效价低,由动物胰岛素换用人 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否则会增加低血糖风险。根据制备工艺 2.1 经动物胰腺提取或纯化的猪、牛胰岛素,目前传统的普通结晶的动物胰岛素 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单组分或高纯化胰岛素,是指经凝胶过滤处理后的胰 岛素,再用离子交换色谱进行纯化,以进一步降低胰岛素原的含量并去除部分杂 质。 2.2 半合成人胰岛素:以猪胰岛素为原料进行修饰得到的人胰岛素。 2.3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人胰岛素,又称重组人胰岛素,为中性可溶性单组分人胰岛素。

2.4 胰岛素类似物:通过重组DNA技术,对人胰岛素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生成 的可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一类物质。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赖脯胰岛素, 商品名为优泌乐;门冬胰岛素,商品名为诺和锐;甘精胰岛素,商品名为来得时; 地特胰岛素,商品名为诺和平。人胰岛素为六聚体,皮下注射不能直接进入血液 循环,必须解聚成单体或二聚体才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循环。而不同个体分解和 吸收的差异较大,导致最后进入循环的胰岛素量会有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胰岛 素混悬液若混合不充分或形成晶体会使吸收率降低,不同的注射部位也会影响最 后的作用效果,这使得人胰岛素不能很好地重建人体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类似物克服了人胰岛素的这些不足,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达 峰及维持正常时间较人胰岛素缩短,更符合生理餐后胰岛素谱,长效胰岛素类似 物吸收变异小,作用时间长,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长短 3.1 超短效胰岛素: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后起效时间10~20min,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h,降糖作用持续3~5h,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比人胰岛素快3倍,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使用时间灵活,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

胰岛素的种类有哪些

胰岛素的种类有哪些?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一定遗传倾向的内 分泌代谢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其特点,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 病如未及时诊治或控制不良,可引起心血管、眼、肾、神经等并发症,并可在应激下诱发昏迷。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胰岛素的种类有哪些?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常用胰岛素制剂 按起效的时间长短分为如下几种: 1、超短效胰岛素:有优泌乐(赖脯胰岛素)和诺和锐(门冬胰岛素)等。本品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40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3~5小时,可餐前注射。 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 R为人胰岛素。本品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持续5~7小时,可用于皮下、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 3、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N,优泌林N和甘舒霖N。本品注射后3小 时起效,6~8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14~1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 摇匀。 4、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本品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起效时间为1.5 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22小时左右,且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 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早已 在临床使用。本品注射后4小时开始起效,8~12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其缺点是药物吸收差,药效不稳定。长效胰岛素一 般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可作静脉点滴。 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为30%诺和灵R与70% 诺和灵N预先混合的胰岛素。选择30/70或50/50、70/30是根据病人 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据病人 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胰岛素适应证:适用于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患者药物降糖效果 不佳者、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大手术前后、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 伴严重肝病、继发性糖尿病等。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

帮你记住胰岛素的分类

相信很多刚接触临床的医生都容易将胰岛素的名称以及用法弄混,今天就结合胰岛素的结构教大家怎么记忆胰岛素的用法。 胰岛素分子晶体由6个胰岛素分子和2个Zn离子形成含锌胰岛素的六聚体。六聚体是胰岛素在B细胞中的储存形式,但是胰岛素 是以单聚体的形式被吸收的,所以胰岛素要发挥作用必须六聚体经过解聚变成单聚体才能发挥其降糖作用,弄明白这些,就很容易理解不 同时效胰岛素的作用了。 (1)超短效胰岛素 主要包括赖脯胰岛素(商品名: 优泌乐)和门冬胰岛素(商品名: 诺和锐)。 其中赖脯胰岛素是由人胰岛素B28位脯氨酸由带负电荷的赖氨酸取代而形成;而门冬胰岛素是由人胰岛素B28位脯氨酸由天门冬氨酸代替而形成。 它们之所以能短时间内发挥降糖作用是因为结构的改变使得电荷排斥,从而阻碍了胰岛素单体间的自我聚合,在溶液中其主要以单体和双体的混合 物形式存在,而单体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构,所以作用时间就快了。 (2)短效胰岛素 又叫做普通胰岛素或中性胰岛素注射液(动物源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甘舒霖R、诺和灵R、优泌林R),其中R就是regular的意思。 普通可溶性人胰岛素的基本结构为六聚体,皮下注射后解离成二聚体和单体后才能被吸收,由于注射后要缓慢的解离成二聚体和单体,延长了可溶性胰岛素皮下给药时的起效时间,所以,要在餐前30分钟注射。

以后看到胰岛素后面带“R”的标志记得要餐前30分钟注射哦~ (3)中效胰岛素(NPH) 主要包括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胰岛素锌混悬液,市场上常用的有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甘舒霖N); 中性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诺和灵N);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优泌林N)等。中效胰岛素的结构是通过鱼精蛋白将几个六聚体聚集在一起,从而解聚为单体的时间需要得更长,因此能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4)长效胰岛素 主要包括甘精胰岛素( 商品名: 来得时)和地特胰岛素(商品名: 诺和平)。 其中甘精胰岛素是通过氨基酸的改变使胰岛素的等电点发生改变,从原来的5.14变为6.17,当它被注射至pH值为7.14的体液中便会发生沉淀, 同时制剂中存在锌子, 能增加胰岛素六聚体的稳定性, 六聚体分解的时间延长, 造成吸收延迟而且延长, 释放缓慢平稳。 而地特胰岛素是通过氨基酸的改变,成为中性可溶性液体, 以六聚体形式存在, 皮下注射后其吸收扩散速度缓慢,在血浆中98%~99%与白蛋白结合,以极其缓慢的速度释放入血,半衰期显著延长,约为14小时,且血浆浓度平稳,峰谷曲线小。

临床常用的各类胰岛素特点汇总大全

临床常用的各类胰岛素特点汇总大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胰岛素根据其作用时间特点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有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它们具有达到峰值更快,餐后血糖水平更低以及低血糖发生率低的优点。 短效胰岛素制剂 有胰岛素,其中人胰岛素较动物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时间长。 中效胰岛素制剂 有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其起效较短效者为慢,但产生低血糖的危险较短效制剂小,同时血液中始终保持一定浓度的胰岛素,对胰岛素基础分泌量低的患者控制血糖波动比较有利。 长效胰岛素制剂 有精蛋白锌胰岛素,起效较中效者更慢,但持久,使用中可减少注射次数,但由于是混悬液剂型,可能造成吸收和药效的不稳定。 超长效胰岛素制剂类似物 有甘精胰岛素,具有长效、平稳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 预混胰岛素制剂 是指含有长效和短效胰岛素制剂的混合物,可同时具有短效和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作用,特点是使用方便,可减少注射时混合可能造成的剂量不准确及避免相对较复杂的操作;缺点是由于是预混,只有有限的混合方案,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混合要求难以达到。 根据给药装置可分为普通的胰岛素注射液和胰岛素笔芯。 胰岛素笔芯的优点是可进行更加精确的剂量调整,携带方便,同时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感,但相对费用较高,尤其是特充式胰岛素。 贮藏条件的差异 未开瓶使用的胰岛素应在2~10℃下冷藏保存。已开瓶使用的胰岛素注射液可在室温(最高25℃)保存最长4~6周,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要放在冰箱里,室温最长保存4周。冷冻后的胰岛素不可使用。 【制剂与规格】 胰岛素注射剂:10ml:400U。 胰岛素注射笔芯:3ml:300U。 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10ml:400U。 30/70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1)10ml:1000U;(2)3ml:300U。 50/50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1)3ml:300U。

常用胰岛素种类及特点表

常用胰岛素种类及特点 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常用胰岛素种类及特点表 类型品种来源注射途径作用时间(小时) 开始最强持续短效 正规胰岛(RI)猪静脉 皮下肌肉即刻 1/2~1 1/2 2~4 2 6~8 中性单峰胰岛素猪静脉 皮下肌肉即刻 1/2~1 1/2 2~4 2 6~8 诺和灵R 人静脉 皮下肌肉即刻 1/2~1 1~3 8 常规优泌林人皮下肌肉1/2 2~4 6~8 中效 低鱼精蛋白锌胰 岛素(NPH) 猪皮下肌肉3~4 6~12 24~28 诺和灵N 人皮下肌肉4~12 24 中效优泌林人皮下肌肉1~2 4~10 16~20 长效 鱼精蛋白锌 胰岛素(PZI) 猪皮下肌肉4~6 14~20 24~36 优泌林u 人皮下肌肉4~6 8~20 20~30 预混 诺和灵30R 人皮下肌肉 诺和灵50R 人皮下肌肉 优泌林70/30 人皮下肌肉2~8 16~20 优泌林50/50 人皮下肌肉2~8 16~20 B 28 Asp胰岛素 B 28 Asp胰岛素与常规人胰岛素作用的比较(Heinemann,1993) 胰岛素品种 到达输注葡萄糖 半最大速率之时间 (min) 葡萄糖输注率增加量mg/(min* kg) 及占最大增加量*的% 葡萄糖输 注率高峰 注射I后 45min 注射I后60 min B 28 Asp 人胰岛素45±11 ± (64±28%) ± (81±26%) 明显较高, 较快 常规人胰岛 素58±25 ± (30±15%) ± (42±17%) 明显较低, 较慢 P值<<<<,< 1922年加拿大着名糖尿病专家Banting(班亭)和Best、Macleod、Collip等人合作,从动物胰脏提取胰岛素成功,并用来治疗一个糖尿病患儿,成功的挽救了该患儿的生命。从此,胰岛素给糖尿病人带来福音。为了缅

胰岛素分类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王牌药物,胰岛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加之一些新的胰岛素品种纷纷上市,而不同厂家生产的胰岛素商品名又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混淆,以致使用不当。本文针对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和特点作一概述,以便我们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一、根据来源分类 1.动物胰岛素:是从猪或牛的胰腺中提取的,其氨基酸结构与人胰岛素不完全相同,杂质含量多,效价低,抗原性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动物胰岛素已经很少应用,因其价格便宜,在我国的农村基层医院还在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从动物胰岛素改为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否则可能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2.人胰岛素: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和人自身产生的结构完全一样的胰岛素,它克服了动物胰岛素的缺点,不含杂质,效价高,抗原性弱。人胰岛素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胰岛素,其代表产品有诺和灵系列、优泌林系列和国产的甘舒霖系列胰岛素。 二、根据制备工艺分类 1.经动物胰腺提取或纯化的猪、牛胰岛素:目前传统的普通结晶动物胰岛素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单组分或高纯化胰岛素,是经凝胶过滤处理后再用离子交换色谱进行纯化,进一步降低了胰岛素原的含量并去除部分杂质。 2.半合成人胰岛素:以猪胰岛素为原料进行修饰得到的结构和人胰岛素相同的胰岛素。 3.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胰岛素,又称重组人胰岛素,为中性可溶性单组分人胰岛素。

4.胰岛素类似物: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对人胰岛素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得到的可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一类胰岛素。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门冬胰岛素,商品名为诺和锐;赖脯胰岛素,商品名为优泌乐;甘精胰岛素,商品名为来得时;地特胰岛素,商品名为诺和平。人胰岛素为六聚体,皮下注射不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必须解聚成单体或二聚体才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循环,而不同个体解聚和吸收的差异较大,导致最后进入循环的胰岛素量会有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胰岛素混悬液若混合不充分也会使吸收率变异,不同的注射部位也会影响最后的作用效果,这使得人胰岛素不能很好地重建人体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类似物克服了人胰岛素的这些不足,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达峰及作用维持时间较人胰岛素缩短,更符合生理餐后胰岛素谱,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吸收变异小,作用时间长,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 三、根据作用时间分类 1.超短效胰岛素:又叫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起效时间10~20分钟,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小时,作用持续3~5小时,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使用时间灵活,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通常与中长效胰岛素合用,需注意的是用药10分钟内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否则会发生低血糖。 2.短效胰岛素:包括动物来源的普通胰岛素(正规胰岛素、可溶性中性胰岛素)和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是唯一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皮下注射30分钟起效,2~4小时达峰,作用持续6~8小时。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由于在皮下存在一个吸收过程,不如超短效胰岛素峰型尖锐,与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进餐时间提前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若延后则易发生低血糖。

胰岛素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常用胰岛素制剂按起效的时间长短分为如下几种: 1、超短效胰岛素: 有优泌乐(赖脯胰岛素) 诺和锐(门冬胰岛素)等。本品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40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3~5小时,可餐前注射。 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为人胰岛素。本品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持续5~7小时,可用于皮下、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

3、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N,优泌林N和甘舒霖N。本品注射后3小时起效,6~8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14~1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4、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本品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起效时间为1.5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22小时左右,且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早已在临床使用。本品注射后4小时开始起效,8~12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其缺点是药物吸收差,药效不稳定。长效胰岛素一般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可作静脉点滴。 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为30%诺和灵R 与70%诺和灵N预先混合的胰岛素。选择30/70或50/50、70/30是根据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据病人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1、超短效胰岛素:包括门冬胰岛素(诺和锐笔芯、特充)和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皮下注射后起效时间10~20分钟,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小时,降糖作用持续3~5小时,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比人胰岛素快3倍,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使用时间灵活,病人比较容易接受,通常与中长效胰岛素合用,需注意的是用药10分钟内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否则易致低血糖。 2、短效胰岛素:包括①动物来源的普通胰岛素(正规胰岛素、中性胰岛素、可溶性胰岛素等);②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笔芯、注射液)、优泌林R(笔芯、注射液)、甘舒霖R(笔芯、注射液)、万苏林(笔芯、注射液)。皮下注射后0.5小时内起效,1~3小时达峰,作用持续时间大约8小时。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由于在皮下存在一个吸收过程,不如超短效胰岛素峰型尖锐,与人的生理分泌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进餐时间提前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若延后则易发生低血糖。

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特点

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特点 胰岛素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易导致概念混淆,使用不当,本文针对胰岛 素制剂的分类和特点作一概述,以便我们更好地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 胰岛素制剂可根据胰岛素来源、制备工艺、作用时间长短等来进行分类。 1.根据胰岛素来源 胰岛素制剂可分为人胰岛素、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的区别在于结构上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因而动物胰岛素存在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能在人体产生抗体而致过敏反应。另外,动物胰岛素的效价低,由动物胰岛素换用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否则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2.根据制备工艺 2.1 经动物胰腺提取或纯化的猪、牛胰岛素,目前传统的普通结晶的动物胰岛素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单组分或高纯化胰岛素,是指经凝胶过滤处理后的胰岛素,再用离子交换色谱进行纯化,以进一步降低胰岛素原的含量并去除部分杂质。 2.2 半合成人胰岛素:以猪胰岛素为原料进行修饰得到的人胰岛素。 2.3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人胰岛素,又称重组人胰岛素,为中性可溶性单组分人胰岛素。 2.4 胰岛素类似物:通过重组DNA技术,对人胰岛素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生成的可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一类物质。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赖脯胰岛素,商品名为优泌乐;门冬胰岛素,商品名为诺和锐;甘精胰岛素,商品名为来得时;地特胰岛素,商品名为诺和平。人胰岛素为六聚体,皮下注射不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必须解聚成单体或二聚体才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循环。而不同个体分解和吸收的差异较大,导致最后进入循环的胰岛素量会有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胰岛素混悬液若混合不充分或形成晶体会使吸收率降低,不同的注射部位也会影响最后的作用效果,这使得人胰岛素不能很好地重建人体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类似物克服了人胰岛素的这些不足,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达峰及维持正常时间较人胰岛素缩短,更符合生理餐后胰岛素谱,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吸收变异小,作用时间长,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 3.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长短 3.1 超短效胰岛素: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后起效时间10~20min,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h,降糖作用持续3~5h,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比人胰岛素快3倍,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使用时间灵活,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通常与中长效胰岛素合用,需注意的是用药10min内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否则易致低血糖。 3.2 短效胰岛素:包括①动物来源的普通胰岛素(正规胰岛素、中性胰岛素、可溶性胰岛素等);②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笔芯、特充)、优泌林R(笔芯、特充)、甘舒霖R(笔芯)。动物胰岛素较人胰岛素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使用剂量大,起效慢,作用时间略短。以诺和灵为例,皮下注射后0.5h内起效,1~3h达峰,作用持续时间大约8h。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由于在皮下存在一个吸收过程,不如超短效胰岛素峰型尖锐,与人的生理分泌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进餐时间提前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若延后则易发生低血糖。 3.3 中效胰岛素:又称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指将胰岛素混合到锌和鱼精蛋白磷酸缓冲液中,包括①动物来源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②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N(笔芯、特充)、优泌林N(笔芯、特充)、甘舒霖N(笔芯)、万苏林N。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缓慢平稳释放,平均1.5h起效,4~12h达峰,作用持续时间18~24 h,致低血糖的风险较短效胰岛素小,一般与短效制剂配合使用,提供胰岛素的日基础用量,可每日早餐前0.5~1h皮下注射,若每日用量超过40u ,则要分2次注射,早餐前注射日剂量的2/3 ,晚餐前注射日剂量的1/3 。此外,中效胰岛素还常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睡前给予,以控制夜间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

常用胰岛素分类

常用胰岛素分类 胰岛素制剂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及人胰岛素。 猪胰岛素是从猪胰脏提取的;牛胰岛素是从牛胰脏提取的;1、动物胰岛素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易出现过敏反应和注射部位脂肪萎缩,长期应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2、人胰岛素并不是从人体内提取的,而是借助先进的人工基因高科技生产技术合成的,其结构、功能与人胰岛素相似。与动物胰岛素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免疫原性显著下降,生物活性提高,吸收速率增快,注射部位脂肪萎缩发生率减低。人胰岛素类似物在结构上与人胰岛素存在细小差异,免疫原性低,可模仿正常胰岛素生理作用。但是价格较高。 胰岛素制剂按照作用时间不同,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一、超短效(速效)胰岛素:15分钟起效,高峰30-6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为2-4小时。可餐前即刻、餐后注射。 包括:诺和锐(门冬胰岛素),优泌乐(赖脯胰岛素),速秀霖(赖脯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30分钟起效,高峰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6-8小时。可餐前半小时注射。 包括: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 重和林R 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若静脉注射会即刻起作用,所以,一般在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时应用静滴速效胰岛素。 二、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1-3小时起效,高峰6-12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18-26小时。可餐前半小时注射。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及两餐间血糖。只能皮下注射。 包括:诺和灵N,甘舒霖N,优泌林N,重和林N 预混胰岛素:可餐前半小时注射。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制成的预混制剂。 包括:诺和锐30,优泌乐25,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甘舒霖30R,诺和灵50R,甘舒霖50R,重和林M30 三、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3-8小时起效,高峰14-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28-36小时。可餐时注射。主要用途与中效胰岛素相似。只能皮下注射。 包括:甘精胰岛素(来得时),长秀霖、诺和平(地特胰岛素) 动物胰岛素:普通胰岛素400u(10ml) 人胰岛素:丹麦诺和系列 (诺和灵R笔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诺和灵50R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50R)(诺和灵30R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诺和灵N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美国礼来公司的人胰岛素 优泌乐优泌乐25 优泌乐50 (优泌林70/3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优泌林N)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中国甘李公司:速秀霖长秀霖 中国东宝甘舒霖系列 (甘舒霖R笔芯)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甘舒霖30R笔芯)30/70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甘舒霖N笔芯)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德国拜耳公司重和林R 重和林M30 重和林N 人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锐系列 门冬胰岛素(特充)注射液(诺和锐特充) 门冬胰岛素30(特充)注射液(诺和锐30特充) 门冬胰岛素(笔芯)注射液(诺和锐笔芯) 门冬胰岛素30(笔芯)注射液(诺和锐30笔芯) (优泌乐)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优泌乐25)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优泌乐50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新预充)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笔芯)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长秀霖笔芯) 常用的胰岛素注射笔及其笔芯 诺和笔 (诺和灵R、30R、50R、N、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东宝笔 (甘舒霖R、甘舒霖30/70、甘舒霖N) 优泮笔 (优泌乐、优泌乐25、优泌林30/70) 秀霖笔 胰岛素预充注射笔(一次性) 诺和锐特充 诺和锐30特充 来得时新预充(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 1 -

胰岛素种类及用法

胰岛素种类及用法,详细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分类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主要与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代谢紊乱综合征: 即常说的“三多一少”,包括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还有其它症状:乏力、四肢酸痛、月经失调、视力下降等。“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表现不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 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应激情况下也可发生)、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多见于2型糖尿病)和感染。 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累积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脑血管、肾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如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等)等。 诊断标准 目前多数采用1985年WHO提出的暂行标准如下: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饮食治疗 体育锻炼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 妊娠糖尿病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6 胰岛素种类 >

牛胰岛素: 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 > 猪胰岛素: 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因此疗效比牛胰岛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 人胰岛素: 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日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了。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胰岛素: 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分钟,作用高峰为2~4小时,持续时间5~8小时。 中效胰岛素: 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1.5~4小时,作用高峰6~10小时,持续时间约12~14小时。长效胰岛素: 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小时,作用高峰14~20小时,持续时间约24~36小时。预混胰岛素: 指含有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物,包括精蛋白锌胰岛素30R,含30%的短效R和70%中效N;诺和灵30R,含30%的短效R和70%中效N胰岛素。制剂中的短效成分起效迅速,可以较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中效成分缓慢持续释放,主要起替代基础胰岛素分泌作用。

常用胰岛素种类及特点表

常用胰岛素种类及特点表 类型品种来源注射途径作用时间(小时) 开始最强持续短效 正规胰岛(RI)猪静脉 皮下肌肉即刻 1/2~1 1/2 2~4 2 6~8 中性单峰胰岛素猪静脉 皮下肌肉即刻 1/2~1 1/2 2~4 2 6~8 诺和灵R 人静脉 皮下肌肉即刻 1/2~1 1~3 8 常规优泌林人皮下肌肉1/2 2~4 6~8 中效 低鱼精蛋白锌胰 岛素(NPH) 猪皮下肌肉3~4 6~12 24~28 诺和灵N 人皮下肌肉 1.5 4~12 24 中效优泌林人皮下肌肉1~2 4~10 16~20 长效 鱼精蛋白锌 胰岛素(PZI) 猪皮下肌肉4~6 14~20 24~36 优泌林u 人皮下肌肉4~6 8~20 20~30 预混 诺和灵30R 人皮下肌肉0.5 诺和灵50R 人皮下肌肉0.5 优泌林70/30 人皮下肌肉0.5 2~8 16~20 优泌林50/50 人皮下肌肉0.5 2~8 16~20 B 28 Asp胰岛素 B28Asp胰岛素与常规人胰岛素作用的比较(Heinemann,1993) 胰岛素品种 到达输注葡萄糖 半最大速率之时间 (min) 葡萄糖输注率增加量mg/(min*kg) 及占最大增加量*的% 葡萄糖输 注率高峰 注射I后45min 注射I后60min B28Asp 人胰岛素45 ± 11 6.3 ± 2.7 (64 ± 28%) 7.9 ± 2.8 (81 ± 26%) 明显较高, 较快 常规人胰岛素58 ± 25 3.4 ± 1.8 (30 ± 15%) 4.8 ± 2.3 (42 ± 17%) 明显较低, 较慢 P值<0.05 <0.001 <0.001 <0.05,<0.001 1922年加拿大著名糖尿病专家Banting(班亭)和Best、Macleod、Collip等人 合作,从动物胰脏提取胰岛素成功,并用来治疗一个糖尿病患儿,成功的挽救了该患儿

胰岛素分类及使用(概括全面)

简洁明了----胰岛素分类表一、分类:

二、预混类胰岛素组成成份 商品名组成成份 甘舒霖30R 30%常规重组人胰岛素(短效)70%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中效) 甘舒霖50R 50%常规重组人胰岛素(短效)50%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中效) 诺和灵30R 30%可溶性中性胰岛素(短效)70%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 诺和灵50R 50%可溶性中性胰岛素(短效)50%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 诺和锐30 30%门冬胰岛素(速效)70%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中效) 优泌林70/30 30%重组人胰岛素(短效)7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中效) 优泌乐25 25%赖脯胰岛素(速效)75%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中效) 优泌乐50 50%赖脯胰岛素(速效)5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中效) 三、贮藏与保存 1.未开启的所有胰岛素均应密闭,在冷藏室保存(2—8℃)。 2.开启后的普通胰岛素宜密闭,在冷藏室保存(2—8℃)。 3.除普通胰岛素之外的其他胰岛素开启后应在室温保存(保存温度参见分类表)。 4.所有胰岛素均不可冰冻,且勿接近冰箱的冷冻室。 5.所有胰岛素需保存在包装盒,避免过热和直射。

6.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建议不要存放于冰箱中,在室温过高必须存放于冰箱的情况下,需在每次使用前使胰岛素恢复至室温。 7.使用胰岛素笔或者预填充/特充时,首次注射时应注意排气,每次注射后必须卸下针头(防温度变化时药液从针头漏出;预混 类胰岛素由于针头漏液可能致剩余药液的胰岛素浓度改变)。 四、特殊给药方式 1.可以静脉给药的胰岛素: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诺和锐、优泌林R、优泌乐。 2.可以用于胰岛素泵的胰岛素:诺和锐、优泌乐、优泌林R,甘舒霖R。 五、胰岛素注射时注意事项 1.胰岛素注射器材 常用:1ml注射器,胰岛素注射器(BD),各种配套的胰岛素笔,胰岛素泵 不常用:胰岛素高压注射器 胰岛素注射器:BD公司生产的红色刻度胰岛素注射器仅适用于规格为400IU:10ml瓶装胰岛素,灰色刻度仅适用于规格为300IU:3ml笔芯装胰岛素。 2.注射部位: 腹部(肚脐5cm以及腰围除外)、三角肌、大腿前部、外侧部及臀部。吸收速度由快至慢依次为腹部—手臂—臀部—大腿; 每次注射间距应在2.5cm以上; 餐前、餐后需活动时,避免选择三角肌和大腿注射; 长期注射胰岛素者应在注射区域轮换注射部位。为确保胰岛素吸收速度一致,防止血糖波动,每天注射的时间及同一时间点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选择

各类降糖药的优缺点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肠促胰素)。各类降糖药有具有各自特点。 1.双胍类 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双胍类可餐前即刻服用,若有胃肠道不适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用药,是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该药主要经肾脏代谢,可于餐时或餐后服用。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其他少见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2.胰岛素促泌剂 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主要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min服用疗效更好,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可进餐时服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早餐最好于早餐前30min服用,后2次餐前或餐时服用均可。 格列奈类药物可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餐时用药能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胰岛素促泌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格列奈类药物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主要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脂肪组织分解来改善血糖,适用于肥胖或伴有“三高”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方式为餐前半小时口服。 其特点为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适用于伴发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其单独使用低血糖发生率低。该类药物可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应同时予以补充钙剂。因有水肿、贫血、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故伴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水钠潴留、肝损害者禁用该类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