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言炎炎却詹詹_又答陈乔见博士_邓晓芒

大言炎炎却詹詹_又答陈乔见博士_邓晓芒
大言炎炎却詹詹_又答陈乔见博士_邓晓芒

0037美学自考考点整理(超详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代表人物: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 作品:《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影响: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 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作品:《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理论: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 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艺术的美,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起源:英国的经验派 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即分析哲学)认为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1)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后期提出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 认为“与美学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可能是审美反应”→这实际上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专项人们的审美经验。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 主张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3)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 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综述

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知识量不小。行文生动,文才斐然。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 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他的表述没有逻辑。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8.叶维廉《中国诗学》(选读) 道家美学与现代解释学文论的一次较为成功的结合。 9.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灵之舞》、《人之镜》、《灵魂之旅》) 在我看来,邓晓芒无疑是当今中国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深渊。他的文字有如耶和华或摩西,雷霆霹雳,振聋发聩。读过他的书,看待传统和世界的眼光必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而这也就意味着“灵魂”发生了改变。以我个人的经验,邓晓芒的启蒙好像是当代中国学子必经的一个阶段。 10.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最好的康德哲学入门书。邓晓芒具有纯正的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深刻,思路清晰,学识渊博。搞美学的不可不读其中关于《判断力批判》的部分。 11.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 必读书目。“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作。康德与马克思的汇通。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一个超越。透彻。你可以不赞同它的理论,但你不得不承认很多问题被讲通了。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来源于黑格尔。《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 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它分为两个层次: 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自然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自然只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不存在审美意义。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 科技美——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 审美形态多种多样。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形态包括进去。“丑”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美而转化。19世纪才有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的出现。 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其中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包括三个层面:⑴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⑵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⑶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因为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许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渗透、影响和综合。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包含着哲学的品格。另外,它与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它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并且不断从各种艺术之中汲取营养。它和自然科学也有很多联系,不断受到科学新发展的推动和科学新方法的启迪。美学也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开始结合起来,各种具体门类的美学不断生长出来,美学更加丰富。由此可见,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上所述,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邓晓芒讲座笔记整理

中国当代第三次启蒙 ---邓晓芒 1.中国当代第三次启蒙主要是指现在的十八大以来 2.前两次启蒙的历史反思: a.第一次是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其启蒙实质都是由以监护人 自居的少数知识精英分子,他们把名单当儿童,其实质是反启蒙的。这 是因为一方面这些人自己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只是将西方的东西舶 来作为工具引进以实现其政治诉求,很少深入理论本身,探究其来龙去 脉;另一方面,启蒙与救国相适应,启蒙并没有实现其人格结构的提升,因此是一种幼稚而表面的。 b.第二次是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运动,这一次虽然摆脱了其救亡的一面,但 也有自己的政治要务。较第一次,视野更加开阔,开始出现全面西化, 但对于西方普遍的人性反思还是不够,有的只是情绪上的批判,这不是 启蒙者,而是西化派。但这次仍避不了把启蒙作为技术性的方法,如振 兴中国,免不了的急功近利的政治服务,启蒙思想家更像是政治家、谋 士,把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 c.整体来说中国的启蒙有急功近利和很强的政治诉求,把启蒙混同于对传 统的批判,追求个性解放,但个性解放如果没有理性支撑,启蒙最后是 没有出路的,都是一阵的口号,热潮过后,很可能陷入虚无主义。西方 的启蒙有古希腊精神做基础,而中国只能找到一些狂莽之士,最后只有 用儒家来收拾 d.前两次的启蒙时的中国国情并没有基本变化,任然是自然经济,农名的 人格并没有独立。而现在的三次启蒙的90年代的中国国情发生了巨大变 革,最根本的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而就 有了市场价值、和普世价值的基础 3.第三次启蒙 特征:a.并非由少数精英引导,而是由底层人们对当代学者的一种反呼,不光只是救亡运动、富国里想等激动人心的口号,现在的启蒙原则与人 们息息相关 b.从科学深入到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一种怀疑和逻辑精神,中国有 科学但并无科学精神,有的只是技术和实用精神,只是由救亡技术到 强国技术。科学精神能够建造新的规律,不单是服从规律,而是对以 前的科学有一种怀疑精神,任何科学都是可以证伪的,科学表面上好 像有时是与自由对立,那是因为科学建立了以前的规律,好像是对自 由的束缚,但事实上科学和理性与自由并不冲突 c.民主深入到人权。以前理解的民主感觉就是为民做主、让民说话、 广证民意,而西方的民主是建立在天赋人权的基础上的,真正的民主 是自由之民对权力的一种自省。中国爱谈民,主集中,这并不是所谓 民主,而是集中,民主只是集中的工具和手段,真正的民主,集中才 是工具和手段,而民主又是人权的手段。或者说集中是为了民主,民 主是为了人权。自由是一种权力,是因为其以宪政为保障,自由不等 同于个性自由,没有法制的自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强权专制,因而维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艺术即经验笔记整理

第一讲活生生的人之一艺术哲学的基本任务 the live creature BY ONE of the ironic perversities that often attend the course of affairs,the existence of the works of art upon which forma tion of an esthetic theory depends has become an obstruction to theory about them.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常有这么一种反常现象,审美理论本身脱胎于艺术作品,后者却偏偏拒绝理论的阐释。 艺术拒绝阐释的两个原因: 1.把艺术当做物理产品 弊端:产品所有的意义都凝聚在物理作品中,与人的经验没有关系。 杜威认为,艺术应该与经验联系,物理只是一种体现。 2.艺术的完美和声名 “活生生的人”用的是creature,主要用来突出人和生物的连续性。 艺术与经验隔离的后果及艺术哲学的任务: 1,造成看不清艺术的意义;一片黑色的图 2.艺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回复艺术与经验的连续性;连续性是经验主义美学的重要范畴。 恢复工作的第一步工作: 1、研究与艺术无关的条件 2、需要理解和洞察想要了解花儿是怎样开的 原始艺术的目的: 1.美,是因为成为一个人的经验 2.满足宗教、纪念、家庭等生活需要 e.g巴台农神庙。如果一个人想如果一个人想对巴台农神庙的审美经验做出理论说明,那他一定要认识到神庙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他们是神庙的建造者,是享受着神庙的人,也是满意于家庭温暖、街道上恬然行走的人。 生活中尚未开发出来的美: 1、需要兴趣和专心致志。和庄子、禅宗的专注接近 若想理解那种为人普遍接受、具有完美形式的美,就必须得从尚未开发的美入手,从令人目不转睛、耳无旁骛的事件和场景入手;在人专心看和听的时候,这些事件和场景就会不断激发起他的兴趣,给他无穷的享受。 2.需要参与,而不是“旁观者”,联系毕达哥拉斯的说法 生活就像是一场体育比赛,有些人作为摔跤手登台亮相,有些人作为小商小贩借机发财,但其中最好的就是作为观看者进行观赏。 3.美在过程。 柯勒律治对诗歌欣赏者说的那番话,同样适用于所有身心沉醉于活动中的人:“一个人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想继续读下去,不仅仅、或主要不是出于某种惯性的猎奇心理,也不是急吼吼地想尽快知道结局;他想读下去,是因为阅读行为本身就很让他愉快。 生活的乐趣与乐趣丧失的原因: 1、失去专注、热爱 2、市场环境。西马、马克思异化理论 eg.看不清的一张图 很多时候,产品提不起使用者的审美兴趣,不能总归咎于产品生产者,而更应由市场环境承当责任,因为正是这种环境决定了产品的设计。 艺术与生活隔离的错误观念: 1.表现:把艺术看的高高在上,博物馆艺术 2、后果:大众的低级趣味。阿多诺双休日艺术的批判 将“艺术”看得高高在上,并对其顶礼膜拜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以致如被告知,人们不经意间的娱乐活动之所以带来满足,是因为里面至少部分地包含着美时,他们听了非但不觉得开心,反而会生出反感,仿佛受到了嘲弄。对今天的普通人来说,最具活力的艺术是那些他不认为是艺术的东西:比如电影、爵士乐、搞笑的连环画,特别是那些有关桃色花边、凶杀、绑架的报道。人们向往着愉悦的经验,对它有着不可遏止的冲动,但他们又总觉得艺术应该和博物馆、美术馆连在一起,结果无奈之余,冲动也只好在日常环境当中寻找发泄了。许多人其实也反对那种博物馆艺术的观念,可他们又总是不自觉地奉行这种错误主张;将艺术从普通生活经验的对象与场景中分离出来,就是产生这种流行观念的根由。对此,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非但不加抵制,反过来却以坚持此观念为荣,甚至不遗余力地予以追捧。可事实上,只有当艺术杰作与普通行业中的产品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才会得到充实而深刻的赞赏。而那些有教养的人所认可的美的艺术,由于高高在上,在老百姓的眼里未免苍白无力,这时,他们对美的渴望很有可能转移到那些低级、庸俗的趣味上去。 艺术的昨天和今天: 1、在以前生活中,今天在生活外 2、物质与精神的际遇 3、生活关键时刻的显现 eg两个女神的雕像 比如对许多人来说,在“精神”、“观念”这类字眼儿周围,环绕着一层让人肃然起敬的神秘晕光,相比之下,“物质”的境遇却每况愈下。 (奢侈品?)这些物品不过是高超技能的显示,是当时族群生活、神灵崇拜、欢筵斋戒、战争狩猎的呈现,是所有穿插于生活之流中那些关键时刻有节奏的突显。 以戏剧、音乐、绘画、建筑为例,说明其与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

学科教学论必读书目

学科教学论专业硕士读书心得 一、要有历史的眼光,鉴往知来——读一点语文教育史的书 语文不只是工具,语文教师更不是操持工具的工匠,为此,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要有历史的眼光,才能鉴往知来。张志公先生虽然限于历史的原因,主张过“工具说”,但他有一部相当精彩的著作《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后来又增补改写成《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看了这本书至少可以明白:一百年前的教师是怎样教书的?使用的是什么教材?然后才可以思考:这些历史遗产对我们还有多大用途?怎样用它们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要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演变,可以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而对于这一百年语文教育历史要作一个综览,则可以读一本大书: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了解了过去,还要展望世界,面向未来,华东师大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正是一部闳中而肆外、鉴往而知来的大部头著作。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五四”以来,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大师们,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十分关注的。他们有的专门为此写过文章,发表过专著。如梁启超就曾作过《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演讲(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胡适也先后作过《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国文教学》的演讲(见《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他还主持过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的制订。 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中小学语文教育上的大师,当然是三十年代以后的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陈望道、黎锦熙、吕叔湘等人。 叶圣陶的名字在三四十年代,往往与夏丏尊连在一起。他们志同道合,又是儿女亲家。他们以开明书店为基地,编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编杂志《中学生》;共同编写小说体学习语文的专著《文心》,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他们开拓的这条语文教育之道路,是一条正路,一条大路,我们应该沿着这一条“开明之路”走下去。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收在《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之中,而第16卷则是他编选的教材。这么多著作当然难以读遍,我以为《文心》一书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一读的。至于在教学实践方面,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在40年代初合作编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精读”是对经典名文的品赏和分析,如课堂实录一般;“略读”则是对一本本名著所作的介绍,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我认为他们开启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也应该参考、学习和继承。 朱自清先生更多的工夫是在大学教书,但也没有离开语文教育的大范围。在《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有关语文教育的文字放在第二、三卷之中,其中以《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这两辑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切近。 朱光潜先生是一位美学大师,但他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和影响甚大。上个世纪20年代末,他先是在叶圣陶主持的开明书店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然后在30年代初又在《中学生》杂志上写了“第十三封信”即《谈美》,是最通俗易懂的美学论著。然后又有了《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40年代则有《谈修养》和《谈文学》。我建议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通读朱先生这六本书(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印的单行本)。他的文字十分流畅明白,文理清晰,许多深奥晦涩的理论被他一说就清楚了。尤其是《谈文学》中的几篇论写作的文字,对我们从事写作教学大有帮助。 陈望道先生是修辞学家。他的《修辞学发凡》,应是我们语文教师案头必备的著作。另外他也是第一个写“作文法”的人。他的《作文法讲义》(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版)中的主要部分收在《陈望道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之中。 一般人只知道郭绍虞先生是文学批评史家,其实他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面也花了不少工夫。他的《学文示例》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大学语文教材,尤其是对文章的比较阅读方面,别开生面。他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著收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郭绍虞论语文教育》一书中。 在上一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师中,黎锦熙先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位。他早在1916年就倡建“国语研究会”,至1978年3月21日逝世那一天的上午,还在准备“语言学科规划会议”的讲稿。他的论著有具体入微的特色,读

艺术即经验笔记整理

第一讲活生生的人之一the live creature theory about them. 却偏偏拒绝理论的阐释。 艺术拒绝阐释的两个原因: 1.把艺术当做物理产品 2.艺术的完美和声名 “活生生的人”用的是creature 艺术与经验隔离的后果及艺术哲学的任务:1,造成看不清艺术的意义;一片黑色的图2. 畴。 恢复工作的第一步工作: 1、研究与艺术无关的条件 2、需要理解和洞察 原始艺术的目的: 1.美,是因为成为一个人的经验 2.满足宗教、纪念、家庭等生活需要 e.g 明, 生活中尚未开发出来的美: 1 从令人目不转睛、耳无 2.需要参与,而不是“旁观者” 生活就像是一场体育比赛, 3.美在过程。 柯勒律治对诗歌欣赏者说的那番话, 个人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想继续 奇心理,也不是急吼吼地想尽快知道结局;很让他愉快。 生活的乐趣与乐趣丧失的原因: 不能总归咎于产品生产者,而更应由市已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以致如 是因为里面至少部分地包含着 西:比如电影、爵士乐、搞 愉悦的经总觉得艺术应该和博物馆、美术馆连在一 许多人其实也反对那流行观念的根由。对此,许多理 余力地予以追 它们才会 美的艺术,由于高高在上,在 些低级、庸 儿周围,环绕着一层让人肃然起 生活、神灵崇拜、欢筵

运动员屈体 ”—

艺术的证明: 1、自觉用运用自然材料扩展生活; 2、有自觉恢复感觉、需要、冲动和行为的能力。 (可能还是朱耷画的乱七八糟的梅花) 艺术观念是人性的象征 1、艺术是人类活动的理想调控方式 2、艺术史让人区分开自然又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 (一个站立的女神像,圆锥形裙子) 实用艺术与美的艺术的对立: 1、原因:社会惯例和工业发展的历史; 2、实质:没有触及到艺术的本质; 3、区分标准:创作与欣赏经验的完整程度。 (齐白石的虾) 艺术与生活对立的原因:生活不完美 艺术不能凭空出现,是与经验连续性的结果 艺术本身是现实与理想统一并因而可以实现统一的最好证明 1、意识把自然中的因果联系转化为手段与目的; 2、艺术是人类活动的理想调控方式; 3、艺术本身是现实与理想统一并因而可以实现统一的最好证明。 考试范围是讲过的 考试的形式就是也许会拿出一段话谈谈你的理解或者意见或者结合一部作品来 理解这段话 端午节前后看一看网站,会有一些具体要求 4-5题闭卷考试 4 / 4

美学类书籍

100本关于美学的书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知识量不小。行文生动,文才斐然。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 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他的表述没有逻辑。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8.叶维廉《中国诗学》(选读) 道家美学与现代解释学文论的一次较为成功的结合。 9.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灵之舞》、《人之镜》、《灵魂之旅》) 在我看来,邓晓芒无疑是当今中国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深渊。他的文字有如耶和华或摩西,雷霆霹雳,振聋发聩。读过他的书,看待传统和世界的眼光必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而这也就意味着“灵魂”发生了改变。以我个人的经验,邓晓芒的启蒙好像是当代中国学子必经的一个阶段。 10.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最好的康德哲学入门书。邓晓芒具有纯正的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深刻,思路清晰,学识渊博。搞美学的不可不读其中关于《判断力批判》的部分。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录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录 导读: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篇一】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

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 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成人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

黄与蓝的交响读书笔记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读书笔记 黄融融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摘抄 通读全篇,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有很多,现简要归纳摘抄如下: “西方:从自然到人的逻辑进展” “中国:从社会到心灵的历史变迁” “美学之谜实际上就是人学之谜” “其共同趋势都是从客体转向主体” 读书笔记 近期读了邓晓芒先生和易中天先生合著的《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让人不禁有感于其间优雅、美妙的文章字句,严谨、流畅的行文逻辑,深厚、悠长的文化积淀和独到、精深的美学思想。使我对于中西美学的发展轨迹有了一个大概较为粗浅的把握,对美及美学有了一次新的感性认识,从而对美的内涵有了想更深入了解的欲望和冲动。并且对作者提出的“新实践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认为美学就是人学,黄与蓝这两种不同的色调,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同时也代表了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两种明显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点及不同的审美情趣,用作者的观点来说就是:东方礼仪之邦的美善同源思想铸造出中华民族重人情、重感受的温厚淡雅的鉴赏情趣,西方智术之乡的美智合一原则熏陶了希腊民族重理智、重思辨的高贵静穆的审美遗风。黄色民族生于土而终于土,所以中华民族为大地之子;古

希腊民族以海为生,是“海的女儿”。正如两位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两个定义“西方:从自然到人的逻辑进展”“中国:从社会到心灵的历史变迁”,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东方文化的基础是群体意识,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西方文化是以个体意识为主,把一切视为人与物的关系;东方重感性体悟,而西方重理性思辩。 邓晓芒先生和易中天先生运用逻辑的、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中西两种美学的发生、发展及运动规律加以比较、整合,发现西方美学史和中国美学史的整体发展呈现一个规律,就是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其共同趋势都是从客体转向主体”。中西美学经过各自不同的发展,最后殊途同归,从不同的方向,沿着各自的逻辑最终都来到了真理的入口处,这就是“新实践美学”。 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论出发,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哲学基础和理论根据。“新实践美学”也一样,都是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但是在“旧实践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新实践美学”与“旧实践美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两位作者在书中谈到:“美学之谜实际上就是人学之谜”。“一切以客观物态化形式出现的‘美’都只不过是现象,都只有在审美主体得到哲学的阐明之后,才能加以合理的解释。”这本书中阐述了对旧实践论美学的不满,主要是认为“旧实践美学”的实践观仍受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把实践当作一种纯粹物质性的谋生活动。而实践论只是美学的哲学背景,作为一种美学,当然还需美学本身的资源。所以在书中还贯穿着两种研究观念,一是中西美学比较的观念,二是美学史的观念。全书始终不离历史,融会了丰富的经验,书中写的“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人的情感对象化就是艺术”非常直观的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依学生浅见,根据李泽厚先生提及的“自然的人化”,一旦强调“人的本质

2020年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完整的成长》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完整的成长》 因为幼儿儿童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儿也只会简单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爱和宽容,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可以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化和拓展。 爱。能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 ___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敏锐的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个人感悟:通过这几小段话,以及书中讲到的实例,我切实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应给与太多的阻碍,因为孩子们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真的就是一个“空白”。为什么说是“空白”呢?婴儿刚出生时的哭、自己手和脚的动等等这一切的行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根本就不受大脑的控制。他的开始懂也源于他对事物的探索。

书中讲到了一个实例,一个1岁的婴孩小曼曼对一个帽子产生了好奇,把帽子给他后,他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当看到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孩子手里拿过帽子放到一边,或是直接给他戴到头上,但作者却没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最终,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头上,虽然不合适,但也没有给他摘下来。相对于我们一贯的做法,无疑作者的做法是给了小曼曼独自探索的机会。而我们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接触这个事物的机会,这样就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机会。 其实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试问,如果我们连摸索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又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进步呢?又如何要求他们更好的成长呢?我们以为的让孩子走我们给出的捷径,恰恰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机会。 读书笔记——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 邓晓芒赵琳 绪论 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认识论的成果向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而导向无神论。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现代和当代哲学,这不是我们这本西方哲学史所要讨论的主题。但本书也特别设立了“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章来阐明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我们认为,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因此我们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最后还提到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必须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内以往的西方哲学史通常都是把马克思的哲学排除在外的,这样做的理由显然并不是一种学术性的理由(如西方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不算一个哲学家之类),而恰好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的做法。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回避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但时至今日,这一常识竟然尚未得到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体现,似乎德国古典哲学没有产生出它最重要的成果就直接跳到了现代西方哲学,这是极不正常的。事实上,将马克思的哲学还原到它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客观历史位置,并不会有损于它的真理的光辉。恰好相反,由于这种承前启后的位置,马克思哲学获得了它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生命力,展示出了它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在希腊语中,“哲学”(υιλ?σουια)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这种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希腊哲学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 第一节早期希腊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指—— 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以自然物质说明万物本源,奠定自然哲学的基础。 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的基础。 爱非斯学派——强调前代哲学范畴的对立,一否定多,静止否定运动,本质否定现象。 共性——都致力于寻找本原,强调其作为万物的开端或者本质的重要意义。这一努力终结于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之中,用感官知觉和逻辑论证对客观实在性的本院本身进行了解构,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被誉为“哲学之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水是万物产生的原创和运动的原因。这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这是第一次以哲学

《艺术即经验》读书笔记

《艺术即经验》读书笔记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

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成人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