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通常人们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4、我们每天测量气温的时间地点要保持(一致)。

5、使用温度计,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要在液柱(静止)时读数。

6、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7、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8、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10、(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1、在使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应该使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

1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14、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15、(小雨)是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降水,(中雨)是(10~25毫米),(大雨)是(25~50毫米),(暴雨)是(50~100毫米)。(大暴雨)是(100~250毫米)。(特大暴雨)是(大于250毫米)。

16、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17、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可以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18、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19、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事业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20、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卷云是尤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21、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等。

22、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23、一天中最高气温是(下午2点左右),一天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

24、测量风速的仪器是(风速仪)。(雨量筒)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第二单元“溶解”

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时,漏斗颈的底部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内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紧靠(滤纸)。(漏斗)颈紧靠(烧杯)。

5、把沙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是(过滤)。

6、已经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7、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放的高锰酸钾(并不是)越多越好。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9、水能溶解一些固体,也能溶解一些(液体)。

10、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有关。水果糖在水中快速溶解的方法:①搅拌②加热或者用热水③碾碎。

1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弱)。

15、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16、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

17、加快水果糖在水中的溶解方法(碾碎)、(搅拌)、(热水)。

19、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20、在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中,先把食盐按份分好,再(一份一份)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21、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

22、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让它溶解。

2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内焰)、(外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24、酒精灯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火。(2)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5、酒精灯中的究竟万一洒出后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6、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胶水、方糖、洗发水、醋、酒精、油.

-----能溶解的有:食盐、高锰酸钾、方糖、洗发水、醋、酒精和胶水

第三单元——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调节电视机的的声音旋钮,改变的是声音的(音量)。

5、用嘴对着大小相同的四支试管吹气,下面哪只试管发出的声音最高A、不盛水的试管。B、盛1/2水的试管。C、盛1/4水的试管。D、盛3/4水的试管. 答案选择(D)。

6、(把橡皮筋拉的紧一点)可以使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一些。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9、应用题: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10、伸出桌面的尺子的长度(越长)声音就(越低)。

11、用大小相同的力去敲击同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高低(相同)。

12、用相同的力去敲打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小音叉声音音高(高),大音叉声音音高(低)。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14、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5、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6、声音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18、、(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19、人们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安装双层玻璃、安装汽车消声器。设置隔音墙。植树造林形成屏障。

20、描述人感受声音的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耳蜗,产生了神经信号,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1、、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22、发声强时,鼓膜振动(强烈)。发声弱时,鼓膜振动(微弱)。

23、声音是怎样进行传播的?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体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了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

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不能独立运动,必须有、(肌肉)和(关节)的协调,我们才能运动。

4、屈肘时,上面的肌肉(收缩),下面的肌肉(舒张),伸肘时,上面的肌肉(舒张),下面的肌肉(收缩)。

5、伸腿、屈腿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状况是(不同的)。

6、台灯所用的蛇皮管类似(骨骼)的结构;天线的万向节相当于(关节);门窗上的合页类似(关节);起重机吊臂相当于(骨骼),起重机液压动力相当于(肌肉)。

7、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8、比较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会发现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9、我们跳起来后,(心跳次数)和(呼吸次数)都会增加。

10、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的气体量也比平时(大)。

11、(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2、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13、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4、(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5、喜欢运动和不喜欢运动的同学,运动后恢复到正常心跳的时间是(一样的)。

16、用洗耳球做“体验心脏工作”实验时,(洗耳球吸水和放水)相当于(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手)相当于(心脏的肌肉使心脏收缩与舒张),(塑料管)相当于(输送血液的血管)。

17、(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1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19、食物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和(胃)里吸收的。

20、人体的消化器官中,(小肠)最长。

21、食物是通过(食道)运输到胃里的。

22、口腔----咬碎食物。

食道----输送食物。

胃-------进一步磨碎食物。

小肠----吸收食物的营养。

大肠----存放事物的残渣。

23、(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牙齿的作用是(切磨),舌头的作用是(搅拌),唾液的作用是(润湿)。

24、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

25、(臼齿)用于磨碎食物。(犬齿)用于撕裂食物。(门齿)用于切断食物。

26、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7、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表明牙齿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细嚼慢咽是牙齿将食物充分的磨碎,这样有利于食物在体内的消化。

28、(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

29、人的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对称)的。

30、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的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一样,为(骨骼)、(肌肉)等的发育提供能量。

31、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32、消化食物的时候,也会消耗(氧气)。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千金小学施小红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板桥小学《科学》科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附样卷)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附样卷) 1、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2、植物的器官包括(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根)(茎)(叶)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分别有(吸收)(储藏)(输导)(同化)作用,并能使植物获得营养和生长。(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有保证植物种族繁衍的作用和功能。 3、根是构成植物(供养)系统的器官之一。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作用。有的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营养成分)的功能。 4、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根是构成植物(供氧系统)的器官之一。它不停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通过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5、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白菜的根是(直)根,葱的根是(须)根。 6、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还有(储藏养料)的功能。(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8、(1774)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发现,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9、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10、什么叫光合作用? 答: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 11、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答: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 12、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答:不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绝大部分被叶片蒸发了。 13、什么叫叶的蒸腾作用?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答: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通常人们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4、我们每天测量气温的时间地点要保持(一致)。 5、使用温度计,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要在液柱(静止)时读数。 6、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7、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8、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10、(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1、在使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应该使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 1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14、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15、(小雨)是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降水,(中雨)是(10~25毫米),(大雨)是(25~50毫米),(暴雨)是(50~100毫米)。(大暴雨)是(100~250毫米)。(特大暴雨)是(大于250毫米)。 16、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17、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可以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18、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19、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事业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20、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卷云是尤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21、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等。 22、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23、一天中最高气温是(下午2点左右),一天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 24、测量风速的仪器是(风速仪)。(雨量筒)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第二单元“溶解” 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时,漏斗颈的底部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内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紧靠(滤纸)。(漏斗)颈紧靠(烧杯)。 5、把沙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是(过滤)。 6、已经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7、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放的高锰酸钾(并不是)越多越好。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9、水能溶解一些固体,也能溶解一些(液体)。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连线 填表1;岩石和矿物在有很多应用,请你写出应用的例子。 岩石或矿物的名称岩石或矿物的应用 石英钟表和计算机中 花岗岩雕塑 石墨制作铅笔芯 铁矿石提炼铁 钨矿制作灯泡中的钨丝 雄黄医药 盐调味品 2;人们常用的储存食物的方法有哪些? 储存方法举例 腌制法腌制咸鱼;腌制咸菜 冷冻法冷冻水产品;制作冰糕 暴晒法晒鱼干 真空包装法制作罐头 高温灭菌法制作牛奶 填图 1;写出下图这朵花各部分的名称。 2;在下面地球构造简图中填出地球各部分的名称。

3;根据左边的图在右边的框中画出简单电路图。 4;有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如下。 哪组接线1-2 1-3 1-4 2-3 2-4 3-4 通路是是是 断路是是是 请你根据测试记录,推测里面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在下图中用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 5;有一节电池;两只小电珠和一些导线,你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吗?把你的设计画下来。 简答 1;观察腐败的食物时要注意什么? 答: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腐败的物品;观察完要用肥皂洗手;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2;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 答: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 3;如何根据保质期长短选择所需的食物? 答: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的,一般应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如果是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食用的,则可以选用保质期长的食品。 4;大理岩和石灰岩滴稀盐酸后有何变化? 答:大理岩和石灰岩滴上冷的稀盐酸后会冒气泡,这是其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石灰岩冒气泡的情况比大理岩猛烈。 5;云母;长石和石英有何区别? 答:石英晶体是一端有尖角的柱状或长柱状,颜色常因混人不同的杂质而具有多种色彩,具玻璃光泽或脂肪光泽;长石晶体常呈柱状或板状;细粒状,颜色肉红;浅黄色;白或灰白;云母呈片状或鳞片状,颜色呈黑;棕红;白;浅灰等。 6;为什么条痕比颜色更固定? 答:由于条痕可以消除杂质和其他的(如矿物内部的裂隙或表面的氧化薄膜对光的折射;散射等)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所以矿物条痕的颜色更加固定;可靠。比如赤铁矿的颜色有铁黑色和红褐色等,但条痕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大全

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天气”知识要点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时间、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凌晨的气温最低。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当天

教科版四年级下科学复习

教科版四年级下科学复 习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一、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 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就可以产生电流。 2、●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3、●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持续供电的装置——电池。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4、●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5、●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6、●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线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7、●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有关知识: ▲、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人体能承受低于36V的电。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交流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是的干电池,对人体无害。 ▲、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电路一般由电源、电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v表示。电路中的电压超过了小灯泡上标的,灯泡太亮会烧坏灯泡的。常见的电路一般分并联和串联两种连接方法。 ▲、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一节电池的电压是,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小灯泡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所以小灯泡不太亮。▲、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常见的导体有铁、铜、铝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等。 ▲、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不要用湿布擦,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体。▲、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通断。电路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科学实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 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 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 5、在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的同时, 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并进行比较。 6、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 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 7、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通常情况下, 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由西南向东 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 吹的是(西北风)。 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 就是(西北)风。 10、在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 可以先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 然后再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西)、(南)、

(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2、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3、降水的形式很多, 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等。 15、(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 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8、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电 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在类的生物和非生物。 2、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什么时候带电呢?(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3、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二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6、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叫电路。 7、小灯泡的结构分为: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两个)(图如课本第5页所示)。只有电流通过灯丝的时候,小灯泡才能发光。 8、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是电池的正极,用符号“+”表示,另一端是锌壳,是电池的负极,用符号“-”表示。 9、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被损坏。 10、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电路一般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1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12、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交流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是1.5V 的干电池,对人体无害。 1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14、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小灯泡坏了;灯座松了,没有连上;电池没电,电线没连接好;导线断了,电池盒或小灯座出了问题等。 15、查找电路中故障的方法:电路检测器,检查法;替换法。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16、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常见的导体有铁、铜、铝、水、人体、大地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等。 17、导体和绝缘体有什么作用?答: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18、不要用湿抹布擦带电设备,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材料。 19、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通断。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控制的。电路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考试版本-全面哦)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一、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0级、微风是1级、大风是3级。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4.9毫米是中雨,25~49.9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和晴好天气联系在一起。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14、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实验题: 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橡皮铅笔1只。制作过程: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二、制作雨量器 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 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 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 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育教案及其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

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课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二单元《溶解》 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及答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第一学期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30分) 1、风向可以用()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 )。由北向南吹的风叫()。 2、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来测量。 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等。 4、要在一杯水中很快溶解一小块肥皂,我会用到的方法有()、()、()等。新课标第一网 5、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是溶解在水中的()。 6、我们平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 ) 产生的。 7、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8、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物体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越();物体振动频率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X|k |b| . c|o |m 9、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交换。 10、人体从外形上一般可以分为()、()、()和()几部分。 11、人体骨骼的作用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12、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 13、人耳朵里的()能接受各种声波并产生振动。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20分) 1、降雨量的单位是()。w w w .x k b 1.c o m A、厘米 B、毫米 C、毫升 2、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个等级。 A、11 B、12 C、13 3、烟垂直上升,这时的风力为()。 A、0级 B、1级 C、2级 4、我们可以用()的方法,把食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 A、过滤 B、沉淀 C、蒸发 5、在一杯水中滴几滴色拉油,我们能看到的现象()。 A、色拉油慢慢地在水中溶解了。 B、色拉油沉到水的底部去了。 C、色拉油一直浮在水面上。新|课|标|第|一|网 6、当上课铃声响起,小朋友们从各处跑向自己的教室,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朝着()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 1空气的性质 (1)能举例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如一空杯塞进一团纸垂直倒扣进装满水的水槽内,结果纸不会湿;像书上P2那样对瓶内吹气球,气球吹不大都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瓶内)的空间,使得其他物体无法进入杯内(瓶内) (2)把杯口朝下压入水中,在慢慢倾斜,空气在水中向上“跑动”说明空气比水轻。 (3)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两个气球) (4)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举例说明其应用:如空气枪利用了压缩空气原理;皮球、排球、足球、篮球都冲进了压缩空气;自行车胎冲打气也是压缩空气。 (5)空气与水比较都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要占据空间。但空气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 (6)证明空气的存在的方法:注射器在水中压出空气和用塑料袋装空气。 (7)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透明的,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压缩后有弹性的混合气体。 (8)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2热空气和冷空气 (1)如书上6页在纸蛇下方点上蜡烛,纸蛇会转起来,这是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变轻上升带动了纸蛇转动。 (2)空气流动的规律是热空气上上升,冷空气下降。

如冬天空调热风应向下吹才能让整个屋内的温度上升,而夏天空调应该将冷风向上吹;冰箱内的冷气总是向下飘的。 (3)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热汽球(1783年法国人发明),孔明灯(三国时发明)等。(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 (4)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所以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因此会往上升,冷空气重就下沉,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就形成了风。 (5)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6)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阳光加热地面,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空气中有什么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氧气能帮助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所以能灭火。并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这个方法检验二氧化碳。 (3)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①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 ②用卡片把玻璃杯盖上,等几分钟。 ③小水珠(露珠)就会出现在杯的外壁上。 (4)制取二氧化碳: 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 (5)课本9页、10页的实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堂作业本》,结合配套练习卷,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要点: 1、溶解单元 科学概念: 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通过搅拌、切碎、加热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溶解现象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之间。如水里的动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科学实验: 1、过滤实验 要点:需要材料: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2、怎样加快溶解? 要点:对比实验。记清楚哪些条件相同,哪些不同。 3、液体与气体的溶解。要点:研究计划。 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见《作业本》第6页 5、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见《科学》书第15页。 简答题: 1、面粉溶解了吗?(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所以没有溶解。) 2、海水怎么变成盐?见《科学》书第18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