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溪流中心

城市溪流中心
城市溪流中心

城市溪流中心,有生命的世界级街区购物中心典范

购物中心最有看点之处,就是拥有大片的水景。或许是水本身质地的柔和感,商场内外的水景虽然多但却毫无违和感。景观效果上,静态的水景布于商场中央,起着引导及休憩作用,而活水瀑布及喷泉等动态景观则是增加了整个商场的活力感。一静一动,视觉的冲击感加上听觉的真实感及体验式触碰感,使得整个商城生动而亲切。

本期看点:美国盐湖城“城市溪流中心”

美国摩门教被誉为全美最富有的教会,他们在总会所在的盐湖城建立了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城市溪流中心”(City Creek Center),占地23英亩,服务12个城市街区,是美国几年来最大的零售兼办公居住的购物中心项目。

该中心拥有可伸缩玻璃天幕、100个商铺、5000个停车位以及两个18英尺长的音乐喷泉。城市溪流中心的位置恰好在摩门教总会的对面,对外公布的总造价达到20亿美元,由世界知名商场主Taubman Properties 共同参与投资。

购物中心有一条长一公里的人造溪流,沿着步行为主导的绿色空间蜿蜒成"S"形,让人回想起1847年盐湖城成立的历史。由SWA集团设计的这个项目也是美国最大的流动水体项目,建造有三座瀑布和一座50英尺高的喷泉。其中最大的瀑布Regent Court瀑布有17英尺高,每分钟要2500加仑的水流,瀑布下的巨石有14吨,据说是就近买来的。

"城市溪流中心"以溪流为中脊,将零售店、办公楼和住宅楼连接起来,并有着易于寻找的路径和娱乐设施。溪流的存在活跃了空间,成为人们乐于行走的散步线路。一静一动,耐人寻味。

编后语:当小编查阅资料发现,这里曾经是一座倒闭的购物中心,最近经过再开发后重新开放,至今成为街区式购物中心的学习标杆的时候。小编要说的是,当代表了当下商业地产潮流和时尚的购物中心,遇到了能够妙笔生花的空间景观设计,造就的是一种新的生活形态和模式。景观设计提倡的体验式消费潮流,不仅注重消费者消费过程,还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把商业空间环境因素带来的“知性的满足”这一概念深入贯穿到人们的思想中去,而新的建筑方法和材料也不断应用于商业空间设计,让设计真

正体现人性的选择,这才是做商业的初衷。

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论文

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论文 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全文如下: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推动着传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 交融和碰撞,公共艺术从西方被引入并得到新的发展。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公共艺术作 为一种广泛的艺术形式进入中国艺术研究的视野。因此,在探讨公共艺术在我国城市景观 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时,我们应当首先明晰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聚焦研究对象。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及转变 一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艺术一开始是为了适应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的大 量出现、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周边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应运而生。总的来说,这时的公共艺术是“艺术家运用某种材料创造的、以城市开放空间为背景、具有一定形式结构的、满足公众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①公共艺术被视为有别于私人物 品的公共建筑形式被分离出来,成为新型艺术样态。 二公共艺术内涵在新时期下的转变 在新时期,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宽泛。公共艺术被扩大到指代一切满足公 众艺术需求的、在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作品。这里的公共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城市的实体空 间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虚拟信息网络环境。公共艺术逐渐成为大众对现代城市发展和 生活质量意识的重要反映。 在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公共艺术的开放度、 自由度、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原来的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角度开始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 参与,从实体空间的单纯物质展示向实体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并存的趋势发展。许多公共 艺术的形式“混搭”现象日趋流行,作品的艺术符号和元素携手“跨界”,核心价值更加 强调以人为本,目的是在我们生存的城市空间中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公共艺术不再是单 纯为鉴赏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与人共进的生活意识。 二、公共艺术的特征分析 公共艺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并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类别。城市公共艺术 相对于美术画展、私人藏品而言,具有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一场域性 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分布形态、民俗文化等自然或社 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场合氛围。公共艺术具有场域性意味着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当 中无论设计、规划和实施都必须考虑它的场域性。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场域性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有媒体披露说,这一消息公开后,很多城市都表示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之列。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沈阳、南京、 武汉、长沙、成都、郑州、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等都加 入了这场竞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家中心城市是部分省市代表热议的一个话题。 对此,回应说,“陕西是过去西北局的所在地,大秦帝国也是从关中起来的。你们研究一下,可以考虑,如果衔接好,给国务院专 门写报告,尽可能给予支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 热议国家中心城市的,还有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有城市入围或有望入围省市的代表。 “郑州是中国的中心,既是河南的省会,也是天地之中。”全国人大代表、着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在发言中说,在郑州建设国家 中心城市,可以对周边城市起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 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挥出更为强大的区位优势和吸引力。 地区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特征: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国家城市体系 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8]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9]中心城市 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政治 经济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其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 文化 文化力量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不仅是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资本、商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传播、扩散的网络终端。文化交流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会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发动机和助推器。 猜你喜欢:

浅析公共艺术在风景园林作品中的作用

浅析公共艺术在风景园林作品中的作用 Humble Analyses of the role of public art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陈雪娟CHEN Xue-juan 2010305110161 摘要:公共艺术是风景园林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风景园林作品的水平,甚至该地区的发展水平。优秀的公共艺术不仅能在造型上标新立异,成为风景园林作品独特的标志,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公众参与,体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传承地域文化并彰显当代信息化社会时代特征。 关键词:公共艺术;风景园林作品;环境品质;公众参与;地域文化;时代特征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public art, to an extent,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trict. Excellent public art can not only be regard as a unique symb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because of its incredible form, but also can maximize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anifest the human nature and humanistic care.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public art can effectively heritage culture and context an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temporary era. Key Words:Public ar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Environmental qual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Regional culture; Age characteristics 1 研究背景 2012年10月,在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年度会议“艺术与风景园林论坛”中,苏珊·维勒(Susan Weiler)提出“公共艺术是重要的”。她回顾了起源于费城(Philadelphia)的美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指出公共艺术将会一直保持重要地位,并坚信风景园林师将引领并协助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实施。 1.1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源自美国,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公共艺术”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有感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何谓公共艺术?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城市与公共艺术又有着如何的关系呢?近日我借对巴塞罗那——一个被誉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的浅薄研究来谈谈这些问题。 何谓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从表面意思上看,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这词未出现之前,人们把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艺术语言指为“公有空间的艺术”。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类一切生活状态下的文化现象,具有了以城市为舞台、以人的交往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 因此,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 "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的事实……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真正标准,这种标准把它非常鲜明地同人类史区分开来了。民族、国家、政治、宗教,各种艺术以及各种科学都以人类的一种重要现象,市镇,为基础。"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这样说。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的建设已不能只满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城市也是人类文化和世俗感情的集散地,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国家与政府渐渐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西方,城市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指向一个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演变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制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其实,从最早的城市美丽运动开始,西方就对城市文化建设和美学风格有所追求了,到后来的“百分比艺术”的出现,再直到现在得几乎每一座欧洲的主要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建设的标志了,因此公共艺术被亲切地称之为“城市名片”。 纵观欧洲的历史传统,公共艺术最早的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近现代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文化与公众文化的新需求则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因其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例如,德国魏玛共和时期,魏玛政府宣布让艺术家参与公共建筑物的创作,并且通过公共建筑计划帮助自由创作的艺术家有机会从事建筑物雕塑和壁画创作;德国汉堡市“建筑物艺术”的设置与执行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汉堡市的建筑物、城市规划和户外艺术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形象需求。接着,城市美化运动兴起,最为显著的城市就是巴塞罗那,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1880年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经济辐射力,经济辐射半径 一、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城市网络体系。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经济要素、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网络体系的中枢神经,对处于该网络体系的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形成了某个区域的中心城市。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中心城市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在2005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是指那些在全国城市网络体中经济要素最为集中以及经济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是对于全国经济具有相当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其发展能带动全国围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联系国外市场的重要窗口,是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领头者。 经济辐射力是中心城市辐射力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经济辐射力体现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业吸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2]。本文将针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横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解析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容、辐射强度以及辐射围。 二、文献回顾 田(1987)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即城市经济影响区是指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域围。并通过构造城市经济影响力的复合指标,运用断裂点公式解出不同层级城市的影响区[3]。胡序威(2002)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以及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都市区地域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4]。娟(2003)则通过综合采用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围,然后将这四个空间围进行叠加划分出都市圈的围[5]。顾朝林(1991)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将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辐射[6]。王新生等(2000)指出,经济客体的空间影响围界定十分复杂,但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以省为例探讨了Voronoi图在经济客体空间影响围界定中的应用[7]。莉(2001)以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集合,构建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城市综合实力,确定各城市强弱影响区围,并据此预测省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8]。王法辉等(2004)引入划分GIS方法来划分城市吸引围[9]。

研究论文: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研究

71180 艺术理论论文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它是一门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形式。在视觉焦点和特定景观环境下,保证其设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本文对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打造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一、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情况分析 城市是作为市民生活聚集的地方存在的,针对于城市社会中多元化生态的发展状况,是会影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艺术风格的,而这个影响是从多方面产生的。以现代城市的建筑为例,城市的雕塑、色彩和服务设施等,都是表达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而语言表现形式。他们能够彰显出一个城市的特点以及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是作为城市形式的载体存在的,现代城市形式载体即城市公共景观形象,它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价

值。游客们去不同的国家旅游无非就去到这个国家的某个城市进行观光,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景观特征等。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可以向游客表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使游客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实现艺术景观创新的理念。 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景观设计与社会时代和发展不符,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而有一部分的景观建设不够细致,设计方案缺少城市地区文化特点,使整个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市民也不能感受到景观的亲切感,继而城市的审美度也大幅度降低,与城市景观建设的最初目标相违背。基于此,我们对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规划性,体现其艺术性与公共性,但是不能绝对的将艺术性和公共性混为一谈,景观设计者应该对其侧重点进行比对,在对艺术审美价值进行高度赋予的同时,尽可能的去表现其景观设计的公共艺术内涵,从而使两者形成一种和谐和协调的状态。对于比较粗糙的景观建设一定要从各个方面细致起来,与当地城市文化进行结合,打造出符合该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使市民能够充分对该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进行审美与享受。 二、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介绍

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将力保这12座城市

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将力保这12座城市 2013-5-09 10:15 来源:战略论坛 一旦爆发战争,中国必须力保的12个城市。有你家吗?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会将其60%的军力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遏制中国。同时,美国正在试飞 X-51A超高音速飞行器以实现一小时内打击全球目标。面对美国到我们家门口的威胁,我们不禁要设想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突然打击,中国将力保的城市有哪些?下面是战略网小编整理的一旦爆发战争,中国必须力保的12个城市资料。大家都来看看有你家吗? 第1个受保护的城市:北京 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其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居中国第二。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今天的北京拥有41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位居全球第二。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东经116度25分29秒。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第2个受保护的城市:上海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又称“上海滩”,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上海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举办过世博会。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地处中国漫长海岸线的最正中,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以及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上海全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上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89.3%,城镇化水平居全国首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02.33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第四的城市,次于澳门、香港、深圳;它的常住人口2302万,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是中国最大的工商、港口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第3个受保护的城市:成都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南)。成都横跨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两大自然景观,南部、中部海拔较低,西部海拔较高。成都兼有山景、平原、丘陵之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均气温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都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南与眉山相连,西与雅安、阿坝接壤。成都幅员面积12390k㎡,东西最大横距192km,南北最大纵距166km。 成都幅员面积12390k㎡,管辖9个区、6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常住人口14047625人(截至2010年10月31日)。而四川的山区可能有的导弹发射井也使得成都特别受到保护。

中国大陆城市城建规模排名TOP100

中国大陆城市城建规模排名 1、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所在地。 上海是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亦为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GDP总量居中国城市之首。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上海正致力于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 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3、广州,简称穗,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中国的南大门,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国家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会展中心,中国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教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社会经济

文化辐射力直指东南亚。 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称。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广府文化的兴盛之地。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广州外国人士众多,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大城市,与北京、上海并称“北上广”。 4、深圳,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重要的空海枢纽和外贸口岸。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深圳是中国南部美丽的滨海城市,有辽阔的海域连接南海和太平洋。 深圳毗邻香港,市域边界设有全国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12年经济总量居中国大陆第四位。 5、天津,简称津,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国际航运融资中心、中国中医药研发中心、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筑城,是中国

最新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探析-精品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探析 公共在景观中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临时的,那么,如何把公共艺术和城市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呢? 摘要:公共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使现代城市景观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上都得以新的延伸,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中的一部分,其创作过程中必须保持“场所精神”,以及把握四个原则: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情景交融、延续与创新。 关键词: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场所精神 在当今社会里,城市环境景观不仅仅有空间展示的作用,更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实用环境,同时景观空间作为艺术信息的传递载体,具有现代构成感的审美价值。城市的景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多半在公共空间的环境中进行,城市中的不同景观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整体景观。而公共艺术则恰恰有助于塑造一个凝结着现代审美认知、体验、经验和评价的情感信息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城市人在体验空间的同时与其交流、沟通。本文对主题的阐述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共艺术定义的简述,其次是公共艺术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与作用,最后是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基本原则。 1公共艺术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化城市不断崛起,其中,城市现代化更是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对生活空间的改造能力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和自由。城镇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对精神的需求急速增加,要求艺术作品应适当地走出馆、走出工作室,从高端私人空间走进大众公共空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率先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在观念上有所区别的作品,它们的基本含义皆为: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以表达公众意志、体现公众价值、呈现公众和城市文化为目的的这类艺术作品,被称之为“公共艺术”。如今,公共艺术作品作为构成空间景观的一部分,通过对空间物质形象进行的视觉化综合的艺术设计,营造出具体城市景观的独特气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实践中的进行与积累,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公共艺术的概念范围将越发广泛。并且,在具体的国家区域中延伸出更符合当地具体人文背景的概念内涵。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必须永远围绕“公众”“公共”“艺术”三大关键词。 2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及类别 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家以公众为主体,以公共资源为媒介,在公共环境中完成的由公众参与的艺术作品,它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著的载体。公共艺术应当与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使民众流连忘返,能够满足委托方、民众和艺术家的共同愿望。优秀的公

中国22个特大城市

中国22个特大城市 北京: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其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居中国第二。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上海: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又称“上海滩”,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上海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举办过世博会。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地处中国漫长海岸线的最正中,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以及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上海全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上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89.3%,城镇化水平居全国首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02.33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第四的城市,次于澳门、香港、深圳;它的常住人口2302万,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是中国最大的工商、港口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广州:广州,中国第三大城市,中国的南大门、国家中心城市,国务院定位的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世界着名港口城市,中国南方的金融、贸易、经济、航运、物流、政治、军事、文化、科教中心、国家交通枢纽,社会经济文化辐射力直指东南亚。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称。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和国家门户城市,广州外国人士众多,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城市,与北京、上海并称“北上广”。 深圳 天津 南京 武汉: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省会,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交通枢纽。如今武汉正努力构建中部地区的支点城市,并致力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最大城市,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中国三大科教中心之一,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内陆地区的经济、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各项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上) 2012-07-20 提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我国宏观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级”城市,体现出中心性、国际性两大特征。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参与全球化分工,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和安全发展,需要从国际化门户、创新中心、市场中心、网络中心等四个方面来综合统筹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为此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为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心性,国际性 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缘起 2007年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规划提出了“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其中“多极”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镇)构成的中心城市体系正是“多极”的直接载体。 从概念的内涵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

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按该规划定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出其在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分别在国际经济贸易与交流合作、全国性市场建设,城镇化发展,交通与信息网络中心组织,文化事业发展和全国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发挥重要职能作用。2007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上报稿)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应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镇密集地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地域,是国际交往的门户;同时,对所在区域(跨省地区)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而在2010年出版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一书中,根据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将重庆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内陆地区的国际化门户和新兴市场中心,在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概念的认识深化和相关城市的积极实践 2.1 学术理论研究进展 城市中心性最早出现于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其论述了源于市场、交通、行政文化等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心等级体系。国内学者引入了克氏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顾朝林采用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方法和城市经济区划来构筑中国城市体系(顾朝林,1991);其后进一步研究了网络节

城市中的公共艺术认知

【摘要】只有对城市公共艺术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给予更多的人文、生态价值的关注和呵护,才能使城市更具人性,更符合现在的大众对生活环境的审美要求。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认知 现代社会中,每座城市都是由一幢幢的建筑物所构成的,各个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便形成了一个个的公共环境空间。以前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空间当作设计的剩余,如道路、公园、广场、街角等,这些空间总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但是真正能够体现一个城市魅力和文化的恰恰就是这些公共空间,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的时候便从这些公共空间着手。 公共的都市空间虽然与人们现代城市生活密切相关,但是这种空间正因为是“公共的”而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公共艺术随处可见:城市广场中的伟人雕像、学校里的壁画浮雕、公园里和街道的各种设施、墙面和广告牌上的设计,这些都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参与、使用和欣赏的艺术活动和设施,都可以统称为公共艺术。中国画中讲究“留白”,公共艺术正是在繁华拥挤的世界所留下的“空白”中存在的,使得现实冷酷的世界多了些感情。 尽管有不同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中存在着,但是在许多城市建设中并没有确立“公共艺术”的理念,尤其是在以前的一些城市建设上尤为明显,他们没有为艺术与生活而付出用心和进行设计,甚至认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放弃了自身的能动性和追求美的权利。公共空间成为被忽视的空间,成为了社会的“死角”,使得一些原本大有可为的公共艺术被荒弃,在城市中提供休憩的公共空间反而成为一个冷漠的场所。 现代社会里,当经济达到一定富足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时候,艺术已经作为生活的必需品进入到现代人的日常观念里,有些艺术活动已成为了人们自发的行为。公共艺术虽然是艺术活动自然发展下产生的,是社会经济发达、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体现,但也需要进行认知上的一些补充。公共艺术虽然是放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和艺术活动,但它也是需要许多条件来进行辅助的。公共艺术必须结合空间、环境、人,并配合城市、社区的发展需要,在特定的空间中做综合的思考而设置,与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单一艺术品不同,这样的公共艺术才能够体现它的开放性、公共性、公众参与性等特征,而不仅仅是环境的点缀或者可有可无的布置。 城市是艺术的载体,也是艺术的窗口。在城市中更多的艺术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尤其公共艺术更是与城市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公共艺术独特而生动的观赏模式,在使艺术和环境结合起来的同时,还使得观赏者和介入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愉悦和共鸣,从而使公共艺术缓解了城市居民由于工作、生活的快节奏所引起的疲劳,因此它是一种公众性的生活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作为代表,将其特点更好的表达了出来,城市雕塑对于城市的风貌、气息以及个性形象的识别与张扬起着重要作用,它已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从而备受注目。 城市公共艺术与一般的架上艺术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必须要存在某一个具体的城市环境之中,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往往是环境与艺术品互动并结合的结果。一方面,它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在题材、尺度、风格上要考虑特定的环境,并与之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它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提高空间的文化品位,改善环境品质。艺术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特殊方式,因地域文化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地域文化、民族的气质、艺术家的个性都导致了各自审美的差异,也体现在了公共艺术品的创作上。有些“公共艺术品”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就是随意而做的。它既不能反映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不能反映一定的审美理想,更不要谈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塑造了社会生活激昂高亢的瞬间,也要表现出平凡朴实的生活;不仅仅表现英雄伟人的丰功伟绩,也要记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经济辐射力,经济辐射半径 一、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城市网络体系。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经济要素、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网络体系的中枢神经,对处于该网络体系的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形成了某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中心城市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在2005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是指那些在全国城市网络体中经济要素最为集中以及经济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是对于全国经济具有相当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其发展能带动全国范围内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联系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窗口,是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领头者。 经济辐射力是中心城市辐射力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经济辐射力体现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业吸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2]。本文将针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横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解析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内容、辐射强度以及辐射范围。 二、文献回顾 陈田(1987)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即城市经济影响区是指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并通过构造城市经济影响力的复合指标,运用断裂点公式解出不同层级城市的影响区[3]。胡序威(2002)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以及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都市区地域范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4]。孙娟(2003)则通过综合采用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范围,然后将这四个空间范围进行叠加划分出南京都市圈的范围[5]。顾朝林(1991)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将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辐射[6]。王新生等(2000)指出,经济客体的空间影响范围界定十分复杂,但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以湖北省为例探讨了Voronoi图在经济客体空间影响范围界定中的应用[7]。张莉(2001)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集合,构建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城市综合实力,确定各城市强弱影响区范围,并据此预测河北省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8]。王法辉等(2004)引入划分GIS 方法来划分城市吸引范围[9]。

最新-公共艺术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塑造 精品

公共艺术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塑造 摘要根据公共艺术作品与所处城市景观环境的组合关系,城市公共艺术一种是通过材质、造型、比例尺度等要素表现艺术作品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来装点和优化环境;另一种是透过其特定主题或以当地历史、生活习惯和历史文脉为内容来塑造的公共艺术,以具体意义定义和反映周围环境以及场所。 本文主要以公共艺术的表层要素出发,研究公共艺术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塑造。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环境一、公共艺术形体要素与城市景观环境公共艺术品的形象实指其形体,任何物质都是以各自不同的形体特征与其他物质进行区分。 不同特征的形具有不同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几何形表现冷静、理性,有机形象征生命、自然,因此公共艺术的形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表现风格和情感;体指物质所占客观空间的形态,即物质体量的空间形态。 公共艺术作品以形的特征,与以有着体量感的具体物质形式所占据的空间进行结合,共同达到以物传情的效果。 公共艺术造型的基本语汇具有不同的形体特征,在此主要以具象形体和抽象性体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1以自然物象为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形态,其形体特征与自然物象相似。 由于具象形态的公共艺术品题材和造型以描述、模仿自然形态为主,因此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明确通俗的主题更能在作品和人之间产生情感与共鸣。 这里所指的具像除了写实的手法外,还包括通过整体归纳、夸张等表现手法对自然形态进行主观化和艺术化的处理。 2以抽象的形态和体积进行的形态创作,一种是将自然对象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的艺术手法呈现出非自然的现象,用诙谐和幽默的形式表现出独特的愉悦性,给过于理性化的生活和空间环境增添轻松的调剂与补充;另一种是以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形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此展现冷静理性的选择、强烈的动感与张力,带来视觉冲击。 两种表现都是以非现实的形体来强调空间与形体的构造和组合,用象征和隐喻地手法塑造城市景观环境,并产生场所感和美学精神。 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经常相互渗透、融合。 同样类型的景观环境中使用不同表现手法的公共艺术,或相同表现手法的公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 发表时间:2019-07-29T11:22:32.2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方颖[导读]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通常是指由专业人员设计、建造坐落于室外的并对所有人开放的一种艺术作品,它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材料制成的,但必须有物理性的实体存在,有地点、有体积、有功能的,诸如雕塑、戏剧、壁画、建筑、媒体艺术等。公共艺术的特点有很多,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 在于它的公共性,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公共艺术最初被引入中国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形式,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出现多种公共艺术形式,这对于城市环境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景观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城市环境的塑造亦起着重要作用,存在于景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类公共艺术对于景观、甚至城市环境都有着促进意义。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是公共艺术的最常见形式之一,不仅有艺术性的点缀作用,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就目前而言,国内看到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是:中小学校园里的“少先队冉冉火炬”;大学校园里的各种伟人、大师雕像或是刻有领导人毛笔字的石碑;在步行街上各种一比一铜人雕像;到了国庆、中秋等节假日,各大交通枢纽地段就会出现巨大的、显示数字或文字的花卉大拼盘组成各种造型。很多城市千篇一律,没有艺术性,也没有任何记忆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整体气质,四处都是大规模的拆迁和新建,而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却似乎总没有一个成熟的样子,没有一个合理的整体背景和框架,再好的公共艺术作品都会显得尴尬。 世界上将城市景观建设和公共艺术建设融合地最好的城市要数美国芝加哥,关于芝加哥的旅游照片,游客们照的最多的、浏览量最大的就是它各种地标性的建筑,很多都是出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也表明了一个城市整体的审美品位,其中由西班牙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制作的皇冠喷泉最为出名,整组喷泉由两座玻璃砖塔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黑色花岗岩反射池组成,基底是一大块黑色的、大理石的、反光的地面作为水池,并没有像传统的水池那样有碗状的结构,而是一整块平面,黑色的大理石之间有许多缝隙供水的流动和回收循环,由计算机控制15米高的显示屏幕,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不同笑脸,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既是一个功能性的喷泉,也是一个世界级的新媒体装置艺术。 作为一个交互性的新媒体装置艺术,皇冠喷泉把市民的日常活动引入到高科技支持的新媒体艺术里,把这样造价不菲的艺术作品完全免费地、全年地送给所有人使用,而后期所有的维修和护理完全由政府承担,这也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达程度。另外,英国雕塑家阿尼什?卡普尔在 2004年完成的“云门”也是成了芝加哥的一个经典标志,出现在了无数游客的私人相册里,还有许多电影镜头中。创作材料上,它可能不及皇冠喷泉那样是新媒体艺术,但是通体反光的表面和流动变幻的造型却让这个静态的作品“活”了起来,人们在“云门”里看到自己,看到变形的城市景观,而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点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景观。这也是一个互动性的作品,一个把艺术作品和城市生活融为一体的经典。随着现代对环境意识的普遍认同,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类生存活动的环境空间,当下的公共艺术应是建立在现代科技、现代观念、现代生活基础之上的。它应突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隔离和狭窄的区域,溶入各门类、各学科知识,是在很大范围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进行综合的整体艺术设计,所以这些作品出现在发达的芝加哥绝不是一个偶然。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和景观建设相对独立,彼此之间难以找到有效对接并渐进交汇的连接点,因此它们之间的界限表现得非常生硬,使得城市中的文化整体性被分割成毫无关系的板块。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其一是我们国内的建筑师们通常把他们的技术禁锢在一个无交流状态中发展,结果就是“分离”了根与土的关系,还有材料、造型和功能上的保守,多是金属、大理石、木质等传统材料,没有高科技、新材料的运用,还是处于造型艺术的范畴,交互性差;其二是很多邀请国外的建筑大师来主笔设计我们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由于外国人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本土文化,有时候设计出来的作品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让建筑物显得非常突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城市中的大风景会很孤立,很难与建筑物周边的中景观建筑群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因。其关键就在于,建筑师们没有将城市中的大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要素来考虑。在当今的学术领域里,这一设计意识是以当代西方美学形态为理论依据,强势主导建筑学术界并拥有了学术的话语权。由此造成各个城市,除了自然界的部分之外,都在不断地丧失自我。在城市的景观建设中,大风景的形成与建设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当以往的城市的大景观无论造型如何都已经成为既定的城市背景时,我们就必须根据既有背景,选择恰当的公共艺术作品来建设新的城市景观。在许多成功的中外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公共艺术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只限于公共艺术品体量的空间表现及艺术处理,更重要的还须考虑公共艺术品所放置的具体环境空间各种因素关系处理问题。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应与它所处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空间,表达一种在特定环境中不同价值的空间意识及各种文化内涵,担负所需景观的空间维系作用。在公共艺术与周围城市景观相关的空间结构中,创造具有鲜明印象、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环境气氛。 作者姓名:方颖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江苏南京 出生年月:1994.12.17 研究方向:园林景观 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所在城市邮编:21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