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南平剑津中学张建芳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很多师生共同担忧的考查内容之一,冲刺复习期间,就中考现代文的考点和答题技巧与方法进行以下归纳。

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2.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了解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写出阅读收获。

2011年市纲: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一是要注意文体的特点;

二是要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根据试题要求有目的地再看原文,寻找答案);

三是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一般从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情况)。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单位、集体或事物)+事情(情况);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事件有

最后结局也应概括在内。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

(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一题: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方法运用:概括时要注意环境(特定背景)、主要人物、事件、结局。(若是要求分点概括题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语段进行提炼)答案:家境贫困、相怜相爱的一对父子(主要人物)来小店[环境(特定背景)]吃面,“我”用善意的谎言赠送他们一盘牛肉(事件),他们善意接受却又各自悄悄买单(结局)的感人故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济南的冬天》。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背影》。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题例:

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卷《上大学去》第一题请围绕文“上大学去”,从文中摘录表现“我们”心理变化的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方法运用: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与我们有关的相应心理活动句子。从没有做过上大学的梦。→我们有上大学的命吗?→想上大学!

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命题角度: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答题方法:

a.外貌描写(包括神态):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2)概括人物性格或评价:

①根据人物身份、职业分类理解,比如:农民,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等。

②根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分析。

方法运用:性格+情趣+思想品质+身份(职业、职务)

模式:我觉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少要从不同角度答两点)。如果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2题:这是一篇闪耀人性光辉的作品,文中哪一个人物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性格。

(6分)思路分析:能正确判断评价人物时的典型事例和所用的描写手法

方法运用: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并结合典型事例分析。

示例:文中男青年最能打动我,因为

①他孝顺、懂事。搀扶父亲到小店吃面,先为父亲摘下头上的旧毡帽,又帮父亲脱棉大衣;为了让父亲能坦然吃牛肉面,假装叫了两碗牛肉面,自己却悄悄要了一碗“白水面”;把父亲夹来的一块块牛肉悄悄送回父亲的碗里;考完研无论如何也要回家看望父母。

②男青年读书刻苦、生活节俭。为了考研认真学习,同时为了节省路费五年没有回家。

4.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或揣摩)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卷《雪中小卓玛》第21题:下面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2分)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示例:花花绿绿,包装精致的食品让小卓玛心生惊喜,一瞬间,她想接受“我”

的馈送,但转念之间想到还有人比她更需要这些食品,马上就拒绝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

方法运用:学会角色转换,体验情境。联系前后文,将自己转化为文中人物(事物),置身于选文的情景中,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并注意答题时的人称角度。

5.环境描写作用(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为(人物活动、故事发展)设置了背景。预示人物命运。

题例:

2010年莆田市中考卷《草是风的一面旗帜》第3题:文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自然景物及其作用。

方法运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答案:烘托了主人公黯淡(悲观、悲凉、忧伤)的心理。

6.语言品味与赏析

命题角度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2)词语用法(动词、副词、形容词)

(3)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等)

(4)内容上:人生哲理

从两个方面入手:

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答题方法: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对象﹢特点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拟人:赋予……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更形象地写出了……人物(事物)……特点。排比: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强调了……

夸张:突出人物(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强调了……

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题例:

2010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试卷《你并不是个坏孩子》第二题: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2分)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方法运用: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答案: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句子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答题方法:写出人物(对象)+性格(事物)特征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20题:作批注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4分)

示例句子: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的能力。

方法运用: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答案:运用“一鼓一缩”、“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男青年被父母的爱子之情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没有去看望父母而自责、难过。

(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考点:

①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

②反映具体语境意义;

③反映深层含义的;

④带有比喻意义的;

⑤有一定强调作用的;

⑥有一定指代意义的;

⑦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

⑧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

答题方法:词语本意+句子内容(语境)+写出人物(事物)什么性格(特点)。

①动词、形容词:这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

②反复强调的词语:突出强调了××。

③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作者的××感情。

题例:2010·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试卷《从教第一课》第12题: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加点的两个“憋”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分)例句:①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②我受够了。我憋着一口气说……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

方法运用:联系上下文,体会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答案:①他郁闷不平,不希望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或他郁闷不平,不甘于受命运的安排。

②“我”屡次尝试后受挫的生气与不快,以及不信说服不了迪龙的心理。

7.重点句子内涵

考点:

①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题方法: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哲理句: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或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总结全文、首尾照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3)过渡句: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推动情节)的作用。

题例:

2010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试卷《母亲石》第23题: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理解。概括时要注意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方法运用:结构上(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答案: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8.把握主旨(概括中心思想)

答题方法:

(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也是线索、本身也起到点题作用)

(2)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句里找)

(3)概括中心:文章记叙(描写)了(人)或(事),表现了精神,表达了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道理。

例题:

201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卷《父亲是一条鱼》第一题: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实际上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方法运用:文章记叙(描写)了(人)或(事),表现了精神,表达了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道理。

答案: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深厚感情;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9.写作手法与技巧赏析

(1)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等

(2)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物喻人;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等。

题例:2010年河北省中考卷《最美的善举》第5题: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3 分)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方法运用:写作手法+分析+作用

示例一: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示例二: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我”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 1 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10.对作品感受(认识、理解)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或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

答题方法: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

(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题例一:2010福州市中考卷《藏在木桩中的椅子》第5题:精巧玲珑的小椅子,藏在呆头呆脑的木桩里。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4分) 思路分析: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

(1)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有层次性,没有病句。

方法运用:原文含义(作者感情)+现实生活(典型事例)+自己观点(态度)

题例二:2010广西省桂林市市中考卷《惊蛰》第6题:“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

方法运用:合理想象,扣住事物的特征描述,语言通畅。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3.说明顺序

4.说明语言的准确

二、命题角度: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内容),

2.文意把握(筛选信息),

3.说明方法及作用,

4.说明语言准确性,

5.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词句,

6.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三、题型及答题方法

1.文章(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方法:事物或事理(常常在标题、中心句中)

题例:

2010年湖北黄冈中考语文试卷第19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馆,其特征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体现(符合)环保的理念。

思路分析: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方法运用: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2.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

答题方法:中心句或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

题例:

2010年泉州市中考《蔡资深古民居群》第一题蔡氏古民居群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分)

此题主要抓第一段句式整齐,概括力较强的关键句子:设计独特,布局严整,精工巧饰,气势恢宏。

思路分析:考查提炼语段中心句(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的能力。

方法运用:段落的首句或结尾句或语段中句式整齐,概括力较强的句子。

3.用一句话概括段落文字的说明内容

(1)抓关键语句。在一篇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

(2)提取关键词语。有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答题方法: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一题.第③段中说“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联系全文,概述人类为此做了哪些努力?(6分)

研制出第一代光电池,将它安装在汽车上,发明太阳能汽车(或:发明太阳能汽车);正在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或:正在将太阳能和超导在汽车上进行完美组合,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正在兴建一座设计目标为“碳排放为零”

的节能环保城市。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心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运用:

(1)分析文章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或分—总,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2)在分说段中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中间。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题方法: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先后,有时间词;

?空间顺序:说明物体构造,有方位词;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的逻辑顺序。词语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

题例:

2010年山东临沂中考卷第18题: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3分)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方法运用:介绍物体构造(山东展馆)。找出有标识时空的词语得出结论。

答案:空间顺序(1分)按展区布设的空间顺序逐一介绍了各展示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2分)[或: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1分)先总的介绍山东展馆所包括的三个展示板块,再逐一介绍各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2分)]

5.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来了××事物的××特点。

②举例子:以××为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以具体的数字,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完整的趣味性。

⑤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地位、

影响)

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⑦作诠释:更详尽更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⑨摹状貌: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⑩引用(引资料):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明的效果,有增强了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法:一般作用+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6题第⑧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

方法运用:根据标志词准确判定说明方法并套用公式。(比如:列数字文中会有具体数字;举例子文中大多会出现“如、例如、据记载”等字样;作比较则有两样事物出现;打比方就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等。)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用具体的数据通过“马斯特尔市”与同等规模普通城市电力需求量的比较,突出“马斯特尔市”电力需求量少。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1)××词语有什么作用?(××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法: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能,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关键词(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删去与事实不符合(或语气太绝对,或不能表述上述意思)。

体现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常用词:

表示范围:

有的(些)——表部分,还有大部分、大多数

一切、所有——表全部,无一例外

唯一——表只有一个,没有别的

表示程度:比较、很、稍微、最、几乎

表时间:在当时

表猜测:可能、也许、据推测

表估计:估计、大约、左右、大概、至少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5题:第⑦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方法运用: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能。“主要”表明“马斯特尔市”的用水以“收集露水”和“对海水进行淡化”为主,但也不排除其它途径。如果去掉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来源,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命题形式有:

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联系生活实例,谈谈理解(启示)。

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方法:

①在原文中找答案。作者有时会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可以直接摘录。②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题建议。这样会更加正确、快捷。③依照常识回答。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7题,第⑨段中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请联系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方法运用:根据文中作者认为的解决办法,明确自己的观点,再联系实际生活,列举实例答出理由。

答案:生活中有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如: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出去购物自带篮子或环保袋,不用餐巾纸改用手帕等,这些都是由态度决定的,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肯做每个人都能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8.说明文开头引用一个故事(诗句、谜语),或一个成语,或一段描写的作

用。

答题方法:

①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和内容……

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如以问句的形式开篇还有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题例:

2010年福建晋江中考卷《饮食不宜过烫》第21题,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开篇作用的理解。

方法运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命题角度:

1.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2.找出论据并说明作用。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补充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

5.结合语境理解词句。

6.谈作品感悟(拓展延伸)。

二、题型及答题方法

1.找论点或归纳论点。

答题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要防止误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

点,误把结论当成论点)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22题: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找中心论点。首段最后一句即中心论点。

方法运用: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位置: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2.找论据或补充论据(事例和道理)。

答题方法:事实论据(能用一句话事例论据:什么人+做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知道事实的代表性――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等)

题例:2010年安徽芜湖市中考卷《科学不怕挑战》第6题: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

方法运用: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答案: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②道理论证:通过引用××的话,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

③比喻论证: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④对比论证:将××和××比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的重要性。(正面:重要性;反面:危害)

题例

2010年龙岩市中考卷《爱自己是一种责任》第12题.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方法运用:①准确判定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②套用公式

答案:比喻论证(1分)。具体形象地指出了忽略自己、不爱惜自己导致的严重后果(1分),告诉我们爱自己是很重要的(1分)。(意思对即可)4.议论文词语的表达效果: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多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频率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地表达(往往、常常、一般、许多)使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

答题方法: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

题例:

2010年浙江(义乌市)中考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2题:“兴趣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比喻作用。

方法运用:词语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修辞的作用。

答案:(1)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

(2)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两种情况:

①开头讲故事: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

论据。

②开头引用名言:提出论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

题例: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23题: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运用事例的作用。

方法运用: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个要点1分)

6.选文语段(句)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

方法运用:

(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题例: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卷《小议读书》第 17题: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结构的严密性。

不能。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1分)。

7.简析论证过程。

①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道理论据,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说明观点)(分——总)

②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道理)(总——分——总)题例:

2010年河南中考卷《匠人与大师》第16题: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简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方法运用: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答案: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8.补充论据。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2)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

(3)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

(4)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26题: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2分)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凡举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如海伦?凯勒、邓稼先、宋濂、司马迁等均可)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论据的补写。

方法运用:首先所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最好是大家所熟知的。

9.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答题方法: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题例:

2010年山东东营中考卷《淡竹》第25题:本文语言形象优美、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赏析的能力。

方法运用: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不能从内容的哲理角度。

答案示例:“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草园里的其它植物面对灿烂而虚无的诱惑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10.迁移拓展,阅读感悟。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要弄清题干是要求对文中涉及的某个观点作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看法,还是谈写作上的心得,还是联系实际或“相关链接”作探究。

(2)紧扣选文中心和材料。不管是谈启示,还是作探究,都不能脱离文本。紧扣主旨,走进文本,这是答题的基础。

(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整理思路,形成观点。同时连接生活,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做到有理有据,内容准确全面。

(4)表达明确,语言通顺。表达时观点要鲜明,同时注意表达层次清楚。

题例:

2010年浙江义乌市中考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4题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4分)

例: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学习忽冷忽热,影响效果。要取得进步,就应当调动学习积极性,长期快乐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多方面内容:既要明确表态,又要联系实际补充事实论据,再谈体会。

方法运用:紧抓原文中心,至少写三四句话,语言通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启示可适当用原文)。可分三步走:

①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②用生活或自身实例来印证;

③总结强调主旨意思。

部编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部编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标题作用: (1)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 (3)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4)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B、点明所要描写的对象 C、C、照应文章标题 D、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F、(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教学园地 10-24 2348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全国卷)

现代文阅读(全国卷) (一)文学类阅读 一、小说阅读 四部曲:人物、结构、情节、主旨。 题型: (一)人物形象分析 外貌+性格+品质+内容+身份+结局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烘托……的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 (3)暗示主人公的命运 (4)表现人物形象 (5)表现人物心情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小说结尾布置的妙处: (1)(有悬念的结尾)-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2)(悲伤的结尾)-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新颖的结尾) -使文章具有神秘色彩,丰富小说的艺术技巧,富有表现力。 (4)(从情节分析)- 出人意料,使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波澜。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当中。 (5)(从人物分析) -表现人物形象 (6)(从主旨分析)- 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了……主题”(四)题目的妙处(好处) (1)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2)修辞(比喻、借代、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以“诗”为题,增添文学色彩。 (5)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展开 (6)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现……的人物形象”或“表现……的主题” (7)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五)段落布置的作用

1.内容上:概括……段落大意 2.结构上: 开头——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作铺垫。 ③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中间——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②深化中心主旨,升华主题。表现了……的主题。 (六)表达技巧 (1)叙述方式: ①顺叙——文章脉络清晰 便于叙述(文章内容) 照应题目 ②倒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强调结果 ③插叙——补充说明……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为下文做铺垫 ——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丰富故事情节 (六)是否保留段落。 (1)喜剧的优点: ①“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来愉悦的心理享受。 ②深化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的讴歌/赞美/敬仰之情 (2)悲剧的优点: ①“悲剧”的结局,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震撼人心。 ②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揭露了……的残酷,控诉了……罪恶,表达了……愤慨/讽刺之情(七)语言的特点。 (一)文学类语言特点 (1)运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2)整散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语言工整,流畅。 (3)运用……等一系列动词,语言生动传神 (4)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清新质朴 (5)富有地域性(方言),真实有趣,有民族特色。 (6)语言优美,含蓄隽永。

(本人精心整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doc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 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 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 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 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 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 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 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精心整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满分120分的卷面中占据较高比重,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此,将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归纳分析。 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 (一)各段作用: 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要答几个方面;◆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感悟,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技巧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散文) 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六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特性格的特征。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什么事件、人物的性格(或品格)、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然后得出全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主旨) 二,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5、一句话(或某个词)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某个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让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迪,教育);或包含某种哲理等。 6,分析某个句子时抓住三点要领(考试时三种中只会考其中一个):①,从语言特点分析。(如,修辞、动词、形容词,叠韵词等)。②,从句子结构分析。(如,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总结,深化主题(主旨、中心)。③,从句子的内涵(意义)分析。(如人生启示,哲理,揭示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 7、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从程度上说:起强调作用,比如(很、非常等);从副词上说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比如(大概、部分、可能)。 8、赏析句子的角度——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景物: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换,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3)、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文章主旨)。 (4)、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5)、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动词、形容词、副词) (6)、从语言风格上(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精华版)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内容:《等到闲来好读书》 2揭示(暗示)主旨:《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3点明线索:《薰衣草》、《枣核》 4交代写作对象:《济南的冬天》、《菜花》5交代要素或环境:《荷花淀》 6直接表达作者感情:《让我再爱你一次》7设置悬念:《谁动了我的奶酪》 ★以某一物(薰衣草、竹子或药等)作标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①内容上:象征……哲理,或表现……情思。 ②结构上: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段落的作用 1、首段的作用:引出话题、引出文章主旨、总领全文、照应文章后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点题、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中间段的作用:转换话题、与上下文形成对比、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 3、末段的作用:呼应开头、点题(照应题目)、升华主题、使主旨更鲜明、深化主题、发人深省、总结全文、揭示文章主旨 例题: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约会白桦》 答:第一段写了作者与朋友关于冬季的白桦林的对话,突出白桦林给人强烈震撼。为下文写冬季白桦林作铺垫。 2、文章第六段一句话“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单独成段,其作用是什么?《走向胡杨》答:①承上启下,从上文兵团人写到胡杨。②单独成段,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本文写作对象胡杨,点明主旨。 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冬夜月暖》 ①通过晒日和晒月的对比,突出了晒月获得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愿望和信心。 ②总括全文,深化主题,首尾呼应,照应题目。 ★答题思路:①内容上,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情感。 ②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结合原文分析)

[精]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要答几个方面;◆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分析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分析 朱声根 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2017年语文中考现代文提分秘诀 题型一:情节设题(必考题目)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何事)+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题型二:句子设题(必考题目) 【1 【附】比喻: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拟人:将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夸张:突出____ 排比:层层推进,加强语势,强调突出的特点,强化对情感的表达,富有感染力。对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表现力。反复: 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也有强调的作用)设问:解释上文____的原因,增强语言气势引发读者对____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反问:加强语气,富有感染力,强烈地表达了____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考题目)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格式一般为:①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务必要一一指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流露出)____(特点、精神品质)或者(表达)作者(感激、喜爱、愧疚、同情、关爱、担忧等)的感情。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要点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 技巧要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要点 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二、文中某语句或段落有什么作用 1、段落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 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2、句子或词语 句子本身或者其中有一个词语或短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是表达方式。将之揭示出来解释涵义再联系文章内容即可。 A、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所指对象+特性 排比、反复: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所指对象+特性 夸张——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反问——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B、表现手法的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手法+分析(举例)+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突出特点,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