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

本文由xgxysky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耕作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14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44、实验课学时数 6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耕作学是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途径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社会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本课程须有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肥料学、农业经济学、作物栽培学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知识。

2、地位任务:

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各种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3、总体要求: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熟练掌握以下内容:耕作制度引论绪论、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作物布局、间套作、轮作、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了解复种、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内容。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

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近年来,国内外的农学家越来越注重对耕作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极其深人的研究,把耕作学作为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5、修订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以我校编写的《耕作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其它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1、教学目的:进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刘恩才.21 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 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第二章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作物布局

1、教学目的: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二、作物布局的意义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四、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第二节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二、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三、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四、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五、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第三节作物布局设计一、作物布局设计二、作物布局研究法第四节我国的作物布局.一、粮食作物布局二、经济作物布局三、果品蔬菜布局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参考书第四章间套作

1、教学目的: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2、教学内容:第一节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一、间套作的概念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间套作效益原理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第三节间套作技术特点一、作物及其品种选配二、田间结构配置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第四节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结构配置参考书第五章复种

1、教学目的: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三、复种的世界动向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科用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五、复种与多种经营六、复种与经济效

益。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一、热量与复种二、水分与复种第四节复种技术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二、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第五节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一、二年三熟二、一年二熟三、一年三熟 3、教学重点与难点:复种的意义、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类型的确定、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复种与多种经营、复种与经济效益参考书

第六章

轮作

1、教学目的: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2、教学内容: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一、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二、轮作换茬的作用第二节连作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三、连作的应用第三节茬口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三、茬口顺序与安排第四节轮作的类型及轮作制一、大田轮作二、饲料轮作第四节轮作制的建立一、轮作制的概念及意义二、建立轮作制的要求三、制定轮作制的要点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3、教学重点与难点: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茬口顺序与安排参考书

第七章土壤耕作

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

2、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第二节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一、农作物生长发展对农田土壤的要求二、气候条件三、土壤特征四、农田杂草与病虫害五、土壤耕性第三节耕法一、平翻耕法二、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三、深松耕法四、免耕法五、水田耕法第四节土壤耕作制一、土壤耕作制的任务二、土壤耕作制的建立三、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土壤耕作制的建立、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2、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3、实验与实践内容:实验 1、不同耕作栽培条件下土壤耕层构造分析实验 2、翻地质量检查实验 3、耙地质量检查 6、自学指导: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姜秉权.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6

4、沈昌蒲.耕作学.黑龙江朝鲜民族出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版社,1985

第八章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1、教学目的:子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

2、教学内容:第一节一、耕地现状二、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农田保护-水蚀一、农田土壤水蚀状况二、产生水蚀的原因三、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三节农田保护-风蚀一、防风蚀的意义二、影响风蚀的因素三、防风蚀的农艺措施四、农田防护林第四节、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一、工程治理二、生物措施三、化学措施四、农业措施第五节农田培肥一、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二、养分平衡三、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第六节节水抗旱技术一、旱田节水技术二、农田抗旱技术三、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地现状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产生水蚀、风蚀的原因、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参考书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礼,1992 [2]小田桂三郎等(姜恕译).农田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孙渠.耕作学原理.北京:农业版社,1981 [4]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2000 [6]王容芳等.中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北

京:农业出版社,1996 [7]林成谷.土壤污染与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8]王礼先.水土保持学.北京:林业出版社,1995 [9]娄成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北京:气象山版社,1989 [10]西北农业大学.耕作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 第九章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1、教学目的:子解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意义、发展概况、技术模式第一节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一、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二、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第二节种养结合模式一、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二、田间立体种养模式第三节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二、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第四节庭院立体种养模式一、庭院立体种养业的特点二、庭院立体种养业的前景三、庭院立体养殖模式四、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种养结合的含义与发展概况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庭院立体养殖模式、庭院立体种植模式参考书 [1]周玉振等.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杜,1988 [2]刘中柱等. 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邹超正等. 中国高功能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4]卢良恕等. 中国立体农业模式.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中国农学. 全国立体农业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6]卢良恕等. 中国立体农业概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陈振武等. 立体农业.沈刚农业大学(校内自编教材).1999

第十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1、教学目的:

了解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耕作制度区划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第二节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一、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三、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的“三改”四、西南丘陵区“旱三熟”的发展五、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六、新疆干旱区绿洲农业开发七、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第三节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二、耕作制度区划指标三、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分区概况参考书 [1]王立祥等.耕作学(中国现代科学全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刘巽浩等.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4]中国农学会.国际多熟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水稻研究所刊,1985 [5]法兰西斯 CA 等著,王在德等译.多熟制(间套复种制).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9 [6]刘巽浩,牟正国等.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7]陈俊生等.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8]程序,曾晓光等.持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10]粱志杰等.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11]信延诠,王立祥等.中国北方旱区农业.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 [12]刘巽浩,韩湘玲.世纪的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13]引谷树忠等.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4]廖允成,王立祥.设施农业—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资源科学,1998 (3):20-25 [15]蔡建文,周婷.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6]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农作制.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8 [17]史俊通等.论复种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51

—57 [18]陆欣来等.东北耕作制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9] Brown, L. Who will feed China? W.W north & Company Inc., New york,1995 [20]Shuval.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verse concepts of food security, water security, water stress for arid countries, CFWA Workshop, New York, USA,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1996 [21]廖允成,王立祥,温晓霞,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55 [22]陈友等-园艺设施在高寒地区发展菜篮子工程和两高一优农业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5(2):80 一 83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章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授课内容耕作制度引论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作物布局间套作复种轮作土壤耕作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计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理论课周数 0.5 1.25 1 1 0.5 1 2.75 1 0.5 0.5 10 理论课时数 2.5 5 4 5 2 4.5 10 6 3 2 44 实验课时数 0 0 0 0 0 0 6 0 0 0 6 总课时数2 5 4 6 2 4 18 6 2 4 46

序号 1 2 3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内容实验目的不同耕作栽培条件下土壤耕层构掌握耕层构造的测定方法造分析翻地质量检查掌握翻地质量检查的方法耙地质量检查掌握耙地质量检查的方法

学时 3 2 2

周次 1 1 1

四、主要参考书

选定教材: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耕作学》

五、纲编写人:丁希武、张玉先

1

材料成型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 Material Forming Technology 课程编号:07310060 学分: 6 学时:90 (其中:讲课学时:78 实验学时:12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材:《金属材料液态成型工艺》贾志宏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第1版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雷玉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牟林、胡建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2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金属液态成型工艺的方法、金属板料成形技术、焊接电弧及焊接方法等三大部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液态成型、板料成形、焊接工艺方法。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好热加工工艺知识基础;了解热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液态成型工艺 绪论 1 基本内容 金属液态成型工艺发展历史,液态成型工艺流程。 2 教学要求 了解铸造产业的发展概况;了解铸造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工艺种类。 3 重难点 液态成型工艺的基本类型、流程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分析 1 基本内容 (1) 常用铸造方法的选择; (2) 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3) 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2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铸造方法的特点;熟悉铸造方法选用的依据; (2)掌握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熟悉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 重难点 铸造工艺性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 基本内容 (1)工艺设计内容及流程; (2)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确定的基本原理; 2 教学要求 (1)熟悉铸造工艺设计的依据、内容及流程; (2)掌握砂型铸造工艺方案制定的原理及方法。 3 重难点 (1)生产纲领、生产条件对工艺方案制定的影响; (2)分型面及浇注位置的确定。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 1 基本内容 (1) 浇注系统概述; (2) 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浇注系统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2 教学要求 (1) 了解浇注系统对液态成型过程的影响; (2) 熟悉浇注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3) 掌握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理解浇注位置选择的原则; (4) 理解浇注系统设计的原理,掌握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5) 理解铸铁、铸钢、非铁合金浇注系统的特点; 3 重难点 阻流截面的计算原理及公式。 第四章冒口及其设计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 一、考核要求 1、在“学习考核”栏目中列出的8个板块参考题目中任选10道问题进行论述 2、10道问题至少应涉及4个板块,须在问题开始部分注明具体板块名称 3、总字数不少于5000字,每道题字数不少于200字 4、必须是自己整理抄写,凡打印或复印的读书报告一律视为不合格 二、“学习考核”参考题 (一)艺术之美 1、简述艺术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批评” 2、简述艺术中所谓的“透视观念” 3、简要阐述“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微笑的神秘性 4、简要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特点 5、根据加德纳所分析的艺术家突破的两个阶段来看,请简要阐述成功的艺术家应具 备哪些特殊素质 6、关于“艺术”众说纷纭,请就个人观点,谈一谈你所理解的的艺术 7、王国维先生曾这样概括席勒的美育思想:“谓人日与美相接,则其感情日益高,而 暴漫鄙俗之心日益远。”请根据王国维先生的概括探究席勒的美育思想 (二)音乐之美 1、简述中国音乐节的成立背景 2、简述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和德国分别被创建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关联 3、简析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作品《大海》表达的思想感情 4、简析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代表歌曲《魔王》和《圣母颂》的创作背景和内在关联

5、简述在古典主义时期,威尼斯乐派在交响曲中运用力度对比对表现音乐有哪些作用 6、根据创作背景分析,请你简要谈谈三大神剧之一的《弥赛亚》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 7、简要阐述莫扎特交响乐手稿上记载的第二十二号交响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美术之美 1、简析中外画家的风格总的区别 2、简述如何抓住雕塑作品的“神” 3、简述赏析一件绘画作品将从几个角度出发 4、简述工艺美术品的共同特点 5、简要谈谈优秀的摄影师需要具备哪些特点,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 6、简要谈谈你是否喜欢苏州园林并请详述 7、简述什么是人体艺术,谈谈你对人体艺术的看法 (四)舞蹈之美 1、简述舞蹈美的内涵和特点 2、简述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区别 3、请谈谈你喜欢的舞蹈表现形式及代表作 4、欣赏舞蹈《雀之灵》,试分析它的独特之处 5、详述舞蹈欣赏这一过程对于学习生活是否有益处 6、简述芭蕾的四大审美原则 7、请你结合舞蹈《小城雨巷》谈谈你对当代舞蹈诗性回归的看法 (五)戏剧之美 1、简述西方戏剧艺术中“残酷戏剧”和“质朴戏剧”的内涵 2、简述如何塑造与呈现戏剧性格(灵魂) 3、以郭沫若的《屈原》这一作品浅析历史剧的基本内涵 4、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课程任务1、了解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建筑装饰材料的名称,理解其性能特征、掌握其规格尺寸; 2、在进行设计实践中能根据使用场合、部位准确熟练地选择; 3、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和标准进行深化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 知识目标1、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名称、分类; 2、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规格、性能; 3、理解建筑装饰工程材料结合的基本原理; 4、掌握不同构造形式的装配程序和工艺; 教学内容项 目 一 一、绪论;(略讲) (1)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地位;(2)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作用; (3)建筑装饰材料的种类;(4)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5)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 (6)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以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能为目的,以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应用及其施工工艺为目标,学生要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经常到装饰材料市场和装饰工程施工现场(可观看施工现场各类视频)参观学习,认识和了解装饰材料的性能、应用及材料发展状况,为掌握建筑装饰各分部工程装饰材料的选用及施工工艺打下基础。 二、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略讲) 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 建筑装饰材料的力学性能(教学辅助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 建筑装饰材料的理化性能(教学辅助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 建筑装饰材料的装饰性(教学辅助工具:施工现场图片及效果图讲解) 项 目 二 三、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材料(详讲) 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材料:建筑装饰工程基础材料、墙体材料及建筑绝热材料 1、建筑装饰工程基础材料: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 (1)无机胶凝材料: 水泥;(课堂辅助教学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重点:检测方法; 石灰;(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石膏;(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重点:了解石膏制品; (2)水泥混凝土: 集料;砂、卵石、碎石、煤渣; 水泥混凝土;重点:养护时间、特点; (3)建筑砂浆: 砌筑砂浆、抹面砂浆,装饰砂浆(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2、墙体材料 烧结砖;(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非烧结砖;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砌块;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复合板材料;重点:工装重点使用材料;(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3、建筑绝热材料 无机绝热材料; 有机绝热材料;(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憎水型岩棉保温板、气凝胶绝热毡等;装修重点应用位置;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1]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002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舞蹈编导 英文名称:The Class of Choreography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舞蹈编导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术、技巧,引导学生广泛地吸收各种门类的创作方法和优长,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作思路,发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作的开发和创作思维的开发是本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为培养学生们即兴的创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本课程将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知识、编导技法及创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细致、分步骤地完成训练。本课程的宗旨是为舞蹈事业培养出高级的舞蹈编导人才。 一、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为培养我国舞蹈事业发展及东北地区各个阶层所需要的高级编创人才以及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舞蹈编导(本科)专业教学在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将编导艺术的基础理论同基本的技巧、技法训练及创作实践三部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毕业时能够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要求。 舞蹈编导(本科)的教学任务是把想象力的训练和编创能力的提高放在核心地位,将编舞技法、结构训练同排练操作结合起来,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创作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基本功训练课、舞蹈素材课、舞蹈欣赏课等课程相衔接。 (三)开课学期:第一至七学期 (四)周学时/总学时=周学时×16周(含艺术实践)×开课学期: 8/10学时/928总学时 (五)学分: (六)教学形式:集体授课 (七)检课方式:课堂回课 (八)考试安排: 考试方式:每学期期末观摩会 考试标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和达到的程度进行测评 二、本文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1、即兴舞 (1)节奏训练 (2)造型训练 (3)即兴表演训练 (4)身体各部位动机训练 (5)双人即兴 (6)三人接触即兴 2、捕捉形象 (1)捕捉人物形象 (2)捕捉动物形象

《煤矿地质学》测试试题

《煤矿地质学》试题

————————————————————————————————作者:————————————————————————————————日期: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 1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节理与解理 答: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答: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层面构造—不同性质沉积层的分隔界面称层面,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 泥裂、印模和结核。 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答: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带。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4.煤的变质作用 答:褐煤在地下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转变为烟煤或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答: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以分为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序列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515017 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 英文名称: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4 学分:3.5 适用对象:车辆工程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汽车制造工艺与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技术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课程的内容以质量、生产率及经济性为主线。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及有关教学环节的配合,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用夹具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过程的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机械加工规程制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具有设计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专用夹具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初步分析机械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途径;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具有装配方法选择与工艺规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汽车制造工艺过程概论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认识机械加工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②了解汽车的生产过程;了解汽车生产的工艺过程;了解汽车及其零件生产模式和生产理念的发展。 2.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 ①掌握基准的概念和工件的安装。 ②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及其分类方法。③熟练掌握工件的定位原理及几种常见的定位方式。 ④掌握常用定位元件和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⑤通过典型机床夹具的实例分析,掌 握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①掌握机械加工质量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③掌握影响零件表面质量的因素。④了解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①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中的作用、制定步骤。 ②掌握制定机械加工路线时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理划分加工阶段;合理安排加工顺序;正确制定加工工序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③掌握工序具体内容的确定方法。④理解工艺方案的经济性评价方法;了解降低加工成本的措施。 ⑤掌握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规范。 5.尺寸链原理及其应用①了解尺寸链的基本概念,掌握尺寸链图的作法及其尺寸链的计算。②掌握工艺尺寸链的分析方法及其计算技巧。 ③了解装配尺寸链的特点及其简单的计算。 6.装配工艺基础①了解装配尺寸链的基础知识。②了解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广播电视中专幼儿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组织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熟悉律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有条件的要参与具体教学活动。部分边远地区如不具备条件,应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教学录像带中的案例部分。结合案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特殊说明 1、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基本概念和内容按“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具体的舞蹈技能技巧,按“掌握、会、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较强,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举实例,善于借助录像课,引导学生互看互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园舞蹈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教师在组织本课程教学时,要经常关心这些变化,注意适时地吸收有关的教育新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好教活本课程的内容。 ③我国幅员广大,各个地方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教学中,既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舞蹈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增强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理解幼儿舞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3、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做舞蹈记录。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古典芭蕾舞的基本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胯关节训练,腰的训练、胯的训练,压腿和跑腿训练,走跑跳训练,幼儿基本舞步训练,身段组合训练。 三、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训练 1、理解藏族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弦子基本步、平步、靠步、撩步、拖步、退踏步、滴嗒步,以及常用手臂动作:撩袖、摆袖、晃袖、献哈达、敬礼。学会弦子组合1—2个,踢踏组合1—2个。 2、理解幼儿舞的特点,学习基本步法、手位,进行组合训练3—4个。 Ⅲ、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舞的基本功训练。对学生进行把杆训练的同时,应介绍地面练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

完整word版烹饪美学教学大纲

《烹饪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烹饪美学》是中等商业技工学校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烹饪美学》主要包括:绪论、美学概论、烹饪美术、烹饪美术基础训练、烹饪造型图案训练和宴席设计艺术等内容。 《烹饪美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是: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烹饪美学在烹饪中的重要地位,能够运用美学的知识为烹饪食品增加美感,从而为自身烹饪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时分配 章次内容课时 2 绪论一

4 二美学概论8 烹饪美绪论术三 4 烹饪美术基础训练四8 五烹饪造型实例训练6 六宴席设计艺术32 合计 三、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烹饪美使同学们了解烹饪美学和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学的研究范围以及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烹饪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一、烹饪美学 二、烹饪美学的研究范围 三、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学习烹饪美学的任务和方法四、第一章美学概论 §1-1 美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的历史以及我国审美教育的容和美学的研究对象,烹饪美学的起源及学习烹饪美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美学的任务是什么,价值的概念,美的特征,审美主体和审美客

体,烹饪美学的概念,烹饪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烹饪美学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二、美学的历史 三、美学的任务 什么是美四、. 五、审美主题与审美客体 六、审美活动 七、审美教育 §1-2 美学与烹饪 一、什么是烹饪美学 二、烹饪美学的起源 三、烹饪美学的研究对象 四、烹饪美学的特征 五、学习烹饪美学的意义 第二章饪美学烹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什么是美术,研究烹饪美术的重要性,色彩的基础知识,烹饪中色剂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什么是烹饪美术以及烹饪美术的具体研究对象及特点,烹饪造型的特点,烹饪造型的分类,烹饪早的原则,烹饪造型的构思和构图。

《印刷工艺》 教学大纲

《印刷工艺》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内容 1 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2 印刷基础综论 3 印前图文信息处理 4 制版 5印刷 6印后加工 7印刷技术的应用 8印刷设计工具软件应用 9印刷应用设计

二、实践教学内容 10实训一:收集名片10张,收集16KDM设计210*285mm10份。 并实际设计。 11实训二:收集DM二折页,三折页设计10份,收集商业文本封面设计210*285mm8份。并实际设计。 12实训三:收集CD封设计3个,收集封套设计10个。并实际设计。 13实训四:收集样本10种。并实际设计。 14实训五:收集书籍封面设计若干。并实际设计。 15实训六:收集海报广告设计5。并实际设计。 16实训七:收集手提袋10个。并实际设计。 17实训八:收集印刷包装设计5个。并实际设计。 18实训九:收集3件你以为最有创意的印刷品上交并说明并实际设计。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20学时,实践教学为20学时。

《印刷工艺》教学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述印刷工艺的基本知识。掌握印前,印刷,印后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电脑印前完稿技术。 《印刷工艺》是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印刷工艺的基本知识,熟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印后加工装订以及印刷技术在各种媒介上的应用,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设计的流程,提高设计水平。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只把眼光停留在对设计的一般应用和操作上,而是能全面了解、熟悉设计好的作品如何通过印刷成为成品,在设计时就应把印刷工艺因素考虑进去。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状况,熟悉印刷工艺对设计的要求,掌握应对印刷时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为了适应印刷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知识体系与实训相结合,强调以印刷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设计实践为中心,在课程的各个阶段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课题,使学生在这些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创新能力得以激发,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规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在基础设计学习阶段坚持规范化教学,每个章节教学都强调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讨论、设计实践、设计作业评判等基本环节,实行单人设计题目与小组(一般为3~5人)设计题目相结合。分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讲解,接着由教师引导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2.采取多种形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在基础设计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有难易不同、方法有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综

舞蹈作品赏析

舞蹈艺术的升华——浅谈舞蹈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艺术;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意义 【摘要】舞蹈艺术教育,无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演绎学习的角度来看,都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教学意义。顺应国家教育转型的大形势,愈发将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正文】 素质教育, 究其实质就在于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 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在人才素质教育中, 艺术教育, 尤其是舞蹈教育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艺术的思维与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密切相关, 而人的身体则是思想与生命的载体, 只有自由和和谐的身体, 才能承载最和谐的生命。因此, 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 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舞蹈还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说是一种高贵的技术,还没有意识到舞蹈艺术真正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当下,我国教育也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当中,所以,舞蹈艺术的教育愈发显得重要。接下来我会从两个角度谈一谈舞蹈艺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欣赏舞蹈艺术的意义 舞蹈艺术在素质 教育中的意义 从欣赏舞蹈艺术的 角度从实际演绎舞蹈艺术的角度 美育教育的作用 开拓眼界, 充实知识 提升思维能 力,提高文化 水平 形体和气质的 培养 对身体素质 的增强 对道德精神和 思想品质的教 育

1、美育教育的作用 美育的含义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有正确的美学观念、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舞蹈教育是美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生活中, 美是无处不在的,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除此之外, 舞蹈教育还有利于培养高品位的“文化”人。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蕴涵着人文思想、哲学和美学思想。人体是最美的, 而舞蹈又是一种高级化的人体运动, 是一种经过美化的人体运动。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是一种高尚情操的体现。大学生通过舞蹈教育, 其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方面都会更加高雅。大学生通过欣赏舞蹈作品,可以走进舞蹈中所演绎的世界,体会人体语言的美妙,一顰一、一举一动都是深刻的交流,艺术的熏陶。 2、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文化水平 舞蹈虽然作为一门艺术,但是其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不可谓是不丰富。从古老经典的神话故事,到古代文明的奇闻异事,再到流传百世的故事佳话,一直到现当代的时代精神缩影,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柔和在舞蹈当中,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模仿能力,加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这些无声的舞蹈动作语言,能够激发、启迪学生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可以将感知、联想、想象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间接的提高了文化水平。 3、开拓眼界,充实知识 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蕴含着中华传承的知识,同样国外的舞蹈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然而艺术是无国界的,舞蹈是全世界都通行的语言。学生在欣赏和观看舞蹈的同时,首先是了解了舞蹈所讲述的情节故事;其次,可以看到舞蹈当中呈现的当地文化、服饰和风俗等等;再深远一些,学生可以了解到舞蹈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智慧勇气,同舞蹈交流,同时间交流,同文化交流。可以脚不出家门,便了解到全球各地的风土人情、经典佳话;进而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内涵。 二、教学演绎舞蹈艺术的意义 1、形体和气质的培养 舞蹈首先能塑造一个人的形体和气质。形体是指人的躯体线条结合人的情感和品质, 通过形象、姿态诉诸于欣赏者眼前的一种美, 人的手、臂、肩、胸、颈、腰、腿、足等等构成形体的整体。从舞蹈教学的实践来看,受过一定舞蹈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健美的体形,舞蹈教学中的形体训练,住进了学生健美体形的形成,使许多曾经有过“驼背”“抠胸”“耸肩”“畸胸”等不良习惯的学生,在舞蹈的训练中通过挺胸收腹、沉肩直立等伸展动作,自觉的改变以前种种不良习惯。 形体美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一个人积极向上、文明乐观的精神面貌。人的内在精神状况是通过外部的形体表现出来, 而强健的身体, 优美的动作,更能影响人的心灵世界。中国先秦时代哲人孔子则已意识到舞蹈能够端庄人的容貌仪态, 他主张通过音乐、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 修饰人的行为举止, 培养内在美和外在形体统一和谐的完美品格。而在现在的舞蹈教学课堂上,许多的学生可以通过有韵律的肢体动作,音乐的动感来调剂自己的体能,高雅而优美的律动训练与身体姿态训练,赋予人挺拔、优美的肢体和高雅的气质。 2、对身体素质的增强 舞蹈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化的强身健体运动, 它对体育教育的作用是非常直接而明显的。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分析, 从多方面探讨了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 他强调舞蹈艺术对人的体力和情感、对人的协调和健康都有一定的作用。他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 去发展身体肌肉, 调整肌肉, 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舞蹈节奏, 用于治疗,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 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 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 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 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 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 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 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 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 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 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 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 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什么是希尔特定律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化工工艺Ⅱ》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工艺Ⅱ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3 适用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是以聚合物的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工等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工作当中所遇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向专业工程师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合成的主要合成工艺和重要品种的生产方法、结构、性能,并对本学科的发展和前沿有一定的了解。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高分子的发展与现状,认识到高分子工业对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事业心。 难点:根据我国的高分子工业现状和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章生产单体的原料路线 重点:1.石油裂解制烯烃的工艺过程 2.五种重要单体的合成路线 难点:石油裂解制烯烃中丁二烯的萃取精馏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自由基聚合的主要实施方法; 难点: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机理、链转移作用的应用 第四章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反应机理和生产工艺 难点:离子型聚合与配位聚合的原理和机理 第五章缩合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缩合聚合原理、熔融缩聚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实施工艺。 难点:1. 线型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平衡缩聚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均聚合度及小分子物浓度三者之间关系;第六章逐步加成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逐步加成聚合反应机理;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难点: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第七章高聚物改性工艺 重点:共聚物合成工艺;互穿网络聚合物合成工艺;高聚物的化学改性 难点:共聚物合成工艺 五、实践环节 0学时。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12303 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材料成型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材料成形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 实践(实训、实习)课时:29课时 适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成形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工艺规程的制订。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全部教学环节后,应达到: 1) 掌握金属材料成形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制定一般零件的工艺流程设计的能力。 2) 能够分析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确定零件成形工序,懂得工艺设计及相应计算。 2)能够使用有关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 二、理论教学要求 绪论 1) 砂型与砂芯制造 2)铸造工艺方案的拟定 3)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掌握浇注系统组元及其作用,浇注系统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计算阻流截面的水力学公式和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 4 )冒口、冷铁与铸肋了解冒口的补缩原理;掌握冒口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了解冷铁与铸肋设计和典型铸造工艺分析实例。 5 )模锻工艺 6)锻模设计 7 )电弧焊掌握点焊、缝焊和闪光对焊原理特点应用;初步了解高频焊、摩擦焊、钎焊原理及应用。 三、实践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 9 应开实验项目个数 3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学时分配 实验类型 备注 1 浇注系统水模拟实验必做 2 塑性成形实验必做 3 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实验必 四、学时分配 序号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讲课实验上机课外小计 1 绪论 1 1 2 第一章砂型与砂芯制造 2 2 3 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拟定 4 4 4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综合实验 6 3 9 5 第四章冒口,冷铁与铸筋 4 4 6 铸造工艺分析实例 2 2 7 第五章模锻工艺 4 4 8 第六章锻模设计 2 2 9 第七章板料冲压实验 10 3 13 10 冲压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实例 2 2 11 第八章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实验 8 3 11 12 第九章压力焊与钎焊 五、课程有关说明

煤矿地质学各种习题附答案

煤矿地质学 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为(从太阳由近而远排列) 。 2.地温梯度是深度每增加时地温升高的度数,地温分带分为 ,和。 3.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有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在平均地深km为第一地震分界面,又称面;平均地深km为第二地震分界面,又称面,由此将地球的内圈层划分为,和。 4.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 5.矿物是。 岩浆岩的六种造岩矿物是。摩氏 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6.矿物的特征包括,,, ,,,,等,矿物的鉴定特征指 7.按照矿物解理面的完善程度,将解理分为,, ,,莫氏硬度计由一到十级的矿物分别为

。 8.常见的造岩矿物有,,, ,,,, 。 9.岩浆是 。根据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 和等四种基本岩浆类型。 10.岩浆岩的八种造岩矿物是 。摩氏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11.外力地质作用包括。沉积岩根据划分为 等类型 12.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是按照___________来划分的,具体的划分规范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内源沉积岩的种类有,, ,,, ,和。 14.岩石地层单位从小到大为,,和,年代地层单位由小到大为,,,,和。 15.岩石地层分类系统的组是最基本的单位,组指 。列举出三个含煤地层的组名 16.地层对比是指, 地层对比的依据有,, ,。 17.地层对比的方法有:,, 和。 18.地质年代被划分为五个代,它们分别是,, ,,。 19.古生代可划分为纪,由老到新分别为(包括代号) 。 20.中生代和新生代共有六个纪,他们由老到新分别是,,,,,。 21.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和,根据岩层的倾角,可以将岩层分为,,和。 22.地层厚度包括,,,, 按照厚度,煤层可以分为,,, 。 23.褶曲要素包括,,,和,影响褶曲发育的因素有,, 24.成煤的必要条件有,,和。 宏观煤岩成分包括,,,和。 25.宏观煤岩成分可分为,,和。煤岩类型有,,和 26.煤矿中常见的地质图件有 。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 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章美的形态(4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