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

厦门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打印本页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10-3-5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学有关演化主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例如,2009年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经济学年会,涉及演化经济学研究的就有三个分会场。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出现了“演化”转向。笔者认为,基于演化分析的演化经济学与基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研究范式,相反,它们更应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各自理论的发展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未来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可能主要体现为这两种范式的进一步调和与交流。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演化经济学拥有悠久的学术传统,较早可以追溯到以弗格森、休谟、孟德维尔和斯密等为首的苏格兰道德哲学。随后,在德国历史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演化思想也被广泛运用于分析社会经济结

构变迁。在达尔文主义的进一步推动下,演化经济学的发展速度更加迅猛。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广泛传播,成为当时主流的经济学语言范式,其间涌现出诸如老制度学派、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主义等流行的演化经济学说。但在二战以后,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范式转变,新古典的均衡理论以其严格的数理逻辑体系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学者们普遍认为,缺乏一致的分析范式和严格的数理模型是演化经济学衰败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演化经济学是一个极其庞杂的理论体系,它广泛吸收了生物演化理论、演化心理学、认知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涵盖了诸如老制度学派、熊彼特主义、奥地利学派、创新经济学和桑塔非学派等各种经济学流派。各种演化经济学流派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存在显著差异,很难找到公认的理论范式。范式的多样性也意味着演化经济学自身还处于“范式竞争”的发展阶段,尚未进入范式统一的成熟阶段。各种范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本体论层面上是否坚持生物演化和经济演化属于同一本体领域。同一本体论者通常坚持本体连续性假设(ontological continuity hypothesis),认为生物演化过程与经济演化过程具有密切的关联,前者先于后者并且影响后者的演化。不同本体论者认为,经济演化系统和生物演化系统是两个毫无关联的领域。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是否运用达尔文主义“变异、遗传和选择”的演化原则来解释经济演化过程。

因此,根据上述不同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主要研究范式:一是坚持同一本体论和运用达尔文主义演化原则。早期的凡勃伦和近期以Dawkins和Hodgson为代表的“普遍达尔文主义”(UniversalDarwinism)都采用这种研究范式。这种观点认为,达尔文主义的演化原则具有普适性,能够为一切开放系统的演化提供一种抽象和一般化的解释框架。二是坚持同一本体论但不采用达尔文主义的演化原则。这种研究范式通常注意到生物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关联,但并不运用“变异、遗传和选择”来论述演化过程,而是采用自组织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例如协同论)来论述演化过程。许多强调基因和文化协调演化的社会群体选择理论通常采用这类研究范式。三是反对同一本体论但采用达尔文主义演化原则。以Nelson和Winter为代表的“新熊彼特主义”采用这种研究范式。四是反对同一本体论也不采用达尔文主义演化原则。熊彼特首先采用这种范式,他强调经济发展的思想独立于生物演化思想,经济学必须建构自身的内生发展理论。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20年里,演化经济学发展速度更加迅猛。通过对 Econlit 数据库中经济学文献的统计,Silva 和T eixeira

发现,在过去50年有关演化的经济学文献中,90%的文章是1990年以后发表的。与此同时,演化经济学的思想也对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演化博弈论的发展与运用。一些学者将演化博弈论视为新古典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的交流和结合,认为演化博弈论能够调和均衡理论和演化理论的范式冲突,也体现了主流经济学对演化经济学的吸收和接纳。

当前,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启发下,演化经济学越来越重视运用数理模型来描述经济演化过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群体选择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的运用上。Witt在一项有关演化经济学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运用数理模型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重要发展。其二,大量运用仿真模拟的手段来模拟经济演化过程。其三,越来越重视从演化的视角研究制度变迁问题,这使得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差异日益缩小,并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其四,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进一步促进共同演化理论的发展,包括技术与制度的共同演化理论、个体偏好与制度的共同演化理论等。其五,研究利他偏好的形成与演变。其六,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的研究,尤其是与认知科学的紧密结合,系统研究人类演化行为的认知特征。

尽管演化经济学发展现状良好,但却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一些相关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势必制约其未来的发展。首先,从本

质上讲,演化经济学至今尚未建立起基本的数理分析模型。由于演化博弈论只是研究既定博弈形式下参与者对既定策略空间的策略学习过程,它不涉及任何的策略创新,也不涉及参与者对博弈形式(包括博弈规则和博弈结构)的学习,更不涉及对自身博弈形式演化的解释,这意味着演化博弈论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创新问题,而创新恰恰是演化经济学最为核心的问题。因此,当前流行的演化博弈论实质上并不能成为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模型。其次,演化经济学家与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家之间依旧存在严重的隔阂。尽管随着演化博弈论的发展,演化经济学家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严重的隔阂,许多演化经济学家并不熟悉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与理论发展。反之亦然。这就使得两个阵营之间的学者常常会漠视对方的理论进展,甚至容易产生许多无谓和错误的争论和批判,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大该学科的边缘化。此外,相对于理论研究的发展,演化经济学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尽管仿真模拟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现实的经济演化过程,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模拟算法,演化经济学应该更加重视对真实经济现象的研究,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对现实的解释力。

演化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应该说,演化分析和均衡分析是经济学长期存在的两种研究传统。与基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演化经济学也是一种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方法或分析工具。尽管我们强调演化经济学是研究尘埃如何落定,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尘埃落定后的世界,但在复杂和充分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演化世界和均衡世界。事实上,从长期看,尘埃永远都不可能落定,均衡现象只是演化过程的一个驻点。在这一意义上,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不是对立的两种研究范式,两者更应是互补的。演化经济学不可能不研究均衡,但它又不能止于均衡,还必须研究均衡的演变。因此,从基础理论角度上看,演化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必须能够建构一个调和均衡分析范式和演化分析范式的更为一般化的理论框架,这意味着该理论框架必须能够解释均衡的生成,同时还能够解释均衡的内生演化。显然,演化博弈论是无法胜任的。但当前正在发展却尚未成熟的主观博弈论(S u b je ctiv e g am e&nbs ps)或归纳博弈论(I n d u ctiv e g am e  s)则可能是体现了这种趋势。较之于演化博弈论,主观博弈论或归纳博弈论更进一步,它不仅假设参与者不完全拥有博弈形式的客观知识,还进一步假设,每个参与者对博弈形式的认识都是主观的,参与者不仅会在既定博弈形式下学习对手的策略,还会通过策略互动来学习博弈规则和博弈结构的知识,并且会通过创新策略来推动博弈形式自身的演化。因此在主观博弈论中,所有均衡都是主观意义上的均衡,并且

参与者能够通过策略创新推动均衡的演变。所以,对于主观博弈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将是未来演化经济学发展数理模型的重要趋势,主观博弈论或许能够成为调和演化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可以想象,未来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借鉴新古典理论(例如博弈论)的发展,而后者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吸收更多的演化思想。演化经济学家与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互动与交流将更加频繁,其共识也会越来越多。演化经济学在继续秉承案例研究传统的同时,还会积极运用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从事更多的实证研究。此外,演化经济学还会更加积极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来自认知科学的成果,以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进而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作者黄凯南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宏观经济学脉络图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加入时间浏览:3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3 总学时:54 理论学 时:0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经济学类、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本科 开课分院、系:经济分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宏观经济学就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类本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就是经济类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就是经济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所以该课程在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运行及其后果作为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就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课程研究涉及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来说明决定国民收入、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危机的根源,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还对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等进行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与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为背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当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民收入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就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国民收入就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国民收入的各个总量中,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本章说明的就是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各个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一、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 四、名义GDP与实际GDP 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其她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 【教学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包含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与国际市场四个市场,只涉及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关于一个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者总收入如何被决定的理

经济学发展历程

经济学发展历程:政府与市场 1自由市场经济与看不见的手 1.1 “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Adam Smith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那么,社会的福利怎么能够保证? 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个人私利的同时,也就无意识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1.2斯密定理与分工及经济增长 国民财富增长的秘密:分工 1?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产量 2?更大的产量则带来更高的工资,并增加人均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3?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并随之带来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则又进一步促进分工“斯密定 理”:市场的范围会限制分工的程度 原因:交通成本和政策 1?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早期的增长找到了原因 2.为鼓励市场开拓和国际贸易的政策找到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决定分工模式的“比较优势”学说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 《经济学原理》:完整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 建立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的竞争均衡分析 坚定了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首次系统地将数学分析工具用于构建完整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2自由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经济学 1929-1933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经济的衰退和经济学家的恐慌 萨伊(Say):“萨伊定律” 生产将会自动地产生需求,当供给者得到收入时他就会去买同样多的 东西 市场将始终是平衡的,经济危机只会是短暂的

卜理工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1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宏观上的供大于求的原因:价格 短期内,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具有向下调整的刚性,使得商品滞销、工人失业不能通过价格调整而及时消除 供大于求的原因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消费和投资两大需求都增长不足,生产的持续增长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经济危机便产生了 2.2政府干预与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要使经济很快走出低谷,只能依赖政府干预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增加有效需求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而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 缓解供求不均衡的局面 “乘数效应”:有效需求增加一一扩大劳动力需求一一减少失业一一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一一增加有效需求理论影 响 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直接将国家引上了政府干预的道路 货币和财政政策找到了理论的支撑 3资本主义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剩余价值、利润和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价值,而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价值低于它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产生资本主义生产 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 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 马克思(Karl Marx )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必将带来资本主义的矛盾 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中,资本家只能通过资本扩张来追逐更多的利润,造成劳动和资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脉络图

i 西方经济学脉络图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序论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 古典学派历史学家 反古典学派社会主义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凯恩斯学派 序论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存量与流量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重要名词区别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供需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E d ,E s (注意:转嫁与E d ,E s 的关系) E d与总收益 应用题E d>1 P与TR成反比 (TR)的关系E d=1 P与TR无关 <1 P与TR成正比 E d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相当缺乏弹性:|E|<0

弹性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 xy >0 交叉弹性 互补品:E xy <0 :E xy =0 E M >1 则为奢侈品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 M >0 0< E M <1则为必需品 劣质品:E M <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 d = Q s 蛛网理论 第三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分析) 消费者均衡:MU 1 /P 1= MU 2/P 2 =……= MU n /P n =λ 由MU 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 0 Q 000()p f Q dQ Q -?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 预算线:P 1X 1+P 2X 2=I 效 消费者均衡 用 序数效用分析 均衡条件:MU 1 /P 1= MU 2/P 2 论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四章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 、AP 、MP 等产量曲线 生产论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最新经济学发展历程总结

十七世纪:(注:字体加粗倾斜的是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红色代表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布阿吉尔贝尔【法】批判重商主义,提出“自然秩序”的思想。代表作1705《论财富、货币和租税的性质》威廉-配第【英】开创现代经济学;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首次提出税收理论)代表作1662《赋税论》 十八世纪: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源泉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魁奈【法】“纯产品”理论。(首次使用抽象法)代表作1758《经济表》古典政治经济学特点: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亚当-斯密【英】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代 表作1776《国富论》。(首次论证自由竞争市场的完善) 李嘉图【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 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代表作1817《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西斯蒙第【法】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 始人。其代表作1803《论商业财富》。 特点: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分并使之系统化。 ①马尔萨斯【英】“人口爆炸”理论。代表作1798《人口原理》 庸俗经济学②萨伊【法】庸俗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饱受争议的“萨伊定律”。 代表作1803《政治经济学概论》。 十九世纪上半叶: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代表作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 社会主义思潮: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 马克思【德】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提出剩余价值学说)代表作1867《资本论》。 特点: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 反对自由放任。 旧历史学派①威廉-罗雪儿【德】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代表作1854--1894《国民经济学体系》 ②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代表作1864《自然经 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 ③卡尔-克尼斯【德】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代表作1853《历史方法观的政治 经济学》。 十九世纪下半叶: 特点: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新历史学派①阿道夫-瓦格纳【德】国家是社会改良最主要的支柱。代表作1876《政治经济学教程》。 ②古斯塔夫-冯-施穆勒【德】倡导在经济学中加入对伦理因素的考量。代表作1900--1904 《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 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 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 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 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 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 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 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少买多卖),是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

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 所谓的“经济史”,它能为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国情来制定出科学的经济政策,并随着发展适当的调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 今天的中国,就是通过自身的国情来进行经济的发展,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的政策,经过了不断的努力、通过了解放、注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在这些年来不断飞跃的根本原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外,我们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方针,这样的方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对内,我们通过努力建立、完善“健全社会保障“的体系,以“时刻关注民生”为导向,国内的社会秩序不仅得到了改善,还保证了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开始以经济的建设为中心,经济学这门学科也逐渐的受到了重视,成为了一门显学。但对于经济史来说,它只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真实的经济现象。另外它还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性质,因为它的研究是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来的。 “经济、经济史、经济学”这三个概念的区分是学好经济史的前提、基础。经济史是以经验的归纳法和历史的分析法来对人类的活动以及历史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的社会生产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对于它的研究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修养,还能激发人们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济史和经济学这两门学问是相得益彰的,经济史的学习可以有效的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经济史的内容中有着反对脱离事实的抽象,这有助于让经济学真正回归到社会科学这一类来。现在很多经济分析中犯下的错误,说着是因为其他条件的欠缺

宏观经济学脉络图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加入时间:浏览:3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0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经济学类、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本科 开课分院、系:经济分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类本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类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所以该课程在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运行及其后果作为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课程研究涉及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来说明决定国民收入、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危机的根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还对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等进行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和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为背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当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民收入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国民收入的各个总量中,最基本的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本章说明的是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各个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一、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 四、名义GDP和实际GDP 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 【教学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包含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四个市场,只涉及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关于一个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者总收入如何被决定的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说明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其内容包括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1: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主义 1、大危机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第一、理论脉络: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著名的萨伊定理“供给自身创造需求”,其核心是:重申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现实的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自由的市场经济。传统的经济学面临挑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2、凯恩斯革命 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 否认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肯定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失业的原因。由此,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第二、在经济政策方面 否认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 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 以前的经济学强调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凯恩斯提出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萧条时期,一直集中于短期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现了滞胀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便发生转移。今天,宏观经济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经济中存在失业,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 3、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短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如何实现物价稳定资源利用问题 如何实现长期增长

三、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内容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相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说明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2、理解 第一、研究对象是经济总体而非单个经济单位 第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总量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四、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重点 1、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提出三个模型 第一、收入─支出模型(或曰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第二、IS─LM模型 第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经济波动) 2、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三大理论 第一、通货膨胀理论 第二、就业理论(失业理论) 第三、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 3、针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重点探讨两大政策 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4、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均衡 (注:课堂上不作统一讲解。) 五、GDP的概念及其理解 1、什么是GDP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第二、熟悉GDP的其他可替代概念: 在涉及到一国每年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时,经济学家和媒体还用了除GDP以外的许多名称,如:产出、总产出、国民产出、收入、总收入、国民收入以及总供给、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新创造的价值。 2、对GDP的内容的分析 第一、市场价值 第二、统计的对象是最终产品 第三、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 第四、时间和地域限制 3、与GDP有关的其他概念 第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是以基年(如某一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来计算的某一时期的GDP。 二者的关系:其差异表现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没有价格的变动则二者相等。 第二、潜在GDP和实际GDP

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意义

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意义 钟祥财 内容提要: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阐述了这种相关性的三个含义: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意义;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第二个意义是对经济学原理进行实证检验;而理论创新的价值和科学验证的目的又从根本上构成了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第三个意义——对现实经济增长和未来社会发展提供导向。 关键词:历史经济学意义 谈到经济学研究的交叉领域,人们较多注意的是政治、哲学和数学等,从经济学的起源来看,这种流行观念是有道理的1。但是,笔者在研究经济思想史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同样存在重要的相关性。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历史作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学创新的基础;二、历史作为实证资料是对经济学原理的检验;三、历史作为思想智慧是对现实经济发展的指向。 一 回顾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凡是对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都是在对前人的思想或经济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其理论创新的。萨缪尔森曾这样评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一部具有吸引力的编年史,充满了睿智的见解和生动的历史事实。人们能够读懂,并且确实被广泛阅读。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它,而且,不考虑它的影响,就无法理解议会的立法和公众的意见。”2美国经济学家福格尔在一篇论述诺思的理论贡献的文章中写道:“历史知识的贡献已不仅体现在理论的传授过程,而且体现在经济史理论本身的进步。总之,在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之间所有伟大的理论家在提出其理论时均严重地依赖于历史知识。在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勃伦、克拉克和威斯利·米切尔等理论家的著作中,对历史的这种依赖显而易见,同时在那些精通数学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包括奥古斯汀·古诺、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欧文·费雪等人,亦是如此。”3熊彼特认为:经济学家从事研究的技巧或技术主要有三类:历史、经济和“理论”,而“在上述基本学科中,经济史——是它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乃是最重要的。我愿立即指出,如果我重新开始研究经济学,而在这三门学科中只许任选一种,那么我就选择经济史”4。 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意义。美国有两位专门研究经济理论史的学者强调:研究历史的主要收益是“更好地理解创造过程”,因为,“一切伟大的知识先驱都是以一种怀疑论的(几乎是反偶像崇拜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思想,并以一种开放的(几乎是朴素的)信任来对待新思想……创造性过程总是把概念从其传统的联系或含义转向新方向的过程。”5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已是耳熟能详的例子。而

(完整版)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发展简史 虽然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经济活动,但是那时人们只有一些朴素的经济思想。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关注的是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如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的经营管理,那时的经济学可以称为家政经济学。 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要把握经济学发展的脉络,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理论加以考察。一、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二、以往积累的经济理论;三、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背景。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当时的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一是当时所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此外,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同一时期,也必定是百家争鸣,有很多种理论学说,但一般会有得到认可的主流学派,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轨迹。我们的论述也将以主流学派的变迁为主,兼顾同时期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学派。就每一个学派来说,会有它的典型代表人物,弄清楚了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就对该学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派。 从古典主义出发,特别是根据李嘉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等发展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试图实行全面市场经济。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不同的渐进道路。 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应的其它现代经济学派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等等,这些学派都可以在以前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并或多或少吸取了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正日益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有力竞争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

经济学发展历程

一、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二、古典学派 三、新古典主义 四、凯恩斯主义; 五、新古典综合派。 此外,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同一时期,也必定是百家争鸣,有很多种理论学说,但一般会有得到认可的主流学派,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轨迹。我们的论述也将以主流学派的变迁为主,兼顾同时期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学派。就每一个学派来说,会有它的典型代表人物,弄清楚了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就对该学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古典主义出发,特别是根据李嘉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等发展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试图实行全面市场经济。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不同的渐进道路。 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应的其它现代经济学派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等等,这些学派都可以在以前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并或多或少吸取了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正日益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有力竞争者。 一、古希腊经济实践的思辨

虽然伴随着商品交换,就逐步形成了财富、分工、价格、供求、货币等概念,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形成缓慢而流长。远在经济思想形成以前,伴随着文明的发源,在古希腊已开始对经济实践进行思辨。 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 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其他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也在其《理想国》分析了分工、等级、公有财产等概念,而亚里士多德对经济的研究则已深入到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并第一次认识到货物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本身固有的,一种是交换产生的,这一思想被亚当.斯密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即使是在西方哲学起源的古希腊,也没有以成熟的方法论研究经济现象,哲人仅仅是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一些关于经济的朴素推理和简单概念。 到了中世纪,经济学仍没有自己的独立位置,而是归属于神学,属道德神学或伦理学的组成部分。进入16世纪,经济学归入经院法学体系,虽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被论述过,但利息、货币等问题的讨论已是司空见惯了。而此时西欧各国大多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思想开始有了萌芽。 二、启蒙阶段

餐饮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一、餐饮经济学是什么? 餐饮经济学是研究餐饮企业为实现其产品(服务)在从生产向消费的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餐饮经济活动的市场运行机制,是通过餐饮需求与餐饮供给之间的商品交换的经济联系实现的。 餐饮经济学以研究餐饮企业在从事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交换、消费的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交易关系及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在餐饮经济活动中,有两类规律在发挥着作用。一是体现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一般经济规律,如市场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规律、商品自愿让渡规律、贱买贵卖规律等,这些规律只是在餐饮经济活动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餐饮经济学对这些规律的研究,着眼于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二是体现餐饮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餐饮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交往与交易关系。 服务劳动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以交往关系为纽带。 交易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 餐饮企业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因而服务不能储存。服务是开放系统。 二、餐饮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A 餐饮经济学及应用经济学,不是理论经济学。 B 应用经济学是要解决问题,理论经济学则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系统。 C 餐饮经济学是一门产业经济学。 D主要研究内容: 1 餐饮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2 餐饮业的性质 3 餐饮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互动及结构 4 餐饮市场机制及供需关系 5 餐饮市场的竞争 6 餐饮业的业态 7 餐饮产品与服务 8 餐饮业的行业管理9 中外餐饮业的比较10餐饮业的发展与评价 三、餐饮经济学的框架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A 餐饮业的微观经济分析 B 餐饮业制度经济分析 C 餐饮业与国民经济分析 D 政府规划与餐饮业发展 第二章 餐饮业的发达程度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反应 1餐饮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生活水平下对餐饮服务的要求不同 2 综合实力的提升为餐饮业走向现代化提供支持 第二节餐饮业的性质及特征 餐饮业的基本性质 1 加工业性质 A 产品规格多、批量生产少B餐饮产品生产时间短C 餐饮产品的生产量难以控制 D 餐饮产品及其原材料保存成本较高 2 服务业性质 餐饮业的基本特征 1 经济特征 2 服务特征:A 无形性B 不可储存性 C 生产与销售的同步性 D 差异性 3 文化特征 A 增强就餐环境的文化内涵,环境设计要与人文需求相协调,与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体

经济学及流派发展简史

A、经济学发展简史 虽然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经济活动,但是那时人们只有一些朴素的经济思想。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关注的是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如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的经营管理,那时的经济学可以称为家政经济学。 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要把握经济学发展的脉络,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理论加以考察。一、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二、以往积累的经济理论;三、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背景。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当时的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一是当时所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此外,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同一时期,也必定是百家争鸣,有很多种理论学说,但一般会有得到认可的主流学派,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轨迹。我们的论述也将以主流学派的变迁为主,兼顾同时期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学派。就每一个学派来说,会有它的典型代表人物,弄清楚了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就对该学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l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l 古典学派; l 新古典主义; l 凯恩斯主义; l 新古典综合派。 从古典主义出发,特别是根据李嘉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等发展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试图实行全面市场经济。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不同的渐进道路。 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应的其它现代经济学派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等等,这些学派都可以在以前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并或多或少吸取了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正日益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有力竞争者。 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可用下图来表示。 一、古希腊经济实践的思辨 虽然伴随着商品交换,就逐步形成了财富、分工、价格、供求、货币等概念,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形成缓慢而流长。远在经济思想形成以前,伴随着文明的发源,在古希腊已开始对经济实践进行思辨。 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其他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也在其《理想国》分析了分工、等级、公有财产等概念,而亚里士多德对经济的研究则已深入到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并第一次认识到货物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本身固有的,一种是交换产生的,这一思想被亚当.斯密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即使是在西方哲学起源的古希腊,也没有以成熟的方法论研究经济现象,哲人仅仅是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一些关于经济的朴素推理和简单概念。 到了中世纪,经济学仍没有自己的独立位置,而是归属于神学,属道德神学或伦理学的组成部分。进入16世纪,经济学归入经院法学体系,虽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被论述过,但利息、货币等问题的讨论已是司空见惯了。而此时西欧各国大多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思想开始有了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