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

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

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感染。流行水温为15——30℃,水温越高,越容易发生。当语体受伤、放养密度大、水质不良时,可促进其流行。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10㎎/㎏的漂白粉药液,或用浓度为15——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min;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10——15min。

(2)在发病季节,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浓度为15——20㎎/㎏,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或者每半个月泼洒1次漂白粉,浓度为1㎎/㎏,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

生。

(3)发病池塘可全池泼洒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浓度为1㎎/㎏;或泼洒漂粉精(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3——0.5㎎/㎏;或三氯异氰酸尿(含有效氯

80﹪左右),浓度为0.3——0.5㎎/㎏;或二氯异氰酸钠(含有效氯60﹪左右),

浓度为0.5㎎/㎏。

(4)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浓度为0.2——0.3㎎/㎏.

(5)发病时也可用五倍子2——4㎎/㎏,麽随后浸泡过夜全池泼洒。

白皮病

【病原】主要是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处有一白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直至背鳍基部以后全部变白,鳞片脱落,表皮溃烂,尾鳍残缺不全,严重时尾鳍烂掉。病鱼平衡失调,游动缓慢,不摄食,在水中打转,有时头向下、尾向上与水面垂直悬于水中,时而作挣扎状游动,不久即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鲢、鳙的鱼苗鱼种,对淡水白鲳的危害也较大。每年6——8月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应对池塘、鱼体进行消毒。

(2)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3)体表有寄生虫时要及时清除。

(4)治疗时同细菌性烂鳃病外用药。

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及腹部较为明显;鳍基充血,鳍的末端溃烂,断掉一截,鳍条裂开,称为蛀鳍;有些病鱼鳃盖及上、下颌充血发炎而有红斑。疾病的后期常常伴有水霉的感染。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的鱼种和成鱼,其他鱼类也可感染。终年可见,春末夏初较为流行,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

【防治方法】同烂鳃病。在外用药的同时,需口服药物。

竖鳞病

【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呼吸困难。疾病早期,鱼体体表粗糙,鳞囊积水,部分鳞片竖起,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似张开的松球。鳞囊内积有半透明的液体,用手轻压鳞片,鳞囊中的液状物即喷射而出,鳞片随即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腹部膨大、腹腔积水和眼球突出等症状。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鲤、鲫和金鱼,罗非鱼及其他鱼类也可发生。一般发生在越冬后的春季,水温17——22℃时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1)用2%的食盐水,或者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水混合液浸洗病鱼10min。(2)泉池泼洒强氯精,浓度为0.3㎎/㎏,每天1次,连用3天。

(3)口服土霉素,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5g,制成药饵,连喂5——6天。(4)用苦参煎汁全池泼洒,每667㎡水面,水深1m,用药0.25——1㎏.

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该病病原体有多种,有鲁克氏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苏伯利气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弧菌等数种。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外观症状是口腔、上下颌、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者体表及肌肉充血或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时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腹水,肝、脾、肾肿大,肝、肾颜色变浅呈贫血状,脾呈紫黑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粘液、积水或气体。鳃贫血呈苍白色,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流行情况】该病又称为淡水鱼类爆发性流行病。全国各地大小水域均可发生。淡水养殖的鱼类从鱼种到成鱼都可患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水温9——36℃之间流行,尤以28℃左右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1)清除池塘中的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或则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2)放养密度要适宜,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水溶液15——20㎎/㎏浸洗鱼体10——30min。

(3)发病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浓度为20——30㎎/㎏;或泼洒漂白粉,浓度为1——

1.5㎎/㎏;或漂白精,浓度为0.4——0.5㎎/㎏;或者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浓度为

0.5㎎/㎏

(4)发病后除用上述外用药泼洒外同时口服抗菌药,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5g,或复方新诺明2——3g,或氟哌酸等1g,制成药饵投喂,连喂5——7天。

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腹部有红斑。解剖鱼体可见肠道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呈红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严重时腹腔积水,肠道内粘膜上皮大量坏死脱落,肠道微血管充血或出血,肠道失去弹性。

【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对1龄以上的草鱼危害最大。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发病季节为6——9月,当年的鱼为7——9月,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时达到高峰。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要消毒。

(2)养殖期间保持水质清新,投饵要适宜,且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

(3)发病季节,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和投喂药饵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4)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浓度为1㎎/㎏;或泼洒漂粉精(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3——0.5㎎/㎏;或三氯异氰酸尿(含

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或二氯异氰酸钠(含有效氯60﹪左

右),浓度为0.5㎎/㎏。

(5)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5g、食盐2g,将大蒜去皮捣烂后拌饵投喂,连喂3天。

(6)用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100㎎,连喂7——10天。

(7)复方新诺明按每千克饲料添加1——1.5拌饵投喂,连喂3——5天。

打印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症状及病理变化】在发病鱼体的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的红斑,以后逐渐扩大,形似在鱼体上盖上了红色的印章,因而称之为打印病。病灶处的皮肤出血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坏死溃烂,露出真皮和肌肉,边缘仍有红色的轮廓。严重时肌肉腐烂,直至露出骨骼和内脏。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从鱼种到成鱼军受其害。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单死亡率底,病情较严重的池塘发病率可达80%以上,一般不会出现大批死亡,单可陆续死亡,影响其生长和性腺发育,夏秋两季较为流行。

【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用量见烂鳃病。

(2)亲鱼患病可以涂抹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药膏。

(3)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注射10—20mg。

细菌性肾病

【病原】鲑亚科肾形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感染细菌性肾病时,可能仅有少数几尾或25%—50%的鱼出现外部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游动无力,离群,靠边,体色变浅。常伴有肛门、鳍条基部出血,烂尾、烂鳍及鳞片脱落现象。鱼腹部膨大,腹腔积水,有贫血现象。眼球周围出血,部分失明,双侧或单侧眼球突出,将突出的眼球摘下通常会看到有肉芽组织。全瞎或部分眼瞎的鱼表现营养不良,皮肤出血,可发展成溃疡病灶。肌肉中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这些结节破溃后,释放病原菌至养殖水环境中感染健康鱼。内脏器官最突出的变化是形成肉芽肿性结节,肾是主要的靶器官,肾显著肿大,形成白色的小结节。肝、心、脾也可见直径为2——3

?灰白色结节。显微镜下,这种结节是由吞噬了不同数量的细菌的巨噬细胞组成的肉芽肿。结节内可见组织坏死,细胞崩解,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许多革兰氏阳性双杆菌。【流行情况】细菌性肾病主要发生于欧洲。此病仅发现于鲑鳟科鱼类,已在大多数养鲑国家

发现。可能所有人工饲养的鲑鱼品种都对细菌性肾病易感。水温在4—20℃均能发病,常在7—18℃发病,在18℃以上死亡率降低。水温在12.2℃时,从感染到死亡约1个月,在6.7℃时约需2个月。该菌可通过3种方式传播:①感染的鱼卵垂直传播细菌存在于感染雌亲鱼的卵子中,位于蛋黄内。②通过饵料和带菌的水体接触传播。③鱼之间的水平传播,可通过消化道、皮肤伤口感染。

【防治方法】

目前还没有找到控制细菌性肾病的有效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以预防该病。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时控制病原菌的引入,隔离、封锁和消毒可以控制该病进入非感染区。该菌对一般的抗生素或化学药也不很敏感。

(1)据报道,红霉素、克林霉素、吉他霉素、青霉素-G和螺旋霉素可以控制鲑亚科肾形杆菌的生长。

(2)一些磺胺药被发现在控制细菌性肾病时是有用的。每天每千克鱼用45mg,持续喂磺胺甲嘧啶可以控制死亡。

(3)改变饲料,增加某些营养因子也是一种减少细菌性肾病发生率的方法。添加高碘与低碘日娘相比,细菌性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

流行性溃疡综合症

【病原】流行性溃疡症综合症也叫做红点病和霉菌性肉芽肿。由各种不同的丝囊霉菌引起。【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早期不吃食,鱼体发黑。漂浮在水面上,有时变得不停地游动。在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在后期会出现较大的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伴有棕色的坏死。大块的损伤发生在躯干和背部。除了乌鳢和鲻鱼外,大多数鱼在这个阶段就会死亡。

【流行情况】流行性溃疡综合症是野生及养殖的淡水与半咸水鱼类季节性流行病。大多数发生在低温时期和大降雨之后。这些条件促使丝囊霉菌形成孢子,而低水温使鱼对霉菌感染的反应变得迟钝。

【防治方法】

大型水体发病条件下控制该病几乎不可能。若该病在小水体和封闭水体里暴发,通过消除病鱼、用生石灰消毒池水、改善水质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对虾白斑症病毒病

【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先停止吃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有白点,白点在头胸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白点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病虾血淋巴浑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等组织均发生病变。这些组织受感染的细胞肥大。核仁偏位,浓缩成电子密度很大的团块或破成数小块,分布在核边缘。

【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等对虾上。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虾死亡。病虾小者体长2cm,大者7—8cm以上。

该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

【诊断方法】:

(1)外观症状:无论是自然感染的对虾还是实验感染的对虾在头胸甲上都表现出白斑的症状。

(2)解剖:濒死的对虾血淋巴不凝固,淋巴器官肥大,肝胰腺坏死。

(3)病理组织:病虾的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等的细胞核肥大。

(4)电镜切片:通过电镜在病虾的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等的细胞核内观察到病毒粒子,病毒颗粒子长微卵形,具囊膜。

(5)电镜负染:通过负染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或无囊膜的核亦壳。

【预防方法】:

主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虾池在放虾前的处理(即清池)

(2)培养健康无病的虾苗。

(3)放养密度要合理。

红腿病

【病原】已见报道的有副溶血孤菌、鳗弧菌、溶藻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

【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淡黄色或浅红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或潜伏于岸边,行动呆滞,不能控制行动方向,在水中旋转活动或上下垂直游动,停止吃食,不久便死亡。

解剖可见肠空,肝脏呈浅黄色或深褐色,肌肉无弹性;头胸甲的赛区呈淡黄色。血淋巴稀薄,血细胞减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鳃丝尖端出现空泡;心肝组织中有血细胞凝聚的炎症反应。血淋巴、感胰脏、心脏、鳃丝等器官组织内均可看到细菌。

【流行情况】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流行季节6-10月,8-9月最常发生,可持续到11月。

【诊断方法】一般可靠外观症状就可初诊。

(1)在显微镜下检查到血淋巴中有细菌活动。取病虾,用镊子从头胸甲后缘与第一腹节的连接处刺破,再用细的橡皮玻璃吸管插入围心腔取血液,滴到干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就可镜检。

(2)用血清学的方法,例如荧光检测技术或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秋季清除池底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精或其他含氟消毒剂消毒;季高温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

【治疗方法】

氟哌酸0.05-0.1%或土霉素0.2%混入饲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d左右。

在口服抗菌药的同时,用含氯消毒剂之一全池泼洒,以消灭池水和虾体表上的病菌,效果更好。①漂粉精0.3-0.5mg/L ②三氯异氰尿酸(TCCA)0.2mg/L ③漂白粉(含氯30%以上)1—2mg/L

水霉病

【病原】又叫肤霉病,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菌丝为管形没有横隔的多核体。

【症状和病理变化】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二死。

被寄生的鱼卵,因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

【流行情况】水霉、绵霉属的繁殖适温为13-18.C,而未受伤的则一律不受感染。胚胎发育正常,则悬浮在卵间质中的内菌丝,一般就停止发育,也不长出外菌丝;当胚胎因故死亡时,则内菌丝迅速延伸入死胚胎而繁殖,同时外菌丝亦随之长出,当菌丝长得多时,附近发育正常的卵也因菌丝覆盖窒息而死,这样恶心循环,有时可引起引起全部卵死亡。

【诊断方法】肉眼做初步诊断,必要时用显微镜检查进行确诊。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1)鱼体水霉病的预防

(a)除去水底过多淤泥,并用200mg/L生石灰或20mg/L漂白粉消毒。

(b)加强饲料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c)亲鱼在人工繁殖受伤后,可在伤处涂抹10%高锰酸钾水溶液等,受伤严重时则需要肌肉或腹腔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kg鱼。

(2)鱼卵水霉病的防治

(a)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选择在晴朗天气进行繁殖。

(b)鱼巢洗净后进行煮沸消毒(棕榈皮做的鱼巢),或用盐、漂白粉等药物消毒(聚草、金鱼藻等做的鱼巢),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c)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疾病早期进行及早治疗才有一定疗效。

(1)外用药

(a)全池泼洒食盐及小苏打合剂(1:1),浓度为80mg/kg

(b)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浓度为0.1—0.2mg/kg,连泼2—3天。

(2)内服抗细菌的药(如磺胺类、抗生素等),以防细菌感染。

链球菌病

【病原】病原体为链球菌。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1um左右,多个菌体排列成链状,无鞭毛,无芽胞,不运动。生长的pH为3.5—10,最适pH为7.6;生长的温度为10—45℃,最适生长温度为20—37℃;生长盐度为0—70,最适盐度为0—20。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外观主要症状时眼球突出,眼球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充血发红或剧烈出血,肛门红肿。在低水温发病时,各鳍充血发红或溃烂,体表往往有含有脓血的疥疮或溃疡,尤其是尾鳍为常见,解剖可见,肠道充血发炎,肠黏膜坏死脱落,肠管内形成红色黏液。肝脏因出血或脂肪变性而褪色或有淤血而呈暗红色。脑和心脏有化脓性炎症和肉芽肿性炎症。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海水鱼类中的鰤鱼,其他海水鱼类也有发生。另外,淡水中养殖的香鱼、虹鳟、鳗鲡和罗非鱼等也可感染。全年都可发生,以7—9月的高温季节较为流行,水温降至20℃以下时则较少发生。

【防治方法】

(1)放养密度合适,饵料新鲜,投喂适量。

(2)盐酸强力霉素每天每千克鱼用20—50mg,拌饵投喂,连喂7天。

(3)磺胺嘧啶每天每千克鱼用200mg,拌饵投喂,连喂3—7天。

(4)螺旋霉素每天每千克鱼用25—40mg,拌饵投喂,连喂7—10天。

爱德华氏菌

【病原】病原体为迟钝爱德华氏菌,或浙江爱德华氏菌,或福建爱德华氏菌。菌体短杆状,周身有鞭毛,能运动;大小为0.5—1u m×1—3um;生长的Ph范围为5.0—9.0,生长的温度

范围为5—42℃,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8—31℃,盐度在0—35的范围内均能生长。

【症状及病理变化】该病在不同种类的鱼上,其症状及病理变化有所不同:鳗鲡患病体色发黑,腹部皮肤及臀鳍因充血或出血发红,严重时鳃贫血。侵袭肾脏型的病鱼,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膨胀成丘状,附近皮肤充血、出血,随后软化变色甚至溃烂;侵袭肝脏型的病鱼,前腹部显著肿胀膨大,腹部皮肤出血,并出现软化变色区,严重时腹部穿孔。

罗非鱼患病,体色变黑,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眼球突出或混浊变白。有时体表局部肿胀发炎,尾鳍、臀鳍和背鳍末端变白坏死。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道内有积水,肝、脾、肾等处特别是肝脏有白色颗粒状物。

【流行情况】海水养殖的牙鲆幼鱼、真鲷、石鱼和淡水养殖的鳗鲡、罗非鱼、金鱼、斑点叉尾鮰等均可被感染。主要流行于夏、秋两季。

【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每天一次,连用3天。

(2)四环素药按每千克饲料添加1g,拌饵投喂,连喂5天。

(3)氟哌酸按0.1%添加在饲料中投喂,连喂10—15天。

鳃霉病

【病原】病原体为鳃霉。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鳃霉,菌丝较粗直,少弯曲,分枝较少,不进入血管和软骨,尽在鳃小片的组织中生长。菌丝直径20—25um,孢子较大。寄生在青鱼、鲮。鳙鱼等鳃上的鳃霉,菌丝较细,菌丝壁较厚,分枝较多,常弯曲呈网状,并沿着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纵横交错的充满鳃丝和鳃小片。菌丝直径为6.6—21.6um,孢子较小。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失去食欲,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鳃上黏液增多,并有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花鳃状。病情严重时,鳃高度贫血呈青灰色,严重时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流行情况】该病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北、浙江、江苏和等地均有流行,危害鱼类有:草鱼、青鱼、鳙、鲮、银鲴、金鲤和鳗鲡等,其中鲮鱼苗最为敏感。流行季节为5~10月,尤以5~7月为甚。当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水质恶化时容易发生。该病往往急性暴发,几天内即可大批死亡。是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感染。

【防治方法】

(1)清除池中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毒。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新,生病时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

(3)全池泼洒生石灰,浓度为20~30mg/kg。或漂白粉,浓度为1mg/kg

(4)在饵料中按0.05%`0.5%添加制霉素投喂,连喂5~7天。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鱼塘养殖中鱼类病害的防治方法

鱼塘养殖中鱼类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努力改善养殖环境 1.鱼塘清整与消毒。在上一季收鱼后将池塘水尽量排干,清除杂物和过多的淤泥后充分暴晒塘底,对出现垮塌的塘基进行修整,堵塞漏洞,整平塘底。然后使用消毒药物对鱼塘消毒,一般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其中以生石灰较为理想且操作简单。消毒方法:每亩用生石灰5075kg全塘泼洒。这样不仅能杀灭塘中细菌、寄生虫、有害鱼类等,同时也能改良池底和水质。 2.选择优质鱼种,适时投放鱼苗。鱼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抗病能力。春放鱼种应选择规格齐整、鱼体有光泽、游动活泼、溯水性强、身躯肥满、鳞片与鳍条完整无损、无畸形的健康鱼种。适当的放养时机应是春季水温达812℃时,此时鱼的鳞片紧密,活力弱,不易受伤、感染。放养时应选择晴好天气,切忌雨雪刮风天气放养。地点应选择在池塘避风向阳处,将盛鱼容器放入水中稍倾斜,让鱼自行游入池中,减小对鱼种的应激。 3.鱼种、养殖工具消毒。在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处理,以防止把病原体带入鱼塘。消毒采用药浴法,常用3%5%食盐水浸泡515分钟或高锰酸钾、二氧化氯1520ppm浸泡1015分钟。实际操作中,具体浸浴时间可根据鱼种的忍耐程度而灵活掌握。一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常常是注意了鱼种的消毒,却没有对需使用的渔具进行消毒。因此建议:渔网、鱼桶、筛网等工具在使用前应经阳光暴晒12天,也可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氯制剂等溶液浸泡消毒,防止鱼病的传播。 4.合理放养密度及混养比例。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与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养殖户都习惯采取高密度、高投入、高产量的养殖模式,使养殖水体的负载过大,溶氧过低,有机物耗氧超量,从而诱发各种病害。科学的放养密度对调节水质、预防鱼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适当混养不同摄食习性和生活水层的鱼类,充分利用水中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发挥池塘生产潜力,在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水质。如精养鲤鱼池,一般鲤鱼亩放15002500尾,占80%左右,混养鲢鳙鱼300500尾,占20%左右。 5.谨慎操作,加强饲养管理。鱼种在捕捞、运输和投放的过程中,应该小心谨慎,缓慢操作,尽量避免鱼体活动受伤,以防止病菌由伤口进入鱼体而感染疾病。除适当肥水外,鱼种下池后还应及时投喂,好让鱼种早摄食、早生长,尽快恢复体质。一般可以在鱼种入塘后的12天后进行投喂,建议投喂营养水平较高的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方式。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另外,还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水中鱼、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单细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产生。 8.掌握病害发病规律。掌握某些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规律,定期在水体中施用药物或投喂药饵,杀灭病菌,减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且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如银鲫的出血症,在发病季节每隔1520天对水体消毒1次,并投喂药饵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 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 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鱼类病害学重点

水产动物病害学重点 (除了有几个选择题没听清全题而没有外,其他都有,大家好好复习哈) 一、名词解释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在其全部或部分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其营养物质、体液或其组织作为食物来源,并对该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生活方式。 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病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之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或储存寄主。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鱼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称为渔药残留。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 应激状态:由环境因子和其它因子引起的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适应性超过其范围而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某些功能下降,导致活力降低,该状态称为应激状态。 渔药:是指专门用于渔业的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确保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成长的物质。 炎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二.填空题 1、疾病的发生是由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草鱼出血病的重要特点是全身性出血,病原是_草鱼出血病病毒_,现定名为_草鱼呼 肠弧病毒。其症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是红鳍红鳃盖型、__红肌肉型___和__肠炎型_ 3、孢子虫的主要特征是在整个生活史中都毫无例外地产生__孢子____,生活史较复杂,包括无性阶段的分裂生殖/裂配生殖和有性阶段的配子生殖。 4、草鱼三病是指__赤皮____、__烂鳃____和__肠炎____。 5、1ppm如换算成公斤/亩米,应为 0.667 公斤/亩米。 6、新开的鱼池中,由于重金属盐类含量过高,故鱼苗、鱼种很容易患弯体病。 7、常用的消毒用药有:漂白粉_、氨基酸碘、_优氯净、溴氯海因、生石灰。 8、指环虫病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鳃。 9、鱼类原虫病病原主要包括_鞭毛虫__、__肉足虫_、_孢子虫_、纤毛虫__四大类 10、常见的鞭毛虫种类有_锥体虫_、_隐鞭毛虫__和_鱼波豆虫__。 11、常见孢子虫种类___艾美虫__、_粘孢子虫__、_微孢子虫_和_单孢子虫__、血簇虫 12、草鱼三病是指__赤皮____、__烂鳃____和__肠炎____。 13、烂鳃病的主要病原是柱状黄杆菌(曾用名为鱼害粘球菌和柱状屈桡杆菌)。 14、青虾养殖期间主要的寄生虫病是纤毛虫病,治疗药物是 ZnSO4 。 15、寄主可分为__终末寄主_、__中间寄主__、__保虫寄主____三大类。 16、日本鱼怪主要危害鲫鱼,该虫常在大水面水域中常见。 17、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0~13kg/亩.米 18、有机氯中毒用硫代硫酸钠消毒。 19、有机磷中毒用硫酸铜消毒。 20、四种禁用药为孔雀石绿、硝酸亚汞、呋喃唑酮、氯霉素。 三、判断题 ( √ ) 1. 孢子虫是水产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较大的一类寄生虫。 ( × )2. 跑马病主要是因寄生虫侵袭而引起的鱼围绕池边成群狂游,驱赶也不散,呈跑马

论鱼类四种病虫害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5705373.html, 论鱼类四种病虫害防治 作者:王雷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16期 [中图分类号] S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92-01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发病规律 1.1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1.2 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 1.3 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1.4 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 2 防治要点 2.1 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在越冬期间要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在开春投喂时要注意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尽快恢复鱼类因越冬而消耗的体质,并通过拉网锻炼,提高免疫力;在活鱼装运时,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生物侵入机会。 2.2 在渔池设计和建造上应尽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水源充足、清洁,避免从进水口处引入病原寄生虫。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常清洗网衣,定期更换,降低放养密度;(3定期投喂双黄苦参散、板蓝根、贯众等抗病毒药物以增强免疫力。 4 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肠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流行:流行季节为5~10月。多种海水鱼类可感染致病。症状:病鱼不摄食,肛门红肿或外突;解剖可见腹部有浓状液体流出,肠道充血,尤其以后肠充血发红最为明显,肠壁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淡黄色液体。防治:(1投喂新鲜饲料;(2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如乳酸杆菌等优化肠道菌群;(3发病时投喂复方磺胺甲嗯

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治

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治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样水产养殖户们也是希望他们的鱼类也是如此。但是,事态的发展往往不会按照人们所期待的事物上面发展。人和鱼类都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疾病,那么神普水产专家就给大家大致讲解下水产类常见的疾病及预防。 鱼类是常年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给渔业生产造成损失,直接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对养殖水域和生物圈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发展水产养殖业,要高度重视水产病害的防治工作。 那么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水产方面的几种疾病:1,鱼类微生物病,由病毒引起的鱼病如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疱疹病毒引起的;2,鱼类原虫病,鱼类原虫病指的是由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疾病;3,鱼类蠕虫病,因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鱼病;4,鱼类甲壳动物病此病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鱼怪病等。 这些疾病的我们一般要做到预防,不然等到发病的时候恐怕已经为时已晚了。我们一般采用的预防措施有这几种: 1,彻底清塘。池塘是鱼类的生活场所,其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类健康,所以一定要做好消灭病菌、清除敌害的工作。各种疾病的预防,首先也是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常见的药物有“净水宝”等;2,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产生养殖池恶性的内源污染。设计养殖密度时应充分考虑养殖硬件设备和养殖技术水平,切莫盲目跟

风。 3,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养鱼先养水是众所周知的,由于鱼类是生活在水里,水质的好坏对鱼类养殖至关重要。 4,做好药物预防。在疾病流行季节和放养苗种时,进行药物预防,也是防止鱼类生病的重要措施。具体用什么药,采取什么方法,都有具体的要求。 以上内容都是神普小编为大家撰写的,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懂或者想更多的了解鱼类知识尽在郑州神普艾普森。最后祝大家养殖愉快!

生鱼几种病害防治方法介绍

生鱼几种病害防治方法介绍 白皮病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生鱼的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主要发生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撞鱼体或水质恶化,尤其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孳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止病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它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 防治方法:发病鱼池可用1ppm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0.3ppm 的二氧化氯等消毒药物化水全池泼洒。 水霉病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生鱼受精卵的孵化阶段和鱼苗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水温低(15℃-20℃),特别在阴雨天,突然感染引起,可造成受精卵及鱼苗的大批死亡。水霉菌多是腐生性的,大多是捕捉、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等导致发病。 症状:内菌丝侵人体内后,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菌丝,似白色绵毛。病鱼体表粘液增多焦躁或迟钝,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 防治方法: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池水体清新,捞卵不离水,轻捞轻放不使卵粒受伤。苗种捕捞、运输动作要轻,放苗前用5%的食盐水浸洗鱼5-10分钟,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用亚甲基兰0.3-0.5ppm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天,效果较好。 孢子虫病 流行情况:发病高峰主要在成鱼阶段,即每年的秋、冬、春季。 防治方法:养殖鱼池要用益生菌液或者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淤

泥中的孢子,以减少此病的发生。发病鱼池可在饲料中拌服“孢杀”,连用3-5天;外用灭虫精全池泼洒,隔三天后再用“强效碘”全池泼洒,连用3天,采用此法治疗效果较好。 生鱼对病害的抵抗力很强,只要养殖过程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对症下药”,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预防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预防 作者:平月菲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10期 平月菲 本文对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为进一步推广、介绍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技术和最 新动向,以期对淡水鱼养殖起到指导促进、作用。 我国的水产品在世界上产量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丰富,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广袤的湖泊。因此淡水鱼类在我国水产品产量中 占据着较大的份额,这就要求水产工作者,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我国对于淡水鱼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 的淡水鱼病害防治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 1.1需要对养殖用水的污染进行处理 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政策,做到治污和建厂的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应该进一步改良我国 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方法,改善使用结构,合理调整使用量。 1.2淡水养殖要根据水域环境容量合理开发、合理布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绝对不能采用破坏环境、掠夺资源为代价的盲目发展方式,一味的追求产量的增长。只有 这样才可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盛不衰。 2淡水鱼养殖的治理和消毒 2.1池塘的治理和消毒 1)对淡水鱼养殖池塘的治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池塘的大小选择要因地制宜,以0.27~ 0.53 hm2亩为宜,如果网具、机械等硬件设施良好,池塘的保水性好,池塘面积可以稍稍扩大。如若土质渗漏较为严重,需要使用薄膜铺地防渗,以及各种配套硬件设备情况较差,则池塘的 面积不宜过大,选择0.13~0.33 hm2为佳。鱼塘治理工作的重点是池深,这需要每年对池底的淤泥进行一次清淤工作,以保证夏季池塘水位深度。由于北方气温偏低,水位深度应保持在2 m以上,而南方气温偏高,池塘水位深度在2.5~3 m为佳。 2)对于池塘养殖的消毒,通常采用的药物有生石灰、茶饼、漂白粉等。生石灰也是国际上最为通用和有效的药物之一。采用生石灰清塘,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杀灭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昆虫、病原体、青泥苔、野杂鱼等,以及一些根茎浅软的水草;生石灰遇水之后会生成氢氧化钙,之后会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池底,碳酸钙可以使池底的淤泥结构变疏松,进而改 善池底淤泥的通气条件,产生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和效果,分解和释放出磷、氮、钾等 元素,使池底的淤泥矿化;碳酸钙还能与水中的碳酸、二氧化碳等形成缓冲物质,保持稳定的 水质pH值,利于鱼的生活。生石灰还有助于水中的悬浮胶状有机物胶结沉淀到塘底,澄清水质;生石灰中的钙也可以作为鱼不可缺少的元素被利用。漂白粉一般多用于带水清塘。茶饼多用于 浅塘,水深1 m的浅塘,每亩施用茶饼50 kg,捣碎之后浸泡24 h,加水对池塘进行均匀泼洒。 2.2水库和湖泊的治理和消毒

鱼类常见病虫害的分类

鱼类病虫害的分类 ——八百洞庭曾宪义 一、鱼类原虫病: 鱼类原虫病指的是由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鳃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粘孢子虫病及小瓜虫病等。- 二、鱼类蠕虫病: 因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鱼病,称鱼类蠕虫病,如: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舌状涤虫病等。 三、鱼类甲壳动物病 此病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鱼怪病等。 病鱼的检查 一:鱼体的肉眼检查 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在实际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另外,一些大型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跟也可观察到。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鱼类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鉴定,同时,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实际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虫类鱼病后,根据病鱼表现出的症状,大致确定为某种类型的鱼病。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根据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有的凭肉眼即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对鱼体的检查,主要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 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 1、体表:将病鱼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很容易被观察确定。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 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和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 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和夏季易发流行。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和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

常见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鱼类疾病的防治是决定水产养殖成败的重要因素。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如果是经常患病的鱼类,就会严重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因此,在水产养殖的整个环节中,都必须做好鱼类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常见的鱼类病害 1.病毒病。病原体能够在细胞当中进行复制,无法利用药物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鱼类疾病发生与个体品种、水温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春季鲤鱼发病时候的温度在15℃左右,发病温度不高于23℃。鲤疱疹病毒病仅见于锦鲤和鲤鱼,发病温度约为25℃,低于17℃或高于32℃。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草鱼和鲱鱼中,发病高峰在水温26℃左右。鱼类病毒病潜伏期不同,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上都有着复制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快速的传播,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控制难度,在治疗上只能够加强日常的预防。 2.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败血症的名称因地区而异,其发病机制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丹参气单胞菌、弧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淡水喂养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养殖疾病。 3.寄生虫病。寄生虫会导致患病鱼类出现身体损伤等状况,严重的会导致其直接死亡,发生严重的病变,寄生虫在鱼类体内寄生会对其身体组织和器官等产生压迫,导致鱼类生理功能出现完全性丧失,直接掠夺鱼类体内营养,这对于今后鱼类的稳定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寄生虫的排泄物在鱼类宿主体内会产生毒素,造成鱼类身体危害。 二、鱼类病害流行特点 1.类型多样,发病快。新产品、新技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得到快速的推广,养殖户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过度的重视饲料量的投入,抗生素的滥用更是导致水质受到破坏,水体载体承受过重,水营养成分过高,水质已经不适合养殖,水污染更加严重。寄生虫、病毒疾病等是水产养殖周期当中较为常见的症状,特别是随着鱼苗在全国范围当中的快速运输,不同鱼病也出现了全面流行,单一病害已经发展成为多元病害,养殖户预防观念的淡薄,在鱼类疾病发生之后会使用大量药剂,或者频繁更换药物,进一步导致养殖水体承载能力下降。 2.耐药性强,根治难。增加药物的数量并不能够使鱼类疾病症状得到改善,反而为病原体等提供了更加适合繁殖的环境。药物的使用并不能够完全消灭病原体等,寄生虫会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