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网友来稿)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

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

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

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让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份关于“艺术、语文、语文课感兴趣”的调查报告显示,对语文感兴趣的仅占百分之四点几,作为一门与语文、与艺术相关联的基础学科,是什么让它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呢? 课程的紧张、应试的压力成为了枷锁,束缚着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同时也失去了对孩子的吸引力,所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势在必行。 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活起来可以从教师和孩子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教师可注意自身语言的幽默化。幽默能给人亲切感、,会让紧张地气氛变得轻松,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感兴趣。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而目前的教学中,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精神高度的紧张,能具备幽默、亲和的少之又少,严肃充斥着整个教学课堂。教师可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采用幽默的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提高课堂的效率。 可幽默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使教师的讲课变得诙谐幽默,风趣睿智呢?这需要日积月累,即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这是幽默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下面的两种方式: 1、引经据典法。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些小故事时,学生都是昂首挺胸,双眸紧盯着老师,原因很简单:学生欢喜也渴望听到这些小故事。中国两千的历史,发生了许多经典的故事,这些经典包含了诙谐的笑话和知识,引用这些经典的小故事,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向学生暗示事理、传递情感、创造愉快的情感,对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也是有益的。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联系时事法。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高度的发达,使得这个社会的信息含量大大增加,一些网络用语、一些流行文化、一些社会时政变幻莫测,这也是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在教学课堂中适时的介绍、评论这些现象,会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是非、具有辨别能力、激发爱国、懂得正确表达情感,在面对现实社会时能胸中有数。 幽默亲切不仅仅只表现在教学方便,对于学生的违纪现象,有的教师尽管理直气壮,但其尖酸的数落,简单粗暴的语言攻击,甚至一些小惩罚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不满甚至是对立的情绪,往往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们不妨在批评者与受批评者之间,让幽默来做润滑剂,来避免这种直白所造成的不好的双边关系。 教师可以退为进。对学生的错误不急着正面的批评教育,好似在不经意间发现学生有这样一种错误的存在,通过启发诱导给他自省的机会,让其自己人情错误。一次语文课早读课上,巡视时,听到一位学生轻轻哼唱,我不由地愣了一下,然后又装作没听见转开了。然后在接下来的语文课前,就亲切的问同学:“好似大家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今天我们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叫‘歌曲接龙’,每个同学都来一句,每一句都不一样,现在就请同学们想想。”然后我就向那个哼歌的同学瞟了一眼,这时的他已经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比赛过程中,这位同学注意力一直很集中,轮到他时,他很有激情地来了一句。在比赛进行了一轮过后,老师及时地表扬了那位同学的机警、专心。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离神。学生哼唱无疑干扰了教学,如停下来狠批一顿,更会干扰教学。而这妥帖自然,不事雕琢的三言两语,既风趣幽默,还起到了委婉含蓄的批评效果,令学生折服。 批评中语言幽默的类型还有诸如借题发挥、恻旁敲击、一语双关、引例比照等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评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浏阳市社港中学谭艳香 课堂是我们教改的主阵地,构建活泼、积极、生动、精彩的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而这一切都是在可爱“活”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何使自己的化学课堂“活”起来,我在课堂教学中的有了一下一些探索与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在新意的导课中而动起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精彩的开场,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活起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伊始就被吸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来了,老师的课也就上好了。 如在讲绪言时,我出示了一张事先处理过的白纸,往白纸上喷洒无色的酚酞试液,纸上显示出“神奇的化学”几个红色的大字,这时,同学们非常兴奋,紧接着说传说有一个魔棒可以“点石为金,化云为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今天我这儿有一个魔管可以吹水为牛奶,叫一个学生往烧杯中吹气,学生发现清水变成了浑浊的牛奶。此时,学生兴奋老师更兴奋。紧接着我说你们都见过魔术师表演魔术,老师我也会魔术呢,兴奋地做“魔棒点灯”实验,此时别提学生有多兴奋了,个个寻根问底。我抓住这一时机马上导入新课,并且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让他们回家做一下,如鸡蛋浮沉,烧不坏的手帕等,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动起来 现在,行内有三句比较流行的话:只是听,就容易忘记;看见了,就记得牢;去做,就学会了。其实还可以再加上两句:你学了,就有所得;有所得,你就会感到乐趣。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进行改革,大胆进行实验设计,尽可能地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做、生动活泼的学。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 例如,我在进行灭火原理内容的学习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们七、八人一小组,整个班分六个组,把桌子上的蜡烛点燃,用各种方法将蜡烛熄灭,方法越多越好。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并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简要分析,为什么你这种方法会使烛火熄灭?这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每个组的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讨论的、动手操作的、记录的,时不时还传来阵阵笑声、争论声,但忙而不乱。约五分钟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的语文情景活动。因此,教师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A 有效教学 (一)有效备课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1、设计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课堂导入,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各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各异。这就意味着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的加以运用。我上课经常采用谈话式导入、设置情景式导入、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简笔画式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及游戏式导入等。 五六年级的学生,我就更注重他们对句子的掌握,课堂导入我常设置与他们生活情景有关的生活情景导入,让他们在情景中学习表演、语文对话。 2、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一成不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重生活、重实用、重参与、重变化多样以及重

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要求。 语文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要注重多听、多说。所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很重要。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就常侧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设计相关的活动场景。如在三年级为了让学生们知道全班的学生名字,我设计了一个交朋友的小游戏,看看班上谁是小小外交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情境性,也让孩子们广泛参与了,做到了有效教学的方法设计。 3、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符合实际的三维目标,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在备课时,教师就必须活化、吃通、吃透教材。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应试目标的弊端,那就是空而不准,乱而不细,大而不实,要真正做到静下心来,走进教材和学生,着实提炼,肯下功夫。我认为只要教师吃透了教材,就算在课堂有什么意外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做出创造性的调整,只要做到了教学目标的不偏不离,它就不失为一堂有效的课。 (二)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控是活化课堂教学、焕起课堂生命力保障。 1、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告诉我们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爱上这门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美的语音语调,纯正的口语,是吸引学生的资本,当然还有教师自身的个性,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会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自然而然也就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入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 给学生表现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愉快。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自己心甘情愿地旁落为附庸。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消失了,完全是疲于应付,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让自己的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单纯地学知识为主动自觉地既掌握知识和方法又培养能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大胆表现出来,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四、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

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有活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有活力 发表时间:2019-01-09T11:34:22.93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作者:周春淑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周春淑(四川省安岳县永顺镇翻身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四川安岳 642350)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166-01 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美景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家乡的桃林》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这样做,既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开头写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里“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他们的回答我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他们也喜欢上了语文老师,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化学教学叙事让课堂活起来

九年级化学教学叙事让课堂活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

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发表时间:2010-01-21T13:56:49.73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智洁(贵港市港北区县西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导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1.1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全员参与;为保证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体现出:“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练一练、评一评,帮一帮”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自主和谐与相互协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竞争、合作;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互练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获得成功愉悦中得到发展。 1.2 注重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现实的因素,也是学生成功的内驱力。为此,教师应努力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魅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个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要学生语文课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3 创设表演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了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个个都跃跃欲试,这样一来,学生的练习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 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参与;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模仿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自练法、分析法、助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使学生由“学会”转变成“会学”。 2.在思维碰撞中学习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教学课文《司马光》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司马光在当时的情况下,举起大石头把大水缸砸破,让水从缸里流出来,救出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还能想出其他什么好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学生各抒己见。 低年级小朋友的阅读潜能不可忽视,课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课、被动回答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经验的禁锢,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 3.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均是以抽象的形态存在的,而这些抽象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求发展的个体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循序发展。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是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脚踏实地”探究。一次,我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在于更好地促进血身份对语文的理解,从而丰富探究活动的内涵。因此,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信息输出和输入的多项交流,不只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还有同学间的多项交流,同时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控,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收稿日期:2009-10-30

让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城关镇中心小学张绒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

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荷花》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关于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

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 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 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 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 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 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 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 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 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 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 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 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 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 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 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

借助打击乐器让课堂活起来

借助打击乐器,让课堂活起来 内容摘要:打击乐器以它的易学易奏、品种多样、音色丰富、合作性强等特点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因此对打击乐器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观察乐器的特征,培养聆听习惯,在互动中体验参与的乐趣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打击乐器以它的易学易奏、品种多样、音色丰富、合作性强等特点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因此对打击乐器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一、观察乐器的特征 用眼睛看是最直观的观察,找出打击乐器的特征。通过观察乐器外观和形象,使学生对乐器有初步的认识。如在认识“三角铁”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像什么形状,学生很快说出是三角形,又观察出它的材质是铁做的,从而总结出它叫“三角铁”。由此可见,在老师有步骤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仔细观察下,良好的观察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认识串铃时,让学生观察其外形,他们可以说出有许多铃铛,而且是串在一起的,所以它叫串铃。认识木鱼时,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立刻说出“它像一条金鱼张着大大的嘴巴”,又观察出它的材质是木头做的,很快总结出它叫“木鱼”。由此可见,通过我们老师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能发现乐器的特点,总结出名称。既加深了对乐器的认识,也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培养聆听习惯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课中,培养学生聆听和观察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善于观察的眼睛,是提升学生对美的捕捉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奥秘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有效地导入课文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最佳的方式。例如:⑴由复习相关知识导入课文。⑵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复述课文。⑶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⑷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拓宽思路,又能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课堂形式力求活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多种感官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是,大脑不以此种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思维神经未梢上,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人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时,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产生厌倦感,若任其加深,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时也会走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是一味地在黑板上罗列课文材料来让学生复述,而是不断采取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探索有活力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⑴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⑵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⑶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⑷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其它因素。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10-18T16:56:46.07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作者:郭文学 [导读] 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淄博 255000)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讲得过多,从字词段落到布局谋篇,从人物形象到写作特色,无一遗漏,生怕学生听不明白。结果是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这时候,我们有幸与她牵手、与她结缘,她就是------主题阅读。随着课改的实施,主题阅读已受到我校语文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我们喜欢“她”、迷恋“她”。在上学年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将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目的就是利用拓展资源和大量的阅读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比如我学到了批注式阅读,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学生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我也会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学生记下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读为本,读中感 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课外阅读课内上”。这便是语文主题阅读。“树立大语文观”,“从教材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单元阅读”……主题阅读不再是一课书一课书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散敲碎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式问题的整组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繁琐讲解、不停发问,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引领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的刀刃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实际证明,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主题阅读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发挥大量阅读读书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主题阅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种读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鲁教版三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那么,对于从未到过南方的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呢?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及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出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相机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课件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于榕树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冠头岭看鸟》,“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像天女散花在空中飘荡。作者通过细致描述及小男孩的介绍让我们观赏了活生生的各种鸟儿:哺育幼鸟的犀牛鸟,把芭蕉叶卷成窝的缝叶莺,把窝织成小篮子的织布鸟……铺天盖地的鸟儿让你眼花缭乱,婉转悦耳的鸟声不绝于耳”,这岂不又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鸟的天堂”?同时,还阅读了新语文阅读的《小草》《瀑布》,读这些描写景物的文字,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学习《古诗两首》,我把两首写友情的诗词进行比较教学:交流对两位作者的了解,并复习所学过的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感知诗词大意;比较两首诗词所写时间、景物、各自特点有什么不同;通过吟咏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依依不舍”、“关切与祝福”。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又带领孩子们一起赏析了《经典诵读》中自己喜欢的有关送别、友情的古诗词,并结合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写情诗词名句进行了诗词拓展诵读。在分享赏析、反复诵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背下了《送友人》《赠范晔诗》《北郭闲思》《伯牙绝弦》等多首同主题的诗词。在最后的展示诵读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展示学习的收获,分享积累的快乐。 二、主题阅读,读中感悟,习得方法。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以三年级教材《一面五星红旗》为例,选编课文的意图之一就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我想,该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一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呢?我想到了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高度浓缩了课文的精华。先让学生找出含有国旗的句子,用多媒体出示,反复品读,通过我的言行看出我对国旗的热爱和珍惜,折射出我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教师用手中的魔棒------“白板笔”轻轻地点点、画画、圈圈,围绕这些句子我们看出作者没有任何豪言状语甚至是只言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这其中教给了学生一个习作小方法,那就是“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接下来与学生一起阅读了《送我一枝草》,文中作者漂泊他乡,因为得到一枝草的“支助”而信心倍增,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许付出“一枝草”的人更感快乐,因为他“吹着口哨”传递快乐,更因为他让快乐得到了无限延展。而新语文阅读中的《国旗的故事》,梁帆的话更让我们得出了:祖国对我们来说,必须比我们自己贵重。不同的阅读,相同的主题:爱,让世界没有距离。 主题阅读,正是体现了课标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主题阅读,学生会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在这里,他们可以领略爬山虎的蓬勃生机,可以欣赏钱塘潮的神奇壮观,可以感受九寨沟的奇绝美妙;他们会为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而感到欣慰,为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而深感折服,为雄伟的长城而感到自豪;他们也会沉浸在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同情里,陷入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思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