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提纲2017

高中历史提纲2017
高中历史提纲2017

图表版高中历史提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商西周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礼乐制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时代,铁器

商朝:职业商人,人造货币,织机

西周:井田制,工商食官,斜纹提花

春秋战国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自耕农产生,生铁和钢,民营手工业,私商成为主体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土地私有制确立,废分封,设县制,重农抑商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秦朝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货币,驰道,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汉朝汉初,强化重农抑商,郡国并行,景帝时期发生“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内朝”);刺史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耧车,代田法,耦犁东汉时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发明翻车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西汉时西域兴建坎儿井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高炉炼铁和炒钢,杜诗发明水排鼓风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陶瓷业:东汉晚期,成熟青瓷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雏形,三国曹操“唯才是举”曹魏“九品中正制”

民族融合,南方开发,改进翻车,《齐民要术》,北魏颁布均田令,蜀锦,南北朝灌钢法,白瓷产生,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帝分科考试,炀帝设立进士科,开通大运河

唐朝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安史之乱,节度藩镇

江南曲辕犁,发明筒车,征收茶税,缂丝技术,坊市制,农村草市,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设立市舶司,抑商松动,官商分利,鼓励外商

两宋二府三司,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科举乡省殿三级,糊名公正,人数增多,

高转筒车引入占城稻,棉花推广到长江,经济重心南移

瓷器:五大名窑,景德镇

北宋用媒普遍,南宋开始焦炭冶铁

最早纸币“交子”,“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娱乐“瓦子”,边境互市,造船领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北宋设立市舶司,南宋鼓励外贸

元朝中央一省制,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设立宣政院,疆域空前

颁布《农桑辑要》,棉纺新兴,黄道婆发明三锭纺车,松江中心,彩瓷青花釉里红,

陆上丝绸重新繁荣,南北海运,重修大运河,流通纸币,外贸超前,马可波罗,扫马第一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八股取士,地方三司,五军都督,依法治国,经济立法

农业:技术提高,《天工开物》,高产引种,租佃新变

冶金:流行焦炭,佛山发达

纺织:棉布主要

瓷器:斗彩和五彩

明朝中后期,私营主导,,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市镇兴起,一条鞭法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清朝“摊丁入亩”,海禁闭关,广州十三行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礼乐制

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科举制

北宋二府三司,设立知州,转运使

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

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60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

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运 动、文化转型运动、片面性

国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形成

1861—1901

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时期1901—1919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 国计划)

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 南京大屠杀

百团大战(1940)

中共七大(1945延安、毛泽东思想确立)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1946夏:全面内战爆发

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

国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五四运动和

中共的创建1919—1924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战争 1927—1937

解放战争 1946—1949

抗日战争 1937—1945

防御阶段 37.7—38.10

相持阶段

38.10—45.8 反攻阶段45.8—45.9

防御阶段 46.6—47.6

反攻阶段

47.6—49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背景:1905年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权意义: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过程: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京(学生为主力)→上海(工人为主力)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成立成立:1921.7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意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大革命24-27 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北伐战争

失败标志: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

土地革命战争27-37 1927年: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

秋收起义(毛泽东,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1936年长征结束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熟标志

抗战

37-45

见前面归纳

解放

战争

46-49

见前面归纳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清朝晚期经济结构变动: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洋务

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新式学堂、留学生

失败:由于“中体西用”,甲午战争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科技的实践

民族

工业

诞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是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中华民国1912 ︱1949 短暂

春天

背景:一战前后(1912—1919)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影响、民众抵制日货特点:短暂、轻工业(面粉、纺织)、快速

一战

之后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抗战前1927—1937: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再度发展

抗战时期:日本入侵,民族资本主义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和内战导致民族企业风雨飘摇

结论:帝国主义和本

国封建主义是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两大障碍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欧美代议制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和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近代世界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及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 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代 世 界(1917——今)

近代世界

古代世界

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背景内容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外国武装干涉

国内叛乱

政治经济危机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业和分配: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损害劳动者积极性

造成政治经济困难

新经济政策经济困难

政治危机

1921年实施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

商业和分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实质:市场商品货币

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标志:1936年

苏联新宪法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政治:高度集权

经济: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行政手

赢得战争,恢复经济

体制僵化阻碍社会发展

是苏联改革和解体根源

苏联改革斯大林摸式弊

端日益显露

赫鲁晓夫:农业、工业管理体制有一定成效,但没有突

破斯大林摸式弊端

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根本性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危机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特点:从美国开始,破坏大,范围广,时间长

影响:美国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德国日本法西斯

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束手无策;罗斯福当选总统内容:整顿财政金融;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恢复经济;摆脱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威胁;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

二战后

新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福利国家

十六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奠定的、美苏对抗的世界两极格局形成:北约组织、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成立

多极化趋势曲折中发展欧共体形成:1967年成立,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地位,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中国振兴: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两极格局

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标志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

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

当前局势特点: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第十七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

内容:黄金←美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影响: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继而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政治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由美、加、墨组成;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最大区域组织,中国1991年加入,2001年上海会议

世界贸易组织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而成立

中国:2001年底加入,对中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作用:推动世界自由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经济联合国”之称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民主革命胜利;过渡时期开始 1950—1952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开始;一五计划;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一届人大召开(通过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日内瓦会议召开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中共八大召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原子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3:袁隆平杂交水稻

1977:恢复高考

197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1983:“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1997.7香港回归

1997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12澳门回归

2000: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思想

200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国加入WTO 2003:神舟五号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

1949.10—1956)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1956—今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1949—1953

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1978—今

徘徊中前进 1976-1978

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 1953—1956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筹备:1949.9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国歌,国旗等;代行人大职能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三大制

度)多党合作政

治协商制度

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后补充)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体),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制定第一部《宪法》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维吾尔(1955)、广西壮族(1958)、

宁夏回族(1958)、西藏(1965)

十年文革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文革教训之一: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

法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一国两制提出: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为台湾而设计)

实践: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二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50年代—70年代三大

改造

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

有制→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56年底)

成功

探索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探索开始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路线:正确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严重

失误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1966—1976年:十年“文革”,“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中

全会

召开:1978年12月

内容: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影响:改革开放序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邓小平核心地位形成经济

体制

改革

农村: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城市: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对外

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开放区(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环渤海)

第二十一单元: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成熟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中国发挥重大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70年代1971:中国恢复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1991年加入,2001年上海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倡导创立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哈吉塔乌)第二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衣: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鸦片战争后出现)、中山装(日本学生装为基础);旗袍(满族女装为基础改进)

食:四大菜系;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

社会习俗辛亥革命后:剪辫(剪辫为反清革命的标志)易服,迫令放足(不缠足)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主,删繁就简→(建国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殡葬:土葬→火葬

交通火车、汽车、轮船、飞机

通讯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77年有线电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目前中国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位

大众传媒报纸: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广播

电影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建立互联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内容

中共一大1921 上海宣告中共成立,规定党的任务,确定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二大1922 上海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党一大1924 广州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遵义会议1935 遵义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

意义: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七大1945 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 北平

讨论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等问题),代行人大

职权

一届人大1954 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中共八大1956 北京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

十一届三中

全会

1978 北京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中共十四大1992 北京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1997 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⒈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形成: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⒉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⒊“八大”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

会议。

建国后四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事件内容特点影响

土地改革1950—1952 内容: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农民所有制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

生产力

合作化运动1953—195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私有→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

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化

1958 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生

产长期停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

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示意图表:

1952 1956 1958 1978

———→———→———→——→

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责任制

近现代各派别探索活动一览表

阶级、活动背景代表基本主张积极性局限性

地主阶级新思潮

萌发

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揭开近代探索

救国真理序幕

器物层次

未实践;影响有限洋务

运动

内忧外患:

第二次鸦

片战争

太平天国

曾国藩

李鸿章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求富

学习西方的第

一次实践

近代化第一步

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中体西用不能富强

农民阶级

太平

天国

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

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绝对平均主义

反封建斗争最

高峰

农民小生产者→绝

对平均主义

洪仁玕

《资政新篇》:最早主

张发展资本主义

最早提出的带

有资本主义色

彩的改革方案

缺乏社会基础和实

施条件,未能推行义和团

甲午战争

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

扶清灭洋反帝爱国

对清廷认识不清;

盲目排外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

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

运动

爱国运动

政治上的软弱性

理论上的不成熟

辛亥

革命

八国联军

《辛丑条

约》

孙中山

三民主义:民族、民

权、民生

第一次巨变: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

反帝反封建不彻

底:

没有明确反帝要求

无彻底的土地纲领新文化

运动

军阀统治

尊孔复古

陈独秀

李大钊

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学

动摇封建正统

思想的基础

思想解放运动

偏激片面

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

所有制

公有制一大二公

土地公有

分户经营

短暂的春天民族危机

民族资

产阶级

(张

謇、周

学熙、

荣氏兄

弟)

实业救国

促进社会进步;

促进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壮大

力量弱小

发展艰难

无法领导中国革命

取得胜利

无产阶级新民主

主义革

命、社

会主义

革命和

建设

十月革命李大钊社会主义

传播宣传马克

思主义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和创建农

村革命根

据地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有中国

特色的中国革命和建

设道路

第二次巨变:

建立新中国、

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

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

中全会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次巨变:

改革开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⒈农民阶级:由于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旧式农民战争最终归于失败

⒉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⒊资产阶级:两面性和软弱性,不敢依靠、发动群众,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打击下最终失败

⒋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革命必将成功

⒌探索的进步性:器物→制度→思想;西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2017全国卷高考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对分封制的认识,考查角度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表1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26.表2 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平定一中苏双银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本试题依托经典史料,呈现出分封制的时空特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认识,从选项内容设置看,试题采取了比较思维选项设置,学生所需要基本知识是分封制政治实质(D分封制把王畿之外土地分封给贵族,实现王权通过各层贵族对地方统治,其中君主贵族实行分权体制,确定了分封下贵族政治)和对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影响(A是间接影响),以及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BC属于中央集权下政治特点),以点带线考察内容主题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涉及两大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特征的比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采用了大事年表形式,呈现出历史事实演变中的基本过程,表格主题“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与图表信息结合时空域特征明确。学生思考重心放在与四个选项的逻辑推论上,A是本主题的背景,B不符合主题领域特征(中央对地方管理),D信息提炼与图表信息相悖。因此正确答案是C。本题学生应具有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是史料辨析题,主题明确“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设问明确要求是“不同历史叙述——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要求学生在不同历史叙述中找出共性的历史结论。强调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史料真伪辨析是历史实证的前提,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能力。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现象的时间是“明前中期——明后期”,核心主题是“朝廷对饮食器皿等级管制从严格到松弛”问项是“这一变化反映了”,解题关键在“这一变化”本质是饮食器皿上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思维转化为学生熟悉思维即“决定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习俗变迁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的思路上来,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不符合这一理论认识,C项说法绝对化没有适当反映出伦理瓦解的程度性排除。D项是材料信息的一种表象之一,失之于信息片面。正确选项是B项。符合唯物史观认识论。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本试题提供信息丰富,主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艰难。本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受到列强排挤和压制,立意在于反思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经济发展一定是以民族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C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放在洋务运动特定时空中思考,没有政治独立,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是历史事实。因此排除。正确选项是A。此试题平实的如同一个模拟题,不符合高考选拔功能。A项答案仅仅是就试题论试题而已。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2017年天津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及答案

天津市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 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制度形成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2.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节度使 3.梭伦改革后,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4.下图是一幅革命题材的绘画作品,其名称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飞夺泸定桥》 5.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该国际会议是( )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7.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九二共识” D.“国共合作” 8.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形成 D.“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9.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 A.水稻、玉米 B.水稻、粟 C.小麦、葡萄 D.玉米、粟 10.中国古代的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这一商路开始出现于(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1.下图所示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国古代被誉为“青铜文明”的时代是指( )

2017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完整版)

高考历史复习--大事年表

15末—16初新航路开辟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1991年底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840 – 1949 ㈠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㈡1912 ——1949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①1912—1919 短暂的春天(一战时期) ②1927—1937短暂发展 ③1937—1947陷入困境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㈠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㈡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 ㈢20世纪80年代(里根) 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

2019高考历史全国1卷(答案版)

2019全国卷历史 一、选择题 B C C D B A C D B D A D 二、材料题 (1) 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 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 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言之有理即可

(1) “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 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器”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1)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 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1) 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 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四部分,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 那县制 D.行省制 2、某作品采用楚国方言,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句式灵活,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该作品是( ) A.《诗经》 B.《论语》 C.《孟子》 D.《离骚》 3、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皇帝制度首创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4、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④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右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某一 历史人物知识卡,据此判断, 该历史人物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6、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 A.徽商、晋商 B.闽商、粤商 C.浙商、闽商 D.粤商、徽商 7、《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 ) A.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籍贯:江苏昆山 主张:经世致用 著作《日知录》等 地位: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B.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并最终得以实现 C.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D.表达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 8、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 A.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9、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是() A.周恩来 B.贺龙 C.毛泽东 D.朱德 10、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 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全国性反攻。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C.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12、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3、右图反映的重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14、1956年至1957年间,我国新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版面扩大。这直接得益于()

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2017年权威解析版)

2017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 (权威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4分)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3.(4分)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4.(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表格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谜底 生涯在镜中照相处 海军浜 成汤国旗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5.(4分)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6.(4分)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中共七大召开” A.①②④③⑤B.④③⑤①②C.②③④⑤①D.②④③⑤①

高中历史2009-2017年学考真题汇编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1)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 ①王族②功臣③古代帝王的后代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9.1)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与下列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1.1)西周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 礼乐制 (09.2)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1.4)我国古代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4.1)据考证,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陈姓源流反映了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宗法制 D九品中正制 (14.4)明太祖朱元璋曾在8天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处 (15.3)秦始皇为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6.2)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二.材料解析题 (12.26)(14 材料一 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四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人说这说明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 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4 2.材料二中的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分) 大事的决策方式。(4分)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2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他的死讯”。这种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退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2017年天津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及答案

天津市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 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制度形成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2.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节度使 3.梭伦改革后,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4.下图是一幅革命题材的绘画作品,其名称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飞夺泸定桥》 5.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该国际会议是( )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7.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九二共识” D.“国共合作” 8.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形成 D.“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9.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 A.水稻、玉米 B.水稻、粟 C.小麦、葡萄 D.玉米、粟 10.中国古代的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这一商路开始出现于(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1.下图所示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国古代被誉为“青铜文明”( ) 的时代是 指.

浙江2017年4月高中历史选考[卷]和参考答案解析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 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3.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下列项中,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的是 A.《抱朴子》 B.《武经总要》 C.《萍洲可谈》 D.《梦溪笔谈》 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 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 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 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四川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B.考古遗存C.实物资料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B.知往鉴来C.经世致用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B.上海C.天津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大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D.俄国十月革命 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 A.法国B.日本C.德国D.俄国 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16.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建军的标志性事件是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遵义会议D.渡江战役 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D.“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召开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上海公报》发表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向中央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先走一步”是指实行 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包产到户D.对外开放 20.二战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令人瞩目。其中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A.欧盟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北约D.亚太经合组织

2017秋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右图是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 in excess)。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 2.①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②“相地而衰征”:③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④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对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①属于历史史料,②属于历史叙述 B.①属于历史史料,④属于历史评价 C.②属于历史叙述,③属于史料解释 D.③属于史料解释,④属于历史评价 3.《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泊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 )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在21世纪初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 6.16世纪时,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 ) A.加尔文教的主张比较激进 B.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影响很大,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4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14页) 绝密★启用前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历 史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 ) A .神话传说 B .考古遗存 C .实物资料 D .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 A .姜寨遗址 B .崧泽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 A .公元前7世纪前期 B .公元前7世纪后期 C .公元前8世纪前期 D .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 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 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遣唐使节来华 C .海上丝路繁荣 D .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 ) A .秉笔直书 B .知往鉴来 C .经世致用 D .祥今略古 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 ( ) A .西欧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工业社会的来临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 ) A .手工工场建立 B .城市化进程开始 C .垄断组织产生 D .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 ( ) A .汉口 B .上海 C .天津 D .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 ) A .美国独立战争 B .法国大革命 C .《共产党宣言》发表 D .俄国十月革命 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 是指 ( ) A .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 .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 .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 .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 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 ( ) A .法国 B .日本 C .德国 D .俄国 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 A .五口通商 B .租界设立 C .瓜分狂潮 D .门户开放 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 ) A .洋务运动前后 B .百日维新期间 C .清末新政时期 D .辛亥革命以后 16.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建军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遵义会议 D .渡江战役 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 ) A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 .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 .“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 ) A .日内瓦会议召开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上海公报》发表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向中央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先走一步”是指实行 (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包产到户 D .对外开放 20.二战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令人瞩目。其中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 ) A .欧盟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北约 D .亚太经合组织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民族融合(15分) ------------- 在 --------------------此 -------------------- 卷--------------------上 -------------------- 答-------------------- 题--------------------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