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

1. 虎门概况

1.1 城市概况

1.1.1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东莞市虎门镇位于东经113°48’,北纬22°49’,地处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隅,雄踞珠

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和重要标志。虎门东联长安,南濒南

中国海,西北与沙田隔河相望,北接厚街,东北是大岭山林场的连绵青山。虎门与

广州未来的新城——南沙一江之隔,虎门大桥飞架东西两岸,把珠江两岸紧密地连

接在一起。

虎门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海上、陆路交通地位突出。

水运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直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为省、

港、澳三地之经济走廊。水路北距广州74公里,南距香港75公里,西距澳门83

公里,蛇口港70公里。广深、广深珠、深珠高速公路以及107国道均交汇于虎门

镇区。虎门周围有深圳黄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珠海及澳门机场、惠州机场等若

干大中型机场可供使用,最远的惠州机场相距车程100分钟,最近的深圳黄田机场

相距车程仅25分钟。

虎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渔猎聚居。

春秋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归属南海郡,在三国时期此地置靖康盐场,立专官管

理,至唐肃宗时东莞立县,其行政归属一直沿用至今。因虎门销烟而引发的鸦片战

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虎门作为鸦片战争的事发地,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断代

点。悠远、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使虎门拥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而且还继承

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199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虎门威远

岛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新中国成立后,虎门行政区域经多次调整、分置,现在称镇,是东莞市最大的镇级

区域。

1.1.2自然条件

虎门镇南临海洋,北靠铜鼓岭(海拔91米,102.4米)和坳垅山(海拔178.2米,

228.1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是一个丘原交错、水网纵横的地带。全镇东西

宽约16.1公里,南北长约14.7公里,总面积178.5平方公里,现状镇区建成区面

积8平方公里。

虎门地区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但没有全面的地质普查资料。城区规划范围内各地

段,按工程地质划分可分为三种地带:

(1)丘陵山地地带:一般表土层可作为六层以下建筑物的天然基础。

(2)冲积层地带:建房时必须进行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10米左右。

(3)水网地带:建房时必须填高地面并做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15米以上。根据《广东省地震裂度区划图》的规定,虎门镇为地震六度设防区。

虎门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海风调节,气候温和,四季

常青。除每年台风季节会直接或间接受影响外,其余自然灾害很少发生。

虎门位于珠江黄金水道的东岸,威远岛南面靠近海上主航道处水深10—12米,可

停泊3—5万吨级远洋货轮,附近海面龙穴岛一带有宽广的水域可供外来货轮回旋

及临时抛锚,是建设港口码头的理想地点。太平河(内港)是天然避风港,水域面

积325万平方米,河面宽200—250米,航道宽30—100米。

1.1.3社会经济条件

虎门镇下辖2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截至2001年底,虎门镇总人口为64.07万

人,其中户籍人口11.16万人,外来人口52.91万。在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人

为3.9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5.1%。2000年虎门镇的GDP为36.26亿元,在东莞

32个区、镇中位居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2870元,在东莞市各区、

镇中排名第十,是全国同年人均GDP的4.64倍。2001年虎门的城乡居民储蓄总额

为100.15亿元,人均12.07万元。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虎门经济发展迅速。在1991-2001年期间,虎门镇的GDP

年均增长18.3%;产业结构已基本完成了非农化进程,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已

提升至92.4 %。

1.2 现状特点与问题

1.2.1名声大,特点足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掀开了我国近代史的序幕,使虎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标志。改

革开放以后,由于毗邻香港和深圳,虎门一直是东莞市的门户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

重要口岸。尤其是虎门商品批发行业发展迅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都具

有较大的影响,也成为虎门重要的产业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长期的外经贸

联系,不仅使虎门具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和极高的市场信用度,而且还建立并发

展了广阔的市场网络和紧密的人脉、商脉关系。

1.2.2区位佳,资源丰

虎门雄踞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是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

心,多条高速公路、国道汇聚,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虎门东面靠山,南滨海洋,西临珠江口,境内丘陵、河流、水塘遍布。威远岛与城

市一江之隔,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虎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白沙村明代城堡—逆水流龟村

堡、大人山上古城墙、镇口村清代祠堂、抗日名将蒋光鼐故居、民主革命战士朱执

信纪念碑,以及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鸦片战争海战馆等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

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1.2.3实力强,发展快

1990年代以来,虎门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在1991-2000年10年期间,虎门镇GDP

年均增长率高达18.3%,是全国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的1.9倍,比1990年增长

了4.2倍。税收总额达22.09亿元;当年村镇两级可支配收入为11.06亿元;实际

利用外资约1亿美元;出口总额接近10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5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2.6亿元。各项经济总量指标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我国许多县

级市和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

1.2.4产业结构层次低

总体来看,虎门经济质量仍比较差、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基本上仍沿袭依靠低廉劳

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吸引外资来当地办厂、进行贴牌加工(OEM)的发展模式。当地

各类经济实体的主要收益是土地、厂房租赁费和加工费,处于全球生产系统价值创

造链的最末端,利润微薄。

虎门镇各管理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其中工业总产值最高(南栅)与最低(东方)的

管理区之间相差460倍,当年可支配收入最高(南栅)与最低(新兴)的管理区之

间相差379倍。土地开发受控制地区的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福利较差。

1.2.5空间小,建设乱

虎门全镇域面积只有175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已经达到40平方公里,发展空

间十分有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管理区(如大宁、龙眼、镇口等)表现

极为明显。例如龙眼管理区现有包括山地在内500亩地,实际可利用地只有300亩,

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法》的出台,限制到每年只能使用60亩,不足一个中等厂房

面积,即使这样,五年后也将无地可用。

随着虎门镇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扩展迅猛,各村建设用

地占村域面积的比重也迅速增长。根据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对TM影像的遥感

解译结果,在1985-2000年期间,虎门镇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展了60平方公里或2

倍。更为严重的是,在土地非农开发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村竞相开发、出租集体

土地,导致工业厂房遍地开花,村民住宅建设各自为政,大型、跨村界的区域基础

设施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制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形成“村村像城镇,

处处是乡村”的半城市化景观。

1.2.6人口多,差异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虎门人口以每年12.8%的速度高速增长,(1990年“四普”总

人口为15.42万人,2000年“五普”为57.75万人),镇区人口密度(3774人/平

方公里)远远高于东莞市(1652人/平方公里)。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为64.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11.16万人,暂住人口则达到

52.91万,几乎是户籍人口的5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占全部外来人口的80%

左右,是虎门最主要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口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待遇等方

面差距巨大。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虎门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8.8亿

增加到了100.1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47%。村集体收益可观,老人、学生、当

地居民均可以享受村集体的各项福利待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增长十分缓慢,也无权享受当地居民的

各种福利待遇。各种有别于当地居民的管理收费更加重了外来人口的生活负担。由

于绝大部分外来工居住在工厂,与当地居民交往机会很少,贫富差距和居住空间上

的隔离使外来人口缺乏社会认同感,不能够分享社会劳动成果(住房、就业、教育、

医疗等方面),成为游离于当地社会之外的特殊群体。

1.3 主要矛盾分析

1.3.1经济快速发展与城乡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

虎门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

施、绿化等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城乡建设面貌比较混乱,城市建设欠缺艺术品位,

居民的整体生活素质提高受到一定的影响。

1.3.2局部相对有序与整体无序的矛盾

一方面,从虎门镇内来看,村一级大部分都能够先规划、后建设。但把所有村的规

划放在一起,就非常混乱了。其根源在于长期推行的以集体土地承包为基础的行政

管理体制,和缺乏全镇一盘棋的统一规划。各村各自为政,加上村的地域过于狭小,

各村用地彼此参差交错,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布局受到很大限制,必然造成整体秩

序混乱。

另一方面,从东莞市西部各镇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各镇之间城乡建设不协调的矛

盾,整体布局无序。导致区域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垃圾处理厂等)

布局困难,协调难度加大;各镇功能定位重叠,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1.3.3经济增长、人口膨胀与空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已经达到64万人,经济总量堪与中西部地区一个地级市相比。

但虎门仅有17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可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仅70多平方公里。

这么多的人口 `和经济总量聚集在如此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

生压力。进一步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但如果因为空间局促就人为限制其发展,

则是对虎门良好资源条件的浪费。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虎门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

虎门在周边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值得深层次思考。

1.3.4对外交通网络发达与城乡建设空间分割的矛盾

虎门境内高速公路交汇,107国道从境内穿越,在周边各镇中对外交通网络最为发

达。但与此同时,这些高等级的公路纵横穿越,把城乡用地切割成许多部分,造成

用地零散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便,空间组织和镇内交通组织难度加大。1.3.5农民和农村集体既得利益与政府发挥综合调控作用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地率先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村以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

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但这种发展大都以集体土地投入作为前提,各村发展建设仅从小集体的利益出发,

不能顾全大局,与城市健康发展要求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矛盾很深。政府在用地

调整、修路、旧城改造中往往为迁就农民和农村集体利益而作出让步。

2. 规划指导思想与重点

2.1 指导思想

从国际化分工和大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虎门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

从区域协调和镇自身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空间资源的重新整合和

规划,梳理城乡空间结构,尽最大可能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和环境代价。

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留有必要的弹性,为经济建设构筑良好的

发展平台。

另一方面,明确空间管制要求,划定生态环境、绿色空间保护控制区,使城乡生态

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区域和虎门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法规的研究,妥善解决农村、农民集体利益与

城市整体利益的矛盾,为规划实施奠定基础。

2.2 规划重点

(1)虎门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2)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研究

(3)城乡空间资源优化整合与布局规划

(4)提出分区域规划建设导则

(5)交通系统研究

(6)绿色空间与生态环境规划

(7)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8)城市防灾规划

(9)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3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镇域,计175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建

设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

2.4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

(3)《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

(4)《东莞市“十五”计划》

(5)《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6)《虎门镇政府工作报告》(2002.5)

(7)《虎门“十五”计划》

(8)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法律、法规

2.5 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2003—2005年

中远期规划:2006—2020年3. 发展目标

3.1 发展条件

3.1.1优势

显著的区位优势和亲缘优势,优良港口岸线条件与独特的旅游资源,交通便利,基

础设施较完善,经济发展基础好,商贸联系网络广,周边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强,

充足、低廉的国内劳动力供应库,强劲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活力,蜚声海内外的历史

文化名镇。

3.1.2弱势

发展空间渐趋局促与不足,经营管理与技术人才匮缺,研究开发能力弱,生产服务

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政府的政策及管理的透明度、规范性尚待提高,本地人的

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3.1.3机遇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世界工厂”,东莞打造“国

际制造业名城”的战略抉择,广州“南拓”城市发展战略的辐射,虎门港的立项与

建设。

3.1.4挑战

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与动荡,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大都市圈的快速崛起,趋同化的

珠江三角洲及东莞市的区内竞争,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渐显化。

3.2 虎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位

虎门是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和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东西两岸经济与城

镇密集地带的连接点;东莞市的门户和西部中心;虎门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与

品牌效应。

3.3 产业发展方向

选择产业方向应遵循市场主导原则、政府引导原则、灵活性原则。

基于虎门产业结构在过去20多年来的演变轨迹和各次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虎门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是:第一产业的份额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地位稳中有

降,但近期仍比较重要;第三产业的份额将持续上升,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3.3.1农业发展方向

都市型农业:充分发挥毗邻消费市场和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生

态型的高附加值、无污染的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海鲜水产等。

3.3.2工业发展方向

(1)特色优势行业

服装及其它纤维品制造业。

(2)近期重点发展的优势行业

服装、电子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3)潜在优势行业

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汽车等机械制造业。

3.3.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优先发展商贸与餐饮服务业、物流业、休闲旅游业、信息咨询与金融保险业、技术

培训与中介咨询业。

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3.3.4限制性产业与禁止项目

(1)限制性产业

技术落后、占地大、用水多、耗能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如造纸、电镀、漂

染、制革等;以及原料依赖进口但制成品却不能出口的行业等。

(2)禁止项目

国家已公布淘汰的产品;破坏环境和资源、损害公众健康和利益的项目。

3.4 经济发展目标预测

3.4.1预测模型1(Logistic Model)

其中,u为区域资源环境预测时期内所能容许的最大GDP总量,是一个估计值。对

该值的不同假设,对预测结果有很明显的影响。(具体对虎门而言,假设最大值超

过 1000亿元后,对预测结果影响不大)。

U=1000亿元时,GDP的增长速度为:在2001-2005年期间为19.64%;在2006-

2010年期间为17.68%;在2011-2020年期间为13.80%。

U=500亿元时,GDP的增长速度为:在2001-2005年期间为18.94%;在2006-2010

年期间为16.26%;在2011-2020年期间为10.73%。

U=200亿元时,GDP的增长速度为:在2001-2005年期间为16.97%;在2006-2010

年期间为12.8%;在2011-2020年期间为6.09%。

R2 = 0.98, F= 430—458

3.4.2预测模型2(Linear Model)

)

1990

(*

346

.2

149

.0-

+

-

=t

GDP t

R2=0.93 F=115

GDP年增长速度在2001-2005年为6%;在2006-2010为5.9%;在2011-2020年

为4.2%。

t

U

b

b

GDP t

*

*

*

1

1

1

+

=

3.4.3结论

取以上两模型的预测值作为控制上、下限,结合东莞市及虎门镇对发展趋势的判断,

设定中、高、低三种经济总量增长方案:

(1)中方案

主要根据虎门镇政府的“十五”规划对GDP增长速度的判断,基本是一种现状发展

趋势外推的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

(2)高方案

基本依据是,由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如虎门港的开发建设等)和发展战略的调整,

虎门镇的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制造业和

都市农业的发展;

(3)低方案

假定前提是,由于国际和区域间的激烈竞争和动荡变幻,培育商贸、物流等第三产

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没有获得成功,导致第三产业增长乏力。建议本规

划以中方案为主要参考,并适当考虑高方案的要求。

中方案中2002-200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来自于虎门镇政府的“十五”规划。

3.5 城市性质与职能

3.5.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不仅是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而且还表示规划期间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期

望达到的目标。根据前述对虎门城市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分析以及对产业发展方向

的判断,在未来20年内,虎门的城市性质宜确定为: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历史文化名镇。

(1)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虎门是东莞市最重要的商贸、餐饮服务和物流重镇。2000年,东莞市批发零售、贸

易及餐饮业增加值的25.4%、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增加值的6%集中在虎门。同时,

虎门的服装、玩具、金属制品等远销海内外,其专业批发市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

至华南地区,均具有较重要的影响。作为珠江东西两岸经济与城镇密集带的联接点、

东莞市的门户及虎门港的依托城镇,虎门具有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比较优势和良好基

础。在规划远期,商贸及物流业将可望成为虎门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增长来源。

(2)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

虎门工业的国际化程度高,是全球生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001年,虎门已

拥有外资工业企业多达1400多家,外向型工业经济完成产值80.6亿元,占当年全

镇工业总产值的91%。其中,纺织、电子信息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以玩具为

主)是虎门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占全镇当年工业总产值的86.7%。

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在过去20年中一直是虎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在虎门经

济结构中所占份额最大。虽然与东莞市内其它一些主要城镇相比,虎门的第三产业

比第二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具比较优势;但是,第二产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并且,在全球、全国等更大空间尺度范围内进行分析,东莞市甚至珠江三角

洲把发展方向和重点定位在制造业,是正确的和明智的。因而,虎门第二位城市性

质宜确定为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

(3)历史文化名镇

虎门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虎门在鸦片战争中和世界近代史中独特

的地位,更使其成为蜚声中外的英雄古塞。目前虎门拥有东莞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

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即镇区的林则徐销烟池和威远岛上的虎门炮台,是一座地位独

特的历史文化名城。虎门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虎门人勇于创新、善于

经营的地方文化。历史文化名镇体现了虎门的城市文化优势,是虎门的一块金字招

牌。

3.5.2城市职能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爱国主义基地;东莞市的重要出海港口;东莞市的西部经济增长

中心。

3.5.3城市特色

(1)南派服装名城

通过连续6届“国际虎门服装节”的举办和众多的地方品牌的创建,虎门已在国内

外塑造了“南派服装,虎门制造”的形象。同时,服装及其相关产业也已成为虎门

的特色优势产业。

(2)珠江口的门户

当人们沿水路深入珠江三角洲腹地和由虎门大桥自粤西跨入粤东时,虎门,特别是

威远岛和沿海、沿河景观,虎门大桥等代表着整个东莞市的形象,具有门户和窗口

效应。

(3)南国海滨港城

虎门是东莞市沿海产业带上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具有优越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并

且是虎门港的依托城镇和服务基地,虎门城市的发展与港口关系密切。

3.6 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预测

2001年虎门镇总人口为64.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16万人。在外来人口急剧增

长的同时,当地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低于东莞市自然增长率。虎门镇

的非农化程度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逐步提高,支持并加强了虎门的城市化

建设,但是由于虎门镇特殊的非农化模式导致了虎门户籍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水平

(35%)远远低于实际城市化水平(62%)。

3.6.1虎门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平稳增长,而非农业

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即人口城市化过程进展缓慢。虎门外来人口规

模大、增长速度快。

3.6.2外来人口主要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约占虎门外来人口的80%左右,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他们受教育

程度普遍不高,大多居住企业职工宿舍,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低,来源地主要是临

近广东的省份,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四川和广西,外来务工人口的子女不在当地

就学。外来务工人口在当地消费较低,大部分工资汇往原籍。经商人员来自本省其

它城市或地区的居多,外来经商人员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他们的收入高,对城

镇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影响较大。突出表现在住房、交通工具和子女就学等方面。

外来人口既促进了虎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了城市活力,促进了城市繁荣发展,

参与了城市建设,缓和了虎门某些行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刺激了社会消费和商品

流通,方便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市场繁荣,增加了地方财税收入。塑造了人气兴旺、

蒸蒸日上的城市形象;但同时大量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负荷,增大了管理难度。

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人口密度急剧上升体现在市内公

共交通方面,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体现在户籍登

记管理方面:社会治安管理方面:市容环境管理方面。

3.6.3人口规模预测

(1)预测方法1――劳动力需求预测法

基本思路是:在考虑分行业劳动力生产率不同增长情景条件下,预测保证经济增长

方案所需要的各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进而推算出户籍人口增长所不能满足的、必需

的外来劳动力的数量;最后通过对户籍和外来劳动力带眷系数的估算,推算出未来

区域人口规模。

虎门镇人口预测结果(单位:万人)

(2)预测方法2――人均GDP增长估算法

基本思路是根据区域按可比价计算的人均GDP(含外来人口)的增长情景,估算出

不同经济增长方案中不同时期的总人口规模。

人均GDP增长估算法预测结果

(3)结论

综合分析以上2种方法对虎门人口规模的4种预测结果,我们认为虎门未来的人口

规模:

2005年—67万;其中户籍人口12.5万,外来人口54.5万。

2010年—80万;其中户籍人口15万,外来人口65万。

2020年—80~90万,其中户籍人口36万,外来人口44~54万。

规划中,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取中间值,即按85万人口控制和预测。3.7 城镇化水平预测

3.7.1现状城市化水平

(1)方法一

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户籍总人口,计算虎门城市化水平为35.1%。

(2)方法二

计算公式为:(外来务工人口*0.6+外来经商人口+户籍人口中从事非产业人口)/包

括外来人口的总人口=城市化水平。计算虎门的城市化水平为62.31%。

(3)结论

两者虽相差很大,但后者更接近实际城市化水平,据此可以预测未来城市化水平。

3.7.2城市化水平预测

预测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80%;2020年将达到90%。

3.7.3有效城市人口估算

2001年虎门外来人口为53万,其中将近8%的为经商人员,其消费水平与当地户籍

人口基本相同,所以城市规划可以将这部分经商人员全部作为有效城市人口。重点

考虑四十余万务工人员对水、电、道路交通、医院、学校等教育培训设施、公共娱

乐等基础设施的需求程度。

务工人员对道路交通产生的影响很小。对医院所造成压力不明显。对学校及幼儿园

需求增长明显。虎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任务艰巨。对公共娱乐设施的需求

强烈。

3.7.4对未来基础设施规划的建议

外来人口转化为当地城市人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对基础设施需求也是一

个逐步增加的过程,其规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规划的过程。据此,建议把规划阶段

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5年

近期基础设施规划集中在:外来人口需求最强烈的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建立

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教育体制;尽可

能地为外来人口提供多种娱乐服务设施。在这期间规划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时,对外

来人口的有效性系数可以估计得稍低一些,以0.3—0.4为宜。

(2)中期5—10年

考虑到外来人口在当地成家立业的逐步增多,对教育培训、住房、交通、医疗设施

需求逐步增多,所以在计算有效城市人口系数可以适当提高,以0.5左右为宜。

(3)远期10—20年

随着外来人口本地化程度加快,有效城市人口与当地人口的消费需求以及对基础设

施的需求基本持平,在基础设施规划时可以考虑系数提高到0.8左右。

4.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于前述对虎门区情的分析、竞争优势的评估和未来市场竞争环境的判断,为了实

现虎门在未来20年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应适时地调整虎门社会经济与城

市发展思路,实施内涵型增长、嵌入式发展、产业簇群、城市化、环境优化等五大

发展战略,并加大在土地、人口、行政建制、投融资等方面的管理政策与体制上的

改革和创新力度,进行资源重组和空间重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

续发展。

4.1 资源升值、服务高效的竞争战略

在过去20年,虎门及东莞的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区位优势、政策优惠和土地、劳

动力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从而吸引大量外资,总体属于外延式经济增长。目前,

这些比较优势已不显著,虎门必须适时地采取城市竞争战略,通过城市建设、技能

培训和高效服务等措施,提升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价值和吸引力,主要依靠质量

的高效而不是价低量多来塑造城市竞争力。

4.2 “嵌入式”发展战略

坚持外向带动战略,通过高效的政府服务、质高价廉的劳动力、优美的生态环境,

有选择地吸引国际知名的旗舰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企业来虎门落户。

充分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制定出具体可行的优惠措施,鼓励

国际知名旗舰企业实施“本地化战略”,并积极发展相关配套的地方民营企业。地

方经济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熟悉国际市场环境的过程中,逐步通专精生产,提升

其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提高自创新能力,孵化自有品牌,

形成全球经济、地方政府、本地经济间的协力网络,促进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融合。

4.3 核心产业簇群发展战略(Cluster Strategy)

(1)建立服装工业组团和电子产业组团,整合区域产业优势;

(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间技术协作、交流、及成果转让;

(3)引进外地高级技术人才与加强对当地劳动力的技术培训相结合;

(4)营造区域环境创新、促使地区企业网络的形成。

4.4 城市化发展战略

(1)对现有的土地所有及管理体制进行股份制和市场化改革,鼓励迁村并点和发展组团经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强技能培训,推进外来人口的本地化进程,并带动城市消费;

(3)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高城市人口和产业的承纳能力。

4.5 环境优化美化战略

(1)大力治理工业污染源,推进碧水蓝天工程;

(2)鼓励应用环保型技术与清洁能源,配套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污水厂、垃圾处理站等);

(3)重视城市景观和生态绿环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海沿河、山体路旁等开放公共空间,建设生态城市。

5. 城乡空间发展战略

5.1 现状与问题

5.1.1用地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

虎门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开始的,村镇建设基本以行

政村、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各自为政。在城乡建设方面造成很多问题,村与村之

间、城与乡之间用地布局秩序混乱,相互干扰严重。各村都建设有自己的工业组团

和农民住宅区,造成工业生产用地与居住用地互相掺杂,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严重缺

乏,绿色空间不断被飞地蚕食、撂荒,土地浪费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5.1.2中心城区建设密度过高,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虎门中心地区的建设各自为政。宗地的开发密度不断提高,

而公共空间的建设却长期滞后。住宅小区规模小,绿化、停车场地、配套设施缺乏;

商业设施布局混乱,停车场地、仓储等配套设施不健全;镇区内开敞空间严重不足,

建筑间距过密。这种高密度发展模式造成交通拥堵,噪声和大气污染加剧,环境质

量不断下降。

5.1.3交通秩序混乱

虎门发展初期,各村形成了沿主要公路、国道建设的局面,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混

杂,各村之间没有顺畅的交通联系,交通秩序混乱;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也受到极

大的干扰。

5.1.4优势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威远岛、大岭山林场、河道、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利用,滩涂、水体破坏、污染严重。

5.2 建设条件分析

5.2.1工程地质概况

(1)地质构造状况

虎门地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但目前尚没有地质普查资料。根据历年大小工程(包

括水、电、建筑、码头等)钻探资料分析,大致可分为:

●淤泥软土层:一般在0—12米左右;

●黄土层(砂质粘土,粘质砂土);一般在0—24米左右;

●蚝壳层:在运河附近有一条蚝壳带;

●细砂层:一般在10米左右,厚度0.3—0.8米;

●强风化层(大粒卵石和粗砂);一般在24米以上处;

●花岗岩层:一般在100米左右处。

城区规划范围内各地段,按工程地质划分可分为三种地带:

●丘陵山地地带:

这种地带高出最高潮水位,表土层为黄色砂质土和部分风化土,基岩层根据钻探水

质时的资料在100米左右深度为花岗岩层。一般表土层可作为六层以下建筑物的天

然基础。

●冲积层地带:

这种地带标高在1.0—2.2米之间,低于最高潮位。当最高潮水出现时,住户要受

水浸影响。建房时必须进行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10米左右。

●水网地带:

这种地带为河涌分间地块和河边漫泥滩低地,标高低于普通潮水位,一般标高在±

0.0米左右,受潮水威胁,建房时必须填高地面并做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15米以

上。

(2)地震

根据《广东省地震史料汇编》记载,本地区曾发生过六次地震,但未有述及震级、

伤亡和房屋破坏的情况。

(3)水文、航道

虎门镇河道受潮水影响,潮型属一日两回潮,带有日潮不等的混合潮。历年平均高

潮水位(按珠江基准面计)升0.76米,历年平均低潮水位降-0.95米;历史最高水

位2.74米(1983年9月9日),历史最低水位-1.9米(1979年8月2日)。

太平河(内港)水域面积325万平方米,河面宽200—250米,航道宽30—100米。

自1971年东引工程在镇口拦堤建闸蓄东江淡水,冲刷能力减弱,河床越来越浅,

沙角附近入口处最低水位时水深仅2.5米,蛇头湾入口处最低水位时仅1.3米,目

前只能通行500吨以下船只。

外港线从香港到广州的航道上,沙角—威远岛—大虎岛区域主航道最深可达27米。

威远岛南面靠近海上主航道处水深有10—12米,可停泊3—5万吨级远洋货轮,附

近海面龙穴岛一带有宽广的水域可供外来货轮回旋及临时抛锚,是建设港口码头的

理想地点。

5.3 用地规模预测

5.3.1预测依据

本次规划用地规模预测主要考虑四方面因素:第一,《虎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6-2010)》要求;第二,东莞市关于城市土地用途控制的相关规定;第三,虎

门镇用地条件;第四,本次规划人口预测结论。

5.3.2土地利用规划相关规定

按照《虎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0年实际耕地保有量为26677.4亩(1778.49

万平方米),基本农田27370.4亩(1824.69万平方米);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10863.5

亩(合7390.9万平方米)。

2005年近期规划主要根据比较落实的项目及其进度情况安排用地。2010年用地规

模主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以本次人口规模预测作校核,城市建设用地增量

不宜突破712.06万平方米。远期规划主要根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潜力确定。

5.3.3土地存量分析

根据虎门农村和镇区连片建设、以城市型用地为主的特点,现状用地统计将城镇与

农村建设用地统一计算。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统计情况如下表。

虎门镇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统计表

注:现状总人口按64.07万人计。

为掌握虎门用地发展条件,本次规划对虎门镇域内的所有用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如下表:

虎门镇域用地统计表

注:√--永久保留○—可以部分占用△—可以部分改造

由表可见,虎门镇域内178.5平方公里用地中,在不考虑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填海造

地的前提下,仅有60.83平方公里可作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即上表中水塘和农田

用地之和。加上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则适宜作为城镇建设的总用地规模为94.5平

方公里。但是,出于生态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需要,必须保留部分水塘和农田,

94.5平方公里土地不能全部作为城镇建设用地。

按照东莞市“4+4+2”的城乡土地开发要求,即40%为不可建设用地,40%是城乡建

设用地,另外20%是为大型基础设施保留的弹性用地。那么虎门全镇域内可用于开

发建设的用地是:175*(40-60%)=70-105平方公里。除去44.08平方公里建成区

用地,虎门镇域内约有26-61平方公里用地可进行开发建设。取中间值43.5,则从

现在开始至2020年,虎门镇平均每年可新增城镇建设用地2.4平方公里。

因此,虎门未来的发展门槛在空间不足上。虎门的建设必须十分珍惜和节约土地。

在开发建设上应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为前提,切忌低水平开发建设带来的浪费和过

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必须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或从现有土地经济

效益的提高方面解决。

5.3.4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人口预测结论,确定各阶段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2005年:5200.9万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77.6平方米。

2010年:7300.0万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1.3平方米。

2020年:7818.2万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2.0平方米。

5.4 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战略

5.4.1规划指导思想

(1)整体性

根据虎门遍地开花的建设现状和珠江东岸的发展趋势,本次规划将虎门全镇作为整

体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各项功能的空间

布局,使全镇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

(2)拓展性

本次规划从大区域空间与职能整合、空间发展水平提高的角度出发,构筑“大虎门”

发展框架,为东莞西部经济发展带的功能提升打下基础。

(3)可持续性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保持必要的生态环境空间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资源,使综合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4)可操作性

充分考虑现实基础和各方面利益要求,以及制度因素,做到既适度超前,又经济合

理,便于操作。

5.4.2空间发展战略

(1)强化区域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首先研究虎门在大区域中的定位;其次,把虎门与周边城镇纳到一起进行

规划研究,在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用地布局衔接、资源共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等方面进行规划衔接。

(2)空间资源重新整合

本次规划对虎门的城乡空间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充分发掘用地潜力,优化城乡用

地布局结构,打破传统以村为单位,各自为政的布局形式,使各项功能布局更加合

理。

(3)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本次规划在保护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划定控制开发的范围,保障重要战

略空间资源不被破坏。

6. 空间布局规划

6.1 规划结构与形态

6.1.1空间布局模式

(1)“生长型结构”

在交通网络构筑、用地布局规划方面,预留向东南、北部和西北部拓展空间的可能,

为未来珠江东岸的协调发展,为该地区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打下基础。

(2)“网络状绿色组团结构”

改变现状“树叶状”的零散布局模式,在全镇形成网络状布局结构。强化沿快速交

通走廊和山体的绿化带建设,形成被绿环包围的5个城市建设组团。各组团职能明

确,环境美好。

6.1.2空间布局规划

虎门西部、南部面向广阔的珠江口,东部、北部依山,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本次规划利用东部和北部的大岭山林场和虎门林场作为虎门的绿色屏障,形成“一

城、二环,三轴,四中心、五片区、六大板块”。

规划在虎门东南、北部和西北部预留空间拓展的通道,与长安、厚街、沙田、大岭

山等周边城镇保持道路、用地的衔接。在沙角滨海地区保留填海造地的条件,并预留道路引入用地。

(1)一城

即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布局思想,将虎门作为一个完整的中等城市进行规划,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形成全镇一盘棋的发展格局,摒弃目前城乡分野的不利局面。围绕着“一城”的建设,有重点、集约化地发展,提高城镇建设、经营管理水平,保护好生态、人文资源,增强虎门的整体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二环

充分利用山体、水库、林地和生态保留地,结合高速公路、河流的绿化隔离带,在城市外围构筑两道环状绿色屏障:第一道绿环为环绕现镇区的绿带,由凤凰山、广深高速公路绿化带、深珠高速公路绿化带、太平河沿岸绿化带和滨水空间构成;第二道绿环为环绕全镇的绿带,由虎门镇与相邻镇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构成,东北部有铜鼓岭和坳垅山作天然生态屏障,西部有珠江与对岸相隔,构成城市的“环城绿带”。

(3)三轴

即沿老107国道带状城市发展轴,虎门大道新城市中心拓展轴,和太平河两岸滨水景观轴。第一条轴线是沟通长安、厚街、沙田各镇,上达莞城、下通深圳特区的巨型带状城市的空间拓展轴;第二条轴是沟通山、海、城的文化、生态、景观轴,是虎门走向未来的标志,体现虎门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第三条轴是体现虎门南国滨水城市特色的水上风光轴,从南到北串联起港口、滩涂湿地公园、太平河两岸休闲娱乐区、鸦片战争纪念馆,最后连接到白沙和沙田新区。三条轴线构成未来虎门重要的产业走廊和景观走廊,是虎门城市经营的重点地带。

(4)四中心

沿虎门大道城市主轴,形成商贸中心、旅游文化中心、传统购物中心、行政管理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会展中心、大剧院、轻轨站、客运码头、旅游接待中心等城市重要设施都将在这四个中心中得到安排,真正体现和强化虎门在东莞西部中心的地位。

(5)五片区

根据自然地界物和高速公路等的切割,以及现有村镇的建设基础,按照组团式城市进行布局,使村镇建设相对集中,相关产业发展相对集中。规划划分为东、南、西、

北、中五大片。规划针对不同片区的区位条件、特点、发展潜力,进行布局安排,

并提出各片区规划建设的指导原则,划定非建设区。

(6)六大板块

包括商贸物流(现代物流)、加工制造业、港口、文化旅游、行政管理和生态等六

大职能板块,在五个片区中协调布局。

6.2 建设用地规划

6.2.1中心区

(1)布局规划

考虑到虎门市场经济发展活跃,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全由市场

运作,因此本次规划采取划定中心区的做法,在中心区中对主要用地内容提出构成

比例的控制要求。

虎门的中心区包括2级,即镇中心区和组团级中心。镇中心区是全镇的商贸、文化、

公共服务和管理中心,兼有珠江东岸区域性服务中心的职能。

中心区指沿虎门大道两侧各1-2个街区的用地范围,以及沿太平河两岸核心地带,

是东莞市西部的商贸中心和虎门的行政管理中心、全镇的商业服务中心。

组团级中心规划在南栅、威远岛和白沙三个片区内。组团级中心主要就近服务于该

片区的居民、职工和企业。

另外,本次规划还在南栅、威远岛和白沙安排了组团级商业服务中心,组团级中心

主要就近服务于该片区的居民、职工和企业。

中心区具体范围详见《用地布局规划图》。

(2)中心区用地构成

为保障中心区的主体功能,规定中心区可兼容的用地类型为:

●国标用地分类标准中规定的公共设施用地中的所有用地类型;

●公共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公交站场、轨道交通设施用地;

●以管理、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市政设施,和小型市政设施用地;

●适当的居住和公寓用地。

在中心区内,要求用地构成按如下比例: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用地占50%,居住用

地不超过15%,绿地占10%,其余25%用地作为道路交通设施及停车场用地。

虎门总体规划中心区用地统计表

6.2.2公共设施用地

本次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为788.3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10.1%。

(1)行政办公用地

本次规划新的行政中心区包括两部分:一处位于虎门大道西北端,东部城市新区内;

一处位于虎门公园两侧,结合现有行政办公设施设置,作为近期办公用地不足的补

充。

(2)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规划远期将现有富民、黄河等批发市场区改造为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休闲娱乐

区,批发功能逐步向规划商贸城、物流中心和外围地区转移。规划镇中心区以商贸、

金融、信息服务、旅馆业等为主,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辐射珠三角东岸周边城镇。

组团级中心安排居住区级配套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本次规划充分考虑市场化运作下的弹性,除了在东部新区中指定大型的医院、博物

馆、图书馆用地,沿东引河西岸的大剧院用地及与旅游业结合的文化设施用地外,

其它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结合各级别的中心区统一考虑,不再作用地细分。

(3)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在新规划地区设置大型医疗卫生设施用地3处,用于建设专业医院和综合医院。规

划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达到33.3万平方米。

(4)体育设施用地

规划安排体育设施用地5处,总用地76.0万平方米。其中大型体育中心用地(10

万平方米以上)3处,分别设于原镇中心北部、东部新区、南部新区内。小型体育

设施用地两处,其中原镇中心南部为新建体育设施,原大宁管理区中为原有设施。

其他公共绿地、游赏绿地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游泳池、运动场等体育设施。

(5)教育科研用地

考虑到虎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提升及职业技术培训的需要,在东部新区内规划

集中的教育科研用地,发展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提高职工和市民的文化素质,为

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6.2.3工业用地

配合虎门管理体制的改革,对现状工业用地进行重新整合,形成集中的工业组团,

摆脱村级单位各自为政的工业发展现状。新增工业用地大部分都安排进入工业组

团,与新的发展要求及环境保护相抵触的工业项目逐步转变使用性质直至取消,从

根本上改变虎门工业用地遍地开花、秩序混乱、到处污染的局面。

集中工业组团主要安排在以下几个地区:

●白沙、新联、镇口地区;

●大宁、居岐地区;

●怀德地区;

●沙角、路东地区。

其中沙角—路东工业组团应结合港口的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工业项目的选择必须遵循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协调布局,严禁有污染的项目对居

住区和旅游区、生态保护区造成干扰和破坏。

规划工业用地1756.2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2.5%。

6.2.4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规划主要分成两部分:旧居住区改造和新型居住区建设。

(1)旧居住区改造

主要指历史上虎门老城及原有农村管理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居住区,对其逐步进

行改造和提高,重点增加社区公共设施、公共绿地、道路、停车场、市政配套设施、

严格限制随意插建、乱建住宅。

(2)新居住区建设

主要集中在东部新区和南部地区。未来城市功能向这两个地区的转移,将带来大量

的就业和居住人口。新区内的居住小区应相对集中设置,便于配套公共设施的安排,

并形成相对完整的居住环境。

各居住片区应根据居住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中小

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公共绿地及广场、商业网点、停车场、环境卫生设施等

市政公用设施。新型居住区内绿地率不低于35%。考虑到虎门现状务工人员在流动

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大,而务工人员携眷系数较低,因此在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

中小学、幼儿园用地按照国标标准,按照80%的系数折减安排。其他设施按照国家

和广东省、东莞市的有关标准严格执行。

本次规划居住用地2271.1万平方米,按规划人口85万人计算,人均居住用地为26.7

平方米,占总规划用地的29.0%。6.2.5旅游设施用地

结合虎门镇的名胜古迹、威远岛的自然风光,和规划生态绿地、郊野游赏绿地,规

划部分旅游设施用地。

(1)在保护好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海战纪念馆、虎门炮台、虎门销烟池等现有旅游设施,在其周边布置相应配套设施用地,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其

旅游职能。

(2)在威远岛南部,结合大型郊野游赏绿地和主题公园的建设,以及滨水地带的开发,规划滨水旅游设施用地,形成珠江口的旅游度假基地。

(3)在芦花坑水库和德隆围地区,结合郊野游赏绿地,建设郊野公园,形成以观光、休闲、运动、度假为主题的旅游区,服务珠三角地区。

6.3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见附表3

7. 分片区规划建设导则

7.1 总则

城市东、南、西、北、中五片区由于城市建设基础和环境不同,发展条件差异较大,

目前的管理主体又多。为保障各片区协调发展,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必要对

各片区的职能、发展目标、建设要点进行统一的规划引导和控制,以指导下一层次

的规划和建设行为。

7.2 中心片区

7.2.1概述

中心片区指凤凰山以南、广深高速公路以西、太平河以东、深珠高速公路以北地区。

本区是目前虎门镇政府、服装批发市场和商贸中心所在地,虎门镇区内主要的集中

居住地,东引运河从中穿过。本地区有条件建设成为居住、商贸、行政中心。

7.2.2职能

行政管理、商贸、商品批发、服务、主要居住组团。

7.2.3目标

(1)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保持商业持久繁荣;巩固和提高虎门“珠三角”商贸重镇的地位;

(3)加强与外界及周边片区的交通联系;

(4)改善内部交通环境;

(5)突出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城市。

(6)在旧城改造中增加绿化、广场等开敞空间。

充分利用河岸、山体进行绿化美化:在太平河、东引河沿岸拆除影响滨河景观的建

筑,形成小型滨河公园;大人山、凤凰山等山体规划为公园或郊区公园,严禁乱挖

乱建,沿路地带拆除有碍景观的建构筑物,使山体景观得到展露。

7.2.4措施

(1)控制老村的发展,建议开展老村普查,确定既有特色,又较完整的街区作为历史街区加以保留,其他有保护价值的老宅区待条件成熟可逐步改造。

(2)居住区应保持适宜的建设密度;按照城市标准进行设施配套。

(3)为批发市场商业区发展保留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用地,支持商贸功能的提升。

(4)实行退二进三,现状工业逐渐改造为生活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

(5)增加与镇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通道;提高支路密度,完善片区内部交通系统,预留广深城际铁路走线用地和站场用地。

7.3 西部片区

西部片区即威远岛;威远岛西南滨珠江口,东北为太平河所环绕,中部青山耸立,

山海风光秀丽。岛上有威远炮台、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鹅夷炮台等历史遗迹。威

远岛一直以来控制较好,城镇面貌较为整齐,开发建设量较低。未来除广深珠高速

公路、经过本区,此外,还将有沿海高速公路经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有条件发

展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

7.3.1职能

面向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区,以及低密度住宅区。

7.3.2目标

(1)创造生态、舒适的旅游休闲环境。

(2)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

(3)加强同镇区的交通联系。

7.3.3措施

(1)保护威远、鹅夷等古炮台遗址及其周围环境,强化历史教育题材和军事旅游题材。

(2)保护山体、植被,严禁随意开山炸石,恢复被破坏的山体和植被。

(3)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南部沿珠江入海口规划为以生态景观为特色的主题公园和海滨公园。北部进行适当的低密度住宅、度假村开发,促进区

域经济增长。

(4)将太平河西岸规划为以文化旅游、服务、餐饮等为主的特色滨水文化休闲娱乐区,与镇中心区形成夹江发展态势。

(5)配合虎门大道威远岛段的建设,加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体现山、海相连的城市特色。

7.4 东部片区

东部片区指位于广深高速公路以东的地区,目前虎门开发建设最好的村级工业组团

(龙眼)和现状保存最好的成规模老村(怀德)均位于本区。片区东北部群山环绕,

拥有白坑水库、芦花坑水库等较丰富的自然和生态景观。该地区开发建设量较小,

生态环境良好。因此本区适宜发展商业金融业、旅游度假和生态观光业和无污染加

工工业。

7.4.1职能

东部片区是东莞市域西部的服务和管理中心,以商贸、服务、行政管理、生态旅游

观光度假为主,适当发展部分一、二类工业。

7.4.2目标

(1)形成珠江东岸发展新极核,重构城市新格局。

(2)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塑造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城区。

(3)加强对外交通联系,改善内部交通秩序。

7.4.3措施

(1)将生产用地、生活用地、中心区用地分类集中设置。改造、整合原有农村住宅用地,成片集中建设、配套相应服务设施。

(2)虎门大道沿线中心区范围内,主要以公共建筑和景观建设为主,严禁安排工业项目。

(3)新建居住区应保持适度的建设密度。改变农村宅基地的建设模式,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求进行配套。

(4)整合现有工业用地布局,保留发展空间,新增工业用地严禁引入限制性产业与禁止性项目。

(5)预留广深城际铁路和市域轨道交通通道和设施用地。

(6)保留植被良好、形态完整的山体,规划为公园或郊野游赏绿地。山前地带规划为郊野游赏绿地和以农田、池塘为主的生态绿地,形成郊野公园和旅游休

闲度假区。

7.5 南部片区

指深珠高速公路以南地区,拥有大量较为平整开发量较少的土地。规划沿海高速公

路从本区中部穿过并留有出口,沙角电厂位于本区南部;传统上虎门南部片区的居

住和商贸中心位于南栅村附近。本区西、南临珠江口,中有规划的沿海高速公路穿

过,交通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港区、临港工业、物流的良好条件。7.5.1职能

以港口、物流、加工工业为主,安排片区商业服务中心。

7.5.2目标

(1)建设成为虎门新兴港口、物流、工业组团。

(2)重新整合空间资源,形成生态良好、功能明确的生产生活区和休闲观光区。

7.5.3措施

(1)整合空间资源,使生产用地、生活用地适当集中,形态完整。

(2)控制老村的发展,适当的时候加以改造;新居住区建设保持适宜的建设密度;

新居民点按照城市标准配套建设。

(3)在南栅沿太沙路规划区域次中心。在深珠高速公路与广深高速公路交叉口南部规划物流中心。

(4)按照规划预留沿海高速公路、疏港路通道,保持与长安镇之间的路网衔接。

(5)加强内部交通系统,打通向北、向东通道,改善对外交通条件。预留沿海高速公路通道和互通式立交桥用地。

(6)在沙角西部规划港口预留用地。

(7)保留部分沿海、沿河的鱼塘和农田,进行环境整治,形成环镇绿带,并可作为生态观光区。利用高压走廊作为绿化隔离带,保护所有植被良好的山体和

林地,作为城市公园或生态绿地。

7.6 北部片区

北部片区位于广深高速公路以西、凤凰山以北地区。该片区与虎门镇的其他管理区

相对比较独立。本区位于中心区北部,有省道256线经过,西部尚有部分土地未开

发。始建于明代的逆水流龟村堡位于白沙村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6.1职能

加工工业、中心区发展备用地。

7.6.2目标

(1)建设环境优美、产业层次较高的工业组团。

(2)保障虎门向西、向北的联系通道,在用地上与周边镇有机衔接。

7.6.3措施

(1)工业用地在东部适当集中,形成规模开发。严禁引入限制性产业与禁止性项目。

(2)新建居住区适当集中,对老村进行逐步改造。建设北部生活服务中心,为该区提供便利的生活配套服务。

(3)保护逆水流龟村堡,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开发建设成传统民俗旅游景点。

(4)规划道路与厚街、沙田方向有机衔接。注重片区内现状路网与城市主干道的衔接,加强虎门向西、向北的联系。

(5)严禁在凤凰山脚下进行新的开发建设,保护山体和植被。在北部规划保留与厚街镇之间的绿化隔离带,预留广深城际铁路和市域轨道交通走线用地。

8.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8.1 现状与问题

8.1.1现状

虎门境内植被良好的山体众多,水塘密布,沿海滩涂岸线长,东部和北部还有五点

梅水库、芦花坑水库、横圳水库、鲫鱼岗水库、白坑水库、百足地水库等,构成了

天然的绿化、景观基础。

现状虎门镇区内有虎门公园、执信公园、大人山公园等。镇域内高压线网密布,还

有两条高速公路经过,因此防护绿地较多。现状虎门绿地面积304.9万平方米。

在农村管理区,比较大的村都建设有中心绿地公园,但规模普遍较小。8.1.2问题

(1)自然绿地景观资源破坏严重;

(2)特色地形地貌未被充分利用;

(3)镇内公共绿地分布不均衡。

8.2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8.2.1绿地景观格局

规划结构创造的“两环、三轴、四中心”,形成虎门“山水环抱”、“山、海、城一

体”的绿地、景观基本格局。

8.2.2环城绿带规划

(1)原则

根据《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规定,结合虎门边缘地区的地形地貌,规划环城

绿带。按照“指引”的规定,该环城绿带规划的原则为“持久性、整体性、开敞性

和公平性”。

(2)基本形态

虎门镇域东部、北部有铜鼓岭和坳垅山(现为虎门林场和大岭山林场),山体植被

良好,是虎门东、北部天然绿色屏障。虎门镇与长安镇之间有五点梅水库、横圳水

库、界河,以及大宁村南部的山体相隔;与沙田镇之间有银河、太平河相隔;与厚

街镇在发展空间上尚有较大面积的农业生产用地相隔;西部有珠江与对岸的番禺市

相隔。镇域边缘多山体、水库、林地、滩涂、水塘和农田,且基本保持着自然形态,

构成了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

基于此,规划虎门的环城绿带为“环绕状”。

(3)土地利用模式

环城绿带内的自然山体、果园、林地、湿地(包括滩涂、河道、鱼塘、农田等),

必须加以妥善保护,并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环城绿带内绿地率应达到75%

以上;空地率控制在92%以上,开发建设用地控制在8%以下,用地安排在详细规划

中具体落实。

●芦花坑水库地区、德隆围地区和威远岛南部,自然风光优美,池塘密布,规划

为郊野游赏绿地。绿地内划定少量滨水、靠山用地进行低密度建设,作为旅游度假、游览观光服务基地和低密度住宅小区。

●南部与长安镇交界地带环城绿地内规划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各一处,滨水

地带保留滨河绿地。

●与长安、厚街交界地带绿带内的现状工厂、农村住宅,在不影响绿带整体连续

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加以保留。远期,建筑质量好的调整为旅游度假设施;

建筑质量差的加以拆除,恢复为原貌绿地。

●北部与沙田镇交界地带配合河道整治,规划为生态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和

滨河绿地,形成滨河游览观光带。

●保留部分农、林业生产用地,作为生态绿地加以保留。

(4)用地规模与范围

规划环城绿带面积54.73平方公里,按照规划人口85万人计,人均绿地面积64.39平方米。环城绿带规划范围见《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

(5)主要控制指标

环城绿带内规划城镇建设用地205.43万平方米,占环城绿带总面积的3.8%。

环城绿带内规划建设用地一览表

8.2.3公共绿地规划

本次规划除保留原有公园外,在各片区内均按照统一布局规划城市公园绿地。

(1)公园绿地

配合山体、池塘的保护和整治,在城市重点地段、居住区、工业组团内布置城市公

园和居住区公园。公园绿地内可兼容体育运动场地、儿童游戏场地、小型文化设施、

游乐设施。

(2)街头绿地

虎门大道、规划3号路两侧各规划宽度20米的沿街绿带。主要道路交叉口渠化岛

设计中应规划街头绿地。

(3)滨河绿地

太平河、东引河、大沙河等主要河道两侧规划绿带宽度不小于10米。威远岛南部

滨海地带规划为海滨郊野公园。滨河绿地内只能建设少量与风景游赏相关的设施和

构筑物,禁止建设其他无关设施。

8.2.4防护绿地规划

(1)公路沿线

高速公路沿线保留总宽140米防护绿带(含路面宽度);沿256省道、环镇公路两

侧各规划20米宽防护绿带。

(2)高压线走廊

沿110kv、220kv、500kv高压线两侧按相关规范要求,分别保留宽度不少于15米、

20米、35米的绿化隔离带。所有绿化隔离带内禁止进行任何开发建设。

9. 历史文化地区保护规划

9.1 概述

虎门现有在册的文物古迹共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详见下表。

虎门镇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9.2 文物古迹现状及保护建议

9.2.1鸦片战争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是一座专门收集、陈列、研究林则徐、鸦片战

争文物史料和保护有关文物遗址的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目前,该

馆管理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的面积

达50万平方米。

销烟池旧址是1839年为销毁英美鸦片而挖的,池有两个,据原记载:每个池纵横

十五丈余尺,池底平铺石板,池边栏桩钉板,前设一涵洞,后通一水沟,池岸周围

广树栅栏。现在馆区的两个销烟池是1972年在考古挖掘基础上初步复原的,它是

当年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历史见证。

虎门炮台旧址、沙角炮台、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南山炮台、蛇头湾炮

台、鹅夷炮台都是十分重要的战争遗迹。

保护建议:在虎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炮台遗址及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9.2.2海战博物馆

海战博物馆坐落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是一座专题

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该馆背山面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建筑纪念群体。

以鸦片战争古战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门炮台为依托,利用文物史料、向

人们展示当年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的悲壮情景。

9.2.3村头贝丘遗址

村头贝丘是3500多年前人类聚居所在地,为广东至今发现的较大古遗址之一、研

究珠江三角洲早期青铜器文化的集中点,极具史学和地理科研价值。该遗址属海湾

类型贝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3373平方米,出土石器、骨角器一千多

件;其陶器更以其显著特点成为珠三角地区文化陶器群的典型。贝丘遗址现已发掘

部分为广深高速公路通过,其余部分保留为果园。

保护建议:贝丘类遗址一般没有旅游开发意义,因此在贝丘遗址及其周边地区保持

生态绿地,保证遗址的完整性和考古价值。

9.2.4蒋光鼐故居

蒋光鼐是抗日卫国的先锋将领,发动和指挥“一.二八凇沪抗战”,调动了全国人

民的抗日情绪,在中华反侵略史上建立了不朽功勋。故居已于1987年全面修缮,

配置专人管理,至今保护良好。尚存的蒋母墓碑和光鲁亭也列入保护之列,前者完

好、后者瓦顶颓秃。

保护建议:建议修复光鲁亭,同时保护故居周围的民居环境。

9.2.5朱执信纪念碑

朱执信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长期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运动而久负盛名。纪

念碑座落在虎门海军医院围墙内,1986年经虎门镇政府清理、修复后,目前保护良

好。

9.2.6白沙逆水流龟村堡

该村堡是目前广东不可多得的明代城堡式村落,为龟形建筑布局,精巧雅致、用料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