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一:中国式管理与非理性中国

当今中国,浅薄乃至虚假的东西很容易流行。在大家都忙于赚钱的同时,似乎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对于处于现代化关键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危险。

毫无疑问,中国式管理的流行不是因为它的博大精深,而是由于我们陷入了非理性状态。无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我们都不求甚解,却满足于蜻蜓点水,并热衷于起哄。

这应了那句取笑国人的俗话:“平时看打架,过年看杀猪”。——我们果真如此空虚和无聊吗?还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成了没脑子的一代?

到底是传统文化重要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重要?当我们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能力的时候,伟大的传统又有什么用处?那对我们不过是一个摆设!

中国式管理与民族主义

中国式管理举起了“中国”这面大旗,无疑会在短时间内聚拢国人的眼球。但它在中国复兴的伟大时代,实质上却是不合时宜。

中国式管理高喊“21世纪是中国式管理的世纪”等令人振奋的口号,以此来挑动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却不知道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实质的益处。

尤为关键的是,中国式管理在喊出偌大的口号后,所亮出来的却是生锈的铁矛。这不仅无益于树立中国人民的光辉形象,反倒会成为国际化的笑柄。

在中国式管理倡导者看来,无论是日本管理还是美国管理,都已是昨日黄花,惟有中国式管理可以拯救世界。他们坚信21世纪的世界中心非中国莫属。

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为中国的复兴而自豪,然而,我们必须有伟大的思想,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全球化是一个没有中心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的中心。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也不会是世界的中心。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才是世界历史发展之方向。

因此,一切关于“世界中心”的梦想或口号,都是落后的思想,是传统的集权社会和封闭社会的产物。

不要把民族自信心与古代文化联系起来

伴随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人渴望恢复汉唐雄风,这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强大与古代文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国式管理声称,不依中国文化而行的人就不是中国人。而它所谓的“中国文化”却是指先秦文化。而事实上,“中国文化”应该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灿烂的古代文化,还应该涵盖当今中国所吸收的一切优秀的文化。中国式管理的错误在于,它不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定义中国,而是从怀旧和“光宗耀祖”的角度来定义中国。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的时代,中国也是在学习中发展。因此,千万不要把民族自信心与古代文化联系起来。古代文化好的一面,我们自然要吸取,坏的方面却要

屏弃。就算我们不依古代文化而行,只要我们的行为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也照样是炎黄子孙,而且是更光荣的炎黄子孙。

不要盲目贬低西方文化

中国式管理在独尊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还对西方文化采取了丑化的态度。在中国式管理看来,西方文化不仅是英雄主义的、反人性的,也是缺乏效率的。

中国式管理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绝对优于西方文化,中国人的智力也高于西方人。在中国式管理看来,很多西方人孜孜以求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在话下。比如人权、自由等等,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完全实现了。这种观点听起来着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为了塑造中华文化世界第一的光辉形象,中国式管理不顾事实,对西方文化进行了非理性的棒杀。中国式管理无视西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代乃至后现代所积累的全部丰富的人文遗产,认为西方文化有价值的不过是“科技”或“术”的部分。而中国革命的理论旗帜马克思主义,却既不是传统文化,也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哲学。因此,中国式管理缺乏最起码的学术严谨性,完全是一种贻笑大方的江湖把戏。

但令人诧异的是,这种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迂腐思想,居然能够在迈向后现代的中国大行其道!

这是因为,直到今天,某些中国人仍未能摆脱“中国中心论”的阴影。在他们看来,凡是涉及到西方的,无非是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拿来用用”以弥补大中国文化的不足而已。他们根本上推崇的还是“祖上留下来的传统”,而究竟古代文化是否真的适用于现代化,并没有人认真地思考过。中国式管理,正是这样一种不切实际的虚构。

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刚刚扬帆起锚,需要与西方进行更深层对话的今天,我们不仅对西方的解读止步不前,反而还极大地倒退了—中国式管理把西方源自古希腊的丰富的人文传统一笔勾销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悲哀吗?

中国式管理无益于塑造理性的大国

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史,挫伤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在经济迅猛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的今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逐步恢复自信。但真正的自信是不需要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那种动辄冠以“中国式”的做法,恰恰是一种自卑的表现。美国人并没有强调自己是“美国式管理”,而是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需要强调自己是“某某式管理”。

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但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超越民族主义更不是卖国,而是理性的爱国主义。中国式管理利用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而赢得了市场推广的成功。站在科学的立场来看,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其结果无疑是误国误民。

中国式管理还使我们见证了一个文化认知方面的逻辑错误,那就是一想到十字军东征,就认为是基督教的错误;一想到殖民主义,就认为是西方文化的邪恶。而事实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历史上都一直有人利用信仰或文化,来掩饰他们反信仰或反文化的罪恶行径。

中国也同样如此。历代以来中国人的相互残杀,并不表明争斗与权谋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可奇怪的是,中国式管理在对西方进行不合逻辑的推理之后,却并没有对中国也进行不合逻辑的推理。中国式管理就没有把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哪怕是一点点的联系。这无疑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一个大国需要的是理性的精神。我们必须超越中国式管理的自恋情结,才能够真正完成复兴中国的历史使命!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二:一个大国的迷茫

中国管理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ERP,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精神价值的重建。这是我们全民族的历史使命,而不仅仅是管理学家的任务。

迷茫的中国与迷茫的管理

中国式管理之所以会非理性地高扬民族主义,反映了当今中国人精神的迷茫。传统文化已无力承担重建价值的历史使命,而新的文化又暧昧未明。

面对价值崩溃,中国企业曾经试图通过企业文化寻求突破。但企业文化在中国由热到冷的结局,更深地暴露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危机。

中国也一直尝试通过寻求与西方的对话,来探索新的出路。但20世纪西方哲学的没落,使得我们从西方那里也空手而归。

在六神无主的情况下,一些人只有回到遥远的古代文化中寻找寄托。尽管古文化能否适应现代化并无人深究,但由于古文化具备很多有道理的部分,其散发的神秘性又可以给人无限遐想,因此,便成为某些人追捧的对象。

中国式管理的错误传统观

中国式管理混淆了“传统”与“古代”两个概念。它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化”,而且是狭义的古代文化--“先秦文化”。

无论中国古代文化有多少合理的因素,象中国式管理这样,把它上升到现代化思想指针、并试图一统世界的想法,都过于天真了。

我们固然相信“传统是革命的同义语”。但是,把(古代的)传统当作唯一的筹码,究竟是“光宗耀祖”还是辱没祖宗?

更何况,中国式管理的“传统”观,显然缺少起码的国际化眼光。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已走向融合,世界各民族都在相互学习。任何民族要想发展,就必须吸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卡尔?马克思早就说过类似的话。

事实上,引导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传统,却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我们要的是先进文化,而不是某种虚荣的“符号”。

全球化时代,我们继承的应该是“人类的”遗产,而不是“东方的”或“西方的”的遗产。这种思想,根本还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为什么中国式管理还如此执迷不悟呢?

中国式管理与“中西文化优劣论”陷阱

凭心而论,从文化层面比较中西两大文明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以哲学而论,中国有老子、孔子、墨子、王阳明、朱熹、熊十力、梁漱溟……;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所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中西文化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哲学的高下,中国有优秀的哲学,西方同样有优秀的哲学。

事实上,就古代传统而言,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悠久灿烂,辉煌无比,但同时也都存在固有的缺陷。片面地高扬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而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和文化进入高度创造蓬勃发展阶段,涌现出无数的影响世界的大师。同期的中国,在哲学和文化方面却基本上没有伟大的创造。“新儒学”等不过是传统文化的回光返照,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希望和作为。严格来说,中国文化的辉煌期,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就终结了。

中国式管理的文化认知盲区

人类文化有两大根基: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民主对应人文理性,科学对应工具理性。中西文化的终级目标都是民主。问题是西方文化实现了民主,而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实现民主。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表明西方文化是完整的。而中国式管理却妄言:用中国古代文化拯救西方科学、拯救全世界。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化核心部分非常优秀。比如儒家的核心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等,都是非圣人不能达到的高尚境界。但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的行为与先圣的标准相去甚远?对这一问题,恐怕就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文化是永远看不出究竟的。

西方文化亦同样优秀,为什么西方历史上亦充满残暴与邪恶?看来,都不是文化的问题。没有哪种文化赤裸裸地叫你去做坏事,有的话也不可能是主流文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与西方对话,也没有找到出路的原因。哲学与文化解释不了人类的虚伪和败坏。只有信仰可以解释这一切,并可以真正指出超越堕落的真理之路。西方之所

以会在充满残缺的状况下,依然能够基本实现民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除古希腊传统外,还有另一个传统--基督教传统。

而“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界,尽管主张吸取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传统,但是对西方的解读也存在着致命的偏差。那就是忽视了基督信仰这一比古希腊传统更重要、更核心的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一现状并未得到改观。除了刘小枫等少数学者之外,中国思想界总体上对西方精神仍然存在着根本上的抵触。

重读“传统”,突破迷茫

世界上只有东西两大文明体,我们不可能超越这一现实去寻找乌托邦。从继承人类文化的角度而言,我们真正面对的至少应该有四个传统:中国古代传统、中国“五四”传统、西方古希腊--文艺复兴传统和西方基督教传统。

而中国式管理混淆“古代”与“传统”概念,独尊“中国古代传统”的做法,对“传统”是一种纯粹的阉割行为,实际上已经没有资格来谈传统了。

中国式管理说,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集大成者,儒释道甚至伊斯兰教基督教样样都有。这纯粹是儿童的心态,把文化当成玩具了。事实上,有一大堆砖头不如有一块黄金,文化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你没有真正领悟和接受,黄金也等同于砖头。文化是人学,人的本性是一样的,世界上并不存在“异质文化”。

文化偏见是人类大同的最大敌人。你穿上西装仍然是中国人,发展航天科技仍然是中国人,使用西方管理仍然是中国人。反之,你吃的是农民种的粮,难道就变成农民了?

我们既然可以和外国人合资搞企业,就应该和外国人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否则我们的国际化将遭遇根本的困难。联想任用阿梅里奥这个美国人为CEO,表明联想已经在超越文化屏障。联想是中国企业的榜样。我们要的是民主和富强,而不是虚荣!

我们的传统不仅叫“中国”,更不可能叫“先秦”。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理性对待一切人类传统,才有可能完成价值重建的历史使命,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管理突破迷茫。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三:“新五四”与中国式管理的终结在由现代管理迈向后现代管理的世界管理革命浪潮中,管理的大同必定是主流。我们并非否认管理的地方特色,但中国特色不能等同于“中国式管理”。

厘清中国式管理问题对中国管理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刻的洞悉。中国当今的现代化不仅与欧美的现代化具有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日、韩等国家现代化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现代化的背景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而日、韩现代化的背景是工业经济和国家经济。

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巨变。在工业经济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全球化市场,因而也没有产生真正的人类文化大融合。工业经济的特点是国家经济或地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管理模式的地域性或许还情有可原。然而实际情况是,即使在工业经济时代,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范式也是全球统一的。日、韩管理与美国管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只是有一些特色上的区别。工业经济本质上不过是全球化的前奏。

如果说工业经济是全球化之前奏的话,那么,知识经济则是全球化的正式上演。用另一种话语来说,如果说工业经济代表着“第一次现代化”,那么,知识经济则代表着“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

中国当前现代化的本质无疑是“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管理理论,才可能有正确的管理实践。这对中国企业能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成功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管理最重要的固然是实践,然而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以推崇管理理论的实践性而著称的彼得?德鲁克,在《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指出:“每一个组织,无论它是否为企业,都有其经营理论。确实,一个清晰、和谐一致、集中的有效理论是极为有力的。例如,1809年,德国政治家和大学者威廉?洪堡根据全新的大学理论创立了柏林大学。随后的100多年直到希特勒的崛起为止,他的理论明确了德国大学的定义,特别是在学术和科学研究领域。1870年,第一家通用银行德意志银行的创立人,首任总裁格奥尔格?西门子也提出了同样的经营理论:通过工业发展运用企业家的资金来统一仍然处于农业化的分裂的德国。自它创立后的20年间,德意志银行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金融机构,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这个地位,尽管其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通货膨胀和希特勒的统治。19世纪70年代,三菱公司根据一项明确的全新经营理论创立起来,在10年内,它成为正在崛起的日本的领袖企业,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成为首批真正跨国经营的公司之一。

同样,经营理论也解释了如通用汽车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成功(它们在20世纪下半叶主宰了美国的经济),也解释了它们面临的挑战。事实上,目前世界上众多大型的成功的企业组织面临的困境,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它们的经营理论已不再有效了。”

德鲁克的论述有力地反驳了以下观点:一、对中国式管理的批判纯粹是一个理论问题、甚至是文字游戏,与管理实践关系不大;二、很多中国企业没有什么理论,也照样取得成功。

其中第一种观点是错误判断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清楚一种错误理论对实践的巨大危害性,也反映了中国人不求甚解的传统习性;第二种观点更为短视,它恰恰暴露了中国企业的一个最危险的病症,即漠视理论、凭感觉管理的病症。可以肯定的讲,任何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或真正卓越的企业都不是如此。很多中国企业没有什么明确的理论固然可以成功,但那种成功一定是有限的成功和无法长久的成功。这正是当前中国企业需要彻底超越的一种不成熟的状态。

中国式管理的本质之辩

且不说当前以曾仕强为代表的中国式管理核心思想的腐朽性,将“中国特色”提升为“中国式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画地为牢的做法。这非但与一个大国的身份不相匹配,对管理实践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在运用层面,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变化。但现代管理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决不会变成“中国式管理”,而最多不过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

如果要提中国式管理,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有不同于西方管理学的范式才可以成立。而到目前为止,管理学只出现过两大范式,即工业经济(或现代)范式和知识经济(或后现代)范式。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后现代管理范式统一全球的大势并不会因为任何地方特色而改变。

有“日本特色”的现代管理,但没有“日本范式”的现代管理,因此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式管理”。比如说大家公认的“日本式管理”的三大核心: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都只是日本“特色”,而不是日本“范式”。日本管理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其管理学范式与美国或西方管理并没有区别。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日本企业正在不断放弃原有的一些特色,而与美国管理日益趋同。索尼等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充分印证了这一事实。作为日本企业国际化的先锋,索尼甚至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国际化伊始,就已经抛弃了以上所说的“日本特色”。

以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特殊的环境为由而提中国式管理,也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企业、甚至中国社会正面临由前现代到现代到后现代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变革之中,中国特色的存在是必然的。但由此而大提特提“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做法,也是不合时宜的。这无益于中国后现代管理学的建设,也无益于中国企业的实践。因为全球化是一个跳跃式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在适应中国企业特殊环境的前提下,以全球最前沿的后现代管理理论为主导。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加快,中国企业的机会实际上已经不多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构筑所谓的“中国式管理理论”。世界历史之浩荡大潮,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究竟何为理性,何为非理性,是需要国人认真思考的。

而目前以曾仕强为代表的中国式管理,试图用中国哲学一统天下的想法,无疑是中国式管理最大的乌托邦。因为其前提是假定西方哲学和文化已彻底崩溃。中国式管理的可悲在于,它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中国中心论”的基础之上,而未能从世界看中国。

目前的中国式管理甚至不顾历史事实,假定西方仍处于现代化初期或工业文明的黑色深渊之中。中国式管理在无视西方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性化管理等方面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情况下,却想给中国和世界开“后现代”药方,无疑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而承认西方管理的全部成就,包括人性化管理成就,却仍然秉持“以我为主”的观念,无疑是对全球化形势缺乏彻底的认识。

如果说中国式管理也是一种后现代管理的话,那只能是一种拙劣的后现代管理或“伪后现代管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抉择

中国式管理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受到中国现代化的沉重脚步。一个老人的新生必定以死亡为代价,否则,那悠久的岁月和传统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

上世纪初那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残缺的“半现代化”运动。它的残缺与遗憾是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

需要澄清的一个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并不是全盘西化的倡导者。他们也承认儒家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只是反对将儒家文化神圣化、制度化的做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彻底,不是体现在对待本民族传统上,而是体现在对待西方传统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未能与西方进行全面的对话,乃是因为,当时水深火热

的中国,更需要的是改造世界的工具理性。因此,西方近代哲学与科技成为中国的首选;西方另一个传统—基督教传统,由于并没有强烈的功利性而遭到忽视。

我们可以从孙中山个人的经历,来印证这一问题。作为基督徒的孙中山原本是一名医生,其理想是通过传教和医术,来从精神到肉体帮助中国人。但混乱的中国改变了孙中山的初衷,使他投身于能更快速、更直接改变中国的革命生涯。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变成以暴力为主题的“五四运动”,是情有可原的。但这正是中国现代化残缺的根源。中国现代化残缺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使我们始终无法与西方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并因而一直不具备“大我”的观念。中国式管理在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非理性取舍,以及始终放不下“中国情结”的以“小我”为中心的思想取向,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五四”与中国后现代抉择

“五四”的残缺现代化应该成为我们反思的对象,否则,中国今天的后现代化就会缺少参照。

当我们认真反思“五四”传统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地发现,中国式管理的复古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是经不起推敲的。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无不具备深厚的国学与西学功底。他们对国学的批评并非出于无知或盲目排斥,而是经过认真比较的结果。

但如前所述,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被后来的“五四”革命运动所取代,因此,中国人不仅对基督教传统、甚至对古希腊—文艺复兴之人文传统,都未能深刻领悟与继承。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必须继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未竞之旅,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而后现代中国首先要树立全球一体化的“大我”观念。

尽管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很多潜在的威胁,但和平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主流。现在我们的国家战略也是“和平崛起”。这就需要我们以更理性的精神来对待世界。

我们不应该是一个愤怒的民族,而应该是一个理性的大国。真正的强大必定是精神的强大。而精神的强大还是在于理性。

这就是我们倡导“新五四”的现实意义。“新五四”的精髓,首先是理性对待一切人类传统,特别是被“五四”所忽视的基督教传统。而基督教传统的最大意义乃是使我们树立普世的“大我”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理性对待世界。

由于对基督教传统的陌生,我们不仅缺少“大我”观念,更使得我们对西方的很多问题的看法会流于表面。比如,当前中国式管理批评西方的个人主义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由于基督教传统的存在,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当前中国社会之冷漠。

又如,中国式管理推崇中国的“水文化”,讲究“上善若水”,但基督教传统的“水性”比中国传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由于中国的“水文化”缺少信仰的控制力量,因此很容易走火入魔,变成“黑色的水文化”,即厚黑学。而基督信仰却更会使人变得简单和快乐,并真正充满智慧。

“新五四”与中国式管理的终结

如前所述,中国式管理以中国传统哲学统一世界的构想,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虚构,而不是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对比后的科学选择。而承认西方现代管理的全部成就,却仍执着于“以我为主”的中国式管理,无疑是对全球化缺少彻底的认识。

在国际国内市场无法区分的情况下,无论你是否走出国门,面对的都是国际市场,面对的都是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甚至你公司的职员都来自不同国度,你提中国式管理还有什么现实意义?而无论你是国企还是民企还是其它任何类型的中国企业,要想在今天的市场中取胜,都必须在产权模式、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与国际接规。在变革还不够彻底的时候,你可能还会保留一些自身的特色,但这些特色最终也将会化为乌有。

因此,“新五四”精神的核心乃是,以超文化的态度来对待文化问题,促成中西文化的真正融合,从而树立“大我”观念,构筑21世纪的中国管理大厦。当然,最关键的是,让你真正具备应对全球化市场竞争的能力。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四:从思想根基看中国式管理的迷茫与虚弱一心想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的中国式管理,在灵魂深处是彷徨和无奈的。

中国式管理是一匹不知深浅的堂吉柯德式瞎马,它只能把中国管理这个盲人带向深渊。如果说堂吉柯德尚属有价值的悲剧英雄的话,那么,中国式管理却不过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喜剧或黑色幽默主角。它用糊涂的自以为是的思想把自己无情地撕裂了。

中国式管理之糊涂世界观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式管理的思想根基。在世界观方面,中国式管理暴露了它一贯的糊涂和无知。

在论到西方人的宇宙观时,中国式管理指出:“西方观念,人是人而神是神,人不能变神。神超越人,可以颁布戒律,要求人遵照实行。人实践得再好,也不过成为圣者,不可能变成神。这是西方人无可奈何的命运。终生必须奉行神的旨意,遵照戒律。(曾仕强《中国式管理》21页)

这段话表明,中国式管理完全颠倒了西方人的真正观念。贯穿《圣经》的核心启示乃是神成为人、人成为神的故事。由于人的堕落,神自己道成肉身,成为一个神人—耶酥基督来拯救人类,目的就是能够让人在生命性情上彰显神,与神一模一样,成为神的儿女,从而荣耀神。可以说,否认“神人合一”就等于否认《圣经》。

可见,中国式管理无论对西方的哲学还是信仰,都是信口开河,肆意扭曲。如此不求甚解的“学术态度”,怎能令人信服?

在论及中国人的宇宙观时,中国式管理指出:“中国人的神,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由人变成的。人死为鬼(归去的意思),鬼如果很懒散,缺乏服务的热诚,就成为懒鬼,当然不能变神。若是富有服务的热忱,久而久之,就变成神。人可以变神,是中国人最大的幸运所在。”(曾仕强《中国式管理》21页)

如果说,中国式管理对西方人的宇宙观是一种不明就里的误解,那么,这段关于中国人观念的阐述,却实在是令人不知所云了。

“鬼”是“归去”的意思,不知道哪个典籍里是如此解释的?大家都知道,“鬼”是迷信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却变成“归去”的意思。那么既然如此,“鬼”就不是“鬼魂”的意思,而是一种安慰人的说法。既不存在鬼魂,人死后又为谁服务呢?又如何在死后因热忱服务而变成

神呢?就算人死后确实变成鬼魂,那又是为谁服务呢?莫不是某某公司的发达,是因为有一些鬼在暗中帮忙?或者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因为有一些想成为神的鬼在热忱地服务?

如果我们认真一点的话,去看看《圣经》里的话是否也这样叫人不知所云。《圣经》里的话都是清清楚楚,绝不会叫人脑子糊涂。全世界有那么多哲学家、学者,想反驳《圣经》,但到如今都无可奈何。

因此,从中国式管理在思想根基上的糊涂,我们就足可以看出,它的观点是不值得信赖的。我们当然可以批评任何事物,包括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所有思想。但是,如果象中国式管理一样,缺少最起码的理性和学术严谨性,是无法构筑21世纪管理大厦的!

揭开中国式管理的神秘主义面纱

中国式管理的不知所云,是由于它骨子里的神秘主义。中国式管理一方面认为“天”是没有人格的自然,另一方面又把“天”等同于有人格的鬼神。

“姑不论企业主的个人信仰为何,每年农历初五开工时,例行烧香礼拜,便是敬畏天命,向天宣誓全员顺应天命的决心。”(曾仕强《中国式管理》23页)

“天”如果是无人格的自然,那么敬畏它只要按照它的法则行事便罢,何必烧香礼拜!这不是公然鼓吹迷信吗?相反,《圣经》虽然宣示有人格的神,却明确反对迷信活动。

“占卜的原理,其实相当合乎科学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说,占卜的原理,与通灵的道理相当一致。差别只在占卜的人,通常需要工具;而通灵的人,可以直接感应。”(曾仕强《大易管理》261页)

“心与灵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心只相信现在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而我们的灵却能够自由穿梭在各个时空中。我们平时做梦,所见到的各种景象,便是我们灵所感受到的别的时空。”(曾仕强《大易管理》262页)

以上言论表明,中国式管理既相信“天”是自然,却又相信有超越自然的灵存在。中国式管理的神秘主义和自相矛盾是昭然若揭的。

中国式管理的迷茫与虚弱

中国式管理的神秘主义,深刻地暴露了它的迷茫和虚弱。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式管理的“信心”所在:

“老天保佑好人,可以把它当做一种信心来看待。虽然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获得科学证明。而现实社会,好人常常备受折磨,比恶人更加吃亏的现象,也令人怀疑上天公正的态度。但是,如果连这一句话都不相信,那人活着,还有什么依凭?皇天不负苦心人,应该是人类最后一线希望,不要使其断绝,应该是大易管理最为坚强的信心。”(曾仕强《大易管理》79页)

“老天”既无人格,只是自然的话,它用什么来保佑好人?看了上面的话,我们是坚定了对人类的信心,还是更加沮丧?而中国式管理在自己的无助与彷徨中,仍然怀着拯救世界的幻想。中国式管理如是说:

“高怀民先生指出………近代以来,眼见西方物质文明之高度发展、人焰高张,上发…逆天?之狂论、下为…暴物?之傲行,人多已失去高尚的自我约束之德。作者常心悸;少数人之祸尚可用法律制裁,而大多数人所造成的狂傲之祸,已使人担心到无法制裁了。?他觉得把大

易哲学公诸于世,向世界人类阐明…人道?的正义,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曾仕强《大易管理》117页)

我们再也不要听“西方只有物质文明”这种浅薄的论调了!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的密切关系是尽人皆知的。而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又全面进入后现代社会,到如今,已经在经济、社会、人文的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中国由于处于现代化初期,却反倒只顾经济不顾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和严重的道德沦丧等现象。中国式管理不合时宜地妖魔化西方,如何使中国真正融入世界?

神秘主义是一种不清不楚的思想。一种糊涂的世界观显然不可能承担引领中国管理的使命,更不要说去拯救世界。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六:两种假说及其内在矛盾

尽管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中,可能确实存在着大量中国式管理所说的独特的管理行为,但并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这些管理特色优于美国或日本管理。因此,不要说象中国式管理所高喊的那样,把这些管理行为推广到全世界,就是对于中国企业,也大多是消极因素而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逻辑,并不适合成为高扬中国式管理的理由。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面临的挑战超乎我们的想象。尽管有时变革需要循序渐进,但这不意味着我们

中国式管理 学习课程答案

学习课程:中国式管理单选题 1. 下面关于中国式的领导,表述有误的是回答:正确 1. A 差别待遇优于一视同仁 2. B 心里一视同仁,嘴上差别待遇 3. C 要经得起考验才相信,不能轻易信任 4. D 存心讨好的部属必须小心,不怀好意 2.中国式执行的特点是回答:正确 1. A 站在落实计划的立场来执行 2. B 认清计划的可变与不可变原则 3. C 采取全面无形的控制 4. D 以上都包括 3.中华民族下一次兴盛是回答:正确 1. A 2044年 2. B 2048年 3. C 2024年 4. D 2014年 4. 中国式沟通妥当性大于真实性的原因是回答:正确 1. A 中国人是求真的 2. B 中国人是求美的 3. C 中国人是求善的 4. D 以上都不正确 5. 中国式激励的特点是回答:正确

1. A 随时随地都应该激励 2. B 先求忠诚再求能力 3. C 由安员工而安顾客 4. D 以上都包括 6.中国历史治少乱多的原因是回答:正确 1. A 小人得意,君子遭殃 2. B 君子不能自觉自反,就不可能长治久安 3. C 君子明哲保身 4. D 以上都不正确 7.中国式管理的组织中谁的弹力最大回答:正确 1. A 最上面 2. B 中间 3. C 最下面 4. D 以上都不正确 8.中国的意义是回答:正确 1. A 世界的中间 2. B 亚洲的中间 3. C 宇宙的中间 4. D 合理 9.对中国式管理的基本理念表述有误的是回答:正确 1. A 中国式管理的意义就在于管理修己安人的历程 2. B 21世纪的主流价值应以科技为重点

3. C 中国式管理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 4. D 中国式管理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10.提出计划后应该回答:正确 1. A 不必坚持 2. B 有几分把握坚持几分 3. C 坚持到底 4. D 以上都不正确 11.中国人要好好发扬的观念是回答:正确 1. A 成全意识 2. B 有功劳要跟大家分享 3. C 有缺失要自己承担 4. D 以上都包括 12.下列体现中国人擅长并兼顾的是:回答:正确 1. A 学则不固与择善固之 2. B 礼让为先与当仁不让 3. C 有法无法与无法有法 4. D 以上都包括 1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回答:正确 1. A 中国人要求十全十美,不是求圆满 2. B 中国人有问题不化解,求解决 3. C 中国人讲随便,就是表示不随便 4. D 即使有人没有面子,也可以圆满

(完整word版)《管理学》经典案例、实例资料分析

《管理学》经典案例、实例资料分析 焦强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

目录 1、管理前智:企业管理新思考 (1) 是什么在决定创新能力 (5) 中国企业如何进入欧美市场 (9) 2、人本管理:世界顶级企业是怎样“打造”员工的 (10) 通用电气如何挑选接班人 (15) 诺基亚“人才管理”文化的启示 (19) 3、管理论谈:管理的圆融大智:中国式管理 (24) 管理的善恶 (27) 量化未必能管理好 (31) 4、管理实务:化繁为简 (35) 企业有效管理者的十大策略 (37) 简单管理是一种智慧 (40) 5、管理艺术:如何做成功的领导者 (43) 6、管理专题:华尔街缺的是道德 (45) 7、人才管理:销售经理与鱼缸 (49) 8、管理新智:将制度贯彻到底 (53)

企业管理新思考 ——取长补短式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管理方法——取长补短式管理方法应运而生。建立这种新的管理方法考虑的主要因素:(一)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二)文化基础。(三)国情基础。(四)先进性和前瞻性。(五)广泛推广性。新管理的特点:1、一头看政府、一头看市场。2、一头看国内管理文化、一头看国外先进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方法是综合中西管理思想的优点和长处。一头吸取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及手段,一头完善中国式管理思想、文化传统。在这个发展年代,变是永恒的,任何已有的管理模式都将被创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的主旋律必然是创新。 一、建立取长补短式管理方式应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管理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的内容。具体讲,生产力包括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协作关系,产品的终了分配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包括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层面和企业制度层面的具体内容。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 (二)文化基础。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的管理是与该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管理的文化基础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任何管理都植根于一种文化之上,社会文化背景是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与之相适应、因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上如果能与之相适应,符合它的特征及要求,则管理效果就好,管理效率就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如果管理不适应文化、则管理效果差、甚至导致管理失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文化发展,把文化背景、文化特点、文化内容借用来作为具体的管理手段,利用文化本身的系列内涵建立相应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兴趣越来越趋向于管理文化研究,借用文化作为管理不失为最有效的管理办法之一。 (三)国情基础。由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

1. 哪一个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1. A 成全 2. B 分享 3. C 自律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2.为了使有潜力的人员在组织中到充分的发展, 有效的做法是: 1. A 提高薪酬水平 2. B 扩大工作内容 3. C 建立人员发展部 4. D 改善管理方式 错误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组织人员发展的策略必须重视阶段性调整 2. B 人员发展要遵循民族性 3. C 要想开发中国人的潜力,一定要从心理上着手 4. D 从事人员发展的人首先要把人当作纯理性的生物看待 正确 4.下列哪种表述不正确:

1. A 一个会带动其他人的人,就是要打动对方的心 2. B 爱管人的人经常会既费神费力又不值得 3. C 一旦把人纳入管理,就会一切公事公办,这样必然留不住人心 4. D 让员工努力工作的最高境界叫做理人 正确 5. 沟通技巧的宗旨是: 1. A 讲道理 2. B 沟通彼此之情 3. C 意图表达明确 4. D 目标一致 正确 6. 在中国式的管理中,哪种属于合乎人性的领导: 1. A 能让大家都自动,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 2. B 让大家很被动 3. C 让大家不知所措 4.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 7.员工有能力而不肯做的主要原因是:

1. A 害怕做错了要自己承担后果 2. B 多做多错多挨骂 3. C 主观没有主动工作的意愿 4.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错误 8.为了做好人员发展工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1. A 甄选人员时把握出其不意的原则 2. B 尽量公开处罚员工 3. C 关心员工的生活 4. D 关注员工方方面面的问题 正确 9.哪一个不是做好阶段性调整的有效方法: 1. A 从管人慢慢提升到理人,再慢慢提升到安人 2. B 与时俱进 3. C 循序渐进式调整 4. D 跳跃式调整 正确 10.管人带来的祸害是: 1. A 管人的人经常会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人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详解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学生张瑞华 指导教师高级讲师 专业经济管理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02 学号 W11040210214 学习中心北京农林科学院 工作单位北京顺义 2010年 8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录 1.前言 (3) 1. 1 本文研究背景 (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2.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5) 2.1“家”的观念 (5) 2.2“面子”问题 (5) 3.中国式企业文化管理的策略建议 (6) 3.1尊重员工的“家” (6) 3.2引导“小家”成“大家” (6) 3.3既要“明”,更要“暗” (6) 3.4努力“安人” (6) 3.5领导者重视以身作则 (7) 4.结论与建议 (7) 4.1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 (7) 4.2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 (8) 4.3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 (9) 后记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提要: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有一些企业倒下去,但也有一些企业反而获得了新生。经营管理学家们考证,原因在于管理水平不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总是能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管理困境,走出危机阴霾。并进一步考证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所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是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抗风险、抗打击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形势、竞争对手、投资策略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借用企业文化开展管理升级成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经营管理精神力量企业发展 1.前言 什么是企业文化?按照国际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企业文化是个体在某个特定企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刘叔铭教授从七个方面来阐述企业文化的定义。一是《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二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三是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四是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五是简单地说,它是在一个企业里事情如何做好。六是企业文化还可以看做一个循环、哲学表达价值,价值体现于行为上、行为说明哲学。七是企业文化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由很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理念和行为方式。 知名企业贵州开磷集团的《企业文化手册》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磷矿资源终会枯竭,只有精神力量生生不息。一个企业,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无声的、无形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这种氛围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这说明企业文化在当今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自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已经改变了无数企业的命运,像海尔、联想等知名企业都是靠企业文化发展壮大。虽然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管理等“看得见”的硬实力,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1.1 本文研究背景 企业文化的产生既是对旧的管理”理性模式”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众所周知,旧的管理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迷信组织、制度和机器,忽视了非理性、非组织的东西,特别是忽视了企业的主体——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它在重视制度、组织等硬件的同时,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人的感情因素、文化因素。目前,中国企业在确

茅忠群 我的使命是证明中国式管理

茅忠群我的使命是证明中国式管理 2002年,一位深谙西方管理之道,所领导企业正蒸蒸日上的浙江青年企业家,突然陷入深刻的思考。 下载论文网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国家,将来二三十年是否会像日本一样,既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又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最有效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这位企业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试图从历史长河中寻求现代中国式管理的终极答案。很快,他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 2008年,在距离孔子故里曲阜800公里的浙江慈溪,一所“孔子堂”赫然出现在一座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里。与此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的探索,也正式拉开序幕。 这个企业就是方太。这位企业家就是方太掌门人茅忠群。从2008年到2017年,方太的企业管理导入儒家文化正进入有纪念意义的第10个年头,那么,茅忠群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探索到底进行得如何?2017年7月,《中外管理》走进方太,独家专访茅忠群,探寻这个答案。 西式管理的中国困境 1996年,方太在宁波成立。早期,凭借过硬的产品研发

能力,方太很快在行业建立了影响力。 在方太成立的第二个五年,茅忠群开始把目光转向内部管理。在攻读EMBA的同时,他开始引入世界500强管理人才,导入以卓越绩效模式为代表的西式管理。此外,通过出国考察、找咨询公司等多种途径,方太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具有传统家族基因的小企业脱胎出来,成长为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不仅产品走上了高端路线,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成功实现了“去家族化”,一时间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和商学院眼中的管理标杆型企业。 但茅忠群反而不踏实了。 事实是,西式管理确实在加强公司过程管理、提升公司利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制度越来越“健全”,但违规违纪现象仍旧频繁发生,可见人们对刚性制度的接受度和持续执行的情况,并不像管理者订立制度时想的那样乐观。 “制度背后的信仰支撑是关键,缺少信仰支撑的制度不是好制度。”茅忠群在观察与思考后顿悟,“人没有信念,制度也管不住。而人一旦有了信念,就会自己管自己。” 尽管方太一直进行着扎实的文化建设,但茅忠群隐隐意识到,方太缺少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的要素,而是企业文化所依托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信仰。 反观日本管理,它既充分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同时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 管理VS领导 答案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管理VS领导答案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企业的六大领域包括:管理、组织、领导、作业、研发和()√ A生产 B学习 C执行 D销售 正确答案: B 2. 故事“连理挡驾” 是为了说明()√ A领导和管理不同 B过分重视管理会带来制度危害 C要有变通精神 D以管理求创新容易招致失败 正确答案: C 3. 楚王为什么只增加了连理的薪俸,不升他的官职?()√ A表示他对连理的赞赏 B楚王是个重视制度的人 C楚王对连理不懂变通感到不满 D说明楚王是非不分 正确答案: C 4. 在中国企业组织划分的三个阶层中,基层重视()√ A制度 B技术 C关系 D合作 正确答案: B

5. 现代化等于()√ A西方化 B国际化 C美国化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D 6. 在中国企业组织划分的三个阶层中,领导层处于()√ A最高层 B中间层 C底层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7. 在故事“昭侯酒醉”中,昭侯起初很高兴,后来又很残酷,这代表什么()√ A开始心情很好,后来情绪变坏,说明昭侯是个喜怒无常的人 B昭侯起初很高兴,因为有人关心他,这是人之常情;后来很残酷,是因为职务的需要 C制度是有弹性的 D昭侯是个处事不公正的人 正确答案: B 8. 故事“商鞅变法”选自()√ A《论语》 B《韩非子》 C《庄子》 D《史记》 正确答案: B 9. ()是本√ A有所不变 B变

C创新 D慢变 正确答案: A 10. 在故事“商鞅变法”中,太子藏匿一犯罪王族,商鞅对此处理的方法是()√ A依法处死罪 B商鞅接受妥协,以太子的老师及侍卫长顶罪 C商鞅没有接受妥协,将太子发放边疆 D将太子削鼻刺青 正确答案: B 11. 实际上,在我国企业中,()√ A领导比管理更重要 B管理比领导更重要 C技术层最重要 D管理层最最重要 正确答案: A 12. 在权责问题上,中国人遵循的是()√ A谁负责就授权给谁 B权责统一 C上者有权没有责,在下者有责没有权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13. 以下关于沟通和商量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沟通经常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硬塞给沟通对象的 B商量是找出共同的话题、确定共同的目标后才展开的,对双方来说都是自愿的 C管理讲求的是沟通,领导则推崇好好商量 D沟通和商量可以产生相同的作用

管理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 ——论中国式管理 在现实生活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管理。何谓管理?“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通俗的来讲,我认为就是运用合适的方法有效率的获取好的结果。发展至今,西方先进的管理为中国人所沿用。但随着“中国式管理”的出现,引起众人对与西方管理与中国管理的激烈争论。 读了曾仕强先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管理》,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曾先生作为中国式管理一个代表人物,在其著作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中国式管理思想”,书中讲到了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以人为本”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惟有以人为主,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好。中国式管理,可以说是人性化管理;“因道结合”认为制度化管理,不如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共识,比较容易同心协力,把一盘散沙,聚集起来发挥巨大的力量;“依理而变”即合理解决一直被视为比依法办理更为合乎道理的方式,中国式管理,也可以说是合理化管理。 对此,我认为由“以人为主”引述到“中国式管理”是“人性化管理”好像有失偏颇。纵观当今世界,现在被视为人性化的管理成果,基本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国家发展进化得来的。例如:8小时工作制、每周休息制、劳动者保障措施以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的等等。这些如果仅仅靠“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只会在中庸的漩涡中无法前行,何谈实现“中国式管理”呢?另外,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总结成“吃人”二字,这又何谈“人性化管理”呢? 所谓的“因道结合”,是要“同心协力”,是要“凝聚”。说来说去,这里的“道”还是虚幻的高调,没有任何具体的的说明,就像空心的萝卜。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关于“凝聚”人心、激励人心的理论早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他们是从“人性”的基本规律出发来探索的,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以及当今的关于“愿景”的理论等等,不但有理论,还有实践,更有实践的检验及日趋成熟的修正成果。如果只专

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人文环境得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许多企业和管理人员感到: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有时会事倍功半。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研究,结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更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对减少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程建新、蒋月月从“人的维度”、“关系的维度”、“制度的维度”把握分析了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作用,指出企业管理建设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强调“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取信于人”的伦理准则。 张鑫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多感情,少理性”。她还认为发掘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能背离世界管理发展的趋势去从零开始一个新的创造。 曾仕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针对中国管理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因道结合,依理而变”的人性化管理。 邱晓东指出无为而治实质上是讲一方面要遵循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不要不可而为之;另一方面又强调管理行为的自然而然,要求管理者不要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作为,要为企业的个体发展提供一个热适度的空间。 菅振荣认为儒家思想对企业积极影响大致可概括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积极的入世精神;诚实守信的要求。负面影响可概括为:重义轻利, 模糊了企业的目标指向;趋平心态, 与企业的分配机制不合。 张宣吉讲道企业应当采取“法家制企”(即制度化)与“儒家待人”(即人性化)相结合的思想,制度化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人性化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赵应宗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法宝,可以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现状,使之成为企业外向发展的一种策略。“中庸”是“用中”,是同过激偏向作斗争,保持自身平衡。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前言:中国管理哲学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中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看法,利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写出对中国管理哲学理论部分的思考,又利用“球迷”对足球的深刻认识,添加了足球中反应管理哲学的例子,从而对中国管理哲学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管理哲学,中庸,足球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伴随着中国式管理的提出和应用,中国管理哲学也被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热烈探讨起来。 首先是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即对管理本质的理解,管理学源自西方,西方人比较崇尚科学管理,认为“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侧重于如何管别人。而中国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诸子百家也对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的科学。这一点上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本质不同,也是中西方管理哲学对象的本质不同所在,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以修身为起点的管理学。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人的心理和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针对人的管理一定要注意“安人”,否则,管理的结果将是无效和失败。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两次足球队“将帅失和”的实例中可见一斑。在针对人的管理中,管理者“安人”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修身”,就如朱镕基总理所说:“为人要正,正人先正己”。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迟尚斌带着自己的弟弟去深圳队,多梅内克把戈武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这样带上“有色眼镜”看球员,必然只会看到各种颜色的抗议的拳头。 其次是中国管理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西方崇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刚性管理,日本喜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中国人自古喜欢中庸之道,不爱走极端,因此中国的管理哲学也一样,除了法家的“法、术、势”三结合的刚性管理之外,也包涵了很多柔性管理的因素在里面。正如中国管理哲学在强调“修身”的自我管理的同时,也不忽视对“治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探讨。中国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一是“有为而治”的模式,二是“无为而治”的模式。在“有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解读,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管理手段: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在“无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无为”的不同诠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管理手段: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二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三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四是以《淮南子》作者为代表的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如此看来中国的管理包涵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特点,并将其揉碎提炼,结合中国长久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这种管理哲学相对西方与日本来讲相对中庸一些,也正是因为中庸导致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用心,又不能太出格。实际管理中,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凡事既不能不用力又不能用力过猛。例如:英格兰足球队球星众多,实力不可谓不强,可是近年来每次征战世界杯都铩羽而归,杰拉德、鲁尼们一到国家队就发挥不出在俱乐部的水平,对此很多球迷认为“他们在俱乐部踢不好球会没饭吃,在国家队踢不好球又有什么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管理VS领导答案满分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缺乏领导会导致()√ A 管理混乱 B 没有弹性 C 缺乏制度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2. 故事“连理挡驾” 是为了说明()√ A 领导和管理不同 B 过分重视管理会带来制度危害 C 要有变通精神 D 以管理求创新容易招致失败 正确答案: C 3. 在故事“昭侯酒醉”中,”典衣”指的是()√ A 买衣服的人 B 典当衣服 C 专门管衣服的人 D 负责洗衣服的人 正确答案: C 4. 中国人推崇的是《易经》,而《易经》里有两个重要观念:一个叫不易,一个叫()√ A 简易 B 变易 C 恒易 D 常易 正确答案: B

5.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运作能力、执行能力和()√ A 企业家的眼光 B 创新 C 策略 D 营销能力 正确答案: A 6. 在故事“连理挡驾”中,对连理的处理是()√ A 降薪 B 降职 C 升职 D 提薪 正确答案: D 7. 在中国企业组织划分的三个阶层中,基层重视()√ A 制度 B 技术 C 关系 D 合作 正确答案: B 8. ()是本√ A 有所不变 B 变 C 创新 D 慢变 正确答案: A 9. 在故事“商鞅变法”中,太子藏匿一犯罪王族,商鞅对此处理的方法是()√ A 依法处死罪

B 商鞅接受妥协,以太子的老师及侍卫长顶罪 C 商鞅没有接受妥协,将太子发放边疆 D 将太子削鼻刺青 正确答案: B 10. 领导创新的最高智慧是:()√ A 以不变应万变 B 以变求新 C 变中求稳 D 大胆创新 正确答案: A 11. 在权责问题上,西方人遵循的是()√ A 谁负责就授权给谁 B 权责独立 C 上者有权没有责,在下者有责没有权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12. 实际上,在我国企业中,()√ A 领导比管理更重要 B 管理比领导更重要 C 技术层最重要 D 管理层最最重要 正确答案: A 13. 在故事“昭侯酒醉”中,昭侯为什么要杀典冠()√ A 昭侯是个喜怒无常的人 B 昭侯是个处事不公正的人

中国式管理案例(DOC5)

假冒伪劣的中国式管理 管理是严肃的、严谨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企业的重大损失。所以,做管理必须以事实为根基,脚踏实地,一是一,二是二。理论从事实而来,事实先于理论,事实优于理论,没有事实就没有管理。而如果任何管理理论失去事实基础,那它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说的更直白一些,与事实相悖的所谓管理理论就是“假冒伪劣”。 “事实是怎样被扭曲的”?我觉得张羿的《批判》系列属于“大炮打蚊子”,就曾仕强先生的“中国式管理”,根本不需要长篇大论,从历史到未来。我们只需要就其核心内容进行基本的逻辑分析,看看他的论据是否真实,就可以知道他的理论是否“假冒伪劣”,或者说是否是有意的谎言。 对《中国式管理的含义——曾仕强》的分析 曾仕强先生原文:“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我们不可能完全实施美国式管理,因为美国式管理的特色是紧张忙碌。美国人都住在二楼,因为他们的卧室都是在二楼。你去看他们的总裁,忙了一整天,晚上回家是爬着上楼梯的而不是走上去的。所以你想想,如果是爬着上去的,那就够紧张、够忙碌的,他们都累到没有力气洗澡了。所以为什么美国人早上洗澡,就是晚上回来连洗澡的力气也没了。各位,你愿意这么紧张,这么忙碌吗?…” 分析:先真的、后假的,歪曲事实。美国的总裁紧张吗?忙吗?对,紧张、忙。但

“都累到没有力气洗澡了”吗?胡扯。美国总裁跟中国的总裁们比呢?轻松的多。美国企业管理是分层负责制,到了总裁,仅仅是战略问题的决策与关键问题的监控。即使是大企业,大部分总裁也有时间去打高尔夫球、去健身、去读书学习,每个星期最少陪家人吃一到两顿晚饭,然后每年休假。看看中国的企业家,有几个不是“焦头烂额”的,如果不同意本人观点,可以问问任正非的身体,想想王均瑶的早逝,查查其他领导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结论:学习欧美总裁,中国企业领导应当活的更健康点,寿命更长点。我在国内做咨询顾问过程中,发现不少企业领导都处于“离崩溃不远”的状态下。于是写了篇《“工作狂”领导与企业文化》,之后得到更多的类似反馈。在这里就算再奉劝一下中国企业的领导,学会像西方总裁一样对时间“精打细算”,工作紧张,然后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休闲、健身、学习、陪家人。两千年前,耶稣基督就说过,人若贏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曾仕强先生原文:“美国人当到经理,一天工作十个小时;当到老总,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在美国很多CEO早上四点钟就爬起来了,然后开车去上班,他的目的就是去看看他的干部能不能也早一点来。” 分析:先真的、后假的,以自己的心理臆测他人。越到高层越忙,没错。但是,“他的目的就是去看看他的干部能不能也早一点来”,胡扯。经过几十年“目标导向管理”思想的灌输,绝大多数欧美企业领导思考的是实实在在的目标。只要能达到目标,大家不上班最好,还能够节省综合办公费用。如果一个西方企业领导“的目的就是去看看他的干部能不能也早一点来”,他会被认为是心理有病,不但会丢掉工作,可能还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而曾仕强先生这么说,可能恰恰是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事实上,把加班本身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作者:曾仕强 出版社:京大学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12册 光盘数:0 定价:980元 优惠价:490元 详细介绍: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在曾教授的中国式管理思维中,有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以人为本。之所以有中国式管理,就是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日本人是不一样的。—《中华工商时报》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家族企业:伟大的中国式管理测试题答案

家族企业:伟大的中国式管理测试题答案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通过一个或几个血缘关系清晰家族掌控的企业是:√ A 上市公司 B 有限公司 C 无限公司 D 家族企业 正确答案: D 2. 在家族企业中,与家族血脉关系相联的是:√ A 组织继承关系 B 财产继承关系 C 血缘继承关系 D 遗嘱继承关系 正确答案: B 3.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非公有制经济中(民营),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 A 10%以上 B 30%以上 C 50%以上 D 95%以上 正确答案: D 4. 家族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A 创业的资金困难

B 创业的领袖水准不够 C 劳动者素质不够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5. 家族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解决劳动者素质不够问题时的办法是:√ A 亲情弥补 B 亲情完善 C 理论归纳 D 股权激励 正确答案: A 6. 家族企业的领袖取得中国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部分——制造业的全面崛起靠的是:√ A 工作效率 B 品质传播 C 家族亲情 D 品牌传播 正确答案: C 7. 下列关于家族企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落后对先进的成功 B 亲情对制度的成功 C 穷国对富国的成功 D 富人对穷人的成功 正确答案: D 8. 只拥有产权和经营权,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是:√ A 股东

B 经理人 C 企业家 D 富人 正确答案: D 9. 企业家拥有生产财富和生活财富,生产财富指:√ A 股票、企业资金 B 利息、本金 C 工资、股金 D 股金、利息 正确答案: A 10. 企业家拥有生产财富和生活财富,生活财富指:√ A 股票、企业资金 B 利息、本金 C 工资、股金 D 股金、利息 正确答案: C 11. 家族企业领袖,也是企业家最本质的工作是:√ A 组织一个好的班子 B 笼络一批骨干人才 C 建立一个好的制度 D 搭建一个良性营销平台 正确答案: C 12. 决定财富生产的效率规则,解决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问题的是:√ A 激励制度

企业经典案例25

经典案例透视中国MBO之路 2003-12-01 印象中,在四通MBO号角吹响后,已有千万中国企业在积极尝试摸索着中国式管理者收购的道路,已有许许多多创业型企业家把回购企业当作一条理想的退出之路。 虽然和经典意义的MBO比起来,中国式MBO明显变形,其中大部分公司在实行了MBO 后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缠绕,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况且MBO目前已被有关部门暂时叫停。而此时,我们回望一下那些先行的探索者,探寻它们的MBO之路,勾勒其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实施后内部管理的嬗变,仍然是有意义的。当然,我们更应该期待一切能在阳光下进行的、市场主导的、价格公平的交易。 四通改制中国MBO第一案 四通集团的前身是“四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通),创办于1984年,是中国科学院7名科技人员向北京四季青乡借贷2万元创办的。企业创办后,发展很快。到1998年,四通资产规模就已达到42亿元,净资产15亿元,利润1亿多元。为了避免财产上的纠葛,四通在创业的当年便还清了最初的2万元借款。但由于四通的挂靠单位是四季青乡,为扯清挂靠关系,四通多年来每年将纯利润的20%上交给四季青乡作为回报。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四通就曾试图解决存量资产的量化问题,但不成功。之所以不成功,除了政策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思想障碍外,在技术上也有两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人员变动问题。铁打的产权流动的人,这本来就是集体所有制最大的制度缺陷。现在集体资产要量化,已经离开公司的创业人员,从法律上讲也应当得到企业的股份,但操作起来很困难。 第二个难题,每个人的贡献大小,在分配时也很难精确量化,在现有职工之间也容易造成矛盾。 因此,四通所确立的改制原则是,“冻结存量,界定增量”。目的在于避免在存量资产的量化上争执不清,把重点放在新增资产的界定上,以明晰的增量来稀释不明晰的存量。扩大增量的办法是将集团所有职工都纳入“管理者收购”这个概念中,共同参与融资收购。 1999年5月6日。四通的职工持股会正式成立。接着,四通集团公司的经理、员工出资组成“四通投资有限公司”,即“新四通”。新四通是在原四通集团之外搭建的一个产权明晰的新平台。这个新平台准备通过不断地增资扩股,分期分批地收购四通有关IT产业的资产,通过这种办法逐步实现四通公司的产权明晰。 新四通最后的股权结构是:四通集团投资49%,四通集团职工持股会投资51%。其中,职工持股会是由四通集团 616名职工注资 5100万元形成的。在这5100万股中,总裁段永基和董事长沈国钧各占7%,14个新老核心成员共占50%左右。上述股权结构的特点很明显: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 1 / 4

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2 / 4

管理的三次革命

管理的三次革命 亲爱的客户邱见旭: 您好 若依据吴甘霖提出的“中国式管理”即《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的观点,那么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柔性化。那么心本管理的概念、特点、实质是什么?了解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三种管理的运用技巧,对于提高管理现代化程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至关重要。 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或叫硬管理。它把管理工作中的员工当成机器人,通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与约束来达成管理目标。它只关注工作效率而不关心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强调管理者要制定严厉的管理制度、规章和严格的工作规范,来加强对员工的法规管理,用权力和控制手段来保护组织的利益和引导员工为其工作,用金钱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物本管理的积极方面就在于它将以往那种分散的劳动力,通过组织化、程序化的管理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率,其消极方面就是在一定的角度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本管理即人性化管理或叫柔性管理,就是指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去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从而达成管理目标。它认为人除经济利益以外,还有许多社会性需要,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多倾听员工的意见、要求,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要,创造机会或平台让他们获得各种需要满足,让他们参与管理,提倡以集体奖励制度为主,不主张个人奖励。人本管理的特点是:①组织即人,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②组织为人,“造物之前先造人”;③组织靠人,组织要靠人去决策、靠人去经营才能达成管理目标。人本管理的积极方面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抓住了管理的根本,通达组织与协调、教育与激励调动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它消极方面是,人是被动而非自动接受管理,仍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人的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当管理者用人不当时易导致人力资源的破坏性。 心本管理,就是指管理的关键是抓住人的心,让员工自觉自发地参与管理,并积极主动工作,以达成管理目标。心本管理的特点是攻心为上,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必须要用他整个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治人者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者必先争心。”心本管理的积极方面是通过沟通、教育与激励触及人的思想与心灵,让人产生心灵的自觉自发自动,建立起相同的价值观、社

管理思维 满分答卷 时代光华

单选题 正确 1.下列哪一项不是西方人的主流哲学观念 1. A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2. B 分大于合 3. C 一在二先 4. D 推崇个人秀 正确 2.下列哪项不属于一内涵二的特性 1. A 彼此互补互助,能者应该多劳 2. B 注重团体权益和荣誉,集体主义 3. C 不需明显制衡,不知不觉互动 4. D 注重个人义务,力求共尽职责 正确 3.中国人的基本精神是“不一定”。下面哪项对“不一定”的理解有误 1. A 一切都是不一定 2. B 不一定是一定 3. C 不一定和一定不能严格分开,不一定中有一定,一定中有不一定 4. D 不一定是绝对的,一定是相对的

正确 4.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官员的常规说话方式 1. A 我代表政府向你们表示慰问 2. B 我们中国人应该首先靠自己,自力更生 3. C 我为这次行动的失误向大家道歉 4. D 这个建议很好,不过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再认真考虑一下 正确 5.中国人的基本精神是 1. A “不一定” 2. B 以不变应万变 3. C 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4. D 努力做到深藏不露 正确 6. 中国人认为下棋的最高境界是 1. A 总是赢 2. B 输赢参半 3. C 以和为贵 4. D 总是让别人赢 正确

7.最典型体现二分法思维的人是 1. A 中国人 2. B 日本人 3. C 美国人 4. D 德国人 正确 8. 下面哪项不属于中国人“一切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 1. A 人能心想事成 2. B 人是万物的主宰 3. C 人是自己的主宰 4. D 人是万物之灵 正确 9.下列有关管理的说法,哪项是最高层次的理解 1. A 管理是一种技术 2. B 管理是一种方法 3. C 管理是一种工具 4. D 管理是一种思维 正确 10.下列中哪项不是三种主要管理思维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