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修改版

古代汉语复习修改版
古代汉语复习修改版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

选择(20*1)名词解释(5*4)课内阅读(15)

诗词格律(15)问答题(6*5)

第一章

1、《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您就别想自己的人民多于邻国的人民了。(治理国家)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么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到山上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人民就可以供养家人,安葬死者也就没有顾虑了。做到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翻译:在五亩大的宅院四周,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袄;鸡和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生长和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

每户人家的一百亩土地,不要耽误了耕种季节,有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没有饥饿的危险;认真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反复强调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上级的意义,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用自己肩担背扛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了丝绸袄吃上了肉,老百姓没有饥荒和受冻的危险。做到这样还不能施行仁政,是绝不可能的。

2、《五蠹》

原文:现在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治国,每家每户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国家却越来越穷,原因就在于空谈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农具种地的人太少。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打仗,每家每户都藏有孙子和吴起的兵书,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谈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铠甲上阵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信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这样民众就会拼命为君主出力。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获得显贵。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事业的状况。

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一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既拥有称王天下的资本,又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的办法。

第二章词类活用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分)

定义:在古代汉语中,不借助关系词,而把普通名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其意义跟用关系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同,这种情况即为普通名词活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活用作状语可分为五类:

1、表示比喻。名词放在动词前,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或方式,可翻译为“像……”、“如同……”,例如:(1)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沓,熛(biāo火星迸飞)至风起。

——《史记·淮阴侯列传》

(3)(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2、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形势或道理,可翻译为“按……”、“依据……”,例如:

(1)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2)(鲁仲连)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战国策·赵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可翻译为“像对待……似的,例如:

(1)(刘邦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伯)。——《史记·项羽本纪》(2)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翻译为“在……”、“到……”,例如:

(1)而相廷叱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5、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可翻译为“用……”例如:

(1)群臣有后至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2)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示众)。——《史记·商鞅列传》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分)

定义: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使宾语产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宾语不再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产生使动用法的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少数为及物动词。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史记·晋世家》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2)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第三章

一、宾语前置(名词解释)

是指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的一种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二、判断句

定义:是指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种事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物属于某一

性质或种类的句子。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的。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而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形式有以下七种:

1、判断对象+“者”+名词性结构+“也”。如:

2、判断对象+“者”+名词性结构。如:

3、判断对象+名词性结构+“也”。如:

4、判断对象+名词性结构。如:

5、判断对象+“者”+非(匪)+名词性结构+“也”。如:

6、判断对象+非(匪)+名词性结构+“也”。如:

7、判断对象+非(匪)+名词性结构。如:

古代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不同

1、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判断动词“是”

2、在古代汉语中,有“……者”、“……也”等固定的判断句式

3、在古代汉语中,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种

三、被动句

定义:是叙述句中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其特点在于主语是动词谓语的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它经常借助于关系词来表示被动。

(必考)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形式有以下六种:

1、动词+“于(於)、乎”+施事者”。

2、“为”+施事者+动词。

3、“为”+施事者+ “所”+动词。

4、“为”+ “所”+动词。

5、“为、见”+动词+“于(於)、乎”+施事者”。

6、“为、被、见”+动词。

第四章

一、介词

介词是介绍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去跟动词或形容词发生关系的虚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经常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或补语。古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与、由、自、从、向、在、用等等。

1、“以”的用法

“以”本为动词,是“用”的意思,后来虚化为介词。“以”的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1)介绍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手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凭”。如:

①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

②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2)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凭”。如:

③骞以郎应募,使月氏(ròuzhī或yuèzhī)。(《汉书·张骞传》)

(3)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或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凭”或“按照”。如:

④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或“由于”。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2、“其”的用法

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中,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2)在祈使句中,表祈使。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3)多用在疑问代词前面,加重反问语气。

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二、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

然、然而、然则、虽然

在古代汉语里,“然”和“而”、“然”和“则”、“虽”和“然”常常连用形成“然而”、“然则”、“虽然”这种形式。其中的“然”是指示代词,古汉语是“这样”,的意思“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

1.“然而”中的“然”表示“如此”,“然而”相当于“如此,可是…”。例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2.“然则”中的“然”表示“如此”,“然则”相当于“如此,就…”。例如: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3.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上古汉语只用一个“虽”字。古代汉语中的“虽”和“然”也常常连用,但“然”具有实际意义,“虽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如此”。

副词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谓语、整个句子,表示程度、时间、情态、否定等关系的词。如:程度副词:极、甚、绝、殊等;

否定副词:不、弗、非、未、莫、否、勿、毋等;

时间副词:已、既、初、向等。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独立成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于”是词头,不译)

第五章诗词格律

一、格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点(必考)

(1)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格律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2)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诗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格律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格律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3)最大的区别,是古体诗不讲平仄,而格律诗必须讲平仄。

二、格律诗的押韵

押韵,又称“压韵”,就是在韵文的固定位置(多是偶数句的最末一字),选用读音相同的字,以便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种音乐的回环美。

①押韵之“韵”不是韵母

②押韵之“韵”只关注韵脚字韵母的韵腹和韵尾,只要它们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属于同一韵。

三、格律诗的平仄

古代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即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仄声含上、去、入三声,上、去相当于普通话的三声和四声。至于仄声中的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即入声已分到四声中去了。分到上声、去声的字仍是仄声字,不须记忆。而分到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必须记住,仍属于仄声字。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声律”。

格律诗的平仄有一定规律,简言之,就是交互运用平仄和对立运用平仄。无论哪一种格式,在每一句中必须平仄间用,出句和对句(奇句为出句,偶句为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诗谱中,仄起式是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是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仄起仄收式是指一句中第二字为仄声,句末字也是仄声,平起平收式与之相反;所谓入韵是指首句有韵脚,不入韵是指首句无韵脚;加圈者是指此处字可平声可仄声。

1、格律诗的基本句型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多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这样,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1)五言格律的基本句型

a、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b、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2)七言格律的基本句型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3)七言格律诗基本句型的特点

七言格律诗基本句型的特点,就是逢双必反,即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的平仄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逢单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音节上,单音节相对而言就显得不是太重要。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拗救

格律诗诗句的平仄不符合通常的格式叫“拗”、“拗句”或“落调”。当格律诗诗句的平仄出现“拗”时,通常需要在当句或对句的可平可仄处改用必平或必仄的方法来补救,就叫“救”。经过“救”的“拗句”被认为是合律的。

(2)犯孤平

格律诗平仄句式中的“平平仄仄仄”,如果第一字用成了仄声(七言则为第三字),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下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做“犯孤平”。

犯孤平以五言格律为标准,七言格律第一字若为平声,不计算在内。它是格律诗的大忌。如果这种句式五言第一字必须用仄声,则须改本句第三字为平声相救。

(3)三平调(怎么造成三平调)

格律诗平仄句式中的“仄仄仄平平”(七言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用成了平声,形成后面接连三个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这是格律诗的大忌。

(必考)格律诗中常见的“救”的形式有五种(以五言为例,七言同):

1、“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为仄后(导致“犯孤平”现象,格律诗的大忌),将第三字(七言则为第五字)改为平相救,句式变为“仄平平仄平”。

故园芜欲平。——李商隐《蝉》

2、“平平平仄仄”第四字用为平后,将第三字(七言则为第五字)改为必仄相救,句式变为“平平仄平仄”。

登舟望秋月。——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仄仄平平仄”第一三两字平仄互换后,即变为“平仄仄平仄”,将对句第三字改为必平声以相救。

1吾3爱3孟1夫2子,

1风1流1天2下1闻。——李白《赠孟浩然》

4、“仄仄平平仄”第四字用为仄声后,将对句的第三字改为必平声以相救。则对句的句式变为“平平平仄平”。

2野2火1烧3不2尽,

1春1风1吹3又1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平平平仄仄”一、三两字都用成了仄声,即变为“仄平仄仄仄”,则在一、三两字中改用一个平声字的方式补救。

6、4十1年1离3别2后。——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三、对仗

流水对(名词解释)

流水对也叫“十字格”(五言)或“十四字格”(七言)。对句与出句互相对仗,但在意思上一脉相承,不能颠倒,势如流水。

第六章音韵学

一、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音韵系统的学问。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汉语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辨别汉语语音的声、韵、调,探求它们的演变和分合的异同。音韵学是“小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基础。魏晋时期开始独立。

二、音韵学的分类

按照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音韵学可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四个部分。北音学研究以元曲用韵和《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为代表的北方话音韵系统。

三、音韵学研究所依据的资料

(1)《诗经》等古代韵文和押韵的散文

(2)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及各种异体字

(3)古书中的注音、声训材料

(4)古代的韵书、韵图、反切

(5)方言及译音材料

★“三十六字母”(必考)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齿音精清从

心邪

照穿床

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

晓匣

喻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四、中古的韵母系统

1、研究中古音韵母系统所依据的主要资料(必考)

(1)隋代陆法言《切韵》,193韵

(2)唐代孙愐《唐韵》,195韵

(3)宋代陈彭年《广韵》,206韵

(4)金代刘渊《平水韵》,106韵

2、平水韵,又叫“诗韵”,南宋金时期,平水人刘渊将《广韵》206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有减为106韵。这106韵就被称为平水韵。

◆中古音声调到北京音的声调变化(必考)

(1)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字,清音(如“邦”)变阴平,浊音变阳平(如“郎”)。

(2)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变为阴声韵后,其声调受声母清浊的影响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

(3)浊上变去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字(如“抱”“阜”)在现代北京话中大都读成了去声。

五、上古音系统

上古音是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一)上古音声母

1、有关上古音声母研究的主要结论(选择题)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此结论由清代钱大昕得出。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知澈澄娘”这组音在上古还没产生。大约到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四母中分化出来。此结论也由清代钱大昕得出。

(3)娘、日二纽归泥说

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此结论由章太炎得出。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此说由曾运乾提出

(5)照二归精说,此说由黄侃提出

王力“十一类二十九部说”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一 1.之部10.职部21.蒸部

二 2.幽部11.觉部

三 3.宵部12.药部

四 4.侯部13.屋部22.东部

五 5.鱼部14.铎部23.阳部

六 6.支部15.锡部24.耕部

七7.脂部16.质部25.真部

八8.微部17.物部26.文部

九9.歌部18.月部27.元部

十19.缉部28.侵部

十一20.盍部29.谈部

第六章训诂略说

一、委婉

修辞方式之一。就是不便直接说明本意,而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由于不同语境的需要,委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封建社会中言及统治者时,因有所顾忌而使用委婉语;二是外交场合因交际礼仪的需要而使用委婉语;三是古人交际时所使用的谦词。

如: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其”表起始)

二、校勘学

衍文——指古书在传抄、刊印中误增的字。

夺文——也叫“脱文”,指古书在传抄、刊印中误脱的字。

讹文——指古书在传抄、刊印过程中出现的错字。

三、词汇学

1、连绵词的分类:双声连绵词、叠韵连绵词。

2、联绵词(连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开解释的词。记录联绵词的字只是表音,与词义没有直接联系,原则上同音的字都可以用。如表示“仰视貌”的联绵词“望洋”,还可以写作“亡洋”、“亡阳”、“望羊”等等。

再如:匍匐--匍伏--蒲伏-- 蒲服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字鼎堂;,字彦堂;,号雪堂;,号观堂。 2.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研究汉字的学问被称为____,唐代注《汉书》日:“小学谓文字之学也。” 3.古代学者所说文字之学,不仅包括研究汉字的学问,而且包括和。 4.宋代兴起了,这是一门以传世和出土的古代铜器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8.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每字1分,共10分) 9.都: 10.朋: 11.壶: 12.寇: 13.基: 14.徒: 15.歪: 16.本: 17.鼓: 18.珑: 四、写出下列句中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构字部件构成今字(每宇2分。写出古字1分,具体说明1分,共10分) 19.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20.疾止。(《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21.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诗经·小雅·正月》) 22.爰始爱谋,爰契我龟。(《诗经·大雅·绵》)

23.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经·小雅·绵蛮》)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宇结构特点(15分) 24.缝人掌王宫之缝缘之事。(《周礼·天官·缝人》) 25.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26.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7.清泉洗黼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陆游《午枕》) 28.汉王伤智,乃扪足日:“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六、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字3分,共15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2.小学;颜师古 3.训诂;音韵 4.金石学;石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2分)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2分)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2分)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2分)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2分)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1310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_________,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_________,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汉书?艺文志》;许慎 2.古文字,指_________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陶文、_________、_________,还包括秦汉时期的_________。 小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语音表意。 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三、分析下列汉字分别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中的哪一构造类型 8.日: 日:象形字 9.嗣: 嗣:形声字 10.劲: 劲:形声字 11.倏: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 1、疑问代词作宾语 (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 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3)先秦的凝固格式。如“何以、何如、若何”等 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宾语必须是代词 (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 (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二、判断句 ★1、(基本)判断句式 (1)主语+谓语 例: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2)主语+谓语+也 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3)主语+者+谓语 例: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4)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 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2、特殊词语的辨析 (1)“是” 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②判断词 例: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2)“为” ①动词 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②判断词 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二年》 ?PS:副词(乃、即)——加强肯定语气 语气词(惟、维)——引出谓语 ★3、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例: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判断句式表示复杂的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判断句式表示原因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被动句 1、概念上的被动句 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被动句式 (1)于:动词+于+施事者 例: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引出主语)《汉书?项羽传》(2)为:①为+施事者+动词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②为……所 例: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填空题 1.章太炎认为,把研究汉字的学问与训诂学和音韵学一并称为,这样名不副实,应改称之为。 小学;语言文字之学 2.传统的汉字学研究,以、、字义为研究对象,民国时期唐兰写的,对文字学的范围重新晃定,只限于。 (字)形;(字)音;《古文字学导论》;形体 3.汉字学有多个分支,其中探讨汉字形体的理据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问为,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科称之为。 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学 4.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撰写的,成为学科的奠基之作。 《说文解字》;汉字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5.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唐兰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2)陈梦家的“三书说”是象形字、声假字、形声字。 (3)裘锡圭的“三书说”是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或意符字、表音字(或音符字)、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 6.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对字形的感知要求字形要容易识别,即容易看清楚字形的形状,这就要求文字必须具有一定的清晰度。要清晰,就要做到: 第一,字不宜笔画太多,写得不易过小。如果字形过于繁富,写得过小,就不容易看清。 第二,部件的分布要相对地集中,这就使汉字形成了二维结构的块形文字。 第三,字形之间的区别度要明显。 7.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蹇叔哭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2020年更新)《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期末试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0分) 1.“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____。 2.近现代汉字改革从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 3.会意字是 4.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两种情况:。 5.字形的构成包含的要素有: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如何认识仓颧造字说? 8.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9.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10分). 10.日: 11.储: 12.朋: 13.。眉: 14.嗣: 15.本: 16.从: 17.酱: 18.牧: 19.甍: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20.龟裂 21.大宛 22.吐谷浑 23.土蕃 24.阿房富 25.会稽 26.哑然失笑 27.德发扬,诩万物 28.抨击时弊 29.毗邻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15分) 30.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31.都广之国,番禺之荃。(梁江淹<空青赋》)

32.孤子睑而技溴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 33.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34.繁富夥麴,非可单究。(左思《魏都赋》) (二)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小题3分,共15分) 35.钟鼓喧喧,磐筅将将。《诗·周颂·执竞》) 36.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37.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书·毕命》) 38.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 39.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犯,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一、填空(共10分) 1.1分。 汉字学 2.每项1分,共4分。 研制拼音文字卢戆章、王照、劳乃宣 3.1分。 用比并字的形体、组合形体的意义,以此显现新字的意义的字 4.每项1分,共2分。 (1)永借不还(2)久借弃还 5.每项1分,共2分。 第一、构成整字的部件;第二、部件构成整字的方式 二、(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而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欧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现在仍然有几十个国家,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在历史上,统一一直是发展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使用着形体稳定的、能够沟通各地方言的汉字。汉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事务的需要,反过来,汉字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最好的工具。有了文字,就可以积累政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2.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小篆、甲骨文、陶文、金文、大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语音表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缌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第十一节代词 1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指人的。有“谁、孰”。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

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1)“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之、兹”泛指,c“之”作定、宾。 (2)“此、是、斯”近指。a表示“这”义。b作主、定、宾语。c“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彼、夫”远指。a表“那”义。b“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尔、若、然”,谓词性。a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若”只作定语。d“然”多作谓语。 (5)“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c“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0古代汉语专题 (4)

试卷代号:13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古代汉语专题 2011年7月 一、填空(10分) 1.“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 2.汉字改革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慧章、王照、劳乃宣。1892年卢想章出版了,创造了最初的文字。1905年王照出版了,1905年劳乃宣出版了 3.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两种情况: 4.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5.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说? 6.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7.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8.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产字 9.皿10.苛11.朱12.景13.林 14.册15.忝16.伐17.须18.基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l0分) 19.龟裂 20.大宛 21.吐谷浑 22.土蕃 23.阿房宫 24.会稽 25.哑然失笑 26.德发扬,诩万物 27.抨击时弊 28.毗邻 五、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字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每字2分。解释句中义1分,说明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分。共10分) 29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管子·兵法》 30.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荀子·不苟》 31.飞腾何限云中鹤,寂莫空余润底鳞。汪愁麟《送梦敦学士假归桐城》 32.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鲍照《结客少年场行》 33.通人圈于好恶兮,岂爱惑之能剖。《后汉书·张衡传》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 论述题: (必考的) 1.分开和合并(P544) 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 2.词类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 1.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 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 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 1.名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

一、填空 (30分,错一处或回答不完整扣1分,不倒扣) 1、公元100年,着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着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 汉字西来说; 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 一个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 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A)。 A.《汉书·艺文志》 B.《说文解字》 C.《周礼》 2.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是3400多年前的铜器铭文和(A)。 A.甲骨文 B.金文 C.陶符 3.汉代的“小学”指(A)。 A.文字学 B.初级教育 C.国学教育 4.首创文字学部首的是下列哪部辞书?(C) A.《辞源》 B.《辞海》 C.《说文解字> 5.汉字“日”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A)。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6.汉字“嗣”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C)。 A.象形字 B.指事字 C.形声字 7.汉字“林”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C)。 A.象形字 B.形声字 C.会意字 8.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形体造字意图的学问,其学科创始人是(B)。 A.唐兰B.王宁 C.苏培成 9.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是(C)。 A.楷书 B.小篆

C.隶书 10.许慎说“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其下定义的对象是(B)。 A.转注B.形声 C.假借 11.下列字形中,不属于“烘托象形”的是(C)。 A.眉(矽) B.舌(童) C.高(鑫) 12.下列字形中,都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A)。 A.倏、腾 B.载、春 C.寇、碧 13.答案:(A) 14.记录有甲骨文字形的甲骨被当作药材销售,是(C)发现了甲骨上镌刻的文字形体。A.罗振玉 B.王国维 C.王懿荣 15.商代陶文的产生时间点要(B)殷墟甲骨文的产生时代。 A.晚于B.早于 C.同于 二、多项选择题 16.跟汉字的产生有关的说法包括(ABCD)。 A.结绳说 B.契刻说 C.八卦说 D.仓颉造字说 17.关于许慎界定“文…‘字”“书”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CD)。 A.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字 B.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C.箸于竹帛谓之书 D.书者,如也 18.在下列汉字中“文”用来表意的是(ABD)。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 一、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二、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三、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 2、主要观点:汉字整字是由一些基本字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字与字的产生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次第相生的,即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 3、意义: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 四、从唐代起,“《说文》学”流传至今的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最负盛名是什么? 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多达数百种,流传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1)南唐末徐锴《说文解字系传》;(2)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明赵宦光《说文长笺》;(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等,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负盛名。 五、简述戴侗《六书故》的特点和贡献。 《六书故》是一部探究“六书”本义的著作.他对《说文解字》部首进行了改造,并将之按义类归为九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部首,然后把所收字按义类编排。戴侗的贡献有:第一,开创了把《说文解字》部首按义类归纳为大类的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人们更容易看到各专关部首在表义功能方面的相互关系;第二,从《说文解字》部首中分析出了最小的表义构件与复合部件,建立了汉字表义最小部件系统。《六书故》这种做法对侯德来的汉字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六、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80年代,汉字学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1、汉字学的名称发生了变化 2、文字学与语言学分家 3、文字学研究对象缩减为字形。 4、研究领域的拓展,表现为古文字学的独立与汉字改革的研究。 七、简述古文字学的独立过程和集大成的著作。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古文字学发端于金石学。金石学形成于宋代,它虽然涉及古文字,但主要研究金石,其中的古文字并未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甲骨文与金文、陶文、玉石文字和简帛文字等材料的陆续发现,古文字学才从金石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汉字学中一门新的学科分支。于省吾于1973年主编《甲骨文文字估林》,是一部甲骨文字考释的集大成之作。 八、什么是刻划记号?汉字的起源与刻划记号是什么关系? 刻划记号,指古代刻画在某些实物上用来记事的符号。从古籍记载及考古学、人类学等研究陈国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