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

调节

资源稀缺→要求合理配置资源→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起决定作用市场调节的方式:供求、价格、竞争→价值规律起作用

市场调节的优点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

市场竞争给市场主体以压力和动力→促使其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市场调节

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调(公共物品的供给);有些领域不让市场调节(枪

支弹药、麻醉品等)

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

市场也存在缺陷

自发性(害他人)

盲目性(害己)

滞后性(时间差)

市场秩序(如何规范)

依靠市场规则

市场准入规则:不符合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不能进入市场。

市场竞争规则:禁止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建立社会

信用制度

为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经济生活中还

存在比较严重的坑蒙拐骗现象。

怎么样

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

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③个人:要增强

诚信意识,诚信交易,诚信消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

为什么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宏观调控的含义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怎么样

经济手段

经济计划

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税收、国债)和货币政策(利率)

法律手段: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

行政手段—国家行政机构强制干预,直接调节,必要时为之。

间接

调节

经济生活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为什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多层次,发展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为什么实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P59) (1)现实经济条件决定 A、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前提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按劳分配的意义:A、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对以往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4、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造福于人民。 5、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④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⑤统筹好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和公平并重,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①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福帮后富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 ★2、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收入、教育、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救助、福利、医疗)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资金、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拉动经济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3、财政收入:(1)税收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来源(2)利润(3)债务(4)其他

2018年经济法基础练习 第三单元 民事诉讼(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民事诉讼 【考点3】诉讼时效(★★★)(2018年重大调整) 4.诉讼时效的中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5.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1)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2)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3)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4)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例题1·判断题】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消灭。() 【答案】× 【解析】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的是胜诉权,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不消灭。 【例题2·多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有()。

A.权利受到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死亡 B.权利人申请仲裁 C.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D.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答案】BCD 【解析】选项A:属于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事由。 【例题3·多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诉讼时效中止事由的有()。 A.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B.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C.权利人提起诉讼 D.不可抗力 【答案】ABD 【解析】选项C:属于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 【例题4·多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请求权中,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有()。 A.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B.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C.不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D.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答案】ABCD 第四单元行政复议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总汇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推荐背知识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原因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3)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4)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理解为主) (1)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定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③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 ----------必然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必要性(也就是按劳分配的意义) 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是分配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对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非按劳种分配方式 (1)范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2)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利与弊 利: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调动劳动、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弊:会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 4、分配原则: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 (1)分配公平的定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坚持分配公平的原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⑤生产决定分配,从根本上说,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

2011年江苏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 姓名班级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结底是由决定的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3.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4.小张大学毕业后,在国有企业工作,从分配方式上看,小张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需分配 5.家在农村的姑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益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6.李某花钱购买了一辆出租车,从事旅客运输,月收入达到6000元,,李某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需分配 7.某“90”后业余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1万元,此作家的稿酬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8.小王在某外资企业做中层管理人员,从分配方式上看,小王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资本要素分配 9.下列对我国收入差距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违背了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 B.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一个长期过程 D.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10.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 ①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②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④消除收入差距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1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我们应该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 ①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②由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③由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④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劳动特点决定的 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我国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 A.按劳分配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够创造商品价值 C.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 3.“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做一块蛋糕,那么制作好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好蛋糕同样值得重视。”这说明() A.要注重生产和积累的关系B.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C.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4.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天看来,这一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是 ( ) ①要高度重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②要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③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④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小张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1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其中,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A.4万元、3万元B.5万元、2万元C.5万元、3万元D.4万元、2万元 6.增值税以企业生产经营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 但我国过去也对企业购进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征税。 2009 年1月1日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 不再对企业购进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征税, 并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由过去的 6%(工业) 和4%(商业) 统一调低至 3%, 而矿产品增值税税率则由13%恢复到17%。经测算, 该项改革措施, 税收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 233亿元。可见, 这次增值税转型改革 ( ) ①有利于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②有利于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减轻企业负担, 扩大内需 ③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④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维护社会公平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7.出口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退还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税收制度,目的是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实施出口退税( ). ①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②可以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③必然会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④只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8.当前,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接连出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讨论日趋热烈。不少经济学家都认为应 该提高起征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是( ) A.体现公平原则,所有企业和公民都要依法纳税 B.体现奉献精神,不论收入高低,纳税越多越好 C.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D.高收入、低收入和无收入者一视同仁,依法征税 9.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作为一个专业经济术语,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下列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2020届高考政治高频考点选择题精练(教师版)

大足一中2020届高三政治高频考点选择题精练系列(3)考查范围: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时间:25分钟 选择题(共2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考点1 分配制度 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这一论断旨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保持现行分配方式的稳定性,让生产要素的活力得到迸发 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看得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④这一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探索的总结和肯定,能坚定制度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目的不仅在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有利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①错误;市场即“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③错误;②④是对这一信息的正确解读。 2.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前提是 A.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B.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C.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答案】D 【解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D 正确;劳动是价值的源泉,A错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B与题意不符;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C错误。 3.某中外合资公司规定,每年将利润的10%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发给员工,其构成如下图。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该公司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框架图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国家财政 影响财政收入 的因素 * 经济发展 水平 (基础性) 分配政策 (合理)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 ①加快经济发展,增加企业、个人收入 ②制定合理分配政策,既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又保障企业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国家预算 国家决算 财政的作用* ①[定民心]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措施、教育、医疗,社保,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②[强基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大、周期长,风险大行业,航天科技事业) ③[稳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货币政策,税收,利率等)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需求不足,经济过冷—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需求过旺,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 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主要 增值 税 个人所得 税 超额累进 比例 税率 调节个人收入 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特征 关系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保障 要求 决定 决定 依法纳税 ①偷税:欺骗、隐瞒,假账 ②欠税:超期,拖欠 ③骗税:骗取国家税收优惠, 出口退税等 ④抗税:暴力、威胁抵抗 ①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②权利—关注税收征管 和使用;监督企业纳税 (发票) 兼 顾 效率与公平(关系)* 怎样实现社会公平* 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矛盾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①【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注:初次分配由企业进行,工资劳动报酬] ③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调节机制,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主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调节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增低、调高、取非”)[注:再分配由国家进行,主要是税收,社保,福利性分配] 按劳分配 分配 制度 以按劳分 配为主 体,多种 分配方式 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是对各种生产要素存在合理性和 合法性的确认,对公民权利、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流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不平衡) ③[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谋生)和特点(有差别) 按生产要 素分配意义 公有制经济中,如国有企业工资、奖金、津贴 [*注:排除福利性和社保性等非劳动性收入] ①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工资、 奖金、津贴等 ) (vs 按劳分配) 合法的劳动收入 ②资本(股息,债券、存款利息,资本入股 ③技术(技术入股,专利发明等) ④管理⑤土地(租房)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教文卫事业 ③行政管理、国防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 税收 利润 债务 其他 vs 违反税法行为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如何 处理 两者 关系 只对增值额征税,避免重复征税 逆风向 调节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主体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宜春三中易平珍) 一、知识框架图 二、主体知识要点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②直接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即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作用:①收入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①适用范围: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②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 ③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①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 ②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5、说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经济活动中人们总

经济生活测试题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据此回答1~3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D.劳动产品还不够丰富 2.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A.是由我国的消费结构决定的B.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C.是由我国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决定的D.是由我国的就业方式多元化决定的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积极意义是 A.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B.有利于体现平均分配 C.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D.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 据报道,前不久中国某大学的四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以其发明的专利技术折价为基础成立的股份公司中,其所持有的股份价值达上万元。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我国现实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的原则 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共同富裕D.效率与公平统一 5.专利技术所得属于 A.劳动收入B.福利收入C.资金收入D.技术收入 6.从经济学角度看,专利技术所得 A.是合理的,因为国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没有劳动凝结 C.是合理的,因为它体现了兼顾公平原则 D.是不合理的,因为它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之一,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据此回答7~10题。 7.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体现了 A.按劳分配原则B.效率优先原则 C.兼顾公平原则D.城市美化原则 8.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必须做到 ①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体系④完善财政分配体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9.从社会保障制度看,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属于 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10.《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政府用于救助工作的经费属于 A.财政的扶贫和公共管理支出 B.财政的城市建设支出 C.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D.财政的政权建设支出 某市围绕经济发展培植财源,围绕财源基础强化税收征管的财税工作思路,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全市财政收入连续几年保持了较高的发展势头。连续两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赤字300万元。据此回答11~12题。 11.材料表明 A.财政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B.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 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D.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12.材料中的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总结背诵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主观题必背 1、按劳分配为主体 (Why)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从生产关系上决定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不能能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根本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Why)意义: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获利竞相迸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造福于人民。 例、政府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刨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拓宽投资渠道,稳定物价,创造有利于使公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 ④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⑤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基金和商业保险等金融市场,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并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鼓励公民投资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努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Why)例,说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这决定了目前我国必须实行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②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现阶段,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按劳分配就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也就必然会有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社会公平 (Why)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书本) (How)如何实现收分配的公平?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化比重是实现社会 (书本) 1.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主要表现: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④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或为什么要重视分配不公?) (1)理论依据: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2)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最新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外汇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 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货币产生的原因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神奇的货币 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货 币 的 发 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1、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者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优点: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我国汇率的表示: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意义 商品 含义C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人们劳动的交换,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让渡 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 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如何, 关系着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1

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3单元过关检测

单元过关检测(三) (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 A.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够完善 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且多层次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同 D.劳动者处于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解析:选B。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我国实行此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 2.某家庭有甲、乙两劳动力,在城镇化建设中,该家庭承包的6亩地以每年每亩1 100元转包给一私营农业公司经营。当年该公司聘用甲在公司打工,月工资1 200元;乙在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工作,工资、薪金年收入30 000元,当年乙专利技术转让所得为3 000元。则该家庭当年按要素分配所得为( ) A.1.55万元B.2.4万元 C.1.74万元D.4.85万元 解析:选B。该家庭承包的土地转包给他人获得的收入是按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所得,为1 100×6=6 600元,甲在私营农业公司打工,工资收入是按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年收入为1 200×12=14 400元,乙在国有企业上班的工资、薪金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乙的专利技术转让所得是按要素分配中的按技术要素分配所得,为3 000元,则该家庭当年按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为6 600+14 400+3 000=24 000元,B正确。 3.(2020·衡水开学联考)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收入相对合理;在0.4-0.5之间,收入差距较大。2016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大于0.46。若要使我国的基尼系数下降至0.3-0.4之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 ②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③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单元优化总结 [备选答案] ①生产要素 ②按劳分配 ③分配政策 ④用之于民 ⑤再分配 ⑥资源合理配置 ⑦骗税 ⑧无偿性 ⑨个人所得税 [答案提示] A-②B-① C-⑤D-⑥ E-③F-⑧ G-⑨H-④ I-⑦

收入分配公平 (1)上述材料(或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 (3)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4)结合材料,请你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提几点建议。 (1)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表现。 提示城乡+群体+区域+行业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不合理。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④行业差距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关注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示本质+共同富裕+效率+科学发展观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怎样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提示经济发展+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财政作用+社会保障+科学发展观 ①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收入。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保证。③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⑤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

2019年高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歙县二中高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20101212 班号______ 姓名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60分)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 ①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②由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③由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④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劳动特点决定的 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我国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 A.按劳分配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够创造商品价值 C.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 3.“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做一块蛋糕,那么制作好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好蛋糕同样值得重视。”这说明()A.要注重生产和积累的关系B.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C.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4.小张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1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其中,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A.4万元、3万元B.5万元、2万元C.5万元、3万元D.4万元、2万元 5.“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这是较为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要求() 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社会公平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当一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收入分化加速的时期。我国当前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现象,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②鼓励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④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流动市场 A.①③B.①③④C.③④D.②④ 7.冬季居民的供热取暖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在居民供热费提高的同时,政府加大了财政补贴的力度,对低保户和患大病低保边缘家庭补助费提高了十余倍。这反映出() ①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②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③政府积极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④政府切实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8.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10月9日起,暂停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2008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存款类金属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联袂出击,这() ①有利于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②有利于缓解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③有利于根本上遏制通货膨胀④有利于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③ 9.经过初步预算,全程共约1318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投资额在1500亿元以上,其中国家财政负担1100亿。国家通过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乌丹一中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某三口之家2007年9月收入共6258元。父亲在国有商场工作,工资收入1000元;母亲在集体企业工作,工资收入900元;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2300元,此外还有股票收入1200元,政府公债收入528元,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收入330元。回答1—2题。 1.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该家庭收入中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有________元,属于按劳分配所得有_______元。 A.2058 4200 B.3500 1000 C.4358 1900 D.3830 2428 3.“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理应得到保护。”下列各项中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 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 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A.只有在公有制内部才能实行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内部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B.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仅仅表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 C.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D.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对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理解不准确的是 A.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B.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这个分配方式的直接原因 C.它是对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D.它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但也不是普通的一种方式,是在其中居主体地位6.“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个原则的提出 ①是对以往分配制度改革理解的深化 ②承认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③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完善 ④目的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7.报告中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下列选项符合这个要求的是①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②完善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 ③转让股票和国债④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有人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分好蛋糕促和谐”。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来理解,此观点 ①指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性②看到公平是提升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没看到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④认为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别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提升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③扩大财产性收入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对财政的理解准确的是: ①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②财政具有强制性 ③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④财政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11.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 ①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②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③努力搞好税收工作④扩大积累,抑制消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国家财政收入过少: ①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②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 ③降低国家宏观调控水平④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13.右边漫画启示我们在分配体制改革中,应做到 A.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B.努力扩大生产,把蛋糕做大 C.缩小收入差别,更加注重效率 D.坚持效率优先,持续拉开差别 14.2012年7月1日,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全面启动,数亿城乡居民都将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说明 A.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B.我国在初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C.国家财政具有促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国家财政是促动社会公平、保障人们生活的物质保障 为了遏制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指经济运动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信贷持续增长等经济矛盾,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据此回答15—1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