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发展诉求_大学教育应有的内涵_兼论大学闲暇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服务发展诉求_大学教育应有的内涵_兼论大学闲暇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服务发展诉求_大学教育应有的内涵_兼论大学闲暇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文章编号]1009-3729(2009)01-0074-04

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认为,一个普遍有闲的时代正在到来。西方发达国家现已进入休闲社会,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将与工作、劳动、学习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一种方式。可是,对于闲暇时间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引导,在我国几乎是一片空白。作为未来国家建设中流砥柱的大学生,其闲暇生活质量的高低,对于情操陶冶、个性舒展等意义重大。因此,

高校应该重视闲暇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提升做人的道德境界,赋予大学生个人生活以更积极的意义。

一、教育是服务人的现实关切与发展诉求的统一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连接个体、超个体社会经验和社会组织的中

介,教育的功能、意义与价值应该是全面而丰富的。教育活动不仅要实现人的社会化,向人传递超个体的社会经验,以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要使人

“人”化,充盈人的内心世界;不仅要使人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而且要使人成为他自己、成为能够充分享用生活的个体。完整的教育功能不仅要使人适应社会,而且要促进人发展;不仅有工具意义,而且有享用价值,是服务人的现实关切与发展诉求的有机统一;既要向人传递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以更好地改造世界,又要让人学会体验生活的快乐,体会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成果。

关于教育目的,学术界有两种具代表性的观点: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我们所培养的人应当不仅具备适应未

服务发展诉求:大学教育应有的内涵

———兼论大学闲暇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李贵成

(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服务人的现实关切与发展诉求的统一。高校开展闲暇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素养,有利于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审美能力,有利于其个性和谐化发展并加快其社会化进程。高校通过闲暇教育服务人的发展诉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闲暇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议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闲暇理念及享受闲暇的能力;积极营造大学的闲暇文化氛围;优化社会环境,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等。[关键词]发展诉求;闲暇教育;现实关切[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12-1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项目(FGB070434)[作者简介]李贵成(1971—),男,河南省罗山县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活质量。

第10卷第1期2009年2月

Vol.10No.1Feb.2009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 )

第1期

来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具备感受现时生活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对于个人的生活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造就个人的幸福。这体现了教育是服务人的现实关切与发展诉求的统一。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看到了自身的伟大力量,而这种力量在直观上来自于人类创造的工具,于是工具理性几乎霸占了整个人类的理性世界,而价值理性则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所规定的交换行为及对利益的追逐,使人们容易屈从于外在物质的制约,往往只在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思考问题,不再去寻找超越现实利益的生活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还容易使人功利化,使人们不再去思考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作为一种社会建制,高等教育也深受这种以物质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当代高等教育完整功能的严重缺失——

—大学生所接受的是关于生存技能的教育,而对人本身的发展需要则置之不理。由此导致了高等教育中的一系列怪现象:教学方法上,以课堂为中心,走灌输主义路线;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强调技能,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教学评价上,看重学生量化出来的分数,以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办学质量;教学效果上,出现了只会操纵课本、使用机器的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当高等教育仅仅停留在迎合社会的功利性需要层次上时,它就无暇思考和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理想和生活世界的需要,其结果必然是“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它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神圣尺度,把一切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获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造成了人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1]如此一来,大学就成为可怜的生存工具,上大学变成了一种就业砝码,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种忽视了终极目标的教育,缺乏对人的发展诉求的关注,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

高等教育固然离不开为谋生服务的功利性,但是单纯为谋生服务的教育模式将不再适应当代

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要为人们的“乐生”提供服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方面的辨别力,否则,他——

—连同他的专业知识——

—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因此,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得到拓展和提升。而大学的本性正是充当“社会文明的灯塔”。因为它有着自身特有的品质:一是“它提出了一种毫不动摇的忠诚于探索精神的宗教”[3];二是“始终致力于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不断建立和维持平衡”[4]。教育天生就是与人的发展诉求相连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人”的本质的完善,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对自由的追寻中不断超越自己,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5]

二、服务发展诉求视角下开展闲暇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素养

与传统教育以谋生为主要目的相区别,闲暇教育则以“乐生”为其本质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在《伦理学》中指出:“幸福被认为是凭借闲暇的,因为我们忙忙碌碌正是为了能够闲暇。”[6]闲暇以自由为基础,闲暇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愉悦身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个人性和自主性。闲暇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素养,提高他们享受生活的能力,转变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更好地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闲暇时间是“检验人的生存状况、生命质量、精神态度的试剂”[7]。美国学者拉格内森认为:“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个性和这个民族的效率。”因此他认为,“闲暇教育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一个附带的任务”。[8]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这个观点相当重要。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爱因斯坦曾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

李贵成:服务发展诉求:大学教育应有的内涵75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够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方面的辨别力。”[2]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为自由开放的闲暇教育。首先,闲暇教育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自己闲暇行为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和自制、自律的能力,引导他们健康地、高效地安排他们的闲暇生活。其次,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即对话式,是采取一种不断接近的方式来达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的。在闲暇生活中,由于活动主体——

—大学生是平等的,因而道德交流对话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强制、硬性灌输的,而是民主与开放的,在此过程中的道德教育也就充满了人性的关怀。最后,强调自我教育,这也是现代道德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在闲暇中,大学生能获得独处的时间用以思考人生与社会,通过对自由时间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自主意志和参与意识,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发展。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闲暇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学意义上有助于提升人的素质,使人超越社会、超越自然、超越自身,从而成为自由的人。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审美活动才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只有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9]因此,人们应该摒弃闲暇即慵惰、偷懒、酗酒等陈旧的观念,从人的感性解放与精神需求的高度上认识闲暇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进而使人生之闲暇活动在生命哲学的层面上展开,实现人的精神和个性的解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生产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生产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人不仅是按照需要的法则,而且是按照“美的法则”来组织一切劳动生产。[10]这一本质特征也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类的这种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除课堂传授外,闲暇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闲暇教育中,可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诸如读名著、听音乐、看电影、参观画展、参加健美运动等审美活动,亲身体验

自然美、艺术美,准确把握审美标准,正确理解审美判断,在审美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培养其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品性。

4.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和谐化发展并加快其社会化进程

一方面,闲暇活动的自由性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和谐化发展。闲暇作为人的生命的自觉与个性的和谐发展,要经历从生理体能的要求,到生存消费的需求,再到文化精神诉求的过程,即从物质需要上升到精神需要。这种新的追求可以提高生命质量,使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张扬。大学是培养人的高尚品格的地方,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对于陶冶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闲暇活动的开放性有利于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塑造为一个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并拥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则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逐渐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现有的教材不可能囊括。在闲暇教育中,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到真实的社会,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也弥补了以教室为中心的现行教育模式所难以实现的教育功能。

三、在闲暇教育中服务发展诉求的有效途径

1.将闲暇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议程

首先,应制定闲暇教育计划。高校应当破除“闲则生非”的陈旧观念,从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闲暇教育的重要性,把闲暇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闲暇教育计划须以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旨归,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确定闲暇教育计划的构成。其次,培养从事闲暇教育的专业教师。闲暇教育有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必须有专门的教师来从事这一教育工作。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并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再次,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研制闲暇教育课程。应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及家庭的教育资

76··

第1期[参

考文献]

[1]

郝德永.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J].东北师大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4.

[2][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许良英,

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3][美]约翰·S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3.[4]北京大学.21世纪的大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122.

[5]邵方益.终极关怀视野下高职学生的闲暇教育[J].教

育探索,2008(5):16.

[6][美]莫蒂默·艾勒,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

[M].《西方思想宝库》编委会,译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645.

[7]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社,2004:231.[8][英]曼蒂,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

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9.[9][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郜

元宝,译.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51.[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9:97.[11]朱正平,熊志庆.试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实施措施[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1):76.

源,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大学自身的办学特点,研制出切实可行的闲暇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课程内容要广泛、有针对性,尽量涵盖大学生闲暇活动的所有领域,并且要有针对闲暇理念、闲暇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要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设计要体现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积极营造大学的闲暇文化氛围

搞好闲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把闲暇当做一种文化存在来看待,并赋予其全面的文化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全面文化性和相对独立性是指,高校中的闲暇文化应当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

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具备文化的基本构成。培养大学生的闲暇意识、闲暇习惯等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在器物层面,

高校应该主动地建造、创设、挖掘闲暇生活的场地、空间和设施,尽可能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营造广阔的天地;在制度层面,高校可以借鉴各种规范人们劳动的机制,构建大学闲暇生活的制度空间,以起到必要的导向和规约作用,同时也保证各种力量在提升大学生闲暇生活中的职责;在行为层面,则重视高校中各级各类人员的行为的表率作用,重视各种舆论对大学生闲暇行为方式的引导和制约。[11]把闲暇作为一种文化来建设,关键是要营造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既是隐性的,也是弹性的,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与学风、广播、报刊等方面;这种氛围既可激发人的灵感,又可使人摆脱物欲的支配,充分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使青年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

3.优化社会环境,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吧、台球室、

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禁止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当前要特别密切关注网络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

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无政府性、虚拟性以及隐藏在信息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给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强烈冲击。因此,应制定有关管理法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洁净的网络文化空间。

此外,应该把社区教育作为实施闲暇教育的有效途径与场所。一是要开发好社区闲暇教育资源,重视和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影剧院、公园等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以开发利用。这些社区的休闲场所要增加向大学生开放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二是高校要积极引导社区里的娱乐机构,给大学生营造一个有去处、

有玩处、有书读、有事干,在愉悦中获益的社区文化氛围。三是社区应与高校“联姻”,有计划地共同组织健康文明的社区闲暇活动,引导社区成员与大学生在社区闲暇活动中,树立积极向上和求真、

向善、趋美的闲暇生活价值观,进而达到健康身心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李贵成:服务发展诉求:大学教育应有的内涵7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