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十二五”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十二五”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十二五”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中国人口十三亿,其中农业人口占了八亿,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是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就像一个成年人了,而农村的发展正值少年。我们应该关心这个少年让他茁壮成长。

三农为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至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并且政府工作中“三农”连续几年作为一号文件去执行的。“十二五”规划中,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

“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很多的政策,针对国家提出的问题我个人作出了以下分析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在政治方面:“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提高农民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政府为农民搭建平台,让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明白的了解国家的政策。这样就有利于农民参加政治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真真体会到党或国家的好政策。

基层民主自治是我国在农村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民主与自治是两个主题,我认为民主是自治的前提和保证,自治是民主的结果。我现在以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兴隆村为例该如何做到民主与自治。兴隆村有七百多村民,山林一千多亩,水田四百多亩,矿山一处。生活水平都已经达到小康。

1、在公共资源分配方面,存在小团体主义,领导说了算,这就会导致寻租,导致腐败问题。

在兴隆村矿山开采权转让问题上,村委会给村民的交代是每吨矿石一元钱,村民年底分红。在价格的制定上村委会未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进行商议。解决此问题就得发扬“草根民主”,即发挥普通民众的智慧,集合老百姓的合理意见去解决公共事件,维护集体利益。鼓励百姓提出想法,建立奖励机制。减少村民们“12只老鼠咬猫子,谁敢先上”的搭便车行为。只有发扬了村民们的“草根民主性”才能杜绝村领导的腐败行为。维护大家的利益。

2、在干部选举方面,理性而无知的现象普遍存在。

村委选举是关系到每一个村民利益的事,但选举权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画个圈圈,打个勾勾的事。很多的村民在选举前都不曾仔细的衡量各候选人,在选举现场,看到别人选那个候选人自己就跟着选的村民很多。这种现象会导致多种利

益团体的出现,导致了亲属关系、连带关系在选举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引进竞选制度,这种竞选制度不是西方的那种制度。这就需政府政府搭建平台,转变选举的程序,第一步不是政府确定候选人,而是候选人自荐。第二步各自荐候选人上每位村民家中进行家访。第三步各候选人在选举前进行上任工作报告会,村民们进行听证。其中报告内容必须上任后如何开展工作,为村民们办哪些实事。第四步村民们通过听证后选出一位最适合的村主任。这种方法充分发挥选举的作用,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同时有利于村民对村干部的监督。

3、在民主监督方面,大家存在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逃避思想,不敢面对强权。

由于在对国家法律和国家政策缺少关注与了解。农民的保守观念、宗法观念、封建等级观念大大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在受到屈辱与侵害之后,不敢见官,缺乏披露事实真相的手段。在农村地区存在村干部利用职权变卖公共财产,贪污公款。大吃大喝,仗势欺人等现象。群众敢怒不敢言。所以在农村我们一定要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利用法律保护合法的权益,进行民主监督。实行村务公开制度,群众监督本村的财政,让村民们了解每一笔支出的去向。

4、农民缺少参与政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工人有工会对其权益进行保护与维护。而对于农民这一个群体,没有一个农民自建组织为其谋利益。所以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农民应该成立一个自己的组织。在农村应该以村为单位成立一个维权与监督组织,及时为村民们讲解国家政策,为村民们解决矛盾,化解纠纷。同时监督村委会的工作。

二、经济方面:坚持去同存异,发展特色产业,以品牌搭台,质量唱戏。(以长安镇为例)

长安镇位于陕南东大门,西距平利县城8公里,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毗邻,海拔464米--1200米,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50天,年平均降水量850mm左右,属温热半湿润区。308省道穿境而过,“安平”高速正在规划建设中。全镇国土面积22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8755人。

1、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特色农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平利县的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兴盛,原来县城周边的耕地与菜地都被征做成了建筑用地。随着县城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很多都进入的县城。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对农产品的消费,所以长安镇规划好个农产品的产区。例如:高峰村离县城最近的一个村,交通便利,到达县城只需要十五分钟的车程,在这个村就可以发展蔬菜大棚特色农业产业。金石村的耕地土壤肥沃,面积广大,可以建一个土豆、红薯生产基地。

农业的发展,依靠的技术与政策。镇政府应该总体布局,合理规划。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凭借技术提高农业。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拓市场,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建立技能培训班,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在各村指导村民种植生产。农业的投资成本是较高,政府应该动用多种渠道集资融资,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以工促农。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执行,加大对农业的补贴,为农产品寻求市场。在市场拓展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促进菜农与菜贩的合作,建立对口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菜农对市场的了解,防止了盲目生产的情况。同时,生产的产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增加了菜农的收入。

二、由政府出面,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形成按需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直

接与企业挂钩,企业直接投资农业生产,农户按企业的要求生产,农产品由企业一律收购,加少了产品积压的风险,提高了农民们的收入水平。

2、发展特色经济产业,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长安镇的特色经济产业是茶业,包括绿茶与绞股蓝茶。围绕绿色兴产业,依托资源办工业。长安镇现在有茶饮园1.35万亩、茶庄3座、茶叶加工厂6家、年产值达千万元的茶饮龙头企业。

在特色经济的发展上政府要以整体为根本,从少数到多数。政府首先扶持几个产业大户,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发动整体种植特色产品,建立加工工厂。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的开拓,在这方面政府要充分做好宣传与监督工作。

一、镇政府应该加强对上级部门的沟通。通过上级部门的支持与帮助,申请

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宣传。例如,茶文化节、茶产品销售展、茶话会、农

家乐、驿站茶馆等。

二、政府组织人员到外地茶业发展成熟产地学习,选派乡镇企业的经理到外

地企业参观学习。

三、引进销售人才与技术人员,到外地推销和发展合作人与公司。

四、加强对企业产品生产的监督。

3、引进环保小资企业,促使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

小资企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好处,而且成立的限制条件少,这样的小企业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农产品加工。既利于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又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

4、整合土地资源与经济林业,发展规模经济。

当地政府应该把因外出务工和劳动能力不足导致的剩余田地进行整合,实行土地流转承包制。将田承包绞股蓝茶种植大户,将地承包给烤烟种植大户,这样既充分地利用了田地,有提高了规模效益,增加了当地的GDP。

三、公共建设方面:利民工程,造福子孙。

1、抓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

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不是看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而是看当地的人才有多少。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设施,提高师资质量。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型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农村医疗设施极其落后,医生的水平低现象普遍,小病治不好,大病治不了。所以必须加强农村医疗方面的建设,确保农民的身体健康。

2、完善农民的养老制度。

农民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特别是我国,在2003年以前,我国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国家强大了,富裕了,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补偿农民。现在农村经济发展较慢,收入水平不高,养老问题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国家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好了同时也解决的增强农村消费能力的问题,增强了农民的消费信心,扩大了内需,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完善道路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路的通达度代表着该地区与外界联系的情况。现在有很多农村地区道路狭窄且很多都是泥路导致了与外界接触少,消息封闭,农产品外运困难,从而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政府要发展当地经济首先得把路修好,实现村村通大路,户户连大路。这样才能吸引投资商,搞活当地经济,发展特色产业。

文献综述

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农村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

2、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国内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差距。

3、加速科技和体制创新,增强竞争力,迎接挑战,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韩俊《“十二五”时期“三农”政策基本走向》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社会制度,为农村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第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政策上,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向性问题:

1、土地定权,农民定心。

2、农地农有,农地农用。

3、家中有地,进退有据。

4、土地收益,城乡共享。

第二,在保障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二、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十二五”及其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是: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必须把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作为我国农业政策的一条“底线”。

三、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

首先,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其次,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充分就业。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五、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解宗方张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思考》

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思考与对策建议

(一)落实方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确立主体:以农民为主体,促进农民发展。

A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B 提高农民素质。

C 培育新型农民.

(三)夯实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基础。

(四)抓住关键: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

从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三农”的问题。

(一)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支持“三农”的政策性投入,国家要建立政策性

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国家的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一些农业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后,商业金融要及时给予配套资金。对于长期只存不贷或达不到存贷比例的商业金融营业网点,要强行退出市场,遏制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的做法。

(三)扶持农村信用社建康发展,提高支农能力。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那些认为农村信用社不是国营的金融机构,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的思想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不了解,其结果是导致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崩溃,甚至出现全国性的金融灾难。

(四)邮政储蓄组织的资金,大部分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反哺“三农”。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提高其支农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适当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样才能吸纳较多的资金,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闫俊瑛《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二)农民经济利益和平等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后劲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机构固化。

(二)价格剪刀差和不合理的农民税费负担,导致农村资本大量流失。

(三)制度建设滞后。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调整乡镇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二)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三)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力度。

(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

阮建青《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困境、实践与改革思路》

(一)中国最新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践

近年来,在中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与会专家主要讨论了3 个典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模式,即“成都模式”、“嘉兴模式”和“苏州模式”。

1.“成都模式”。成都市从2008 年开始开展了以“还权赋能、农民自主”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一改革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一是确权颁证。二是出台相关法规,搭交易平台。三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平台,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四是在全国率先设立耕地保护基金,用经济手段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增强了农民保护耕地的意识。

2.“嘉兴模式”。嘉兴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嘉兴于2008 年启动实施了“两分两换”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两分两换”是指宅基地与

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等权益。

这一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的试点。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放弃宅基地,并提供多种可选置换形式:一是政府给农户到城镇购买商品房提供货币补贴,二是农户到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置换搬迁安置房,三是农户拿出部分或全部房子到工业园区置换产业用房,用于从事工业生产或出租。第二,实施以承包地换社保的试点。具体来说,就是在坚持和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用地用途不变、农用地量与质不变的基础上,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换保障,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3.“苏州模式”。苏州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三集中”、“三置换”与“三大合作”。“三集中”包括:第一,推进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第二,推进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地在农户间规范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第三,推进农户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三置换”包括:第一,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量化到个人,转化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第二,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或以预征地方式置换基本社会保障;第三,将宅基地使用权及住房所有权参照拆迁或预拆迁办法置换城镇住房,或进行货币化置换,或置换第二第三产业用房,或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三大合作”是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明晰产权、实现资产资源共享的重要机制创新,包含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中国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

1.明晰产权主体。

2.培育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3.实现城乡土地产权对等。

4.保障土地产权的实现。

5.解决好社保和失地农民的问题。

参考资料:

1、“三农”政策新目标: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杜受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2、对若干“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王世炎)

3、发挥财政金融作用支持“三农”持续发展(财政部金融司)

4、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国民待遇缺失问题探讨(杨峰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彭红碧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三农问题(张存生(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思考(解宗方,张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

8、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闫俊瑛山西省神池县农业局)

9、统寿城乡发展夯实三农基础努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王君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

10、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孔文钊中共沧州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河北沧州)

11、2006—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

12、《求知》(第218期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13、《中国农村经济》(阮建青《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困境、实践与改革思路》2011年7月版)

14、《中国农民组织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

15、百度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318402580.html,)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大学生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到了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上。其中首要体现的就是农民的收入,在中国农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增长缓慢,农用材料价格却不断上升,很多的农民种不起地,负担很重。在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在中国加入WTO后,农副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十分堪忧。 农业问题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1999~2003年5年时间里, 全国农产品产量一直没有提高迹象,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出现了持续低下的局面。 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三农图书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近年来“三农”图书出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其总体规模仍然偏小、选题种类仍然过分集中、阅读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对此,笔者提出了建立“三农”图书出版长效机制、加强市场调研、丰富出版形式、拓展新的图书发行渠道等几项改进和发展“三农”图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三农”图书选题策划发行渠道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Books//Zhan X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ations of'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have been achieved,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limited number of topics,not being balanced of the topic structures,old-fashioned forms of conten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suggests to establish effective'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publication system,reinforce market research, improve publication forms,develop new distribution channels 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Key words"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publication; topics planning;distribution channels Author's address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310006,Hangzhou,Zhejiang,China “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民和农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注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加大农村建设投入,促进农业增长、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1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写到,新闻出版业发展承载七项重点任务之一即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让出版业更好地服务“三农”,做好“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以及出版发行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落实,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1“三农”图书出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强,我国各地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都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推行的农家书屋工程,为“三农”图书出版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全国新闻出版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和部署,纷纷积极加入到“三农”图书出版的行列,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大力推动了我国“三农”图书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选题数量实现连年增长,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从2007年开始,全国每年申报的“三农”图书选题都在7000种左右[1]。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3月份的报道,2011年“三农”图书选题已经达到7766种,涉足“三农”类选题的出版单位有397家,约占全国出版单位总量的68%[2]。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形成了主次分明、协力共进的大格局,即农业专业出版社和科技出版社为主要力量,各省(区、市)人民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为重要组成部分,社科、文艺、教育等出版社也积极参与[2]。 (2)选题结构呈细分走势,选题质量提高很快 首先,选题越来越多地呈细分走势。各地方科技出版社集合地方出版资源,结合当地农产品特色和新农村特点,出版了大量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三农”图书,为地方经济服务。其次,在选题内容和读者对象上,出版社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设计,大大增强了选题的针对性和阅读性。第三,将许多新的推广技术和最新成果转化为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选题介绍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为农业产业升级打基础;将更多的致富信息、开店管理经验和纠纷解决案例等等汇编后转化成实用的参考指南,为农民提高生活水平支招,帮助解决农民生活上的困难。 纵观近年来的“三农”图书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见可喜的一面,但是还应该积极面对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农”图书在规模和数量上仍然相对过小 虽然近年来“三农”选题规模和数量实现连年增长,但是相比于全国每年出版近20万种图书这一出版量而言,“三农”图书在规模和数量上仍然相对过小,不能满足占全国人口61.5%的8亿农民的实际需求,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极不协调[3],急需进一步扩大。 (2)“三农”图书选题种类仍然过分集中 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的沈银书、刘建等将农民阅读需求分为科技需求、致富信息需求、法律法规知识需求、经营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浙江·杭州310006)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9-0001-03 1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 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 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 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 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 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 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 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 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 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 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 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 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 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广东肇庆中学2018届高三政治专题复习:乡村振兴战略主观题汇编(原卷版)

“乡村振兴战略”时政专题 【问答题汇集】 1. (湖南十四校)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产业扶贫为什么能增加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动能。 2. (“石家庄一模”)过去五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在1.2万亿斤以上,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迭95%,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累计增长超过50%。但是,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概括过去五年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并说明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振兴实体经济,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筑牢根基。为此,我们要把振兴实体经济放在工作全局的战略位置。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强调振兴实体经济的理由 4.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4日正式公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已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关注三农问题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并就如何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 5.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省佛山市南庄镇紫南村,多年前就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列。 紫南村曾经以陶瓷为支柱性产业,工业化让该村一度灰霾遍地。2007年左右,南庄镇全年村民人均分红4000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 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

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②。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农业(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 2019.7 2015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 农业(2015?新课标II卷)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1.D 2.D 3.A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考查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地域类型。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为背景,分析判断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变化。第一小题抓住“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湿地减少,地面建筑物增加,选对不难;第二小题注意区别“花基、菜基”和“桑基、蔗基”的差异,“花基、菜基”主要面向城市市场,经济效益高,需要的劳动力多;第三小题分析时注意结合材料,“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指出了转变的主要原因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业发展方向的变化。

我国三农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各级政府未来的“三农”政策提出了一些诚恳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第三次农业普查问题解答三份大汇编附全答案

20XX年第三次农业普查问题解答三份大汇 编附全答案 第三次农业普查问题解答一 1、“失地”户算不算普查对象? 答:“失地”住户就是原有的土地被完全征用的住户,包括20XX年度土地被完全征用的住户。他们虽然居住在农村,但要看实际情况来定。一是他们已经没有确权(承包)的土地了,所以不是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这类对象。二是要看他们是不是经营农、林、牧、渔业或农林牧渔服务业,如果经营,当然是普查对象;如果不经营则不是普查对象。 2、全村迁移或拆迁,年初还经营农业活动,现在没有经营了,是否需要填写普查表? 答:根据实际情况来填写:(1)凡是20XX年度内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即使是季节性生产)都要进行普查登记;(2)普查标准时点还拥有确权(承包)土地的村民应进行普查登记;(3)该村委会还要填报行政村普查表。 3、土地“双置换”的住户是什么类型的住户? 答:土地双置换的住户是指承包土地置换为社会保障、宅基地置换为居住小区的情况,可以说是脱“农”入“城”的一种方式,可以看成是居住在城里的住户,不作为有确权(承包)土地的普查对象。如果该住户经营农、林、牧、渔业或农林牧渔服务业,则为农业经营户,是普查对象。 4、村集体采用土地经营权招标,未中标的农户算不算普查对象? 答:分两种情况,一是未中标的农户暂时没有经营农业,但有集体分得的确权(承包)

土地(耕地),其经营权暂时交给集体并转给他人,集体还要按其确权(承包)地数量进行年末分红。因此,未中标的农户也是普查对象,确权(承包)土地(耕地)的数量按分红依据的数量填报,同时将其数量填在“流出面积”项下。二是集体已将土地经营权完全收回,村民没有中标,也没有实际确权(承包)土地,只在集体领取分红,这些村民如果不经营农业,则不作为普查对象。 5、没有“普查区”的普查对象如何登记? 答:方案中规定凡是有普查对象的地区都应设立普查区,所以从原则上说没有脱离普查区的普查对象。所谓没有“普查区”的普查对象,是指符合条件的普查对象是少数、零星情况的地区。这些地方可以不设立普查相关组织,也可不绘制草图及填报摸底表,由县或乡镇农业普查机构直接对普查对象进行登记,但要在普查表中“普查区名称、代码”项上填上普查对象所在地的“村(居委会)”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标准代码,如果是农户或规模户,还要补上小区码,即“01”。 6、普查区内的城镇居民区、大专院校宿舍等城镇化建筑是否属于摸底范围? 答:靠近城市的普查区,有很多城市居民的居住小区、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城市务工人员的宿舍、大型集散市场等,这些建筑可不纳入农业普查的摸底范围,只在普查区、普查小区草图上标明。在这些普查区内,可采用以户籍找人,或以农业经营场所(大田、设施、圈舍、池塘等)找人的方法进行摸底,确保不要遗漏农业普查对象。 7、清查摸底时,普通户、规模户、经营单位要不要编住宅编号和住户编号,如果编号了,在同一个普查小区会跟普通农户混在一起,到时候PDA录入会不会出现问题?PDA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调查对象:常住在三合村的村民 调查方法: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三,村民自治徘徊不前,难以取得突破。 第四,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人地比例关系来分析了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人地关系对于农业、农民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人地比例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和土地本身的功能。 (二)体制原因: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体制原因,这是学术界基本一致的观点。这一政治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国家在户籍身份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所实行的城乡分离的政策。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与农村税费改革(一)政治制度安排——村民自治 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设计首先是从政治领域开始的,这就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从1980年中国农村出现第一个村委会自发诞生,到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成为由政府推进的法律行为。现在,村民自治已经从初始时期单一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到与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 但是,村民自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委关系失调和乡村关系紧张。在两委关系问题上,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对两委关系规定的过于原则、笼统、不明确。以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权力来源不同,造成了两委关系的失调,表现出“党强村强”、“党弱村强”、“党强村弱”以及党弱村弱”等多种类型。在乡村关系上,

高考地理全国卷综合题汇编(2010~2020)·农业专题

高考地理综合题汇编(全国卷2010~2020)·农业 2020年10月(2010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36分)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a b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2010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36分) 下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24分) (2010年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Ⅰ,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8分)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6分)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 (2012年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