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_历史与阶级意识_的黑格尔主义定向

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_历史与阶级意识_的黑格尔主义定向
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_历史与阶级意识_的黑格尔主义定向

收稿日期:2002-08-20

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黑格尔主义定向

吴晓明

关键词:卢卡奇;存在论;黑格尔主义

摘 要: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之一,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存在论的根基方面。这部著作的成绩不仅在于抨击了“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定向(特别指证了此一定向将马克思知性科学化的巨大危险),而且在于它实际上从多方面触到了至关重要也至为迫切的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的根基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这部著作本身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定向却止于黑格尔:就其存在论境域的整体而言从属于黑格尔,就其零散突破的精妙见解而言复归于黑格尔。而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卢卡奇的这部著作未能真正理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根本前提及其全部天真性,未能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击穿意识的内在性,未能决定性地终止

存在论建构的知识论(或“范畴方式”

)路向。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3)01-0017-07

《历史与阶级意识》在20世纪哲学文献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它在马克思哲学之解释定向上的重要性尤其昭彰显著,以至于被称之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但是,这部著作的性质却往往被错估了,它主要被理解为认识论、尤其是方法论性质的;甚至作者本人的提法也是如此,它的副标题即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然而事实上,《历史与阶级意识》在今天看来,其重要性完全是在存在论的基础方面(或者用传统哲学术语来说,在形而上学方面),正像康德的第一批判,虽则往往被看作是认识论的著作,但其主旨却是为“未来形而上学”奠基的。卢卡奇这部著作在存在论基础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取得的那些进展和成绩,而且尤其在于其历史地呈现出来的界限;或者换句话说,不仅在于它提出的问题积极地

开启了马克思哲学解释的富于成果的路径,而且尤其在于其把握问题的存在论基础及定向如何在今天显露出内在薄弱以及在问题之根基处的无能为力。因此,本论文的意图就是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存在论定向进行批判性的阐述,并从而引申其对于当代哲学之核心问题———特别是对于马克思哲学之当代阐述的意义和教训。

在对于马克思哲学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阐释方面,《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立场是有意识地针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或者用卢卡奇的话来说,是批判性地针对“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的。这种差别或对立可以非常简要且富有提示性地概括在下述选言判断中:对于马克思哲学之根基

?

71?哲学与文化

的领会与理解,究竟是费尔巴哈还是黑格尔?具有本质的重要性。这里的问题可以———事实上也经常———非常皮相地来理解,而皮相的理解也总是把无原则的调和当作胜人一筹的见地:费尔巴哈加上黑格尔,据说在这附加中就出现了一个马克思;当然,这里仍然允许有许多差异———那就是费尔巴哈“因素”与黑格尔“因素”的配比,仿佛一杯水中究竟应当放多少糖以及多少香精方才合适一样。

大体说来,卢卡奇对问题的提法是完全超出这种皮相理解的。他在1967年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所撰的新版序言中写到:普列汉诺夫等人“过高估计了费尔巴哈作为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中介的作用”;因为真正说来,“马克思直接衔接着黑格尔”;或者换句话说,“马克思的理论工作直接衔接着黑格尔遗留下来的理论线索”。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对任何想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是一项迫切的义务。《历史与阶级意识》代表了当时想要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恢复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本质的也许

是最激进的尝试”。

[1](P15-16,32)这当然不只是一个思想史或哲学史方面的问题。在卢卡奇看来,复活黑格尔的辩证法最有力地打击了机会主义传统,因为在第二国际理论家那里把马克思思想知性科学化所潜伏着的巨大危险———即消除其真正实践批判的那一向度而使之成为完全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事实上,在现代性的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中,这种危险性是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的(它甚至始终是一种最基本的危险性),尽管这种把马克思思想知性科学化的企图总是伴随着使之价值化或宗教化的因素作为其必然的补充。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卢卡奇将“总体”在方法论上的核心地位与经济的优先性(因为经济决定论乃是知性科学化的一种基本样式)对立起来:“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V orherrschaft ),而是总体的观

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H errschaft ),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

则的支柱(T r ger )”。

[1](P15-16)

虽说卢卡奇后来意识到,他的方法论努力实际上导致了一种黑格尔主义的歪曲,亦即“未能对黑格尔遗产进行彻底唯物主义改造”,但总体原则在方法论上的首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T otalit t )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一

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1](P15)然而,如果更加精详也更加深入地考察起来,我们便不难发现,这里所牵扯到的总体性问题,既不是一个同第二国际理论家进行论战的策略问题,也不完全是一个局限于外在方法论范围内的方式问题。因为,如果这仅仅是一个方法论的方式问题,那么,第一,不要说梅林和普列汉诺夫,即使是第二国际的任何一个理论家都不会予以否认的;第二,在这里也许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黑格尔主义的歪曲”,因为所要复活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开始就已被看作科学中革命原则的支柱;第三,在这样的范围内,总体在方法论上的核心地位就根本不可能与经济的优先性相对立,因为这种优先性是完全可以在总体范畴中获得确认的。

那么,这里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何以在这里会出现理解上如此之大的偏差?我们的回答是:在方法论的理解已被外在化、形式化和中性化之际,这里的问题根本不是所谓的方法论问题,而是存在论的根基问题———无论卢卡奇本人是否清楚地意识到这点。而上述理解上的偏差之所以出现,就因为用已然无关乎痛痒的方法论表述掩盖了至关重要也至为迫切的存在论

?

81?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二卷?第一期 哲学与文化

根基问题。因为只要一谈到“对黑格尔遗产进行彻底唯物主义改造”,只要真正去思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决定性问题的前景”,那么存在论的根基问题便俨然以其自身的严重性绽露出来了。

因此,无论卢卡奇在当时是否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也无论他在问题的提法上是否存在什么策略考虑,《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存在论的基础问题。正是这一核心问题标示出这部著作之全部意义及重要性———它对于马克思哲学之根基阐述直至今天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范围。虽说这部著作本身对问题的提法似乎局限于方法论(时而也提到所谓认识论),但其隐秘的核心并使一切问题围绕着旋转的那个枢轴却恰好是方法论能够立足其上或以之作为前提的存在论基础本身。因为这部著作已然显现出来的意义并不是表明纯粹形式的、外在的和中性的方法论如何能够立足于自身,而是恰好相反,它揭示出一种切中于历史内容的方法论(在此即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绝对必要性,并显现出这样的方法论如何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并且触动到其存在论的根基处。否则的话,卢卡奇就根本不能够—甚至不能指望—去袭击“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历史与阶级意识》也根本不可能在20世纪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必去涉及这部著作大量探讨的“存在”问题———特别是所谓“社会存在”问题,甚至也不必去分辨在该著作关于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之精深的讨论中,究竟哪些属于方法论,哪些属于存在论,而只需指出这一点,即:卢卡奇事实上力图终止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本质重要性,而这样一种终止的努力又根本无关乎方法论上的附加或补充。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中,费尔巴哈的名号正是被当作马克思哲学之一般的存在论基础来使用的(参看梅林),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此一基础并为之输入一种形式化、外在化和中性化的方法论乃是再适宜不过的了。卢卡奇看出并力图指证这种方法论上的附加或补充的不可能性———这是他的深刻之处;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全部讨论立即就逸出方法论范围而达于存在论的根基处了。现在我们要问:卢卡奇的马克思哲学阐释在存在论的根基方面走得究竟有多远?

卢卡奇在其现代性批判中较为深刻的地方在于,他通过黑格尔把握住了这样一点,即形式化的抽象方法只有在近代的知性科学中才实际地占有统治地位,因为数学形式乃是此种科学的本质性和楷模,正像可计算性或数量化乃是近代性的基本原则一样。然而即便是这种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原则本身———它以去除一切实际内容为己任,却仍然包含着十分真实、十分确切的社会历史内容。这正是卢卡奇在“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1](P318)这一命题中刻意要表达的观念。

因此,在卢卡奇看来,终止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之本质重要性的根据就在于: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基础的原则就是“直观的”,因此根本不可能把作为一种“革命的方法”的辩证法外在地输入进去;而对于立足于所谓“自然科学的‘纯’事实”以及“纯粹反思联系(Reflexionszusammen2 hang)”的形而上学来说,辩证法至多只可能作为外在方法———它或者显得是多余的累赘,或者只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或“经济学”的装饰品。[2]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形而上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辩证法),与其说是单纯的方法论的概念,毋宁更准确地说是涉及存在论基础的。

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要害是什么呢?卢卡奇深得要领地指出,是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的二元劈分和二元对立。正是这样一种存在论基础上的形

?

9

1

?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

而上学,导致了全部近代哲学中关于形式和内容、理性和非理性、应然和实然、相对和绝对、自由和必然等等的二律背反。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这篇长文中,卢卡奇颇为周详而深入地考察了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这种基本态势。其间的核心人物是康德;或者用卢卡奇本人的说法,康德完成了18世纪的哲学。因为无论是洛克经由贝克莱而至于休谟的发展,还是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都是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基本问题可以被表述为“感性内容对于理性的、预测的知性形式的关系”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中,“非理性,即理性主义不能把概念内容溶化为理性的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不可溶化性……乃是近代逻辑学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当其它内容的存在和存在方式(das Dasein und das S osein ),则仍旧是

一种完全不可溶化的基本事实。”[1](P183-184)卢

卡奇在此特别指证了近代形而上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二元对立,并把由此而导出的基本困境规定为“事实的不可溶化”问题,规定为“物质的非理性问题”。而康德在处理这一根本问题时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当认识对象的纯形式特征被先验地建立起来之际,由理论理性来解决非理性问题(内容或既定性等等问题)的尝试就不得不终止,或者必须从实践理性的方向上来寻求解决的途径。于是康德的伦理学,便是力图描述作为克服存在概念中二律背反之途径的实践结构。然而这样一种努力,正如黑格尔强有力地指明出来的那样,是仍然保持在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之中,并且是主观主义地失败了的。

卢卡奇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是试图由此构成对全部形而上学的批判———或至少是对全部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在这种近代的形而上学中,共同之点在于主观和客观的二元论,在于思维的主观形式和对象的客观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的(甚至是日益扩大的)鸿沟。存在问题及其所连带的全部二律背反在康德那里没有得到真正

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只是从认识论中被排除出去。因此问题始终是:思维和存在之最终实质上的同一性如何才能得到证明?卢卡奇把这个问题理解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因为这种形而上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无论如何也要通过公开的或隐蔽的神话学的中介而把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证明,最终的本质如何既构成思维对象的核心,又构成思维本身的核心。这种基本态势甚至可以被看成是近代柏拉图主义的根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意识到,单纯的颠倒是无济于事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近代形而上学本身的神话学结构:“李凯尔特有一次把唯物主义称作是颠倒过来的柏拉图主义,他的说法是对的。因为只要思维和存在还保持着它们古老的固定不变的对立的话,只要它们在它们自己的结构中及在相互关系的结构中仍保持不变,那末认为思维是头脑的产物并因此是和经验的对象相一致的观点就同回忆说和理念世

界一样,都是一种神话。”[1](P295-296)

在这里,

我们不仅看到卢卡奇切近地深入到了存在论的基础之中,而且看到他力图终止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哲学阐释中之本质重要性的合理要求(当然,这只是在特定的意义上才是合理的)。事实上,不理解全部形而上学的这种神话学本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就势必停留在晦暗之中;我们甚至可以在这种意义上把上述理解称作是把握马克思存在论基础的“入场券”,因为如果没有这张入场券,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就往往只能是康德性质的,甚至更经常地是前康德性质的。

于是我们看到,与前述对形而上学的批判相对应,卢卡奇的辩证法研究始终具有存在论根基上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谈到了“辩证方法的最核心的本质”,亦即处于辩证法之中心地位的因素———“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强调指出,如果没有这一因

?

02?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二卷?第一期 哲学与文化

素,辩证法就根本不可能是革命的方法。根据这一点,卢卡奇甚至看到了,在近代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包围中,马克思哲学基础的内在分裂及其危险性:“辩证实践的统一体分裂为经验主义和空想主义,分裂为坚持(其直接性没有被消除的)‘事实’和空洞的、与现实、与历史相对立的幻想,它们混杂在一起,成为一种并列的无机混合物。这种分裂日益反映出社会民主党的发展特征。”[1](P50-51,288)

我们现在要回答的是:卢卡奇这些深刻的思想究竟在存在论的基础上走得有多远?换言之,他在力图深究马克思辩证法之核心的研究中究竟达到了何种存在论的境域?我们的回答是:大体而言,虽然超越的意图和努力始终存在,虽然最遥远的边缘也一再被触动过,但却不幸地止于黑格尔。就其存在论境域的整体而言从属于黑格尔,就其零散突破的精妙见解而言复归于黑格尔。

在1967年的新版序言中,除开其他许多方面的自我批评外,卢卡奇坦率承认《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定向是黑格尔主义的。不管这种承认在哲学上的基础是怎样的(亦即不管卢卡奇在哲学上发生了何种转变),他对此一定向之性质的确认却一点也没有说错。该著的核心问题在于:和普列汉诺夫对于“实践”原则的费尔巴哈式的理解相对立,卢卡奇在那里建构了一种“抽象的、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并由此而“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直观之中”。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革命的实践概念表现为一种“夸张的高调”,并且接近于当时流行的“以救世主自居的乌托邦主义”,[1](P12-13)那么不难看出,在与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的对立中,这里得到特别发挥的内容在存在论的基础方面乃是黑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初看起来令人感到困惑和惊讶的是,卢卡奇那么多精湛且是力图批判地超越全部形而上学的思想,何以可能仍然被封闭在作为“形而上学之完成”的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上;何以如此得到强调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最终又在黑格尔的身影中归于湮没无闻。

在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方面,卢卡奇的那种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悲剧性的薄弱之处在于:他所认识到的错误是他无力纠正的,而他已经指证出来的那些根本对立也是他无法真正扬弃的。在这种情况下,滞留于或者复归于形而上学的神话学———虽则黑格尔哲学乃是此种神话学之最后的也是最高的成果———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这种情形,颇有点类似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评论:尼采对于形而上学的反动绝望地陷入形而上学中了;“这种形而上学实际上并没有自绝于它的本质,并且作为形而上学,它从来就不能思考自己的本质。”[3](P771)

事实上,卢卡奇已经清楚地看到,黑格尔哲学尽管包含着在形而上学范围内对于全部二元对立之最优越的调解方案,但是其隐秘的本质却仍然分享着———甚至可以说是集中地承担着———形而上学所固有的内部分裂和对立。卢卡奇引证马克思的话说,黑格尔未能真正克服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的二重性;黑格尔的辩证法(它被称为历史过程内部的真正辩证法)真正说来不过是一种假象———在本质重要的地方,黑格尔并未真正超过康德。因此,黑格尔哲学的最终结果便是成为纯粹的概念神话,在那里,“思维重又落入主体和客体的直观二元论的窠臼之中”。[1](P65,227)这一存在论见地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它确乎抓住了形而上学的根本,并且烛照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近代完成、从而作为“形而上学之一切”的黑格尔哲学的隐幽本质。此种基本的二元论,乃是全部近代形而上学立足其上、并力图使之消弭,但又不断返回并且不断再生产出来的二律背反,从而在其范围内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一切笛卡儿式的“神助说”难道不是源于这种基本困境么?康德所谓“哲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耻辱”———始终

?

1

2

?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

还没有人能够真正证明“我们之外的物的定在(Dasein )”,难道不也是源于这种基本困境么?最后,在黑格尔之后,当胡塞尔说,“内在本身是无可怀疑的。内在如何能够被认识,是可理解的,恰如超越如何能够被认识,

是不可理解的一样”[4](P72)时,难道不是源于

同样的困境么?

这样的基本困境,必是卢卡奇所清楚地看到的;而且,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解决方案(即黑格尔哲学)的神话学性质,也必是卢卡奇所知晓的。因为费尔巴哈就曾经对黑格尔哲学明白无误地说过:唯心主义从来不能真正建立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只是破坏这种统一。至于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批判,那是尽人皆知的:如果说这一哲学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曾经富有内容并且最辉煌、最有成就地扬弃了一切二元对立的话,那么此种扬弃就存在论的根柢而言乃是虚假的。于是我们要问:看到并且知晓这一切的卢卡奇又如何呢?当他试图批判地超越全部形而上学并由此种超越来彰显马克思哲学革命之性质及意义时,他究竟走到了何处?

我们看到他走进了黑格尔的巨大身影之中,在其中徘徊留连却未曾走出来———不是他不想走出来,而是力有未逮不能走出来。举例来说,他把辩证法的核心问题提示为“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提法不仅切中肯綮而且具有原则高度。但是当他把这种辩证关系称

之为“最根本的相互作用”[1](P50)

时,这就让

人感到惊异了;考虑到卢卡奇精通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就更让人感到惊异了。因为黑格尔早就说过,“相互作用”还只是站在概念的门槛上。卢卡奇想要否弃黑格尔的概念神话,亦即想要否弃主客之间辩证关系在黑格尔那里的概念形式(绝对者上帝),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种否弃如果不是真正的超越,那就只能成为一种降格了的理解———而对于黑格尔哲学的任何一种以降格的理解作基础的否弃

图谋,都宿命般地逃脱不出其巨大的规范并成为其一个枝节或片断。诚然,卢卡奇也说过我们不能停留在相互作用这个范畴上,而要达于或深入于“总体”;但这个总体如果不能决定性地超出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性质,那么在缺失或去除概念形式的情况下就只能是“相互作用”。事实上,卢卡奇在引证马克思的两段话并以此指证对黑格尔的决定性超越时,他不过是在援引“相互作用”。其中的一则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

想。”[5](P10)

对于另一段出自《博士论文》的

引文,卢卡奇这样评论道:“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比黑格尔更具体、更坚决地实现了从存在问题及其意义的层次问题向历史的现实的领域,向具体的实践的领

域的过渡。”[1](P199)

这是一种错估,并且它不

是一般思想史意义上的错估。因为马克思

1844年以前的存在论立场还一般地从属于

黑格尔(以及作为黑格尔之一个支脉的费尔巴哈)。而这种错估本身表明,卢卡奇试图超越全部形而上学以揭示马克思哲学之性质与意义的努力,终于还是一般地落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上。所以,卢卡奇本人在1967年的下述说法是真确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于异化问题的实际讨论方式,“是用纯粹黑格尔的精神进行的。尤其是,它的最终哲学基础是在历史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同一的主体—客体。”至于该著对此同一本身的变更,亦即将《现象学》的逻辑—形而上学结构实现在所谓无产阶级的存在和意识中一事,则是一种“想比黑格尔

更加黑格尔的尝试”。[1](P17-18)不难看出,这

里所谓“最终哲学基础”,正是就存在论的根基而言;所谓“比黑格尔更加黑格尔的尝试”,乃是指黑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之扩大与充盈。

因此,《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存在论根基方面的限度在于:它不能(或无能)决定性地超出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性质———这

?

22?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二卷?第一期 哲学与文化

意味着它超不出一般“哲学”或一般形而上学的基本性质;而这种态势又决定着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富有成果和意义的解释仍然从根基上被锁闭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中。诚然,卢卡奇的阐释较之于那些立足于前康德的基地并对之附加无原则的补充来要优越得多,但马克思哲学之终结全部形而上学的伟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却仍然从根本上被遮蔽着(虽然口头上承认并宣布此事是十分容易的;也许它太过容易了,以至于此事还很少从存在论的根基处被深思过)。因此,卢卡奇的局限性就在于:他在对形而上学实施最尖锐的批判和清算时,双脚却一刻也未曾真正离开过形而上学的基地。这种情形在当代绝不罕见,若就其大者言之,则有意志论哲学家尼采、神学家基尔凯郭尔、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等等。他们对黑格尔哲学所实施的颠倒、或翻转、或反动如何终归于形而上学一事,正如马克思把费尔巴哈最终归入黑格尔的支脉一样,或者如海德格尔力图指明的那样:一切关于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如何最稳当地落到了形而上学下面。

然而,从存在论的根基上洞穿形而上学的秘密和本质并使之归于终结一事,是由马克思导其先路并决定性地予以开启的。从哲学的最基本的方面而言,此一决定性的开启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领会并理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根本前提及其全部天真性———即伽达默尔大略言之的所谓“断言的天真”、“概念的天真”以及“反思的天真”。[6](P119-128)第二,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击穿意识的内在性,也就是瓦解作为主体的主体,或作为内在性的主体性。第三,由上述两端而决定性地终止存在论建构的知识论(或“范畴方式”)路向,并从而引导“思”深入于前概念、前逻辑和前反思的世界中(浸润于生活世界之生存论路向)。这样一些方面乃内在于马克思所发动的存在论革命中,而马克思哲学的全部当代意义是最本质地源于这一革命的。当这一切都落在卢卡奇的视野之外时,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及意义是不可能内在巩固地建立起来并得到真切之估量的。我曾在其他一些论文中简要的讨论过上述三个方面,希望很快能够有机会联系着这样一些方面来更加深入地阐述卢卡奇早年的解释框架以及后期的所谓“社会存在本体论”。但研究的主旨仍然在于领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在这里,卢卡奇这一主题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十分有价值的:他的思想———无论是其进展还是退却,也无论是其突破还是局限———把存在论根基的极端重要性尖锐地凸现出来了。因为我坚决主张,在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本及意义方面,问题的核心“始终关乎存在论的根基,关乎此一根基之或脱离、或滞留、或复归形而上学一事。如若此事不明,根基不清,那么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关于其基本性质、关于其当代性或当代意义的任何讨论,都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和内在巩固的。”[7]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5.

[2]卢卡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A].历史与阶级意识

[M].商务印书馆,1995.

[3]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

[4]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6]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7]吴晓明.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J].江

苏社会科学,2002(2).

[作者吴晓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

■责任编辑/卢云昆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

ABSTRACTS

ABSTRACTS

On the Suspension of Political Constructivism

H AN Shui-fa

This paper survey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ng procedures of political constructivism and its premises,the ideal situations and the outcomes of the construction through a com paris on of K ant’s constructivism with Rawls’political constructivism,and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political constructivism,such as the hypothetical character of Rawls’practical reas on,the vicious circle of preconditions and outcome of the construction,the suspension of political con2 structivism that does not play a real role in forming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The paper,thereby,argues that Rawls’politi2 cal constructivism has not accom plished its essential purpose,namely justification of the fair and just basic structure of s oci2 ety in the background of reas onable pluralism.

On Lukács’H 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W U X iao-ming

As one of the m ost significant documents on Marxist philos 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ukács’History and Class C onsciousness’im portance lies,above all,in the aspect of the foundation of ontology.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book are concerned not only with criticizing“Mehring-Плe x a H o B’s orthodox”explanative direction dealing with Marx’s philos ophy(especially pointing out the great danger of this direction treating Marx’s understanding as an unchangeable sub2 ject),but in reality with the m ost im portant and urgent ontological foundation question of Marx’s philos ophy from many as2 pects.I t is a pity,however,this book’s own explanative direction towards Marx’s philos ophy ends at Hegel:it belongs to Hegel judged from the whole situation of its ontology;and it still belongs to Hegel judged from its many scattered w onder ful view points.The critical point here is that Lukács’w ork failed in really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premises and the naive na2 ture of the entire form of metaphysics,in puncturing the inner nature of consciousness,and in decisively terminating the epistem ological(or“notion method’s”)direction constructed by ontology.

On the Confucian and Buddhist Moral Concepts through

a Study of“Xin-xing Theory”

ZH ANG Wen-xun

E ither the C on fucian“Xin2xing Theory”or the Buddhist“Xin2xing Theory”aims at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s ociety and life and the s olu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All m oral standards should become the spiritual need which arises from self2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outside en forcement.“Dev otion”and“self2contem plation”aim at self2m oral2cultivation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managing and saving the w orld.This theory is of s ome reference value to our ong oing s ocialist m oral con2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解学习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历史哲学》是黑格尔1822年在柏林大学时做的世界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黑格尔是一位有“巨大历史感”的思想家,赞扬“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一、 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论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论黑格尔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摘要:黑格尔哲学囊括很多的体系,其中有历史哲学、辩证法、形而上学、法哲学、自然哲学、逻辑学等等。其中很多分支经过黑格尔学派的发展补充,都 日臻完善,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天也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在 将来也有可供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主要从黑格尔哲学内容、体系、内涵,去分 析黑格尔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世界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地位 随着时间的过去,尤其是一批又一批的黑格尔学派和各大哲学家对黑格尔哲学 的补充与发展以及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哲学在今天,再次为社会所正视,也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再次展开对黑格尔哲学以及黑格尔其人的研究。如今,对于 黑格尔哲学的各种研究充塞在很多媒体之上,但是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概括却是 比较少,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定位也没有明确,因为很多的研究和探讨主要是对 于黑格尔哲学某方面的批判与继承。而且,黑格尔哲学的确是囊括社会很多方面,想要全面的研究会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本文从各个方面去为黑格尔哲学 在哲学史上给予一个定位。 1.黑格尔哲学 在这里,主要阐述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内容以及其内涵。今天,对于黑格 尔哲学,在学术界,争端不一,因此本文将从其源头——黑格尔哲学内容、体 系开始。这里将不再考究黑格尔本人的意愿,去舍本逐末,而是探究和考察黑 格尔极其之后的黑格尔学派及其他哲学的继承与补充。一个哲学体系的发展, 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历史是群众的历史,而有的学者就犯了个人英雄主义 的错误,去探寻黑格尔本人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意愿。 1.1黑格尔哲学的内容 在关于黑格尔哲学内容的范围上,哲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即仅仅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便是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内容。这在国内或国外都比较认同。其主要的理由 便是:黑格尔既然把它命名为《哲学全书》,当然就是其全部内容无疑。其二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容除《哲学全书》外,还应包括早期的《精神现象学》、后期的《法哲学原理》和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一系列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其主要理由有三个:(1)黑格尔曾经在 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题了“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的字样,(2)黑格尔还在1812年出版的《大逻辑》的第一版序言中,表明有把 《逻辑学》作为《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篇续”的意向, (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有一段论述表明《精神现象学》 是包括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 1.2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因为各自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具体内容的范围的不一致,所以在黑格尔哲学的体 系划分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第一种的内容,把黑格尔哲学体系划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练习

第二讲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单项选择题 1.一切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 B.各门科学的总和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人们自发的世界观 答案: C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3 解析:根据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 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 C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能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 B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 答案:A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有关本体论的讨论,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源或本体,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5.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答案:B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认识论问题,探讨的焦点问题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天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典型的朴素唯物论观点。 7.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答案:C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3 解析:依据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唯物主义可以划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答案:C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4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思维不能或者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9.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法 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3 解析: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整个世界首次被描述为运动、变化、发展的 10.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3 解析:费尔巴哈哲学的体系是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唯物主义,但费尔巴哈哲学有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收入《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精选精评·哲学卷》,周国平主编,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梳理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发展脉络,澄清这一思想自身的概念界定和论述方式,强调这一思想在理性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历史逻辑现实统一历史的可能性绝对精神理性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历史感”,是“黑格尔思想方法……的基础”,在黑格尔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无论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贯彻着事物依据辩证法的运动发展轨迹,都体现着历史中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逻辑和绝对精神发展中的逻辑在历史进程中外化的表现形式。在《哲学全书》导言中,黑格尔指出,哲学之最高目地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在这里,黑格尔所指的“思想”、“经验”和“理性”、“现实”,对应的正是绝对精神自身运动的逻辑与世界变化发展的历史。因此,对黑格尔思想体系的真正把握,就不能离开对“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点的理解。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其论述最早见于1807年发表的《精神现象学》,并在之后始终贯穿于他对哲学史、政治史等绝对精神发展进程的论述之中。在《历史哲学》的开头,黑格尔更是明确地提出:“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唯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个合理的过程。”(《历史哲学》绪论,三联出版社1956年,47页)并在全书中以这一观念为基础展开他对世界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思想史)的陈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念的正式提出,对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意义都是划时代的。正如柯林武德所说:“任何只读过《历史哲学》本身的人,都不能不认为它是一部深刻独创性的和革命性的著作,在书中历史学第一次充分成就地走上了哲学思想的舞台。”(《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29页) 对任何观念的考察,都不能离开其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而对黑格尔这样在哲学史上有着巨大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探究其基本思想轨迹的传承流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本文的任务在于阐述三方面的问题: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思想从何而来? 在黑格尔的体系之内这一观念意味着什么,如何表现其自身? 这种统一性的观点在整个理性主义的大体系之中意味着什么,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起到了何种影响?

黑格尔的客观哲学1

【黑格尔的客观哲学】读后感 ——中国戏剧出版社刘烨翻译 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黑格尔的客观哲学》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本书作者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本源。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1、“黑格尔的本质论”中黑格尔认为“本质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本质在自身内部的反思。”第36页第一段 本质基本释义为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实际上,本质在自身内部的反思是一种纯粹的反思,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可以知道了这个事物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和运作规律。 在现实社会中,所呈现出来的事物的状态。比如油价贵、房价贵.。看本质,就是了解这些东西背后的事情,油价为什么贵?房价为什么贵?因为税高,垄断,国民没有好的投资渠道,都炒房政府松于管理,缺乏正确的领导和疏通。通过一个现象,考虑它背后的问题,问题的本质。 2、黑格尔认为“精神意识还处于灵魂阶段的时候,灵魂在其内容之中的存在是潜在的,灵魂的内容就存在于灵魂之内”第176第一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换句话说,就是思

考并感知我们的存在。意识分为三个阶段:从主体到客体的分离;经过主客对立的客服;主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说,当精神意识发展到意识阶段的时候,精神意识就完全摆脱自然地束缚。比如说,一个人想发明一双筷子,就得有造筷子的意识和造筷子的材料,在有意识之前,人的大脑中具有造筷子的潜意识,只是没有激发而已。 3、黑格尔认为“所谓的自由,就是指独立自主性,也就是说,自己在自己本身中,自己依靠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第211页第一段 自由基本释义为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在现实社会中,自由所呈现出来的是:做任何事情,自己依赖自己,不借助外来力量,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相反,如果有一个外在的他物决定着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行动受他人支配,那么这就不是绝对的自由。 4、黑格尔认为“可能是现实发展的最初级的阶段。”第61页第二段 在我看来这句话具有它存在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有可能的存在,可能是一种猜想,是一种假设,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是人们对某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或假设,然后才会产生社会进步这一结果,可能是因,是开头;现实发展则为果,则为结局。

哲学考试复习题

卷A一判断10分;二填空10分;三名词解释1世界模式论P60 德国哲学家杜林用逻辑形式或范畴来构造现实世界的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它是杜林全部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杜林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和思维的一般原则。世界的模式是先于现实世界存在的思维原则,是永恒、没有矛盾绝对的。现实世界一切都是由世界模式的原则构成。这些原则一被人类发现,就可以用来说明一切,只要把它们套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应该和这些原则相适应。杜林从他的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出发,认为在物质世界“出现”之前,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则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原则发展、推论,构成了世界模式,其后才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与这些原则相适合。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反杜林论》中批判了这种臆测。(1)批判杜林从思维中“引出”世界统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2)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观点,阐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德辩证唯物主义原理(3)揭露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抄袭黑格尔的《逻辑学》。 1、黑格尔名之恶的无限性P76—77(杜林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出发,他的“无限性”概念是用思辨的方法在头脑中虚构出来的,是靠逻辑推论出来的,是被黑格尔批判过的抽象的无限性,即恶的无限性。)指形而上学的无限性。黑格尔把无限性分为“真正的无限”(“好的无限”)和“否定的无限”(“坏的无限”)两种。“否定的无限”、“坏的无限”就是恶的无限性。他认为“真正的无限”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本身就包含着有限,它存在于绝对精神之中;“恶的无限”只是对有限事物加以简单的否定,是有限事物的无穷重演,这种恶性重演从来没有离开有限事物的范围,因而是恶的无限。列宁在读黑格尔《逻辑学》中这两节时,也用自己的话对恶无限作了概括:“恶的无限性——是这样一种无限性,它是在质上和有限对立的,是和有限性没有联系的,和有限性隔绝的,似乎有限是此岸的,而无限则是彼岸的,似乎无限是站在有限之上,是在有限之外,而事实上他们有限和无限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统一的。……” 2、时间和空间P84辩证唯物主义人为时间是指物质的持续性,空间是指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未来就是,而且按着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无论是向前或是向后,向上或是向下,向左或是向右”。 3、康德P166不可知论者的代表,其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康德承认在认得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即他所谓的“自在之物”,但“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达不到的“彼岸世界”。他认为感觉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发生的,但感觉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4、蒙昧主义(启蒙运动前,包括.......)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是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否认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反对科学知识,宣扬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认为人类在原始的“自然阶段”一直是”自由的、健康的、诚实的和快乐的”,由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使人类堕落了,从而成为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主张整个人类历史应倒退回去,回复到人类原始的蒙昧状态。蒙昧主义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于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 四简述1弗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他没摆脱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局限?P170—173 恩格斯指出,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庸俗唯物主义,丝毫没有超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范围。他们非但没有把唯物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一步,反而把其拖向后退了。 费尔巴哈认为,在说明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来源时,应该以唯物论做基础。而庸俗唯物主义者把人脑产生意识看做是肝胆分泌胆汁一样,他们不是把唯物论当做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而是当做大厦本身,推广来说明社会历史,费尔巴哈反对这种观点,因此,他就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弗尔巴哈这样做,实际上是吧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他不懂得一般和个别既相联系和相区别的道理。 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第一个缺点,是他没有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他受到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后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分不开。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是没有把唯物主义学说贯彻到历史领域中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仍然是唯心主义。他认识到唯物主义应当成为各门科学的基础,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本身,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把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协调起来。造成这一缺点的原因在于,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由于长期在乡村过着隐居生活,脱离实践,使他不能在与论敌的论战中和与朋友的讨论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转变原来的阶级立场。 2简述辩证法和相对主义区别?P252列宁阐明了两者区别。指出:“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纳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括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 引言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孩提时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发展成真挚的爱情。相似的个性,相同的生活趣味和反抗目标,使他们互以对方的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但是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凯瑟琳却难以嫁给希斯克利夫。当她做出天真的决定,答应嫁给画眉山庄的阔少,温文尔雅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突然失踪了。当晚,凯瑟琳站在狂风暴雨中大哭了一夜,重病一场,为日后的精神崩溃留下了隐患。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已变成一个富人,他对凯瑟琳的爱情由于压抑和扭曲,其中夹杂着苦涩的恨与仇。这时已经是林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界定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初步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篇一 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这个理论的创立不仅与两人的精神特质相关,也是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一般来说,一种新思想、新观点的萌生总是在旧体系的“母体”中孕育和发展的,孕育唯物史观的“母体”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目前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最终确立的标志,但唯物史观理论经历了一个初步创立、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的过程,笔者认为1843年马克思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初步创立。 一、求学与思考――理论学习和继承 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前夕,马克思还没有确立起自己的哲学观念体系。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接触到了当时德国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学说,并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派者,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一个人人都重视的、准确的、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先验的)法学概念,然后在实际的法中研究它的发展。

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他并不是直接从黑格尔哲学进入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而是经过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中介。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 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虽然马克思在处理自我意识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但基本上还是信奉黑格尔哲学,是一名黑格尔主义者。 黑格尔的体系虽然是唯心的,但他的内容中却贯穿着历史方法,这使马克思受益很多,他完全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方法,借助黑格尔的方法,马克思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而确立了唯物史观。 二、接触现实与批判――实践经验的积累 从1841年大学毕业直至1843年,马克思一直在为筹办和主编《莱茵报》而忙碌, 这是马克思实际参加政治斗争的时期,他遇到了以前从未遇到的对现实问题进行评价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对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斗争使他开始同黑格尔学说决裂,最终走向唯物史观。 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的第一篇社会论文,在这里他对出版自由 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普鲁士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表面上是不同意对作家的写作加以限制,实际上只是在旧的限制上加上新的限制,马克思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一检查令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指出反对出版自由,不仅是反人民的,而且是违反国家和法的本性的,是和理性国家的本质相违背的。 这里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的革命性,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世界观仍然是唯心的,把国家、法看作是人的理性、绝对精神、自由的反映,这是马克思投入到现实生活的第一步,是他逐步看清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的第一步。 2.1842年完成的《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论辩》中,马克思分析了莱 茵省议会辩论中各个等级的代表对待出版自由的不同态度,对妨碍人民言论和出版自由的专制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行了又一次无情的批判,“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的人,即是 等级”[1],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人们在思想观点、政治态度上的对立是同等级地位的 对立分不开的。 同年,马克思以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为个案,用长达近46页的篇幅, 对在省议会辩论中的诸侯等级代表、贵族代表、城市代表、乡代表、报告人就一些法律条文的争论作了详细的解剖。在这些人的表现中,马克思看到了与黑格尔的理论完全不同的另一面,他进一步把等级地位的对立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在物质利益上的对立联系起来。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的基本内核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是历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内容是十分丰富和宝贵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认为辩证法不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而是概念自我发展,把自然,社会的辩证发展看成是概念辩证法的表现,从而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永恒发展的思想。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人类历史是永恒发展的,并不具有最终性质,虽然科学证明人类可能灭亡,但人类的终结并不是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改造,清洗出它的合理内核,创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飞跃.。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刘文洲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 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这一思维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绝对理念。在这里黑格尔固然将客观事物的‘一般’与人们反映的‘一般’概念相混同,从而把人脑中的概念客观化,但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这个客观化的绝对理念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说明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如果说真理在主观意义是观念和对象的一致,那么在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则意味着客体、事物同其 ①黑格尔《小逻辑》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②同上书,75页。 ③同上书,120页。

黑格尔美学

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黑格尔历史哲学

黑格尔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在否定历年世界的基础上的诞生,而又经过自身的否定回归到绝对精神,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关于民族国家问题,黑格尔认为,个人是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个人需要服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在不同的民族之间,黑格尔认为,不同民族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他的关于东方人、希腊罗马入和日耳曼人的差异就是最着名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出于其整体哲学观的需求和康德普遍史观念的影响,黑格尔是一位典型的世界主义者。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均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其世界主义观念,即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可能在民族利益面前承认而流血的过程。这一观点,事实上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所谓的自由民主事实侵略扩张提供了依据。 观察历史的方法有三种: (一)原始的历史 关于第一种历史,只要举出一两位着名的历史学家,便可以给人一个确定的典型。 例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其他同样的历史学家们。他们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而且他们跟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的精神,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们简单地把他们周围的种种演变,移到了精神观念的领域里去,这样外在的现象便演成了内在的观念。诗人以同样的方式,运用他感觉中的资料造成他的观念。 当然,这些原始的历史学家也利用别人的报告和叙述,因为一个人决不能耳闻目见一切的事情。不过他们只把这些资料当作是一种组合的元素,这和诗人受赐于已经成立的语言文字的遗产,又是同样的情形。历史着作家把飘忽的片段联系在一起,然后把它们藏在泥摩息尼神庙之中,使它们不朽。各种稗史、民歌、传说都不能列在这种原始的历史里面。这些稗史、民歌、传说所表现的历史的意识还在朦胧的状态,所以它们属于观念朦胧的民族。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民族,是已经知道他们是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的民族。当真看见的和可以当真看见的现实,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而产生这些稗史和诗歌的那个飘忽模糊的成分,它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等到各民族的个性发达成熟,这些稗史和诗歌在历史上的权威就不能存在了。 (二)反省的历史 第二种历史可称为反省的历史。这种历史的范围是不限于它所叙述的那个时期,相反的,它的精神是超越现时代的。在这第二类历史之中,可以分出各种显然不同的门类。 不同的门类。 (一)研究历史的人大都目的在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或者整个世界 的全部历史——简单的说来,就是对于我们所谓普遍的历史,考察它的梗概。在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历史资料的整理。进行工作的人用了他自己的精神来从事这种整理工作,他这一种精神和材料内容的精神不同。因此,那位作家在叙述各种行动和事变的意义和动机时,他所依据的若干原则,以及决定他的叙事方式的若干原则,是特别重要的。这种反省的治史方法,及其连带的聪明的表现,在我们德国人中间,真是种类万殊。每一位历史学家都是别出心裁,有他自己的特别的方法。一般来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知道,必须怎样写历史,他们比较上多半站在普遍的或者民族文化的立场。 年同服尔细人作战。” (二)第二类的“反省的历史”可以称为实验的历史。当我们研究“过去”的时代, 研究遥远的世界,这时候一种“现在”便涌现在我们心头——这是精神自己活动后产生的,作为它自己劳苦的报酬。历史上的事变各各不同,但是普遍的、内在的东西和事变的联系只有一个。这使发生的史迹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所以实验的反省,它们的本质虽然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它们属于“现在”是确确实实的。它们使“过去”的叙述赋有“现在”的生气。这些反省是不是真有兴趣、真有生气,当然全看着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 是现实的” 马克思说: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和汇集了前人和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打破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为人类社会各门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即思维辩证法。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类思维的解放。人们已“不再敬重还正在不断流行的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出现了两次质的飞跃。在古希腊哲学中,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辩证法是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是朴素的、直观的客观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运动的主观辩证法,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成果为其内容。从古希腊的客观辩证法到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是一次质的飞跃。从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又是一次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更高程度上的统一。是古希腊客观辩证法和黑格尔主观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在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地体现在《逻辑学》里,它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的逻辑体系和范畴推演的逻辑过程。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体系中“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包括了“存在论”和“本质论”中的一切范畴(如质、量、度、同一、差别、矛盾、本质、现象等等范畴)于自身内。现实就是这诸多范畴的统一。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现实又是绝对理念(或真理)的基本内容。理念就是

浅析黑格尔对哲学的定义

浅析黑格尔对哲学的定义 黑格尔认为哲学所要把握的最高统一是主观的“思”与客观的“是”的统一,主张用绝对者去把握主客观统一,认为一切都是包含对立统一的,不能局限于对立,要上升到统一。 标签:黑格尔;哲学观;辩证统一 黑格尔哲学与近代西欧哲学一样,认为哲学所要把握的最高统一是主观的“思”与客观的“是”的统一。主张用绝对者去把握主客观统一。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从动态出发,发展变化,与形式逻辑不一样,形式逻辑认识是就是,非就是非,而在黑格尔看来,是也可以是非,非也可以是是,是与非不是绝对对立的。他将绝对精神当作世界最高者,认为世界上一切都只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当思维去“思”世界本质,并把它“思”出来,这个思维就把握世界的本质,这就是精神。精神是客观精神,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客观的,而精神把握世界的本质,所以也就是客观的。绝对精神不依赖于任何东西产生,而万物却依赖它产生,只有是绝对的,才能成为本体、本源,万物从它产生,最后又回归于它。哲学是为解释世界,就要找到世界存在的理由,而理由即是共相,就是最普遍的东西。黑格尔将哲学定义为:思维是对自身思维的反思。绝对精神首先要进行自我反思,在自身中演绎、审视自己,在思维中如何进行合乎逻辑的演化,进行思维。他的哲学首先对两种哲学作风进行了批评:任性的作风→不注重逻辑,怀疑主义→浅薄的作风。黑格尔认为,每个内容都需要遵循正反合的方法展开。 黑格尔哲学对时代文化不是以外在态度而是以内在态度来探索时代文化本质(真理),以与内容相一致的方法研究真理。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言》第一节提出“哲学的对象和宗教的对象诚然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两者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二者的真理)的关系。” 哲学同经验、文化等并不是并列外在关系,而是对其它文化、知识等的概括,使其上升到理念(本质)。过去那些平和,都只是表面的,矛盾是存在的。黑格尔哲学认为存在矛盾是极其正常的,并且非常喜欢。否认矛盾是很坏的成见,因为这些成见是用有限思维(范畴)去把握无限丰富的内容,并没有上升到理念。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只有哲学能把握真理(无限)。而把握真理就是要靠思维的反思,黑格尔的反思与一般反思不同。一般反思是指反射、反思,用抽象、片面进行思维。而黑格尔的反思是在思维之后反思,深思熟虑,从事实上升到理念。这里事实一般认为是由知性所把握的东西,通常我们认为这是具体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靠感性、知性、经验所把握的个别东西,这是抽象的,而只有靠理性把握普遍本质的东西才是具体的。知性思维虽然也谋求统一,这是无差别同一,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而理性思维是辩证统一思维,黑格尔并不否认知性思维,但知性思维是不足的、不全面的。所以,黑格尔又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用具体的概念、理念来研究真理(绝对)。他说:“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最熟悉的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