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迅速崩溃的若干启示_蔺玄晋

二战初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迅速崩溃的若干启示_蔺玄晋
二战初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迅速崩溃的若干启示_蔺玄晋

2013年3月学术交流Mar.,2013总第228期第3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28No.3

[收稿日期]

2012-12-17[作者简介]蔺玄晋(1979-),男,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研究。

二战初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迅速崩溃的若干启示

蔺玄晋1,2,程森成

1(1.武汉理工大学思政部,武汉430070;2.中北大学后备军官教育学院,太原030051)

[摘要]二战之前法国是世界大国,但在二战初期却迅速被德国击败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

国的迅速溃败是其长期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思想等诸多领域不作为促成的必然结果。重

温当年法国败降的历史教训,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政治稳定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

证;要坚持“独立自主、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盯紧军事变革前沿,注重科技进步对战争形态的影

响;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重视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国民

“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

[关键词]二战;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防意识

[中图分类号]K1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3)03-0203-05二战期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迅速崩溃是一件震动世界的奇闻。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老牌的殖民地国家,在当时是世界第二大强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民主国家。托

马斯.杰斐逊曾称之为“每一个人的第二故乡”,曾涌现出凯撒、拿破仑等英雄人物,法兰西民族一直以

高贵、勇敢而骄傲,它拥有三百万号称欧洲最强大的军队,还有世界上最坚固的马其诺防线。然而,从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进攻,到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6月22日法国政府宣布投降,全世界惊愕而迷茫地注视着希特勒的军队击败了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之一的法国军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不到六周的时间里彻底崩溃了。德国法西斯的占领和蹂躏,使享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传统的法兰西民族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深重的灾难。

一个大国,崩溃得竟然如此迅速,的确是发人深省的。很明显,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由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思想等诸多因素促成的必然结果。7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在迅速崛起,我们拥有全球最快的经济增速,拥有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全国各族人民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高枕无忧,更应该居安思危。重温当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崩溃的历史教训,对确保我国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政治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国家的完整统一,内部的团结稳定,是这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然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建立之初就一直陷入严重的政治混乱之中,这给法国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定、内外政策混乱,极大地影响了法国的战争能力,自然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的是议会制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决定政府更换频繁。内阁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上台下台,有的只能维持几个月,寿命最长的也不过执政两三年,几乎所有政府都是通过国民议会走廊里的例行谋划而上台,然后很快又被赶下台。没有一届政府任期时间长从而制定长期的政策,更不必说有哪个政府实施这样的政策。从第三共和国初期开始,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就很盛行,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已经产生了50届政府,平均每年一届。一战之后,政府更迭的速度加快一倍,内阁的平均寿命为6个月。如从1909年克列孟梭总理下台到1914年8月一战爆发,第三共和国不负责任地更换了11届政府,或者说每年更换两届政府;从1919年到1927年8年间,先后有15届政府组成;从1932年6月到1934年2月20个月的时间里就有6届政府更迭,平均寿命只有3个月。第三共和国没有一届内阁能有足够长的时间制定一项长远的战略,即使有哪届内阁曾制定过某种战略,也因为内阁的短命而无法执行。1933年l月30日,在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的那一天,法国根本就没有政府存在,维持了五个星期的保罗—邦库尔内阁已于l月28日垮台,而由达拉第首次组阁的新政府1月31日方才组成。在法国国民议会看来,国外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它对法国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并不是特别重要。五年之后,当希特勒入侵奥地利的那一天,法国再次发现自己处于没有政府的状态。政府的频繁更换使法国未能及时对德国的侵略行为做出反应,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甚至在1940年5月9日,当德国人所集结的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在令人生畏的空军支援下的136个师,其中10个装甲师———准备在拂晓发动进攻时,法国既没有政府,也没有武装部队总司令[1]689。号称世界第二强国的法国,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混乱,内阁不稳定的加剧,从而失去了内外政策的连续性。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出兵重新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3月11日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12日吞并捷克苏台德地区,在德国羽毛尚未丰满,还在一步步试探性向外扩张的时候,法国却因为内阁的频繁更迭、政局混乱和政策的矛盾,从未采取过强硬的对抗措施,一次次失去了挫败德国的机会。

与法国的政治混乱相反,从1933年希特勒一直统治着德国,英国在7年时间里也只更换了三届政府。德国法西斯显著地加强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法国则由于国内各派的争吵不休,其国际地位日益削弱,已经在欧洲丧失了一部分威望和影响[2]。由此可以看到,内阁的频繁更替、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是导致法国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探索建立并完善了一党执政、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在中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与其他非执政党及各界无党派政治力量的合作和协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政治制度确保了国家的政治稳定,政府能够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至今,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十二个“五年规划”,从刚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神舟飞天、航母下水、高速铁路连接大江南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温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迅速崩溃的政治原因,能够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并且,也更清楚地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二、坚持“独立自主、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

总结法国迅速败降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法国统帅部坚持消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法国的将军们顽固而盲目地死抱住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思想观念不放,他们的头脑是闭塞的。法军统帅部认为,法国之所以能在一战中取胜,得益于筑垒阵地与步兵火器的完美结合,并且盲目地认为阵地战仍然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法军总司令部基于一战的经验对于防御战及其必然结果“连贯的防线”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直到1938年,贝当元帅仍然坚持认为:“连贯的防线是上一场战争的伟大发现。它证明自己是坚不可摧的。……它将继续满足抵御任何进攻的需要。”法军总司令部甚至规定: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坚固堡垒和堑壕组成的无法突破的防线前遏制住敌人[3]24-25。正是在消极防御思想的指导下,法军在战前制定的战略是以防守为主的消耗战,新建了庞大的防御工事体系以增强法军防御作战的能力,数百万法军士兵躲在防御工事后坐待敌人有生力量被削弱、武器装备及技术资源消耗殆尽之后,相机转入反攻并取得胜利。耗费数十亿美元巨资修筑的马其诺防线就是这种消极防御战略的象征。时任法国陆军部长的莫兰将军在谈到马其诺防线时曾说:“在我们耗费数十亿巨资修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之后,怎么还会有人认为我们仍在考虑发动进攻呢!”第三共和国的军民相信如果德国人再次进犯,他们将被马其诺防线的大炮和陷阱阻止并击溃。在防线里面、在防线下面、在防线后面,法国军队将被舒舒服服地保护起来,他们没有丧命之忧。这造成法军麻痹轻敌、斗志消沉、组织散漫、军备松弛,虚假的安全感使法兰西民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罗比将军将当时法军的状况描述为:“军队里充满了冷漠、无知。军官们怕犯错误不敢管事。军事训练被认为是开玩笑,军事劳动被认为是不必要的苦役。”这就使法军在德军的进攻威胁面前完全丧失主动,只能任人宰割[4]。

在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法军的武器装备、组织训练等,都显现出“被动主义”的特点。武器装备生产进展缓慢,飞机、坦克等现代的武器装备不足。如1939年9月,德国的4000架飞机中,有1000架战斗机、1800架轰炸机,而法国却只拥有1407架飞机,是德国的1/3,而且只有1000架可编队投入战斗。轰炸机只有175架,是德国的1/10,而且大部分是陈旧的。法军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兵力分散,缺乏后备,指挥不一,训练不足,新应征的几百万士兵静守在工事后面,不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坦克也很少演习,据说“它会摧毁农民作物,民事当局表示反对。”[5]这样一支缺乏训练、涣散软弱、斗志消沉的军队,自然经不起残酷战争的考验。

此外,缺乏独立自主的防务也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迅速崩溃的原因之一。一个大国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它就必须独立自主。但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逐步放弃了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使之服从于英国的外交政策,法国的战略方针是建立在得到英美同盟支持的假定基础之上,在通往慕尼黑的道路上,正是英国定下了向德国希特勒接二连三地作出让步的基调,诱使法国跟随它走向火坑。可以说“法国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而撤出战斗,一味仰赖英国的法国投降主义分子除了投降就很难再找到更好的办法应付时局和法兰西的灾难。”[6]

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拒绝了与苏联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坚持防务独立;从抗美援朝、珍宝岛自卫作战、对印自卫还击、对越自卫还击直到反台独斗争准备,面对敌对势力的挑衅,人民军队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敢于逢敌亮剑,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二战初期法国消极防御的国防思想带来的惨痛教训,更加有力地证明,坚持“独立自主、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三、盯紧军事变革前沿,注重科技进步对战争形态的影响

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保守落后,是第三共和国迅速崩溃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法军将领的军事思想保守落后,思想僵化,甚至完全拘泥于一战时所取得的战场经验。用二战战后国民议会调查委员会的话说:“就法军总司令部而言,迟钝已经成为智慧的最高形式。”时任法国空军部长的拉尚布尔将军指出:“1914年的法军总参谋部准备好了应付1870年的战争;而在1940年,则准备好了应付1914年的战争。”法国的将军们根本看不到战争对军队的组织结构、武器装备、火力、机动力等提出的更高要求。

德军对坦克和飞机在现代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并完善了一套新的战术,用重型坦克装备独立的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工兵部队、履带式大炮以及负责加油的后勤部队跟随其联合行动,并由作战飞机紧密支援,以10倍、20倍甚至30倍于步兵所能达到的速度向前推进。从1939年到1940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德军增加了680辆各种新式坦克,近1500架各式飞机,还首次组建了有20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40000多辆各种汽车并有大量飞机配合的坦克集群[7],将其作为实施“闪电战”的主要手段。二战史专家米歇尔指出:“德国人把他们的装甲师当作利剑来使用,强劲锐利,用以把敌方阵线割得七零八落,从而将战术上的成功变为战略上的胜利。”[3]108而此时法军的战术则完全建立在1918年步兵水平的基础上。在新的战争爆发前夜,法军所设计的防御战术仍旧是用来对付那种慢悠悠地进攻的,而他们的进攻战术也是慢悠悠的。

法国军界高层对30年代世界军事技术的重大变革也有所掌握,情报部门1935年就报告,德国方面一个重大革新就是使用独立作战的装甲部队作为突击力量,并且它与空军协同作战,因此提请总参谋部注意德军不断加强的攻击力量[8]。但这种使用飞机、坦克进行机动作战的新观点丝毫没有触动法军高层。他们坚持认为,坦克只是一种笨重的工具,在1930年制定的《坦克用途指导手册》中指出:“作战坦克是伴随步兵行动的装备……坦克只是临时交给步兵支配的辅助力量。他们不能代替步兵……只有步兵部队的进展及其夺取攻击目标才是决定性的。”飞机和坦克的情况一样,法军总司令部对于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同样没有给予特别的重视。他们认为,空军可以使用战斗机进行侦察,使用轰炸机对敌后的机场和部队集结地进行轰炸,空军直接参战是不切实际的,根本没有空战这种事。法军的高级将领们已经把坦克和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发展前途完全排除于自己的头脑之外,甚至当波兰在德军飞机和坦克的闪电突击下迅速失败之后,法军统帅部仍没有打算改变自己的军事思想。

法军对现代战争的特点从未认真研究,无视科技进步给战争带来的新变化,对德国在军事思想领域的进步及其带来的战略战术的变化,视而不见,认识不到坦克和飞机的作用,因此没有建立起强大的航空兵部队和坦克机械化部队。而是将其大部分的飞机和坦克分散配备给地面部队,像撒胡椒面一样,没有集中统一使用,形不成集团规模和拳头效应,更缺乏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9]。在德军“闪电战”的

攻击下,貌似强大的法国军队迅速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21世纪的今天,以C4ISR系统为支撑的信息化战争已成为战争的主要形态,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到正在进行的反恐战争,信息的获取已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新技术如无人机、单兵数字化装备、隐形技术等正在改变着战争的样式。我们要吸取二战中法国溃败的教训,盯紧新的军事变革前沿,关注科技进步对战争样式的影响,坚持以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立足国情军情,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科学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规划[10],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适应信息化战争特点的现代化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拓展提供坚强的力量保证。

四、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曾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著名军事家孙子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则不可以养兵。经济建设是国防强大的基础,经济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负,法国在经济上的落后也是其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前,在世界各强国中,从经济结构看法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家。直到1926年,法国的工业人口才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到1931年,工业人口只占法国人口总数的50%,农业人口仍然占到40%。直到1939年,这种人口比例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11]。当法西斯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全力加强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发展,大规模生产飞机、坦克等机械化武器装备时,法国却因落后的农业经济拖累,极大地限制了其工业能力的发展。法国工业设施设备的水平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明显。如1930年,法国工厂里机械设备的平均使用时间已达到了25年,而德国工厂机器设备大多为全新制造,使用时间仅仅为3-4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工业在用一战前的陈旧机器同用最新机械设备武装起来的德国工业进行着一场殊死的决斗,其胜败是不言而喻的。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法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到1931年有118家银行破产,大量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从l931年9月至l932年4月,法国的工业生产下跌近70%。其中,冶金下降47%,制造业下降42%,建筑业下降55%[12]。到了1937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为不到德国的一半,1938年下降到仅有德国的37.2%。这次危机使法国的工业能力退回到1911年的水平。经济的衰退严重影响了军事预算,国民经济对于军事工业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使法国的军事工业发展受阻,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停滞不前。如1936年法国每月可生产坦克120辆,但1937年1月份仅仅生产了19辆。飞机的生产更糟糕,在1937年,法国每月仅能生产飞机38架,1938年为53架,1939年平均月产也只有185架,而同期德国的飞机生产能力每月已超过1000架[13]。20世纪30年代法国经济的不断恶化,严重地影响了对德国的战争准备,为二战初期第三共和国的迅速崩溃埋下了伏笔。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更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价格昂贵,如苏-27战斗机单价3540万美元,欧洲“台风”战斗机单价超过1亿美元,F-22单价更是高达2亿美元,美军一艘尼米兹级航母编队的全寿命费用约为430亿美元[14]。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可能支撑一场现代化战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船舶、电子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全年经济总量达到了471564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5]。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70多年前法国溃败的教训再一次深刻地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注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国防建设有机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动力[10]。

五、重视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国民“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从根本上说,广大军民的思想觉悟、战斗意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然而,经历一战的创伤后,法兰西民族中普遍存在着厌战、畏战的心理和严重的和平麻痹思想,普通百姓和军人都不希望看到战争,这是第三共和国崩溃在思想深处的原因。

一战中法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四年三个月零八天的战争中,法国本土动员了794.8万名18-51岁的男子,占本土居民的20%。战争期间,死亡官兵达131.5万人,占被动员人数的16.5%,在18-28岁的年轻人当中,每10个人中就有3个人死去;伤427万,其中150万人终身残疾[16]。战争的巨大破坏,使法国的社会、人们心理发生了很大的震荡,法国的

传统精神出现了危机。战争结束以后,人们普遍厌恶流血的战争,渴望永久的和平,他们希望“最终结束战争”,相信“普遍的繁荣、社会正义、人类平等的和平时期即将开始”。向往和追求上世纪末以来“美好年代的”太平生活。随着战后大批美军的到来,美国的生活方式、文明观价值观很快影响了法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达达主义”文学派的盛行,对国外一切艺术潮流的开放,爵士音乐、摇摆舞的广泛流传,使一部分人精神空虚,追求颓废、享乐的生活,发疯似的风尚习俗盛极一时,有人竟然公开宣扬“在生活中,不要任何拘束!”[17]和平主义的盛行侵蚀了法国,压抑了法国民族的爱国热情。在德国入侵的前一天,1940年5月9日,在宽阔的香榭丽大街和另外两百条大街小巷的两旁,巴黎人在咖啡馆的阳台上沐浴着阳光;观看年度春季赛马的人挤满了奥特伊赛马场的看台,下注如流;人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大展览馆参观春季艺术展;电影院和剧院里座无虚席;在和平街高档珠宝店的橱窗里,钻石和各种珠宝闪闪发光,店铺内生意兴隆[1]694。

当法军的作战部队准备与敌人决战的时候,老百姓却企图阻止他们继续抵抗,因为抵抗可能毁坏这些人的住宅和商店。在安德尔河畔的一个村庄里,当地居民熄灭了已被工兵点燃的用以炸毁桥梁以延缓德军推进的炸药包的导火索。在普瓦捷,正在挖掘防御工事的法军士兵吃惊地看到,市长打着白旗驾车出城,拱手把城市交给了德国人。当英国的重型轰炸机准备从法国马赛附近的机场起飞,轰炸意大利时,遭到了法国当地官员的反对,理由是轰炸意大利必然带来对法国南部的报复[18]。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争,法兰西国家和民族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更无抵御外侮的民族韧性。整个法兰西民族对于悲剧性命运也毫无心理准备,当法国人民惊醒过来的时候,法国已经不在了[6]。战后,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在一份报告中曾精辟地指出:“今天所动员的人员,在两次战争之间的阶段中,并不曾受到爱国精神的教育,所以他们对于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在精神上是毫无准备的。”[19]

“兵民是胜利之本”[2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溃败再次说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爱国精神、国家观念和危机意识,那是必败无疑的。我们要吸取当年法国失败的沉痛教训,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增强“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战期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迅速崩溃是非常复杂的历史事件,探求其失败的种种原因,总结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对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威廉.L.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研究[M].戴大洪,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2]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04.

[3]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王文庆.法国1940年迅速败降的军事原因[J].山西大学学报,1984,(2).

[5]莫洛华.法国溃败内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21-22.

[6]韩永利.中国持久抗战胜利与法国短期败降的历史启示[J].江汉论坛,2000,(4).

[7]谢·帕·伊万诺夫.战争初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89.

[8]杨凯.二战前法国军事战略透视[J],学术界,1995,(4).

[9]杨凯.简析1940年法国迅速败降的军事原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3,(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Z].2009:1.

[11]Pierre Mailland.法兰西的溃败与复国[M].石坤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69-70.

[12]沈坚.当代法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28.

[13]F.A.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563.

[14]杜文龙.吞金的漩涡—对军事科技、装备和战争的另眼观察[J].舰船知识,2008,(1):60

[1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2012-02-22.[16]夏斯特纳.第三共和国史(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61.

[17]楼均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9.

[18]于群.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1).

[19]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3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386.

[2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9.

〔责任编辑:常延廷〕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 任课教师:杨光富 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专业:09级教育史 姓名:屈博 学号:51090102044 2010年3月1日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 摘要: 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 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普遍调查和分析比较之后,计划委员会发现,国家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应该看到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1950年的6.65%上升到1957年的10.3%。在第三个国家计划中,这一比例又上升至12.6%。[2] 第二,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改革研究委员。委员会先后由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先后领导,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计划”),它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方案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 一是教育公平原则。它包含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并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 二是定向原则。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这个方案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即大学校预备班和大学低年级)和大学校以及大学高年级,方案还准备将大学校划归大学,使其成为专门学院。

战斗口粮:二战中各国军队的伙食标准

战斗口粮:二战中各国军队的伙食标准! 苏联军队伙食: 据记录黑面包至少挽救了40万人的生命,维持了将近1000万人的战斗力。它的配方简单,但烤制过程复杂而精确,通常需要三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饥饿的苏军指挥员常常把部队中所有人员佩戴的手表或戒指集中起来,用于交换难以下咽黑面包和马肉肠。 美国援助的罐头午餐肉原是二战联军的主食,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当年甚至称,“没有罐头午餐肉,我们的军人将无粮可吃”。苏军的内部价是两块手表一整条黑面包,在供应不畅的时候,一条黑面包是10个战士一天的口粮。 苏联士兵的伙食通常包括圆白菜汤〔Shchi〕和煮荞麦汤〔Kasha〕。这些都是标准的俄国乡下常见的原料。一个老俄罗斯人这样说:“Shchi ee kasha,pisha nasha。”意思是:“圆白菜汤和煮荞麦汤,是俺们经常吃的。”通常的附加食品是茶、咖啡、盐、面包、通心粉、咸鱼或罐装肉。美国食品很常见,通常计算,这些通过租借法案来的食品在战争中可以为一千二百万人的陆军每人每天提供半磅的份量。这些食品在一九四三年之前是很常见的,四三年后,通过租借法案来的事物原料也是很常见的。这些原料通常被称为“第二前线”

而鸡蛋粉被称为“罗斯福的鸡蛋”。援助的食品物资包括面粉、干碗豆、豆类、糖和罐装肉类。其他的还有Tushonka 黄油〔一种由凝胶沉淀捣碎制成的东西〕、蔬菜、油、人造黄油、罐装的或块状干牛奶、干鸡蛋、粗面粉和咖啡。虽然咖啡的供应一直没有间断,但茶依然是传统的常见饮料。 伏特加和其他酒精类饮料,是部队经常需要的。只要可能的情况下,士兵们都会喝它。喝缴获的德国酒通常比正式配给部队的要好。而一个士兵喜欢的酒可能某某国的牌子到本地的都有。 德国军队伙食: 德军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3%,早餐占13%,这遵照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午餐为日常用餐的中心。 I级伙食--Verpflegungssatz I最高优先配给。 主要包括: 黑卖面包75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45克 香肠(生罐装食物)120克(有时是熏鱼) 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 煮过的土豆,蔬菜750克

法国政治制度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法国的国家机构 ①法国总统 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总统的主要职权: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员。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国民议会)。拥有外交权(与总理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宣布紧急状态。 ②法国议会 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A国民议会:国民议会由577名议员组成,议员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参议院:参议院共321个议席,由国民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市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 C议会的主要职权:立法权(政府的施政纲领、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提案,必须经过两院议会通过才能生效)。财政权(财政法案、经济计划大纲由议会进行审议和表决)。监督权(议会可以通过质询、投不信任票、甚至弹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责任,其中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③法国总理 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总理的主要职权:领导政府活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向总统建议任免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除宪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副署总统的文件、法令和命令。对国家防务负有责任。可代替总统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拥有外交权(与总统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 (2)法国政体的运行 ①法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总统通过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主持内阁会议,直接领导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施,尤其是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总统可以通过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

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体

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 还是总统制共和制 苏州大学附中陈小军 215006 背景:2007年5月6日,法国社会党候选人罗雅尔在巴黎向支持者发表讲话。罗雅尔当天宣布,社会党在6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已经失利。法国4大民调机构在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后分别公布的民调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第二轮投票萨科齐得票率在53%以上,罗雅尔得票不到47%。人民运动联盟主席萨科齐当选新一任法国总统。 针对2007年法国总统的大选,一些爱动脑筋的学生就问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中说法国总统选举是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的选举,现在怎么是选民直接选举。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还是总统制共和制?必修一第七单元《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要介绍了四个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教材中明确指出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好象在回避政体究竟是什么?教材看起来有点玄,既象总统制,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又象议会制共和制。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同学们,我们要知道现代是法国第五共和国时期,与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不同,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从历史上看,法国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宪法颁布,法国政体极不稳定,复杂多变,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半总统制等。具体阶段特征如下: ⑴1789年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⑵1789年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了国王,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中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的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⑷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1815年,波旁王朝两次复辟,恢复了法兰西王国,与第一帝国一样,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⑸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是君主立宪政体。 ⑹1848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第二共和国。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直到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再建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属于议会共和制政体。 ⑺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国解体,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和维希傀儡政权统治。二战结束后,法国进入第四、第五共和国时期。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 在近现代国家,政体一般是由宪法规定的,宪法的变化会影响政体的变化,法国政体就是随着宪法的变化而变迁的。那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有没有历史文献依据。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高中历史选修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实践》第71—72页中就是这样讲述的:“1875年初,国民议会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同年,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又称第三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围绕题目,我们再拿1875年颁布的宪法来分析: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1875年宪法是法国宪法中寿命最长的一部。它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这部宪法所规定的政体内容是: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两院共同享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与掌握 Word版含答案

(九)复习重点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与掌握一、单项选择 1.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中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革命期间,法国已经走上了共和国的道路 B.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阻力主要来自农民 C.普法战争不仅使法国的政局发生变动,而且加深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D.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 2.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而德皇是世袭的 C.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D.都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法国下列政体的演变按时间先后排列 () ①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②法兰西第二共和国③法兰西第一帝国④法兰西第二帝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4.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5.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标志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B.1791年宪法的通过 C.《拿破仑法典》的实施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7.“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学案

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

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3.(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4.(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答案】C

法国宪法发展史

法国宪法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1.《人权宣言》的地位和内容(1)法国是欧洲第一个拥有成文宪法的国家。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世界各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是法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2)法国早在1789年爆发了划时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了巩固其政权,维护其利益,通过了《人权宣言》。该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其中包括"罪行法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还确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主权在民""国家分权"的主张。《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在当时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但是,宣言突出强调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没有提出反封建的根本问题,如取消农民的封建义务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规定集会、结杜的自由和国家政体的问题,这些正显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总之,《人权宣言》既有先进性的一面又有局限性的一面。它是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法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法国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现在200多年的时间,政治风云多变,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尖锐复杂,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断变化,政治形式多次变更,其间经历了两次封建王朝复辟,两次帝制和五次共和,先后颁布了14部宪法。法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1)第一阶段: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l875年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法国资产

阶级议会制政体的完全确立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全面巩固。这一阶段,先后经历80多年,颁布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特点,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宜布废除了封建的贵族制度、等级制度、爵位制度等。这些宪法在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中起了进步作用,它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的重要工具。(2)第二阶段:从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到现在。此阶段共通过了3部宪法,其中以戴高乐宪法最为重要,成为法国的现行宪法。3.法国现行宪法的特点958年戴高乐宪法也叫第五共和国宪法,它分序言和15章,共92条。这部宪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总统权力的扩大和议会权力的缩小,以及确立了兼具议会制和总统制的某些特点的被称作"半总统制"的政治体制。宪法一方面给予总统强有力的权力。规定总统在法国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中居主导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仅享有传统的总统权力,还享有单独采取的非常权力。从此意义上说,法国政治体制具有总统制的特点。另一方面,宪法在极力削弱议会权力的同时,仍保持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基本原则。因此,法国总统要实现自己制定的政策,还要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和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受议会的牵制。这又说明了法国宪法又具有议会制的特点。这种兼具总统制和议会制特点的宪法对政权的稳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以及推动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2)1958年法国宪法与英、美等国宪法相比较,还具有另外两个特点:①法国宪法在序言第2条、第十二章第77-87条中确立了法国和其殖民地的原则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为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居住环境严重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法国政府 于 1850年通过了干预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1。这一时期住房政策重点聚焦于住房卫生标准的 制定,政府并未参与具体住房建设。 2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的历程 2.1 1945—1970年代中期:应对战后住房短缺的大规模、快速建设阶段 2.1.1 发展背景 在战争损毁、既有住房缺乏维护、战后人口大量涌入等因素下,战后法国出现了严重的 住房短缺问题,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缓解相应问题。 2.1.2 政策历程 1948年法国颁布了规范社会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1949年法国“廉价住房机构”(HBM)更名为“低租金住房机构”(HLM)。该机构是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的主体,承担社会住 房开发、建设、出租、出售、维护、管理等职责。 195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优先城市化地区”(ZUP)政策。政策重点解决社会住房快速建 设中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完善“优先城市化地区”社会住房综合设施配套问题。在各方共同 努力下,法国社会住房建设快速发展,至1970年代末,共完成约80万套社会住房建设。 2.1.3 规划与设计 这一时期,法国社会住房以集合住宅形式为主,选址多位于城市郊区,规划布局多采用 柯布西耶1930年代提出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概念。价格低廉、施工快捷的装配式工业化住房,以及外形设计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式被大量采用,以满足快速、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2.2 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末:鼓励多样化供给及改造衰败社会住房阶段 2.2.1 发展背景 1970年代中期法国住房数量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多样化的社会住房需求开始显现。 此外,部分社会住房逐渐成为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地,上述区域的住房品质及环境加速衰败, 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2.3 政策历程 为应对上述新出现的问题,法国政府从两方面着手,完善了相关的社会住房政策。1977 年政府设立“住房个人补助”(APL),鼓励社会住房的多样化供给。为应对部分社会住房衰败 问题,政府制定了郊区社会住房复兴政策。先期政策重点聚焦于改善衰败社会住房的物质空 间环境。后期政府从整体层面协调推进衰败社会住房的更新整治。 2.2.2 规划与设计 该阶段社会住房的规划建设不再要求具体套型面积标准,而是鼓励通过分析不同房间的 使用需求和布置方式,提出不同功能房间的面积。同时针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活动方 式及需求特征,制定相应标准,细化相应社会住房类型。同时,建筑风貌及形态上更加丰富 多元,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3 1990年至今:提出社会混合政策及渐进式城市更新阶段

二战德国对法国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docx

二战德国对法国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 黄色计划 二战时,德军成功地突袭波兰后准备进攻法国,并制订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然而情报泄密,但就是这份泄密的绝密情报成为德国牵着英法鼻子走的“辔绳”,因为德国就势成功地设置了一次情报战骗局。西欧的战败,把残余英法联军推向了死亡之角——敦刻尔克。 简介 二战时,德军成功地突袭波兰后准备进攻法国,并制订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就在法国及其盟国的情报人员千方百计窥取德国作战计划而苦无结果时,1939年12月底,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英法当局获得了一份德军第二航空队司令官弗尔米发给各兵团指挥官和司令 “黄色闪电”路线图 部的第五号训令。训令中说明了“黄色”计划第一方案的作战企图,其中包括德军通过比利时向法国及其盟军实施主要突击的方向,对英法盟军来说,真是喜从天降。然而,就是这份绝密情报成为德国牵着英法鼻子走的“辔绳”,因为德国就势成功地设置了一次情报战骗局。“黄色”计划(第一方案)落到英法联军手中后,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再实施这一计划已不可能取得“闪击”的效果,必须改变西线初期战役的企图。原“黄色”计划在战线右翼通过比利时中部,尔后转向西南,直指巴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后来决定改为由阿登地区经卢森堡向色当,继而向西北,然后转向加莱地区实施纵深分割突击,割裂英法联军的北方集团,并把他们逼到海边。“黄色”计划修改后,隐蔽真正的主要突击方向对德军来说意义重大,成为德军关键性的战略任务,它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为此,德军开始实施一系列

的反情报措施,使英法联军确信他们所获得的“黄色”计划没有改变,主要突击方向仍是经比利时中部地区。 德军采取的第一项迷惑措施是,在原计划通过比利时、荷兰实施进攻的“B”集团军群内建立强大的军队集团,并集中在原计划的主要突击方向上,而新选定的主攻战略集团“A”集团军群则隐蔽在远离国境线150公里至200公里的位置。同时,德军战略展开的指令是按“黄色”计划第一方案的精神拟制的,但下达指令时指出,可以不执行指令中的一些措施,除非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为了不引起盟军怀疑,德军多次召集高级将领讨论第一方案,讨论中肯定主要突击方向仍是通过比利时指向法国。 德国的第二项迷惑措施故意“泄露”一些“绝密”情报。为使英法“死心”认定德军“黄色”计划没有改变,德国在中立国和亲德国的外交人员中故意抬高原计划制订者的战略思想;在明知有敌人窃听的电话线路上通话,“无意中”泄漏德军要进攻荷兰和比利时;在许多秘密文件中,包括特别重要的文件,透露德军有将主力集中在北部战略翼方向的想法;就在战争的前几个小时,由报刊、电台发布的德军战报还是将要从北部实施主要突击,而阿登地区的军事行动是只稍微一提。另外,德军还多次改变入侵法国的开始时间,并把改变的日期通过某种途径让英法政府和总参谋部获悉,使之逐渐习以为常,失去警惕。以致于在英法情报机关报告德军调动时,英法联军还以为又是一场“虚惊”。 由于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情报措施,所以在法国情报机关作出“德军将在卢森堡发起攻击”的判断时,法国统治集团和最高统帅部根本没有相信。直到德军大兵压境,英法联军还在向其他方向移动,全然没有防备。于是,德军便长驱直入,迅速占领法国。 计划背景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眈眈,并开 英法联军空军1940.5.10-6.15撤退路线图

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和1875年宪法

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和1875年宪法(2011-08-20 16:14:32)转载▼标签:杂谈 关键词:政体国家元首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责任内阁制 新一轮课改2004年从山东、吉林等省开始后,河南省于2008年也加入了行列中,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和知识的扩展,师生们在教学中不断遇到一些新问题。 一些教师或在刊物上和博客里发表文章,或在网络论坛中交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制还是总统制?如:山东省临沭县第一中学的曹广举老师在《三本教材引发的思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一文中对此问题作了探究,文章发表在《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6期上。吉林省临江市第一中学的郭金柱老师在《试论1875年的法国政体》一文中也试图说明此问题。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无论是从教材进行分析,还是从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以及1875年——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最后得出结论,都有不能令人信服之处。 还有网友提问:(2010-08-05 18:08:1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47页本课要旨中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课本没有交待清楚,许多同学有疑问。 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和继续探索。 笔者查阅了目前发行的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教材,四种教材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介绍言辞出入比较大。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5页明确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只是指明共和制政体,而没有说明是议会制还是总统制。而人教2007年3月第2版选修2第五单元第3课第69-70页在“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一目中写到:“宪法规定法国的议会实行两院制,下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上议院实行间接选举;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共同选出,拥有统帅军队、任命文武官员,宣布特赦等大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在议会两院获得多数支持的政党领袖担任,由内阁总理组织内阁”。也没有明确指出是议会制还是总统制。 岳麓2008年版《历史必修1》第37页写道:“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1875年宪法的主要规定1.参议院……(省略的为与其它版本相同的内容,下同),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按照宪法,第三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法国实际上成为议会制共和国。”由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可明确概括为:共和制---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 议会制共和国。 大象2004年版《历史必修1》第148页写道:“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宪法体现了总

二战中的法国陆军

二战中的法国陆军 法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声名大噪,但其陆军实力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实际上,整个国家也元气大伤。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认为修建一条坚固的防御线最符合现代战争战略需要,也符合法国的国情。因此,法国耗费大量的国防预算开支,修建了著名的马其诺防线体系。法国陆军依靠征兵吸收兵源,质量参差不齐。 法国于1939年9月1日开始动员陆军:约500万名预备役军人加入到了90万兵力的正规军。然而,静坐战争和寒冷的天气让法国军队的士兵一落千丈。1940年5月10日,德军空袭卢森保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这一举动完全出乎英法联军的意料,德军从侧面包抄马其诺防线,全面发动了对法国的进攻。在这次战争中,德军的战术运用,军队的训练素质,士兵高涨的士气及众多的优良装备都占尽了决定性的优势。法国军队的抵抗持续了不到两个月,最终被迫求和。1940年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 停战书的条款规定:在法国未被占领的地区,未参战的法国军队须立即解散,法国只保留10万人的部队用以维持秩序,暂时保留法国海军舰队以及殖民地的军队。法国在这次战役中伤亡人数达到29万人,有190万人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意军从6月20日至25日在意法边界向法国发进进攻,奥瑞将军指挥的18万5千人的法国军队(编为三个师及各种守备部队)驻守法意边界,彻底阻断了意军的进攻,法国军队仅有37人死亡,42人受伤,150人失踪。

编制 1940年5月,法国陆军的第1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群和第7 军驻守在从瑞士绵延至北海的东北战线上,这些军队的组成包括:63个步兵师(其中30个正规军师) 7个摩托化步兵师 3个装甲师 3个轻型机械化师 5个骑兵师 13个要塞师 另有17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和3个装甲师组成了总预备队。 步兵 步兵是法国陆军的骨干力量。一战后,法国陆军步兵部队增加了火力装备,除此之外,部队的运输仍然大量依靠马匹。法国陆军的基本步兵师编制模式为许多国家所采用:每个步兵师包括一个师司令部、三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和一个侦察群;侦察群下面包括四个侦察中队,其中配备指挥部、摩托车、马匹和武器。步兵师的支援部队包括两个工兵连、一个电报连、一个无线电通讯连、摩托化运输和马匹运输辎重队各一个、一个炮场和一个医疗组。步兵师的反坦克部队包括一个装备12门25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兵连。这支反坦克部队附属到步兵师下的一个步兵团中。步兵师的满员编制为17000名士兵和500名军官。 每个步兵团编有一个指挥连、一个武器连(6门25毫米口径的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精)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 世界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现代史上重要国家的双边关系也是了解和分析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加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交联系的历史,更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尤其是欧洲的近现代史上,法德关系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法德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恩怨冲突不断,然而到二战后法德两国能够实现民族和解,改善双边关系,加强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和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这也对我们今天改善中日外交僵局,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仅对二战后法德关系由长期对抗到和解合作关系转变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法德关系二战后的改善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和两国政治家的努力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政治来讲,二战后德国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社会改革,根除法西斯主义,惩制战争罪犯,吸取战争留下的深刻教训,为法德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法国和德国在一战是交战双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发动了对世界的侵略扩张,而且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国打败,法国受到重创。二战后,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德国战争失败,国家社会经济同样受到重创,战争冲突对抗导致两败俱伤,大大降低了两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是由于法德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

期一个半世纪的冲突与对抗使法德双方认识到冲突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还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他们认识到加强合作才是必经之路。 其次,从经济上讲,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的日益联系密切是推动法德关系改善的经济根源。经济发展是推动世界各地加强联系的根本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损害。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它们纷纷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推动各国经济加强联系,这从根本上推动法德关系改善。法德是欧洲大国,也是资本主义强国,二战后也是战争主要受害国,经济受到严重挫伤,因而加强经济联系是历史必然,这是加强合作改善关系的根本动力。 第三,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与法德两国政治家的努力分不开。法国戴高乐上台时,他关于战后欧洲联合必须包括德国人的思想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戴高乐清楚地知道,法国要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政治地位也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法国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战败国的德国,这样有利于法国在法德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1958年9月14日—15日,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第一次会谈,双方表示,在有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不能永远指

法国政权更迭

法国政权的更替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 波旁王朝 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 【波旁王朝(1589-1792年)路易十六于1774年继位,1789年大革命初期大资产阶级掌权,保留了国王,实行君主立宪制,1792年8月起义推翻了君主制】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1)吉伦特派统治(1792-1793年) (2)雅各宾派专政(1793-1794年) (3)督政府时期(1795-1799年) (4)执政府时期(1799-1804年) →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 【也称拿破仑帝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君主制】 →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君主专制政体】 →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代表资产阶级金融贵族的利益,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结束】 →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 →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路易波拿巴建立,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利益】→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 【经过共和派和保皇派的反复斗争,1879年共和制巩固下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这部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 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贝当在法国南部建立的亲德政府】 →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戴高乐在伦敦建立,后被第四共和国代替】→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 →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 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在路易十 四时期(1643-1661-1715 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 1789 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三 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8 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 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1791 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 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试论法国在二战前期迅速失败的原因

试论法国在二战前期迅速失败的原因 一、政治 从1871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到1940年投降覆灭的70年间,法国政府频繁更迭总理,共有87位总理先后登台执政,长不过三年,短的甚至不足一周。如频繁的领导人更换,激进派、社会主义派、保守派、共和派、自由派和君主派等,互相争夺政府的主导权法国政坛混乱不堪,政策无一贯性可言。在法国垄断资本集团中有两大派别:一派亲德 ,一派亲英美 , 这正是法国内阁动荡政局不稳的根子。法国内阁年间更迭70了86次 , 平均8个月更换一届政府。当然 ,除了两派互相倾轧外 ,法国是个小生产国家 , 党派林立 , 是个多党议会制国家 , 也有很大关系。法国的最高统治层很不团结。比如雷诺总理和陆军部长达拉第矛盾很大 , 虽在一起开会 , 两人却终席不说一句话。雷诺和总司令甘沫林也是貌合神离。甘沫林与劳合· 乔治也不合。正如英国人说的那样 , 法国人忙于内部作战 , 而在德国人进攻面前却变得麻木了。法国的亲德派和法国一些垄断巨头以及煤铁工业有联系 ,同德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很密切。他们迷信德国的强大 ,有恐德症 ,是投降派产生的根源。雷诺总理虽不是投降派 , 但他在改组政府时 , 考虑到搞好团结 , 却把投降派弄了进来 ,在魏刚和贝当二人之间和稀泥 , 没想到却反而增强了内阁中投降派的力量。在内阁讨论保卫巴黎时 , 投降派占了上风:什么要保住美丽的艺术宝库卢浮宫啊 , 可不能把路易十四以来几个世纪经营的这座历史名城给打坏。其次是政府和人民的分裂。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利益 , 压迫和剥削广大的工人、农民 , 长期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政府中的亲德派也好 , 亲英美派也罢 , 他们都仇视人民阵线 , 他们害怕人民甚害怕法西 斯 , 他们宁要希特勒 , 也不要人民阵线。他们对 1870年普法战争后的巴黎公社起义还记忆犹新。所以 , 长期追随英国搞绥靖政策 , 一味避战求和的法国当局政府 , 在德国的进攻面前 , 是根本无意组织法国人民积极抵抗的。法国人民长期痛恨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压迫和剥削 ,所以在德国进攻后无所适从 , 混乱不堪 , 怎么能上下团结 ,为积极保卫祖国而战斗呢?而战前的德国则形成了以希特勒为首的独裁政治体制,所有的重大决策均是为了侵略战争的要,行政系统高效,政策稳定而有一贯性。 二、经济 法国经济中中小企业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因素生产中奢侈品生产多于必需品生产,金融资本发展不成熟,银行资本超过工业资本,对外投资多于对内投资,等等。它们严重地影响了法兰西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一战后,法国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国内的经济一衰到底。英国为了平衡欧洲大陆的实力,钳制法国的发展,反而支持德国的发展,提供高额贷款,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超过了法国。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却飞速发展,其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很见成效,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三、军事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专业名称:历史学(历史与社会方向)呼芳弟指导教师:李怀顺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法国都走在历史的前列,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在1940年5月,当德国重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突入法国时,号称“世界陆军之冠”的法国大溃败,成立了贝当政府向德国屈辱投降。而流亡海外的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毅然成立了“民族委员会”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法国便经历了从亡国到战胜德国的一段曲折而壮烈的过程。1944年,法国终于获得了解放。法国能够获得解放和独立,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在这诸多因素中本文认为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所展现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其主要原因。 [关键词]二战;戴高乐;自由法国;贡献 法国是西欧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一直以欧洲头号军事大国自居。但二战初期,百万法国大军在短短的几十天便被法西斯德国击溃,战败投降。世界大国的地位与1940年的大溃败形成的强烈反差,引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法国战败亡国的原因:有人说这是法国军事建设的必然结果①;有人认为是法国北部的平原地形不利于作战;也有人认定是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也是法国经济实力衰退、社会政局不稳、国内和平主义盛行的必然产物②。 但引起本人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而是在既成的历史现实中,法国人是如何走出这段历史低谷的呢?法国又是怎样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恢复其世界大国地位的呢?为此,本人翻阅了大量的历史专著、个人传记、历史教材、学术期刊等文献资料,认为法国能够获得解放与独立,是与当时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分不开的,戴高乐在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法国复兴的主要原因。 与法国相比,中国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而近代中国屡遇外族入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即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也能从戴高乐领导的法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复兴的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便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和意义。以下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一、世界大国法国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阅读答案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给这篇小说命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一个空缺,根据上下文意应填入的一个词是() A.严密 B.严峻 C.严谨 D.严厉 3.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粗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