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内容偏好性调查

电视节目内容偏好性调查
电视节目内容偏好性调查

电视节目内容偏好性调查

尊敬的先生/女士:

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答卷!我们是通路快建“赚零用”市场调研团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电视节目内容喜好的市场调查。您的观点和意见会被严格保密,最终仅被用于汇总后的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

Q1请问您平常会看综艺类电视节目吗?(单选)

不会

Q4请问以下的综艺节目您知道哪些?(可多选)

我是歌手

快乐大本营

最强大脑

非诚勿扰

武林风

超级演说家

嗨!2014

康熙来了

全美达人

笑傲江湖

我们结婚了

出彩中国人

非常完美

最美和声

我不是明星

妈妈咪呀

Q5请问最近2个月内,您看过以下哪些综艺节目?(可多选)

我是歌手

快乐大本营

最强大脑

非诚勿扰

武林风

超级演说家

嗨!2014

康熙来了

全美达人

笑傲江湖

我们结婚了

出彩中国人

非常完美

最美和声

我不是明星

妈妈咪呀

Q3请问您收看《快乐大本营》的情况属于以下哪一种呢?(单选)

每期必看

多数都看过

少数看过

偶尔看看

Q4以下是该节目在最近2个月内的主题内容,请问您看过哪几期呢?(可多选)宫锁连城专场袁姗姗回应滚出娱乐圈事件

白百何耍心机陈赫逆袭不做衰神

贾玲表白张杰马丽妖娆求职

朴海镇连线允才载京刘恺威谈新婚

陈慧琳二千附体天王伊健重出江湖

Rain中国首秀传授巧克力腹肌秘诀

爱情公寓专场陈赫玩坏大长腿

黑衣人首次做嘉宾成龙现场出糗

邓紫棋超萌金鱼嘴曹格模仿刘德华

男神女神总动员宋茜EXO被玩坏

Q5请问您最喜欢哪一期的内容呢?(单选)

无跳问Q7

宫锁连城专场袁姗姗回应滚出娱乐圈事件

白百何耍心机陈赫逆袭不做衰神

贾玲表白张杰马丽妖娆求职

朴海镇连线允才载京刘恺威谈新婚

陈慧琳二千附体天王伊健重出江湖

Rain中国首秀传授巧克力腹肌秘诀

爱情公寓专场陈赫玩坏大长腿

黑衣人首次做嘉宾成龙现场出糗

邓紫棋超萌金鱼嘴曹格模仿刘德华

男神女神总动员宋茜EXO被玩坏

Q6请问您为什么最喜欢这一期的内容呢?(可多选)

有喜欢的明星

嘉宾非常搞笑

喜欢主持人的服装

喜欢这一期的某个环节

这一期的游戏娱乐性强

其他,请注明

Q7请问您最不喜欢哪一期的内容呢?(单选)

无跳问Q9

宫锁连城专场袁姗姗回应滚出娱乐圈事件

白百何耍心机陈赫逆袭不做衰神

贾玲表白张杰马丽妖娆求职

朴海镇连线允才载京刘恺威谈新婚

陈慧琳二千附体天王伊健重出江湖

Rain中国首秀传授巧克力腹肌秘诀

爱情公寓专场陈赫玩坏大长腿

黑衣人首次做嘉宾成龙现场出糗

邓紫棋超萌金鱼嘴曹格模仿刘德华

男神女神总动员宋茜EXO被玩坏

Q8请问您为什么最不喜欢这一期的内容呢?(可多选)

不喜欢这一期的嘉宾

这一期的内容是去年未播出的剪辑姊妹篇,所以不喜欢

这一期的游戏娱乐性不强

这一期整体娱乐效果不强,不搞笑

这一期的宣传性太强,商业味太浓

这一期的主持人表现过于抢眼,抢了嘉宾的风头

其他,请注明

Q9总体而言,您对该档节目的内容安排满意吗?(单选)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意

Q10请问有没有哪些内容是您特别期待今后在该档节目中能看到的?(填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09级编导3贾澄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最高境界。

坚持文化自觉 防止过度娱乐化

坚持文化自觉防止过度娱乐化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4日 14 版) “卫视节目的文化功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专家研讨会”。车东轮摄 CFP 编者按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和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多层次,

既为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对电视传播,尤其是卫视黄金时段节目的文化功能提出了诸多挑战。近一时期以来,部分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出现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反响,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有鉴于此,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杂志、《光明日报》文艺部、中国公益传媒基金日前联合举办“卫视节目的文化功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上星综合频道的定位和宗旨、如何建立科学全面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和综合频道节目播出调控制度,以及如何加强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从哲学思维根除“过度娱乐化”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荧屏滋生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固然缘由复杂,但从创作思维层面深究,根子在哲学上出了毛病。因此,从哲学思维上根除“过度娱乐化”,乃为治本。 一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过去,曾习惯于简单地将文艺从属于政治,走以政治思维取代审美思维的极端;如今,面对市场经济,又误将文艺笼统地从属于经济,跑到以利润思维取代审美思维的另一极端,片面追求收视率,便坠入过度娱乐化。反映在创作上,从过去忽视观众娱乐快感乃至说教化的极端,跑到以视听感官的娱乐刺激冲淡乃至取代精神美感的极端;从过去曾把人性、人道主义视为禁区的极端,跑到以展示“人性恶的深度”和“窥人隐私”为能事的极端;从过去对传统经典敬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僵化极端,跑到专门逆向拆卸、解构、颠覆传统经典以吸引眼球寻求“娱乐”的极端;从过去普遍盛行的“高大全”式的浪漫主义形象塑造的极端,跑到“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无是无非”的“非英雄化”倾向极端;从过去一度忽视审美化、艺术化程度的极端,跑到大制作、大投入的“营造视听奇观”的唯美主义的极端……凡此种种,其结果都导致“过度娱乐化”,都有悖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作者:————————————————————————————————日期: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新闻学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梁军 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 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

浅谈声音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浅谈声音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2008/8/4/09:04 来源:现代电视技术 电视既可以给人们传播信息,也可以作为各种娱乐形式的载体,具有电影的表现手法和特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的内容是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进行传递的,人们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又回到人对语言最初的直观感知阶段,即直接通过形象、声音来理解意义。声音在电视节目中 的作用不容忽视。 自从电视诞生至今,声音就一直陪伴着电视的成长。电视声音主要由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三大 部分组成。 电视节目中的语言,主要指言语,它是信息的载体,在以谈话为主要形式的语言类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视在语言的应用上是全方位的媒体,可以分为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普通语言是指任何人通过自身的发声系统说出的语言,这种声音没有任何修饰,完全是一种自然的表达(包括方言和外语)。普通语言在电视节目的社会新闻采访或专题节目中经常会出现。比如陕西电视台《诉说》栏目,是一档心理健康谈话类节目。就是通过主持人和当事人的对话形式,邀请普通百姓走进演播室,讲诉心里话,消除内心积虑和不快,将心理作为切入点,让当事人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当事人用自己最朴素的语言把观众带入到自己的故事里去,让观众与她同喜同悲和观众达到了心灵的共鸣,未加修饰的普通心声、同样能达到声情并貌,引人入胜,富有极强的语言感染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的实现手段也是很简单的,一般采用高品质画筒录制,就可以录制到较好的声音品质。只是在室外录制时,要注意避免周围环境的噪音,比如夏天蝉的叫声和一些城市噪音,使得采访声音清晰、干净。 另一种语言我们称之为艺术语言,也称解说词。它由受到过专业训练的播音员、主持人或演员来担任,由于他们在语言上经过专业训练,所以在声音的运用上有一定功底,可根据不同性质的节目特点来把握播出的内容,同时在语音、语调和语速上也有很大差异。由韩城市政府和陕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大型电视直播活动《风追司马》中,由著名演员唐国强朗诵的一首郭沫若的五言律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 史公。” 通过著名演员唐国强气势恢弘的朗诵,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两千一百多年 前的司马迁时代,在他字正腔圆、感情饱满的朗诵衬托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 学识渊源、超越前代的旷世奇才司马迁,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 在生活中,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有利工具,人类的语言具有明确的信息,借助它人类才能从事生活、学习、工作、生产和一切有意义的交流活动。在艺术创作中,语言是交待情节、揭示思 想、展现冲突、刻画人物、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它没有国界,不需要翻译,能够精确的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与情绪。伟大的音乐家肖邦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都能缺少,就是不能缺少音乐”。音乐也是一种有效的编辑手段。在电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栏目片头音乐和广告音乐,它在节目中起到一个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也使节目系统连贯有序,成为最好的间隔方法。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电视节目具有极强 的艺术表现力,传达信息深入,表现能力强。 比如电视专题片《陕西·中国佛教祖庭巡礼》中一组古代战争的撕杀镜头,配合女高音的花腔,使这段画面表达出一种战争的残酷和凄美。音乐与画面结合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音画同步——即用音乐语言来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以《新闻调查》为例

2011年05月学术探讨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以《新闻调查》为例 文/于芳 摘 要: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化特色,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调查实践为例,从报道手法方面分析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关键词:电视;调查性报道;本土特色;《新闻调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12-01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但是现在在我国已经得到广大受众的广泛欢迎,比如电视调查性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种媒体中却是发展最快的,也是最受受众普遍关注的。下面本文就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实践,从报道手法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第一,富有个性的故事化叙事方式。 透过富有个性化的镜头语言,用电视特有的优势来阐述一个故事,承载一定的思想深度。无论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要探究某种社会现象,《新闻调查》都是在叙事,节目中充满悬念、冲突、隐秘,结构上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新闻调查》要求每一个节目都应该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不是漠视,其理想的状态是: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对观念与制度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1]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梁建增曾把这一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2]凄婉可悲的《藏羚羊之死》、积极向上的《走进大山的年轻人》、发人深省的《贩毒家族覆灭记》等许多节目都因故事性而大为增色。《一个死囚的忏悔》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除了把母性、人性和社会的普遍美好的感情挖掘地够深够细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设置了故事化的悬念和情节。 《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节目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一个刚举行了婚礼七天的新娘,不仅逃离了新房,还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状告新郎强奸了她。这个一反常态的举动很容易给观众造成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当女主人公说明他们只是举行了婚礼并没有领结婚证而找到公安局和妇联的时候,没有给她满意的答案,但是她没有放弃。在她一遍遍申诉时,她竟然收到了一张法院的传票,男主人公控告她用婚姻诈骗钱财。事情没有什么进展,竟然又受到阻碍,冲突、波折,记者又真实的记录了他们的情况在当地引起的许多有关伦理、法律、习俗的争论,情节引人入盛,又引起观众的思考。 第二,报道始终坚持客观平衡的立场。 《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在谈到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时这样说:“一个错误,表面看总有明确的受害与施害者,但是,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制度和法律的坐标系里就会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所为、一个人的责任那么简单。在调查中,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或是控诉和指责,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3]《新闻调查》的记者在采访时尽量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报道中尽量客观真实的把事件展现给受众,尽量客观真实地把事件双方的话语、态度都表达出来,尽量给双方同等申诉或是辩解的机会,以达到一种客观的平衡,让受众自己从报道中对事件进行价值的判断。而这种客观平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保证报道中事实材料来源的多样性,并且要表明事实、背景、观点从何而来。 第三,报道充满了人文关怀。 特别是一些中性题材中,很多事物和人的身上总会有人文精神的闪光点,《新闻调查》就很注意捕捉这种闪光点,给节目增添了很多情感的热点和收视的亮点。如《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在采访心灵受到极大创伤的小学生时,没有像采访其他对象那样提出很多理性化的问题,而是设身处地的为小孩子的承受能力着想,当她看到孩子流泪时,要么轻轻地为他擦去泪水,要么拍拍肩膀表示安慰——每一个无声的画面传达出的报道内涵,都让观众心领神会。充满关爱的现场感拉近了观众和记者的情感认同和视角融合。在《新闻调查?逃亡日记》中,犯罪嫌疑人赵军在回忆自己的逃亡经历时“真的很傻,很可悲,我自己亲手把自己毁了……”,这个时候屏幕上出现了“电线上站着一只小鸟”的画面。通过节目我们可以知道在赵军逃亡时最大的心理感受就是孤独的滋味,他的这段充满悔恨的自白,想要诠释的就是对自由的向往,编导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犯罪逃亡时,还不如一只小鸟自由。一个画面就可以把主题表现的更加深刻,更加触动人心,编导在一篇短文里说自己是“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 第四,报道始终保持理性和严肃的风格。 《新闻调查》始终遵循“以创立典型的‘电视调查主体’作为自己在新闻改革中的突破口,”[4]“这种调查理性的基本特征是:冷静、平视的调查视角;厚重、大气的调查风格;探寻、求证的调查样式。”[5]在媒体日趋娱乐化的今天,虽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不像西方的媒体,特别是西方的商业电视那样有明显的媚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但是很多新闻类节目更趋向于娱乐、轻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新闻栏目因向着娱乐化发展而收视率巨增。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新闻栏目经不起收视率的巨大诱惑和压力,慢慢被视觉刺激、猎奇、轰动效应、色情暴力等内容侵蚀。而《新闻调查》能够经受住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节目内容的严肃和精神气质的理性,是非常难得的。《新闻调查》冷静而深入的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又通过记者的采访尤其是追问,挖掘出深藏在表面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理性本质的东西。 电视调查性报道凭着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潜能,已经成为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宣传形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做好电视报道,使之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是所有媒介人努力的共同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参考文献: [1]梁建增,赛纳,张洁.调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纪实报告.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246—254. [2]转自朴实的采访人生——记央视《新闻调查》记者董倩.新华网,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49234974.html,/newsmedia/2003-04/11/content_827128.htm,2003-04-11. [3]柴静.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采写编,2005年03期. [4][5]王俊臣.《新闻调查》——透视常人难以触及的中国社会现状.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四期. 312 2011.05

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2003年,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面临一次转型,这个转型有这么一些背景,一个是场导向来考评栏目,搞了末位淘汰制,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每个栏目必须面临的问题。200碰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我们栏目本身的分离,比如说我们的王志、董倩被分离出去了,然后《面分离出去了,再就是新闻频道的开播,我们的竞争对手增加了若干倍。另外一个就是央视一套的使得《新闻调查》和《同一首歌》、《幸运52》、《开心辞典》这些综艺性、娱乐性的栏目,时段来进行竞争,非常残酷。我们2003年就面临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形态是《新闻调查》竞争力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七年的节目进行了一次梳理,今天这个报告就是这个梳理的结果。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 《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我们梳理成三个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探索时期相对比较长,从1996年到2000年。这个栏目在1996年5月17日开播,提出了“的战略。这“三步走”的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决策者们就想做调查但是第一批样片出来了以后,都没能通过审查,说明当时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是不适宜做这种型调查性报道的。后来我们主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做主题性调查,因为是中国很多改革走到一个关口的时候,很多国计民生,比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是大家比较

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是整个国家比较关注的,新闻调查就对这些深度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所以主题性调查非常吻合当年形势的需要。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一个广告语,提出我们栏目是:重大新闻事件全面深入,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一波三折,正在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当时的选题方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就是关注改革的进程,关注人物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在这5年当中,这些节目,这些具有理性分析精神的节目,它为中国的电视带来什么?我认性精神的培养,冷静、平衡、深入、客观、质疑,像这些调查节目的品质,我们在这5年当中,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这5年当中,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选题之外,我们还对深度新闻报道的其他样态也进行了一的探索。 一个是主题性调查。比如说一个城市交通发展能不能把公交放在第一位,这是表达了一种政理念的转变,转到以民为本的主题上。再如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也是我们国企老大在市场经济的不得不做出这种痛苦艰难的选择。这两期节目是我们主题性调查的代表性作品。 再一个是舆情性调查,就是对带有政策性的众说纷纭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比如说上海的择校我们搞了一期《一言难尽择校生》;我们还在上海搞了安全套该不该进校园的调查报道。像这种观点、有多种争议的选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舆情性调查。 第三就是历史揭秘,像《恢复高考20年》、《羊泉村记忆》(中国首部对中国慰安妇多年况的全景式的记录)等等。 第四是事件性的调查。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具有时代特质的代表性的事件,比如说《胡子工程是说一项技改工程花了若干年的时间,盖了五百多个公章,结果到后来导致国家的投入成倍增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回溯式的调查。再一个就是《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一名医生

浅谈纪实性电视节目

浅谈纪实性电视节目 汉语1001 06 袁满 近几年来,继中央电视台播出反映百姓自然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题材的电视节目之后,地方台纷纷效仿,各类纪实性电视节目充斥荧屏。不可否认,各电视台在大胆实践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部分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社会反响强烈的纪实性电视作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纪实性电视作品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专题来说,仍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第一,电视纪实并不等同于完全的现实真实。在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中,所突出强调的重点是“纪实性”,即对现实真实的客观反映。而值得重视的是,由于电视编导主观选择的作用,电视纪实形象与受众所感知的形象往往有所差异甚至大相径庭,通过纪实性电视节目来展现的现实真实,具有极大的表演性和不合理性。这种方式完成的专题性节目事实上不过是纪实电视剧的一种变异,相对于新闻事实来说,这种电视纪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真实。第二.诸多不确定因素对纪实性电视专题的影响。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流程往往要经过获得新闻线索、搜集新闻素材、形成专题文本、实地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制作等几个步骤。电视编导可以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把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编辑思想和创作意图,然后紧紧围绕着制作主题的需要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 在电视节目娱乐化和同质化非常严重的大环境下,纪实性节目因其真实性和高端性,成为市场新热点。央视纪录片频道的诞生,更是将纪实性节目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纪实性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多元化语境、质疑的集体意识是纪实性节目兴起的催化剂。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的普及,以上种种都是构成多元化语境的因素。 多元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对节目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节目创作者开始寻求适合多元化语境的节目类型,纪实性节目以呈现事实为主要方式,它不同于新闻节目的是主观性小、评论少。可以说,这种节目类型更加适合当下思维方式多元化的中国民众:少评论,只将事实提供给观众,让他们自己感受,这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节目形式。 同时,当下中国社会,质疑成为我国民众的集体意识:对有些政府官员的质疑、对媒体报道的质疑、对相关部门发布信息的质疑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时期各级政府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导致人们对很多现象或报道持质疑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面对政府、媒体发布的信息,人们的第一反应变为“真的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篇一: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 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我们有理由为之欢欣 舞,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成熟并不是一墩而就的,只 正视成果与不足,认真对待遇到的阻碍与困难, 才能使中国未来的调查性报道 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当代中国调查性报道无论是在揭露的广度,还是在揭露的深度方面都 到了一定高度,而且在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体制下,寻找到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 间,达到了和公众舆论的良性互动—不仅揭露出种种不公现象背后的新闻,时由于舆论影响,引起社会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某些制度改革的目的。 第二,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

材。首先是因为概念 淆,许多新闻工作者将深度报道等同于调查性报道,并不理解调查性报道的核 与内涵,导致一些媒体动辄将节目命名为调查性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调查性 道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种种限 与压力,无奈许多调查性报道的栏目或节目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材,但 并不是说他们就认定此为调查性报道,我们姑且称之为“曲线救国”。我们从 新闻调查》各个时期提出的口号即可看出,从最初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到 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再到20xx年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什么 “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恐怕连制片人也承认只有真正做到了揭露性题材的深 调查报道的新闻才称得上调查性报道。 第三,我国记者开展的调查性报道多是在新闻事件被有关部门处理和肯定之 才开展的。“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往往是待其盖棺定论之后再采访,而不是

中西方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20 世纪60 年代,它勃兴于整个 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一、中西调查性报道概念比较 (一)西方概念中的调查性报道。 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已近百年,定义和认识较为系统化。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报道对象为揭露被人为有意隐藏的事件;第二报道内容具有分析性,细节更为详尽;第三,报道制作者—记者,必须独立调查,新闻文本应保证原创性。通俗地讲,在西方,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性质的活动—记者孤身犯险,自主调查挖退进仃J甲国化明解瑛,x7新闻头践中调查性报道的开展更具指导性。 (三)中西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差异。 纵观中西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解是遵循着“揭露丑闻”这一核心的,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则在一定层次上发生了变构。可以说,中国更多的学者和从业人士认为,调查性报道主要并非仅仅揭露丑闻,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教化的重任。 (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 《申报》在1882年刊登的中国第一条电讯稿就是披露一位官员读职的消息,可以称为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在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至70年代末,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一直由于权力系统的干预阻挠而难以真正形成。直到80年代,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才浮出水面。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了“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船的调查报道,以及《人民日报》的《白衣下的污垢》、《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等,都属于调查性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兴起,电视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比如《逃不掉的罪责》、《难圆绿色梦》、《“粮食满仓”的真相》、《探秘传销大本营》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同时充朴分握了组论游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媒体做了守望社会的模范作用。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事件”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巅峰。“孙志刚事件”从《南方都市报》的首次披露,到新浪网的转载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最终引起《中国青年报》、新华网、CCTV,《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成功地将社会中潜藏的毒瘤公之于众。 (二)调查性报道的中国定位。 与西方媒体的调查性报道相比,当前中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迥异的一面。一些著名的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揭露了令人发指的黑幕,还成功地促使政府进行作为和改变,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中国媒体通过调查性报道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国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

电视媒体分析(下)

沈阳电视台媒体资源分析 电视节目质量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不同的国家设计了不同的指标来评价节目的质量,如欣赏指数、电视指数、享受指数、值得收看指数、兴趣指数、观众满意度等。文章概述了电视节目质量研究的历史、主要成果及研究动态,并系统介绍了最具影响力的欣赏指数调查,以及欣赏指数与电视收视率、节目类型、观众人口特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对目前电视节目质量研究中的局限和不足做出分析和总结。 一、电视媒体的目前情况 从宏观上看,我国正处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趋向融合的时期。手机电视、IPTV、网络宽频和高清电视等“下一代媒体”的优势正在显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下一代受众”已经形成规模,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群正在成为中国媒介消费的主力,但“80后”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收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显著下降。21世纪,信息技术的突变来自于包含最大信息量的媒体数字化,作为新媒体先锋的数字电视是广电转型的开始,而“数字新媒体”则是转型的方向和目标。目前,广电总局已向京、沪、粤三地发放了手机电视牌照。在2006年中电视新闻竞争硝烟再起,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独播剧”战略日益成熟,体育节目格局动荡,电视购物市场整顿,新媒体发展迅猛。 在沈阳地区,具有规模的电视媒体有辽宁电视台和沈阳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有频道7个,沈阳电视台有频道5个。

沈阳电视台开始使用主体传媒的理论,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全台有新闻、综合、影视、公共法制、时尚购物五个频道,栏目60余个,每周播出节目680多个小时。电视节目覆盖周边城市群2400多万人口。2005年沈阳电视台五套节目在沈阳地区收视市场的占有率达23%。自制栏目类32个,制播分离类27个,合作类5个,引进类15个,剧场13个,影院8个。 二、频道的划分 沈阳电视台划分为5个频道 1.新闻频道 他的前身是沈阳电视台1套(时政频道),创建于1979年12月1日。是沈阳电视台的第一套无线电视频道。主要栏目有:《沈阳新闻》、《沈视早报》、《法行天下》(沈视午报前身)、《沈视晚报》、《国际新闻》、《辽宁中部城市报道》、《每周新闻综述》、《直播沈阳》等8个新闻栏目,沈视1剧场是沈阳电视台的黄金剧场。2004年7月1日,时政频道改为新闻频道。 新闻频道的定位:2007年全新改版是沈阳电视台推进频道品牌化战略的重大举措,此次改版使新闻频道“宽广世界,新闻天下”的形象更加鲜明,“权威媒体,公信力量”的频道定位更加精准。 新闻频道的目标受众:新闻频道是随时了解沈阳的时事的重窗口,受众广泛,上可达官,下可达民,但重要受众还是那些,在沈阳有投资或将要投资的中小企业主,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政府公务人员。

历史纪录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素养浅谈

传播方法/ 历史纪录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素养浅谈◎王晓芳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人格化传播和对象化传播的主导者,是节目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之一。一个主持人的气质、形象、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历史纪录类电视节目以主持人的现场讲述为主,以演播厅中背景、道具的展示为辅,它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把历史故事讲的生动、传神,让观众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还要能跳出故事,对历史事实给出观点和评论。打开电视机可以看到,历史纪录类节目的主持人既有影视演员,也有电视台主持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主持风格有沉稳持重型,也有轻松活泼型;有偏重演艺创作型,也有贴近日常生活型,总之风采各异、各有特色。 历史纪录类电视节目从推出至今,始终拥有一批最忠实和最稳定的受众人群。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中央电视台重点创新节目《国家记忆》自开播以来,重播累计到达6.17亿电视观众,全国有近半数电视观众收看过,首播平均收视率0.784%,共8天收视率突破1%,其中单期最高为1.107%0除了中央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媒体的同类型节目,也赢得了观众良好的口碑,例如,洋溢着历史纵深感和凝重感的凤凰卫视王牌节目《凤凰大视野》自2003年底推出,先后播出了《说不尽的毛泽东》、《世纪宋美龄》等一系列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北京电视台的揭秘性纪实节目《档案》利用录制现场的道具和设备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探寻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引起观众的追看与共鸣;湖北卫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节目《大揭秘》自2012年开播以来,用纪录手法全景再现历史,独家视角解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丰富魅力。 那么作为此类节目的主持人,如何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让观众耳目一新,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找准自己的风格定位和特色。 一、电视作为视觉艺术,主持人在“个人形象”上一定要做好功课。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发型、妆容、服装、鞋 在《江城科普》版上开辟了一个新栏目“走进科技馆”。 2015年武汉科技馆新馆新建时,确立了“见物见人见精神见智慧”的四见原则和“将科学发现与人文精神以及科学家故事连贯起来”的方式。我们利用这个场地和展馆设备,利用我们有强大的科学界专家团的咨询能力,充分挖掘科普宣传的潜力,尝试体现我们的新认识新观念。 该专栏每周一次,迄今已刊载了四十余期。具体的做法是以巡视的形式逐个场馆选择主题进行报道,让每篇文章都有展览的实体为线索,而不是空穴来风,由此介入,发挥传媒的可深入自由叙述的特性,其实是一种“四见原则“的再响应,再传播。这些文章中有一些能体现这种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科技展品,做一些与现实相吻合的基础理论故事组合,推出较系列的文章。 四、“软指标”的科学内容越来越有范 举办”百万市民学科学— —我的科学梦“武汉市中小学生科普征文活动,是武汉科技报一贯坚持且行之有效的科普效果回馈检验方式。客观上,它也为武汉市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该有的贡献,并被列为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科协的品牌性活动O 该活动连续举办了5年。最近一次的2018年第五届科普作文竞赛,通过各种平台共收到征文3万。评选中,我们注意到当中出现了一些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学生能够从过去追求奇幻甚至魔幻进入神话80新闻前哨2019年第7期领域的状态中退出,转而与所学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并且学会按科学思维规范去认识一件事物,这才是我们科普宣传工作所要的真正效果。 比如《紡:22分钟的一生》是初三作文,作者以拟人手法写出紡这种放射性元素的特性。这是一篇很富文学性的理论知识文章,牵涉到化学、原子物理学、爱因斯坦质能公式。还有一些文章讲到拱形与力的分布,讲到光的反射与色的关系,讲到天体导航,讲到最降速线,讲到平行与多元宇宙及虫洞等,这些内容都能在科技馆的展品中寻到对应物。 事实上,这几年以《三体》、《流浪的地球》为代表的科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喜欢,也刺激和提高着公众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追求和喜爱,改变着传统的偏重科学技术硬指标的现实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更深入更生动地科普传播工作,真正在把科学知识宣传给人们的同时也把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传播岀去,让更多的人树立科学精神并培养出高雅的理性审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2]《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 [3]克莱因(美):《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李森:《〈三体〉中的物理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武汉科技报社)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如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营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他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WHY 和HOW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随着中央电视台1994年《焦点访谈》、1996年《新闻调查》的分别开播,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出现。这些节目的开创不仅表现在尖锐的泼辣的节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电视纪实性节目研究——刘亚欣

从纪录片《故宫》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视听语言 刘亚欣 20130215 摘要:大型纪录片《故宫》是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型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新闻中心制作,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由于《故宫》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成为一部国内大型纪录片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 一:历史文化记录片——《故宫》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从历史和文化的特殊视角出发,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诸如地形地 貌、文化古迹、土木建筑、宗教医道等,给予深沉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关照。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的发展历程,而文化更是悠久灿烂,深沉厚重,对于一些经典文化, 我们需要寻找经典的方式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进行传播,让世界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 使中国的经典文化更快的融入现代都市的进程。特别是在新环境,利用新形式的拍摄手法和 品质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 有人曾这样大胆预言,“21世纪将是纪录片的世纪。”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任何形式 都不能像纪录片那样真实的反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上,纪录 片无可替代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具有其他电视节目、影视片段都难以 取代的特有的记录价值和存在意义:成为当今人们知晓历史、审视现在的媒介与平台,技术 价值也成为电子时代文化的代言品,同时也成为电视制作水平的标志与象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在我国悄然勃兴,并逐渐成为电视屏幕上的新宠,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堪称精品的电视纪录片,如《沙与海》、 《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半个世纪的乡恋》等,他们见证和影响着中国纪录片的 发展,也以其特有的纪实品格,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并且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视 纪录片在国际大奖赛上相继获奖,出口国外,如《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 这些大量涌现出来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的国产纪录片,成为了国内收视的新热点。 《故宫》可谓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一个巅峰之作,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电视 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是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 型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新闻中心制作,每集约投资100万元,在拍摄完成80%的 时候卖给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国家地理将12集的《故宫》重新剪辑成2集的国际版,已经 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 《故宫》作为这些纪录片中的一个经典,其所表达的美学取向,运用的拍摄手法、技巧, 全面展示神秘沧桑的故宫、辉煌瑰丽的建筑、精美绝伦的文物,与观众面对面讲述宫廷中人

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第27卷第4期2009年8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 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27 N o .4 A ug .2009 收稿日期:2009204216 作者简介:钱宁(1972— ),女,一级播音员。 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钱 宁1 ,王 晖 2 (1.常州电视台,江苏常州213003;2.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调查性报道的倾向性、独立性、故事性等,认为与西方调查性报道相比, 中国的调查性报道倾向性更突出,取材范围更广阔,传播机构相对独立,叙事方法更具表现力;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要想保持活力,必须与时俱进,增强整合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的作用。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倾向性;独立性;故事性 中图分类号:G 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09)04-0054-04 在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形态中,调查性报道是备受电视新闻工作者推崇的一种节目形态。目前,在美国乃至西方的新闻界,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客观性报道鼎足而立,成为主流流派之一。尽管直到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中才增设了“调查性报道”这一奖项,但是调查性报道的方式早已为众多记者使用,1972年的“水门事件”则把调查性报道的声誉推上了顶峰。 调查性报道因为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报纸再生的希望之星”。美国学者大卫?安得生和皮特?本杰明早在1975年就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编写组强调:“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需要花费时间的报道,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新闻日报》记者鲍伯?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我国学者张威说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揭秘的、深入的采访活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西方国家的调查性报道有两个普遍特点:一是报道内容多针对政府以及众多公共组 织的弊端;二是媒体在这种报道题材中彰显了其 独特的品格,要求报道的自主性。尽管调查性报道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尚属于探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色是既积累了一些可贵的报道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照西方调查性报道的两个特点,文章主要探讨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呈现出的状态及其本土特色。 一、倾向性更突出 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并不单纯地等同于西方新 闻界所定义的内容———“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并且“常聚焦于不义、丑闻和违法活动”。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西方某些资产阶级新闻学者不承认这种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他们提出“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提倡“客观主义”。他们在极力反对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的同时,又十分强调新闻价值说。然而,按照新闻价值理论,并不是任何事实都能够写成新闻报道,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写成新闻。因此新闻报道是必须加以选择的。既要选择,那么报道的倾向性就不可避免了。实际上,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的一些主观因素,如政治理论水平、新闻敏感性、写作能力、知识修养等等,这些都能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程度。

电视台节目设置的误区

电视台节目设置的误区 发表时间:2009-05-10T11:26:55.450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李锴 [导读] 如今,电视行业之间的竞争可谓是如火如荼,各家电视台为了更多地争取观众,都不断地 (漯河电视台第二频道,河南漯河 462000)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4-043-01 如今,电视行业之间的竞争可谓是如火如荼,各家电视台为了更多地争取观众,都不断地推出名牌栏目,地方电视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份羹,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电视台在栏目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一、上行下效 所谓上行下效,即上级台做什么,怎么做,下级电视台便争先恐后去效仿。尤其对中央电视台的一举一动,不少地方电视台更是奉若神明,步步紧从。上行下效现象如此盛行,有它社会及思维的深层原因。 我国的电视台首先是为党和政府宣传服务的,电视台在节目设置上都要服从于这一中心日文物任务。这样由各级政府担当投资主体和行政主管而成立起来的各级电视台,就和政府机关设置一样,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模式,统一的体制,垄断的地位,使得我国各级电视台节目的创作与播出极易形成统一的模式,再加上电视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日复一日的播出,需要大量节目填充。经验缺乏,模仿必然盛行。这也造成了模式的统一和风格的趋同化。再就是,伴随中国电视的上规模、上档次,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视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电视纪实、栏目化、电视直播、娱乐性节目,这些新观念体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巨大进步,但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却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那些最接受新观念,不断创新的电视台必最先尝到甜头,而那些守旧的,不愿创新的电视机构要想走捷径,就只有走模仿一途了。 二、不注意地方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等,运用电视手段,辅之现代科技,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并展现给观众,这是电视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容易受到观众的认同。河南电视台推出的《梨园春》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河南拥有几万个戏剧演出团体和数以千万计的戏曲爱好者,戏曲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一旦与电视联姻,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海南旅游卫视推出的旅游节目和沿海电视台推出的经济资讯类节目,都立足当地实际,去突出地方特色,从而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而部分地方电视台往往忽视了地方特色,或者是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办不成或不愿办,从而导致那些极富地方特色,极具影响力的节目、栏目办不出来。 三、仅以收视率作为开办栏目的依据 对于电视节目的品牌该如何考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在传统的电视节目考评体系中,收视率调查是被媒体和广告商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一套工具,因此,地方电视台也往往仅以收视率的高低去评价节目的好坏,并把它作为开办栏目、节目的主要依据。 事实上,品牌节目不一定只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美国,有上百个品牌节目,但许多节目的绝对收视率并不高。如儿童节目《芝麻街》,从1958年开始创办,现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播出,节目虽然没有创造绝对的收视率,但是却保持了稳定的节目市场。 在电视节目市场分众化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品牌节目不需要也不可能占据收视市场的绝对多数,而是需要具有稳定的收视群,吸引稳定的广告投放,占据一个能够维持节目生产良性发展的市场份额。 欣赏指数,在国内也较“观众满意度调查”,是测量观众对电视节目喜好与评价的一项指标。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收视率调查的不足和促进电视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它与节目的时段,时长无显著关系,可以比较不同频道、不同定位的栏目,是一个反映电视节目内在质量的稳定指标。 央视调查咨询中心曾在全国27个大中城市进行了一次欣赏指数的调查,把59个节目划分为经济、体育、新闻、专栏、综艺类节目中,满意度与收视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在评价专业性较强的,诸如体育类、经济类、综艺类等节目的品牌化程度时,仅仅依靠收视率指标不够全面。因为节目本身只针对某一特定的受众群体,不可能在观众的绝对数量上占有优势。欣赏指数调查为这些节目提供了一种新的说法,即:我的收视率不是很高,但收视群体稳定,而且目标受众的评价也比较好。这种节目也应该是“品牌节目”. 四、栏目、节目设置过于随意 好的节目、栏目,从栏目的定位、结构、内容、形式、主持人,播出时间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地方电视台在开办节目、栏目时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定位不准,本来是经济性节目,却集社教、评论等于一身,像一个百宝箱,无所不容,同时在栏目开办过程中,随意更换主持人,调整播出时间等,给观众造成摸不着气的感觉,不易形成固定的收视群。 再者,地方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一定时期,集中对党和政府的决策、重大活动进行集中宣传,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一些领导为了体现重视程度,随意设置节目,如宣传再就业典型、劳模事迹等,这些本来应该在新闻节目中开办专栏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却开办了《创业之路》《走进劳模》等节目,短期内,这些节目还是具有新意的,但时间长了,由于选题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导致节目流产;还有的地方电视台由于辐射辖区面积不大,却连续开办了多档新闻类栏目,内容互相重复。几档新闻记者同时赶去采访一条新闻,互相撞车的事儿时有发生,同事之间互相去“抢”一条新闻。这就造成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有的电视台为了丰富银屏,追求大而全,栏目办得多而全,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原因,造成该精的不精,不易把节目办成品牌节目。 其实,地方电视台只要立足当地实际,依据市场规律,开办节目、栏目,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从而争取观众,使电视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