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龙柏林老师毛概复习总结与考试题型

龙柏林老师《概论》专题教学提纲

(说明:以下只是教学大纲,考试以实际讲课内容为准)

何谓中国进入后改革开放时代?(六大变化)

1.普遍受贿——利益分割

2.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全面协调发展

3.共同贫穷——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同富裕

4.摸着石头过河——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5.矫枉过正——理性发展

6.被动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进程,争取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

第一专题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理论构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理论灵魂:实事求是

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

毛泽东思想

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

2、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二、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

1、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

2、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三、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

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1、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2、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马列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五、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

第二部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一、为什么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的代表,这个理论成果以他的名字命名?

胸怀大志刻苦读书、深入实际、注重调查信念坚定\ 逆境中不消沉

热爱人民健康管理凡人生活、名言名句

二、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1、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4、要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错误倾向: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把他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混为一谈。

有人把毛泽东思想分为“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两部分,否定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完整的体系。

正确答案:毛泽东的思想包括晚年的错误,但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晚年的错误,因为:违背了马列主义、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总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必须把握四对关系: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刻骨铭心的两大灾难。

大跃进

原因:

缺乏调研,不明实情——虚报数字

说真话有风险,招惹是非;说假话又好处

说假话成风,说真话没人听

外在考核指标过高,逼着下面说假话

反思:

慎用跨越式发展等词

树立快时代慢生活的生活理念

按规律办事

文革

中国人的奥斯维辛

集体无意识幻想狂热,合力无法遏制

价值秩序严重破坏

少忏悔,不深刻

2、时代主题的当代转化。

3、步履维艰的追求进程。(犹太裔思想家阿伦特的反思\中国南京的记忆\来自韩国的抗诉\日本有识之士的反省、德日比较及分析)

二、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根据。

1、石破天惊的两大震撼。

2、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

聚焦案例:苏联解体

三、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条件。

其脉络如下:

1、以苏为鉴,“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邓小平理论予以回应。

2、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低潮、六四国内风波以及党情的挑战,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命题——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出了答案。

3、后改革中国,经济发展人民未必幸福,大量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生态问题涌现,如何推动改革健康发展,人民和谐幸福是当代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执政党在胡锦涛同志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的恢复与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精髓。

1、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践行实事求是,必须破除阻力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两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予了我们怎样的现代性启示?

一、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二、共同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

三、共同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四、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现代性启示:必然性、流动性、多重性

第二专题当代中国的改革话语与实践

导言当代中国改革发生学分析

第1次:外来传导性危机

第2、3次:内源自酿性危机

●第2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灾荒

●重大挫折: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1959、1960、1961)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快/慢:速度何以是伦理的?

?在现代观念里,慢、低速、低效是贬义的,对科技及其高速度则顶礼膜拜

?追求GDP的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强政治意识形态

?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及人生存的疲惫不堪

?必须尊重自然速度,承认自然速度的客观价值

第3次1966—1976 十年动乱

邓小平把我们的错误分为两类:一类是照搬苏联的模式,满脑袋框框。另一类错误是我们自己的,如搞“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作为急迫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人们面前。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全面改革“三步走”路线图

以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0)为重点---以社会体制改革(2010-2025)为重点---以政治体制改革(2025-2050)为重点

二、改革个案:经济转型论

(一)转型模式

1、曾经流行的速度划分标准

2、经济学家科尔奈的区分标准

3、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与经济转型

(二)中国式改革道路的特点

1、中国的改革起源于以速度为主要目标到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调整。

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第一推动力,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中国农村改革的典型类型有哪些?

3、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

选择四大经济特区背后有何考虑?/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

选择四大经济特区背后有何考虑?

经济考量:沿海地区地缘优势

经济风险成本不高

政治意图:作为港澳台了解大陆才窗口——收复

文化因子:引进外资(华侨寻根心理,落叶归根,故土情结)

历史脉络:商业眼光,利益考量——历史积淀

尊重民意

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

国内改革——市场经济——基本完成

开放的政策: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核心竞争力:劳动成本过低,生态资源观念相对薄弱——外需疲软(东南亚国家),劳动成本提高,生态资源观念加强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改革由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步推进。

A、国有制崇拜及其突破

B、“两个毫不动摇”的新局面

C、企业演义三分天下

如何看待企业演义三分天下?

国企好比刘备,虽然缺乏竞争力,但出身根红苗正,可理直气壮地享受国家政策的庇佑;

外企像曹操,虽然讲礼仪,但手段毒辣,往往挟其核心技术以令国内企业;

民企则是孙权,因为出身鲁莽,无法与国企\外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其作为市场力量的代表,再加上无畏而勇于拼搏的性格,不断崛起而与国企、外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5、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和局部做起,逐渐推开。

如何看待试错式改革?(不同地区多样性,复杂性;温室的花朵;创新)

知识扩展:哈耶克的自由至上主义

三、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一)中国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二)中国改革的棘手问题丛生

个案聚焦1:贫富差距问题(经济)

一、贫富差距考验中国社会公平和谐[数字看中国社会断层]

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却占50%。

二、问题求解的三大路径【分配之术】

第一路径:紧抓发展、扩大就业、完善劳动等生产要素所得为主的分配体制,促进社会效益最优。

第二路径:改革财政税收等再分配方式,实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路径:发动社会慈善活动,提倡社会责任,帮助弱势群体,建设爱心互助社会。

如何看待“为富不仁”?

动力不足

派钱去向不明

怕惹麻烦

体制限制

怕被指出风头

民间渠道

提高富人人生境界

完善制度

三、分配公平的知识扩充: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分配之道】

个案聚焦2:腐败问题(政治)

一、什么是腐败

1、从广义上讲,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

2、从狭义上讲,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

二、腐败影响的经济政治估量

1、腐败是经济效率的大漏斗

阻碍体制的转轨:混水摸鱼,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计阻碍和扭曲改革

加速资本的外逃:腐败者做贼心虚,怕东窗事发而使利益付诸东流,想方设法把赃款转移到国外

导致竞争的非公平化和资源配置扭曲:部分企业因行贿而夺取有利的生产经营条件,“邪恶驱逐正直”的非公平竞争,使评判经济效率高低的基本尺度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腐败使资源不再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的指示流动,而是按“权力租金”

的暗示流动,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降低公共产品的质量:豆腐渣工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2、腐败是政治稳定的大敌

损公肥私,失民心:公权是公众赋予政府谋取公利的,当政府官员非但在其位不谋其职,反而变本加厉地大搞权钱交易、大发不义之财时,这样的政府必然失去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分配不公,激民愤:腐败者所得,是按“权力资本”分配,其实质是剥削收入,腐败者所得正是要素供给者所失,这种不公必然激起民众的极大愤慨。

畸形消费,遭民鄙:腐败者所得为行贿者拱手奉送,来得容易花得大方,吃喝嫖赌奢侈铺张。这种畸形消费和糜烂生活,必然遭到人民鄙视。

贪腐有哪些新趋势?人数越多、金额越大、官位越高、小官巨贪、领域越广、危害越严重、行为越恶劣、规模巨型化、手段智能化

三、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

1、腐败的内在动因

人性的弱点利己性,表现在对权力、成就、金钱、名望、地位、认同感、操纵欲等的占有思想。

人在逐利时要进行代价—收益的理性计算,若计算结果为正的净收益,人就会实施逐利行动。

取得腐败收益要付出的代价,包括:

心理代价---实施腐败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如处处提防,担惊受怕等。

机会代价---作出腐败决策时所面临的失去必得利益的风险,如较高的薪金收入等。惩罚代价---腐败行为败露而遭到的惩罚,如党纪政纪处分,法律法规制裁等。

腐败代价有以下特点:

心理代价随腐败次数的增加而递减,腐败者“久经沙场”,会练就“脸不红”、“心不慌”、“腿不软”的本领;机会代价有上限,它等于官员掌权时的显性与隐性收入的总和;

惩罚代价由惩罚度和查处率决定,我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重弊削弱了惩罚度,大大降低了腐败的惩罚代价。并且查处率偏低的情况下,严刑重罚也不过是纸老虎,惩罚代价仍近似于零。

综合以上三种代价的特点可知,腐败总代价是偏低的,这就在代价—收益的对比中扩大了腐败的净收益,从而成为腐败行为的强劲诱因。

2、腐败的外部原因

腐败的前提是公权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公众作为公权的所有者群体,天然地具有其本身的功能性缺陷:无法实现和满足人人参与权力行使的愿望。因此,公众只好通过授权程序把公权委托给一部分人代为行使。

从理论上看,任何授权都存在着权力被代理者非合理使用的风险。从实践上看,公权私用的腐败古今中外皆有。

腐败的外因是权力制约机制的软化与乏力,权力运用缺乏监督与制约,就会被滥用而走向腐败。暗箱操作、潜规则、中介腐败四、反腐对策的寻求

四、反腐对策的寻求

1、通过抬高腐败的总代价来遏制腐败。

抬高腐败的心理代价:要在全社会高扬腐败者耻、清廉者荣的价值取向的旗帜,使…千里做官为求财?的陈腐观念得到根本的否定;要塑造强大的渗透民族心理的文化抵御机制,使腐败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彻底启动媒体这一监督工具,曝光腐败行为。“不敢腐败”

抬高腐败决策的机会成本:即高薪养廉,尽管能否做到可以争论,但是必须让公职人员明确并以具体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廉洁才能高薪。“不愿腐败”

抬高腐败的处罚代价。加大惩罚度,要通过严刑重罚使腐败者“刻骨铭心”,使其同僚“不寒而栗”。提高查处率,推进市场化改革,还市场以权力,缩小公权的范围,也就等于缩小监管范围,易于提高查处率。“无机会腐败”

2、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约机制来遏制腐败。

权利制衡权力、权利见多权力、预算财政第三条道路[不能腐败]

域外借鉴:香港廉政公署、新加坡贪腐调查局

个案聚焦3:信任问题(社会)

一、信任的概念

作为一种关系的信任;作为人格特质的信任;作为文化规则的信任

二、信任的功能

第一,信任有利于唤起他人的积极性,增强自身的本体安全感。

第二,信任能大大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第三,信任是民主运转的社会资本,是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四,信任是道德主义的根基,对文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信任危机:“杀熟”现象

“杀熟”行为逻辑先赋性熟人关系获致性熟人关系

A、工具(经济)理性对熟人关系的侵蚀。

B、传统习俗型信任文化日渐式微,而现代契约型信任系统并未有效运转。

四、信任风险:老人摔倒敢不敢扶?

五、信任的重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个案聚焦4:价值问题(文化)

多元社会的价值共识——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内化于心:认知上培育价值共识

1、多元社会的价值乱象,需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多元社会的价值整合,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知视野拓展——从自由主义到社群主义

思考:当代中国是否需要社群观念?

二、外化于行:行动上践行价值共识

1、示范引领,多元中求共识的“高地”

2、制度保障,多元中求共识的“机制”

3、舆论引导,多元中求共识的“土壤”

4、实践养成,多元中求共识的“路径”

四、再造辉煌,实现崛起?

1、回望中国历程2、四种论调分析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民族情绪论”

3、和平发展,走向崛起

崛起路线图和谐世界心以人为本路大国民风范

【题目】

1.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就幸福了

a)片面的;

b)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物质文化质量的提高,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使人民生活逐渐走

向幸福;然而不科学的发展观会使得经济发展走向歪曲的道路,即生态破环,社会的

不可持续发展等这就使得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人民的幸福指数

下降.

c)所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就幸福是片面的。

2.私营企业主入党会改变党的性质

a)错误的;

b)人阶级政党性质判定的主要标准是看其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不是党员

队伍阶级成分的纯而又纯;任何政党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阶级性是政党的本

质属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全民党”。

3.富人寡税是为富不仁的表现

a)片面的;

b)富人本身的收支能力都比普通人强,应当多纳税,这有助于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因而可以说富人寡税是为富不仁的表现;但是,由于中国税收制度的不完整,没有设立财产税,一些富人花的少因而纳税较少,并不是不愿意纳税,所以不能称其

不仁.

4.腐败是经济效益的润滑剂

a)错误的;

b)腐败应该是经济效益的大漏斗而不是润滑剂。腐败阻碍了体制的转轨,加速资本的外

逃,导致竞争的非公平化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5.部分工人下岗改变了中共党的性质

a)错误的

b)不会改变中共当的性质;中共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部分工人下岗是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从而进行的一种改革。因此,部分工人下岗没有改变中共党的性质

6.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a)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

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重大成果之一。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

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

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

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

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7.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由其个人品质造成的

a)片面的

b)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党的中心工作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

上的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错误;这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个人臆断,以及急于求成的个人

品质造成,另一方面也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暗中操纵,阔大其错误的影响力密

不可分。

8. 辩论题目:解放思想,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事,抑或主要是群众百姓的事?

首先,我认为解放思想是全社会的事。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忽视普通群众的思想解放。因为普通群众的思想解放是一个基础,没有群众的思想解放,领导干部思想的解放得不到人民的响应,只能沦为空想、空话。2) 广大的党员干部应当作为解放思想的主体,他们理所当然的要带头解放思想。党员干部是带领群众创业兴家的主心骨,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仍需他们带头垂范。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解放思想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变成人民群众的普遍行动,关键就在于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在于他们会不会成为思想解放的主体。但是,解放思想不只是领导干部的事,解放思想没有局外人,人人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历史长河、社会大潮中没有局外人,不进则退。

积极主动地置身社会大潮,认识潮流,驾驭潮头,就能达到彼岸,迎接辉煌。党员干部思想解放了,可以影响一大片,一个普通的群众如果思想始终处于“活跃”期,也能给他周围的人带来深刻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30 年历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解放思想书写了人生和事业的辉煌。3) 4) 因此,解放思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带头解放思想,人民大众也应该响应解放思想的号召,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