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仗层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无地仗层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无地仗层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系统地进行材料(制品)的环境适应性研究,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在我国典型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腐蚀数据,提高我国材料环境腐蚀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水平,为提高我国材料的服役性能、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材料科学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建立了“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以下简称腐蚀站网)。为进一步做好腐蚀站网工作,规范管理,促进材料腐蚀试验站网络化建设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腐蚀站网是科技部领导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的重要基地。 腐蚀站网是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根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和科技部建设国家野外台站规划,通过遴选、评审、整合后确定的28个试验站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构成。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是按一定标准遴选的、行业中水平最高、最有代表性的腐蚀试验站,是国家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基地,是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是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示范基地。 第3条腐蚀站网建设目标:根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和科技部建设国家野外台站规划,遴选、整合并完善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持续积累材料在我国典型环境中腐蚀数据;深入研究材料在西部典型自然环境和东部工业污染环境中的腐蚀规律与行为预测。最终建成开放、共享、具有“观测、研究、示范”作用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实现材料环境腐蚀数据为重大工程和创新工程的共享服务。 第4条腐蚀站网的基本任务:完善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建设,建成开放、共享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系统进行材料(制品)环境适应性试验,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在我国典型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腐蚀数据,开展材料腐蚀行为与环境因素相关性的基础研究,

开采保护层防治突出措施讲解

开采保护层防治突出措施 1)保护层的确定 (1)保护层的性质 开采保护层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最简单、最有效、最可靠的区域性防突措施。开采保护层后,保护层上下围岩向采空区移动,采空区上方岩体冒落并形成自然冒落拱,下方岩体向采空区膨胀并形成裂隙,被保护层中弹性潜能得以释放,岩石和被保护层的地应力降低;同时被保护层透气性系数大大增加,有利于抽采瓦斯,降低煤层瓦斯压力;此外还能改变被保护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增强煤体抗破坏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目。 (2)保护层的选择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三、一百九十四条之规定,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应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在突出矿井开采煤层群时,应优先选择开采保护层防治突出措施;选择保护层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优先选择无突出危险煤层作为保护层、矿井所有煤层都有突出危险时应选择危险程度较小的煤层作保护层,二是应优先选择上保护层、选择下保护层时,不得破坏被保护层的开采条件。 根据《盘县毛寨煤矿2#、6#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2#、6#煤层为突出煤层。因此,本设计根据该矿井煤层赋存条件及确定的煤层开采顺序(即首先开采2煤层,再开采6煤层),将首先开采的2煤层作为6煤层的保护层。本矿井开中厚煤层,其中2煤层

平均厚度1.68m,6煤层平均厚度1.6m,,平均层间距27m,符合开采中距离上保护层的条件。 2)保护层作用有效范围的圈定。 (1)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的有效垂距 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46条,保护层的开采厚度等于或小于0.5m、上保护层与突出煤层间距大于50m 或下保护层与突出煤层间距大于80 时,都必须对保护层的保护效果进行检验。检验应在被保护层中掘进巷道时进行,检验方法按照《规定》第53条规定的方法进行。如果各项测定指标都降到该煤层突出危险临界值以下,则认为保护层开采有效;反之,认为无效。 2#煤层与6#煤层层间距在27m左右,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的垂距在有效垂距范围内。 (2)沿走向的保护范围 本设计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在保护层工作面开采结束3个月后,且卸压比较充分,岩层移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按56o卸压角划定沿走向的保护范围,如插图5-3-2所示。 沿走向方向的保护范围 若保护层采煤工作面停采时间超过3个月、且卸压比较充分,则该保护层采煤工作面对被保护层沿走向的保护范围对应于始采线、采止线及所留煤柱边缘位置的边界线可按卸压角 δ=56°~60°划定,如 5

保护储层技术作业

十项原则 1.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油气产能和采收率为目标; Focus on economic efficiency, focus on enhancing and improving oil recovery. 2.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要统筹考虑;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conomic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任何保护技术都应有利于及时发现、有利于准确评价、有利于高效开发; Any reservoir protec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helpful to timely find, accurately evaluate and efficiently develop the oil reservoir. 4.立足以预防损害为主,解除损害为辅; Give priority to damage prevention, damage removal is awarded for complementary, 5.各作业环节的保护技术要前后照应,做到系统整体优化,实现全过程保护;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each operation link must be well organized, achieve the overall systematical optimization, realize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tection. 6.在保护中开发油气藏,在开发中保护油气藏; Develop in protection, and protect in development. 7.不该进入储层的工作液要尽量避免进入,至少要少进入; Try our best to avoid or at least reduce working fluid which leaks into the reservoir. 8.凡进入储层的固相和液相都能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予以解除; The liquid and solid phase entering the reservoir can be removed through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methods. 9.不可避免要进入的工作液,应该与油气层配伍,且不含固相; The working fluid inevitable to enter the reservoir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it, and doesn’t contain any solid phase. 10.力争减少井下事故,避免各种复杂情况发生,否则前功尽弃。 Try our best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downhole accidents, avoid all kinds of complicated conditions, lest all the efforts are wasted.

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申报书

附件 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申报书 组建野外站名称: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科分类: 所属领域: 依托单位:(盖章) 主管单位:(盖章)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手机: 传真: 电子邮件: 填报时间: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制

填写说明 1. 申报书所列内容须据实填写,表达应明确、完整、严谨、扼要(外文名词要同时用中文表达),保证材料真实性。 2. 申报书中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请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填写。 3. 申报书所列内容是签订任务书的重要依据。 4. 若填写内容较多,可另加附页。申报书一律用A4纸正反打印,总页数不超过200页。胶装成册,一式2份报送科技厅。 5. 所有申报材料恕不退还,请注意存留。

注:数据报告期:近2年的数据,并与编写提纲附件数据一致。

第二部分:野外站组建情况(编写提纲) 一、组建野外站的目的、意义(包括野外站建成后对国家、河南省和依托单位的作用、贡献等) 二、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国内该学科(领域)省部级以上科学野外站建设情况 三、野外站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四、野外站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国内外影响和地位,近2年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在推动学科、产业发展、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五、野外站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队伍规模和结构的总体情况、野外站负责人、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的政策、措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情况等) 六、野外站已具备的科研条件(科研用地、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方面综合阐述) 七、野外站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国内外交流合作、日常运行管理、人员聘用及流动、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管理办法等) 八、野外站建设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与水平(五年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从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建设、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等方面阐述) 九、组建野外站经费预算及投入情况 十、学术委员会意见

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 篇一:11312保护层开采情况说明 水城县比德丰源煤矿 11312保护层开采情况说明 矿长:技术负责人:编制人: 编制日期:20xx年12月30日 11312保护层开采情况说明 一、11312工作面基本概况 11312工作面位于副斜井井筒北翼,距地表35~73m,地面无大型建筑物,地面地形为较缓坡地。 3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为黑色,块状、粒状,半亮型煤。煤层厚度为0~0.85m,平均为0.83m,结构较简单,局部含1层泥岩夹矸,夹矸厚约0.10m,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31号、32号煤层综合柱状图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中等,掘进范围内无大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掘进期间有顶板砂岩裂隙水。 根据20xx年11月26日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我矿32、33号煤层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结果及黔能源发[20xx]802号《关于六盘水市煤矿20xx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丰源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23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61m3/min,属高瓦斯矿井,鉴定结果为突出矿井。因此,矿井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按突出矿井管理。 二、11312工作面掘进、回采期间对被保护区域采取的相关措施 1、11312首采工作面在联合试运转及矿井验收期间已回采完毕,截止目前回采结束时间已7个月,11312首采工作面采空区覆盖整个11322回风巷后段368m,因此11322回风巷后段368m均采用上保护层开采释放被保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 11312工作面做为11322综采工作面上保护层开采,回采期间无瓦斯动力现象发生。11312工作面煤层厚度0.83m,倾角12°,回采期间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7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51m3/min;32号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较利用瓦斯释放;11312工作面采空区范围为:始采线坐标 x1=6517.91y1=9116.14,x2=6710.91y2=9068.75;采止线坐标x1=6352.64y1=8796.77,x2=6497.36y2=8668.58。11322回风巷后段368m掘进全部在保护范围内。 2、保护层保护范围的确定(1)沿倾斜方向的保护层范

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国家科技基础条件

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 现场管理办法 (试行) 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技术组 2008年12月

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 现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加强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管理,规范材料大气环境腐蚀试验工作,提高试验站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保证试验站长期、安全运行,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及科学技术发展对材料大气环境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工作需要,依据《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及相关管理办法和试验技术规程制定本办法。 第2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是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站网进行材料大气环境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的基地,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制品)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数据,系统地进行材料(制品)的环境适应性研究。是科技部领导下的国家野外台站网络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第3条本办法规定了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现场管理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未纳入统一建设规划的其他材料大气腐蚀试验站可参照本办法. 第二章管理及运行机制 第4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设立组长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对大气腐蚀站网的建设、运行管理、材料投试、数据积累及试验站的考核评估、验收等方面协助站网办公室开展工作。 第5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设立技术组,负责相关环境腐蚀试验站建设、运行与试验中的技术指导与咨询。 第6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需具有较高的技术业务水平和管理经验,站长由试验站依托单位任命,并在站网管理部备案。第7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的工作任务以任务合同书的形式予以安排落实;研究与试验内容、要求、进度按任务书要求,由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组长单位协调监督,按时按质完成。

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保护机理

煤储层保护技术 煤层损害的机理 地层损害通常是由于固体微粒的运移和堵塞,或者是由于化学反应和热动力因素,以 及两者同时发生作用。由于煤层许多化学成分与油气层相似,决定了其损害机理与油 层及天燃气层有相同之处。煤层在结构构造上与油气层又有显著不同,所以在损害机 理上又有其特殊性。 $ # % 微粒运移、粘土膨胀造成的储层损害:膨胀微粒的运移、粘土膨胀是导致地层渗透率降低的最主要原因。煤本身具有吸收液体和气体而产生膨胀的性质,同时会导致储层孔 隙率和渗透率大幅度降低,且煤吸收液体并导致基质膨胀和渗透率降低的过程是近乎 不可逆的。 外来流体与储层岩石、储层流体不配伍所造成的 损害:钻进过程中属于这种损害类型的有"储层的水敏性损害。当进入储层的外来液体 如泥浆%的矿化度与储层中的粘土矿物不配伍时,将会引起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 及絮凝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 储层的碱敏性损害:碱液进入储层,有利于粘土水化膨胀与分散,还可能与储层流体中的无机离子形成盐垢。 无机垢、有机垢堵塞:无机垢堵塞主要是由于外来流体与储层流体不配伍生成无机垢所造成的,有机垢一般以煤中的煤焦油沉淀而成,这些垢既可能形成于储层的孔隙、裂 隙里,也可能沉积集输装置与管汇中,由此,除引起气产量下降外,还是造成设备早 期损坏的重要因素。 水锁损害:煤层的裂隙是地层中流体流动的基本空间,总的来说这些天然裂隙内径很小,因此可将其看作是无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彼此曲折的毛细管,当外来流体侵入裂 隙通道后,会将通道中原有的气推向储层深部,并在气水界面形成一个凹向水相的弯 液面。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任何弯液面都存在一附加压力,即毛细管压力。如果储层 的能量不足以克服这附加的毛细管压力,气就不能将水段塞驱开而流向井筒,从而形 成水锁损害,导致气层渗透率下降。!" ! 储层保护的技术措施 煤层渗透率大小是决定煤层气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煤层渗透率的大小,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煤层中裂隙的形态。所以,煤层保护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裂隙免受损害。合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和规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野外站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条国家野外站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建设,实行“分类管理、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动态调整”运行机制。 第四条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科技部是国家野外站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野外站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编制和组织实施国家野外站发展规划,指导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 2. 批准国家野外站的设立、调整和撤消; 3. 组建国家野外站咨询委员会; 4. 组织制定分领域国家野外站观测指标和技术规范; 5. 组织开展国家野外站的评估考核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国家野外站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 贯彻国家野外站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支持国家野外站建设和发展,配合做好国家野外站管理工作; 2. 落实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相关条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3. 聘任国家野外站站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报科技部备案; 4. 组织并支持本部门国家野外站开展联合协作观测与自主创新研究。 第七条依托单位是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是: 1. 优先支持国家野外站发展,并提供人、财、物等必要的条件保障,解决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2. 配置并健全国家野外站的研究、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 3. 建立有利于国家野外站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4. 配合做好国家野外站年度考核和定期评估等工作; 5. 组织选聘和推荐国家野外站站长,推荐学术委员会主任。 第八条国家野外站咨询委员会是国家野外站建设和发展的咨询机构,由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科研一线科学家及管理专家组成,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七十周岁,每届任期五年,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成员,主要职责是: 1. 对国家野外站发展规划、布局和建设方案提供咨询; 2. 对国家野外站重大调整、年度考核与定期评估等工作进行咨询;

煤矿上保护层开采防突与关键技术探讨

煤矿上保护层开采防突与关键技术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發展,我国不断加大煤矿开采力度,煤与瓦斯突出是威胁煤矿安全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它能在一瞬间向采掘工作面空间喷出大量的煤和瓦斯流,不仅会造成井巷设施和矿井通风系统的严重破坏,而且还会使井巷充满瓦斯和煤岩抛出物,造成工作人员窒息、煤流埋人,甚至引起瓦斯爆炸与火灾事故等。鉴于此情况,本文针对煤矿上保护层开采防突与关键技术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煤矿;保护层开采;防突 前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迅猛增长的煤炭产量,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也被人们热切关注。瓦斯爆炸、透水、顶板冒落等生产事故的发生凸显出资源高效开采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矿井开采保护层防突技术为高瓦斯煤层开采提供了借鉴,通过开采保护层解放被保护层,使得被保护层煤层内的瓦斯有效得到释放,降低了被保护层瓦斯突出性危险,该项技术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此情况,本文谈谈煤矿上保护层开采防突与关鍵技术。 1 保护层开采原理 煤层开采后,被开采煤层周围的煤岩层将会向采空区发生移动。在这种采动的扰动下,煤岩体中原有的平衡关系遭到干扰和破坏,从而使煤岩体原有的应力--应变状态发生改变。改变的结果将导致煤岩层中的压力得到释放、弹性潜能释放,从而形成采动裂隙。瓦斯作为煤层的伴生气体,本身具有流动性,采动裂隙的产生将为煤层中赋存的瓦斯提供渗流运动的通道,即改变煤岩层原有的透气性使之增大。保护层开采正是利用采掘活动对煤岩体所产生的上述影响,通过自然或人工强化排放卸压瓦斯,以达到降低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进而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区域性瓦斯治理方法[1]。 2 煤矿防突的关键技术 2.1 高压注水综合防突技术 煤矿防突的原理主要指的是通过在巷道正头布置长钻孔的方法,以提前进行高压注水的方式来实现。通过注水,煤体会变得更加湿润,煤的可塑性得到了增强。当压裂破坏煤体后,煤体透气性会得到增加,使游离瓦斯大量放散,降低或者能够消除煤层的突出危险。这一技术在掘进循环开始前进行,首先要在巷道迎头一次布置几个钻孔,确定必要的孔深,方向与前进方向平行或者适当向外围偏斜,以此来增加注水的范围。同时,要通过水力自动封孔煤层注水器进行封孔,注水的压力应该以既湿润煤体又不出现煤层水力压裂现象为宜,注水时间应以达到煤体湿润、有水渗出为宜。这一技术如果能够和超前排放钻孔结合起来使用,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19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2,3]。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免耕法”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 1保护性耕作概念 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4],不属于保护性耕。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4项技术内容: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 实行免耕或少耕。采用30%以上的植被覆盖地表, 根茬固土, 保护土壤, 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用机械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节约机械成本。?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6] 2保护性耕作作用及类型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与残茬覆盖技术、杂草及病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呢? 保护性耕作与生态保护 先看看我国的耕地状况。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许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在旱地采用火烧秸杆,铧式犁翻耕土地,耕翻后耙压碎土,来保证播种质量,以及土地裸露休闲等传统耕作方式。 但是人们没有重视,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地表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吨的地表土被风刮走,既造成了农田的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可见,除了大量开荒、草原退化以外,不恰当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沙尘暴猖撅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的保护性耕作法,使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法呢?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土壤深松技术下面,让我们看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玉米收获机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cm。 秸秆覆盖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我们知道,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部分。 一是径流消耗。径流消耗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以上。

2019~2020年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专项科学考察项目申

附件 2019~2020年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和专项科学考察项目申报指南 专题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专题编号:20191201) (一)专题内容。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于生态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学和农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支撑。依据我省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布局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南海岛礁植被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以南海岛礁陆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为研究对象,重点进行南海岛礁自然和人工植被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生态因子的长期观测。开展岛礁植物多样性形成机理、退化和新建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岛礁近自然节约型功能性植物群落构建集成技术、有害植物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行岛礁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优化技术研发与示范。 2.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环珠江口地区边界层气象条件、气候资源、环境空气质量变

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珠江口东岸、西岸、北岸、南部海岛建立地基、塔基和遥感探测的基地,同步开展环珠江口大气边界层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的长期定点探测以及走航探测,对环珠江口地区气候环境、海陆风结构、风向风速温度随高度变化、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开展综合研究,建立数据库和应用平台。 3.广东珠江口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珠江口复杂、动态、具有丰富生物资源且主要受自然作用力支配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珠江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长期监测,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生态系统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陆源物质在河口不同介质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和迁移与转化过程,建立河口陆源物质的长期监测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以中华白海豚、黄唇鱼和江豚等珍惜濒危水生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珍惜濒危水生动物保护及其栖息地恢复的科学对策等。 4.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除草剂安全使用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广东省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在珠江流域、东江流域和粤西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建立观测点,重点针对除草剂加速杂草抗药性进化机理、除草剂影响作物轮作模式、除草剂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和耕地质量的机制以及除草剂影响水生生物和水体生态环境的机制等进行中长期观测和研究,开展华南区域农田杂草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升除草剂安全使用整体技术水平,保障除草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油气储层保护工艺原理(张强)2

油气储层保护工艺原理 张强 在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及油气田开采全过程中,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通称为油气层损害。油气层损害的实质包括绝对渗透率下降和相对渗透率下降。绝对渗透率的降低主要指岩石储渗空间的改变。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外来固相的侵入、水化膨胀、酸敏损害、碱敏损害、微粒运移、结垢、细菌堵塞和应力敏感损害;相对渗透率的降低主要指水锁、贾敏效应、润湿反转和乳化堵塞等引起的。二者损害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储渗条件的恶化,不利于油气渗流,即有效渗透率降低。 我国石油工作者早在5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此问题,川中会战时,就提出钻井液密度不宜过高,以免压死油气层。60年代大庆会战时,为了减少对近井地带的油气层损害,对钻开油气层钻井液的密度和滤失量也提出了严格要求。长庆油田在70年代开始进行了岩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但由于受到仪器与技术条件限制,再进一步深入下去有困难。直到80年代,在引进国外保护油气层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才全面开展了保护油气层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在“七五”期间将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技术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原中国石油工业部科技司、开发司、钻井司共同组织辽河、华北、长庆、四川、中原等五个油田和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进行攻关,使我国保护油气层技术不仅在理论研究上,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均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适合我国的保护油气层系列技术。“八五”期间,此项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发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保护油气层系统工程的技术思路 保护油气层系统工程的主要技术思路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分析所研究油气层的岩石和流体特性,以此为依据来研究该油气层的潜在损害因素与机理。 (2)收集现场资料,开展室内试验,分析研究每组油气层在各项作业过程中潜在损害因素被诱发的原因、过程及防治措施。 (3)按照系统工程研究各项作业中所选择的保护油气层技术措施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综合研究配套形成系列,纳入钻井、完井与开发方案设计及每一项作业的具体设计中。 (4)各项作业结束后进行诊断与测试,获取油气层损害程度的信息,并评价保护油气层的效果和经济效益。然后反馈给有关部门,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研究改进措施或补救措施。 (5)计算机预测、诊断、评价和动态模拟。 岩心分析是认识油气层地质特征的必要手段,油气层的敏感性评价、损害机理的研究、油气层损害的综合诊断、保护油气层技术方案的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之上。所以,岩心分析是保护油气层技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油气层技术这一系统工程的起始点。

保护层 开采管理制度

保护层开采管理制度 1.选择保护层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在突出矿井开采煤层群时,如在有效保护垂距内存在厚度0.5 m 及以上的无突出危险煤层,除因突出煤层距离太近而威胁保护层工作面安全或可能破坏突出煤层开采条件的情况外,首先开采保护层。有条件的矿井,也可以将软岩层作为保护层开采。 (2)当煤层群中有几个煤层都可作为保护层时,应综合比较分析,择优开采保护效果最好的煤层。 (3)当矿井中所有煤层都有突出危险时,选择突出危险程度较小的煤层作保护层先行开采,但采掘前必须按规定的要求采取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并进行效果检验。 (4)优先选择上保护层。在选择开采下保护层时,不得破坏被保护层的开采条件。 2.开采保护层区域防突措施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开采保护层时,同时抽采被保护层的瓦斯。 (2)开采近距离保护层时,采取措施防止被保护层初期卸压瓦斯突然涌入保护层采掘工作面或误穿突出煤层。 (3)正在开采的保护层工作面超前于被保护层的掘进工作面,其超前距离不得小于保护层与被保护层层间垂距的3倍,并不得小于100 m。 (4)开采保护层时,采空区内不得留有煤(岩)柱。

(5)特殊情况需留煤(岩)柱时。经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并作好记录,将煤(岩)柱的位置和尺寸准确地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每个被保护层的瓦斯地质图应当标出煤(岩)柱的影响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采掘工作前,首先采取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 当保护层留有不规则煤柱时,按照其最外缘的轮廊划出平直轮廓线,并根据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的层间距变化,确定煤柱影响范围。在被保护层进行采掘工作时,还应当根据采掘瓦斯动态及时修改。

储层损害与保护技术

储层伤害评价及保护技术的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也是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勘探中,有利于对油气储层的发现,和对储层的正确评价;在生产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油气产量及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和储层的稳产和增产及最大限度的利用油气资源,也关系到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进步,油气储层的保护技术越来越受到石油公司的重视,并已形成了从储层特征和潜在伤害分析、预测技术,储集层敏感性分析评价技术,储集层伤害指标建立和分级,钻井、完井、投产到压裂酸化及井下作业过程中保护油气层等配套实用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和经济效益。在油(气)井钻井、完井、生产、增产、提高采收率等全过程中的任一作业环节,储层与外来液体以及所携带的固体微粒接触,由于这些液体与地层流体不匹配而产生沉淀,或造成储层中粘土矿物的膨胀或产生微粒运移,它们往往堵塞了孔隙通道,使得渗透率降低,从而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储层的生产能力,即储层伤害。 (1)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中的储层伤害原理与特点。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发现,油气储层一般都具有高应力敏感性、高毛细管压力、高含水饱和度和高水敏性的特点。而低渗透储层还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高含水饱和度的特征。一般研究认为,储层损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于内伤害源(储层内固有的)、外伤害源(外来的)和复合伤害源(内、外伤害源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具体损害形式有:①固相微粒(外来和内部的)运移造成的储层损害;②外来流体与储层岩石、流体不配伍造成的损害:如水敏性损害、碱敏性损害和无机垢、有机垢堵塞等;③润湿性、毛管现象引起的储层损害(水锁、润湿反转、乳头液堵塞、气泡堵塞);④地层湿度、压力变化引起的储层损害;⑤微生物对储层的损害。 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的储层损害具有如下特点:①损害周期长。几乎贯穿于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的整个生命期,损害具有累积效应;②损害涉及到储层的深部而不仅仅局限于近井地带,即由井口到整个储层;③更具有复杂性。井的寿命不等,先期损害程度各异,经历了各种作业,损害类型和程度更为复杂,地面设备多、流程长,工艺措施种类多而复杂,极易造成二次损害;④更具叠加性。每一个作业环节都是在前面一系列作业的基础上叠加进行的,加之作业频率比钻井、完井次数高,因此,损害的叠加性更为突出。 (2)储层伤害评价方法。储层伤害评价技术包括室内评价和矿场评价,室内评价的目的是研究油气层敏感性,配合进行机理研究,同时对可采用的保护技术进行可行性和判定性评价,为现场提供室内依据(见图1)。矿场评价则是在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分析判断室内试验效果,选择合理的方法、技术。 从室内进行储层损害研究的方法上讲,常规的室内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模拟储层现场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岩心流动试验,在观察和分析所取得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研究岩心损害的机理。主要实验内容包括: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薄片分析;岩心薄片和铸体薄片;储层敏感性试验,包括流速敏感性试验,水敏性和盐敏性试验,酸敏性试验,碱敏性试验以及压力敏感性试验。 (3)矿场评价技术方法。试井评价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稳定试 井法、不稳定试井法、重复电缆地层测试(RFT)和钻柱测试(DST)。测井评价技术方法,包括电阻率测井法、深度探测测井法和时间推移测井法。 用其他资料评价伤害的方法,包括用试油后排液量的资料评价伤害程度、用各阶段(中途、完井和投产)测试资料评价伤害程度和用投产后采油指数等生产参数的变化情况评价伤害程度(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油气田和国内一些油气田已经形成了从伤害机理研究到现场施工一整套系统保护油气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1)钻井保护油气层技术。重视钻井过程中的油气层保护技术,有利于发现油气层,准确评价储层性质,提高油井产量。主要包括探井岩性、物性、敏感性、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钻前预测、随钻监测技术,裂缝性油气藏损害机理及屏蔽暂堵保护技术,油气层保护射孔与矿场评价技术,欠平衡钻井储层保护技术。 (2)开发注水中的储层改造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孔喉小,经常堵塞,导致注水压力高,甚至注不进水,无法完成配注任务。因此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研究注入水与油藏配伍性、孔喉内粘土矿物损害、有机垢和无机垢形成趋势,确定了注水开发油层物性的界限,建立注入水水质标准、水质控制与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优选注水精细过滤技术、粘土稳定技术、细菌控制技术等,有效提高注水效率。 (3)增产改造储层保护技术。储层增产改造可以解除、弱化钻井完井及生产作业造成的损害,然而增产改造作业本身还有可能带来损害,如何减小储层损害就成为增产改造的重要的发展方向。主要研究使用优质入井液、压裂液,防漏失管柱、抽砂泵捞砂等技术,解决了配伍性差、液相和固相侵入损害问题。采用空心杆清蜡、防蜡管、自动清蜡器及强磁防蜡技术避免了压(修)井作业的漏失损害。应用自生热油清蜡技术,并与化学清蜡相结合,使清蜡速度大幅度提高。大量的实践表明,油气田的高效开发离不开储层保护,防止储层损害已经成为油气井(注入井)作业及油气田开发优化的重要目标,是开发效益最大化的基本途径。从开发井钻井、完井、油气生产、直至提高采收率的全过程,实施以系统工程观点建立起来的油气层保护技术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保障,也是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1 油气储层伤害机理 2储层保护技术 3 认识与展望 参考文献 [1] [2] [3][4] 表1储层伤害评价指标 (转118页) 油气储层伤害评价与保护技术 王胜利 (中国地质大学) 摘要关键词储层伤害评价及保护技术的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也是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油气储层伤害的机理,评价油气储层伤害的主要方法和标准。并根据不同的油藏类型,总结了国内外的油气储层保护方法。 储层伤害储层保护储层敏感性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到20世纪70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

储层保护

第十四章储层保护 14.1 基本概念 14.1.1 油气层损害的定义 任何阻碍油气从井眼周围流入井底的现象称为储层损害(国际上通用“Formation Damage”)或污染。 在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及油气田开采全过程中,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通称为油气层损害。油气层损害的实质包括绝对渗透率下降和相对渗透率下降。 14.1.2 常用术语 a.孔隙度(Φ): 岩石储集流体的度量,其中可分为有效孔隙度和无效孔隙度,%。 b.渗透率(K) 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其中可分为气体渗透率Ka、克氏渗透率K 、 ∞油相渗透率Ko、水相渗透率Kw等等,单位:10~3μm2。 c.饱和度(S) 岩石中某项流体所占的百分含量,可分为含油饱和度So、含水饱和度Sw等等,%。 d.渗透率恢复率(Ki/K) 某相流体流过岩心后所引起的渗透率变化情况,%。 e.表皮系数(S) 衡量井眼表皮污染程度的量纲,无因次;S>1时为受污染,S=0时为无污染,S<1时为改善;S值可通过试井直接测得,但试井测得的S值为总表皮系数,它不仅包括钻井液、完井液对井底附近油气层污染的真表皮系数,而且还包括井的不完善程度、井斜、非达西流、射孔等引起的拟表皮系数。 14.1.3 常用计算公式 qμL a. 达西公式: K =×102 AΔp 式中:K─岩样渗透率,10-3μm2 Δp─岩样两端压差,MPa μ─流体粘度,mPa·s

L ─ 岩样长度,cm A ─ 岩样截面积,cm 2 q ─ 液体流量,cm 3/s 应用上述达西公式时有三个假设: 1) 岩心为单一流体饱和及流动; 2) 层流流动; 3) 流体不与岩心发生物理化学作用。 b. 表皮系数(S)计算公式: K o R d S = [ ____ - 1] ln( _____ ) K d R w 式中:S -表皮系数,无因次 K o 、K d -渗透率、污染区渗透率 10-3μm 2 R d 、R w -污染区半径、井眼半径 c. 产能比(PR)计算公式: d e w d d o w e d R R R R K K R R Q Q PR ln ln ln +== 式中:PR -产能比 Q - 油井未受损害的产量 Q d -油井受损害后的产量 K - 储层未受损透率 K d -储层受损害后的渗透率 R e -储层的泄油半径 R w -油井井眼半径 R d -储层被损害区域的半径 14.2 储层损害原因和类型 外来流体与油、气储层接触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损害程度随储层特性和外来流体性质不同而异。根据目前的认识,一般认为储层损害可以规纳成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来流体(包括液体、固体甚至气体)侵入油层,产生各种不利的物理、化学作用,造成固体物的堵塞或液体性质的改变,降低了油气相渗透率;二是在钻开油层和采油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和流速的改变等因素,破坏了地层原有的平衡状态而引起岩石性质改变造成损害。地层损害的类型和原因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