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这些在改革之初无疑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由于对新理念的误解,或教学中操作失当,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造成了语文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它本该有的价值的局面。笔者认为,就新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既要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硬缠、机械训练的做法,又要给“文本”合理定位,其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

一、立足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基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读是语文学习之重中之重,而立足文本的读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众所周知,就我国现状来讲,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教材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有两种取向,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前者表现在任何教材(特别是人文倾向很重的语文)都蕴含着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后者表现在教材中的文化要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要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品性的陶冶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定向整理功能,即所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社会规范的、稳定的文化,镌刻着人类的智慧;而且选择的过程也是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如教材的编写,都经过了教育者的精心加工、组织,其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就语文来讲,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调要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要求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这样一个蕴含着社会规范文化、凝聚了许多专家、一线教师心血、智慧的“文本”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声响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

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咀英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例如,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先说出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等;然后再让学生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这一“立足文本”、体悟语言的做法是阅读教学之基,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细细“品味”文本,感受诗歌语言之美,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再如在《看菊花》片断中,教师并未“流于形式”,抛开“文本”,为“观察”而观察,造成“散乱的活跃”,而是“形散神聚”,既超越“文本”,又紧扣“文本”,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与教育的引导有机结合的要求。本案例中,陈老师尽管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菊花”,但是这种“观察”是“带着书去观察,大家边看边讨论”,并且,老师还适时地让同学们读读诸如“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句子,在比照校园中菊花的样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做法,非常准确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即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同学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在读中,深切地感受到在万物萧条、大地冬眠之际,菊化傲然屹立、灿烂盛开的境界,从而体悟到菊花的品格,由衷地生出赞美菊花的情感。

以上两例无疑给当前有些语文阅读教学一味地强调“创生”而抛开“文本”的现象提供了启示。新课程实施以来,

由于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造成了“教育引导价值”的缺失。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尽管不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对教材进行整合,要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但是,教材毕竟是许多专家(包括一线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晶,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何况像语文这样的学科,其选文多半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需要学生们“立足文本”,吟咏品味,含咀英华,受到感染。

二、超越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

“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超越文本有两层含义:一是突破“文本”的限制,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二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文本”外的文章,增加积累。限于篇幅以及鉴于后者已被大量地论述过,笔者在此只阐述前者。

就第一方面而言,最基本的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语文之树生命常青的命根,更是阅读教学的命根。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面对“枯枝朽木”而陷入死水一潭之

中。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即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特别强调打破“课堂空间”的束缚,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活课程资源。例如《看菊花》的教学,按一般教法,师生在“课堂”上(教室里)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但本案例中的陈老师却独辟蹊径,充分利用学校中的“菊花资源”,把学生带进实际情境中进行观察、阅读、思考、表演,这样的教学生动直观,灵动活泼,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这是对教材的“创生”,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本案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化情境,学生们的系列化活动有了“根基”,课程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对“深秋”、“迎着”以及“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一句的理解,又使孩子们对菊花有了真正的了解,朗读起来也声情并茂,真正达到了“在感受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境界,这是本案例的一大特色。

二是强调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生活背景和对生活的理解,个性化、生活化地“解读”文本,而不局限于文本或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解释”。语文新课程吸收了一些“后现代思想”,特别是在“阅读观”上体现的最明显。后现代主义认为,阅

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意义并不内在于文本,它存在于文本和读者的交互作用之中;读者是由文本创造的,同时文本是由读者写就的,读者和文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中,既然要“回归生活”,突破文本的限制,那么,其内在的要求就是应当尊重学生们基于各自生活的多元感受和多元理解。例如,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中,指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局限于“文本”,而是在提问“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后,鼓励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子试着说说”。结果学生们展开想象,仿照课本,说出了“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等富有个性化的诗句。在模仿中,学生们进一步品味了诗歌之美,自主性、想象力、创造性得到发展,体验到了审美之喜悦、创造之乐趣。正是由于教师十分珍视学生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了语文新课程“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阅读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些理念,学生们才能创作出具有丰富的想象、并且属于自己的诗。

三、回归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需

语文阅读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一行白鹭上青天”似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之局面。因此,有必要“回归文本”。语

文阅读教学中的适度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特别是后者,更需要“回归文本”的强化。众所周知,由于语文的“人文性”使得许多课文具有强烈的“价值引导”的目标,其内在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规定”,如果任意的“创生”,有可能导致“价值取向”的残缺,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归“文本”是有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不能成为重走“以本为本”的老路的理由,关键是超越“文本”与回归“文本”的统一。

例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中,回归文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再次读第三小节,并且带着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祈祷,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显然,这一次的读是更深层次地读;这一次的“祈祷”和“祝愿”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回味课文中的诗句,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又强化对盲婆婆的祝愿、关爱之情,起到“价值引导”的作

用。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歌声会……”句式“创作”诗歌,其格式、其价值取向(带着祝愿,追求美好、幸福)等又强化了“文本所指”。这是一种“超越”之后的“回归”,是“螺旋上升式”的回归,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可以说,“歌声会……”仿佛是一首乐曲的“主题调”,在歌曲中反复被吟唱、被强化、被升华。学生们“创作”的诗歌就是最好的确证: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感受大街的繁华;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诗句无疑是高水平的。

总之,“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在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审美力上,正是抓住“想象”这一“灵魂”,“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再“回归文本”,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品味生活之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附:两个语文阅读教学案例片断:

《看菊花》教学片断

《看菊花》是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8的一篇文章,它以儿童的口吻记述了一家人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感悟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是课文的难点所在。怎样让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相对缺乏的一年级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菊花,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审美情趣上的享受?在上该课一星期前,我就开始思索着。

一天早上,我发现为了美化环境校园里一下子多了许多花卉。其中有一片摆放的全是菊花,黄白绿红,色泽鲜明,和谐有致,尽管在瑟瑟的秋风中止不住地摇摆,但那依然挺起的腰杆却在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它们蓬勃的生机和坚强

的性格。看着看着,一个念头闪过脑海:“这自然气候和校园环境不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吗?”于是,我走进了教室……

师:深秋时节,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呢?我们走出教室,在校园里观察观察,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师生带着书来到室外,大家边看边讨论。)

生:老师,你看,小草枯萎了,树上的叶子也快落光了。

师:你真会观察。

生:快看,天上飞来了几只大雁,我想它们一定是准备飞到南方去。

生:老师,深秋的风吹在身上有点冷,我今天都穿毛线衣和外套了。

生:我知道小树要裹上冬衣,还有青蛙要冬眠了,是前一课《秋姑娘的信》告诉我的。

师: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来讲,真了不起!可是有一种植物,它们在深秋的寒风中一点儿也不怕冷,你们能找到吗?

生:(环顾四周,异口同声地说)菊花!

(在对“大自然有什么变化”的讨论中,学生对词语“深秋”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同时,不露痕迹地将眼前和身边的一些事物与菊花进行了对照,使学生对菊花的“不畏寒冷”不再感到遥远。)

师:大家读读“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句话,再看看校园里这些菊花的样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读、议,畅所欲言。)

生:菊花真行,不像有些花草天一冷就枯萎了。

生:是的,天都这么冷了,菊花还开得这么漂亮,它们真勇敢!

生:我刚才还想把外套上的帽子往头上戴,现在看到菊花不怕冷,我也不想戴了。

师:说得真好!那谁来扮演一朵“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的菊花?

(一生在大家争先恐后的“我来”、“我来”声中,背对着风站立。)

生:不对,书上说“迎着”,应该这样。(面对着风站得笔直。)

师:是呀,迎风开放!

生:老师,我看到菊花是这样的。(挺胸抬头、伸展双臂)

师:棒极了,好一朵迎风菊!来,我们大家一起演!

(学生在操场上争相表演,生动地表现了菊花一朵朵、一片片迎着寒风竟相开放的情景。当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之后,接下来的朗读声情并茂。孩子们在用自己专注的表情和动情的朗读表达着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对菊花的赞美!)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陈雨花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

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课。这是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展开想象和拓展语言的教学片段。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教者的设计以图

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联想悟情,感悟朗读,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

田野)同学们,你们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师:同学们,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同学们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蒋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形式如下: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华。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

……

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蒋珠芳

参考文献:

[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10月版,第五章.

[2]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美)波林?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回归中缺失值处理方法

在《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对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处理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法,可以供我们设计的时候参考: 新生成一个由用户命名的序列,选择处理缺失值的替代方法,单击Change按钮。替代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Series mean:表示用整个序列的均值作为替代值。 ②Mean of nearby points:表示利用邻近点的均值作为替代值。对此用Span of nearby points框指定数据段。在Number后输入数值k,以表示缺失值为中心,前后分别选取k个数据点。这样填补的值就是由这2k个数的平均数。也可以选择All,作用同Series mean选项。 “附(邻)近点的跨度”:系统默认的是2,即缺失值上下两个观察值作为范围。

若选择“全部”,即将所有的观察值作为临近点。 ③Median of nearby points:表示利用邻近点的中位数作为替代值。数据指定方法同上。 ④Linear interpolation:为线性插值法,表示利用缺失值前后两时点数据的某种线性组合进行填补,是一种加权平均。 线性插值法应用线性插值法填补缺失值。用该列数据缺失值前一个数据和后一个数据建立插值直线,然后用缺失点在线性插值函数的函数值填充该缺失值。如果前后值有一个缺失,则得不到缺失值的替换值。 ⑤Linear trend at point:为线性趋势值法,表示利用回归拟合线的拟合值作为替代值。 缺失点处的线性趋势法应用缺失值所在的整个序列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然后用该回归方程在缺失点的预测值填充缺失值。 *注意:如果序列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据为缺失值,只能利用序列均值和线性趋势值法处理,其他方法不适用。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策略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策略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策略 旧县梅溪平安希望小学蓝清华 一、设问引思,激发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教材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不论版面设计,还是图文选配,都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借用学生对语文教材天然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如:《好汉查理》一课,讲述一个叫查理的男孩故事,查理平日里调皮、爱搞恶作剧,他虽顽皮,却没有擅自拿走自己喜欢的这把长刀。他答应一个暑假都陪残疾的杰西在草地上玩,也真正做到了……再后来,查理渐渐不再做恶作剧,慢慢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查理”。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文本对话的阅读主题活动:找找查理身上有哪些属于男子汉的闪光点?你身边有没有像查理一样具备闪光品质的男孩?向查理学习,在生活中努力做真正的男子汉。活动中,孩子们学习兴趣浓,渐渐明白男子汉的勇敢和强大,不是表现在打架获胜上,而是表现在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和助人的情怀。从那以后,我惊喜地发现男孩子们不再以能打好斗为荣,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帮助他人、文明讲礼上、班风、班貌也有了良好的转变,真正感悟了文本的寓意。 二、文本表演,用实践深入对文本的对话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思辨,学生对课堂文本表演更加热衷。如教《狐假虎威》一课,先让学生仔细读文,再让五个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学当导演,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将文本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轻松、高效地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文本阅读,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强化对寓言故事的结构形式的掌握,从而学会抓故事主角、事情发展变化快速阅读寓言的方法。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明白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找到几篇故事中的共同点; 2.从故事中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怎么做。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寓意 师:课件出示寓言故事的关键词,学生猜。并一一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总结。 师:记得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做了什么事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傻) (二)进入新课 1.师:我们来读读《汉人煮箦》,看看这个人又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寓言《汉人煮箦》)

2.学生自由读故事,思考: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师生共同完成阅读单。 小结:是啊,我们了解这个人物的行为之后,知道他傻在哪儿,故事的道理就知道了,还能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4.寓言的含义。 (二)阅读方法提示: 1、寓言是故事,是故事就有……(故事主角、故事变化),讲故事的目的是……(道理)。 2、请同学们速度稍快的默读这三篇寓言故事,看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 指名回答。 (四)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单: 阅读记录表 寓言主角怎么想怎么做结果 《丑妇效颦》丑妇觉得西施皱 眉美也学着皱眉显得更 丑,被别人 讨厌 《猴子与骆驼》

《邯郸学步》 寓意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几篇故事是关于做事方面的,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学过关于哪些方面的故事? 如:学习方面的《闻鸡起舞》、《悬梁刺股》 做方面的《孔融让梨》 (六)总结 (七)作业设计 课后多阅读寓言故事,从中联系实际进行交流。 (八)板书设计 群文阅读 走进寓言故事 《丑妇效颦》 《骆驼与猴子》不知变通 《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有必要“回归文本”。 一、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是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台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泰戈尔《金色花》的教案。设计者在情境导入后直接进入品读过程: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小组长陈述推荐理由)。

3.品读。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二、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深刻理解文本 如果课堂中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是有可能提出问题思考的。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并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本。 今天,美学与读者中心论被渐渐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在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和改革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文本解读逐步走向了“思而不学”的极端。这种理念下的语文课,老师片面地认为文本是引子,是催化剂,以至于本末倒置,游离文本而言其他,形成“扯皮语文”。如某一个老师教学《竹影》,课堂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而且文本主题被误读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回归中缺失值处理方法

回归中缺失值处理方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在《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对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处理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法,可以供我们设计的时候参考: 新生成一个由用户命名的序列,选择处理缺失值的替代方法,单击Change按钮。替代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Series mean:表示用整个序列的均值作为替代值。 ②Mean of nearby points:表示利用邻近点的均值作为替代值。对此用Span of nearby points框指定数据段。在Number后输入数值k,以表示缺失值为中心,前后分别选取k个数据点。这样填补的值就是由这2k 个数的平均数。也可以选择All,作用同Series mean选项。 “附(邻)近点的跨度”:系统默认的是2,即缺失值上下两个观察值作为范围。若选择“全部”,即将所有的观察值作为临近点。 ③Median of nearby points:表示利用邻近点的中位数作为替代值。数据指定方法同上。 ④Linear interpolation:为线性插值法,表示利用缺失值前后两时点数据的某种线性组合进行填补,是一种加权平均。 线性插值法应用线性插值法填补缺失值。用该列数据缺失值前一个数据和后一个数据建立插值直线,然后用缺失点在线性插值函数的函数值填充该缺失值。如果前后值有一个缺失,则得不到缺失值的替换值。 ⑤Linear trend at point:为线性趋势值法,表示利用回归拟合线的拟合值作为替代值。 缺失点处的线性趋势法应用缺失值所在的整个序列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然后用该回归方程在缺失点的预测值填充缺失值。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郭根福: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976年开始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20余种教育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报告350余篇。近几年曾参与人教版小修订版、大修订版、新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主持编写并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教材。 钟群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在国家级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缤纷美丽的世界。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现盲童安静丰富、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热爱世界上其他生命的盲女形象。 《永生的眼睛》一文,讲述了“我”的母亲、父亲在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的故事。作者通过“‘我’对捐献母亲遗体的角膜不理解,爸爸对‘我’进行教育;爸

爸的言行感动了‘我’‘,我’给女儿讲‘我’爸爸的故事并感动了女儿”的故事,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的美好品德。 《生命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对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作了深深的思考,表现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人生哲理。 《花的勇气》一文,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让学

阅读读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读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亿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缘,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做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设置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不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投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的韵味。 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家有。阁于,且何谓阁于也尸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面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

张美兰 走进文本 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走进文本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小动物过冬》教学案例 东台市实验小学张美兰 案例背景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对话,介绍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小燕子是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小青蛙是冬眠,而小蜜蜂则藏在蜂巢里吃蜂蜜。课文不仅生动介绍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通过一课时的教学,学生读通了课文,掌握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词语,知道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各自过冬的方式。但我认为这不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篇童话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三种小动物的不同过冬方式,还表现了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因此,第二课时,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从而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 案例描述 学习3-7自然段,了解小动物过冬的方式,体会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教师:孩子们,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手式指着贴图)三个好朋友在一起快乐的渡过了春天、夏天,转眼秋天到了,三个小动物围绕过冬商量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3—7自然段。(学生读书,师巡视。) 教师: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告诉你的,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回答师板书:飞南方\钻泥洞\躲蜂巢 师评: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读课文,就了解了三只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下面,你对哪个小动物最感兴趣,就把它的话多读几遍,还可以加上动作。待会儿就请你来演这个小动物,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过冬方式。 教师:谁来演小燕子? 学生表演。 教师:(采访)小燕子,你是怎样过冬的?小燕子你为什么要飞到那么远的南方过冬呢?谁能做聪明的燕子来告诉老师? 学生:因为南方暖和,还有许多虫子。 教师: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因为——所以——。

简单回归分析计算例

【例9-3】-【例9-8】 简单回归分析计算举例 利用例9-1的表9-1中已给出我国历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 (1)估计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基础消费水平。 (2)计算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总体方差S2和回归估计标准差S。 (3)对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 (4)计算样本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 (5)以5%的显著水平检验可支配收入是否对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对Ho :β2=0.7,H1:β2<0.7进行检验。 (6)假定已知某居民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千元,要求利用例9-3中拟合的样本回归方程与有关数据,计算该居民家庭置信度为95%的年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区间。 解: (1)教材中的【例9-3】 Yt =β1+β2Xt +u t 将表9-1中合计栏的有关数据代入(9.19)和(9.20)式,可得: 2?β =2129.0091402.57614 97.228129.009 1039.68314) -(-???=0.6724 1 ?β=97.228÷14-0.6724×129.009÷14=0. 7489 样本回归方程为: t Y ?=0.7489+0.6724Xt 上式中:0.6724是边际消费倾向,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千元,人均消费支出会增加0.6724千元;0.7489是基本消费水平,即与收入无关最基本的人均消费为0.7489千元。 (2)教材中的【例9-4】 将例9-1中给出的有关数据和以上得到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代入(9.23)式,得: ∑2 t e =771.9598-0.7489×97.228-0. 6724×1039.683=0.0808 将以上结果代入(9.21)式,可得: S2=0.0808/(14-2)=0.006732 进而有: S=0.006732=0.082047 (3)教材中的【例9-5】 将前面已求得的有关数据代入(9.34)式,可得: 2 ?βS =0.082047÷14/129.0091402.5762)(-=0.0056 查t分布表可知:显著水平为5%,自由度为12的t分布双侧临界值是2.1788,前 面已求得0.6724?2 =β,将其代入(9.32)式,可得: 0560.01788.20.67240560.01788.26724.02?+≤≤?-β 即:0.68460.66022≤≤β (4)教材中的【例9-6】 r2=1 - SST SSE = 1- 96.7252 0.0808 = 0.9992 上式中的SST是利用表9-1中给出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的: SST=∑2t Y -(∑Yt )2/n =771.9598-(97.228)2÷14=96.7252

浅议文本如何走进学生的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0006692.html, 浅议文本如何走进学生的心 作者:田文波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老对教材功能的准确理解和精辟概括。入选现行教材的课文,基本上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习的典范,但绝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因为教材是“活”的,它需要激活。教材是需要“用”的,它需要开发。教材是“动”的,它需要建构。这对语文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摒弃教材而自流。 关键词:教材影视文本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老对教材功能的准确理解和精辟概括。入选现行教材的课文,基本上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习的典范。但绝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因为教材是“活”的,它需要激活。教材是需要“用”的,它需要开发。教材是“动”的,它需要建构。这对语文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摒弃教材而自流。下面,笔者想从名著节选文章来谈谈文本如何拉回学生的心。 在学生的概念中,认为通过影视渠道熟识的情节,关于文本的学习则无关紧要了。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并不懂得欣赏文字背后的文学魅力。而教材编写者之所以将中外名著节选入课文,也是有意要将学生的视线从丰富的视觉艺术中拉回到原汁原味的名著中,引导学生专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通过视觉感受去接受编剧和导演加工后的小说内容。因为视觉和画面永远无法替代文本,就像快餐永远替代不了盛宴。因此,如何使学生静心地走进文本,用心去品味文本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例如,名著《水浒》情节之一《武松打虎》。 教学目标: 1.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体味文本阅读魅力。 3.关注主要情节,分析武松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及教学流程: 关于目标1: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让学生走进文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走进文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发表时间:2015-07-07T16:54:01.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作者:潘玉梅 [导读]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潘玉梅山东省栖霞市翠屏中心小学265300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过程贯穿始终,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心理环境,诱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 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丰富的情境,启动体验的欲望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创设情境,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教师要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指模拟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方式来创设,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则综合了上述手段。 如《木偶奇遇记》之“落入鱼腹”一段,在阅读导读课上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当学生看到小木偶被张开大嘴的鲨鱼吞进去的场景,脸上出现了着急、担心的神色,眉头更是不由得皱了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当时木偶所处的危险境地之中,为文本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搭建对话的平台,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对话看作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中搭建对话平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1.自读自悟,尝试文本体验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充分交给学生读的权利,保证学生读的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至于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怎样,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因此,我以“当我读着‘_____’时,仿佛听到了‘_____’的音乐”这一练习把语言文字与音乐紧密结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说:当我读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时,仿佛听到了轻柔舒缓的音乐;当我读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时,我仿佛听到了稍快刚健的音乐;当我读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时,我听到了“高昂激荡”的音乐。学生通过这一感悟,间接体验了贝多芬琴声的旋律变化。然后,我再让学生把这一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2.表达交流,产生体验的碰撞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信息互动,为实现这一互动,我把“表达——交流”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在课堂上,要摒弃“分析型”、“提问式”,抓住文中感人的细节,设计开放式的训练点,创设一种直率、真诚、自由的对话氛围,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体验的碰撞。 如在《杨氏子》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对话中最精彩的细节引导,假设:“此时此刻,你就是杨氏子,你会以怎样的语气回答?”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杨氏子当时的心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不仅展现了体验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体验的升华 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奇妙的,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可以升华体验,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 1.补白,引导学生想象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如《月光曲》一文中用省略号省略了皮鞋匠的联想,贝多芬还在忘情地弹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一补白,使学生的情、音乐的情融为一体,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在美的欣赏中感悟文本,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2.角色转换,激发学生想象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课文中死的文字激活,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抽象的演绎为具象的,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内化语言,使体验得到升华。 如《穷人》一文中,渔夫出海归来与桑娜对话一节,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深入文本的内涵,使体验得到了升华。 在注重体验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语文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

简单回归分析计算例

【例9-3】-【例9-8】简单回归分析计算举例 利用例9-1的表9-1中已给出我国历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1)估计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基础消费水平。 (2)计算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总体方差S2和回归估计标准差S。 (3)对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4)计算样本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 (5)以5%的显著水平检验可支配收入是否对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对Ho:β2=0.7,H1:β2<0.7进行检验。 (6)假定已知某居民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千元,要求利用例9-3中拟合的样本回归方程与有关数据,计算该居民家庭置信度为95%的年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区间。 解:  (1)教材中的【例9-3】 Yt=β1+β2Xt+u t  将表9-1中合计栏的有关数据代入(9.19)和(9.20)式,可 得: ==0.6724 =97.228÷14-0.6724×129.009÷14=0. 7489 样本回归方程为: =0.7489+0.6724Xt 上式中:0.6724是边际消费倾向,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千元,人均消费支出会增加0.6724千元;0.7489是基本消费水平,即与收入无关最基本的人均消费为0.7489千元。 (2)教材中的【例9-4】 将例9-1中给出的有关数据和以上得到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代入 (9.23)式,得: =771.9598-0.7489×97.228-0. 6724×1039.683=0.0808  将以上结果代入(9.21)式,可得:  S2=0.0808/(14-2)=0.006732 进而有:S==0.082047 (3)教材中的【例9-5】 将前面已求得的有关数据代入(9.34)式,可得: =0.082047÷=0.0056 查t分布表可知:显著水平为5%,自由度为12的t分布双侧临

Eviews处理多元回归分析操作步骤

Eviews处理多元回归分析操作步骤操作步骤 1. 建立工作文件 (1) 建立数据的exel电子表格 (2)将电子表格数据导入eviews File-open-foreign data as workfile,得到数据的Eviews工作文件和数据序列表。

2. 计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在窗口中输入命令:cor coilfuture dow shindex nagas opec ueurope urmb,点击回车键,得到各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Coilfuture数列与其他数列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3.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1)观察coilfuture序列趋势图 在eviews中得到时间序列趋势图,在quick菜单中单击graph,在series list对话框中输入序列名称coilfuture,其他选择默认操作。图形表明序列随时间变化存在上升趋势。 (2)对原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 quick-series statistics-unit root test,在弹出的series name对话框中输入需要检验的序列的名称,在test for unit root in 选择框中选择level,得到原数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其他保持默认设置。

得到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检测值0.97大于所有临界值,则表明序列不平稳。以此方法,对各时间序列依次进行ADF检验,将检验值与临界值比较,发现所有序列的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表明各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3)时间序列数据的一阶差分的ADF检验

quick-series statistics-unit root test,在series name对话框中输入需要检验的序列的名称,在test for unit root in 选择框中选择1nd difference,对其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其他保持默认设置。 得到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检测值-7.8远小于所有临界值,则表明序列一阶差分平稳。以此方法,对各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依次进行ADF检验,将检验值

回归算法

1.2 回归算法实例 1.2.1 算法说明 线性回归是利用称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函数对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建模的一种回归分析方法,只有一个自变量的情况称为简单回归,大于一个自变量情况的叫做多元回归,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都是多元回归。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问题属于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范畴,又称分类(Classification)或归纳学习(Inductive Learning)。这类分析中训练数据集中给出的数据类型是确定的。机器学习的目标是,对于给定的一个训练数据集,通过不断的分析和学习产生一个联系属性集合和类标集合的分类函数(Classification Function)或预测函数)Prediction Function),这个函数称为分类模型(Classification Model——或预测模型(Prediction Model)。通过学习得到的模型可以是一个决策树、规格集、贝叶斯模型或一个超平面。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对输入对象的特征向量预测或对对象的类标进行分类。 回归问题中通常使用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法来迭代最优的特征中每个属性的比重,通过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或错误函数(Error Function)定义来设置收敛状态,即作为梯度下降算法的逼近参数因子。 1.2.2 实例介绍 该例子给出了如何导入训练集数据,将其解析为带标签点的RDD,然后使用了LinearRegressionWithSGD 算法来建立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型来预测标签的值,最后计算了均方差来评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吻合度。 线性回归分析的整个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如下三个步骤: (1)寻找合适的预测函数,即上文中的h(x) ,用来预测输入数据的判断结果。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或分析,知道或者猜测预测函数的“大概”形式,比如是线性函数还是非线性函数,若是非线性的则无法用线性回归来得出高质量的结果。 (2)构造一个Loss函数(损失函数),该函数表示预测的输出(h)与训练数据标签之间的偏差,可以是二者之间的差(h-y)或者是其他的形式(如平方差开方)。综合考虑所有训练数据的“损失”,将Loss求和或者求平均,记为J(θ) 函数,表示所有训练数据预测值与实际类别的偏差。 (3)显然,J(θ) 函数的值越小表示预测函数越准确(即h函数越准确),所以这一步需要做的是找到J(θ) 函数的最小值。找函数的最小值有不同的方法,Spark中采用的是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 1.2.3程序代码 import org.apache.log4j.{Level, Logger}

语文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容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整体感知课文;以诵读促进感悟,引发想象;抓住核心性问题,引领学生潜心会文;依托文本,注重拓展。这样,学生就可以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关键词:引导走进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是,我们教材所选的文本,很多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让在时空上都有距离的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相同的一件事产生共鸣,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使他们能够产生不读不快、欲罢不能之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纵观现在的教学实际,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老师便组织学生讨论,于是学生便哗啦哗啦地发表议论,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其实学生讲的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根本没有走入文本,没有挖掘文本的内涵。“不读书”现在正成为一种时尚。所以,我觉得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也可以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以便带着期待步入课堂。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文探究;可以要求学生于课前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打动过你,引起你共鸣的地方或感触最深的话语”……不一样的预习方式,为学生感知课文,走进文本提供了多种渠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强硬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预习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自主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甚至可以发现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质疑。预习,让学生走进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以诵读促进感悟,引发想象,走进文本诵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最为显著的经验之一,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语文学习重在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读与背。如今,轻读、轻背仍是普遍现象,许多语文课堂几乎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没有了学生

多元线性回归的计算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的计算方法 摘要 在实际经济问题中,一个变量往往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例如,家庭 消费支出,除了受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外,还受诸如家庭所有的财富、物价水平、金融机构存款利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在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有多个。这样的模型被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过程与一元线性回归相同,但由 于自变量个数多,计算相当麻烦,一般在实际中应用时都要借助统计软件。这里只介绍多元线性回归的一些基本问题。 但由于各个自变量的单位可能不一样,比如说一个消费水平的关系式中,工资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地区、家庭负担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水平,而这些影响因素(自变量)的单位显然是不同的,因此自变量前系数的大小并不能说明该因素的重要程度,更简单地来说,同样工资收入,如果用元为单位就比用百元为单位所得的回归系数要小,但是工资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变,所以得想办法将各个自变量化到统一的单位上来。前面学到的标准分就有这个功能,具体到这里来说,就是将所有变量包括因变量都先转化为标准分,再进行线性回归,此时得到的回归系数就能反映对应自变量的重要程度。这时的回归方程称为标准回归方程,回归系数称为标准回归系数,表示如下: Zy=β1Zx1+β2Zx2+…+βkZxk 注意,由于都化成了标准分,所以就不再有常数项a 了,因为各自变量都取平均水平时,因变量也应该取平均水平,而平均水平正好对应标准分0,当等式两端的变量都取0时,常数项也就为0了。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β0+β1X1i+β2X2i+…+i i i i h x υβ+ =1,2,…,n 其中 k 为解释变量的数目,j β=(j=1,2,…,k)称为回归系数 (regression coefficient)。上式也被称为总体回归函数的随机表达式。它的非随机表达式为 E(Y∣X1i,X2i,…Xki,)=β0+β1X1i+β2X2i+…+βkXki βj 也被称为偏回归系数(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多元线性回归的计算模型

处理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共线性的几种方法

文章编号:1002-1566(2000)05—0049—07 处理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共线性的几种方法——SA S STA T软件(6.12)中R EG等过程增强功能的使用 高惠璇 (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北京海淀区 100871) 摘 要:本文通过例子介绍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共线性的诊断以及使用SA S SA TA(6.12)软件中的R EG等过程的增强功能处理回归变量共线性的一些方法。包括筛选变量法,岭回归分析法, 主成分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关键词:回归、SA S STA T、共线性、筛选变量、岭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 中图分类号:0212;C8文献标识码:A 回归分析方法是处理多变量间相依关系的统计方法。它是数理统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大量的实际应用中人们也发现:建立回归方程后,因为自变量存在相关性,将会增加参数估计的方差,使得回归方程变得不稳定;有些自变量对因变量(指标)影响的显著性被隐蔽起来;某些回归系数的符号与实际意义不符合等等不正常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就在于自变量的共线性。本文通过例子来介绍自变量共线性的诊断方法以及使用SA S STA T 软件6.12版本中R EG等过程的增强功能处理回归变量共线性的一些方法。 一、共线性诊断 共线性问题是指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时,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或近似线性关系。 共线性诊断的方法是基于对自变量的观测数据构成的矩阵X′X进行分析,使用各种反映自变量间相关性的指标。共线性诊断常用统计量有方差膨胀因子V IF(或容限TOL)、条件指数和方差比例等。 方差膨胀因子V IF是指回归系数的估计量由于自变量共线性使得其方差增加的一个相对度量。对第i个回归系数,它的方差膨胀因子定义为 V I F i= 第i个回归系数的方差 自变量不相关时第i个回归系数的方差= 1 1-R2i = 1 TOL i 其中R2i是自变量x i对模型中其余自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R平方。V IF i的倒数TOL i也称为容限(To lerance)。 一般建议,若V IF>10,表明模型中有很强的共线性问题。 若矩阵X′X的特征值为d21≥d22≥…≥d2k,则X的条件数d1 d k 就是刻划它的奇性的一个指 标。故称d1 d j (j=1,…,k)为条件指数。 一般认为,若条件指数值在10与30间为弱相关;在30与100间为中等相关;大于100表明有强相关。 对于大的条件指数,还需要找出哪些变量间存在强的线性关系。因为每个条件指数对应一

让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非常重视“读书”形式的多样化,虽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读没有多大效果,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极其肤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挖掘得少,对文本的理解也是穿衣戴帽式的,只限于表面,没有扎根内心。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局面呢?我想结合所听的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1、温馨评价,唤起欲望。学生初触文本对文章的理解非常简单,回答当然也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若和蔼可亲地说:“还没来得及读文吧,我相信你在读文之后,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诚恳的语言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能点燃他主动读文的欲望,使他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驱动他去读文,在文章中寻求答案。 2、品词析句,捕捉中心。首先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效指导,细细品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一文时,抓住句子“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紧扣“十分真诚”一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体会到“沙粒想变成珍珠的心情很迫切”,“沙粒的信念很坚定。”“想变成珍珠的心很真。”通过品词析句学生悟到“成功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另外抓标点,巧设问题。教师出示文中独立成段的标点问:“它省略了什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会遇到那些困难?它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学生通过想象明白“要成功必须不怕困难,经受磨难。”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标点,在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与文本拉近了距离,使阅读教学有了含金量。 3、抓住重点,兼顾联系。众所周知,牛的苦涩的咀嚼指向的是一杯甘甜的乳汁。同样真正走进文本还需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咀嚼,这样师生将都会喝到一杯营养价值极高的“牛奶”。有位老师在执教《黑孩子罗伯特》一文时,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教堂外面的玫瑰花开得好红啊!”将文章中出现玫瑰花的句子全部找出来,让学生联系所处的地方反复朗读,理解体会。初次默读,学生认为这句话表现了罗伯特被丽莎的爸爸拥抱,被白人所接纳时的愉快心情。老师及时鼓励后又进一步引导,“请大家联系课前对种族歧视的了解,联系上面的内容,看看课文还要表现什么?”学生再次细读。有人说:“还应表达作者消除种族歧视,呼唤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你的悟性很高,谁敢和他比。”激将式的语言促使学生又一次扎进了文本,片刻之后,纷纷举手“我认为表现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思念。”老师契机追问:“为什么?”“因为前面罗伯特把红玫瑰花比作丽莎,把丽莎比作红玫瑰写出了他对丽莎的喜欢,这一次又出现玫瑰花,而且是在丽莎的葬礼上,自然体现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思念。”老师很激动:“你能抓住重点,兼顾前后联系,真让老师佩服。”“表现了丽莎的在天之灵对罗伯特的接纳、感谢和看到爸爸接纳了罗伯特时的愉快心情。”此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已达到了较高境界,课中学生三次读文,在老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理解,新知识的比重大大增加,使这一句子的内涵更加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达到了高潮。 4、注重积累,向外拓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就要不断的积累。尤其是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创名言既提高写作水平又激活了思维。如学完《圆圆的沙粒》学生说出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目标并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就会成功。”“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遭磨难怎能成功。”“只要功夫深,沙粒变珍珠。”学完《黑孩子罗伯特》一文后,学生感悟的名言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白人、黑人共享一片蓝天。”“用心倾听世界,用爱拉近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