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道德为先

------2011年秋少先队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我校以“育人为本,道德为先”为宗旨,以培养道德习惯和人文素养为重点,以少先队品牌活动为载体,通过落实养成教育、体验教育等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常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抓好学生行为常规是少先队工作的重点,加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大队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红领巾监督岗:由学校“红领巾监督岗”实行落实,利用常规检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每日检查与定期抽查相结合,从细微之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

2、国旗下演讲:本学期国旗下演讲由3---6年级学生主持演讲,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负责进行。老师们都能积极准备,学生们能演讲,达到了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开展丰富活动,提高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多项活动,让队员们在活动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1、一日常规和规范,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本次活动历时较长,从学期初开始,就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马良镇小学一日常规》《六养成六做到》活动的相关要求进行了布置,学校领导重视,学生也紧密配合,全校学生都牢记“守则”和“规范”。学生基本能落实在实处,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2、爱心基金活动,坚持学生爱心教育

本次活动历时较长,从学期初开始,就布置学生在学校捡到五角或者一元钱,在没有学生认领的情况下,交给辅导员,基金用于困难的学生,让爱心教育始终在孩子的心中。

3、参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本学期开展了四次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式活动。如《教师节,为本班教师献礼》、《升旗仪式的调整》、《学生安全演练》、《校园温馨提示语的征集》。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辅导员明确的岗位意识

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高低对少先队组织教育作用的发挥及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没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就不会有生机与活力。因此,本学期,少先队大队部与政教处、班主任紧密联系,积极做好少先队的工作。自己也不断学习,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民主教育的讲座,也有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的演讲,还有班主任在实践中的月月讲坛。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总之,一个学期以来,少先队在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和各位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掩卷深思,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所以,今后的少先队工作还需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期待明年的工作更精彩!

马良镇小学

2011年12月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光靠思想政治教育唱独角戏,也不能完全局限于高校,需要树立系统观、整体观和全局观,聚合各方面、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种信息、资源和成果的整合、融通与交汇。 在传承以往好的经验和有益做法的同时,应当注重这几个方面:首先,要具有开阔、开放、开明的精神和气度。所谓开阔,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成果,为自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入不竭动力。所谓开明,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博大的胸怀,善于兼收众家之长,吸纳多方观点,在实践中寻求发展新机遇,在创新中探求改革新突破。所谓开放,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搭建成才的平台,善于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丰富资源和良好机会。 其次,要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和密切配合。教书育人是在讲授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育人是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之中,服务育人则是通过优质服务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影响,三者虽然在方法和途径上有所区别,但在育人的性质和目标上却是一致的,在育人的过程中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着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使三者统一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要使各种教育力量相向而行、各种教育能量互补共融。为此,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养成教育,使家庭教育合理化、科学化;立足社区教育和环境优化,发挥社会教育优势,探索社会教育途径;尤其要坚持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校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衔接、联系与沟通,营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教育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教育网络环境,进一步凝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

学校如何做到育人为本(1)

1 切实改变思想观念,即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全社会要改变思想观念,改变那种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受封建科举制度所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世俗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受到我国七、八、九十年代高考体制只按书本分数录取,分配工作制度的影响,认为只要考分高,就可以有工作,从此不愁吃不愁穿,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观念造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无不片面追求成绩,并且美其名曰“提高高办学质量”。还有就是歧视职业教育,没有家长愿意送子女去读职业学校。这些观念至今还深深存在于社会之中,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思想观念,素质教育的推进就面临很大的阻力。所以,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三个方面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人类文明缘于劳动,劳动开发智力,文学、艺术的创造更是来源于实践,这是一个很富有哲理的科学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劳动实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应该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3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尤其是要改变现在以单一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状况。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4.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学生升学不成,但就业无忧,有了一技之长,这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 6 .注重副科的教学在中小学,要加强地理、历史、科学等副科的教学,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尤其是要加强音、体、美、信息等课程的教学,全面培养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兴趣素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7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熟悉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严格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得和引路人。

德育为先_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从四个方面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二、课堂教学,学科渗透;三、实践活动,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增强实效。只有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它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仅需要“聪察强毅”的才,但更需要“正直中和”的德,道德是人才的核心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怎样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怎样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崭新课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 一、抓养成教育,知行统一

中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所以,我校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竞赛、评比,认真领会规范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但是,我们知道,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知”与“行”不能完全统一,这样应在“认知”的基础上“行”。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背诵,那就成了形式主义。为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从最简单的规则开始,比如: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弄得校园和教室脏乱不堪,。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我们学校就规定了在预备铃声响之前,每个班都要把自己的卫生区拾捡干净;教室里,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都要看一下地上是否有纸屑。同时,课下派监督员监督有无乱扔垃圾的现象。没过多久,学生就改掉了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进入校园,你会看到整洁亮丽的美好环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生活中,成为他们一个自觉的行为。 二、抓课堂教学,学科渗透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学科渗透教育是学校德育主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准确地认识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德育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一项育人工作。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努力做到: 一、常规训练常抓不懈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二、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有些孩子由于家庭富裕,在学生中摆谱,自私自利成为习惯,蛮横无礼很严重。针对这种孩子,常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明白应该喜欢什么样的人,知道什么人才是受人尊重的人。并告诉他,老师为何受到尊重,英雄为何受人敬佩,是他们本身具有做好人好事的品质,具有团结同学的好品质。靠压制别人,靠花钱收买人心,是不会长久的。渐渐的相处中,我及时引导他们热爱劳动的心理,并多次奖励,运用小红花引导他多关心他人,替同学着想,他们就会很快转变为一名遵守纪律,学习优秀的学生。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因此,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深化和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更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实践行动。育人为本就是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为每个学习者乃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在教育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扩大人的能力、提升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育人为本是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本质地位。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活动,必须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培育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必须以育人为根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纯真完美的心灵;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必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幸福生活;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家长好!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二、、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三、实践活动,加强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深入孩子内心。只有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我们教师和家长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家庭修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德育工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 一、抓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所以,我们班首先做的是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领会规让范要求,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

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但是,我们知道,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知”与“行”不能完全统一,这样应在“认知”的基础上“行”。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背诵,那就成了形式主义。为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从最简单的规则开始,比如: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弄得校园和教室脏乱不堪,。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我们学校就规定了在预备铃声响之前,每个班都要把自己的卫生区拾捡干净;教室里,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都要看一下地上是否有纸屑。同时,课下派监督员监督有无乱扔垃圾的现象。没过多久,学生就改掉了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进入校园,你会看到整洁亮丽的美好环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生活中,成为他们一个自觉的行为。 二、抓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学科渗透教育是小学德育主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堂优秀的品德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材料和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讨论、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能够明辨是非,懂识道理,掌握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其他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语文学科,在文质兼优的文章中,我们老师学会让学生在学习语

如何坚持育人为本

如何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本文试着从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如何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为何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纲要》的指导思想 《纲要》里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可以看出,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社会,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纲要》还指出:“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要,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说明国家把素质教育做为制订中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最重要的地位。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由于我国现在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所决定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2.《纲要》的工作方针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纲要》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基于此,必须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学校章程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果庄镇小学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学校成立了以教导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等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 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育人服务,离开育人,学校工作就失去了灵魂和存在的意义,抓住了育人,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根本。求知与育智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根本任务,让学生学会做人与和谐发展,才是学校教育的顶级目标。育人和育智的关系一个都不能削弱,成绩是最现实的、最残酷、最直接的东

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李颖辉 【摘要】: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标。任何一种教育实践,无不以“育人”为存在前提,本质上即是一种融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为一体的育人活动。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育人”来展开的,“育人为本”是教育不言自明的本质规定,是其自成目的性的内在要求。“育人为本”构成了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它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完整的人为最终归宿,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区分真假教育的试金石,这是由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社会使命共同决定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蕴涵价值的实践活动,“育人为本”的本质内涵是:育人为本强调育“人”为本,以教育具体情境中现实的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学立场;育人为本以“育”人为核心,“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通过“育”的实践过程才能“使人成为人”;育人为本是教育内在使命的集中体现,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和可能性为前提,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归宿;育人为本彰显人的主体性,强调“教”与“育”的一体。育人的思想古已有之,虽然并未形成“育人为本”的理念,但育人为本理念的出现是与人的解放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奴化教育到物化教育,再到人化教育,教育一步步的向“人”回归,教育与育人的契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教育活动是现实的,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必然的要付诸于教育实践才能显示自身的巨大价值。因为教育是成人之学,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承历史,以史为镜,还要关照现实,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在理论上给教育工作者以合理支撑,而且还要观照教育现实,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教育异化问题,能够采取一定的策略,指导并引领着教育实践,使其合规律、合目的的展开。

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发展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发展教育 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学校管理亦是由一个个细节所组成,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工农小学正是在学校常规管理上注重细节、形成特色、提升品位,从而使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站在了素质教育的前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 一、重定位、看需要、确立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只有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焕发出学校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校长要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审时度势,重新研究和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及策略、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做为办学宗旨。 办学理念: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 办学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搭台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校训:善学能新 校风:诚信、勤俭、乐学、创新 教风:厚德亲和博学求实 治校方略: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 管理方略: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民主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 二、重管理、讲和谐、事事以人为本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上要对学校负责,下是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所以做好教师的管理,就是做好了学校的管理。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应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制度管理是刚性的物化管理,人文管理是柔化的情感管理,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说制度管理是学校和谐的奠基石,那么人文管理才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 人文管理之一——唯才是用,赏识管理。我始终牢记这么一句话:“一个成功的领导懂得不失时机地发现人才,不断地培养人才”,“要学会欣赏我们的教师,欣赏是一种美德,欣赏更是领导的艺术”。通过我们班子成员在平时的工作中细致的观察,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竞争上岗,从教师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到班任队伍中,强化了班任队伍建设,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奠定基础。对典型的教师要积极宣传,树立形象,正面引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赏识教育促进了教师务实、创新,有利于教师自 我评价,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人文管理之二——让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分析教师的心理需求,任何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得到一种“工作认可”,这种“需要”在教师一开始工作就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们渴望成功或渴望认可的心理远大于其中所得的经济待遇等其它一切需求。因此,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我积极倡导“让学校成为教师获得荣誉的地方,成为教师享受和谐的地方,成为教师获得进步与拥有自信的地方”。在这一理念下,全体教师爆发出无尽的团队力量与个人潜力,先后有三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一位学科带头人,二位科研骨干教师,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人文管理之三——让教师在管理中享受民主与公正、公平。为充分发扬民主,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我提出了“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学校管理理念。让教师参与“生成”的、教师认可的、且能表达教师愿望的管理制度,其重要意义在于,学校实现了管理文化的转变,即从强制性文化向协调性文化转变,这 种转变对学校和谐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 三、身作则、才施能、打造精良班子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强化内涵、提升素质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强化内涵提升素质 ——文通学院2012年学生工作总结 文通学院现有学生4240名,共有117个班级,其中交通路校区69个班级,2448名学生,王营校区48个班级,1792名学生。全院现有教职工29名,其中专职辅导员18名。2012年,我院依据学校二级管理相关文件,认真对照学生工作目标建设体系,全面贯彻校学生工作大会精神,积极构建二级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平台,致力于建好一个体制,带好一支队伍,确立一个目标。文通学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继续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积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在学生工作中提出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强化内涵、提升素质”的工作理念,积极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一年来在学生工作方面先后获得: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省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竞赛铜奖、2012年校党建德育评估优秀奖、校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校主题教育月先进单位、校运动会男、女及团体总分第一名,实现了八年冠。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平台。 由于文通学院学生自身的“三本”特性,院党政班子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党政办公会,班主任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研究和讨论学生工作,不断完善机制和体制,提高队伍建设水平。 1、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做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在党政领导班子中配设了两名专职学生工作副书记,专门负责学生工作。在学生工作机构设置上,文通学院设立了学工办、团委、就业办等职能部门。根据文通特点还设立了年级部,按年级进行细化管理,在年级部又建立团总支和年级学生分会等组织,进一步优化了学生管理的队伍结构。目前,文通学院学生工作的管理机构层级设置完善,4个年级部、4个团总支、12个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自管会以及各年级部的团学组织等等,大家职责明确,高效团结,已经形

育人为本作业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工作之我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为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对一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尤显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是留儿童的增加,隔代管理弊端重重。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农村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爷爷奶奶代管或托亲朋照看,他们只管生活,很少管教。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无人管束和控制的状态,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非不明,善恶不分,自控和自理能力非常差。 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致使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家长千方百计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给学校品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是部分家庭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赌博、和声色犬马之中,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 四是周边环境失调。目前学校周边的环境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很不协调,游戏机室、各色摊点云集周边,游戏小吃的诱惑,使学生养成了贪图享乐的,不思进取的陋习。 五是文化垃圾的影响,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负面影响较大,致使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盲目崇拜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只知道关心自己,不知道关心社会和他人,说话办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哥们儿义气”重,而且误把“哥们儿义气”当成真正的友谊;崇尚金钱万能,贪图物质享受。 六是环保意识差,主动爱护环境的少。有的学生乱丢乱扔塑料袋、纸屑,有的随地吐痰;有的洗手喝水不关水龙头,大白天不关电灯开关;公共场所随便践踏花草、攀折树枝、乱写乱画等。 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让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真正发挥德育养德育人的功效呢? 一、确保德育的首要位置。 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坚决扭转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不良倾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求全体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切实措施,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确定为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要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纲要》等德育文件要求,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德育工作实施计划,抓好舆论宣传,抓好计划实施,保证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班级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法制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实行条线管理。即“党支部——主管副校长”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

坚持育人为本 提升绿色教育质量(赵校长)

坚持育人为本提升绿色教育质量 莱西七中现有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1600人。2011年以来,学校提出“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 确立了“打造高效课堂,培养良好习惯,开展特色活动,提高绿色质量”的发展方略。经过三年多来的努力实践,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2013年4月,承办了“抓良好习惯养成,促高效课堂实施”现场会,年底,顺利通过了青岛市现代化学校验收;2014年5月、10月两次承办全市现代化学校创建现场会;2014年中考,普通高中达线率57.22%,再创历史新高,徐雯同学以640.5分的成绩夺得全市第一名。主要做法是: 一、改革课堂教学,改善课堂生态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首先应该关注课堂”。华师大钟启泉教授也说过:“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反思我们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厌学、辍学、思想品德滑坡等等,几乎都可以在课堂上找到答案。基于这种认识,2012年起,我们开始了全校范围的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努力改善课堂生态;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主要措施:一是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先后到昌乐二中、诸城龙源学校、石家庄精英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提高他们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二是组织干部教师反复讨论,研究制定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进一步统一大家对高效课堂基本标准的认识。三是抓好集体备课。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以备课组长为责任人,以导学案编制为平台,以《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为基本标准,开展了常态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真正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为每位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抓好听评课。规定并严格落实干部教师的听评课

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吴进芳 通过讲座学习,我知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发展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的意义在于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发展,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注人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种方向,我深有感触。 第一,“求知”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学会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能够在社会上生存,能够学习各种社会知识,掌握谋生手段和技能。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学会求知,离不开教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关系将永远是“求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的古训将永远不会过时。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学习,要与教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育人中教师应把“学会求知”当成首要任务来抓,它是将来学生立足社会,能够生活的根本。其次,学会做事。它与学会求知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求知的目的是为了做事,如果不会做事,求知也就没有了意义。在教育学 生学会做事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中学阶段,能把身边的小事做好,懂得做事的原则、方法,长大才能做更好、更大的事。所以平时要懂得放权和信任,自己只做指导即可。老师信任和鼓励是学生做事成功的关键。 第三,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了解和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课程育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努力建立与完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机制,让广大中小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在生活德育中丰富学习经历,积累实践能力,提升道德修养。 关键字:育德教育课程育德教育案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课改和新形势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育人机制,南宁市高新区为展开中小学课程育德工作,在六月份进行了中小学学科育德课堂教学比赛。本人有幸参加这次赛课。根据课程育德的渗透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实践性等原则。下面就本人上的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1、在歌声中,介绍时代背景、观察图片,观看视

频中渗透育德教育。 育德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把课堂育德与丰富多彩的实践育德活动相结合,使课程育德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学校丰富多彩的各类实践活动之中。我设计了第一个环节:在课前播放歌曲,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渗透育德教育。在上课前几分钟播放《松花江上》,歌曲营造气氛。创设情景,激活情感。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然后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渗透育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的视频和东北特有的物产图片和播放视频,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感受,在观察图片,观看视频中渗透育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2、在探讨分析课文时渗透育德教育。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价值体验和价值建构的平台。建设与现代德育观念相符合的课程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育德教育,《土地的誓言》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青山乡中心小学高秀萍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学校学生德育现状,把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当前最迫切、最基本的任务。那么,如何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完善德育机构 校长要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建立德育领导机构,明确德育管理职责,建立了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处、总务处、教务处、大队部和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的德育领导小组。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 二、强化师德教育 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为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必须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实践中,必须加强师德规范教育,要求并引导德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观,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 1、组织师德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时刻警示教师自律,以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2、加强德育体验,弘扬教师师德。

育人本的含义

●育人本的含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人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1建立平等的师友关系; 2理解和宽容幼儿; 3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1建立平等的师友关系。建立平等的师友关系 2理解和宽容幼儿理解和宽容幼儿 3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 ·幼儿教师职业的性质 (1)幼儿教师专业人员,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幼儿教师是教育者、支持者、引导者,幼儿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 (1)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2)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3)幼儿学习活动的知道者; (4)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5)幼儿生活中“母亲”的角色;(6)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幼儿教育事业;(2)热爱幼儿;(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 幼儿教师的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学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5)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景阶段。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 (3)关注学生的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差异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终身学习的意识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2)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冲面活力;(3)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 久的动力。 幼儿教师的责任 (1)认真贯彻国家幼教法规和未成年人的保护法,努力做好班级工作;(2)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班级教育工作 计划,有计划、有秩序的组织、实施、开展各类教育活动;(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热爱、尊重幼儿,做到为人师表,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4)积极参加教育的研究活 动和业务学习活动,不断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合理安排幼儿 一日生活;(5)积极创设幼儿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6)严 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的幼儿作息制度;(7)与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