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赵济版本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赵济版本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赵济版本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赵济版本复习资料

灾害与环境10分

一灾害的概念:首先提致灾因子得到概念,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灾害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致灾因子多,大26种之多,可分为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虫害)和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

2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

黄河自1973年开始有断流现象且在不断加剧。

3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1/4,由此可认为中国灾情严重。

4自然灾害低于差异大;

a 爱辉---腾冲现以东自然灾害多

b有沿江、沿海集中分布的特征

c 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自然灾害多

d 灾害组合类型区域差异大,有明显的南北分异。

三、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多发?

1不稳定的季风气候,表现在其发生、结束、强度、影响范围的不稳定性;

2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表现为坡地、重力地貌存在多;

3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火山、地震多发;

4漫长的海陆交接地带,这里往往是脆弱地带,多台风、海浪;

5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各种自然灾害的温床。

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能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现在的研究中还包括景观多样性。价值有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另说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五、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

1三北防护林公程体系

2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工程

第六章景观与规划20分

一、景观的概念

福尔曼的定义: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的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地理学领域中最最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

二、我国景观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4具有深谷的地区既有向上的山地垂直带谱又有向下的山地垂直带谱。

5青藏高原既有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又有水平变化规律。

6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与水平变化规律既区别又联系。

三、景观区划原则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3发生学原则

任何景观的变化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相同的或相似地要划在同一区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也应如此。

4相对一致性原则

强调景观一致性,明确反对“不拐弯”的,一致是相对的,要把握好度。

5地域共轭原则

地域之间有物质能量的传递、转化,边缘地带往往比较活跃,在过渡区里必须要选一条线。

四、行政区划及行政区的概念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核方便的管理而做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行政区:是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的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系统。

五、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

1行政区层次多而乱,应省市镇或省县乡三级区划;

2省区范围大,管理县市过多,应缩小省区范围;

3行政区划缺乏标准。

问题:1行政区的层级与幅度改革问题

2省区划小问题3直辖市设置与布局问题

4市县分类分等管理5市镇制度改革

6直辖市郊县体制改革7行政区边界争议问题

8行政区名称改革问题

六、经济区划与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以综合性大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它要求从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将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揭示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勾勒出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全国的专门化发展方向,并以此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总体与布局、现状与长远、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关系?

(一)区别

1行政区属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区属经济基础的范畴;

2行政区是与一定政府对应的政治、社会、经济的综合体,经济区是与一定经济中心对应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3行政区具有完整的发达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系统,而经济区依托发育不平衡的横向经济网络;

4行政区具有决策权、调控权和自己的利益追求,政府是最高决策主体,经济区不存在全国性的决策主体、利益主体。

5行政区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域界线并具法律效应。经济区不具有。

(二)联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区的发展决定行政区的发展;

2行政区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区;

3二者应走向协调

经济区的发展应当打破行政区的界线,促使经济发展,行政区的经济职能应当淡化,以市场来指导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强调行政区的服务职能。

八、自然区域经济区的关系?

(一)区别

1两者性质完全不同,一个从属于自然综合体,一个从属于经济综合体;

2划分依据不同,前者依据自然要素及综合特征,后者依据经济要素及综合特征;

3目的不同,前者服务于自然地理学,后者服务于经济地理学。

(二)联系

1经济区是在自然区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

2经济区的发展必然产生各种分异,必然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

3在服务区域经济、保护环境强调环境效益等层面上两者具有较大的一致性。

九、本书划分的八个综合区:东北区、华北区、晋陕内蒙古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8-10分

一、国土与国土整治的概念

国土:一个主权国家所辖的疆域,含领土、领海、领空。

国土整治: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二、国土整治的任务

国土调查、国土开发、国土利用、国土治理、国土保护、国土管理。

三、国土整治的内容

国土调查研究、制定区域开发方案、规定相应政策和进行管理,中心环节是区域规划。

四、我国整治的重点地区

1经济发达区

2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或开发潜力大的农业区

3重点流域开发区

4矿产资源开发区

东北区(20′)

一、学习分区地理的套路(3W法)

①Where—特定区域的空间概念

从位置分析:⑴弄清区域位置;⑵通过地图找出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数理位置;⑶四支点范围界线并划出代表区域现象的事物;⑷经济区,区内仍进一步的分异,找出区域特有地理意义的界线并理解;

⑸掌握人口规模与特征

②What—学习区域位置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区域综合特征

⑴区域形成基本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⑵区域的现状特征⑶归纳区域的总体特征

③why--存在的矛盾、解决、采取方法

⑴区域进一步发展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⑵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哪些问题⑶区域发展战略讨论

二、为什么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划为东北区,依据是什么

1、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

①位居我国东北区,形成冷湿景观②三环结构的地形特征完整③土壤肥沃景观相似④水文特征的相似

2、历史发展过程(相对独立)

①1858-1904 帝俄控制东北②1905-1931 俄势力减弱,日本势力增强(在东北掠去原料)

③1931-1945 全境均在日本控制下④1949年以来在苏联帮助下,东北发展重工业基地

3、经济发展特征的相似性

①农业基础好②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③对外经济联系便捷④经济以重工业为特征,农业地

位显赫

4、存在问题及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①农业低温冻害②工业基地老化③化境污染严重④普遍缺水⑤战略:外向型发展与内涵型发展战略

三、东北地形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地形特征:山环水绕跃野千里的马蹄形

A外环—江海相连,主要由河流谷地和滨海低地;水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门江、鸭绿江、渤海环绕

B中环—低山丘陵

①松花江与辽河分水岭,海拔仅200米②长白山三大山系:从西到东,大青山,张广才岭,完达山

C 内环—是低洼的平原(35万km2)

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主体)、辽河平原组成

①东北山地古老,深受燕山运动作用和影响,山地浑圆,夷平作用显著,经过各个地壳稳定时期、活

动和稳定交替

②东北平原是大幅度的凹陷地带,接受大量沉积,沉积物中形成油气构造

③长白山、小兴安岭、松辽分水岭,火山活动,演讲活动频繁,发育大量熔岩地貌

四、大兴安岭重要界线的地理意义

1、大兴安岭的南北界线

①以活动积温1700℃为界(49°N)②以南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半湿润地区③以北寒温带森林景观湿润地区

2、大兴安岭东麓界线

以东为森林草原②以西为干草原③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3、辽东半岛北部界线(划分暖温带与温带)

以年降水量700mm,活动积温3000℃为界限

五、东北区气候特征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湿短暂

1、冬季:冬季漫长

冷的表现:A 我国最为寒冷地区 B 漫长,日均温<10℃,大部分地区冬季超过半年,北部地区在230天以上,其中爱辉、嫩江地区无夏 C 南北冷变化大,从南到北等温线由-10℃—— -30℃

B 与亚欧大陆西岸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偏高

2、夏季:夏温而短

A 全年降水400-700mm,处于半湿润(降水并不丰富),除了长白山、辽东半岛>1000mm,降水集中夏季,

但仍然呈现湿的特征(蒸发量小0,干燥系数小于2长白山、辽东半岛小于1

B温而不太炎热,夏季短暂,这是由于纬度偏高

六、冷湿景观特征(特别是冻土和沼泽的影响)

1、冻土广布

成因分析:低温使得下垫面的土石层由固态变为液态,从时间上来看,有古代冻土好近代冻土之分,古代冻土是在更早的时间形成的;现在冻土主要形成于海拔较高,纬度较高,植被覆盖较好的地方

冻土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影响:冻土是自然气候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反作用

A对气候;有冻土的存在,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冻土有隔热作用,融化时吸热),加强了湿润的程度(隔水层)

B 对土壤:冻土使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使东北广泛发育沼泽

C 对河流:使河流有两次汛期(融水,降水),使河流下蚀,作用减弱,测蚀作用增强

D 对地貌:使冻融地貌发育,如石海,石沙

E 对森林:一是由于冻土存在,使下垫面保持过湿,已形成森林沼泽化,二是使森林的根系是横向发

展,幼苗不易生存,森林跟新困难,影响木材的需求量

2、沼泽广布

成因分析:

①东北气候湿润--是沼泽形成的水分保证

②冻土的存在—起到隔水作用,即使蒸发旺盛,依然阻挡水分蒸发

③地形原因:地形平坦使得地表水易聚集,不易排出;宽广的冲积阶地沿两岸方向,地下水位高,洪水

期时极易泛滥;河曲发育,沿河曲有很多沼泽发育

④河流原因:大部分河流进入老年期(牛轭湖湿地沼泽分布)

⑤地表物质组成:多粘土性的沉积物,一半分布地下30—50cm地方,相当于一个隔水层

⑥植物影响:东北区纬度较高,辐射较小,温度低,使得植物生长所需热量不足,代谢不旺

⑦人类的影响:过度砍伐,使得表土紧湿、,地下水得以蒸发

沼泽对东北自然环境影响:

A 对气候:使得湿润气候加剧

B 对土壤:使得土壤出现沼泽化

C 对河流:大量沼泽植物生长,影响通航,行洪

D 对森林:造成潜育化,使得植物根系中毒死亡,森林跟新困难

七、东北主要植被--土壤类型

近似同心圆状的自然景观带

①从植被条件看:主要是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景观

A植物种类不丰富,特有种少

B从植被分布看,大小西安岭、长白山森林植被,东北平原以沼泽,草甸草原植被为主

C 从植物区系来看: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东北有三个区系:达乌里区系(耐寒耐湿植物,南北变化);蒙古区系(耐旱种类,东西变化);长白山区系(喜温喜湿种类,南北变化)

②从土壤来看:肥沃的土壤,有五种地带性土壤;漂灰土、暗棕土,灰色森林土、黑土、黑钙土。三种非地带性土壤:白浆土、沼泽土、草甸土

③同心圆状排列的自然景观带

地形、气候共同作用,分为四个带,河流,沼泽,草甸,草原景观带;森林景观带:山麓丘陵,岗地,森林草原,暗棕壤过渡带,草甸草原,草甸沼泽,黑土,黑钙土景观带

八、东北资源评价

(一)、农业资源质量好,有3个方面优势:

①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多,优势突出

A 耕地总量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5,人均耕地面积2.5亩,是全国人均的两倍

B 劳均耕地17.5亩,是全国人均的3.5倍

C后备耕地1.6亿亩,是全国后备耕地的80%

D 土层深厚,有机含量高

E除益农荒地外,还有大量宜材,沼泽湿地

②耕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林业及野生动植物开发能力大

A各种林地有6.7亿亩B是我国优质木材的集中产地C我国三北防护林的重点建设地区 D 野生动物保护

③草场资源:产量高,质量好,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

A 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9%

B 单位面积上畜牧的承载量大,草生长量大,适口性好

(二)、矿产资源及其评价

①能源资源

东北是我国能源资源最齐全,矿产最完备地区,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均有分布,是目前我国产油量最大的地区,是全国重要油页岩分布区;煤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总体来说西多东少;在辽宁,吉林发现核原料—铀矿

②黑色金属矿产资源

资源丰富,与其他资源配合好,有利于发展黑色金属冶炼

③有色金属矿产及其它金属矿产

在全国不占优势,但金矿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约占全国总储量1∕5;镍矿,铅矿,铜矿在全国有一定地位

④非金属矿产资源

种类多,有利于发展布局多种产业,贫矿,伴生矿多,使得开发成本高,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相互配合浩,交通条件较好,利于开发利用

(三)、旅游资源评价

①有独特的自然旅游景观

A 有中生代断块熔岩山地叠加的温泉景观

B 有独特的气候旅游景观,冬雪夏凉

C 有独特的河流旅游资源景观,如五大连池

D 有独特的花木鸟兽景观

E 有滨海旅游景观

G有黑土景观

F 有边境旅游国家

②有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

A 是一个多民族文化景观

B 是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人文旅游资源景观

C是以现代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旅游景观

(四)人力技术资源极其评价

①人力资源丰富,使全国人口密度始终的地区之一,70%--80%的区内人口分布在占全区面积1∕2的平原

②文化素质较高,平均受教育水平高出全国水平,以辽宁突出

③技术资源丰富,本区工业进行早,技术基础比较雄厚,技术梯度较为合理。

(五)水资源评价

①相对华北,较为丰富,相对全国,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较少,河川径流量占全国6.3%

②从分布来看:地区分布不均,总趋势与降水分布大体一致

A从全国来看,东北区处于多水区与少水区之间

B水资源分布于降水分布一致,但东南向西北减少

C从时间来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显著水资源均衡利用困难

地下水地表水的水质好,是我国水污染相对较轻的地区,地小水埋藏较浅

整个东北区,水资源总量虽相对不足,但水能资源集中便于开发

(六)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

①数理位置地理位置为本区形成温带边疆性开放型国民经济景观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②热量条件基本满足一熟制作物的生长需要

③水分土地的地域分异与组合状况奠定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大农业结构的基础,水分地域分异是导致上述分异的最主要因素

④节约资源特别是节能节水是调节本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重大问题

⑤矿产资源齐全,配合较好,为发展现代工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⑥环境恶化(沙漠化、土地质量退化、水资源恶化、大气环境的恶化、森林草场的退化)趋势必须得到有效扼制

九.东北的主要工业基地

(一)东北区工业经济生产布局的现状特征

①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化程度高

②工业生产部门齐全,以“重”为主

是全国的冶金工业基地(鞍-本基地)a铁矿资源集中连片,储量大,含硫量低,易于开采b。辅助材料结合较好,燃料就地解决c是现代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基础雄厚,人才技术资源优越d。接近消费市场e 交通便捷,网络化程度高

A是全国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以“一汽”为例)

a有充足的原料供应

b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时间长,设备更新快,国产化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

c有广阔的市场,以市场为依托,产品满足市场

d管理日趋国际化规模化集约化,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科学经营

B能源工业基地(煤炭工业、石油工业…)

大庆油田开发的意义:

a使我国摘除“贫油国”帽子,使我国内陆凹陷地带的石油开发打下基础

b推动区内油气的总开发

c使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由单一的煤炭型向石油水电煤炭等综合生产消费结构转变

C是我国重要的化学工业基地

本区的优势:a有可靠充足的原料保证b动力条件有保证c设备条件优势且可以就近得到设备d门类齐全,市场占有率高

D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

a 森林资源丰富,保证了森林工业的原料供应

b 就近布局,工业基地设在森林资源丰富地区

c 相对接近消费中心

E 是我国迅速崛起的轻工业基地

a 位置优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工人素质高

c 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

d 有很多的优惠政策

(二)东北区的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农业基地)

1、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已形成较完整实力越来越强的农业经济体系,是我国较强的农业生产基地:

a自然条件有利于本区农业的全面发展

b农业结构体系完

c已形成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林木产品、畜牧业产品基地

2、农业资源优势利用卓有成效,但又是尚未充分发挥,且利用不尽合理:

a增加耕地多,有北大荒转变成北大仓

b利用普遍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

c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存在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耕地面积大起大落,大面积垦荒,大面积撂荒;破坏

湿地、林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林地草地比重下降

d渔业资源利用不充分

3、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面积占得比重大

4、农业生产布局地域差异明显:

a南北差异明显,主要是热量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条件、劳动力、产业组成的差异

以大连营口为中心的海洋渔业地带

以辽中南为中心的粮、棉、柞、果、花生地带

以黑、吉为中心的粮食、大豆、甜菜、亚麻、林牧地带

以北部山地为中心的林牧地带

b东西差异明显,由于水分条件,以林为主的林农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牧家畜地带;林农牧地带;牧业地带

5、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在的问题

a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作物生产与粮食作物生产失调;小农业与林业、牧业关系失调;林业内部失调;渔业内部失调,重捕捞轻养殖,重视海洋渔业,轻视淡水渔业;畜牧业人口失调;工农失调

b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用而不养、土地退化;林草生态功能衰退;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日趋严重,制约种植业、渔业的发展;沙化面积扩大;低温冻害危机农业生产稳定。

第十章华北区(20分)

一.对华北区地理位置的整体评价

(1)地处中纬度地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作物可以两年三熟

(2)从海陆位置来看,它是我国东部沿海相对内凹的地带,使其受到的海洋影响相对小,降水少

(3)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联系方便,对内延伸到中原腹地,交通便利。

(4)政治地理位置特殊,它是全国重大的政治中心之一。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北方分界线。

2. 相当活动积温4500℃一线

3、相当于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4、相当于黄棕壤与棕壤的分界线。

5、河流是否出现冰冻、断流现象的分界线。

6、一年二熟与两年三熟的分界线。

三、华北区地形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一)华北区地形总特征:环带状的空间地貌格局

外环:三面环山,北为燕山,南为大别山,西为太行、伏牛山

第二代: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第三带:河流冲积平原

第四带:沿海平原

山东半岛山地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二)对华北区环境的作用:

1、山东半岛的丘陵构成华北地区的第一道屏障,对海洋季风的运行构成阻碍,使华北从东到西出现明显分异,由沿海半岛湿润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内陆半干旱的落叶阔叶林。

2、秦岭山地构成华北地区的又一道屏障,其阻碍南来的海洋季风的运行,使华北较之南方更干燥。

3.相对内凹的地形大势,使得其受海洋的影响减弱。

4、华北平原地势低洼,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下水的影响大,华北大量盐碱地存在。

5.山地平原呈环状分布,决定了自然景观地带呈环形分布,同时山地原生植被分布多,平原地区的原生林全被破坏,全为次生林

四、华北气候的主要特征:暖温带的季风气候特征

1、热量资源较丰富,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季节变化大。

A活动积温4000—4800℃ B作物生长期比东北长,作物能越冬 C冬季降温幅度大 D四季变化明显

2、春旱、多风沙

年降水量600—900mm,华北为“春旱夏雨型”,春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的10%—20%

相对东北,其干燥的原因:

A大气环流的影响,春季蒙高虽衰退,但其在华北分割出小的反气旋,春季控制黄河一带,盛行下沉气流,始终干冷。

B华北春季低压槽频繁出现,气流由西向东运行,槽前出现5—6级东南风,槽后出现更强西北风,由于天气干旱极易形成沙尘暴天气,加重了春季干旱的程度。

C春温上升最快地区之一,加快了蒸发的速度,显得更加干旱。

D冬季降雪较东北要少,地表墒情低(地表保持的水分少)

E华北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保水能力差,是旱情重的重要原因。

3、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特大暴雨时有发生。

A在夏季,冷暖气团接触形成冷锋,气流辐和,形成暴雨。

B高空低压槽与副高相作用,形成阻滞性的特大暴雨。

C夏季有较多天气系统,气旋台风过境吸引气流辐和上升,形成大量降雨。

五、华北区的景观特征:

1、暖温带森林次生灌丛为主的景观

(1)地带性植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最典型,分布最广),南部是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冀北山地、太行山是暖温带森林草原;河北坝上地区是干草原。

(2)植被多遭破坏:广大平原的自然植被被人工林地取代,山地自然植被大都破坏。

(3)植物区系:a东北区系b内蒙古区系(耐旱)c喜马拉雅区系d亚热带区系;总体以次生植物为主。

2.土壤东西、南北变化明显:

地带性土壤最典型的是棕壤,分布的表现:南部为黄棕壤,在北部内部至东向西依次为:暗棕壤、褐土、栗钙土。

3、环状分布的景观带,造成景观环状分布的原因有气候、地形、人为等方面的原因。

六、华北区的资源的整体评价:

(一)土地资源特征及其评价:

1、从土地结构来看,是我国平原比重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原占59%,山地占26.5%,丘陵占11%,水域占3.5%,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之一。

2、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耕地优势明显,耕地面积广,林木渔业用地少,利于发展种植业,对林木渔业则有所限制。

3、从土地质量来看,本区土地盐碱含量过高,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缺水,土地改造利用难度大。

(二)矿产资源特征及其评价:

1.是我国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煤、石油、天然气、铁、铝、钨、金、钼等矿产重要。

2、框中的组合较好,利于综合布局工业,特别是冶金工业。

3、大部分矿产贫矿、伴生矿多、加大了工业投入。

4、矿产资源与交通中心、工业中心结合较好、有利于大规模开发。

(三)华北人力技术资源总体评价:

1.①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人口众多)。

②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该区平原面积高,历史上也是人口密集区,城市化水平: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依次降低)

③人均耕地1.2亩,土地承载力已经饱和,富余劳动力愈来愈少。

④是我国老龄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北京、天津。

2. 是全国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省市差异大

①北京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高智力区,是我国高新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基地之一,集中了全国1/5的高科技人才。

②河南的教育科技相对落后。

3.人口、技术、资源在区内的作用辩证分析:

①高科技人才太集中,大量人才资源浪费

②思想观念落后、闭塞。

(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国最重要的旅游中心

1、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中心:区内古都文化,北京、洛阳、开封

2、我国的滨海旅游胜地,青岛、烟台、秦皇岛

3、有大量的名山胜水,嵩山、泰山、太行山、北戴河

4、有大量的现代城市景观

(五)海洋资源丰富

1、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最重要的海洋能源区之一,胜利油田(山东营口)、大港油田(天津)

3、我国的重要的海洋化工区之一

七、华北区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及工业基地、农业基地:

1、工业生产发展快,体系完整,布局从沿海向中原腹地推进

A能源工业:煤,以炼焦煤为主;石油工业;火电工业

B冶金工业:全国重要的黑色冶金工业基地;有色金属丰富

C机械工业:全国性机械工业基地

D化学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后劲足。

E轻纺工业F高新技术产业潜力大G工业布局:由京、青向区内扩散

2、农业经济趋向稳定和成熟,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A农业发展不具的条件优劣势明显

B我国小麦杂粮的主产区:

我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

我国第二大的玉米生产地

C我国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区:

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我国油料作物重要产区

我国温带水果蔬菜的主产区

D畜牧业生产以农区畜牧业为主

E渔业中海洋渔业地位高于淡水渔业

八、华北区后的发展战略:

1、利用沿海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2、产业结构调整要由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向低耗能、低耗水、低耗材的高精尖技术方向调整。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使其成为21市级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

4、产业布局要注意适当调整,把整个环渤海区布局好,再向华北大平原挺进,再向山区发展。

第十一章晋陕内蒙古区8---10分

一、为什么划在同一区即分区的依据?

1地理位置的相似性

是季风气候向内陆气候过渡的区域;是森林景观向草原过渡的地带。

2地形特征的相似性

山地、高原、盆地交错分布,以山地、高原为主;黄土的覆盖广,形成独特的黄土景观,黄土的堆积缓和了地表的高低起伏。

3自然环境具有相似性

处在自然环境的脆弱地带,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明显;风沙、干旱灾害多发。

4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我国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5是农牧文化的交错地带

6以大兴安岭和阴山区分东北和华北,还有秦岭这一重要的地理界线。

二、晋陕内蒙古区景观的过渡性

(一)独特的季风边缘气候

1两种季风的边缘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主体属半干旱的气候。

2气候的半干旱性特征明显:具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特点,但主体是半干旱。

3热量的南北差异大:从南到北依次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4降水和气温年变率大,风多、风大

季风的进退、强弱和影响范围的不稳定造成降水变率大,并且处在蒙古高压的前端,爆发寒潮且受西风的影响。

(二)景观的变化明显

1南北的景观变化明显

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

中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景观、

森林草原—黑钙土景观、

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

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

荒漠—荒漠土景观

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

荒漠草原—黑垆土景观、

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

2景观的东西变化明显

中温带的东西变化:W—E 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暖温带的东西变化:W—E 荒漠-森林草原-森林

3东部、南部水资源优于西部、北部

(三)土地利用特点显著

1农牧交错用地,南农北牧

2土地利用结构:草场〉森林〉耕地

3土地利用的人均占有量较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耕地的质量退化明显,宜农荒地有一定的潜力

5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状况深刻制约着土地的利用

三、晋陕内蒙古区能源基地的建设探讨

(一)优势条件分析

1煤的储量大、条件好、埋藏浅、质量好、结构简单

储量全国前三的省份皆属本区,内蒙古有大型露天煤矿,有优质的、低硫、低灰份的动力煤。

2位置居中,有利于向东、南、西运输

3煤种齐全、集中连片,有利于布局大型煤炭基地

4山西省基础设施完备,外运能力较强

5区内能源工业配合较好

6市场大

(二)有待改进的条件

1水资源的问题,应节约和开源

2改进交通运输网络

3开采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4煤烟型的污染严重

四、晋陕内蒙古区今后的发展方趋势

一、优势分析

1煤炭资源、能源资源优势明显

2畜牧业优势明显

3旅游资源的地优势:大草原、晋商文化、古城文化

二、劣势分析

1土地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荒漠化

2水资源短缺

3污染加重:自净能力有限

4人才外流

三、发展趋势

1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承东启西的地位乘势而上

2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突出交通建设

3要建立以西安为基地的人才中心,为本区输送科技人才

4充分发挥能源优势建成全国乃至东亚的能源基地

5把本区建成全国性的畜牧业产品及深加工基地

6发展成独特的旅游中心

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12分)

一、怎样评价长江中下游区的地理位置?

(一)从全球范围来看,本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部位,区位优势独特

1、上海到白令海峡的距离与到新西兰的距离大致相等

2、上海是欧亚大陆桥东西两端与太平洋西岸中心的衔接点。

3、连云港到鹿特丹的陆上距离与上海到洛杉矶的海上航线距离大体相等。

4、上海到温哥华的距离与上海到开普敦的距离大体相等

(二)从全国范围来看,本区南北居中、东西连贯,区位优势更是显赫

1、纬度位置居中,水热条件配合好,是南北经济的融合之地,中华文化融合之地

2、相对位置居中,南北必经之地

3、以长江为连接体,东西连贯

4、位居全国海岸线中段,是我国航运的交汇处。

(三)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是我国的黄金开发地带

1、我国沿海开发的主要地带;

2、沿江开发的重要区域

(四)从交通地理位置来看,是我国立体交通网络的必经之地。

二、长江中下游区的气候特征:

1、四季分明,四季长短较一致,四季特征明显

2、冬温夏热,热量充足,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甚至是两年五熟

3、降水丰富,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800—1600mm,夏雨>春雨>秋雨>冬雨

三、长江中下游区资源的整体性评价:

1、矿产资源:总量不是很丰富,下游地区矛盾突出

A有色资源丰富

B水能资源丰富

C铁矿资源丰富,配套矿种齐全,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

D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国也占有一定地位

E除平原、滨海地区有一定的油气资源外其余地区的能源资源都较少。

2、土地资源:本地区地少人多,土地资源中的耕地资源尤为缺乏。

3.人力资源: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有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高智力圈

4、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A亚热带名山胜水

B有丰富的古文化:三国古文化、古都文化、名人故居、历史事件遗址

C有闻名于世的古园林

D有现代都市旅游资源

四、长江中下游区的农业、工业布局特征:

(一)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

1、发展与布局农业的有利条件

a温暖、湿润、生长期长、十分有利于农业发展

b我国的南北过渡地带,既适宜种植北方作物,又适于种植南方作物

c土地构成中,平原占41%,低山丘陵平缓,宜农土地多

d江湖水网密布,十分有利于发展淡水渔业,沿海地区发展海产渔业

e农副产品多,适宜发展农区畜牧业

f市场巨大,能就近消费

g劳动力素质较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

2、农业现状特征:

a发达的农业区:农业产值占全国首位;全国最重要的鱼米之乡;全国三大棉区之一,且本区单产最高;全国最重要的麻、油、桑、茶产地;是全国最重要的农区畜牧业产区

b全国最重要的农产区

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

d乡镇企业发达,在全国占领先水平

e基础地位突出,产品商品率高

(二)全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工业布局条件分析:

有利:a工业基础较为雄厚

b交通条件优越

c人才优势突出

d市场优势明显

e农业优势明显

劣势:a原材料短缺

b设备老化

c能源紧张

2、工业布局现状特征:

a是全国最重要的发达的工业区

b工业门类齐全,结构日趋合理

c工业经济以机械、纺织、化学、光电子、冶金、食品六大支柱产业为主

d工业布局在地域上是沿海沿江三角洲向中小城市扩散

五、长江中下游区经济发展趋势:

1.优势条件分析:

a区位优势突出

b有空间资源优势

c投资环境优势突出:由中央优惠政策;

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强大的工业,发达的农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有大量的投资项目;

有广阔的市场

d突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2.今后经济发展趋势:

a建成全国高、尖、精产业基地,主要是以上海南京武汉杭州为中心的全国高、尖、精产业集中区。b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

c建成全国农业最发达、结构最合理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地带

d建成全国充满生机的旅游基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