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复习笔记

民族学复习笔记
民族学复习笔记

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

?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

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

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

?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地理与人类学)

2.费罗贝纽斯

(1)着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

(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

鉴别标准:

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

的类似性。

②量的标准:形似事物的量的增加,大量事物的相同。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

文化的传播关系。

在‘量’和‘形’的基础上提出

①性质标准:是形式标准的补充,指的是质的方面的相似性

②连续标准:相隔遥远或不接壤的两地,如果在其中间地区能找到具有相似文化要素的民族,

那么这两地从前有相互传播关系的极大,中间地区的民族是这两地从前在空间上相连的残存物或痕迹。

“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是指在相互隔离的两地文化之间,只要文化特质的形式十分相似,而数量又较多,便可断定两个文化之间曾有过传播关系。

二.英国的传播论学派

1.里弗斯

(1)主要着作:亲族制度和社会组织

(2)他认为各族的联系及其文化融合是发动各种导致人类进步力量的主要推动力。在强调传播论的同时,采用进化论的观点是他的进步,他提出了要将现在的文化状态的过去背景重新复原起来的观点,如在两种文化相对的程度上“借用”的重要:少数移民发生重大的文化影响的可能等。

2.史密斯的“埃及中心论”

(1)主要着作:《古埃及人》《早期文化的移动》《文化的传播》

(2)主张:埃及是世界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船舶是古埃及人首先发明的,是传播工具,传播路线是向东、经阿拉伯海、波斯湾、印度到印度尼西亚,继续向东到大洋洲,后经太平洋到北美洲;将埃及文明称为“太阳文明”或太阳石文化,由崇拜太阳和建筑史前巨石等文化特征而得名;古埃及文化向世界传播了建立史前巨石的习俗。

3.佩里的“太阳之子”论

(1)主要着作:《印度尼西亚的史前巨石文化》《太阳之子》

(2)主张:古埃及人是航海民族,名为“太阳之子”,为寻找贵金属和珍宝而四处航海,在找到宝物的地方停留下来,把他们的文化发明和技术、宗教、政治制度等传播过去。

(3)主要成果:

a.比较深入细致地观察了不少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扩大了研究视野。尤其是重视对文化横向传播现象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b.正确地指出了文化传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c.指出了文化圈在地球上是客观存在的。用文化圈的方法来认识民族文化,并对世界上的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地划分。

三、历史特殊论

以实证和经验论为哲学基础,反对文化进化论关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阶段论,反对文化传播关于传播是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论点,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论。

文化人类学得一般任务就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就是用人类学调查资料来重新恢复某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全貌,即重构历史。

(一)博厄斯的理论和方法论贡献

1.提出人类学的目的和任务

(1)重建人类历史。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

(2)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支配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是存在的,我们的任务是发现规律。(3)探讨变迁的动力。

2.特殊论与相对论的文化观

(1)文化观的最大特点:将某一文化的历史研究置于首位,而非研究全人类的普遍文化的历史。

(2)核心:历史特殊论,理解或解释某一特定文化,应重建该文化走过的独特道路,即拟购该文化的历史

(3)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价标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3.在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上的贡献

(1)体质人类学:遗传变异不是固定的因素,它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有一定的限度,到一定的时候就稳定了下来

(2)语言学方面的贡献:每一种语言有他自己的一套语言、形态的意义和结构、词汇的特点。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来描写。

(3)考古学上的贡献:史前考古材料揭示了人类进化的时间,并证明了人类的分支活动。

考古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学科之一。

4.方法论的贡献

(1)反对演绎法、重视归纳法

(2)重视田野调查及其学科性:参与观察发,多科学结合法

(3)民族学方法

四、法国社会学学派

一.杜尔干

(一)社会学思想

1.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亚当·弗格森,强调人是社会动物,而且只能通过社会来认识,不研究

群体就无法了解个体等社会决定论命题。杜尔干继承了弗格森的这些思想,但更强调研究方法的实证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

2.社会决定论范式:

(1)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先在的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简化到心理和生物层次;(2)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

(3)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

(4)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两元对应原理;

(5)上述所有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3.社会生活的进化论研究

(1)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个人专门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也就是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是社会合作的真正源泉。

《社会劳动分工论》“机械的结合与有机的结合”

传统社会:人们的结合关系是以“同质”为基础的机械结合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一种惩罚性质的社会规范;机械结合的基础是把个人通化为具有共同信仰和感情的整体,其团结的取得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周期性的宗教仪式同机械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代工业社会:人们的合作关系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关系产生一种倾向于赔偿性质的法律;有机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

(2)强调社会是一个整体

社会来自个体的组合,但是超越了个体,拥有独特的性质构成了一个实体,不但不受个人的影响,相反,个人要受它的支配和影响,社会现象只能依据对社会本身的研究来解释,社会事实只能依据其他的社会事实来了解。

(3)人有两种意识

一种是个人的,表现每个人富有特征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意识是整个社会集体共有的,不会随着个体的主观意愿而改变或消失。他把这种不是个人从直接经验中取得、而是由社会加给个人的意识,成为集体观念或者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客观存在,可以通过感官和知觉来体会得到,并能进行客观的观察与说明。“判断社会事实的三大标准”:社会现象的“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社会事实的分类”①制度化、结晶化的现象:法律、道德、宗教信仰、习俗、语言等社会现象。②比较不固定、尚未制度化的现象:流行、舆论、时尚、艺术形式或群众运动中的狂热情绪。

(二)民族学思想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1.建立的两个前提

(1)在原始宗教中能够发现所有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因素

(2)广泛的验证可以建立理论的权威。

2.定义:宗教就是“一整套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

3.特征:神圣事物的存在,与组织的仪式活动相联系。

4.起源和本质:社会、社会环境是宗教观念产生的唯一根源;任何“神”,都不过是通知人

类的社会化身。

5.功能:

(1)宗教可归为两种,宗教是集体情感与观念的沟通关系

(2)宗教使个人坚强和自信。

五.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学派的诞生标准:

布朗的“安达曼岛民”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岛上的航海者”

功能的含义:

满足需要,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主要任务:

将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弄清这个有机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马林诺夫斯基——经验功能理论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1.从“功能”出发,提出“文化”学说

2.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反对拟构历史

3.需要理论:基本需要和派生需要,即人的生物需要和文化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

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一套秩序

4.文化功能的划分

(1)满足人们的生物性需要

(2)满足于社会调适

5.巫术宗教问题

(1)巫术可以帮助人摆脱在关键时刻出现的困境。

(2)宗教是社会组合的粘合剂,可以有效地维持社会道德。

(3)宗教为人们提供心理慰藉,促进情感交流。

6.方法论的贡献

整体性的田野工作法:建立在人类学家本人对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制度的参与观察之上。(1)时间性

(2)田野工作理论的三大原则:

①习惯和传统所规定的日常事物

②这些事物执行的方式

③当地人头脑中对事物的评价

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一)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学

1.以往的错误:

(1)忙于寻找起源问题

(2)心理学与人类学相混淆,从个人心理角度解释社会现象。

2.主张:采用归纳法进行人类学研究,并回到实践中检验,比较研究

(二)强调共时性研究

历时性研究存在的缺陷:

1.历史资料残缺不全

2.任何有关起源理论的基础都是一种假设

3.对无法确认的过去进行的拟构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能解释,推测和预测未来的发

(三)建立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1.结构功能论:生命通过功能的延续维持结构的延续,社会整体也类似,社会生活中的每个

风俗与信仰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某些角色。

2.结构思想:

①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组合的各种群体及

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群体有阶层和类别两种形式。

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

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

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因此,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现象,但社会

结构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四)结构功能主义方法

1.一切文化现象都有特定的功能,是一个功能同一体。

2.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即由某些原则、规范体系或行为模式支配的。(五)图腾崇拜

1.图腾崇拜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仪式而不是信仰。

2.将动植物作为图腾或仪式崇拜对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成员都从事直接的生活活

动,与生存有重大关系的事情就会成为仪式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图腾来区别部落。

(六)亲属关系的研究

1.调侃与回避关系应当放到整个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如夫妻关系、商品服务与交换关系、朋

友关系、亲属关系等。

2.可分为对立的两组,尊敬对亲密,调侃对回避

(七)方法论

1.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推理的方法去发现和证实一般规律

2.主张比较方法的使用

3.重视实地考察

运筹学复习提纲

运筹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线性规划 1、线性规划的三个要素 目标函数、决策变量、约束条件 一般形式,标准形式(转化) 2、求解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3、线性规划解的可能性 唯一最优解、无穷多最优解、无界解、无可行解(原因) 4、单纯形法(必考点) 基,基变量,基本解,基本可行解,可行解,最优解,最优基单纯形法解题思路、步骤,最优解的判定定理,单纯形法的管理启示 大M法的可能结果 图解法。大M法。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建立?(建模) 第二章线性规划讨论 1、线性规划灵敏度分析 价值系数、资源向量

第三章 对偶规划 1、对偶模型 2、对偶性质 对称性定理,弱对偶定理,强对偶定理,互补松驰定理 3、影子价值 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影子价值的经济含义 (课后习题69页,5) 1、 求该问题产值最大的最优解和最优值 2、 求出该问题的对偶问题和最优值 3、 给出两种资源的影子价格,说明其经济含义:第一只能够资源 限量由2 变为4 ,最优解是否改变? 4、 代加工产品丁,每单位产品需要消耗第一种资源两单位,消耗 第二种资源3单位,应该如何定价? 解:1、先转化成标准型: 利用单纯形法求解: 1231231231 23max 42832..68,,0 Z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 ++≤??≥?1234512341235max 4200832..680;1,2,,5j Z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j =++++?+++=?+++=??≥=?

该问题有唯一最优解: 2、利用对偶问题的性质求解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和最优值: 第一种资源影子价格为2,表明第一种资源增加1个单位,产值(或 利润)增加2个单位,即第一种资源为紧缺资源(x 4 = 0); 第二种资源影子价格为0,表明第二种资源增加1个单位,产值(或利润)增加0个单位,第二种资源有剩余(x 5 = 6) 。 3、对偶问题数学模型: 其对偶模型为: *(0,0,2,0,6)T X =*4 Z =*(2,0,12,5,0)Y =*4 Z =123123123123max 42832 ..68 ,,0 Z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 ++≤??≥?121212 min 28864 31W y y y y y y =++≥??+≥?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有关名族的一系列东西。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很大,书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畅游在书海里。下面我就谈谈读了它的感受吧。 下面是我觉得书中比较精彩的部分,现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人类种族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奇观,原因决不在于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在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整个地球生物史上,人类是唯一的一个分布范围遍布全球而没有在内部发生种系分化的物种。造成这种奇观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拥有文化。靠着文化,人类能够从赤道分布到南北两个极圈附近,生存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而保持着物种内部的一致性。这是任何一种别的高等生物无法做到的。总之,现代智人种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是个统一的物种。这个物种中的所有成员,在用双足直立行走,具有发达的大脑,能够创造各种文化事物,且能通过有性繁殖而生育出健康的子代等最基本的特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上任何种族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音节语言和全球各地遍布着各种混合的人种类型这两种现象即是明证。这也是我们一贯主张所有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种族和民族上面的讨论更是深刻,我了解到种族作为一种生命科学现象,完全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的结果,其中本来不包含也不应包含任何社会文化意义。 读到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探讨种族和民族的关系问题呢?换言之,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之间又有什么相

干呢?后来我才知道了,从纯粹科学的意义上讲,二者的确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简称族群)与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也可以把种族和民族看作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则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学因素。因此,从理论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成员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前一种现象远较后一种现象为多。 就说这么多吧,总之,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受益颇丰,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而且把握住了机会阅读了这本书。

教育学复习资料33977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运筹学》复习参考资料知识点及习题

第一部分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 一、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㈠概念准备:定义: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的解为可行解;可行解的全体称为可行(解)域。 定义:达到目标的可行解为最优解。 ㈡图解法: 图解法采用直角坐标求解:x1——横轴;x2——竖轴。1、将约束条件(取等号)用直线绘出; 2、确定可行解域; 3、绘出目标函数的图形(等值线),确定它向最优解的移动方向; 注:求极大值沿价值系数向量的正向移动;求极小值沿价值系数向量的反向移动。 4、确定最优解及目标函数值。 ㈢参考例题:(只要求下面这些有唯一最优解的类型) 例1:某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均需在A、B、C三种不同的设备上加工,每种产品在不同设备上加工所需的工时不同,这些产品销售后所能获得利润以及这三种加工设备因各种条件限制所能使用的有效加工总时数如下表所示: 问:该厂应如何组织生产,即生产多少甲、乙产品使得该厂的总利润为最大? (此题也可用“单纯形法”或化“对偶问题”用大M法求解)

解:设x 1、x 2为生产甲、乙产品的数量。 max z = 70x 1+30x 2 s.t. ???????≥≤+≤+≤+0 72039450555409321212121x x x x x x x x , 可行解域为oabcd0,最优解为b 点。 由方程组 ???=+=+72039450 5521 21x x x x 解出x 1=75,x 2=15 ∴X * =??? ? ??21x x =(75,15) T ∴max z =Z *= 70×75+30×15=5700 ⑴ ⑵ ⑶ ⑷ ⑸、⑹

max z = 6x 1+4x 2 s.t. ???????≥≤≤+≤+0781022122121x x x x x x x , 解: 可行解域为oabcd0,最优解为b 点。 由方程组 ???=+=+810 22 121x x x x 解出x 1=2,x 2=6 ∴X * =? ?? ? ??21x x =(2,6)T ∴max z = 6×2+4×6=36 ⑴ ⑵ ⑶ ⑷ ⑸、⑹

《教育学》复习笔记解析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 题型:1.单选(10X 1分=10)2.判断(10X 1分=10)3.简答(5X 6分= 30)4.论述(2 X 10 分=20 )5.案例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图书 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 3.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 即:礼、 4.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 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5.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中世界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_______ 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9.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 大学。 10.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 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11.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 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2.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 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 制” 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 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最后三章1.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①教育性, ②学术性, 2.《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效益型原则。 4.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选扌— ①集权模式(中国)②分权模式③并重模式。 5.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6.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7.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8.高等教育大众化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阶段: ①精英教育阶段: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 在15%以下 ②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我国 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 9.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5? 50%之间,这是马丁?特罗提出的件。 判断: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其他标准。也 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模 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 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 系列质的变化。 10.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一 单元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选择题:1)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 因材施教的原则; 2)《学记》(中国第1部教学文献)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 3)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原则是一个体系。 4)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判断: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V) 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2X 15 分=30 ) 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博物馆和 3000年前就已出现。 乐、射、御、书、数。选择 “癸 2002年跨入 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是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 18?22岁) 量化标准, (V) 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 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CH7 § 2 (V)

2020年整理《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pdf

大二上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单选、多选、判断、判断简析) (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各种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他们的观点“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在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的。观点(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的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的社会性特点。(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或主要不是有意识的模仿,有意识和有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是制约其他社会活动的决定因素,而且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4)、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并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 (四)、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独立标志: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判断) (一)教育的功能: 1、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能力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单选、判断)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这决定了教育必须兼顾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发展。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适时进行。4、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运筹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运筹学复习 一、填空题 1、线性规划中,满足非负条件的基本解称为基本可行解,对应的基称为可行基线. 2、性规划的目标函数的系数是其对偶问题的右端常数;而若线性规划为最大化问题,则 3、对偶问题为最小化问题。 m n个变量构成基变量的充要条件是不含闭回路。 4、在运输问题模型中,1 5、动态规划方法的步骤可以总结为:逆序求解最优目标函数,顺序求__最优策略、最优 路线和最优目标函数值。 6、工程路线问题也称为最短路问题,根据问题的不同分为定步数问题和不定步数问题; 7、对不定步数问题,用迭代法求解,有函数迭代法和策略迭代法两种方法。 8、在图论方法中,通常用点表示人们研究的对象,用边表示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 9、一个无圈且连通的图称为树。 10、图解法提供了求解只含有两个决策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 11、图解法求解生产成本最小线性规划问题时,等成本线越往左下角移动, 成本越低. 12、如果线性规划问题有有限最优解,则该最优解一定在可行域的边界上上 达到。 13、线性规划中,任何基对应的决策变量称为基变量. 14、原问题与对偶问题是相互对应的.线性规划中,对偶问题的对偶问题是 原问题. 15、在线性规划问题中,若某种资源的影子价格为10,则适当增加该资源量, 企业的收益将_会 (“会”或“不会”)提高. 16、表上作业法实质上就是求解运输问题的单纯形法. 17、产销平衡运输问题的基变量共有m+n-1个. 18、动态规划不仅可以用来解决和时间有关的多阶段决策问题,也可以处理 与时间无关的多阶段决策问题. 19、构成动态规划模型,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正确选择阶段(k)变 量,正确选择状态(Sk)变量,正确选择_ 决策(UK)变量,列出状态转移方程, 列出_阶段指标函数_,建立函数基本方程. 20、动态规划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和某些与时间有关的问题,但也可以用来解 决和某些与时间无关的问题.在图论方法中,图是指由点与边和点与弧组成的示意图. 21、网络最短路径是指从网络起点至终点的一条权之和最小的路线. 简述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找出初始可行解,建立初始单纯形表。 第二步:判断最优,检验各非基变量的检验数。 1若所有的,则基B为最优基,相应的基可行解即为基本最优解,计算停止。 2若所有的检验数,又存在某个非基变量的检验数所有的,则线性规划问题有无穷多最优解。 3若有某个非基变量的检验数,并且所对应的列向量的全部分量都非正,则该线性规划问 题的目标函数值无上界,既无界解,停止计算。 第三步:换基迭代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绪论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现象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出现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教育著作,包括柏拉图、卢梭、、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杜威、洛克、《学记》、赞科夫、布鲁纳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学记》全书一共有1229个字。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 3)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1632年,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因之被称为“教育学之父”。他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1693年,英国的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3)1762年,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一 1787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4)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

运筹学 本(复习资料)

《运筹学》课程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图解法与单纯形法虽然求解的形式不同,但从几何上理解,两者是一致的。 [ ] 2.线性规划问题的每一个基本解对应可行解域的一个顶点。 [ ] 3.任何线性规划问题存在并具有惟一的对偶问题。 [ ] 4.已知y i*为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的最优解,若y i*>0,说明在最优生产计划中第i种资源已完 全耗尽。 [ ] 5.运输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因而其求解结果也可能出现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有惟一最优解, 有无穷多最优解,无界解,无可行解。 [ ] 6.动态规划的最优性原理保证了从某一状态开始的未来决策独立于先前已做出的决策。 [ ] 7.如果线性规划问题存在最优解,则最优解一定可以在可行解域的顶点上获得。 [ ] 8.用单纯形法求解Max型的线性规划问题时,检验数Rj>0对应的变量都可以被选作入基变量。 [ ] 9.对于原问题是求Min,若第i个约束是“=”,则第i个对偶变量yi≤0。 [ ] 10.用大M法或两阶段法单纯形迭代中若人工变量不能出基(人工变量的值不为0),则问题无可行解。 [ ] 11.如图中某点vi 有若干个相邻点,与其距离最远的相邻点为vj,则边[vi,vj]必不包含在最小支撑树内。[ ] 12.在允许缺货发生短缺的存贮模型中,订货批量的确定应使由于存贮量的减少带来的节约能抵消缺货时 造成的损失。 [ ] 13.根据对偶问题的性质,当原问题为无界解时,其对偶问题无可行解,反之,当对偶问题无可行解时, 其原问题具有无界解。 [ ] 14.在线性规划的最优解中,若某一变量xj为非基变量,则在原来问题中,改变其价值系数cj,反映到最 终单纯形表中,除xj的检验数有变化外,对其它各数字无影响。 [ ] 15.单纯形迭代中添加人工变量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问题的一个基本可行解。 [ ] 16.订购费为每订一次货所发生的费用,它同每次订货的数量无关。 [ ] 17.一个动态规划问题若能用网络表达时,节点代表各阶段的状态值,各条弧代表了可行方案的选择。 [ ] 18.在物资价格有折扣的存贮模型中,计算费用时必须考虑物资本身的费用。 [ ] 19.若线性规划问题具有可行解,且可行解域有界,则该线性规划问题最多具有有限个数的最优解。[ ] C个。 [ ] 20.对一个有n个变量,m个约束的标准型线性规划问题,其可行域的顶点数恰好为m n 21.检验数Rj表示非基变量xj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函数的改变量。 [ ] 22.在求网络最大流问题中,最大流的流量是惟一的,但最大流不一定惟一。 [ ] 23.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是将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具有递推关系的单阶段的决策问题。 [ ] 24.状态转移方程为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的函数关系。 [ ] 25.任何线性规划问题一定有最优解。 [ ] 26.一旦一个人工变量在迭代中变为非基变量后,该变量及相应列的数字若从单纯形表中删除,将会影响 后面的计算结果。 [ ] 27.影子价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一种隐含的潜在价值,表明单位资源的贡献,与市场价格是不同的 两个概念。 [ ] 28.指派问题效率矩阵的每一行(或每一列)元素分别减去一个常数,将不影响最优指派方案。 [ ] 29.任意可行流的流量不超过任意割集的割量。 [ ] 30.当订货数量超过一定的值允许打折扣的情况下,打折扣条件下的订货批量要大于不打折扣时的订货批 量。 [ ] 31.Dijkstra算法(T、P标号算法)要求边的长度非负。 [ ] 32目标函数极大化(MAX型)的指派问题,是将目标函数乘以“-1”化为求最小值,再用匈牙利法求解。 [ ] 33.在其他费用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单位存贮费用的增加,最优订货批量也相应增大。 [ ] 34.运输问题用闭回路法和用位势法求得的检验数不相同。 [ ] 35.容量网络中可行流是最大流的充要条件是不存在发点到收点的增广链。 [ ] 36.在其他费用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单位缺货费用的增加,最优订货批量也相应减小。 [ ]

教育学复习资料1706参考答案

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即学习内容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与学习者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听讲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等。目前,接受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 3.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的活动法。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 教育自传:当教师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我们把它叫做“教育自传”。 6.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或标准(客观标准),再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到达目标的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7.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8.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9.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广义为课程总目标,狭义为分科课程目标,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科目标)。 10. 教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是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称作教学。这里,教学包含了通过某种传授形式获得知识和发展的一种活动。狭义的教学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11.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 '. 教育学一 ? 教育的属性 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永恒、历史、继承、长期、独立、生产、民族、阶级 ? 教育功能 对象=个体+社会 性质=正向+负向 呈现=显性+隐性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自发广泛全民无等级 ★教育生产相结合 ★内容方法很简单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生学校,无结构 ★教育生产相脱离 ★阶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 (街道等象板砖) 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公立义务世俗法制双轨制 (公义世法双制)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不免费不公益) 现代(2战后) ?公共生产科学未来终身国际 现代20世纪后 ?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信息全球个性 (全民多现身信个球) 教育学二 ?人的发展过程 (生理,心理,社会) ?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6个) 顺序阶段不平衡 差异互补要整体 政治与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管理体制;制约改革发展 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传播政治意识社会化 经济与教育 经济决定教育速度规模;制约规格结构,内容方法,组织手段,专业设置 教育为经济劳动科学再生产,技术创新提素质 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定向,内容水平,方法目的,环境模式,传统变革 教育对文化传递保存,丰富交流传播,提升选择,更新创造 科技与教育 科技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者观念,受教育者数量质量 教育促进科学再生产,开发成果,研究利用,体制化 人口与教育 人口影响教育质量规模结构 教育控制人口增减,提高素质,改善调整人口结构(性别年龄行业地域) 教育学三 教育目的 ? 教育核心,教育最高理想 ? 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主导地位,灵魂主题,贯穿始终,指导意义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 教育目的分类 作用=价值+功用 要求=终极+发展 存在=应然+实然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 教育目的 学校? 培养目标 课程? 课程目标 教师? 教学目标 教育的功能 ◎导向目标 ◎选择方法 ◎调控过程 ◎激励自己 ◎评价结果 ? 教育目的历史发展 57《问题》第一个方针 85《体制》首培四有青年 (四有两爱两精神) 93《改革》首提应试变素质 94《德育》首提素质概念 99《全面》第一次终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