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理论

5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理论
5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

自考班辅导大纲

(第5 ——6章)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总依据指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我们是在这个基本国情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总依据理论告诉我们: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毛泽东曾经说过,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认清中国国情。过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国情不甚了解造成的。(如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

邓小平在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首先考虑的是我国的国情是什么?可以肯定是社会主义。但处于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特点是什么?这些阶段、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经过多年探索,中共十三大正式确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式表述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首先明确一个区别: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即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经历的阶段。

2)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两层含义,提出了我国的两个基本国情:

第一个基本国情:“我国已经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1)这是一个政治判断,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了。当前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我们都具有了社会主义的特征:从政治制度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生产资料占有看,我国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多有所有制并存;从分配来看,我国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所以,初级阶段理论判断,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这也是一个政治宣言:我们绝不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国内有一部分人始终企图引导我们所谓“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初级阶段理论公开宣布,我们的改革绝不背离这个方向。它实际上规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们决不离开社

会主义,更不能滑到资本主义去。

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句话阐述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它告诉我们,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要分为若干的历史阶段,有最初的发展阶段,有比较发达的阶段,有发达阶段等等。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探索建设道路的基本前提。

那么我国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初级阶段理论告诉我们,我国正处于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的最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邓小平指出是:生产力不发达。现代化水平不高,反映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都不高。这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阶段。

这个国情决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扭住这个中心不放,一百年不动摇,第二,不能急于求成,不则欲速则不达。这样一系列答案就出来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中共十五大概括了九个方面的特征,见书:P98

这九个方面又可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第1点与第9点是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总体历史任务的概括;

第二、第2——第8点是具体分解为各个方面,如从经济现代化的程度,经济市场化的程度,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地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第方面,说明在初级阶段的特点和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指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答:我们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各国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都完全不一样,各国的道路该怎样走,应该由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确定。

问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国初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差不多吗??

答:不是一回事。书上讲了三个不同:1)经济基础不同;2)主要矛盾不同;3)根本任务不同

首先,最根本的不同是经济基础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公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绝对主体,牢牢掌握了国民经济的领导权。谁也无法撼动这个地位。比如中国企业500强,绝大部分是央企。前10强全部是央企(2005年的前10强顺序: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工商银行、人寿保险、中国电信、中化集团、宝钢、建设银行),同时,现在我国国有企业除了独资外,还有若干的实现形式。比如对民营企业实行参股,甚至对外资企业实行购买部分股权,或者是控股权等等。(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对海外实施战略性投资的新闻屡屡见报,甚至引起美国国

会震惊与干涉)。而当年,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虽然也占了领导地位,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毕竟中占少数,不是主体,(大约从36%发展到56%),份量没有这么重,作用没有现在这么明显。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五种成分并存,私人资本主义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国营经济的领导,但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比今天的民营企业雄厚得多,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力图摆脱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同国营经济分庭抗礼。“三反五反”运动就说明了当时斗争的尖锐性和激烈性(我们今天鼓励发展民营企业,说明民营企业还份量不够,有点跛脚)

其次,主要矛盾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了。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矛盾。

最后,根本任务不同: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新民主主义社会除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之外,还要解决阶级矛盾,解决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1、对长期性的理解

关于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多长?邓小平有句精彩的说法:“要管一百年”。当然邓小平这个“一百年”不是实指100年,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一种形象说法。

关于长期性的理解,邓小平还有一个说法:他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管一百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他这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际指的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即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可能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历史时期了。假设一代人20年,十代人就是200年,几十代人,至少20代人,就是400年,或者更长。有人曾经向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是不是太长了一点,容易使人泄气,可不可以改短点,邓小平坚定地回答,不!我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邓小平实际告诫华人,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不要再犯大跃进、头脑发热的错误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管100年这么久远?邓小平又有一句精彩的话语解释,叫做: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不够格”。要把中国从一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发展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需要很长时间,需要艰苦奋斗,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管“一百年”。

注意,邓小平这个不够格,主要讲的是物质基础、科学技术,也包括社会政治制度、文明文化、道德建设各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哪些地方不够格?见书P99,共三点: 1)我国的生产力落后。我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追赶世界前进的步伐,去实现别国已经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从而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

2)我国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高度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等都还不完善。原因是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落后。所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高度民主、法治、精神文明还需要时间。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高潮之中,各国的发展日新月月异,人家在快速发展,使我们要追上发达国家的时间更长,难度也更大,付出的努力也更大些。

什么时候“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从来没有说过。 3、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意义

1)有助于克服急躁情绪;

2)要求我们埋头苦干;

3)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

(二)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

这一段主要讲,虽然从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即使在初级阶段,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从整体上认识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认识不能动摇。又要认识每个阶段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认识国情。

比如:现在中国究竟是什么发展阶段的国家,世界与我国的认识将出现的分歧:西方坚持认为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强国。(于是“中国威胁论”“G2”等);我国一些人也认为“我国发展中国家毕业了”,不再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了。但官方坚持认为: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何正确认识今天中国的国情?第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第二,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阶段阶段性呈现出两者同在的新特征,表现:见书P99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

2)经济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具体……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紧张。挑战与机遇并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

……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要回答几个基本问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的发展

需要坚持那些基本的方针政策和路径的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有几个关节点

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实际上明确了“一个中心”和改革开放发方针。

②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会议上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③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标志基本路线初步形成。

④1985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第一次把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个我们基本路线的要素联系起来了。

⑤-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明确提出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

(6)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时正式提出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

1、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

中共十三大提出的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

见书:P102,共四点:(简单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完整说共四点) 1)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者今天的一个新提法:“中国梦”。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百年追求。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

其中,“一个中心”这是邓小平理论中压倒一切的重点。邓小平甚至认为是中国当前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压倒一切的大局,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一切以这个大局出发,服从、配合这个大局。他甚至提出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经

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几乎是赌咒发誓地说,我们一定要扭住这个中心不放,除非发生世界大战。以后又加了一句,即使发生世界大战,打完仗以后也要以经济建设完中心。1992年南巡时又加了一句,“咬住这个中心不放,一百年不动摇。”决心之坚定不移,震天憾地。为什么?历史的沉痛教训。

其次,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再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立国之本。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多讲,同学仔细看看,①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攻击,抹黑,主要集中那里?②前苏联、东欧剧变,突破口选在哪里?前苏联剧变的后果如果?普京重振俄罗斯的奥秘在那里?为什么被西方猛烈攻击是回到威权时代?③近年来,中亚国家的所谓的“颜色革命”,突破口又是选在哪里?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除了得益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还得益于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使中国的列车,在改革开放的高速前进中,保持政治上的高度稳定,稳定求发展。

三者的关系:

经济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法制局步的活力源泉。

三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刻绝不能动摇。

3)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领导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4)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坚持基本路线决不动摇

书P103,共四点。

1)必须以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为什么?P103,共三点。

其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三,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

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为什么?P103,共三方面。三个“是”。

3)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为什么?P103,三个“是”。

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1、什么叫纲领?

首先,什么是纲领?纲领是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方针政策的集中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讲,纲领是旗帜,是方向。

比如说,我们以前讲的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是什么?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本路线,同时制定了基本纲领。中共十七大丰富了这个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上是模仿毛泽东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模式,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见书P104 )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三个面向、三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十七大增加了——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是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1)什么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但是,共产主义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它需要分解为若干阶段,一个阶段达到一个小的目标,经过若干阶段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相对于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我们把每个小阶段的目标,称之为“当前纲领”,或者“最低纲领”。

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就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一化三改造”,把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落后的农业国过渡到

先进的工业国,把中国引入社会主义社会。

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对于我们的奋斗目标和最低纲领,毛泽东周恩来提出过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四个现代化”等等最低纲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上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的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和概括。

2)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区别和辩证统一关系是什么?

共产党非常注重纲领,用纲领来统一全党意志,用纲领来团结、组织群众,凝聚人心。纲领就是一面旗帜。

最高纲领是理想、信念、灵魂。它起着指方向的作用,团结、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朝着我们的理想,美好的未来共同前进。

最低纲领是现实,是为实现最高纲领的必要准备。共产主义是远大的理想,但历史条件决定我们不可能一蹶而蹴,马上实现共产主义,需要我们首先解决当前的,现实的问题,一步一步向着最高理想接近。没有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不了远大理想的,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解决三座大山,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这个问题,这就是当时的最低纲领;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解决的是国家是工业化和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就是当时的最低纲领——过渡时期总路线;而今天,我们的最低纲领就是到2050年初步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的关系是一座大山的峰顶和上山的一段段路程的关系。最高纲领是山峰,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理想,最低纲领是上山的一段段路程,一个时期我们走一段路程,达到一个小目标,然后继续前进,最终“会当绝云顶,一览众山小”,达到理想的顶峰。

3、坚持党的基本纲领要注意防止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把党的最高纲领当作当前纲领来进行,这是左倾冒进,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有着沉痛的教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明就主张,既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又反资产阶级,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拿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道搞,把朋友当作敌人,建国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大跃进时期,我们提出15年超英赶美,甚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欲速则不达,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严厉处罚,三年大困难,全国人民饿肚皮。教训太深刻了。

二是放弃最高纲领的指引。最高纲领是党的理想、信念、方向、精神支柱,失去最高纲领的指引,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例如,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充分享受社会财富的美好。如果,我们在改革开放不坚持这个信念,甚至放弃这个信念。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能我们的经济发展会使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但我们的分配不是使多数人享受发展的成果,而是少数人享受发展的成果,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应该说是失败的,或者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第五章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一、金属材料的基本强化途径 许多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受力后直到断裂,其变形都属于弹性变形。 而金属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如图5-1所示。 它在断裂前通常有大量塑性变形。它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晶向的相对滑动。但是,晶体的实际滑移过程并不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的刚性滑移。 如果是刚性的滑移,则滑移所需的切应力极大,其数值远高于实际测定值。如,使铜单晶刚性滑移的最小切应力(计算值)为1540MPa, 而实际测定值仅为1MPa。各种金属的这种理论强度与实际测定值均相差3~4个数量级。这样的结果,迫使人们去探求滑移的机理问题,即金属晶体滑移的机理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泰勒等人提出的位错理论解释了这种差异。 位错是实际晶体中存在的真实缺陷。现已可以直接观察到位错。 图5-2 位错结构

图5-3 位错参与的滑移过程 位错在力τ的作用下向右的滑移,最终移出表面而消失。由于只需沿滑移面A —A 改变近邻原子的位置即可实现滑移,因此,所需的力很小,上述过程很易进行。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金属晶体中的位错数量愈少,则其强度愈高。现已能制造出位错数量极少的金属晶体,其实测强度值接近理论强度值。这种晶体的直径在1μm 数量级,称之为晶须。 由位错参与的塑性变形过程似乎可得到另一结论,即金属中位错愈多,滑移过程愈易于进行,其强度也愈低。事实并不是这样。如图5-4所示。 图5-4 强度和位错与其它畸变 可见,仅仅是在位错密度增加的初期,金属的实际强度下降;位错密度继续增大,则金属晶体的强度又上升。这是因为位错密度继续增加时,位错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1)应力场引起的阻力,如位错塞积,当大量位错从一个位错源中产生并且在某个强障碍面前停止的时候就构成了位错的塞积;2)位错交截所产生的阻力;3)形成割阶引起的阻力(两个不平行柏氏矢量的位错在交截过程中在一位错上产生短位错);4)割阶运动引起的阻力。 金属受力变形达到断裂之前,其最大强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未变形金属的流变应力σl ,即宏观上为产生微量塑性变形所需要的应力。流变应力的大小决定于位错的易动性:晶体内部滑移面上的位错源越容易动作,运动位错在扫过晶体滑移面时所受的阻力越小,则流变应力越低;其二是因应变硬化产生的附加强度,它由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变硬化速率 εσd d 和塑性变形量l f εε-来决定。所以,在断裂前的最大强度大致可按下式计算: ?+=f l d d d l εεεε σσσ)(max 工程结构材料主要是在弹性范围内使用的,因此,在构件的设计和使用中,流变应力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对流变应力有贡献的阻力主要是两类: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体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 背景:1956年是我国历史发生重要转变的一年。 国际上看,西方国家全面对华封锁遏制的局面有所松动,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初见成效。 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经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记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当时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由于我们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我们未能避免大的曲折。 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已经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随着苏共二十大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进一步披露,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重要知识点点拨: 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在() A.195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B.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C.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D.1956年中共八大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掌握。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因此,备选项A为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体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程目标: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会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指导学生课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曾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的错误。你知道这些错误是怎样出现的吗?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 *反映“大跃进”时期的漫画。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播放中共八大的录像或展示图片。*补充资料: *“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有利条件,……以帮助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全国的工业化。……”──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 发展 )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 间的矛盾),根本任务(就是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3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5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直接动力是(改革) 6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8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的标准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不同)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敌人,动力领导阶级性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分的界限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 ( 二) 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三大理论成果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有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之间的矛盾) 1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5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有(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 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历史任务有(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 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6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 设)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有(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8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9革命,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 个方面) 21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的密切结合。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 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 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 是人与自 然和谐的社会)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的两层含义是(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材料科学基础A习题答案第5章

材料科学基础A习题 第五章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 1、某金属轴类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过量的弹性变形,为减小该零件的弹性变形,拟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该零件的轴径。 (2)通过热处理提高其屈服强度。 (3)用弹性模量更大的金属制作该零件。 问哪一种措施可解决该问题,为什么? 答:增加该零件的轴径,或用弹性模量更大的金属制作该零件。产生过量的弹性变形是因为该金属轴的刚度太低,增加该零件的轴径可减小其承受的应力,故可减小其弹性变形;用弹性模量更大的金属制作该零件可增加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也可减小其弹性变形。 2、有铜、铝、铁三种金属,现无法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直接获知他们的弹性模量,但关于这几种金属的其他各种数据可以查阅到。请通过查阅这几种金属的其他数据确定铜、铝、铁三种金属弹性模量大小的顺序(从大到小排列),并说明其理由。 答: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其原子间作用力,而熔点高低反映了原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因而可通过查阅这些金属的熔点高低来间接确定其弹性模量的大小。据熔点高低顺序,此几种金属的弹性模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铁、铜、铝。 3、下图为两种合金A、B各自的交变加载-卸载应力应变 曲线(分别为实线和虚线),试问那一种合金作为减振材 料更为合适,为什么? 答:B合金作为减振材料更为合适。因为其应变滞 后于应力的变化更为明显,交变加载-卸载应力应变回线 包含的面积更大,即其对振动能的衰减更大。 4、对比晶体发生塑性变形时可以发生交滑移和不可以发生交滑移,哪一种情形下更易塑性变形,为什么? 答:发生交滑移时更易塑性变形。因为发生交滑移可使位错绕过障碍继续滑移,故更易塑性变形。 5、当一种单晶体分别以单滑移和多系滑移发生塑性变形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问A、B中哪一条曲线为多系滑移变形曲线,为什么? 答:A曲线为多系滑移变形曲线。这是因为多滑移可导致不同滑移面上的位错相遇, 通过位错反应 力 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硕士研究生材料强化理论试题及答案

“材料强化理论及应用”试题 (2011级材料工程硕士) 1、简述时效强化的工艺方法与步骤并举例说明。(20分) 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或室温放置,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短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第三种方式是振动时效,从80年代初起逐步进入使用阶段,振动时效处理在不加热也不像自然时效那样费时的情况下,给工件施加一定频率的振动使其内应力得以释放,从而达到时效的目的。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绝大多数进行时效强化的合金,原始组织都是由一种固溶体和某些金属化合物所组成。固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时效处理前进行淬火,就是为了在加热时使尽量多的溶质溶入固溶体,随后在快速冷却中溶解度虽然下降,但过剩的溶质来不及从固溶体中分析出来,而形成过饱和固溶体。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淬火常称为固溶热处理。 经过长期反复研究证实,时效强化的实质是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许多非常细小的沉淀物颗粒(一般是金属化合物,也可能是过饱和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在许多微小地区聚集),形成一些体积很小的溶质原子富集区。

在时效处理前进行固溶处理时,加热温度必须严格控制,以便使溶质原子能最大限度地固溶到固溶体中,同时又不致使合金发生熔化。许多铝合金固溶处理加热温度容许的偏差只有5℃左右。进行人工时效处理,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强化效果。生产中有时采用分段时效,即先在室温或比室温稍高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更高的温度下再保温一段时间。这样作有时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马氏体时效钢淬火时会发生组织转变,形成马氏体。马氏体就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这种钢也可采用时效处理进行强化。 低碳钢冷态塑性变形后在室温下长期放置,强度提高,塑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机械时效。 2、简述细化晶粒的常用方法;简述细化晶粒能够同时提高强度和 塑性的原理。(30分) 细化晶粒方法 1.在浇注过程中: 1)增大过冷度; 2)加入变质剂; 3)进行搅拌和振动等 2. 在热轧或锻造过程中: 1)控制变形度; 2)控制热轧或锻造温度。

中共党史上的总路线以及基本路线

中共党史上的总路线以及基本路线 广东/刘卫萍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根据革命和建设进程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路线,以指导全党的工作。下面就针对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作一详解。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 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这条总路线是在1948年4月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者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合乎我国国情的基本路线。在它的指导下,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中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是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七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争取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总路线的提出是有一定背景的。从主观上讲,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普遍的良好愿望。但从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总路线的颁布,使“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导致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总路线 1962年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段斗争,把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之后重新确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进一步延伸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1969年党的“九大”正式把八届十中全会的论断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它导致“文化大革命”严重失误,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考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考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八字”方针及其作用。“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3.重点把握: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4.阅读内容:“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5.浙江省已考考点:12高考(选择,一五计划时的经济建设)12抽测(选择,“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 ★课前基础过关: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一)奠定基础 1.建国后大规模的和工作; 2.建立在没收基础上的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二)路线方针 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总路线,其指导方针是和并举的路线。(三)一五计划 1.时间从到 2.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建立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到年,各项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三大工厂、长春厂、沈阳和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打下基础。(四)建立标志:三大改造 1.在农业上是农民参加,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是手工业者参加;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是实行全行业的(也称赎买)。 2.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建立了,进入了阶段。 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挡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一)成功的探索,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报告的发表,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确定了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二)探索中的失误 1.表现:“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掌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概括总结,教育学生: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只能以之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回顾,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自我、以我为主、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回眸。 (2)中国工业化道路。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教学难点 为什么“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课时分配 约用5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一节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在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以苏联为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在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政府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党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多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很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认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五章材料力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与练习题

第五章材料力学 主讲:钱民刚 第一节概论 材料力学是研究各种类型构件(主要是杆)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学科,它提供了有关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使我们能合理地确定构件的材料、尺寸和形状,以达到安全与经济的设计要求。 ◆一、材料力学的基本思路 (一)理论公式的建立 理论公式的建立思路如下: (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如下: ◆二、杆的四种基本变形 杆的四种基本变形如表5?1 所列。 表5?1 杆的四种基本变形 ◆三、材料的力学性质 在表5?1 所列的强度条件中,为确保构件不致因强度不足而破坏,应使其最大工作应力σmax不超过材料的某个限值。显然,该限值应小于材料的极限应力σu,可规定为极限应 力σu的若干分之一,并称之为材料的许用应力,以[σ]或[τ]表示,即 式中n 是一个大于1 的系数,称为安全 系数,其数值通常由设计规范规定;而极限 应力σu则要通过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才能确 定。这里主要介绍典型的塑料性材料低碳钢 和典型的脆性材料铸铁在常温、静载下的力 学性能。 (一)低碳钢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低碳钢(通常将含碳量在0.3%以下的钢称为低碳钢,也叫软钢)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σ—ε曲线如图5?1 所示。 从图5?1 中拉伸时的σ—ε曲线可看出,整个拉伸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弹性阶段(Ob 段) 在该段中的直线段(Oa)称线弹性段,其斜率即为弹性模量E,对应的最高应力值σP为比例极限。在该段应力范围内,即σ≤σP,虎克定律σ=Eε成立。而ab 段,即为非线性弹性段,在该段内所产生的应变仍是弹性的,但它与应力已不成正比。b 点相对应的应力σe称为弹性极限。 2. 屈服阶段(bc 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探索“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背景。其主要的一个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化”探索,既不是他随心所欲创造的,也不是他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此间的曲折与坎坷、错误与成功,既都有鲜明的毛泽东特色,但也都有客观的时空原因。 一、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这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在60 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由结盟而破裂,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和困难。中国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苏联宝贵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中国取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和苏联结盟的分裂,使中国面临两大阵营的国际压力。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既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实践经验,也给其造成了极大的时空局限和本体局限。 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激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引发了争论。随着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中苏大论战。 1、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苏论战的根本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虽然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多种错误并推进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其未从根本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它也仅仅是揭开了盖子而未有最终的圆满。但伴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过程的持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在对“以苏为戒”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确到日益绝对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步入歧途。回过头来看,中苏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程标准】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 析和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 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 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 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 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知识整合】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时间:1949年—1952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 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 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 赎买。 6、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 深刻的变革。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一、选择题: 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 提高了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2、"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了,......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建立人民公社 B. 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 D 设立经济特区 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

1958年总路线

一、1958年总路线。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总路线的制定,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然而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尤其是在后来的宣传工作中,片面强调总路线的基本精神是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等等,使“左”的指导思想蔓延,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不应有的严重损失。 1、1958年5月党的八次二次会议正式公布总路线。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评价:把赶英超美作为预期的目标,并没有什么原则性错误。但是,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必须以物质技术为基础,并受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制约,离开综合平衡,盲目追求高速度,必须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欲速则不达.其次,用阶段斗争的方法推动经济建设,是总路线的方法论错误,也是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重要表现.经过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党在重新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观点的同时,还强调要"进行彻底的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把在反右派斗争中普遍采用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作为新的革命形式加以广泛使用。 二、如何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一、知识梳理 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 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 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 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通过“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 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 计划管理体制。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迈进。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重点问题理解 1.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 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 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 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山东/宋景田靳承立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家常把这一总路线看成中共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左”倾错误的一个表现。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对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评价,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认识,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 首先,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和当时中共八大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相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感受,这一感受在总路线的内容上,突出表现为四个字:“多快好省”,这个提法本来是较全面的,“多快”和“好省”也是可以互相制约的,但在实际的贯彻执行中,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这也是造成后来“大跃进”运动中,制定高指标,追求高速度的一个错误根源。因此也违背了中共八大关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 其次,总路线也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就是全力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共八大上所制定的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和总任务的一个贯彻和落实,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然而,随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矛盾的错误认识,使得党不能集中全力地搞建设,从而不能把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贯彻执行下去。所以,随着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的开展,毛泽东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把它引申到党内。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又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实际上取代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地位。“文革”期间,终于把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完全统一到了阶级斗争方面,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再次,总路线要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意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破除迷信,振奋精神,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在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以后,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真正地调动了起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并且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少干部和群众被暂时的成绩冲昏了头脑,滋长了急躁冒进的思想,特别是在“大跃进”运动中制定了一些超越客观实际,带有空想性质的高指标,提出了一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口号,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从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上看是正确的,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共八大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但由于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特别是在对总路线的理解、宣传和实践过程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结果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