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之中国近代史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主讲:关也

目录

第一讲

第一章鸦片战争

第二章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三章中日甲午战争

第四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五章新思想萌发

第六章太平天国

第七章洋务运动

课后练习一

第二讲

第八章民资兴起

第九章戊戌变法

第十章辛亥革命

第十一章民资的短暂春天

第十二章新文化运动

课后练习二

第三讲

第十三章五四运动

第十四章中共建党

第十五章国民大革命

第十六章国共十年对峙

第十七章抗日战争

第十八章解放战争

课后练习三

第四讲

第十九章建国后的经济

课后练习四

第五讲

第二十章建国后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建国后的外交与祖国统一

课后练习五

第一讲

第一章鸦片战争

1840—1842 道光皇帝/英国

一、背景

(一)国际:英国工业革命——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二)国内:中国自然经济

1.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盲目自大

2.贸易出超(顺差)

二、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中国贸易出超

2、英国扭转逆差:走私鸦片

3、鸦片危害

(1)白银外流(政府)

(2)银贵钱贱(百姓)

(3)体质下降(军队)

三、过程

1840——1842

四、条约

(一)1842《南京条约》

1、割让香港(岛)

2、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3、赔偿银元(2100万)

4、关税协商

(二)1843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1、领事裁判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

3、通商口岸居住、租地

五、影响

(一)政治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1、商品市场:洋(棉)纱、洋(棉)布

2、原料产地:丝、茶、棉花等

3、自然经济长期抵制

(三)思想

向西方学习

第二章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背景

(一)扩大侵略利益——根本原因

(二)全面修约遭据——直接原因

二、过程(1856——1860)

(一)1856——1858 《天津条约》

(二)1858——1860 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

(三)沙俄侵占北方领土

例题

(09重庆)

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三、《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一)开放11处通商口岸(南京、天津等)

(二)外国船舰在长江口岸通航

(三)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四)巨额赔款

四、影响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太平天国

(三)引发洋务运动

第三章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光绪皇帝/日本

一、背景

(一)日本明治维新

1. 资本主义发展

2. 国内市场狭小

(二)朝鲜东学党起义

二、过程

开始

全军覆没

三、《马关条约》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二)赔偿2亿两白银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税

四、影响

(一)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二)进一步损害了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三)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列强通过外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五)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六)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四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光绪皇帝/英法美德俄日意奥

一、背景

(一)民族危机严重

(二)反帝斗争高涨:义和团(扶清灭洋)

1.反帝爱国

2.盲目排外(反洋教等)

二、过程

1900—1901

三、《辛丑条约》(庚子赔款)

(一)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二)东交民巷设“使馆界”

(三)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沿线

(四)惩办义和团,禁止一切反帝活动

例题

(09江苏)

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四、影响

(一)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中国税收

(二)“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列强侵华大本营

(三)列强武装控制京津一带

(四)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五)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章新思想萌发

一、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馆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各国律例》

二、魏源

1.《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2.“师夷长技以制夷”(华夷观念)

三、实质

了解西方,抵御侵略,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

第六章太平天国

1851—1864

一、背景

(一)阶级矛盾:官员腐败

(二)民族矛盾:银贵钱贱、传统手工业破产

(三)自然灾害

(四)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二、过程(1851—1864)

三、文献

(一)《天朝田亩制度》

1、性质——建国纲领

2、原则

(1)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2)产品分配:圣库制度,“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3、目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4、评价

(1)积极:体现了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

(2)消极: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

(二)《资政新篇》

1、作者:洪仁玕

2、内容

(1)政治:依法治国、公选官吏等

(2)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等

(3)文化:开设新式学校等

3、评价

(1)积极:先进的中国人首次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2)消极: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没有实施

四、影响

动摇清朝统治

第七章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一、背景

(一)内忧外患

(二)新思想萌发

二、目的和主张

(一)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二)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 源自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张之洞《劝学篇》总结

2. 中学——封建制度、纲常伦理;西学——先进科学技术

3. 中学其本,西学其末

例题

(12北京)

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

三、内容

(一)“自强”(前期:60—70年代/军事工业/官办)

1、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2、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3、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4、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二)“求富”

目的:为“自强”提供资金

后期:70—90年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1、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1881唐胥铁路)

2、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三)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四)教育:京师同文馆、留学生(近代教育的开端)

四、影响(近代化开端)

(一)抵制列强侵略(同光中兴)

(二)近代企业兴起

(三)瓦解自然经济

(四)促进民资产生

(五)传播西方科学

五、败因

(一)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根本原因)

(二)顽固派阻挠,列强破坏等

课后练习一

(12西城1模)15.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

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

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

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

(10海南)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11福建)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12东城1模)17.阅读《中国茶、丝出口额状况表》

上表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在中国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白银大量流入C.抑商政策松动D.民族工业兴起

(12北京)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1北京)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10宣武1模)17.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

C.中西文化交融D.反对专制统治

(11北京)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10山东)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11全国新课标)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1朝阳2模)14.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了“转石效应”的是A.白银外流B.通商开埠C.洋务运动D.土地革命

(11天津)4.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12江苏)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2海淀2模)15.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清朝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传统

C.近代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守旧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12浙江)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12朝阳2模)37.(36分)从“构木为巢”开始,居住问题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之相去甚远。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指出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并说出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因素。(10分)

【答案】工业革命,圈地运动(4分);西方资本主义入侵(2分),开阜通商的带动(2分);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败(2分)。

(12东城2模)37.(38分)自主探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三】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表(单位:万担)

依据上表说明棉花及棉纺织品销售的变化,并分析由此反映出的中国经济的特点。(10分)

【答案】变化: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花由进口变为以出口为主;棉纺织品进口额大增。(6分)特点:中国逐渐沦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4分)

(11海淀1模)37.(36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和了解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甲午战争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战前和战后,中国近代历史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分别说明甲午战争前和战争后的不同特点。(12分)

【答案】社会经济方面。战前:开始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分)战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民族资本增加,商办企业规模扩大。(3分)政治思想方面。战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朝专制主义政治制度。(3分)战后:主张君主立宪制,否定君主专制制度。(3分)

(10西城2模)37.(38分)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6分)

【答案】政治: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1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2分)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分)经济:甲午、庚子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分)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2分)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2分)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2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1分)

(12山东)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第二讲

第八章民资兴起

19世纪60年代—70年代

例题

(11朝阳1模)16.以下各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一、背景

(一)自然经济解体

(二)外商利润刺激

(三)洋务技术诱导

例题

(11江苏)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

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答案】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二、特点

1、先天不足: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2、后天畸形:轻工业、东南沿海

上海发昌机器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软弱性

三、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王韬、郑观应

商战,君主立宪(君民共主)

第九章戊戌变法

1898

一、背景

(一)民族危机加深

(二)民资初步发展

1、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3、“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二、维新思想发展

(一)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二)70年代:王韬、郑观应:商战、君主立宪(托古改制)

(三)梁启超:《变法通议》,伸民权、设议院

(四)谭嗣同:《仁学》

(五)严复:《天演论》 (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例题

(10江苏)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

(11海淀2模)16.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

A.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

C.君主立宪

D.社会契约

三、维新运动兴起

(一)1895 公车上书: 维新思潮政治运动

(二)1895 康有为:强学会、《中外纪闻》

(三)1896 梁启超:《时务报》

(四)1897 德国强占胶州湾

(五)1898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光绪、施政纲领)

(六)1898 康有为:保国会

四、百日维新(1898)

(一)标志:《定国是诏》

(二)内容

1、政治: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

2、经济: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局;改革财政等

3、军事:建立新军;增强海军等

4、文化: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报馆、学会;译书局等

(三)局限:没有设议院、颁宪法,行动不及宣言

(四)结局:戊戌政变,除京师大学堂,新法全废

1、维新派力量弱小,保守势力过于强大

2、将希望寄托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人民群众

五、影响

(一)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二)思想解放潮流

(三)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初步尝试

第十章辛亥革命

1911

一、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一)1894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二)1905 同盟会(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日本东京,《民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三民主义

(1)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创立民国(核心)

(3)民生: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4)评价

a.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b.反映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d.无明确反帝要求,无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黄花岗起义等

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1908《钦定宪法大纲》君上大权(光绪)

2、1911 责任内阁(皇族内阁)(宣统)

三、武昌起义(1911.10.10)

新军起义——湖北军政府(黎元洪总督)

四、中华民国

(一)元年:1912

(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三)首都:南京

(四)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汉满蒙回藏)】

(五)妥协:1912.3,袁世凯于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主权在民

(二)自由平等

(三)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

(四)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

六、评价

(一)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推翻清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四)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长期君主专制,民主共和缺乏社会基础

例题

(11海南)17.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七、民国初年政局

(一)1912 同盟会改组国民党

(二)1913 宋教仁遇刺;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二次革命)

(三)1914 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总统制)

(四)1915 袁世凯复辟;蔡锷等护国运动(成功)

洪宪/日本《二十一条》

(五)1916 袁世凯取消帝制

(六)1917 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

第十一章民资的短暂春天

1912—1919

一、背景

(一)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为民资发展扫除障碍

(二)民国政府鼓励实业

(三)群众反帝爱国,提倡国货

(四)“实业救国”思潮(张謇等)

(五)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二、特点

(一)轻工业为主:纺织、面粉等

(二)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三)外国资本占据优势

例题

(10海淀1模)39.(28分)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因此对于巴拿马世博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次世博会上,中国展品所获奖牌计1211枚,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届博览会也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届博览会。中国获奖产品主要分布在传统手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如茅台酒、张裕葡萄酒等产品获得金奖。近代工业产品,则少有奖项。

(1)在这届世界博览会上,中国的获奖情况如何?依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8分)

【答案】获奖很多,但限于农产品和传统工业产品。(2分)原因:中华民国政府注重发展实业。(2分)民族工业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以轻工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2分)中国的经济仍然以农耕经济为主。(2分)

第十二章新文化运动

1915—1919

一、背景

(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等思想传播

(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三)袁世凯:尊孔复古

二、兴起

(一)《新青年》:

1915 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二)北京大学

1917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例题

(09上海)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三、内容

(一)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3、鲁迅《狂人日记》等

(四)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

四、影响

(一)思想解放

(二)马列主义传播

(三)过度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化

课后练习二

(10北京)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C.宋教仁D.胡适

(11广东)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2全国新课标)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10朝阳2模)16.“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体现这一观点的实践活动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

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

(11安徽)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1安徽)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0东城2模)15.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B.“采西学,制洋器”

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

D.“敢以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0崇文2模)1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上述观点能够用来评价

A.中体西用的思想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0福建)16.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B.林则徐C.洪秀全D.严复

(11西城2模)16.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

A.《时务报》B.《民报》

C.《新华日报》D.《新青年》

(10海淀1模)16.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B.中体西用的观点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D.还政于民的主张

(10朝阳1模)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在中美两国法制建设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④具有防止专制的进步意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江苏)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11广东)16.右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0宣武2模)18.下表是北洋政府农商部对1902—1919年国内农垦公司的数据统计

下列对农垦公司在1912到1919年获得迅速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是其发展原因之一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欧美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的结果

(11山东)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2 B.31 C.73

D.193

(12西城2模)17.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

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11江苏)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10西城2模)15.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11海南)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D.严复

(12朝阳1模)15.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表述准确的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与中华帝国不同……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

(10朝阳1模)16.右图所反映的近代化主题是

A.民主共和

B.君主立宪

C.变法图强

D.宪政民主

(10广东)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1安徽)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1天津)5.《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0江苏)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10东城1模)16.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与扩展,这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尊孔读经B.宣传“民主”“科学”

C.倡导“兼容并包”D.鼓吹“文学革命”

(11西城1模)37.(36分)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近代,国人开始广泛接触外国语言,翻译工作逐渐展开。19世纪末成立的广智书局在1898—1904年期间,共翻译日文著述42部,主要如下:

(2)概括上述译著反映出译者关注的问题,并列出相应的书籍编号。(8分)(提示:问题在3个到6个之间;所有书籍的编号均要使用,且不能重复使用)结合所学,说明这些问题反映的时代背景。(6分)

【答案】关注的问题与相应的题号:

类别一:能从“国情与国际形势”、“民族独立与自强”、“推行宪政与社会改革”、“人类社会发展趋向”等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8分。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总分不得超过8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类别二:能从以上3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6分。编号

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三:能从以上2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4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四:能从以上1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2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五: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2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强国;(2分)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清政府推行戊戌变法和“新政”。(2分)(世界背景2分,中国背景4分)

(10东城1模)37.(34分)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德国学者哈耶克说:“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中,不断嬗变更新。某班同学以此为主题搜集了三段材料:

①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先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弛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③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讲: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2)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段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并结合史实说明其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贡献。(8分)(提示:写出材料序号直接作答,如果考生写了3个,阅卷时只判前2个)

【答案】①主张:中体西用。(1分)贡献:开展洋务运动,引进机器生产,迈出了近代中国工业代的第一步。(3分)②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分)贡献: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把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深化到制度层面,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开始政治民主化的探索。(3分)③主张:推翻君主专制。(1分)贡献:发动武昌起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3分)

(11东城1模)37.(34分)推动人类社会变化的因素复杂多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