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需要改变

我们长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向新一代的人介绍心理学。坐在讲台下的有“90后”的吧,而站在讲台上的都是“60后”的人。自心理学创立到现在有一百年了,人类这个群体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还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自身也会变化?

心理学的产生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科学主义盛行。心理学也受到当时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当时的理论体系到底适合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们呢?是要为你们创造一个新的模型,还是要把你们套在快一百年的旧的模型里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太了解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不同的现实。一个人面临的环境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和思维结构。我们这代人接受的都是非常线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是不是真的对人的心理是一个权威的解释呢?后现代理论认为,过去所谓的科学并不是一个代表真实形态的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所以在后现代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要重建一种心理学的系统。现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谈心理社会学而不谈心理学,为什么?人并非仅仅是一个本我的驱力完成,其实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他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体系里面。所以现在不再把心理学和社会学分割开来,而把它们糅合起来。

心理疾病是被“看”出来的

另外一个特征,过去的心理学家都自以为掌握了某种真理。一个学过心

理学的人能看到心理学上的疾病,这种“看到”是值得分析的。一个未曾学过心理学的人看不到心理学的问题,或者一个未曾学过抑郁症的人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他也无法去诊断抑郁症。只有在内心已经建立了一种观察系统或者诊断标准的人才能看到疾病。这种“看到”到底是一种建构,还是一种真实存在,这是在后现代一直不清楚的问题。

我们究竟是有了这一套观察系统才看到了问题呢,还是问题本身就存在?所以呢,现在的心理分析师,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德国的,他们都普遍地非常谦虚,因为他们不敢说把心理学学会了。他们不知道问题是真实存在还是因为这套观察系统才被看到的。现在国外的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称呼都改变了,不再称治疗,改成“服务”了,他们都变成了心理服务医师。

“服务”取代“治疗”

服务和治疗巨大的差异,就是一个心理医师是以一种服务的意识进去还是以一种权威的意识进去。服务是指我用所知道的心理学知识为你设身处地去思考。好比《肖申克的救赎》里,主角是一个会计师,但是他不跟他的当事人讲会计学的知识,但是他利用自己的会计学知识为当事人避税。这就是服务。在心理学上来讲,我们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不需要将好的心理学的知识、观念、方法告诉来访者。

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不知道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人的内心世界呈现的复杂性不是科学所能解释的。心理服务就是给人设定一些更useful而不是yes 的生活方式。在服务理念上,你眼睛里看不到问题,看到的是当事人生活的

一种类型,而这种类型不再有一个硬性的标准。

在服务理念上,对当事人要做的是关怀。这不像过去强调中立原则,而是强调你是不是关怀你的当事人。你怎么让当事人感觉到来到你身边很舒服。心理医生不再认为自己知道什么东西,而是以一种无知的态度去接触来访者。

后现代还有一个思维是,一定要把解决方式还给来访者,要让来访者自己找到一个和社会、自我、环境相适应的方法。而心理学家不再强行指导其应该怎么做。

蝴蝶效应应用在心理学——扰动

后现代治疗有一个名词就是蝴蝶效应。你是来访者,我不了解你,不管你讲了多少,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在讲述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叙事,而不是真实的情况。体验不能被言语系统完全转述。这就意味着,你来我面前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否能达成,是不是激发了我强烈的负面情绪。我们分析的是他当下的情绪而不是他讲的故事。后现代治疗是一种以扰动为主导的治疗,比如你谈你的强迫症,来到心理医生这儿,心理医生不怎么跟你说强迫症。你关心你的麻烦,但是心理医生并不跟你说麻烦。他回避你的麻烦,甚至把你导向一种没有麻烦的生活情景中去。

下面我们谈分裂分析。过去我们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跟我们早年受到的创伤有关,这些创伤都是实实在在的。后来发现这些东西不见得是实实在在的。在分裂分析中,我们并不关心他早年受到的创伤是什么,而是关心

他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这是创伤。比如说一个人特别爱洗手,中学洗手,到了北大还洗,但是在没有看到一个强迫症洗手的宣传之前,并没有觉得自己洗手是不好的。但是什么时候他把这个看成是病态呢?对于洗手,如果内心有别的解释系统,比如说爱干净,当用这个解释系统的时候,他和自身是协调的。但是当有另外一个解释系统进来的时候,就破坏了这种协调。当科学的真理告诉你这个是病,你才发现这是病,才发现它真的妨碍你。

我们在研究言语系统的时候,后现代有个方法叫做言语分析,我们通过叙事来把握你的内心。比如说你用了一个二分的,因果的,线性的,非此即彼的逻辑,正好把你陷入困境。这个时候,心理医生反倒不主张这个逻辑,用另外一种逻辑,用一种既什么又什么或是一种存在式的方式跟你交谈。这种叙事就会破坏你原有的叙事系统,结果你回去的时候痛苦就看起来不那么重了。这叫做不治疗的治疗,道家思想里面的无为。

好坏一体

后现代有一句名言,叫做把硬变软。生活中的很多规则都是被硬来决定的,而不是软,但实际上世界是软的。

我们从中国字的构字讲起。中国字的构字本身是一个二分的体系,中国人用象征性的东方思维体系。比如说阴和阳,原来没有什么阴和阳,而是我们创造了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描述的是同样的事物,并没有两样东西。虚和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用“实”的言语去描述他就是“实”的,用“虚”的言语来描述它就是“虚”的。比如说慧能和神秀,神秀用“有”的境界去描述这个存

在,而慧能用“无”的境界去描述存在,其实两人的描述没有区别,没有高低之分。其实不存在高级和不高级,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才适用。对于中国文字来讲,对错、有无、好坏都是一体的,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要妈妈说,宝贝你的缺点不改,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孩子就突然发现自己的某一部分是不受喜欢的,并对此逐渐产生认同。所有三岁以后的孩子,他的眼睛就不亮了,不像天使一般。直到70岁以后的老人才会重新发亮,因为他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对错对他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活得太长了就不在乎了。

非言语的治疗

后现代更推荐非言语的治疗,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心理学家们要转向一些非言语体系的帮助。这种方式是以一种Group小组,以来访者帮助来访者。这样获得的成效更大。一个从来没有得过强迫症的心理学家,哪怕是顶级的专家,他也永远了解不了强迫症,因为他从来没有体验过。他看到的强迫症只是一种描述,一种科学的描述,而描述是靠不住的。言语所能表达的东西是非常糟糕的。但是如果强迫症的人在一起做小组,互相帮助,就会非常useful,因为他们彼此都了解。

谈到这儿,我要讲一个理论叫“汪汪”理论。什么是汪汪理论呢?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言语交流的东西是非常少的。我们都知道狗的叫声是有充分的复杂性的,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有的狗是藏獒,它绝不会汪汪地叫,小京巴才会汪汪地叫。但是我们的言语在一个现实定义方面,使用了“汪汪”这一个词。

“汪汪”这个词叫通约,就是说我们只要看到“汪汪”,就会觉得这是狗的叫声。言语所能表达的是“汪汪”的层面,我们要忽视巨大的差异性,来导出一个通约的逻辑来交流。也就是说言语的存在不是为了真实的描述,而是为了交流我们对真实的感受。其实科学层面所实现的交流,都在“汪汪”层面上。大家把这个想通了,就把心理学想通了,也把所有的科学想通了。

向“80后”学习

心理学家要想做好,我们要跟你们学,我们要坐下来跟你们平起平坐,研究1985年以后的孩子是怎么生活的。我经常说,我们应该跟80后的人学习怎么生活。我们不应该把焦虑传给他们,让他们恨不得找不着工作就去自杀。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意识,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成为垃圾。

但是这个年代不是这样的,这个年代每个人都以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没有谁说没有工作就是耻辱。为什么这一批孩子跟我们有同样的焦虑呢?这让我觉得是不是我们这代人干了什么错误的事呢,才让他们这么痛苦。他们的生活是充满着娱乐和游戏化的,他们是在当下社会的生活,充满着创意的、自在的思想。所以我希望老师们能多跟你们做朋友,多听听你们内心的想法。

袁老师你好!由于近期事情繁忙,没有及时和你联系,不知道上次你提到的那个沉迷网络的女生,现在处理得怎样了。我简单说一下心理学上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从大量的例子来看,网络成瘾常常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是深层的心理问题,比如家庭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获得成就感、认同感、尊重,没有获得健康的快乐,那么他们就会转而从网络上获取快乐、释放压力、逃避现实。

所以你可以了解一下她跟她的家人关系怎样,她这种沉迷网络的情况是一直都有的,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变成了这个样子,导致她发生改变的原因、事件是什么。

比如有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子考试挂科了,他觉得学习压力很大、跟不上,但是他又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赶上,所以他很郁闷、很烦,然后他发现上网可以让他暂时忘记那些烦恼,上网的时候很开心,而且他打游戏很厉害,在游戏里他是一个强者,在游戏里他能找到一种成就感,所以他常常上网,这样一来学习更差,学习差了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就想上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网络成瘾一个总的处理原则就是,让他在现实生活中重新获取健康的快乐,来取代从网络上获取的虚拟的快乐。

有什么问题,给我留言。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20世纪的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前现代、现 代和后现代。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在于对现代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尤其是对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宗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危机”的形式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域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趋势。 1.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应受到抨击和反叛。综合其思想,现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应当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在研究对象上,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 对象上的固执与褊狭,主张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张整体论、建构论和系统观的研究法则,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认为把客观性、经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是荒唐的。主张恢复和重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以弱化科学主义心理学对量化研究的过分器重,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 在研究理念上,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认为人的态度和价值可以决定什么东西可能成为事实。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科定位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坚持心理学之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的学科定位。 作者简介:杨彩霞,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 王 伟,陕西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延安,716000。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杨彩霞王伟 摘要: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 并传播开来。后现代心理咨询也以其认识论的改变和研究范式的转移成为后现代思潮的表现形式之一。尽管人们对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咨询还有诸多争论,但这一思潮却能引发我们推进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深化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树立大心理学观。 关键词: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咨询

后现代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后现代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文兵孟彦文张秀琴宫睿编写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46 目录 前言 (448)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448)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448)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448) 第一讲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反中心化概述 (449) 一、“后现代”语词的系谱学考察 (449) 二、后现代与现代之关系 (449)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非中心化特征 (450) 复习与思考题 (451) 拓展阅读书目 (452) 第二讲阿多尔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 (453) 一、阿多尔诺的生平 (453) 二、阿多尔诺的思想简介 (453) 复习与思考题 (454) 拓展阅读书目 (454) 第三讲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455) 一、索绪尔的生平 (455) 二、索绪尔语言学基本思想 (455) 复习与思考题 (456) 拓展阅读书目 (456) 第四讲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状况 (457) 一、利奥塔生平 (457) 二、利奥塔的基本思想 (457) 复习与思考题 (458) 拓展阅读书目 (458) 第五讲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459) 一、福柯生平 (459) 二、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基本思想 (459) 复习与思考题 (460) 拓展阅读书目 (460) 第六讲 福柯的权力系谱学 (461) 一、无所不在的权力 (461) 二、局部具体的反抗 (461) 三、评述 (462) 复习与思考题 (462) 拓展阅读书目 (462) 第七讲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463) 一、德里达的简介 (463) 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 (463) 复习与思考题 (464)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李子勋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 李子勋1 ——什么是情绪?怎么定义它,什么是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为什么7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书,情绪调节的书都把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看成是健康的法宝,真是这样吗?快乐的心境、激越的情绪真的能保留住吗?很多情绪调节的书指导大家去学习管理情绪的方式与技术,这些外来的调节技术真的可以让情绪放松吗?我曾在《情绪的自我调节》一文中对当下流行的情绪疏导模式做了必要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调节方式对人体健康暗藏的危害,主张顺应情绪的自然,调节要适可而止。这篇文章我想用一种全新的,类似哲学描述的方式来解释情绪。 情绪原本没有好坏之分 什么是情绪,正如血液流动是肌体维系活力一样,情绪的自然流动是精神的活力,没有情绪的人是死气沉沉的。心理学应该担心的不是情绪鲜明、爱哭爱笑的人,反倒是情绪缺乏或情绪表达困难的人。情绪的分类不应该是文化所标定的正性或者负性,这种分类的方式易于给人一个误解,以为情绪是有好坏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情绪是一种能量,是人的意识、心灵、精神世界维持清晰和觉察力的动力。没有情绪的人对他人、对世界是麻木的。情绪能量低的人,爱的能力也很低,喜好、欲望、冒险精神、探索心、创意也相应很低。我们应该把人类的情绪原型看成一种掩藏在生理机制后面的生命力。科学可以解释人的神经活动,但解释不了人的自由决策、追求、信仰、喜欢、宗教情结这样的东西。在一种特定的创伤下,如植物人,没有意识,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了情绪。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人的情绪,甚至是动物的情绪看成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呢? 心理学曾经把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看成未分化的原始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在动物世界具有普遍性。这些情绪在未被文化分类的时候,都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能力。由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正如人类发明了社会,也发明了社会化情绪一样,情绪不再无序地以本能形式出现。我们伪造了许多美丽的情绪,这些情绪不是人类本体的,而是派生的。用哲学的话来说,情绪是素材,人们通过文化再认和呈现来表达它。这种再认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压抑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反情绪的。实际上,情绪在未被分类前,是难以描述的,是一个泥团,情绪现象只是一种能量突起,彼此不能分。正如爱是靠恨来依附,乐是靠悲来承受一样。中医说七情六欲是人的生命现象,哲学上称之为情绪的客观存在性。 抑郁症是一个发明词汇 人对情绪的觉察力在五岁前基本完成,这是情绪的语言化过程,被识到的情绪已经不是原始情绪本身,而带有明显的价值标定与功能性。当然,对情绪的描述仍旧可以是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但这个时候,它们的内在服义已经不同。原始情绪中恐惧针对死亡意识,焦虑针对存在意识。被感知的情绪具有与现实的互动互应性,不是针对一种意识觉知,而是针对某种具体场景。当然,人的情绪会因为社会的复杂化 1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嘉宾。 发表作品: 《高峰体验》 《男人与母亲》 《家庭塑造人》《对亲惰的思索》 《寻找你的心理医生》 《<中国式离婚〉心理分析》等

护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护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护理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 所以我觉得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一下几点: 一、以前当的一直是学生,学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中国式的教育一向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那么多的知识,虽然考试考了那么多次,但现在我的知识在脑海中似乎没了踪迹,只好不断翻书。当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次次哑口无言时,才认识到自己记的粗浅,没有时间经过的记忆犹如沙滩上的足迹,当时似乎深刻明显,却耐不住时光的清洗。 二、实习刚开始,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虽然以前也曾见习过,但真正的要实际操作了,我仍觉得底气不足。我会不会弄错了,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干事情总是缩手缩脚,加上跟我一块实习的同学表现都很好,我觉得老师都喜欢她们,事情似乎也轮不到我头上,每天盲目跟着做基础护理,跟着操作。本想说“让我也试一下”,但又不敢。因此,我觉得角色转化是个坎,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一点。方法主要是靠主动吧,我发现,只要主动提问,主动提出操作的要求,老师都是很乐意教的。不能再像在学校里那样等着老师要求干什么了。 三、面对病人,特别是外科的病人,见到血是经常的,看到病人痛苦地呻吟,特别在操作的时候,心总会提到嗓子眼,因此而小心翼翼,束手束脚,反而会给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观念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观念 后现代对话和现代对话最大的不同是后现代对话重视去标签化、去专家化、相信对话和共同反思的过程能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更核心的是后现代对话将如何对话本身视为一种专业,对话不再只是理所当然。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虽然以来访者为中心,但其实依然是权威的,我知道你哪里不对了,你应该如何成长起来,每一个来访者都有问题了,都找专家,于是专家三下无除二给你解决了,他会觉得专家很厉害,于是就开始依赖你了。你越帮他解决,他就越不可能自己解决,最后你就把他的武功全废了。 这是现代的人本主义,但是达到了后现代,治疗师连这点都没有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不平等的,你凭什么和他平等,只有他自己才了解自己,你想拿你自己的理论去套他,连门都没有,他自己最了解自己,他是他自己最好的治疗师。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能力,最后都会让你感叹,他是这么解决问题的,我还要帮他吗?来访者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后现代心理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变化: 第一、对心理问题定位的视角转换。与现代心理治疗着眼于个体的感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个体内部有所不同,后现代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人际之间,即以语言为媒介的种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 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过程。 第二、治疗任务的不同。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对固有的社会观念进行重构,即建构新感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对话,建立和发展新的意义的过程。面对新的治疗任务,治疗师要问的问题是某种特定的自我描述能否被改造成一种新的形式,或是用另外一种替代的描述能否同样处理好同一个事实。治疗师与来访者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参与者。他们所进行的思考、感受及想象并不是个体的内心事件,而是通过参与而建立起来的过程。参与的媒介是语言。治疗师要对他本人的意见、价值观的后果承担责任,并且也要鼓励来访者这样做。在这样的治疗方案中,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把症状或问题看作是生活的社会形态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疾病或是个体的内部问题。这种“生活中的冲突”并不是发生在思想与情感之中,而是在不同的冲突性的社会情

李子勋---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完整版)

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 如何保护孩子所具有的天赋?” “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才华?”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最好的条件下学习,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并不总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而父母的付出也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李子勋老师的讲座里,阐述了天才具备哪些素质,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该注意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自然,如何引导孩子喜欢学习、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活动的最后,部分听众进行了现场提问和咨询。 “保护孩子的直觉,学习让他感到舒服他才会喜欢。”这是李子勋老师给家长们的建议。他甚至以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告诉家长们,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的事情,家长不应该替代孩子学习。 本次活动由东南早报和省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泉州分会主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协办。 央视心理专家:保护孩子天生的直觉 李子勋说,我们知道,有些孩子是天才。怎样判断一个孩子是天才呢,或者说天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在大自然中,我们看不到完美无缺的东西,所有的海岸线都是凹凸不平的,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在被教导之前,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是非常强大和多样化的。 那么,如何保持孩子这种天生的直觉呢?其实,每个刚生下的小孩都拥有这种感知能力,没有被语言化、逻辑化,他们是凭着直觉,主要通过嗅觉来感知环境,感知自然的。 美国有一个片子讲的是有关哺育婴儿的。孩子出生第17天后就一直啼哭,一个心理学家过来详细问了孩子的生活环境,但婴儿的妈妈坚持并没有改变婴儿的生活环境,吃的穿的都与之前一样。但心理学家察看一番后,一再坚持是妈妈改变了婴儿熟悉的环境。后来这位妈妈才想起给婴儿换了枕头,这说明婴儿有强烈的环境控制力。西方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接触自然,美国的妈妈尽量让孩子在自然中长大,而中国的妈妈坐月子期间,成天关在家里,害怕着凉。从加拿大回来的孩子,冬天都光着脚丫子到处跑。所以,应该让孩子尽早到大自然去感知,发展知觉能力。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精选 通过12天心理学的学习培训,我将会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我也会把三位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我好,你好,世界好。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当今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老师如果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时代远远的甩在后面。追求知识是老师们应该树立的新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一是较高的理论修养;二是广博的知识储备;三是良好的做人品质。现代老师应该牢固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终身学习的观念。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新东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的驾驭新时代的任务。良好的观察力是老师更好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重要条件。因此,我感觉老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不仅仅是观察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同时也包括观察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自知之明"离不开自我观察。良好的自我观察力能够是你及时的发现并抓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在工作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完善自己。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就要学习有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要注意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另外还要注意到,同事们和领导也在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以人为本,感情留人"。就是要跳出狭隘老师

的局限,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倾注心血、倾注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尊重领导和同事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健康,实现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和谐统一,做到个人和团体一起成长。,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大家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只有有了感情这个重要的基础,一个组织才能始终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在教学中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厚此薄彼,不搞亲亲疏疏,要倾注心血,热情待人,平等待人,善意待人,真正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为温暖的"大家庭"。 总之,学习心理学,不仅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在教学 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会尽我所能学好心理学这门功课,努力做到三赢。 每个人都渴望更清醒地了解自己,也渴望看清别人,我也不例外。在学心理之前我感觉心理学是一门神秘的学问,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也能够能够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但在学习心理学的这段时间以来我更加科学的认识到了心理学的含义,我被其中的奥妙吸引,它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并没有很多的虚幻的东西在里面。 在我看来,无论我们正在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我们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我们的心理活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心理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无时无刻,心理活动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从出

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

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 【作者简介】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西安710062;男,教授 【摘要题】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反映了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信息社会,从产业商品过渡到消费商品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以及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中心论”的批评以及加强对高级心理研究的建议是值得深思的。但对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对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因果决定论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只能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朝着文理结合、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地探索与前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心理学思潮 【正文】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心理学界似乎显得相对的平静和安宁,既没有唇枪舌剑的学派相争,也没有周期性的震荡和摧毁性的理论重构。心理学似乎不再是一种不具备范型的前科学,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也得到社会更为广泛的认同。但是,透过这些表面的平静和安宁,人们又会发现:心理学总是在否定之否定、批判与继承中开拓自己新的历程。6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借用计算机的理论和模拟的方法对新老行为主义提出挑战,把研究的重心转到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与此同时,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

析学派都提出尖锐的批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近10年来,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又在世界上慢慢地传播开来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它便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Postmodern Psychology)。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呢?本文就接触到的资料对此作一简单的评述。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由 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因为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表示现代化的后期或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有人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了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是在60年代中叶建筑学中使用的。后来,艺术、文学、社会学领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70年代,法国的某些哲学家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也可以说是近10年来各种哲学思潮、艺术观点、建筑风格、社会心态的汇集。例如劳塔得从知识结构的变迁方面阐述了后现代知识结构的特征。弗克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后现代时期知识的商品化与权力的联结形式。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代表某种时代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与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线型二分化认识论的置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估价。无论是从艺术观、文化历史观还是从哲学思想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从产业型向消费型过渡时期,人们面对现实与理想、信念与行为的矛盾。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既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又

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讲“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上) 后现代心理治疗 后现代主义特征: 反对主客二分,主体性,普遍性,同一性,本质论,等级体系。 强调差异性与个别性,多元多样性,非中心化,零散化,机遇,混沌,不确定性,流动与生成。 感觉到的自我只是自我的一部份,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自我认同。 真实也只存在于话语,解释,言谈,思考,写作和传播中。 后现代的文化: 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形式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快餐化,边玩边学。 通过各种炫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构建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象,满足感官刺激。 后现代的思维: 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表达、不可设定的流动思维。 把以当下存在为中心的本体论变为言语中心论的语言学。 把理性的纵向“树状结构”的;思维变为横向“根状茎”思维方式,追求似是而丰满。 根状茎方法将信息分散到非中心化的系统中,将语言分散到多重符号维度中。 根状茎结构的思维方式,它是动态的、异质的、非二元对立的。 根状茎意味着开放而不朝多个方面而非朝一个方向流动;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没有主次,永远处在变化之中。 后现代生活观: 追求生活舒适和享受,体验即生命 追求爽、酷的感觉和个人独特感 寻求刺激以保持生动的感官印象 接受非现实与无意义感,体验虚无主义,人际关系中顺其自然,能屈能伸。 后现代体现东方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中讲究平衡,平衡是最高的善。 太级:顺其自然,太极推手,借力打力。 阴阳鱼:正反并存,相对存在,你中有我,阴阳互补循环。 道家:事由心生,心静而事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 禅学:顿悟,空与无。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它包含着许多具体形式的心理学理论,如社会建构论或社会建构心理学、叙事心理学、解构心理学、多元文化论、焦点治疗,问题解决疗法、后现代女性。。。 用“精神分裂分析”取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裂分析则把永不停歇的流动看作欲望自身唯一的客观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是正常世界的疯人,而是疯狂世界的正常人。它是个体逃脱现实原则,逃脱压抑性的自我和超我的各种限制,逃脱奥狄普斯情绪的过程。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篇一《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

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而况仪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它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科学,更加是人类为了认识、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感情、动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有人说,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而言,社会心理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虽然属个体的主观精神活动,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因素。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人是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1)

2004年6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2004 第20卷第2期 Journal of Nanton g T eachers C olle g e (S ocial S ciences Edition ) V ol 120,N o .2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后现代心理学家反对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后 现代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它认为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后现代女性心理学都是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女性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4)02-0121-05 [收稿日期]2004-03-22 [作者简介]叶浩生(1955-),男,江苏徐州人,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 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则项目[DBA010161]。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哲学 和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了心理学家,其直接的结果是80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从后现代的立场出发,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充满着对立和矛盾,但是它们都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即都是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这个“实体”客观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认识。心理学的知识是以这个实体为基础的。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其基本主张是: 第一,反基础主义。现代主义站在两分法的立场上,认为存在着作为理性的主体和被主体理性认识、描绘、反映或表征的客体或实在。这些客体或实在是自明的,不需要加以证明。知识是以这种实在作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是这些实在的精确描绘。心理学的知识同样如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学的知识是对作为“心灵”、“精神”等实在的精确反映。依照心理学中的基础主义观点,心理现象的分类是以心理的实在作为基础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人格等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成为我们对心理现象分类的根据和理由。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 构论看来,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而社会建构的结果,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词的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因而我们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客观理解。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 致意见。”[1] 因此,心理学的概念,诸如态度、情绪、记忆、 思维、人格和个性等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它们只不过是心理学话语的建构物,并文化地、历史地存在着,随时间、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反本质主义。依照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学中的本质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1)经典本质主义。经典本质主义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恒定不变的本质。记忆和思维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经验实证方法是达到这一内在本质的有 效途径。(2)现代本质主义。现代本质主义认为在千变万 化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自然的、普遍的本质。在心理学中,这种本质主义表现为生物决定论,认为行为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是由生物驱力决定的。(3)文化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对人的成长过程的影响,但它并不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会“内化”为人的“本质特点”。心理学中的文化本质主义认为文化通过儿童的社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

考研教育学要点: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凯程考研保录班,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考研教育学要点: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教育学考试内容涉及到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知识点不仅多而且零碎,复习起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划分重点和非重点考查内容,根据重要性的不同区别对待。教育学原理这一科目是考试考查的重点,考研党在复习的时候不仅要做到理解,更要识记,在考试中灵活地回答相应的选择题和论述题。下面就来学习一下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相关内容。 反对课程编制的“目的——手段”范式 后现代主义发轫于文化、建筑、艺术等领域,自利奥塔《后现代主义下的知识状况》一文发表后,后现代的思想逐渐渗入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并对心理与教育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课程设计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范本,而目标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目的——手段”模式。泰勒在《教学设计的原理》一书中指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原理:一是了解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经验,二是教室如何组织这些经验,三是这些经验如何传授给学生,四是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来检查这些经验是否有效传授给了学生。泰勒的目标模式被作为课程编制的“主导范式”对课程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主张的课程体系范式的封闭性而收到了批评。真正从根基上对其进行批评的是后现代主义关于课程设计的主张。多尔针对泰勒目标模式的四个基本原理提出关联性、循环性、严密性和丰富性。 反对封闭式、提倡开放式的课程编制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课程编制不仅仅是教育学专家的专利,也不是行政部门的特权,而是由实施课程的主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样的课程模式是开放式的,随着教育活动双主题的互动交往过程而不断展开、调整,不断发现、探索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不断“生成”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目标是师生一起建立的,课程目标应该随着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而改变,因而课程目标具有动态特性。 反对片面、狭隘地理解“课程” 后现代主义者指出影响学生发展的不仅是学校,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赖以生长的各种环境,包括家庭和社区。后现代课程论专家舒伯特指出课程不是单数,而是复数,意在指明课程不仅是学校之中的教育活动与内容安排,而且包含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小环境,如社区也可能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方案支持计划。 对于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的复习,最重要的是要有整体框架,把重点都标注出来,然后逐一解析,并反复强化巩固。这样不仅可以对知识点形成联系贯穿,而且对考生加深记忆,简单化复习有很大的帮助。考研人,拿出你的决心和毅力吧,去拼一个青春无悔!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 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 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

法来看待问题。 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 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 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 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知识的定义学习心得,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后现代主义”应该是和“现代主义”对应的,而且应该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当然,这里的“后”有“之后”的意思,没有“现代主义”也就不会有“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然而,这里“后”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就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很多思想其实是针对现代主义来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为了创立一个理论,为了创立一个主义而出现的,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弊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有关专家考证,“后现代主义”一次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 如同很多的哲学、心理学范畴的名词一样,后现代主义推广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后现代主义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理解:文学艺术上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因为我们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虽然这句本身就是要被后现代主义所怀疑

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前者包括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新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奎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这种后现代主义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拒斥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就像尼采所说的“存在的只是解释”完全否认了客观的存在。后者主要是大卫·格里芬的思想,他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关爱世界,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哈桑把后现代主义概括为如下特征:不确定性,它包括多元论、反叛、随机性、分化、模糊和破裂;破碎性,包括对总体性的不信任;反正统性,对权威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非我性,抛弃将主体等同于实体的传统;内在性,反对超验性,强调心

后现代主义思潮人本心理学

v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2 作者:车文博【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人际沟通 【正文】 1 后现代思潮的实质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1.1 后现代主义经历的4个衍化阶段 (1)1934~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的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的阶段;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精英意识彻底决裂并呈现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阶段;

(3)1972~1976年是正式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阶段; (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阶段[1]。 后现代主义已远超出文学艺术领域,而深深渗入到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XX、法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2.3]。其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哈贝马斯(Jurqen Habermas,1929~)、拉康(Jacques Lacan,1901~)、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库恩(Thomas Samual Kuhn,1922~)、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3~)等。 1.2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

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2

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关键词:后现代多尔课程理念课程标准 一、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理论基础 (一)多尔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 1、对前现代主义课程体系的批判。多尔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物质世界中决定论盛行——笛卡尔方法论中的确定性以及牛顿稳定的世界观,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的关系法则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用于进行预测和控制。这种观点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课程领域也呈现出一种封闭的、线性的、统一的、可预测的、决定论的倾向。 2、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去,作为学校核心的课程也转向进行“科学管理”。此时的教育专家开始热衷于对课程模式的设计,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属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的课程模式。多尔认为泰勒的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因为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主要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因此多尔主要从课程目标与学习经验的脱节入手来批判泰勒的现代课程观(具体内容在下文将有更清楚地交代)。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基石 在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之后,多尔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为后现代描绘了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

蓝图,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

——转变性课程观。这种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以4R为标准,以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性的权威教育,从而达到了对具有工具理性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1、过程理论。过程理论包括杜威的过程理论和怀特海的有机过程理论。杜威的过程理论认为“经验首先是一种经历的过程,一种经受某种事情的过程……,经验具有能动性和连续性;人类的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反思性思维是转变性课程得以形成的工具。就课程而言,课程的作用不在于预定的经验而在于转变已有的经验。怀特海则是从内在联系的角度,以有机论为基础,提出了过程的首要性。怀特海有机论强调的一个重要方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相互联系。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运动和变化的,是形成性的、过程性的。他的富有创见的关系观和过程观为我们如何转变课程理论找到一种“感觉”。受这两种理论的启发,多尔认为教育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目标、课程应是整体的协调统一的,而不是片面的零散的;也不是静止的,预先确定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反思可以实现课程的转变。“……目标和目的,那些指引我们如此众多课程行为的课程灯塔,是不会自然而然就出现的,它们是作为文化存在在历史时刻作出的个人决策。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存在及其时刻以便创造课程。” 2、皮亚杰的生物学观点。人类的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的。开放系统的重要特征是不仅系统本身与外在环境不断发生相互作用,而且系统内部也相互作用产生充满神秘魅力的自组织。多尔将这种思想隐喻到课程中后,认为课程学家应该注意:课程要有体现复杂本质的丰富性;课程要超越封闭的框架走向开放;课程要有利于学习者的自组织学习和有将之深化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