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欧元-6

了解欧元-6
了解欧元-6

再见,欧元!

半心半意英国佬若即若离看欧元

一波三折的"恋爱史"

英联邦之主,昔日黄花

1999年以后,欧元将逐步取代欧盟各成员国的本币成为唯一流通货币。不管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这一举动无疑是国际货币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里程碑。欧盟十五国对是否首批加入货币一体化的态度不一,有的热心之极,如德国法国;而有的表现冷淡,如英国与丹麦。特别是英国作为欧盟大国,继1979年选择不参加欧洲汇率机制后,现在又决定站在欧洲货币联盟之外。这难道只是一种巧合?或是英国对欧洲大陆国家抱有成见?抑或又是欧洲货币联盟自身存在难以调合的矛盾?这又将对英国经济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什么影响?且见本文为您分解。

半个"欧洲人"

德意志银行1995年年报中有这样一句话:"鉴于货币联盟代表了一种长期的迈向一体化的义务,而这又将对国家主权构成威胁,所以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必须继续努力步入政治联盟。"依据此话,我们可以认为货币一体化的实质是要借货币之手完成欧洲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形成统一的"欧洲联邦"。因此,要分析英国目前对单一货币的态度,先允许我为您讲一讲近几十年来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史。

二战后初期,德法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时,当时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正准备引入国家福利制度,不愿受到所谓超国家组织的控制。随着之后欧共体的成功,英国被迫做出反应,赶鸭子上架般的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之对抗。然而,一方面由于"欧自联"实力较弱,另一方面是欧共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此时的保守党政府意识到与其同欧共体对抗,不如加入进去来个一箭双雕,即可获得经济利益,又可通过参与其中改变其发展方向 (指改变早期欧共体的超国家集团发展方向) 使之符合英国的利益。从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国国内的亲欧势力占了上风。经过漫长的十二年、三次申请,英国在1973年1月终于成为欧共体一员。

1975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接替希思担任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竞选获胜出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前期,英国政府的对欧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这不仅表现在通过预算摊款问题英国向欧共体灌输了其自由市场经济原则,而且还表现在撒切尔夫人对统一市场的积极推动上。其中预算摊款问题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与欧共体矛盾最深的焦点。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工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对英国来讲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又由于英国不是农产品出口国,它就得不到共同体预算中的农业补贴,相反,每年英国还要负担一笔庞大的"摊款"。据统计,1979年英国向欧共体递交的"会费"高达8亿英镑,并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所以,英国成为实际上的共同体预算净摊国。这对1980-1982年GNP平均年增长仅为-0.57%(为同期西方七国中衰退最严重的国家)的英国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撒切尔夫人此时拿这个问题向欧共体开刀,与其说是要为英国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倒不如说是要欧共体根据她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进行调整。撒切尔夫人之所以强烈批评共同农业政策,就是认为这种过度规则的经济行为是以牺牲市场自由运作为代价的。1984年,

预算摊款问题的解决使人们看到了英国在对欧共体政策上影响力之深。之后,撒切尔政府致力于建立欧洲内部大市场。1986年"统一欧洲法令"的签署可以视为英国的一大胜利,这是因为法令的主要部分--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区域,在此区域内保证商品、人员、服务、资金自由流通和往来"是符合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

而1988年9月欧共体执委会主席德洛尔在英国工党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欧洲社会宪章的讲话成为英政府对欧政策的转折点。该宪章的条款使欧共体的性质从政府间合作为主的一体化组织向"欧洲联邦主义"发展,自然激起了英国人的反感。这使得撒切尔夫人执政后期由于总的经济原则的分歧而对欧共体持怀疑甚至是反对态度。但这不仅未能阻止欧共体一体化的顺利进展,反而扩大了保守党内部的分裂,最终导致撒切尔夫人于1990年11月被迫辞职下台,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继任者梅杰先生不愧有一副温文尔雅的外表,在其执政初期采取了比撒切尔夫人温和的对欧实用主义政策。他就职后立即参加了政府间会议并在1991年12月签署了著名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然而当梅杰寻求英国议会批准《马约》时,反对党工党和保守党及其保守党党内掀起了一场有关欧洲问题的激烈争论。保守党内的疑欧派强烈抨击梅杰的欧洲政策,《马约》终于成为引发保守党分裂的最主要的导火索。

1992年9月的欧洲金融风暴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在英国公众中带来普遍的疑欧倾向,认为英国在遇到困难之际未能得到欧共体的支持与帮助,这不能不视为对血统高贵的英国绅士的一种羞辱。在疑欧势力的强大裹挟下,梅杰的对欧政策已从最初的实用主义立场转向疑欧立场,并导致此后英国与欧盟越来越缺乏合作意愿。

1994年9月,梅杰在荷兰的雷登大学发表演讲阐述其对欧政策,强烈攻击"欧洲联邦主义"的观点。指出欧盟是民族国家的联盟,民族国家必须合作,但合作要按照本国的利益和本国可以接纳的速度。进入1995年后,统一货币成为英国关于欧洲问题辩论的核心,也是造成保守党内部分裂最重要的原因。为了在党内疑欧派与亲欧派斗争中取得平衡,梅杰在1996年初的内阁会议上确定了对欧洲统一货币的"等待和观看"政策,即不对是否加入统一货币做出决策,保持对加入选择的开放态度。由于保守党内四分五裂,在1997年5月的大选中,在野十八栽的工党以压倒多数击败保守党上台执政。

与保守党从亲欧到反欧态度转变相反,工党近年来经历了一个由反欧向亲欧的政策演变。这主要是由于欧共体自德洛尔以来制定的社会宪章等规章法律不断介入社会环境、工业政策等领域,欧共体演进为能促进改善社会和环境标准的组织,这些与工党的思想原则完全一致。工党领袖布莱尔入住唐宁街10号后,新政府果然对欧盟建设持积极态度并于1997年6月签署了正式纳入《社会宪章》的《阿姆斯特丹条约》。但是,在欧洲一体化最具实质意义的货币一体化问题上,布莱尔还是谨慎地坚持其前任的强硬作风,并表示对欧元仍将坚持"等待和观看"的政策。1997年10月27日,财政大臣布朗在下议院表示由于如期达到《马约》规定的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标准不符合英国的国情,英国在2002年本届议会期间不会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可以说,工党政府在对欧政策上本质仍是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这与前几届政府并无二致。

通过以上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回顾,我们发现,不论是保守党执政还是工党执政,英国对国家主权的重视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贯穿着对欧政策的始终。特别是在对待货币一体化的问题上,英国人认为单一货币将导致国家主权的极大削弱。虽然欧元的流通将减少各种交易费用、汇率转换损失及风险,但是与国家主权相比,这些益处是可以忽略的。问题是,单一货币的实行为什么会给英国的国家主权带来危害?且听我慢慢道来。

英国佬的托辞

原来,英国佬始终念念不忘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曾几何时,"米字旗飘荡四方",而如今,却要让他们把女王陛下的头像换成什么"一C加两杠",就连"大苯钟"最多也只能印在票面的背后,这怎么能让那些趾高气扬的不列颠人消受得了。

凯恩斯主义认为央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萧条时,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促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进而促进经济的复苏;在经济高涨产生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因此上升,抑制投资需求,通胀压力得到缓解。

发行欧元后,各成员国将接受由设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ECB)所制定的统一利率,也就是说,各国的货币自主权将完全丧失。利率历来被视为控制通货膨胀的工具,《马约》中规定ECB的首要任务就是抑制通胀,而且欧元的支持者们列举出德意志银行在控制德国的通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例子来说明ECB对完成这个目标完全有把握。

没错,我们完全相信由一群金融老手组成的ECB对通货膨胀的驾驭能力,但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经济周期往往是不一致的。它们的不同至少可以从两者的利率差异上看出来。

目前英国的官方利率是7%,而德法两国仅为3.3%。欧洲大陆的经济正在复苏,它们正巴不得低利率的时间维持得长久一些。根据英国财政部预测,这种周期差异有望在1999年缩小,但不可能消失。与此同时,德法两国积蓄着大量的生产潜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它们将会取得比英国更快的经济增长。这可以从市场对英德两国的短期利率预期中看出。我们发现,在未来两年内,英国的短期利率预期比德国偏高,由于德国的利率被近似的视为欧元启动后的利率,所以有观点认为如果英国急匆匆的赶在第一批加入欧洲货币联盟,那么偏低的利率将对英国的物价稳定产生威胁。这很有可能导致英国经济的动荡。经济周期差异所造成的恶果是1992年在欧洲汇率机制下德国不顾其它国家的反对坚持实行高利率政策(在此水平上德国的通胀恰能得到抑制),从而引起欧洲其它国家的资本大量外逃,最终迫使英镑和里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因此,ECB利用货币政策来控制住通货膨胀与刺激经济复苏这两者对英国来讲,难以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最佳的方案是,让英格兰银行独立的决定本国的利率。

还有,英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存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这是英国公民和企业对欧洲货币联盟产生敬而远之心理的"罪魁祸首"。就公民个人来讲,全英个人抵押债务总额占其GDP的57%,相比之下,全欧盟这项指标的平均数仅为33%。由此可见,英国公民身上的大山--"欠债"总额远比欧盟其他国家的居民沉重。企业的情况又怎样呢?与它们的欧盟同伴相比,英国大公司更依赖于集资(Equity Finance),小公司则偏爱浮动利率贷款。很明显,利率波动对英国比对欧盟其它国家的影响更大。所以,可以推测英国公民与企业一心希望利率一天天下跌,他们也可以从债务"苦海"中"余生"。但实际情况就象大西洋中的冰山一样,欧洲中央银行已决定把控制物价,保持价格稳定作为头等任务。看来,未来的欧元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高利率的局面,这不能不让英国人捏一把冷汗。

还有,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后,英国的汇率调节机制将失去作用。假设欧洲大陆对英国的出口商品需求减少,在现行的英镑浮动汇率机制下,让英镑贬值,对别国来讲,英国的出口商品就会比较便宜,以此来刺激出口带动经济。在欧洲货币联盟中,与别国一样,英国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因此不存在汇率调节机制。出口下降必将导致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出现失业和工资下降的现象。由于相对于浮动汇率来讲,价格与工资具有"粘性",因此这种调节过程会比较痛苦。事实是,1992年9月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后,英镑贬值及利率下降刺激了英国经济的复苏,使其在欧盟各国中最早走出衰退。1993年与1994年英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2%与3.8%,1994年英国的通胀率为2.5%,失业率为9.5%,均低于欧盟平均水平,而且失业率进一步下降。

执行《马约》的趋同标准将导致通货紧缩,并使英国失去部分财政政策的自主权。《马约》

规定严格的"入围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其积极意义。比如,将限制那些认为会获得欧盟庇护的国家无限制举债以及避免成员国公民大量迁往低税率的国家。可以这样说,这些标准将极大的使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受到限制,从而形成相对统一的"欧洲财政政策"。

但对英国来讲,"趋同标准"可能意味着一场灾难。首先,紧缩财政将导致大规模的失业。据最近的统计,若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政府将削减公共开支近420亿英镑,由此造成的购买力下降会引起生活水准的恶化。若欧盟12国(在1995年扩大之前)都在1999年达到趋同标准,整个联盟会增加1000万的失业人口。而截止至1996年11月,欧盟失业人数已达到1820万。在以往,政府可以用货币政策缓解失业压力:使本币贬值刺激出口增长,改善经济状况扩大就业;或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国内投资增长,减少失业。但是,随着货币政策自主权的上交,解决如此严重的失业状况的方法看来只能有三个:一是国内工资调节;二是区域间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转移;三是由欧盟统筹安排转移支付。

国内工资调节

依据古典工资理论,就业人数与实际工资水平成反比。因此,通过降低实际工资可以减少企业的边际成本,增加对劳动力的雇佣。这个理论隐含的重要前提是:工资机制是灵活易变的。过去,英国经济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高失业率与实际工资刚性并存,而这又在失业率下降时加速了工资膨胀,据统计,英国国内的工资- 失业弹性仅为-0.15。与其相比,其它一些国家在控制失业率和限制工资增长速度方面比英国成绩卓著。所以,英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取得成功的迈向单一货币联盟的通行证。

区域间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转移

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欧盟内部产品市场实现了自由流动,不过作为一个成功的货币联盟,一个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是必需的。虽然成员国之间已完成了较高程度的融合,但各个国家仍然会受到来自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随着各国货币政策自主权的上交,汇率政策的消失,要素产品市场将承担更加沉重的压力。而且,英国是否能真正的与欧元区国家实现融合尚存在疑问。因此,劳动力市场对英国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较高的劳动力流动性可以保证人们适时的找到工作。与美国相比,英国与欧盟别国的劳动力流动并不高。据英环境、交通部的调查显示,劳动力流动与住房拥有率有密切的联系。的确,不论怎样看,住房条件是制约人口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英国,个人拥有住房率比较高,近年来,波动的房价也火上加油,烧退了一批有志迁徙的公民的决心。据统计,1992年英国国内人口流动比例仅为0.5%。从各个国家之间来看,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障碍以及各国国内工会势力的强大,国家间的人口流动亦很难有很大提高。因此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英国失业者是否会自觉的流往欧洲大陆是值得怀疑的。

欧盟统筹安排转移支付

当一国经济萧条时,向该国投放一定量的货币会刺激经济的复苏。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消除一体化后地区间经济差异的有效手段。但是,他们忽略了受援国很可能会就此愈发依赖拨款而不是进行主动的建设。而且,为了保证这笔转移支付所需的金额将是1992年欧盟财政预算的10倍,这又会不可避免的使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更加统一化。英国对此是特别敏感的。

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各种福利费用也日益庞大。在英国,政府早就推行了"私人援助计划"来应付迅速攀升的福利支出。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其他国家,包括欧洲货币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德国与法国到目前为止也仅仅依靠税收。若英国加入货币一体化,随着财政政策自主权的实际丧失,英国的纳税人将替德法等国负担高昂的福利费用。

而且,由于保守党多年来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造成自由市场主义在英国比在其它欧盟国家更盛,所以国家财富与就业机会大多来自于私人企业主的动力和风险偏好行为。近年来英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欧盟平均水平,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趋同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提高税率的话(很有可能是这样),无疑是扼杀私人企业主的动力。目前,税收收入占英国GDP的34%,这一比例在欧洲是最低的。加入单一货币体系将使英国难以保持欧洲低税收国家的地位。

事实上,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适度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该理论认为区域性单一货币的实施会推动成员国的生活水平,前提是这些国家有相似的经济结构和贸易模式;然而,当成员国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较大时,单一货币的推行反而有害。事实上,英国在以下六个方面与欧盟其他国家存在着差异:1.英国有更多的高技术出口;2.英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比较大;3.英国海外投资收入大大高于其制成品的出口,而且英国海外投资收入的80%来自欧盟之外的国家;4.相对较小的农业部门和较大的石油天然气部门;5.英镑在外汇市场上更多的与美元相联系而非与其他欧盟成员国货币挂钩,因此英国的经济周期更多时侯与美国同步,而不是与其他欧洲国家同步;6.英国有规模庞大的金融产业,并且与纽约、东京的关系较与法兰克福和巴黎紧密得多。以上六点说明欧洲货币联盟并不会给英国带来多少好处,相反,若英国匆匆的加入,一体化统一政策的推行可能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我是英联邦之主,怕谁?

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站在欧洲货币联盟之外会给英国经济带来何种影响。从近期来看,这并不会对英国经济构成威胁。让我们先来看看英伦三岛的贸易情况。

欧元启动后,假如一开始就显露疲软之态,人们对其信心就会大打折扣,必然影响欧元在未来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储备以及国际贸易结算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可以预见ECB会采取措施保证欧元的坚挺。由此可见,欧元国家可能不会对英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带来威胁;再者说,英国一直对欧洲大陆国家保持贸易逆差,也就是说,英国从欧洲大陆国家的购买多于销售,从这点上看,欧元的发行并不会削弱其成员国同英国的贸易联系。而且英国的国际贸易依赖的是增长速度比欧盟快的多的全球市场。比如,自1987年以来,英国往远东地区的出口增长是出口向欧盟的2倍,而近10年来欧盟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却下跌了25%。

再来谈谈投资情况,英国游离于欧洲货币联盟之外将使投资者把原先投往英国的资金转向欧洲大陆。这个可能性并不大。80年代英国尚未加入欧洲汇率机制时,它就是全欧洲接受投资最多的国家;1992年英国选择不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后,当年仍吸引了76亿英镑的直接投资(其中43.6%来自欧盟国家),这说明除了汇率的稳定之外,另有原因促使外资流向英国。这些原因包括充足的熟练工人,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的汇率,没有语言障碍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等。所有这些条件并不会随着英国不加入欧洲货币联盟而改变。

伦敦城与纽约、东京并称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业为英国创造了15万个就业机会,并且每年产生100亿至150亿美元的无形出口。许多人认为英国不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话,伦敦将受到极大影响,并可能将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位于法兰克福与巴黎,因为未来欧元的交易将集中于单一货币区域中。但是,诸多因素导致法兰克福或巴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无法同伦敦匹敌。这些因素包括:适于证券、货币交易的高流动性大市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相对温和的税收制度;国际上对优质金融服务的需求;熟练的市场专业人员,并配备有一整套诸如会计、电讯、IT和法律服务;全球通用的英语优势以及比较自

由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以上几点几乎不受单一货币推出的影响,伦敦能够长久的享受着这些好处。依据国际清算银行1996年的统计资料,把所有的交易货币计算在内,伦敦城的业务量是纽约的2倍,东京的3倍多,相当于其余欧盟14国金融市场业务量总和的40%。乐观的说,以上这些因素会加强伦敦城的地位。

在分析成立欧洲货币联盟给伦敦带来的影响时,必须明确伦敦不仅是世界金融中心,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欧洲金融中心。欧元启动立即产生的影响是伦敦失去了原先各成员国货币的交易业务,但这可以被日益增长的欧元交易业务弥补,伦敦依然是欧元业务的中心,就象现在法朗交易集中于伦敦一样。同时,美元、日元与欧元相互买卖的增加也能弥补一部分失去的业务。来自货币联盟的潜在威胁有三:一是在政府债券领域中。可以设想,当局会想方设法将此项业务集中于一体化区域内部,但是在国际金融日益深化的今天,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得采取严格有效的控制外汇措施,这个代价显然是巨大的。实际的情况是,马克与德国债券的交易已呈现向伦敦回流的明显趋势。二是英国银行可能无法以与欧元区银行相等的条件进入即将推出的欧元支付系统"TARGET"。不过,其它的支付途径同样也是可行的,但其中有一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以损失效率为代价。三是欧元区的国家可能会钻现存单一市场法规的漏洞,阻碍英国进入欧元市场。特别是欧盟《投资服务条例》中包含有"采取一切手段来稳定欧洲货币联盟"的条款。

然而,也有足够的法律依据表明如此采用单一市场法律是很困难的,并且欧盟委员会也会采取措施防止任何滥用单一市场的行径发生。只要伦敦还保持着相对有利的条件,那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将是不可动摇的。此外,暂时不加入货币联盟还能使伦敦避免遭受为支持欧元而实行的严格的汇率与利率政策的冲击。

好处不拿白不拿

英国作为西方政治经济大国之一,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内的欧盟政要们极其希望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并许诺将在欧洲中央银行执委会中为英国保留一个席位。毕竟,缺少了英国的欧洲货币联盟乃至将来的欧洲政治联盟都是不完整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英国的缺席对欧洲货币联盟是一个损失。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欧洲大陆的政客们毕竟不是傻瓜,他们肯定不会用一个千疮百孔的货币联盟来当作与美国对抗的武器。

欧洲货币联盟在剥夺各国部分主权的同时,也为它们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单一货币区的诞生必然会使币值的波动趋于平稳,汇率取消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单这两项就将极大的推动欧洲投资与贸易增长。而且,如果欧洲货币联盟促进了产品市场竞争与要素的流动的话,将有力的改善欧盟就业状况,特别是减少结构性失业的人数。可以预测,即使英国不加入货币联盟,它也能够享受到以上的这些好处。

精明的英国佬很清楚,要获得收益最大化的条件莫过于身处欧元区之中,他们当然不会让别国独享这么馋人的肥肉。但在吃肉之前,他们还需掂掂自己的份量,免得"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各位看官,话说到此,相信大家也和我们一样明白了,大英帝国想要从欧洲货币联盟中分到一杯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她的经济周期已和欧盟其它国家的相似了,再者是她的经济对任何外来的冲击有足够的对抗能力。英国政府已经采取各种稳定经济措施。比如允许英格兰银行可以独立的决定利率水平;颁布严格的财政法规;通过商业咨询集团(Business Advisory Group)来使英国的商业部门更好的为单一货币作准备;制定了一系列从就业到福利的规划,以提高英国工人的技术与竞争力。不难看出,英国政府正力图改变其一贯与欧洲大陆国家"唱反调"的形象,为在未来加入一个成功的欧洲货币联盟作准备。

9 别了,山姆大叔

星条旗耀武扬威欧罗巴无可奈何

舒曼部长绘蓝图,西欧成一家

孩子长大,总要离家

大树底下好乘凉

按照杜鲁门主义,为了实现对苏联的遏制,美国竭力从经济、政治到军事方面将西欧置于自己的全面控制之下。而战后初期的西欧国家出于克服经济、政治危机的需要和对苏联的恐惧,也指望得到美国的支持和帮助。这种相互需求奠定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联盟的基础。

欧洲的困境

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十分险恶。首先,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欧罗巴大地满目疮痍,工业凋敝,农业欠收,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就整个西欧而言,1949年的工业产量仅达到1937年的70%,1947年达到80%,45-46年度的农业产量仅达到战前的63%,下一年度也只达到75%。其中德法两国的情况尤为严重。其次,战争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战争期间,西欧仅存的一些工业都被纳入了战争轨道。要使这种战时经济体制重新恢复为和平时期的经济体制,需要大量资金及技术力量。然而,由于战争的消耗,西欧国家当时黄金和外汇储备枯竭,资金拮据,并且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奇缺。第三,战争还使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丧失了部分或全部殖民地,它们无法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样,以立即加紧掠夺殖民地的方式来填补战争亏空,恢复和发展经济。第四,1946年底,西欧又遇上了百年罕见的严寒。燃料和粮食严重匮乏,人民饥寒交迫。1947年初,英国宣布削减煤的配给,并公开承认,"不列颠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三十年代大危机的情景,再次在人们记忆中被唤起。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有增无减,社会动荡不安。

面临着这种状况,西欧国家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援助和保护。就连早在战争期间就谋求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三种力量"的英法也不例外。连戴高乐都说"恐怕没有比美国的帮助是更需要和有益的了。"野心勃勃的美国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种形势。

马歇尔计划

二战结束后,美国立即终止了租借法案和"善后救济"这两种形式的援助,同英法等国签订了双边贷款协定,以便美国的资本和商品能大量输往英国和西欧大陆。但由于西欧各国面临的经济困难极为严重,仅靠这些贷款仍无法达到美国的目的。因而,自1946年初,美国便考虑进一步利用美援调整欧洲经济结构,改善欧洲经济状况,从而最终为过剩的美国生产能力找到可靠市场,保持美国的经济繁荣。到了该年秋天,由于担心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

美苏关系的恶化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更是为美国确定复兴西欧的方针提供了新的动力。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利用在哈佛大学接受名誉学位之机,以笼统的语言公开提出了美国的援欧计划。为此,它习惯被称作"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在演说中强调,欧洲已是一片废墟,"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严重恶化",并对美国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唯一的补救办法是美国给予援助。但是,这种援助不是建

立在零星付给的基础上,它不应该是暂时的镇痛剂而应当是根治疾病的"猛药"。为此,马歇尔要求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首先制订一份复兴欧洲经济的计划,美国则据此计划决定可能提供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特定的条件下为加强西欧,遏制苏联而采取的策略。首先,马歇尔计划的输血打气,推动了西欧的经济恢复。从1948年起,西欧各国先后渡过了战后最困难的时期,分别进入了经济恢复阶段。西欧国家,特别是西德经济状况的改善,无疑增加了美国在欧洲遏制苏联的能力。其次,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国家之间的合作,为美国进一步在西欧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创造了条件。第三,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以适量美元进一步打开了西欧市场的大门,迫使西欧国家及其殖民地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向美国商品和资本开放。总之,马歇尔计划的实行,使美国有了一个更加稳定的势力范围。但是,也应看到,这一势力范围内部逐渐凝聚了一股反对美国控制的力量。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通过支持西欧的联合运动积极策划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组织。经过反复考虑,杜鲁门政府确定由北大西洋西岸的美国、加拿大和东岸的西欧国家缔结一项区域性集体防务协定。1949年4月4日,有关12国的外长在华盛顿举行了《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起生效,实际是无限期的。9月17日签约的各国外长在华盛顿举行会议,正式设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有关机构。北大西洋公约和北约组织奠定了战后美欧关系的基础。一方面,美国和西欧国家相互依赖,长期合作;另一方面,北约组织内部又始终贯穿着它们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以及有关权利和义务的争执。

舒曼计划

法国在对战后德国的态度方面存在一种困境。固然担心苏联的扩张,也担心德国威胁的复活。然而,在冷战不断激化的形势下,简单地排斥和削弱西德的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唯一可行的途径是建立一种新体制。它既能使德国成为一个平等伙伴,为西欧的复兴和防务作出贡献;又不会使德国成为法国的新威胁;而且还有助于促进西欧的一体化。

法国外交部长舒曼于1950年9月公布了舒曼计划,倡议"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该计划声称,这一计划的实现,"将保证欧洲联邦共同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改变这个地区长期从事武器制造从而使它自己"不断成为牺牲品"的命运,"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在发布后的第二天,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声明说,这正是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美国对此表示"同意和赞赏"。西德总理阿登纳也对此计划表示"由衷的赞同",意、荷、比、卢等国同样对舒曼计划表示了欢迎,英国则反应冷谈。6月20日,法国、西德、意大利和三个低地国家在巴黎就舒曼计划的实现展开了谈判,英国仅派观察员参加,美国则在幕后大力促成。1951年4月18日,六国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根据它的规定,联营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行干预。为此,联营将设立超国家的机构--高级机构,并设立共同议会、部长特别理事会和法院。这就是欧共体的雏形。

巴黎协定

1995年5月5日巴黎协定生效。在这一天,对西德的占领状态宣告结束。巴黎协定的签署,使西德不仅取得了独立国家的地位,而且加入了西欧联盟和北约组织,从而在西方世界重新取得了自己的平等资格。使美国武装西德的计划得以完成,从而进一步发展了美国在大西洋

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美国与苏联平衡的力量。使英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同时与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德意结盟。从而表明,英国虽然念念不忘其殖民帝国的历史,但此时在西欧承担一定的军事义务并与西欧国家联合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巴黎协定使法德这两个世敌首次处于同一军事联盟之中,这不仅有助于它们之间的矛盾的进一步缓和,推动了它们的进一步接近,而且促进了西欧的一体化运动。

长大了总想分家

经济天平的倾斜

二战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英法两战胜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其世界经济、政治地位急剧下降。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沦为战败国,其国土被盟军占领,殖民地、国外市场、海外投资丧失殆尽。只有美国大发战争财,在战后初期形成绝对优势。194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54.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领域内的"巨无霸"。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双挂钩"使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充当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和国际支付手段的特权,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美国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操纵国际金融,确立并巩固其经济霸主地位。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源地的美国,在新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凭借在科技领域的优势,美国得以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维持其霸权地位。

7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美国经济实力及发展趋势相对削弱,其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西欧、日本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经济实力急剧下降。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从60年代的4.3%下降到70年代的2.9%。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比重在1970年也下降到仅占37.8%。西欧于1958年建立欧共体后,实力大增。1979年西欧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在金融领域,美国黄金外汇储备不断下降,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1950-1977年,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从228亿美元降为194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的比重从48.5%下跌为6.1%;同期西欧的这一比重从1.2%上升为7.4%,超过了当时的美国。到了70年代,由于美国财政赤字庞大,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引起美元的信用危机。1972年和73年,尼克松政府两次宣布美元贬值。此后,各国货币纷纷与美元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与此同时,日元开始国际化,英磅区、法郎区、西德马克区纷纷出现。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币开始建立,扩大了欧共体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西欧的地位明显上升。

"核保护伞"破了

战后初期,美国垄断着核武器,西欧国家几乎完全将自己的"安全"寄托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它们纷纷加快了发展自己军事力量的步伐。英国在1952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核国家,1954年制成了原子武器并用来装备自己的军队,1957年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法国在1955年也决定发展自己的核力量,苏伊士运河战争中遭受的失败更加刺激了它发展核武器的欲望。法国在1960年2月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同时,西欧国家的常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重要的增长。1958年英国对军事机构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同军事现代化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建设。法国和德国在这一时期分别建立了拥有10万人的武装力量。

肯尼迪上台后,表面上一再声称要在美国和西欧盟国间建立"伙伴关系",实际上仍竭力谋求对西欧的控制。为此他积极兜售"扳机"实际控制在美国手中的多边核力量计划。1962

年12月,当在拿骚会谈中取得了英国首相麦克米伦的支持后,肯尼迪又立即致函戴高乐,提出了相同的建议。但是,在1963年1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戴高乐公开否决了这一计划。他说:"我们将坚持我们已经作出的决定:独立地建设和运用--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的原子力量。"同年4月,他再次强调,"任何打算把我们的主权移交给某种国际'阿鲁巴库斯'(古希腊雅典刑事法庭)的体制,都是与法兰西共和国的权益和责任不相容的。"由于法国的坚决抵制,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被迫撤回了在北约内部建立多边核力量的计划。

1964年,法国的首批"幻影IV"式轰炸机在空军服役,这意味着它的第一代核打击力量的建成。以此为基础,戴高乐提出了法国式的"大规模报复"理论。与这种大规模报复理论相联系的是所谓"堡垒法国"和"全向庇护"的思想。与此同时,戴高乐对美国的灵活反应战略抱有一种本能的怀疑。他认为,美国作出的向其西欧盟国提供核保护伞的许诺将不会兑现。相反,戴高乐相信,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将有可能把它们拖入与自己无关,而仅仅是为了保护华盛顿的利益的冲突之中。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以及谋求大国地位的需要,从1965年起,法国采取措施逐步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百般无奈之下,美军只好于1967年3月降下星条旗,灰溜溜地撤出法国。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美苏在欧洲加紧部署中程核力量,以恢复西欧同盟的形式,建立西欧独立防务的问题又被提上了日程。在此过程中,法国和联邦德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1984年10月下旬,西欧联盟7国在罗马召开外交和国防部长联席会议,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基本反映了西欧联盟议会的重整西欧同盟的建议。与此同时,西欧防务合作还导致了某些具体的、实质的结果。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决定共同研制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法国和联邦德国决定共同研制反坦克飞机、航天飞机。1985年以法国、西德为中心的西欧国家决定实施发展尖端科学技术的联合行动计划--尤里卡计划。1987年,法国和联邦德国决定组建一支约三、四千人的陆军联合旅。

外交上的离心倾向

战后到50年代末,美国成为西方联盟的盟主,西欧国家纷纷把对外政策置于北约组织的领导下,外交上完全依附美国。虽然1946年9月英国首相邱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但由于实力不济,结果是环环落空。60年代是西欧局势发展的关键年代,是从所谓冷战过渡到缓和的重要的变动年代。这期间,世界各种力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的战略核力量赶上了美国,在西方盟国中,核力量也不再是独家垄断,并且美国陷入越战的困境,力量相对下降。西欧一方面在政治上还要顺从美国的战略要求,联美抗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同东方的接触途径。特别是西欧已经走出战后的困境,不仅无需再靠马歇尔计划,而且开始起飞,走上了联合发展的道路。在这种形势下,西欧要求调整两极格局,谋求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发展,要求以缓和代替冷战。在一些国际问题上表现出较大的独立性,其代表是戴高乐主义和新东方政策。

戴高乐主义是戴高乐在1958年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对外战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主张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当美英两国拒绝法国在北约组织中有完全平等的地位时,法国就率先退出北约这一军事联盟。第二,发展法国自己的独立的核力量,不把安全寄托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第三,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发展与苏联、中国、东欧各国的关系。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第四,在"欧洲人的欧洲"这一口号下与宿敌西德合作,把法德合作作为与美苏对抗的独立的政治力量。戴高乐主义是战后西欧国家中较早出现的独立自强的政治主张。它的提出反映了西欧各国摆脱美国的控制,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离心倾向,推动了西欧其他各国对外战略的转变。

新东方政策则是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60年代末至80年代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所执行的外

交政策。1969年10月西德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就任联邦总理,他执政后改变过去追随美国,不承认东德及奥得-尼斯边界的外交政策,提出"与西方合作,与东方谅解",企图在保持东西方所谓"均势"的前提下,承认欧洲各国战后边界的现状,改善同苏联和东欧的关系,承认东德是第二个德意志国家,主张实现德国的统一。新东方政策的提出是西欧国家对苏联东欧政策转变的一个标志。它的目的是企图以北约组织为后盾,借助西欧的经济、技术优势,通过缓和从政治上软化苏联,减轻苏联的军事压力,在经济上拉拢苏联东欧,使其"和平演变"。但是,它的提出也反映西欧国家已经不愿再一味附和美国的政策,开始采取独立姿态,以东方政策来补充美国政策。它与戴高乐主义都反映了战后西欧摆脱美国的离心倾向。90年两德的顺利统一,结束了德国战后长达45年的分裂状态。德国的统一对西欧局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两德的统一使德国日益成为欧洲政治中心。统一后的德国,成为与美日并驱的世界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强大的影响。德国力量的强大,大大加重了欧共体的份量,以欧共体为中心的西欧国家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的影响日益加大,西欧谋求独立的倾向也进一步加强。

别了,山姆大叔

一部欧洲整合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反映欧洲联合自强,摆脱美国控制的奋斗史。从欧共体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再到欧洲政治联盟,自始至终是为了这样一种目的:不仅在经济上能够与美、日抗衡,而且还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谋求领导地位,恢复欧洲昔日的荣光。

1965年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1967年7月,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成立。欧共体的建立,推动了成员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成员国相互之间的贸易的扩大;贸易的扩大,又刺激了成员国投资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欧共体的建立,也促时了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美国从遏制苏联这一根本利益出发,对欧共体的建立表示了支持。但一开始它就为共同体的"排外性"和发展成为"第三种力量"的趋向感到担忧,并对美国工农业产品在六国市场将受到的限制感到不满。因此,美国一直力图将欧共体纳入自己的轨道,发展对己有利的方面,克服对己不利的方面。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在处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事件中就充分体现了美国对欧共体的控制已经力不从心。1961年8月9日,麦克米伦政府正式提出了加入欧共体的申请,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1963年1月14日,戴高乐接见记者时不仅否决了肯尼迪的多边核力案计划,而且否决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要求。他说,英国的加入将会改变这一组织的性质,使它最终变成"美国支配下和领导下的巨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直至1972年,随着英国本身政策的转变以及法国反对英国加入的立场的松动,英国才最终正式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欧洲,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该地区的政局动荡不安。在这种形势下,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欧共体迫切需要加强政治一体化。欧洲联盟的成立,就是欧共体政治一体化的新发展。欧洲联盟酝酿于80年代。1983年6月,共同体各国首脑签署了《关于欧洲联盟的声明》,到了9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和德国总理科尔在1990年4月共同提出了关于欧共体政治联盟的协议。1991年12月的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欧共体首脑草签了《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确立了建立"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的基本目标,为此扩大了欧洲议会的权力,加强了欧洲理事的决策权,并制定了共同的外交、防务和社会政策,从此使欧共体政治一体化进程出现了突破性发展。1993年11月1日,《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开始生效,欧洲联盟正式诞生。欧盟的成立标志欧共体从一个单一的经济贸易组织开始向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和防务在内的全面一体化实体过渡,从此,欧洲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过去总的来说,美国支持欧洲联合甚至视之为共同对付苏联,进行跨大西洋合作的先决条件。然而,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华约集团不复存在,给传统的北大西洋联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今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目标及其所取得的成果颇有疑虑。1991年12月马城首脑会议之后,美国就对欧洲联合的方向及未来的欧美关系表现出某种担心。一些人担心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再辅之以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将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马约》签署之初,布什总统曾明确表示反对欧共体对美出口可能施加的限制。一方面,美国对来自欧盟的竞争感到忧心忡忡,认为随着西欧盟国对美军事需求的锐减,它在欧洲的重要性将不可避免地下降。另一方面,冷战终结、苏联解体后,美国国内滋生了一种所谓"新孤立主义"思潮,一些人主张美国完全从欧洲撤军,并将国内事务放在首位。他们认为欧洲的安全和防务应当由欧洲人自己负责。随着军事威胁的减弱,欧美关系中的竞争方面日渐突出,贸易摩擦不断激化,在经济和安全领域面临更多的难题。

近年来,以欧盟为主的西欧国家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欧洲越来越以一个声音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相竞争。97年2月在新加坡成功地举行了首次亚欧会议,10个亚洲国家和15个欧洲国家的首脑撇开美国聚会狮城,主张彼此加强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并于98年在伦敦成功地举行了第二次亚欧首脑会议。

法国希拉克总统于97年9月访问莫斯科并与俄罗斯建立了"特殊伙伴关系"。欧盟与俄罗斯相互接近,同意共建"大欧洲",由欧洲人决定欧洲的事务,加强抗美的能力。去年初法国不参与"中国人权"决议案,打乱了美国反华联盟的阵脚。希拉克总统去年5月访华并建立法中"全面伙伴关系",不仅把两国关系推向新阶段,而且推动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中东问题上,欧洲显得比以往更积极,提出"以全面撤军换取全面和平"的新方案,要求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在经济上,欧盟在世界各大洲和各地区与美国争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加剧;在经贸问题上的磨擦不断。欧盟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具备了与美抗衡的经济实力。对于美国损害别国的蛮横做法,如企图实施赫-伯法,欧盟针锋相对,提出由世贸组织裁决,最终迫使美国让步。

在军事防务上,1997年年初法德出台《安全与防务共同设想》,使1963年戴高乐梦想的"法德防务共同体"有了眉目,并且在核威胁慑力量"欧洲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法国带头要求改革北约使之逐步"欧洲化",虽然要求获得北约地中海军事指挥权的努力,最终仍然由于美国作梗而受到挫折,但法国绝不会放弃初衷。这说明欧盟在军事安全上与美国的抗争已在深层次展开。

1998年5月,欧盟国家中的11个国家成为第一批加入货币联盟的成员国,到2002年欧元将进入千家万户。欧盟国家创立欧元有一定的战略考虑,它们想集中力量创造另一种国际储备货币,让欧洲货币也享受一下国际储备货币的"尊贵",向美元发出新的挑战书。

欧元问世后,将会打破美元垄断世界贸易的局面,美国就不可能再随意发号施令了。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欧洲中央银行会非常注意货币的稳定问题,会考虑欧元的声誉,欧元会是十分稳定的货币。相比之下,美元的地位要差得多。美国近15年来经常项目一直逆差,外债已超过一万亿美元,每年还将增加15-20%。1997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达2000多亿美元。在西欧,德国的贸易顺差为世界第二位,掌握外国债券也是世界第二位。法国在经常项目上也有很大的顺差。整个西欧在经常项目上都有出超。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美元"擂主"的挑战者,欧元一出手马上就会影响美国利用美元吸收外来资金,弥补贸易赤字的做法。目前,50%的国际贸易都用美元结算,80%的国际金融交易也用美元结算。欧元会大大改变这一比例。华盛顿美利坚大学的兰德尔·海宁教授认为,大约会有9500亿美元的各种证券在欧元面世后转为用欧元结算,这会对美元的汇率及利率产生极大的影响。

乐观的欧洲人认为,随着货币的统一,欧洲将会以一个声音说话,将强迫美国在国际事务上采取更加合作、更加负责的态度。所以,欧元的诞生宣告了战后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时代的终结,欧元与美元在新的环境里将并驾齐驱。尽管"美利坚帝国对欧元不屑一顾",但国际金融和经济界不得不重新考虑在这个新的两极世界里采取什么立场。

斩不断,理还乱

冷战结束后,美欧之间在经济上的竞争更公开和激烈,欧盟各国意图联合自强,以实现"欧洲人的欧洲"。欧美就这样分手了吗?不,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对欧美关系有所关注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自北约东扩问题提出后,欧美国家出现了空前的一致,纷纷赞同并竭力推动北约东扩成功。这种一致是基于欧美之间在欧洲的共同的战略利益。可以说,美欧之间的合作前景仍然十分广阔,这种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还必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围绕北约东扩问题,既要看到欧美之间战略上的一致,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

欧洲人考虑的首先是欧洲本身的利益。第一,东欧甚至原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通过北约东扩的形式纷纷"回归",向西欧靠拢,这对欧洲人来说,不论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心理感情上,都有一种满足感或者自豪感。第二,北约东扩如果顺利,肯定将为欧盟东扩提供经验和方便。第三,北约东扩由美国人出头,政治风险有人挑,庞大的经费开支有人分担,欧洲人有点坐享其成的味道。第四,欧洲的确还需要美国,这不仅是因为俄罗斯自然让欧洲人捉摸不定,而且最早提出北约东扩,态度异常积极的德国,也让一些欧洲人感到不安。

当然,欧洲人也不愿美国人像冷战时期那样在欧洲和全世界发号施令。于是就有了"加强欧洲独立防务",形成"欧洲支柱",分享"南欧盟军领导权" 等等的呼声,以及在世界各地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

而美国人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眼里看的绝对不仅仅是欧洲,这是它实现冷战后全球战略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为:一方面设法巩固自己在全球性国际组织中的实际控制权(比如联合国、世贸组织),另一方面考虑如何在世界各地实现美国的领导权。北约东扩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操作的具体步骤。美国人并不掩饰这一点。他们认为:"北约将成为美国不仅在西欧,而且在中欧和东欧保持支配地位的工具","在使欧洲连成一体中起到领导作用的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是欧洲安全的支柱,是美国介入欧洲的主要途径"。而基辛格在谈到北约东扩时说得更明确;"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如果美国放弃领导权,造成的政治动荡都将危及美国的重大利益。"

在目前的局势下,美欧的合作基础仍然是牢固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巨变,苏联解体虽使美欧关系丧失了凝聚力,但俄罗斯捉摸不定的发展变化以及面对日本的竞争,亚太的崛起,新的全球性问题等,使美欧感到仍然需要加强联合,除此之外,美欧关系有其更深的基础,它不仅仅是冷战的产物,它本身历史悠久,政治和文化共同点很多,美欧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许多问题上容易达成共识和谅解。双方的关系是建立在各种协议、条约、制度和组织基础上的,因而是牢固的。美欧关系牢固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的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作用。它使美欧有大量的相互投资和贸易,经济不断交融,形成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支配它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这种关系也将加强。这种情况在银行业、军工业、汽车工业、计算机行业、旅游业、文化事业等尤为突出。

10欧元"老祖宗"?

讨价还价的"农贸市场" 计生委主任

"橡皮图章"欧洲议会始露庐山真面目

常有朋友来信、打电话或发E-mail问我,欧元究竟是怎么来的?究竟是谁在培养欧元这个"试管婴儿"?欧元诞生后又究竟会是谁来把它"抚养成人"?说实话,对我们这样一些步入欧洲时间不长的年青人来说,一时半会儿还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我们特意请了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洲联盟(先前的欧洲共同体)总部的有关官员给我们送来了一大摞资料,潜心研究了一番,好给朋友们一个答复,也免得别人以为我们这些人整日只是在混混日子。其实,要说到究竟谁是欧元的老祖宗,还得从欧洲联盟的各个机构谈起。

"农贸市场"――部长理事会

部长理事会是欧共体的一个主要决策机构,一般由成员国的外交部长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坐庄"半年。部长理事会会议应主席、某个成员国或欧洲委员会的要求,由主席国负责召集,就一些一般性的问题或专题进行讨论、协商。部长理事会会议既有定期召开的正式会议也有临时的非正式会议。理事会会议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委员会的提案和建议来审议相关问题的。在审议过程中,除非一致通过,理事会是无权修改委员会的提案的。委员会则要对未能获得理事会同意的部分进行必要的修改,再提交理事会审议,最后理事会对委员会的提案进行表决。表决方式有三种:简单多数,特定多数和一致通过。

部长理事会的会议大厅实际上是一个讨价还价的"集贸市场"。各国部长们总是极力为本国谋利,而且由于存在着表决方式的复杂性问题,往往会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纠缠不清。严重影响了欧共体的效率。然而,部长理事会作为欧共体的一个立法机构,条约给了它特定的职责,那就是委员会的提案和建议必须先经由部长理事会审议通过。建设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问题作为一项专门议题就需交由欧共体财政部长理事会进行审议。

1989年初夏,欧共体财政部长召开会议审议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于4月提交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方案。会议决定要求委员会提出有关修改法律的建议并制订召开一次有关联盟走向第二、第三阶段的政府间会议的议程,以便在进一步讨论经货联盟方案。部长会议要求委员会在7月底就拿出建议来,好让他们在9月中旬在法国南部鲜为人知的小城-昂蒂布举行的非正式会议进行讨论。

9月9日这天,欧共体十二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都聚集到了昂蒂布。在此次会议上,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向理事会提交了为准备第二、第三阶段而将召开的政府间会议的十项议题。但是,由于英国反对欧共体执委会主席德洛尔提出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计划即首先建立欧洲中央银行,最终实现发行欧洲统一货币的计划。英国人始终未对何时加入欧洲货币体系作出承诺,同时财政大臣劳森却提出要求"允许欧共体各成员国货币自由流通"的方案。即不取消欧共体成员国的货币,让其在十二国内自由竞争,允许各国的企业和个人自由选择那种货币作为贸易结算手段等。英国人建议立即遭到了意大利和其它一些成员国的反对。欧共体主席德洛尔和法国财长贝雷戈瓦指责英国人企图破坏已由马德里首脑会议同意了的联盟章程。荷兰财长也认为劳森是想让英镑吞食其他国家的货币,显然是一种"弱肉强食"的行为。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希望经货联盟第一阶段的实施能与第二、第三阶段的准备工作同步进行。尽早召开有关会议的建议也因英国的坚决反对而毫无结果。由于分歧严重,昂蒂布欧洲共同体财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联席会议不欢而散。"德洛尔们"的努力白费了。

1990年3月,欧共体委员会拒绝了英国提出的通过成员国间的货币竞争实现货币联盟的建议,认为这样一种"无休止的竞争"只能导致一种货币对其他各种货币的支配,而并不能

使各成员国货币间保持稳定。并再度提出委员会就未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基本设想供将于3月31日在爱尔兰西海岸富丽堂皇的阿什福德城堡举行的欧共体财长非正式会议讨论。这次会议上英国的态度有所改变为会议能取得进展创造了较好的气氛。会议确定了对未来欧洲中央银行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即必须保证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便确定共同的货币政策方针,这也是德洛尔报告、委员会报告和欧洲货币委员会报告所一致主张的地方。财长们还确认保持价格稳定仍然是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首要目标。但在究竟该如何建设经货联盟的某些问题上,却出现了很大分歧。这是一次非正式会议,只是给各国的财长们又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讨价还价能力的机会而已。

1990年秋天,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的欧共体财长非正式会议就欧洲委员会于8月21日提出的一项有关经货联盟后两阶段的最后方案进行了讨论。以加强成员国间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使所有成员国货币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第一阶段已经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此次财长会议上,委员会的方案只获得了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丹麦的支持,而英国、德国以及包括希腊、葡萄牙等在内国家都反对委员会的报告。英国不愿放弃其在货币和预算政策上的主权,德国则希望保持马克的坚挺地位,不愿匆忙实施统一货币,而那些欧共体内的"南方国家"担心实施统一货币会加大他们与发达成员国间的差距。会议未能就欧洲货币联盟第二阶段过渡的时间和标准问题达成协议。

紧接着,欧共体财长们又于10月8日在卢森堡举行理事会会议,就如何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第二阶段取得某些妥协。西班牙财长卡洛斯·索尔查加在9月的会议上提出实施经济货币联盟第二阶段开始日期定为1994年1月1日,比欧共体委员会建议的整整推迟了一年,这个建议在政策会议上得到了其他一些成员国的赞同。除英国外,欧共体其他11国财长都认为需要确定经货联盟第二阶段开始的日期,同时还同意实现经货联盟必须满足五个条件: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制定旨在稳定物价的统一货币政策;设立独立的负责统一货币政策的欧洲货币机构;各国执行严格的预算政策;以及尽可能多的成员国参加欧洲货币体系。卢森堡会议达成的妥协为同月27-28日召开的欧共体特别首脑会议所确认,并为年底举行有关讨论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与政治联盟的两个平行的政府间会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缔结创造了条件。

时光又跨入了新的一年的火红的五月,欧共体财政部长们在卢森堡举行非正式会议。5月会议首次认可"以两种速度实现经济货币联盟"的观点。德国、荷兰等国主张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可以先行一步,而希腊、葡萄牙等"南方国家"则担心两种速度的货币联盟将进一步扩大他们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卢森堡会议的成果是财长们同意"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若某一成员国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而不能实行固定汇率和发行统一货币,允许其在一定的过渡时期内享有'例外权',等条件成熟后再加入货币联盟"。" 在实施经济货币联盟的最后阶段时,任何一个成员国都没有'否决权'以阻止其它成员国启动统一货币,同时其它成员国也不能强迫某一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同意给予英国以"特别例外权"。卢森堡会议要求各成员国加速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一致"。财长们对那些执行计划不力的国家公开提出批评等。丹麦财长有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欧洲货币体系内的货币波动幅度缩小到1.5%,并进一步固定汇率。当达到这一目标时,即开始进入经济货币联盟的第三阶段"的建议获得其他成员国赞同。

9月21日在荷兰中部前皇家官邸海特洛庭院举行的欧共体财长非正式会议上,荷兰财政大臣维姆·科克利用其担任理事会主席之职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在第二阶段设立欧洲货币协调机构即欧洲货币局,这个机构将只单一地协调十二国的货币政策,各国的货币政策仍由各国掌管。将设立欧洲中央银行推迟到经货联盟的第三阶段,届时货币协调机构就将自行解散。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还有放弃"两种速度"的设想。强调各国必须在进入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之前,达到严格的价格、利率和预算的标准。同时确定,在第二阶段实施后的第三年,欧

洲货币局和欧共体委员会将共同对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提出评价报告。然后由成员国首脑会议根据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汇率稳定性和债务情况等所谓客观标准,以一致通过的表决方式共同决定哪些国家可率先过渡到第三阶段。

10月28日傍晚,科克提交关于建立经济货币联盟条约草案,这份长达87页的条约草案规定参加经货联盟第三阶段的各国经济必须达到的一定标准,即控制通货膨胀率;政府财政赤字不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等。这就是以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有关《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最初版本。1991年寒冬的一天,欧共体成员国财长们终于就经济货币联盟条约草案达成协议。12月9日在马斯特里赫特城,财长们一致同意最迟将于1999年1月1日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实行单一货币。至此,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讨价还价后,在由欧洲委员会于1990年提出的建设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最后提案基础上,欧共体财长们终于达成了协议草案,并最终获得了1991年在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欧洲联盟的"新宪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的形成为欧元的诞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5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欧盟各国财政部长在布鲁塞尔就未来欧洲单一货币的大小、形状和面值达成协议。未来的欧洲单一货币有8种硬币和7种纸币。硬币面值1元和2元的硬币将是黄色和白色,一种用铜、镍、铝合制而成,一种是用铜、镍合制而成。0.1、0.2、0.5的硬币用铜和镍制成,更小面值的硬币用钢镀铜制成。4月8日,欧盟15国(包括新加入的奥地利、芬兰、瑞典)财长在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举行了非正式部长理事会,讨论了实现欧洲货币统一的日程安排、条件、货币名称、货币设计、币种及其它有关技术问题。欧盟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及欧洲货币局主席拉姆法卢西等参加了会议。

根据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方案,欧洲货币统一将分几步进行。首先,欧盟首脑会议作出统一欧洲货币的政治决定;接着确定欧洲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并授予欧洲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然后是各国银行采用新货币;最后新货币投入流通。6月19日,由于大多数成员国无法达到《马约》规定的加入经货联盟的经济"趋同标准",欧盟财长们决定推迟统一货币的实施日期。欧盟负责单一货币事务的委员德西尔吉对此表示失望。9月30日,在西班牙巴伦西亚理事会非正式会议上,欧盟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确认了1999年启动单一货币的目标,并给单一货币取名-欧元(Euro)。欧元这个"试管婴儿"终于将诞生了。

计生委主任――欧洲委员会?

欧洲委员会也称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欧洲委员会是欧洲联盟独立于各成员国的行政机构,具体负责欧洲联盟的日常事务工作、制定欧洲联盟的发展规划、监督各成员国遵守和履行欧洲联盟各项法律、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同时也是欧洲联盟各项立法和政策措施的具体制定人。委员会设主席一名,任期两年,可连选连任。现任主席是卢森堡前首相雅克·桑特。委员会主席由欧洲理事会协商一致后提名,并经欧洲议会批准后即成为欧洲联盟的官员。按照规定,委员会主席和各位成员一旦获得任命,就不再代表其所在国,只对欧洲联盟负责。如果欧洲议会通过三分之二多数的不信任票案,委员会就必须集体辞职。但事实上,迄今为止并未有不信任案曾提交欧洲议会审议过。委员会的机构比较庞大,除了不握有强力机关--军队、警察以外,可以说是门类齐全。不仅设有二十来个分管各领域事务的司、局,还有秘书处、出版局、统计局、审计局等十来个专业机构。雇佣各类工作人员多达一百多万。近年来,由于欧盟各成员国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谋一份好工作也比较困难。如果能在欧盟各机构中找到一份工作,不仅收入高,而且稳定,因此每当欧盟各机构招考工作人员时,总能吸引许许多多年青人前去报考。

欧洲委员会作为欧洲联盟唯一的行政机构,不仅仅依据有关欧洲联盟条约的条款和欧洲理事会的决议,负责欧洲联盟的日常的行政事务工作。更主要的是它正越来越扮演着未来"欧洲合众国"中央政府的角色。根据《罗马条约》的规定,委员会可以应部长理事会的要求提出建议和立法草案,也可以自行提出委员会认为是推进欧洲一体化建设所必需的政策建议和立法草案供部长理事会审议。同时,委员会根据已经部长理事会审议通过的欧洲联盟的政策、规定、指令安排具体实施规则。委员会不仅起草提案,而且也参加部长理事会的审议工作,尽管在部长理事会上没有表决权,但委员会负有向部长理事会就某项政策措施作出解释的义务。

在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欧洲委员会是欧共体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欧洲委员会往往都是更积极主动地就有关欧洲一体化建设向部长理事会提出各种提案,并努力促使其能获得顺利通过。

1990年3月20日,欧共体委员会(即现在的欧盟)公布一项文件,就未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形式确定了委员会的基本设想。委员会负责财政金融事务的委员亨宁·克里斯托弗森向欧盟各成员国首脑和部长理事会介绍了文件的主要内容。文件基本采纳了当时的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1989年4月提出实现经货联盟分三步走的方案。即:在成员国货币间实行固定比价,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发行单一货币。欧共体委员会于1990年8月21日正式通过关于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将其提交给部长理事会审议,并提交给当年年底在罗马召开的共同体政府间会议讨论。

报告主张从1993年1月1日起开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即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系统。委员会的报告虽然没有提出经货联盟第三阶段即发行统一货币的具体开始日期,但认为经货联盟的第二阶段应"尽可能短"。委员会在报告中还主张未来的欧洲中央银行应是"强有力的、独立的",并能"民主地负起责任"。委员会同时希望欧洲货币单位能成为未来的单一货币。从雅克·德洛尔提出建设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设想以来,欧洲委员会已经数度向共同体成员国政府首脑和部长理事会提交不断完善的有关实现经货联盟计划的建议、报告,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对推进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经货联盟计划给予审议。

1995年5月的最后一天,欧盟委员会又通过了向单一货币过渡的《绿皮书》,进一步阐述了委员会对实行单一货币所带来的益处、法律框架、过渡办法、过渡时间表等的具体建议。《绿皮书》建议欧洲货币联盟真正启动最早可在1997年年底,最迟在1999年1月1日。提出分三阶段向单一货币过渡的具体建议:第一阶段开始实施经济和货币联盟。欧盟首脑会议确定达到《马约》所规定加入经济与货币联盟标准,从而获得进入经货联盟资格的成员国名单,确定经济货币联盟的启动日期,宣布使用单一货币的日期,并开始铸造和印制单一货币的硬币和纸币,然后加紧过渡时期的其它各项准备工作,这一阶段最长不超过一年。第二阶段,欧洲货币联盟将实质性启动。欧盟将确定各成员国货币间的固定汇率,这一阶段最长不超过3年。第三阶段则完成向单一货币过渡,至此,欧盟各成员国货币将逐步退出流通领域。

欧洲委员会正是利用了它所拥有的可以"向欧共体首脑会议和部长理事会提交它认为的各种有关欧洲一体化建设所需的政策、建议"的权利,积极推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设,并且在获得各国政府首脑和部长理事会的授权下,不断对经货联盟计划进行修订,使之能够适应各成员国的具体情况,从而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即将能看到的欧元正是欧洲委员会根据欧洲理事会审议通过的欧洲委员会1995年拟定的方案的基础上,经过积极努力、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才最终得以降临的。欧洲委员会在推进经货联盟建设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和领导作用,它还组织了欧元的硬币和纸币的设计竞赛。为了欧元的诞生费尽心机。

此外,委员会作为欧洲联盟条约和法规的监督执行人,一旦发现成员国政府或企业、团体乃至个人,有破坏欧洲联盟的条约和法规的行为或阳奉阴违时,可以向有关国家提出意见和警告,或要求当事国就此作出解释甚至可以给予处罚直至提交欧洲法院审理。欧洲委员会

另一项重要的权力是制定和管理使用欧洲联盟的预算。委员会还可以根据部长理事会的授权和指令,同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联系,派驻外交代表,进行谈判和缔结协议。欧盟委员会在北京就派有大使级的外交使团。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欧洲委员会所拥具的职能涉及立法、监督、行政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政府所应有的基本职能。难怪欧洲联邦主义者会将它视作未来"欧洲联邦"的政府雏形。在公布了欧洲一体化文件后,欧洲委员会的许多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但是,要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强欧洲统一,就必须使欧共体委员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在实施在共同体一级作出的决议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不仅仅停留在提出建议和提案,处处受到部长理事会的制约和牵制。只有这样,欧洲委员会的工作效率才会更高,才更具有一个行政机构所应具有的行动能力。如果真的有一天"欧洲合众国"出现在欧罗巴大地上时,那时欧洲委员会也就该改名了,叫"欧洲政府"?

橡皮图章――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的前身是欧共体的"共同大会",1962年3月3日正式易名为欧洲议会。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决策与立法机构)和欧洲委员会(执行机构)并列的欧洲联盟的三大上层政治机构。

欧洲议会议长和副议长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为两年半,议长和副议长均可连任。欧洲议会议长的职责是:1、主持议会全体会议,2、对外代表议会。副议长除了代替议长的职责外,主要的职责是参加议会执行局和扩大执行局的工作。执行局由议长和副议长组成,主要职责是就议会财政、议员开销和津贴以及就议会工作人员的数目、秘书处的组织机构、议会中高级文官的任命等事项作出有关规定。扩大执行局的成员包括执行局成员和各议会党团主席。扩大执行局的职责主要是处理与欧共体其它机构以及非欧共体机构和组织的关系,处理与议会全体会议有关的组织性事务,制定议会关于立法的年度规划等。

自1979年起,欧洲议会议员改由直接选举产生,议员每届任期为五年。欧洲议员待遇丰厚,拥有不少特权。颇受欧盟各国许多政界人物青睐。对于在野党的政界人物来说,欧洲议会就更具魅力,被认为是政治跳板或"避难所"。1999年,欧洲议会将举行第五次直接选举。

欧洲议会下设秘书处,由总秘书领导,其职责包括1、管理秘书处,2、为议会每年的预算草案拟出报告,3、与欧洲议会主席一同在议会全体会议的会议记录上签字。

欧洲议会有3个工作地点: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是欧洲议会所在地,议会的18个常设委员会在布鲁塞尔,而秘书处和图书馆却又在卢森堡。由于工作地点分散,议员们常年在3个城市间不断穿梭。这不仅给交通增添了不少麻烦,而且由于机构分散,增加了开支,并且影响了工作效率。其次,欧盟的其他主要机构都集中在布鲁塞尔,议会同这些机构接触很不方便。每当议会开会时,议员们从要欧洲各个角落云集到斯特拉斯堡。而议会的工作人员如翻译、秘书、技术人员及资料人员,则带着数以吨计的文件和办公用品,如候鸟迁徙般浩浩荡荡地从卢森堡开赴法国。因此,欧洲议会又被戏称为"巡回马戏团"。 1989年的元月,欧洲议会全会通过了英国保守党议员德里克·普拉格提出的"关于欧洲议会工作地点"的报告,决定今后将在布鲁塞尔召开欧洲议会的一些特别会议。并将在卢森堡的部分秘书处工作人员迁往布鲁塞尔。

但是,此举遭到了法国和卢森堡的反对。法国总统密特朗还特意跑到斯特拉斯堡去作了一番演说,希望议员们能留在斯特拉斯堡。欧盟各成员国都十分想把欧盟的各个机构设在自己国家里,一方面是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因为看到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财源。就拿欧洲议会来说,每年的开支约在2亿英镑左右,这还不包括议员们的工资,仅仅是议会的办公费用、交通费用以及雇员的开支等。在加上议员们在开会、旅行等活动期间的开销,可

想而知这是一块多么诱人的肥肉啊。

欧洲议会与欧盟各成员国的议会相比较,权力显然是很小的,它仅是一个监督和咨询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欧洲联盟委员会的工作,审议委员会的年度报告,对委员会提出议案举行听证质询,审议批准部分欧洲联盟预算。欧洲议会的决议无法律效力。同时欧洲议会也拥有一部分立法权,如完成欧洲内部大市场的法律,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2/3多数弹劾欧洲委员会,迫使它集体辞职。欧洲议会的正式权力包括参与立法权、监督权和预算权以及其它一些诸如听证和咨询权、共同决定权等。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是欧洲联盟的预算主管机构。议会可以完全推翻或者修改理事会的预算草案。欧洲议会有批准关于扩大和吸收联系会员国的条约的权力。欧盟委员会的主席和委员会全体成员需经欧洲议会批准。

欧洲议会自成立以来,其权力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1987年7月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赋予了欧洲议会参与立法过程的权力。规定议会与部长理事会可以在共同农业政策和运输政策等领域里根据"合作程序"进行决策。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 "宪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进一步扩大了欧洲议会的权力。赋予了欧洲议会在欧洲联盟扩大、统一大市场、环境保护、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保护消费者权益等诸多问题上拥有了共同决策权。允许议会使用"共同决策程序"在限于与内部大市场有关的范围内以"绝对多数票"否决或修改部长理事会提案。同时扩大"合作程序"应用领域,让议会参与经济与货币联盟等的多边监督。欧洲议会在有关经货联盟的立法或在欧洲理事会的决策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见,对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及其董事会成员的组成也要提供咨询意见。此外,欧洲议会还负有一个作用就是向广大普通民众推销欧元。

虽然欧洲议会没有直接参与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但是,如果没有欧洲议会的支持,要实现欧洲经货联盟恐怕也还要费不少周折。

欧元老祖宗-欧洲理事会

欧洲理事会是欧洲联盟和经货联盟最高权力和决策中心,负责协调成员国间的经济政策。1974年12月,欧洲联盟的前身欧共体各成员国商定,把从1961年起非正式的不定期举行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制度化和定期化,每年举行两次,并定名为欧洲理事会。欧洲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为欧洲联盟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制订大政方针。根据1986年"单一欧洲文件"的规定,欧洲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和委员会主席组成。欧洲理事会会议所作出的决议虽不具有正式的法律效率,但却具有不容争辩的决定意义。

1988年6月末,在德国的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举行了为期两天的第39届欧洲理事会会议。会后决定设立一个由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领导的,包括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和3名专家在内的专门小组,以研究欧共体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目标所需的具体步骤和方案,一年后向马德里第41届欧共体首脑会议提交工作报告。从而揭开了欧共体实现经济货币联盟计划的序幕。汉诺威首脑会议可以被视为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一年后,欧共体马德里首脑会议召开。讨论"德洛尔委员会"于同年4月提出的关于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方案。德洛尔亲自领导的一个专家小组,提出实现欧洲货币联盟的三大步骤:第一,全体成员国货币在1990年7月1日之前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第二,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第三,发行统一货币。会后决定自1990年7月1日起实施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第一阶段方案。马德里首脑会议在最后协议中要求欧共体财长理事会、总务理事会、委员会以及中央银行总裁委员会等责任机构,采取必要步骤,以保证经货联盟的第一阶段如期起步。并为召开一次旨在规划联盟的议会发展阶段的政府间会议作筹备工作。

第42届欧洲理事会于1989年12月8日在斯特拉斯堡举行,集中讨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社会宪章和援助东欧国家等问题。1990年10月,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

开欧共体特别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是就经济和货币联盟第二阶段计划的内容和开始日期进行讨论。会议决定接受此前欧洲财长会议所作出的协议即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第二阶段将于1994年1月1日开始"。 1990年12月里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欧共体首脑们裹着厚厚的大衣,聚集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举行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讨论通过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草案,随后决定交由各成员国政府批准。

根据欧盟委员会1995年提出的《绿皮书》,1998年欧盟首脑会议确定了于1999年1月1日参加经货联盟的首批成员国名单。欧洲理事会为欧元签发了"准产证"。欧元今后的命运就将由未来的欧洲中央银行来掌握了。

苦苦地熬了几个通宵,自己却仍然无法肯定究竟是谁养了"欧元"。如果说是欧洲委员会,尽管最初的的确确是由它提出经货联盟的计划草案,但是委员会只有制订计划的份,却没有决定权。即使方案制订后,也必须交由欧洲部长理事会审议。这不是吗?欧共体成员国财长们不断地提出各自的不同意见,害得委员会也跟着不断的修改报告,再提交审议,再修改。部长理事会的"拖拉作风"让德洛尔火得双手一摔,扔出那份"最后报告",就拜拜了。看来,显然不是委员会养了"欧元",它至多也就是个"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再看看部长(财长)理事会,又象又不是。部长理事会虽然有审议委员会各项建议、报告提案的权力,但却无权修改委员会的提案。而且,它也必须将已经由它审议通过的委员会提案提交欧洲理事会会议也就是欧盟(欧共体)首脑会议审议通过,然后再经由部长理事会交由委员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这样看来,部长理事会就好象是欧洲理事会的"秘书",又好象是个"二传手"。其实毫无用处,却非要挤在里面凑热闹,好显示显示各自的"马大嫂"的本领。如此说来,欧洲理事会才是欧元真正的老祖宗!

11 欧元"亲爹"

未雨绸缪家规国法养不教,父之过

一家之主克敌制胜的法宝为伊人"憔悴"

当今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危机四伏。而欧元如刚出道的小雏,尽管万人瞩目,却略显经验不足,一不小心便会步入歧途甚至夭折。

众所周知,一国的货币的总管家是该国中央银行。尽管欧盟各国尚未达到"大一统"的境界,但是欧元作为欧盟国家通用的货币,也必须共同设立一个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这个欧洲央行不仅要保证欧元的顺利"出生",还要哺育其成长,不听话时更要严加管教,所以将欧洲央行称为欧元"亲爹"最恰当不过。

中国有句俗语:上粱不正,下粱歪。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欧洲人也深谙此理。为了欧元将来能够成材,给广大欧盟国家和人民造福,欧盟为其找个好老子,可谓煞费苦心。可是,到了最后,儿子未出世,老子却先闹起了小脾气。详细经过怎样,且看下文分解。

未雨绸缪

欧元这个亿万欧洲人都精心呵护并寄以厚望的宝贝儿子能够顺利出生,之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必须万无一失。当然,这个任务实在太过重大,非一、两个人的力量所能承担,于是一个由从欧盟各国精心挑选的300名专家组成的"先遣部队"――欧洲货币局(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e, EMI)于1994年1月1日应运而生,地点设在德国法兰克福。

欧元区的历史与现状、未来讲解

湖南大学《国际金融》课程设计 论文题目:欧元的历史、现状和展望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专业班级:11级金融三班 小组成员:邓顾俊兰201118113** 肖蕾20111811314 廖凯20111811321 丛琳20111811311 周碧芸201118113** 指导老师:何娟文

2013年6月4日 目录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3、欧盟为什么要统一货币 二、欧元的国际影响 1、欧元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2、欧元与国际储备货币结构 3、欧元与国际汇率制度改革 三、欧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欧元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2、欧元与中国对外贸易 3、欧元与中国外汇储备 四、欧元给欧盟各成员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1、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竞争力 2、减少内部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成本 4、增加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 五、欧元存在的弊端 1、欧元区各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2、统一的货币政策制度缺乏灵活性 3、联盟内部在政治上缺乏信任 六、欧元的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欧元(EURO)是欧洲货币联盟(EMU)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是EMU国家的统一法定货币。经过漫长的孕育期,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全面进入流通。作为欧盟15个成员国中11个国家的跨国货币,即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后又有 希腊加入)的统一货币,它的诞生不仅是欧洲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性的一件大事,在国际金融史乃至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种无国界的、超越国家主权的和稳定比值的特殊信用货币。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欧洲国家一直偏爱固定汇率制度,也是在纷乱之中追求联合的一个 注脚。1914年之前,欧洲各国一直采用的是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自我调节结果看,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可以说是效果最佳的制度。但主战场位于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黄金储备大规模流向美国,严重削弱了欧洲金本位汇率制度的基础。1920年前后,彼时的欧洲霸主——英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惜压迫新兴的美国数次调低其国内利率,配合其恢复金本位制度。但后见之明的我们知道,结果只是造就了美国的一轮人造信用繁荣,并最终引发了大萧条。1931年,英国率先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度,宣告了欧洲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的彻底失败。 二战之后,欧洲诸强反思孤军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得出结论:单独求发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联合起来才是出路。以法国总统戴高乐为首的政治家提出了从产业合作开始,经过贸易、关税、货币等方面共同合作发展,最终过渡到政治联盟的战略思想,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 同发展,确实取得了内部互惠的便利,实现了比各个国家以单体发展更大的增长。为了要维持这一增长,求得进一步发展,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 更加自由的流动,就需要实现货币的统一,以便彻底排除各国分散的价格、利率、汇率所造成的客观障碍。

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利弊分析

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利弊分析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ngle monetary policy to euro zone countries xxx 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本文在浅层次探讨了单一货币政策执行以来对欧元国家的利与弊的分析.发现单一货币政策虽然打破了贸易壁垒并努力在全球市场上与美元相抗衡,但这么多年过去其弊端也逐渐变得不容小觑,如各个国家失去货币政策自主权和使危机传播的更快等等. 关键词: 单一货币政策欧元区国家利弊

1 引言 自从1991年12月《欧洲联盟条约》在欧洲共同体的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以来,欧盟国家就从未在一体化变得更加强大的路上停止前进.而200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发布执行的欧元政策更是努力将欧洲经济一体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目前为止,仍有18个国家在使用欧元: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影响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也逐渐显露。 2 有利影响 第一,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打破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增加资本流通.试想,今天我作为一个欧洲的商人,与其他国家的商人进行交易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货币兑换的话,一是免去了货币兑换,整天担忧货币汇率的麻烦,二是免去了货币兑换过程中的这种税和那种税,省钱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劳动力和资本在欧元区国家之间的相互流通,将资本由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的流向不发达地区,各个国家全面均衡发展,对整个欧元区实在是大大的利处. 第二,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提高欧元区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举例说明,冰岛和希腊两个国家其实是很有类比性的,都以旅游业、航海业为主要经济体。虽然同属欧盟,但是希腊加入了欧元区而冰岛依然在使用自己的货币冰岛克朗.结果在美国08年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波及到欧洲形成欧债危机的时候,虽然希腊濒临破产,政府负债累累,但是冰岛没有经得起风波,于09年成为全球第一个破产的国家.与此同时,加入欧元区让希腊暴露出自身经济的更多问题,逼迫其转型,让国家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发展,岂不美哉? 第三,单一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欧元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提升政治地位.众所周知,美元在全球市场上来势汹汹,企图独霸全球经济,成为全球霸主.然而欧元区国家的单一货币政策恰好提供了一个和美元抗衡的机会,让世界向着和平稳定多极化的方向发展,避免了美元将欧洲各个小国拆开单独击破的风险.因此,我们说单一货币政策不仅在经济方面对欧元国家利大于弊,政治方面的优势仍不可小觑。 3 不利因素 其一,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使得欧元国家失去制定货币的自主权。一方面,单一货币政策发挥预想效果的前提是各国经济形势趋同,若经济形势差别较大,这一政策就难以兼顾各国实际发展状况,反而会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单一货币政策和各国分散的财政政策不搭配,会造成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失控。单一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其目标在于欧元区整体发展,而各国财政政策由各国zh政府制定,其目标在于本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两大政策不协调,势必印发严重的危机。例如,在08年的经济动荡时期,欧元区各国由于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调节经济,财政政策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只能通过举债和扩大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引发了严重的欧债危机。 其二,单一货币政策会让整个欧元区承担极大的风险。在实行单一货币政策后,单一国家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因连锁反应扩大影响到其他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欧元区存在的主要制度缺陷是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未能统一

欧元区存在的主要制度缺陷是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未能统一。发行统一的欧洲联合主权债券(E-bonds),以整个欧元区的经济作为担保,其信用评级将远高于单个欧元区国家的债券信用评级。 “(巨额债务)已经压迫了欧洲的所有大国,在长期内将毁灭它们。” ——亚当·斯密 摘要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潮过后,各国高企的财政赤字、主权债务问题浮 出水面。从早期的冰岛、迪拜,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到现在的意大利,主 权债务危机逐渐向欧洲核心国家扩散,而美、日等国的主权债务问题同样令人生 畏。事实上,出现这一局面多少也在预料之中。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 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为拉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然而非常规救助计 划是依靠国家财政赤字、举借内外债来实现的。当一国财政支付一再超出警戒线, 长期与其收入不匹配,致使到期主权债务不能及时偿付,财政风险导致的主权债 务危机便发生了,由此陷入“危机——救助——更大的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陷 阱。 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人们普遍认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延伸,但笔者认为, 主权债务风险的积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其暴露与爆发的过 程。 首先,非常态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主权国家过度举债。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不 断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动辄上千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不断增加国家的财 政赤字,在财政投入无法支撑所需开支后,政府不得不大量对外举债,导致了财 政赤字与主权债务风险伴随经济复苏而来。 其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经济缺乏“生产性”。上述国家的主权债务 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 产性”,即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以冰岛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冰岛 就效仿英美等国的金融体系,制定了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政策,导致国内 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急剧膨胀,一旦信贷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 高额负债形成支付危机必然引起金融系统的崩溃。 第三,没有量入为出,超偿付能力的过度依赖外资。在遭受债务危机的国家 中,大部分国家实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生产力,导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对外资 过度依赖。这决定了其在经济受到冲击时,外资突然撤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偿

欧元区的理论依据、形成过程及利弊分析、欧元前景、对亚元的借鉴

理论来源 最适度货币区的涵义 所谓“最适度货币区”是指一个区域内国家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后拥有一个共同的货币,或保持各国货币刚性的固定汇率制和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而对区域外汇率实行浮动。该理论最早由孟德尔提出,后经麦金农( R . I. Mckinnon) 、凯南( P. B. Kenen) 、英德拉姆( J. C. Ing ram) 、哈伯勒( G. Haberler) 以及弗莱明( J. M. Fleming ) 等人的发展而渐趋完善。“最适度”的核心是保护外部均衡并且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以及价格稳定的能力;“最适度货币”指的是以替代浮动汇率的固定汇率货币或统一货币;“最适度货币区”强调的是相对于整个动荡国际金融体系而在一定区域内构建的以努力实现内外均衡的相对稳定的货币区。 美国著名的国家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于“最适度货币区”作了如下模型解释: 一国在因加入货币区而消除货币兑换费用而带来的货币效率收益大于因加入货币区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导致的经济稳定性损失时就会考虑加入“最适度货币区”。 说明: GG:货币效率收益,表示一个国家与货币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LL:经济稳定性损失,表示一个国家与货币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付出的成本( 损失) 就越小。

θ:“最适度货币区”临界点。在阴影部分,这就是“最适度货币区”。 构成“最适度货币区”的主要条件 1. 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这里生产要素尤其强调的是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高度自由流动对实现一国或一个区域的内外经济均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就可以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从盈余区向赤字区流动,使得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周期趋于同步,这样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内部经济均衡。如果市场力量调节不足以实现这一均衡,那么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促使内部均衡尽快实现。因此,现有的各个民族国家便是一个个“最适度货币区”。 由“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一主要条件,可以派生另外两个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基本前提: 一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这是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二是必须具有强而有力的超国家政府。这样可以在地区之间进行转移支付,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 经济开放度较高。以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贸易商品生产对非贸易商品生产的比例)反映经济开放程度。在浮动汇率制下,若开放程度高,一国(或地区)国际收支的恶化促使汇率上升,从而提高贸易商品价格,这会导致需求向非贸易商品转移,如此则会提高非贸易商品价格。若开放程度低,汇率上升只对总产出中的一小部分产品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由此引起的需求转移对非贸易品的价格不会发生明显作用。因此,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内外经济均衡受浮动汇率的消极影响越大,因而对构建或加入“最适度货币区”也就越有利。 3. 产品生产多样化。多样化的产品生产对于“最适度货币区”的构建或加入,犹如多样化的投资组织对于降低投资风险、求得风险与收益平衡一样,具有重要意义。一国实施产品生产多样化,特别是贸易品生产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产品受外界市场冲击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产品为纽带,在区域内国与国之间编织相互依赖的经贸网,从而结成经济共同体。这样一方面更能承受实行固定汇率后对本国经济稳定性损害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与其他成员国一道积极追求实行“最适度货币区”之后带来的货币效率。 4. 通货膨胀的相似性。物价稳定本身就是“最适度货币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相似的通货膨胀也是实行共同货币政策(是扩张,是收缩,还是维持不变) 的前提。若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通货膨胀率高低有别,则利益不一,高的国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低的国家可能希望维持不变,而出现通货紧缩的国家会强烈要求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众口难调,会使建立在各个国家中央银行之上的超国家中央银行无所作为。因此,通货膨胀的相似性是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一个重要前提。 5. 政策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由于“货币区”遭受的各种内外冲击力不同,各个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不同,尤其是各成员国利益表现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货币区”正常运行。为使“货币区”能够正常运行,各成员国必须对其货币、财政以及其它经济乃至社会政策进行协调,寻求一致。为寻求一致且提高效能,各成员国必须对其主权实行部分让渡,而更多的主权让渡依赖于对“最适度货币区”更高的收益预期。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1期经济热点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分析 刘迎霜 摘要: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缘于欧元区分散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二元矛盾;欧元区国家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结构模式;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从债权安全、国际贸易、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给我国带来挑战和机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我国在近期也不可能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可以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中得到启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谨慎开展区域货币一体化合作。 关键词:主权债务;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一体化 欧元区正经历着其自1999年成立以来的最为严重的主权债务信用危机。所谓主权债务,是指主权国家以国家信誉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款项。由于主权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向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因此,一旦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祸起希腊,当年希腊为在2001年加入欧元区达到欧盟规定的财赤率,必须降低自身的外币债务,就于2000年和2001年,与高盛签定了一个交叉货币互换协议。这些交易减少了希腊当期的外币计价债务,使希腊2001年的财赤率达到足够加入欧元区的要求。然而希腊得到这一好处的代价是未来支付给高盛高于市价的回报。换句话说,希腊以未来更高的负债,换取了2001年较低的债务和赤字率。而这一切终于在2009年使希腊政府无力偿付这些债务,引发债务危机。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纷纷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开始不断升级,与此同时,市场发现欧洲其他几个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以及意大利也存在类似债务问题,赤字与债务比例远高于欧元区设定的门槛。惠誉、穆迪、标准普尔全球三大评级公司先后几次下调了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等级,最终这些国家在2010年里经历了银行危机的迅速恶化,国家债券融资成本急速飙升,最终不得不申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盟和欧洲央行(ECB)的救助,由于欧共体之间的联盟关系,欧盟各国央行之间互相持有其他同盟国的政府债券,导致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思考其成因,能为防范主权债务危机,发展我国经济带来很多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09&ZD030)的阶段性成果。刘迎霜: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0020电子信箱:cowys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3612100183.html,。

最新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分析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分析 欧洲中央银行对欧元区行使单一货币政策职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实验。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分析”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分析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后,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即超国家货币和超国家机构。欧元作为欧元区单一货币成为超国家货币,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的机构负责制定统一货币政策。欧元的诞生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创建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空前的创新实验,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105条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在不影响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欧盟的总体经济政策,促进总体经济活动的协调和均衡发展。然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物价稳定的目标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就如何实现物价稳定做出具体规定。 货币政策战略的原则。欧洲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战略能够使欧洲中央银行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维护欧元区的物价稳定,让社会公众相信欧洲中央银行有信心和能力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物价稳定的首要目标。第二,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即货币政策战略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并且容易为社会公众了解和把握,社会公众能够拥有充分的信息和广泛的渠道对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程序和效果做出判断。第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货币政策战略应当排除可能来自欧盟和成员国对

中央银行的政治压力,独立自主行使货币政策的职能。 3、货币政策战略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对物价目标给以明确的量化规定,同时通过对主要中间目标的选取,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中间目标虽有差异,但一般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名义收入等。 二、物价稳定的量化 按照欧洲中央银行的解释,所谓物价稳定是指一年中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低于2%,而且物价稳定在中期内得以维持。物价稳定并非要求消费物价协调指数持续下降,即出现通货紧缩。之所以选用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作为衡量物价稳定的指标,是因为欧盟成员国都使用消费物价指数,便于欧盟在各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欧盟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 欧洲中央银行的物价稳定目标是针对欧元区整体的,并不为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物价形势变化所左右。物价稳定必须在中期内维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引起物价变动的一些短期因素对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干扰。导致物价变动的短期非货币因素很多,比如一国税收体制改革、国际商品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些显然是欧洲中央银行不能左右的,其货币政策自然不能因短期物价变动而改变。关注中期物价稳定,也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 欧盟统计局每月计算欧盟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 同时公布77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其统计数据可回溯到1995年。消费物价协调指数的计算权重为: ----------------------------------------------- 鲜活食品之外的食品(面包、饮料、烟草等) 13.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