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赢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训练(6)

【步步为赢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训练(6)
【步步为赢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训练(6)

【步步为赢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训练(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不正确的有 ( )

A. ①为大气平流层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软流层

D. ④为外核

2. 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 ③圈层物质可能是液态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3.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的游鱼,都会感到 (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上下颠簸

D. 左右摇晃

4.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 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5~7题。

5. 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6. 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

A. 海平面

B. 岩石圈底部

C. 莫霍界面

D. 软流层中部

2006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号”完成钻探,深度5 000米,其目的是研究白垩纪的重大地质事件与气候变化。据此回答8、9题。

8. 此井的钻探深度达到 (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9. 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 只有大气圈与岩石圈有联系

C. 地质钻探是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办法

D. 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

10.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速度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可能储有石油的是 ( )

11.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 )

①地表水②地下水③大气水④生物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2~15题。

12. 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3.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

A. 生物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地壳

14. 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

A. 瀑布

B. 岩石

C. 树木花草

D. 大气

15.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16. 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C. 各圈层互不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17. 地壳与其他圈层的区别是 ( )

A.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B. 地壳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内层

C. 地壳物质构成密度较地幔、地核小,温度高

D. 地壳中有软流层,所以出现岩浆活动

18.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

C.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不密切

D. 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二、综合题(共28分)

19. (创新题)根据下列材料绘一幅“地球的局部圈层结构示意图”。(12分)

具体要求:①地壳厚薄不一,陆壳厚,洋壳薄。②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③软流层的位置正确。

材料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可以看出,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部分平均为地下17千米处),叫做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 900千米处,叫做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在上地幔上部有个软流层,大约在地下80~400千米处,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

20.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乙。(4分)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8分)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4分)

答案

1. B

2. B【解析】②为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递增,软流层物质具有可塑性,但不是液态。外核的物质是液态。

3. C【解析】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会感到上下颠簸;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感到左右摇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 B【解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5. C

6. D

7. C【解析】第5题,结合等值线分布可得;第6题,由经纬网及陆地轮廓等可确定;第7题,地壳的厚度是从莫霍面到地表的距离,故选C。

8. A9. D【解析】钻探深度只有5千米,故在地壳;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地球表层系统。

10. A【解析】根据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的特点,可判断A图中地壳较深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消失,推测可能储有石油。

11. D【解析】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12. C13. B14. C15. B【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

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6. B【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7. A【解析】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18. B【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19. A+B为地壳,A+B+C为岩石圈,D为软流层,C+D+E为地幔(也可参照课本“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来画。只要体现出岩石圈、软流层、地壳的组成及相对位置就行。)

【解析】通过读材料提取有用信息,自己动手绘图,有助于理解掌握岩石圈、软流层、地壳的组成及相对位置。

20. (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8.3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A到B的平均波速(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本题为地球内部圈层分层的变式图,只要正确掌握教材中“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此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3题 1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 ②是软流层 D.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 ?莫霍面以上部分 B.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C.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D. ①②③的全部 3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 ?莫霍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附近 D .内、外核之间 1?D 2.B 3.C [第1题,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第2题,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第3题,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古登堡面附近,此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4?5题。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 ?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 ?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 ?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 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摆 4. C 5.C [第4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液体处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 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第5题,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三者都会 感到纵波(P 波),且上下颠簸。] (2017昆明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 ?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70° 妙 巒 i (xr 他 的/kb

精品文档 (14)《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1.33、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 【学生回答】略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 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教案: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走进地球”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1.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的剖面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 层的结构特点; 1.1.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1.1.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1.2过程与方法 1.2.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 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1.2.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1通过探究地球的圈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知好学的好习惯; 1.3.2正确认识地球结构,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2.教学重点: 2.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2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3.教学难点: 3.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3.2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4.课程类型与教0.学模式: 新授课;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 5.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6.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

7.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圈层结构。其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地心历险记》的情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世界! 播放影片 (影片中会涉及进入地球内部的方式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观后思考: 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真的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由很多水晶、钻石等宝石组成吗? 学生回答:略 2.人类真的可以找到地心入口或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 学生回答:略 引入 目前的科学技术虽然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这半径为6400km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既然地下飞船实现不了我们进入地球的愿望,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呢,于是人们想到了许多方法,比如说, 通过钻井技术,将地球内部的物质提取出来 利用火山爆发,通过火山喷出物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组成 利用地壳运动, 供以下材料:(图片+文字) 但是,就目前的科学技术而言 1.最深的钻井是不过12k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2.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质到地球表层;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高中地理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 ...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是通过 A.对地层的钻探 B.对地表岩石的分析 C.对山区断层面的研究 D.对地震波的研究 读图1-5,回答2~4题。 图1-5 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120千米 B.为8~9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地壳的结构特点是 ①陆地部分,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部分硅铝层缺失 ②地壳的平均厚度,陆地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③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④地壳中所含的化学元素,排名前三位的是氧、硅、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L处界面的发现是根据 A.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减少 C.纵波的速度减少,横波消失 D.横波的速度减少,纵波消失 5.下列有关地幔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其物质组成和结构是均匀分布的 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主要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的,所以也称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下列大气组成物质中,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7.有关大气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③大气层和星际空间是逐渐过渡的,所以没有上界 ④大气圈大量削弱各种有害的宇宙射线,对人类具有保护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下列有关大气圈与人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平流层中大气稳定,能见度高,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②两极上空的极光和天空中的流星现象是大气圈保护地球表面的体现 ③电离层破坏严重时会导致短波通信中断 ④“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气温降低的现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有关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②水圈中的水有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③水圈中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④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下列有关水圈对人类及地球环境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圈中的海洋环境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②水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③地球上海洋分布广泛,这是导致地球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之一 ④海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地球的形成同步 B.大气圈和水圈中有生物的分布,岩石圈中没有生物的分布 C.生物圈只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并不包括其生存环境 D.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要素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据此回答12~13题。 12.气候要素属哪个圈层的范畴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13.工业所需要的煤、石油等能源主要与哪些自然要素有关 A.岩石、生物 B.土壤、气候 C.气候、水文 D.水文、地貌 14.图1-6表示地球圈层结构,据图回答问题。 图1-6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0分)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 地质钻探 B. 研究地震波 C. 地层和化石 D. 理论建模 2.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 A为水圈 B. B为生物圈 C. C为大气圈 D. E,F合为岩石圈(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下地幔 B. 软流层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 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波就是横波 B.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 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4.如图,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题.

(1)图中表示地壳与地幔间界面的数字以及界面名称是() A. ③一古登堡界面 B. ⑤一莫霍界面 C. ⑤一古登堡界面 D. ③一莫霍界面 (2)从图中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点分析,地球内部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圈层是() A. ⑥一地壳 B. ④—地幔 C. ①一内核 D. ②一外核 5.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F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它的构成是() A. C+E的上部 B. C+E C. E+G D. G+H 6.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实线为P波,虚线为S波)() A. B. C. D. 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里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故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学习中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基本要求(会考要求) 1、了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发展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组成和状态。 2、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逐步养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求真求实态度。 学习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和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地震波随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改变速度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 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 有人说,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 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12262米)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问题导航: ⑴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⑵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主要分为哪几个圈层? ⑶何为地壳?请说出地壳的厚度、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⑷何为软流层?请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⑸比较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 点拨: - 1 - / 3

地球的圈层结构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姓名:安静学校:新郑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 【启发提问】 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 【学生思考】 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怎样的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生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师: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嫦娥奔月”和“西游记”中对天庭的描述,都说明在古时候人们就向往太空,渴望了解太空,而现在人类飞上太空已经经成为现实。 “封神榜”中的土行孙能入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那么将来人类进入地心将成为现实。 师: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生:3层 师: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生:6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7: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来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新课导入:展示天宫一号图片,众所周知,上天容易,下地无门。你认为科学家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有关信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

对地震波的研究。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知识:地震波的概念、性质、分类、传播特点以及研究地震波的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 (1)地震波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性质能量波:地球内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弹性波: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岩石弹性 (3)分类:分为横波(P波)和纵波(S波) (4)传播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结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 总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介质的性质而变化。 巩固练习: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和海上的人分别有什么感受? (5)意义:我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可以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还可以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划分。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看到这地球的内部不同位置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以此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那么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地震波通过不连续面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 (2)不连续面 a.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陆)该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b.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师: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1.26和图1.27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分析各圈层的特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及答案

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2.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A.地幔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3.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4.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6.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晃,然后上下颠簸 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8.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9.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中 A.最活跃的圈层 B.质量最小的圈层 C.最厚的圈层

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10.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重大工程。2001年8月4日,总投资1.5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深井”的中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工,我国将用5年时间打出这口5 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地区 B.山东诸城地区 C.江苏省东海地区 D.安徽省盘龙地区 11.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变式练习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2019(秋)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新教材)】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 构 1.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区域认知】 2.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地理实 践力】 3.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4.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2 注意横波和纵波波速的变化 (1)分类: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 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约2 900千米D 处:A 波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类似于鸡蛋壳(地壳)、鸡蛋清(地幔)、鸡蛋黄(地核)(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莫霍界面,D 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地核,G 为地幔,H 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清单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3.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3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说明)钻探取样使人类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对地球内部变化的进行未来预测。但钻探的难度大,以及一些可能的危险,制约了钻探深度。如“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 那么,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震波? 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不同?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何帮助?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说明)利用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异同和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划分。

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资料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一) 教师:赵洋学科:地理2014 年10 月日第周高一年级班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二)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导入新课: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 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 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 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 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 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纳: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 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 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变化。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小组活动: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板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提问: 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学生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

地理必修1中图版1.4地球的圈层结构1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所需课时】 2 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 通过相应图表或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教科书介绍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具有圈层结构,从整体观念分析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从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入手,讲解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同时指出了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外部圈层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指出了每一个圈层的特点,包括范围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并且重点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 前三节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等地球知识有了较好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并且根据已学知识,能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高一的学生随着地理,物理课程的学习,已开始关注地球本身的结构,本节将内部圈层结构,外部圈层结构安排在同一章节,利于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观念,同时,为下一章大气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 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关系。 4..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科书文字及相关图片,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征及划分依据。 2.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看图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及每一层特点。 4.通过表格分析总结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树立“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思想,人们应当努力保护它。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第三节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的整体结构,掌握各圈层的特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读图并分析获取信息能力。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教学大难点 高一的学生对地震波的有关知识不太清楚,如何利用其速度的变化来获取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应当是本节课的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课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要求较高,教学时宜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将复杂问题条理化,深奥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启发提问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教学设计思路】 情境导入——教师创设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构建,生成新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商洛中学贾雪莉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对课标的理解: 地球的外部和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特点。同时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对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制定的举例)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线,绘制、标识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2)概括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主要特点; (3)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关键是掌握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递减;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活跃的圈层。(特点) 课标拆析: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