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义的演变

第十三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词义的古今演变

张志奎电话189********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词汇的演变是语言发展变化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也最灵敏。本文重点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等三方面讨论词义演变的方式。并从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语言学方面因素分析引起词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对汉语词义演变的规律谈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学者们研究的兴趣,壮大汉语研究的队伍。同时通过对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方式的分析,加深自己对词语本质及词义演变历史的理解,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词义、演变、原因、方式、规律

词义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词的意义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词义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而且词义演变的形式也很多,根据演变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一、词义演变的形式

1、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词义的扩大。还有义项的增多也应该看作词义的扩大,有些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但我认为这样能将问题简单化,有利于研究。

(1)发生在较早时候的词义扩大

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如《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江”、“河”逐渐作为河流的通称。

菜:古义指蔬菜,《说文·艹》:“菜草之可食者。”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后来才指与饭同吃的菜。皮:古专指兽皮。《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2)发生在当今的词义扩大

牛:原指哺乳动物,力气大。今天,“牛”产生了新的义项,表示势头好的意思,如牛市,指股市行情好。还有能干的意思,如牛人,这个人真牛!

粉丝:以前指一种食物,在今天,它有一个时髦的意义,那就是忠实的崇拜者,如某人是刘德华的“粉丝”。某人的粉丝过百万,说明哪个人的名气大、追随者多。

腕:本指手与手臂相连的部位,现在还有另一个意义,就是名气大的人,明星、名人。某人以前只是一个普通人,因一部戏红了,成了大腕了。

2、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就是词义的缩小。例如:

池。《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池”都指护城河。“池”因有水,古时也用来指“池塘”,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池塘”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常用意义,“护城河”的意义则已经不用,只保存在成语“金城汤池”中。

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银注为“白金也”,铅注为“青金也”,铜注为“赤金也”。可见,“金”起初是指一切金属,当铁锡铜银等广泛使用后,词义就发生了变化,“金”逐渐主要指黄金了。

3、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两者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1)词义的转移。例如:

步。原来指“行走”,干宝《搜神记》:“寄入视穴,……于是寄乃缓步而归。”今天的“徒步”“安步当车”中还保留着这个意义,后来指“脚步”“步伐”(原

来是跨出一脚再跨出一脚的距离叫“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指只跨出一脚的距离)。今有双音词“步伐”。

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楚辞·九章·哀郅》“登大坟以远望兮”,这里就是指大的土堆。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后来才在墓穴上堆土,堆成一个大堆。后来,坟由土堆转指坟墓。

2)词义色彩的转移

a、由褒义到贬义。如“复辟”、“爪牙”。《明史·王骥传》:“石亭、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这里“复辟”是指恢复君位,与今义指“被打垮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统治地位或被推翻的制度复活”很不一样。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里的“爪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为“党羽”、“走狗”,完全是贬义。

b、由贬义到褒义。深刻:严峻苛刻。《史记·酷吏列传》:“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

现代汉语“深刻”一般指深厚;深切透彻。再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与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

c、由中性到褒义。例如“祥”,古义指预兆,有凶有吉,是一个中性词。今指吉祥,变成了褒义词。

d、由中性到贬义。例如“小醜”,本来指地位低下或政治上很不重要的人物,后来指小人。再如“卑鄙”一词,古义指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示谦虚的词。今义指品行恶劣,是一个贬义词。

二、词义演变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变化的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只有在对原因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才能更好的去把握词义演变的规律。所以,很有必要讨论一下汉语词义演变的原因。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1、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从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考察词义的演变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民”,在殷商和西周时指奴隶。《尚书多士》提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灭殷后,要把殷的一部分人迁到成周。此时,这些人已经成了周朝的奴隶,所以称之为“民”,又因为不服管束,称之为“顽民”。随着奴隶制经济的解体,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民”由奴隶上升为自由民,社会地位提高了。“民”就有了“人民”、“百姓”的意思。此例充分说明了社会变化给词义带来的深刻变化。

2、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是引起词义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但现在人们在说思考的时候就会说“脑”,例如:学习的时候要用脑;这学生脑子聪明。随着时间得推移,心与思维活动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小。

3、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同样引起词义的变化

一个词的意义在词义系统中,必然要受别的词的意义的制约,当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时,有时会引起与它有关的词的意义的变化。例如“呆”《说文解字》“呆,深也。”段玉裁注:“此以今字释古字也。呆,深古今字,水部‘深’下,但云‘水名’,不言‘浅之反’,是知古‘深’字作‘呆’, ‘深’行而‘呆’废矣。”“浅”,《说文解字》:浅,不深也。据此可知“深”的本意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与“浅”是反义词,后来,“深”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新产生了深奥、深厚等意义,“浅”字受“深”字变化的影响也产生了浅显、浅薄等意义。“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对称的意义都是由这种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熟(食物)熟→植物成熟→熟习→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习→陌生;清(水清)→(声音)清脆→清高→语言学术语“清”,浊(水

浑浊)→(声音)重浊→恶浊→语言学术语“浊”;冷(温度)冷→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4、人们的约定俗成改变词义

词义演变大部分有规律可寻,但是我认为有一小部分词义的演变是约定俗成的,没有规律的。还是说说我前面举过的例子,比如:腕,本指手与手臂相连的部位,现在还有另一个意义,就是名气大的人,明星、名人。某人以前只是一个普通人,因一部戏红了,成了大腕了。再如:粉丝,原指一种食品,现在却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忠实的崇拜者、追随者,某人是大明星,现在有大量的粉丝。上面的例子中,原义与增加的新义关联不大,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交际的需要创造的,是约定俗成的,也没有规律可寻。

三.词义演变的方式及规律初探

词义演变的方式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来说,换一个角度来说,“纵向发展”是从一个词语内部的词义演变方式来说,一般叫做词义引申;“横向发展”是从不同词语的相互影响所造成的词义演变考察其演变方式的,一般叫做词义感染。

(一)词义引申

蒋绍愚先生认为: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一般认为有引申假借两种,假借是文字的问题与词义无关,而引申是同义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引申就是由于义素的改变而造成词义的变化。引申的结果就是产生新义,旧义被新义所取代,或与新义并存。拿新义与旧义比较,它们的关系或是扩大或是缩小或是转移。夏继先的《词义演变探析》中也提到词义演变的途径有引申。引申是以词的本意为基础,派生出与本义有关联的新的意义。它又可分为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直接引申是从本意直接派生出新的意义。如“间”,本意为缝隙,人们根据它的本身特征,引申出了间隔、中间、参与等新的词义。“素”,本意为洁白而柔软的丝织品,后来直接引申出了朴素、白色、原来的等词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也称为链条式引申。例如“朝”,本意为早晨,后根据早上拜见国君这一特定时间引申为朝拜,后再由拜见国君的特定地点引申出朝廷这一词义,再根据朝廷的固定不变引申为朝代这一词义。

(二)词义感染

邓明的《古汉语词义感染例析》中提到:词义感染是指两个本不相同的词经

常连用,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词的影响而具有另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其规律有:1、从词性上看,实词实词连用可能造成词义感染。虚词和虚词连也可以造成感染。数量上,实词感染多,虚词感染次,相互感染者少见。2 、从词与词的组合方式上来看,有直接感染和间接感染,接触感染和侵入感染,单向感染和多向感染三组方式。

蒋绍愚先生也认为,除引申之外,词义发展变化还有其他途径即1、相因生义,2 、虚化,3 、语法影响, 4 、简缩。

伍铁平《词义的感染》中提到除组合感染外还有一种感染现象可以叫作“聚合感染”或“联想感染”,即由于词的组成部分跟另一词的组成部分相同,受另一词影响也获得与该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词义感染也可能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同时起作用的结果。如汉语的“左邻右舍”指左边和右边的邻居,即将“左右邻舍”拆开来说。尽管“舍”的意义是“房屋”,并无邻居的意义,但由于“邻”的意义的感染和前面的修饰语“左”“右”的作用②,“舍”在这儿也获得了“邻居”的意义。这是组合感染。在这类四字结构的影响下,产生了“左邻右舍”这类结构,使“舍”和“邻”也变成了同义词,使“舍”获得它原先没有的“邻居”的意义。这是“聚合感染”。词义的感染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在组合感染中最常见的是“形容词十名词”的组合中,形容词或名词获得整个词组的意义。除开名词获得“形十名”组合的意义外,“名词十介词十名词”的组合也可能紧缩为“介词十名词”,并获得原来由整个词组表达的意义。

这类观点中邓明的词义感染的说法对我启发较大,因为他的分类标准比较明确,先从词性上,即词的内部关系,再从词与词之间,即词的外部关系上来探究,为我们解释了许多词义演变的现象。

这两方面前人研究的已经够多够深的了,在这里,我还有提出我的一点不同的意见,词义演变大部分有规律可寻,但是我认为有一小部分词义的演变是约定俗成的,没有规律的。这里我再次说说我前面举过的例子,比如:腕,本指手与手臂相连的部位,现在还有另一个意义,就是名气大的人,明星、名人。某人以前只是一个普通人,因一部戏红了,成了大腕了。再如:粉丝,原指一种食品,现在却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忠实的崇拜者、追随者,某人是大明星,现在有大量的粉丝。上面的例子中,原义与增加的新义关联不大,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

交际的需要创造的,是约定俗成的,也没有规律可寻。

词义演变的规律有许多,能力有限在此只对部分材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果想进一步的探寻词义演变,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去搜集材料不断学习。

汉语词义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处在变化中,有时快有时慢,随着社会得发展而发展,永远不会停止,情况是复杂的,大部分有规律,但也有没有规律的,这些现象给后人提供了大量研究的内容,由于水平有限,本人的意见也是非常肤浅的,希望以后多向大家学习。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词义的发展和变化》《语文研究》1985年第2期

【2】夏继先的《词义演变探析》

【3】邓明的《古汉语词义感染例析》

【4】伍铁平《词义的感染》

【5】樊少薇《词义演变综述》(上传于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