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善会善堂史

中国善会善堂史
中国善会善堂史

中国善会善堂史

——从“善举”到“慈善事业”的发展

夫马进

(日本国京都大学文学部)

今天,我想讲一些有关中国善会善堂史中近代以来的事情。主要的话题是清末民国初年之际,曾经使用的“善举”概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关于善会善堂大体上的历史,我写了《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年),其后经伍跃、杨文信、张学锋将其翻译成中文,2005年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因此,今天的话题就不涉及该书已陈述过的内容了。

拙著的中文出版发行后,听说在国际互联网商务印书馆的网页上刊登了相关的介绍与出版广告,后来当我在电脑上看到这些内容时,确实吃了一惊。因为在拙著的广告中,说我“借鉴了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近代公共性的概念”。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我在中文版绪言中曾明确写道:很早以前读过哈贝马斯的著作,不过我觉得,如果在研究中国前近代社会中,使用这些来自西洋历史的“公共领域”和“市民公共性”的概念,最终无疑会像寻找“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方法一样,走入一条死胡同。实际上,我在拙著中除了批判美国学者之外,对“公共领域”以及“近代的公共性”的概念一概没有论及。商务印书馆的宣传广告与我的本意是完全不相干的。但是,我想这个广告也许是现在中国历史研究动向的一种表现。关于哈贝马斯的这些概念,中国在日本之前,即1992年以前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就已经开始使用。在专著方面有朱英的《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这是一部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从正面探讨“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等概念的最早的作品之一。此后,在中国涉及哈贝马斯及上述概念的论考相继发表了许多。目前,关于这个议题的讨论进展如何,我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先生的明示。

我在1980年前后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曾设想“明末出现的善会善堂,经过三百年后,成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基础。”这当然与哈贝马斯的“近代市民社会”的概念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正如拙著介绍的那样:1912年即辛亥革命的次年,在用英文出版的朱友渔《中国慈善博爱精神》(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anthropy)中,Public(公共的)一词,作为关键词被使用。朱友渔是早哈贝马斯近百年的历史人物,他对在此之前的中国史以什么作为基础而能够形成“民主主义”“市民社会”,进行了考察。不论我们是否使用哈贝马斯提出的概念,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词“Public”在约一百年之间大概是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的。

我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不是根据哈贝马斯的概念而出现的,也不是想在中国史研究过程中对它进行验证的东西,而是在1970年到1980年间在日本国内兴起的“乡绅研究”中出现的。当时,日本国内的“乡绅研究”普遍认为清末民国初期的土豪劣绅源自明末。对此,我认为那些被称为“地方公议”的府州县一级的公议,在明末时期常常由地方上的有识之士提倡并实施,这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生员论”的基础,也是清末上海兴起的地方自治的原始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的研究与朱友渔所关心的问

题极为相似。因此,也有与哈贝马斯的“市民的公共性”观念相近的地方。

可是,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明末到清末期间,事实上所发生的事情是在善会、善堂事业广泛开展的过程,同时国家的影响也在增加。我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会与国家的混淆”。简单的说,善会善堂以它原有的形式是不能成为近代地方自治的前身的。可以说上海的事例只属于少数的例外。但是,虽说是例外,在上海有个叫做同仁辅元堂的一善堂,与近代地方自治机关的总工程局有极为相似的地方。《民国上海县续志》所云“同仁辅元堂实为地方自治之起点”,即是一个明确的证明。而且,我注意到为了公共事业而组建新上海总工程局之际,采用了旧善会善堂组织形成时完全相同的方式,这两个组织机构还同样出版了《征信录》这样的事业会计报告书,并将其公诸于众。这就是说,在评价善会这样新的结社方式出现于明末的时候,不是将它视为与国家对抗而出现的新事物,而是认为新的结社方式始于明末,地方公益事业也借此而得到了新的发展。

目前,正如前面提到的朱英先生那样,中国的近代史学界,把清末出现的association 叫做“新式社团”等,一般通行的观点认为它与以前的旧式社团是不同的。但是,我认为如果善会善堂是旧式社团的话,那么,它和新式社团之间有哪些异同?目前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展开充分的探讨。

在此,我想提到的一个问题是,清末出现的“慈善事业”这一概念,与在此之前的“善举”概念之间,存在哪些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二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认为从“善举”到“慈善事业”的发展,实际上意味着善会善堂“近代化=现代化”的过程。

在中国史上开始使用“慈善事业”的词汇是在清末的光绪年间。例如在1904年的《东方杂志》第1卷第11号题为“论慈善事业中外之不同”的社论中就使用了这一词汇。这是转载《时报》的记事。像这样有名的报刊杂志上,用这样的题目刊登论考文章,显示出当时“慈善事业”已经是一个国民皆知的词汇了。

这篇社论,顾名思义主要论述的只是中国与欧洲、美国慈善事业的异同点。这里,作为“中国的慈善事业”所记录下来的内容,如果是发生在光绪20年前后、即1894年左右的话,就会被称为“善举”。事实上,1895年3月4号的《申报》刊登了题为“论行善举宜取法于泰西”的文章,该报在1897年又发表了题为“效法泰西以行善举议”的论文。这两篇文章都在题目上使用了“善举”一词。这两篇文章与前揭《时报》、《东方杂志》一样,将中国的“善举”和欧洲、美国的“善举”进行了对比,认为欧洲、美国的“善举”更优秀,确切的主张“善举近代化”。与此相类似的内容,在光绪20年从题目为“善举”置换为“慈善事业”,这一动向透露出时代发生变化的信息。

在《东方杂志》的文章中,提出了到此为止中国实行的旧“慈善事业”、即“善举”是一种次等的,而欧洲、美国的“慈善事业”是优等的观点。其主要论点有二:一是从事救济活动者的动机与精神是相互不同的;二是救济的方法与制度也是不一样的。首先在从事救济活动者的动机与精神方面,中国的“善举”是一种考虑祸福的行为,其动机来源于为善者必有善报的观念。而欧洲与美国的新“慈善事业”,是依据人类的一种自然之情来实现的,即用博爱的精神来完成慈善事业。

上述第二个论点的主张是救济的制度与方法。在欧洲、美国的“慈善事业”其着眼点在与消灭导致人类贫困的原因,在必要的救济中给予职业和教育。所谓给予职业和教育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进行“职业教育”。在这个主张提出之前,1904年《东方杂志》(光绪30年9月25日)刊登了题为“慈善教育说”的文章。文章主张为了防止乞食的发生,应该建立工艺局和工艺厂,实施职业教育。这里把职业教育作为“慈善教育”的

表述方法,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

当然,“慈善”的语汇,在中国史上很早就有了。但是地方自治的“自治”这一词汇,与古典中的自治一词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不同。与此相同,伴随新的意义的产生,“慈善事业”中的“善举”也具有了新的意义与新的理念。

“慈善”与“善举”关联在一起使用,也是光绪年间的事情。限于管见,“慈善”是在红十字会的活动中,从日本传到中国的词汇。红十字会去中国使用这个词汇的时候,大约在甲午战争结束(1895年)到日俄战争结束(1905年)期间。最初,红十字会的活动是被表现为一个“善举”的行为。这个时期,“慈善”或是“慈善事业”的词汇,伴随着红十字会的活动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行为,与“博爱”的词汇一样,带着理想主义的印象再次传入中国。

在稍晚一些时候,虽然能够感觉到理想主义的色彩已经在退色,但江苏南通出身的实业家张謇却将《东方杂志》的“论慈善事业中外之不同”、“慈善教育说”等观念付之实践,或者至少在他的著作中给人以这样的感觉。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在他的著作中“慈善”“慈善事业”等已经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词汇在使用。张謇认为,“慈善”应该在地方自治实施政策中,排在实业和教育之后的第三个位置。关于实业是从1895年(光绪21年)开始实施的,教育事业在1901年(光绪27年)、慈善事业则是1907年(光绪33年)开始启动的。张謇主张“慈善”事业的具体措施包括:设置初等小学、小手工厂、具有工作场所的养老院和残疾人院,以及盲哑学校、贫民工厂、妇女工厂等,它们有实业与教育的联动关系(《张季子九录》自治录、感言之设计)。关于兴办慈善事业的动机,张謇说“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张季子九录》慈善录、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说、1922年)。他认为助人不是为了求果报和虚名,而为了使自己心情愉快。他还说:“王政不得行,于是慈善家言补之。……道又先励富,使人富而后仁义附焉。”(《南通养老院记》1912年)即自己首先“励富”,然后用其财力从事更多的慈善活动。在张謇看来,作为资本家所拥有的财富,应该要作用于社会的正义事业方面,这一点是很必要的。他的看法是一种极其乐观的理想,它与不久后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并无一致。可是,这种乐观主义的局面没有持续多久,原因有二:一是十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并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慈善事业的动机。二是不久国民政府推出了一项超越慈善事业的“社会事业”政策。

清末,给予“善举”决定的影响的是,江苏无锡的余治和他的著作《得一录》。这部著作于1869年(同治8年)在苏州首先刊出。此后,在中国各地有过几次的再版,于是在社会上广泛地流传起来。这本书是在同治年间出版的,所以其中“慈善事业”之语还没有出现过。在这部书余治的自跋中提的“古今各种善举章程”是为了实行善举而制定的规约。这是了解当时如何考虑“善举”的最佳史料。其中,从拯救贫困倒在路上的扶颠局、抚养被遗弃儿童的育婴堂、收容寡妇的清节堂、救济遇到水灾的救生局、为贫困孩子实行初等教育的义学等以人为对象的设施,到如何“抢救”写有文字纸的惜字会、挽救动物的放生会等,介绍了各种善会、善堂的规约。此后,“善举”和“慈善事业”开始混用在一起,但是两者的救济对象具有明显的不同。“为善应报”的思想表现的极为强烈。

经元善(1841年、道光21年~1903年、光绪29年)和郑观应(1842年、道光22年~1922年、民国11年),他们都是受余治影响很大的人物。郑观应的思想在他早期著作中,表现出鲜明的“为善应报”思想。余治为郑观应在同治11年(1872年)出版的著作《救时揭要》写过序文,“为善应报”的思想在这部书中表现得十分强烈。但是,其中“拟设义院收无赖丐人,使自食其力论”的主张,明显是受到欧洲“慈善事业”的

影响。这里,郑观应主张设置被称为“义院”的栖流局即流民收容所,并在义院教给这些流民耕作与织布。通过这些举措让他们自食其力,保全性命,社会也因此得到安定,边境得以开拓,并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此外,郑观应“亦复丐食街前者则议罚,以儆其贫”的主张,恐怕也是受到英国救贫法(Poor law)的影响。

郑观应在1894年(光绪20年)出版《盛世危言》收录的题为“善举”的议论中,一面主张多设立善堂,“所有无告穷民,各教以一工一艺”,在这些收养设施进行职业训练,使其开垦荒地增加国家税收;一方面他还介绍了欧洲成功经营疗养院、育婴院、义学堂等方面的经验。经过对比,他批判了中国各种善举中存在的“大抵经理不善,款项不充,致各省穷民仍多无所归者”的问题。提出应该在善堂设置“劝工厂”。

与郑观应同样,经元善也接受了余治的很大影响,他的为善应报观念也很执着。他认为“善恶报应,一定之理”(《经元善集》“急劝四省赈捐启”,1878年)。他在晚年1898年写下的《元济堂求雨纪事》中陈述了“感应之机,捷于影响”,可以看出经元善是一位信奉行善可以直接得到好报应的人物。

经元善在上述时期于上海开创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同时在其家乡的浙江上虞县和余姚县建立了农工学堂。经元善创办中国女学堂是一件非常有名的事件,这里想指出的是,经元善创建学校受到了郑观应和梁启超二人的很大影响,他本人对创建学校的行为称之为“善举”,他还主张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女性也要教给工艺,实施职业教育。

此外,同时期在上虞县、余姚县建立的农工学堂,确实是一所为了实业教育的学校。他在提倡建立这类学校之际,陈述了这样的观点:“为善之事,当以贸易之法行之。贸易须顾资本,善举亦然。应为之善事甚多,而资款有限,不得不于行善中,求生财惜费之法,则创设工艺院是矣”(拟办余上两邑农工学堂启,1898年)。即把职业学校的生产收益,再回归到资本上来,使善举与实业一起发展。经元善不仅在工艺院如此经营,其他方面的善举也运用了这个方式。在育婴堂及卹嫠院都设有小工艺所,使其从事一定的工作。经元善把创建近代式学校称之为“善举”,虽然在“善举”中融入了新的教育成分,但却毫无矛盾之感觉。

郑观应和经元善,他们使用的“善举”范畴、词汇,后来称之为“慈善事业”。对他们来说,近代实施的政策没有特别的分歧,故均称其为“善举”。那么,“善举”和“慈善实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正确地说“慈善事业”重视的是教育和职业训练。这一点在旧的“善举”中是看不到的,这是从“善举”到“慈善事业”的变化中最能表现其特征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慈善事业”在产业革命的前夜发生的一些动向。可是,前面介绍的《东方杂志》“论慈善事业中外之不同”一文中提到的中国和欧洲、美国之间有两点不同,那么实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动机与思想的问题。诚如以上所述,余治和郑观应、经元善的动机在于为善应报的思想。把它看作是“善举”的主要动机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实施“善举”,绝不仅仅是这些具有为善应报思想的人。正如已经阐明的那样,中国最初的善会、即兴办同善会的杨东明、高攀龙、陈龙正等人,是根据万物一体的思想实施善举的,他们注重“生生”的感觉。按照万物一体说,高攀龙认为“凡吾为德于人,非其人之报也”,“吾之为善,如渴而饮,饥而食。饮食亦望报耶?”这样的言论表现出的正是新“慈善事业”的动机。张謇在其言论中屡次言及孟子的“恻隐之心”。在这一点上,“善举”和“慈善事业”之间绝不存在很大的区别。

以下是组织与制度的问题。在已经介绍的郑观应《盛世危言》收录的“善举”条中,郑观应批判中国“善举”是一种劣等的东西。可是他一边说“经理不善”,一边又作为改善得办法提到“……遴委本地公正廉勤之绅士,实心经理,酌定章程,章程倣善堂,岁刻征信录”(《盛世危言》“善举”)。这是过去在善堂、善举方面经常说到的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比什么都重要的是,红十字会等新的慈善团体结成的时候,也是延着与旧善会完全一样的手续缔结而成的。慈善会和善会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

清末的中国,的确接受了来自欧洲、美国以及近代日本的影响,可以推测“善举”的近代化就是在这一影响下进行的。在此之后,终于有了“慈善事业”的专门词汇。新的因素否定了为善的因果报应,将教育和职业训练作为一种新兴事业。这种否定因果报应的考虑,在最早出现的善会—明末同善会上也可以看到。

以上的分析如果能够成立,那么在结社的方式上“新式”的意义究竟表现在哪里?本文一开始叙述了在近年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出现了旧式社团和新式社团的概念,可是,如上所述可以搞清楚的事情是,从“善举”到“慈善事业”的结社方式来看,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善会善堂的传统,才能出现从未有过的、共同追求新目标的“新式社团”。

收稿日期:2006-03-20

作者简介:夫马进,男,日本国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

(胡宝华译)

民建会入会申请书2015版

民建入会申请书 敬爱的中国民主建国会: 我志愿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愿意为实现中国民主建国会的政治纲领和任务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我觉得是下面三个原因吸引我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首先,是中国民主建国爱国、革命的光荣历史鼓舞了我。自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在重庆成立以来,中国民主建国会同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肝胆相照,经历了民主革命、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为我国繁荣富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民主建国会传统是一个实现爱国主义目标不动摇的组织,是一个有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组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愿意把参政、议政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把爱国的思想落到实处。因此,我觉得只有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这样的组织,才能在组织的领导下和支持下,实现自己爱国为国的理想。 其次,是我非常认可中国民主建国会现阶段的政治纲领。中国民主建国会的政治纲领高屋建瓴,既精练又到位。虽然我政治上还没有太高的高度,但我个人非常认可。我要不断要求自己多学习理论,多深入实际,多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三,中国民主建国会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会员。他们奋战在我国各条战线上,在做好岗位工作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尖兵,是我学习的榜样。许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都是中国民主建会会员,从他们身上,我觉得他们是一群“不同的人”,一群有追求,负责任,肯贡献,有成就的人。而且,他们都有一种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的自豪感。这使我对中国民主建国会产生好感,产生了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的愿望。 我愿意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并在它的领导下和它一起不断地成长、进步。现郑重地向会提出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拥护会的纲领,遵守会的章程,履行会员义务,执行会的决定,严守会的纪律,对会忠诚,积极工作。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认真学习中国民主建国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我深知按会的要求,自己的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希望会组织从严要求,以使我更快进步。我将用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进而在组织上入会。 敬请组织上批准我的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入会介绍人: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导言 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 【基本史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14、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16、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第六章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一.【教学要点】 一.背景及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 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 三、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 二、【基本内容】 1.背景 成立时间:1921年1月 地点:北京来雨轩公园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茅盾、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共12人。 成立宣言:(周作人执笔,1921-1-10《小说月报》12卷1号) 联络感情:希望大家时常聚会,交换意见,可以相互理解,结成一个文学中心的团体。 增进知识: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 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劳农一样。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作同业的

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2.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 1.小说月报 2.文学旬刊 3.诗 ⑴小说月报(1910/8-1932/1) 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32) 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 原仅是一家印刷店,一台机动印刷机和两台手动印刷机,只印刷名片和成印小额商务印刷业务 1903年,接收日本印刷所拍卖的设备,成为上海最先进的印刷所。 由印刷业向出版社的发展。《华英初阶》教材畅销,1902年创办编译机构,聘请张元济主持编译事务。 文学刊物: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 《小说月报》1910.8-1932.1) 1910/7-1912/3王蕴章主编 1912/4-1917/12 恽铁憔主编 1918/1-1920/12 王蕴章主编 1920年1月,开设“小说新潮栏”,茅盾主持该栏目。 1921/1-1922/12 全部改革,茅盾主编 1923/1月—1927/4 郑振铎主编(14卷1号-18卷5号) 1927/5—1932/1 叶绍钧、徐调孚主编 《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921。5—1929) 《时事新报》1907-12创刊,是研究系在上海的言论机关,由张东荪主编。 1921-3月,郑振铎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来到上海火车南站当练习生,不久即被张东荪聘为《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的主编。 接编《学灯》后,郑振铎征得张东荪的同意,在《时事新报》上开辟了一个新文学副刊《文学旬刊》,于1921年5月10日正式创刊。该刊宣言表示要“为中国文学的再生而奋斗”,“一面努力介绍世界文学到中国,一面努力创造中国的文学,以贡献于世界的文学界中”。 《文学旬刊》满一周年后,便发展为文学研究会的定期刊物。 文学旬刊 《文学旬刊》1921-5-10——1923-7-22 ,80期

中国近代史 7

第七章清末新政的终结——辛亥革命 第一节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 一、孙中山其人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亭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读书期间,非常关心民众疾苦,国家时局。 二、孙中山革命排满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希望他以西方为榜样,进行改革,没有受到重视后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联合各革命团体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纲领,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革命团体的建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一、革命团体的建立 主要有: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成员大都是华侨。 2、华兴会:1903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在长沙成立。 3、光复会:1904年陶成章等在上海成立。 4、同盟会: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团体,它由华兴会、兴中会等组成,1905年在东京成立。其纲领为:民族、民权、民生,后被概括为三民主义 二、革命思想的传播 1、陈天化与《猛回头》、《警世钟》 2、邹容与《革命军》 3、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三、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革命派和改良派通过《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第三节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 一、依靠会党、新军发动起义 二、武昌起义与各省独立 1、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其现代化不是发自内部,而是抵御外侮的需要,国家政权的作用举足轻重,它必须有能力制定政策、保证其贯彻实施。 清廷面临加强权威的需要,但这与立宪的理念相对立,故只能走如死胡同。清廷的灭亡,使政治权威示微,直到新的权威建立前,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2、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是一系列矛盾演变冲突的结果,即立宪派与清廷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这些矛盾的演变中,清廷为渊驱鱼。从武昌起义短短的一个月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飞跃发展。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清廷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南北议和 2、袁世凯逼宫 3、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四节辛亥革命研究的有关问题 一、辛亥革命的性质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全民反满革命,在革命排满的旗帜下,将各方人士联合起来。 二、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问题 清王朝的垮台,无疑是被辛亥革命所推翻,但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联合,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三股政治势力,立宪派倒向那一方,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与立宪派的响应密不可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1)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C(开卷) 试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東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也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的经济成分相联系,我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

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我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増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被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历史表明,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阙维民 剑桥汉学是英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剑桥大学的汉学与剑桥所在地的汉学1[1]。尽管有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英国汉学是如何地受到“出奇的漠视(Singular Listlessness)”2[2],但近二十年来仍然不断有著述关注着剑桥汉学,它们分别是以欧洲汉学研究为背景的叙述 3[3]、以英国汉学为背景的简论4[4]、全面介绍剑桥汉学研究的文章5[5]以及中国学者利用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学资料所写的论文6[6]。此外,作为剑桥汉学研究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1[1]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主要汉学研究中心 (包括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馆等汉学研究中心)之一,但座落于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是独立于剑桥大学之外的一个汉学研究机构,所以“剑桥大学汉学”与“剑桥汉学”非同义词。 2[2] 巴雷特《出奇的漠视》1989(T.H.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3[3] H·费兰克“中国研究:欧洲汉学史概述”,M·威尔逊与J·凯利主编《欧洲汉学》(Herbert Franke: “In Search of China: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in Ming Wilson & John Cayley (Eds.) Europe Studies China, London, 1995). 4[4] T·H·巴雷特《出奇的漠然——汉学著述与英国汉学家简史》,伦敦,Wellsweep出版社,1989年 (T.H. 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5[5] 麦大维“剑桥的汉学研究”,《剑桥社会杂志》1995-1996年,第37卷,第62-66页。(David McMullen: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Wide-Ranging Scholarship from a Doubtful Start”, The Magazine of the Cambridge Society, No. 37, 1995-6, p. 62-66);艾超世“威妥玛先生与剑桥汉学百年 (1888-1988)”,(Charles Aylmer, “Sir Thomas Wade and the Centenary of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 (1888-1988)”), 《汉学研究》,1989年12月,第7卷第2期,第405-422页。 6[6] 王庆成“英国起草的‘中日北京8条’及与正式本的比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79-85页;王庆成“从剑桥大学收藏的刘丽川告示论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1-15页。

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综述

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综述 中华历史渊远流长,滋润着地球文明的沃土。中华民族以姓氏血缘(家族)为凝结方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衍化,形成了一个最伟大、稳定的民族。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中国姓氏文化,超越了时间的框架,“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对整个东方文化,乃至世界的变革、进步,无可非议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为何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议选址河南郑州?

资料显示,中国的姓氏目前已达到两万两千多个,常见的姓氏有三千多个,其中许多姓氏宗亲祖根源自中原河南。在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中,有一百零五个姓氏的祖根源于河南;台湾人中,有四十八个姓氏的祖居地在河南;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闽南人”,其祖籍地也均在河南。每年从海内外来中原河南寻根拜祖的华夏儿女,达数百万之众。另外直接发源于周口的姓氏中,有李、陈等大姓,其中李姓人口在新的百家姓里排到第一位,人口将近一个亿,遍及全球。 2011年5月16日,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皇甫雷卿宣布:2011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正式开幕! 本届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是有史以来参加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由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甘肃皇甫谧文化研究会,金龙文化传媒书画名家联合主办。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郑州金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焦作科龙达有限公司,四川泸州皇家酒业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北京、深圳、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内蒙、山东、江西等地的代表、族人以及学者共1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河南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的故乡,同时也是皇甫姓氏发祥地。据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皇甫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后裔。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

2016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史03708)试题及答案解析详细版

2016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B.《仁学》C.《人类公理》D.《变法通义》【答案】D 【解析】A《新学伪经考》,C《人类公理》为康有为作品;B谭嗣同写了《仁学》;D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C 【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岳王会 【答案】A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一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B.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继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

中国新能源发展前景及应用探讨

中国新能源发展前景及应用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及应 用,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的能源利用情况实际出发,探讨新能源在中国 如何更有力的发展, 如何更便捷的利用,并就新能源在中国的前景及应用提出自 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能源 发展前景 新能源应用
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能源产业想要走上正 轨,初步达到盈利,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而新能源的发展也可以解决 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环境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帮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与其配套的各项管理与技术内容不可或缺。 在国际石油市场强势震荡和国内一些城市不断拉闸限电的同时, 我国的能源 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专家的研究普遍表明,我国 新能源利用前景广阔。 我国今后将大力发展风能、 太阳能、 地热、 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到 2015 年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年开发量将达到 4300 万吨标准煤, 占当时 能源消费总量的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办公室主任周凤起 说, 我国正在制定可再生能源促进法,以促进对可再生绿色能源产业的大规模开 发和利用。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统计显示,太阳能年日照时数在 2200 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 值。 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 2.53 亿千瓦。地热资源远景储量相当于 2000 亿吨 标准煤, 已勘探的 40 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 31.6 亿吨 标准煤。 中国能源研究会的一项研究说,从长远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 用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 用, 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 使我国能源、 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近期来看,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除了能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 将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等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测算表明, 2015 年, 到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减少 3000 多万吨碳的 温室气体以及 200 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 50 万个就业岗位, 为 500 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解决无电问题。

2016民建入会申请(附最版会员简历表)

入会申请书 敬爱的中国民主建国会: 我志愿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愿意为实现中国民主建国会的政治纲领和任务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通过对民建会章、会史的学习,我认识到,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庆成立,成员主要是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人有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民建成立后,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1948年,民建响应中国共产党5月1 日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派代表赴解放区参加筹备工作。1949年9月民建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订《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民建确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工作,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和发展经济,特别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积极配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以来,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努力弘扬民主、团结、创新、奉献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积极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在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在长期实践中,民建形成了坚持爱国主义,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坚持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坚持与经济界的紧密联系,努力发挥会的特色;坚持与时俱进,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会的素质等优良传统。 6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建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民建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非常希望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课时作业(四十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时间:月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B.宣扬皇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融入儒家中,并发展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早在秦代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理念,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故D 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答案:A解析:由“霸王道杂文,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A项符合题意。 3.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 项正确;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话语的意思是百姓通过上天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以“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复述,而非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章程(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名称 本会的中文名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简称“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为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special committee of medicated diet and dietotherapy,缩写为“WFCMS-SCMDAD”. 第二条组织 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下属的专业学术团体,由世界各国从事药膳食疗保健学术研究的食疗食养学会、药膳研究会、营养学会、保健食品协会、烹饪协会、食疗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的世界性学术组织。 第三条宗旨 本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增进世界各国(地区)药膳食疗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药膳食疗保健学科的成果,加快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中医药膳进入各国卫生保健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条常设机构 本专业委员会总部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常设办事机构: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韶山中路113号(湖南中医药大学院内),邮编410007。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五条制定标准:研究、制定、发布与推广中医药膳的国际标准、规范中医药膳管理。提升中医药膳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医药膳在世界各国(地区)健康有序发展。 第六条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及各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高层论坛会。 第七条专业培训: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培训机制,举办中医药膳食疗理论和技能培训班,传授中医药膳名师经验和特色技法。参加培训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由“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或联合其他职能部门颁布发的相关证书。 第八条人才培养:通过开办培训班、远程教育,或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开展药膳人才的培养;凡表现突出、专业技术娴熟的会员或经本专业培训的学员,本会积极向国内外各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应用。 第九条产品研发推广:充分利用本会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与国内外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同时亦为本专业相关的医药,保健食品,保健器材生产或研制单位的合法产品作相关的推荐活动,或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进行成果鉴定、产品引进及推广活动。 第十条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本会网站“世界药膳养生网”和会刊《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膳知识,传承中医药膳特色和优势。 第十一条表彰与奖励:对本专业工作做出贡献的团体或个人,予以不同形式的宣传、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编辑出版:办好会刊《东方食疗与保健》,为会员、从业人员及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及药膳食疗爱好者提供一个发表、交流、学习的信息平台。并积极组织本会专家学者编辑出版学术论文或专著。

中国近代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学年、学期:2014-2015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刚要 题目:孙中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指导教师: 班级:学号: 姓名:联系电话: 成绩: 评语:

孙中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中山《挽刘道一》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带领一群优秀的革命家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以及创建了中国国民党,成就了东亚历史上千古未有的伟业。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满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

中国近代史纲要·在线学习手册

在线学习操作说明 教改内容 ·以在线学习方式辅助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任务 ·闭卷考试改为随堂开卷论述,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正确分析时事热点 ·成绩组合:开卷考试50%、在线学习30%、平时作业20% 注册账号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2982388.html,/unit/user_apply.htm ?id=3001,请访问此页面并按提示要求 注册新帐号,已有帐号的直接到“加入 班级”步骤 ·请使用常用邮箱作为帐号并设定密码 ·请登录邮箱收取确认信,并激活 ·帐号激活后请绑定手机及身份信息,该 类信息将用于教学管理 加入班级 ·完成身份信息验证后,请点击“查找部门”按钮,展开对 应学院,找到自己的班级双击,并提交申请。 ·班级管理员审核信息无误后将批准加入申请。 ·若班级尚未建立请督促班级管理员尽快与学校管理员联 系创建班级。 获得学习权限 ·班级管理员会在班级管理后台开通各位同学的学习权限,若未获得权限请联系班级管理员。 ·《中国近代史纲要》在线课程的学习权限由学校统一开通,请勿使用在线支付功能自行开通,以免重复。

进入课程学习 ·登录https://www.360docs.net/doc/3e12982388.html, 进入个人首页 ·顺序点击个人管理菜单、学习、在读课程,找到《中国近代史纲要》,并点击“进入学习”,到达学习页面。 ·也可以在个人首页左边栏“我的课程”,以快捷方式进入 ·若未发现课程,请联系班级管理员,请求分配权限。 课程考核 ·进入课程学习界面,左上部分可以看到章节选择的下拉菜单,这里可以跳转章节;下面是正文、习题、探讨页面的切换模式;再往下,左侧是目录,可以在正文中快速跳转,右侧是本节的学习进度统计 ·在线课程通过学习时间、媒材点击、习题解答、探讨、交流等方式进行标准化考核,每一节为一个基本考核单位,课程学习页面左上角有该节的完成进度,点击“统计”菜单,可以查阅本人整门课程的完成情况 ·学习时间指本节的在线学习累计时间,仅当本节页面置于屏幕顶层才会统计时间,若有qq、视频等窗口压在上面是不统计时间的 ·媒材点击指课程中插入的图片、案例、音视频内容,学习中需要点击,在页面右侧出现大图及详细资料,学生需对该媒材给予评分,才算完成一个媒材阅读;左上进度条后的数字N/M,M即本节媒材总数,若本节媒材全部评价完,会获得ok标志 ·习题解答,进入习题页面,按照分类完成各习题,提交后系统会自动阅卷,回答错误的习题,允许查阅答案,允许重新回答 ·探讨:学习页面右侧,允许学生对课程发表即时探讨,其他用户可以对探讨评价,也可以通过即时贴方式展开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本门课程要求学生至少发表10次探讨 ·交流:从右上导航条进入本课程论坛,要求至少完成1次发帖、4次回帖。 ·结业:在线学习达到几个标准即可申请结业,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分数给予“及格”、“良好”、“优异”三个等级的评价,建议学生成绩达到满分再申请结业。 注意事项 ·为了便于跟老师交流,请更换本人头像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不建议使用IE系列(包括360、

能源研究会

能源研究会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附件2 定向征集单位名单(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社科院 中国气象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国家铁路局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国资委直管央企)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计划单列) 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 (能源研究机构)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空军装备研究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等院校)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东南大学 厦门大学 南开大学 南京大学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作者: ————————————————————————————————日期: ?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