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

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

张怡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454150)

摘要: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获取头脑中所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苏格拉底的这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作“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或“苏格拉底法”,它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源泉之一。

关键词: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精神助产术;启示

作者简介:张怡(1978.7--),女,籍贯:济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助教,主要从事汉语言教育。

一、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概述

苏格拉底(Socrate,约公元前469年——公元前400年),是古希腊雅典奴隶主贵族派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在他父亲和他父亲亲自挑选的教师指点下,他成为当时雅典通晓数学、天文、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著名学者。

苏格拉底宣扬神学唯心主义,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和主宰的,他否认自然界有任何规律可循,认为人研究自然毫无意义,在他看来,“树木没有教过任何人生活。”[1]“如果我们眼睛看着事物或是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心灵会完全变瞎了。我想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2]因此他反对人们去研究自然现象,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研究自己的灵魂,去寻找自己心灵中所固有的知识和智慧。

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不是直接向学生或他人灌输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去揭露对方在认识上的矛盾。他说他母亲年老力衰已经不能再生孩子了,但她能运用助产术帮助分娩的女人生孩,因此他主张哲学家和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要帮助人们把自己心灵中存在的知识产生出来,他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乃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3]他把哲学家和教师引导人们把自己心灵中存在的知识引导出来的方法“称为‘精神产婆术’”。他系统地总结了智者派学者教育学生的经验教训,把他的精神产婆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创立了他的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说,“苏格拉底的方法,也就是他的精神产婆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4]

根据柏拉图等人的论述,可把苏格拉底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苏格拉底通过以讽刺为武器的手法,在和学生谈话的过程中他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方式使学生陷入到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以致陷入到“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的罗格斯窘态”[5]。也就是说,苏格拉底首先创设矛盾情景,从学生最常见的事物、事件中和学生进行探讨,清除学生自身头脑中的错误观点,并认识到自身的无知,进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第二阶段,苏格拉底在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并不授予他们现成的知识,只是通过发问,刺激、诱导和控制他们的思考。

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在《苏格拉底回忆录》中曾详细地描述了苏格拉底与雅典的青年欧迪德谟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教学对话。苏格拉底向该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该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说明自己对正义的理解。苏格拉底用反诘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中,承认自己原先想法的荒谬性。苏格拉底又引导该学生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探究,一步一步地问下去,最后学生自己得出了在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正义”概念。[6]

二、对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评价

苏格拉底在广泛吸收智者派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把他的“精神产婆术”运用于教育

教学实践中,创立了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经过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长期不懈的宣传而广泛传播开,后来被西方学者称为“发现方法(Heuristiche Method)或发现性对话法(Heuristiche Gespriuch)”[7]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因此被西方后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西方教育界普遍认为“后来‘启发法’便是从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中发展起来的。”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曹孚先生、滕大春先生认为:“后世所谓的‘启发教学法’就是从苏格拉底法发展出来的。”[8]

我们在充分肯定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历史功绩的同时,还应当看到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有很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智慧存在于人的心灵中,是独立地脱离自身而存在的,人不能认识自然,只能认识自己,这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而他对他的启发式教学法的解释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不能从深层说出启发式教学法的奥妙。

(二)苏格拉底认定知识和智慧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因而他特别强调思考的作用,要学生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等,但由于学生的思考不是建立在系统观察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因而很难深入下去。苏格拉底所倡导的这种方法需要相应的条件,如教育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认知能力,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这些条件,“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的方法去‘辨证’,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更混乱了。”[9]

(三)苏格拉底过分强调谈话法的作用,不问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把谈话法作为教学过程中唯一的方法来使用,忽视了练习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因而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中显得单调呆板,不容易保证教学效果。

三、几点有益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对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转变观念,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多年来,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极深,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佳,也影响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的培养。万里同志在1985年曾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甚至干部的理论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不善于实行启发式,在不同程度上还是用灌输式或填鸭式,上课讲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很不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受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10]“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封闭的,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指示,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即使国家增加很多经费,仍然培养不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特别是第一流的人才。”[11]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倘若学生亲自参与某种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活动,他们就更容易学到这种内容。”“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12]因此,要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二)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至今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则很难推广应用。因此,要推广启发式教学方法,就必须注意为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编写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确保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证明,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适用于任何情况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可能是提高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13]讲授法是我国各级学校教学的基本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切忌不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把某一种方法作为固定的、万能的教学方法运用。

[1][3]单中惠杜成宪.中外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49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第175页.

[4] [9]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第41,41—42页

[5] [7][日]加藤正夫.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第34页.

[6]瞿葆奎等.曹孚教育论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524页.

[8]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第34页.

[10] [1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第42页.[12] [13]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1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3,52页.

联系方式: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张怡

电话:152********

E-mail:18042687@https://www.360docs.net/doc/361366877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