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笔记(小脑、间脑)

系解笔记(小脑、间脑)
系解笔记(小脑、间脑)

教学内容:小脑、间脑

目的要求:

1.掌握小脑的位置,小脑分叶的名称、功能分区的名称,小脑核的组成,小脑的功能;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中腹后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

2.熟悉小脑的外形,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后丘脑的组成、纤维联系和功能。

3.了解小脑上、中、下脚,上丘脑的组成,下丘脑的位置和功能,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联系。

二、小脑Cerebellum

1.位置:

颅后窝,隔小脑幕与端脑的枕叶相邻;在脑桥与延髓背侧,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2.外形

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 小脑蚓V ermis

小脑扁桃体T onsil of cerebellum:

小脑下面、蚓垂两侧较膨隆的部分,靠近枕骨大孔外上方,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3.分叶

借原裂Primary fissure和后外侧裂Posterolateral fissure分为:

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

前叶Anterior lobe

后叶Posterior lobe

后两者合称小脑体Corpus of cerebellum

4.功能分区

原小脑(前庭小脑)Archicerebellum(V estibulocerebellum):绒球小结叶

旧小脑(脊髓小脑)Paleocerebellum(Spinocerebellum):小脑蚓(除小结)+中间区

新小脑(大脑小脑)Neocerebellum(Cerebrocerebellum):外侧区

5.内部结构

小脑表面的薄层灰质,称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深层是神经纤维组成的白质,称小脑髓质medulla of cerebellum ,其中有小脑核cerebellar nuclei。

⑴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

⑵小脑核Cerebellar nuclei

Fastigial nucleus

齿状核Dentate nucleus

球状核Globose nucleus

栓状核Emboliform nucleus

后两者合称中间核Interposed nucleus

⑶小脑髓质Medulla of cerebellum

小脑脚

?小脑下脚(绳状体)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连于小脑和延髓之间,由传入纤维(如脊髓小脑后束)和传出纤维组成。

?小脑中脚(脑桥臂)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由传入纤维(如脑桥小脑纤维)组成。

?小脑上脚(结合臂)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连于小脑和中脑之间,由传出纤维(小脑核发出的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组成。

6.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维持骨骼肌随意运动的协调)

⑴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

传入纤维:来自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

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前庭神经核.

功能:答应同侧平衡刺激,维持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损伤后出现平衡失调

⑵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

传入纤维:主要是脊髓小脑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至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及红核等.

功能:控制同侧肌张力和肌的协调.

受损后出现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

⑶大脑小脑Cerebrocerebellum

传入纤维:在脑桥核中继后的皮质脑桥束,经小脑中脚传入.

传出纤维:由齿状核经小脑上脚传出.

功能:协调肢体的精确运动(保证同侧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

受损后出现共济失调

7.小脑损伤与临床联系

⑴典型表现:

随意运动不丧失,无一般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⑵原小脑综合征:

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⑶新小脑综合征:

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

三、间脑Diencephalon

1.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除下丘脑腹侧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皆被端脑所包绕.

2.分部:

Doral thalamus

上丘脑Epithalamus

下丘脑Hypothalamus

后丘脑Metathalamus

底丘脑Subthalamus

3.各部位置及结构特征

⑴背侧丘脑Doral thalamus (丘脑)

①外形

②位置

③内部结构:Y形内髓板internal medullary lamina将其分为前、内、外侧三群核团.

外侧核群

背侧组:背外侧核后外侧核丘脑枕

腹侧组:腹前核ventral anterior nucleus

腹外侧核ventral lateral nucleus(腹中间核)

腹后核V entral posterior nucleus

腹后外侧核V entral posterolateral nucleus

腹后内侧核V entral posteromedial nucleus

④核团分类

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

腹前核和腹中间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传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为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

腹后内侧核的传入纤维是三叉丘系及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松果体Pineal body、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丘脑髓纹

⑷底丘脑Subthalamus

⑸下丘脑Hypothalamus

①位置及境界

上界:下丘脑沟Hypothalamic sulcus

下界:漏斗Infundibulum 、灰结节Tuber cinereum 、乳头体Mamillary body、垂体前界:视交叉Optic chiasma、终板

向后:续中脑被盖

②下丘脑hypothalamus的分区及核团

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

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漏斗核Infundibular nucleus

乳头体核Mamillary nucleus

③下丘脑hypothalamus的纤维联系

与垂体hypophysis的联系

视上垂体束Supraopticohypophyseal tract (加压素)

室旁垂体束Paraventriculohypophyseal tract (催产素)

结节垂体束Tuberohypophyseal tract (促释放/抑制激素)

④下丘脑hypothalamus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中心

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心: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视交叉上核参与人体昼夜节律的调节

4.第三脑室The third ventricle

⑴位置:两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⑵境界

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前界:终板

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⑶交通

两侧:经室间孔通侧脑室

下方: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思考题:

1.简述小脑的分叶、功能分区和小脑核团的组成。

2.简述小脑的功能。

3.简述间脑的分部。

4.简述后丘脑的组成及功能。

5.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团中腹后核主要接受哪些传入纤维?

6.名词: 小脑扁桃体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松果体

笔记小脑间脑精编版

笔记小脑间脑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小脑 一、位置: 颅后窝,隔小脑幕与端脑的枕叶相邻;在脑桥与延髓背侧,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二、外形:小脑半球和小脑蚓 名词解释: 小脑扁桃体:小脑下面、蚓垂两侧较膨隆的部分,靠近枕骨大孔外上方,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 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三、分叶: 借原裂、后外侧裂,分为: . )组成 ) 功能: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答应同侧平衡刺激,维持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受损后症状:平衡失调 ⑵脊髓小脑: 传入纤维:主要是脊髓小脑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至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及红核、丘脑腹外侧核等. 功能:控制同侧肌张力和肌的协调.. 受损后症状: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

⑶大脑小脑: 传入纤维:在脑桥核中继后的皮质脑桥束,经小脑中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齿状核中继后,自小脑上脚传出至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功能:协调肢体的精确运动(保证同侧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 受损后症状:共济失调 七、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特点: ⑴随意运动不丧失 ⑵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⑶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2、原小脑综合征:⑴平衡失调⑵自发性眼震 3、新小脑综合征:⑴肌张力低下⑵共济失调⑶意向性震颤 间脑 一、位置: 脑干与端脑之间,除下丘脑腹侧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皆被端脑所包绕. 二、分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三、各部位置及结构特征 1. 背侧丘脑(丘脑) ◇外形 ◇位置 ◇内部结构:Y形内髓板将其分为前、内、外侧三群核团. 外侧核群背侧组:外侧背核外侧后核 腹侧组: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丘脑枕核 核团分类 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传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为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 腹后内侧核的传入纤维是三叉丘系及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原创间脑和端脑解剖

间脑和端脑解剖间脑和端脑解剖 全网发布:2012-01-05 19:59 发表者:冯恩山 (访问人次:1379) 目录 1 丘脑参与非特异性投射的核团及纤维联系 边缘系统结构及功能2 3 丘脑损伤大脑后动脉梗塞4 下丘脑损伤56 基底核的纤维联系7 胼胝体功能及损伤8 复合感觉的产生 9 熟悉且复杂运动的产生 10 新运动的练习及记忆原理 11 锥体外系病变机理 12关于失语 13视觉皮质区(纹状区)损害14两侧大脑半球的互补 15 端脑功能及其损伤关于意识及其障碍1617三脑室解剖相关问题: 1 丘脑参与非特异性投射的核团及纤维联系:(1)丘脑前核:主要接受乳头丘脑束的纤维,与穹隆和海马联系;传出投射到半球的内侧面前部(扣带24区),从而与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内嗅皮质等边缘系统形成环路。并且这些丘脑皮质通路是相互的。丘脑前核是下丘脑和扣带回之间的中继站,对间脑、中脑和新皮质间的信息起易化作用。功能上与内脏活动有关,与情感和自我保护的本能行为以及种

系繁衍有关。并与海马的近期记忆作用有关。 (2)外侧背核:接受顶盖区、上丘及其它丘脑核(特别是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纤维;与扣带回、海马旁回有往返联系。(此核为来自低位的各种感觉信息与扣带回往返联系,功能与丘脑前核相似)。(3)外侧后核:接受顶盖区、上丘及其它丘脑核(特别是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纤维;与顶下小叶有往返联系。(此核为来自低位的各种感觉信息与复合感觉区往返联系,基本同枕核)。 (4)内侧核:接受丘脑其它核团(板内核、中线核和丘脑外侧腹核)、下丘脑、中脑核团和苍白球的传入冲动;与额叶联合区有点对点双向投射。为联合躯体和内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与抽象思维和长期性驱向性目的行为的感觉整合有关。冲动经投射到达前额叶皮质后便进入意识境界,影响心情或产生不同的情感色彩。阻断此联系后,对解除某些类型的精神病和严重的焦虑状态有效。(此核在进行各种信息的整合和从海马处获取近期记忆的信息,最后将整合后的信息返回运动皮质,从而激活其启动运动或产生熟悉感觉的功能。同样,在记忆的巩固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5)枕核:接受从其它丘脑核的纤维,特别是板内核的纤维;传出到顶叶和枕叶联合区且相互交换,此联合区被体感、视觉和听觉投射区环绕,可能在不同种类的感觉传入信息间的相互联系中起重要作用。(其在信息的整合、感觉的识别、记忆的巩固等作用同背内侧核)(6)板内核群:主要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与大脑皮质的广泛区有弥散投射。媒介脑干网状系统的激活作用。是维持人在清醒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