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复习重点(new)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复习重点(new)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复习重点(new)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数据: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数据的形式本身并不能完全表达其内容,需要经过语义解释。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库在建立、运用和维护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统一控制。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户能方便地定义数据和操纵数据,并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5、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完成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6、数据管理:指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7、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不保存。(2)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3)数据不共享。(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后,必须对应用程序做相应的修改。

8、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2)由专门的软件即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程序和数据之间由软件提供的存取方法进行转换,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3)数据共享性差。(4)数据独立性低。不具有弹性的无结构的数据集。文件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9、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结构化。(2)数据的共享性好,冗余度低。(3)数据独立性高。(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10、数据的不一致性:指同一数据不同拷贝的值不一样。

11、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映像功能是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与某类应用所涉及的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功能。这一映像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像的相应改变可以保持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不变,由于应用程序是依赖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编写的,所以应用程序不必修改。

12、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数据库系统的另一个映像功能是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或转换功能。这一映像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像的相应改变可以保持数据的逻辑结构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

13、除了管理功能外,DBMS还提供以下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2)数据的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

14、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1)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2)数据库设计。(3)数据库理论。

1.2、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必须能够精确地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个要素组成。

2、数据结构: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包括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对象和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

3、数据操作: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

4、数据的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障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5、信息世界涉及的概念: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联系。

6、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分为:1:1联系、1:n联系、m:n联系。

7、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8、常用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统称为非关系模型。

9、基本层次联系:指两个记录以及它们之间的一对多(包括一对一)的联系。

10、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优点:模型简单、实体间联系固定、提供良好的完整性支持。缺点:表示多对多联系时很笨拙、对插入删除操作限制较多、查询子节点必须通过父节点、层次命令趋于程序化。

11、邻接法:按照层次树前序遍历的顺序把所有记录值依次邻接存放,即通过物理空间的位置相邻来实现层次顺序。

12、链接法:用指引元反映数据之间的层次联系,每个记录设两类指引元,分别指向最左边的子节点和最近的兄弟节点,这种链接方法称为子女——兄弟链接法;按树的前序穿越顺序链接各记录值,这种链接方法称为层次序列链接法。

13、网状数据模型:是一种比层次模型更具普遍性的结构,去掉了层次模型的两个限制,允许多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允许结点有多个双亲结点,允许两个结点之间有多种关系,允许插入双亲不明确的子女结点,允许只删除双亲结点值,更新只需更新指定记录。优点:能更为直接的描述现实世界、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存取效率。缺点:其DDL语言极其复杂、数据独立性较差。

14、一个关系模型涉及以下概念:关系、元组、属性、主码、域、分量、关系模式、关系名。

15、关系数据模型: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都用关系表示,它的操纵主要包括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数据。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关系模型优点: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上、概念单一、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具有较好的数据独立性,安全保密性。缺点:由于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查询效率往往不如非关系数据模型。

16、网状数据模型的典型代表是DBTG系统。

1.3、数据库系统结构

1、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它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是数据库数据在逻辑级上的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2、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一个应用程序只能使用一个外模式。同一外模式可以被多个应用系统使用。

3、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它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内模式。

4、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

5、二级映像功能: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正是这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6、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的作用:(1)对于每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像,它定义了该外模式和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模式改变时,只需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像作出相应的改变,可以保持外模式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2)数据库中只有一个模式和内模式,所以模式/内模式映像是唯一的,它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只需对模式/内模式映像作出相应的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7、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包括:

(1)单用户数据库系统:是一种早期的最简单的数据库系统。在单用户系统中,整个数据库系统,包括应用程序、DBMS、数据,都装在一台计算机上,由一个用户独占,不同机器之间不能共享数据。

(2)主从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是指一个主机带多个终端的多用户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数据库系统,包括应用程序、DBMS、数据,都集中存放在主机上,所有处理任务都由主机来完成,各个用户通过主机的终端并发地存取数据库,共享数据资源。

(3)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但物理地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结点上。数据存放、管理、维护困难。

(4)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系统:将DBMS和应用功能分开,网络中某些结点上的计算机专门用于执行DBMS功能,称为数据库服务器,其他结点上的计算机安装DBMS的外围应用开发工具,支持用户的应用,称为客户机。分为集中和分布两种。

1.4、数据库管理系统

1、DBMS的功能主要包括:

(1)数据定义,数据定义包括定义各种模式、映射、约束条件。

(2)数据操纵,数据操纵包括对数据库数据的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3)数据库运行管理,包括对数据库进行并发控制、安全性检查、完整性约束条件检查、数据库内部维护等等。

(4)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DBMS负责分门别类地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确定文件

结构。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建立数据库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和数据转换等,数据库维护包括数据库的转储、恢复、重构、监视等。

(6)数据通信接口,DBMS提供与其他软件系统进行通信的功能。

2、DBMS通常由4部分组成:

(1)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翻译处理程序,DDL供用户定义数据库的模式、存储模式、外模式、各级模式之间的映射、有关的约束条件等。

(2)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程序,DML实现对数据库的检索、插入、修改、删除等基本操作。

(3)数据库运行控制程序,DBMS提供一些系统运行控制程序负责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

(4)实用程序,DBMS提供一些实用程序,包括数据初始装入程序、数据转储程序等。

3、实现DBMS的方法:

(1)N方案:DBMS模块被用户进程按子程序调用,DBMS与应用程序融合在一起,N个用户的系统中只有N个进程。

(2)2N方案:每个用户进程均有一个影子进程为之服务,系统中还有若干后台进程。由于系统中进程总数接近于用户数的2倍,所以称为2N方案。

(3)M+N方案:是2N方案的一种改进,在N个用户进程的系统中,有M个DBMS进程为之服务(M

(4)N+1方案:整个DBMS仅使用一个进程,多个数据库用户向其发消息以申请数据库服务,这些消息挂在DBMS进程的消息队列中。

1.5、数据库工程与应用

1、数据库设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数据)设计,也就是设计数据库框架或数据库结构;二是行为(处理)设计,即设计应用程序、事务处理等。

2、数据库设计方法:在规范设计法中,数据库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是逻辑数据库设计和物理数据库设计。逻辑数据库设计是根据用户要求和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具体特点,以数据库设计理论为依据,设计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和每个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物理数据库设计是在逻辑结构确定之后,设计数据库的存储结构以及其他实现细节。

3、数据库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

(2)概念结构设计,以一种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逻辑描述方法来描述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3)逻辑结构设计,将抽象的概念结构转换为所选用的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5)数据库实施,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不断对数据库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4、数据库设计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充分调动用户积极性、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充性、系统的可扩充性最终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5、DBA的主要职责:设计与定义数据库系统、帮助最终用户使用数据库系统、监督与控制数据库系统的使用和运行、改进和重组数据库系统,调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转储与恢复数据库、重构数据库。

第2章关系数据库

2.1、关系数据库概概述

1、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系统是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2、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非常单一,在用户看来,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扁平的二维的表。关系模型的这种简单的数据结构能够表达丰富的语义,描述出现实世界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各种联系。

3、关系操作:采用集合操作方式,即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集合。

4、关系代数:用对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要求的方式。

5、关系演算:用谓词来表达查询要求的方式。

2.2、关系数据结构

1、域: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2、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而其真子集不行,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

3、主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

4、主属性:候选码的诸属性称为主属性。

5、非码属性:不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也称为非主属性。

6、全码: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组是这个关系模式的候选码,称为全码。

7、关系的三种类型:基本表、查询表、视图表。基本表是实际存在的表,它是实际存储数据的逻辑表示。查询表是查询结果对应的表。视图表是由基本表或其他视图表导出的表,是虚表,不对应实际存储的数据。

8、基本关系的六条性质:

(1)每一列中的分量是同一类型的数据,来自同一个域。

(2)不同的列可以出自同一个域,称其中的每一列为一个属性,属性名不能重复。

(3)列的顺序无所谓。

(4)行的顺序无所谓。

(5)任意两个元组不能完全相同。

(6)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

9、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必须指出这个元组集合的结构,即它由哪些属性构成,这些属性来自哪些域,以及属性与域之间的映像关系。

2.3、关系的完整性

1、关系的完整性:是对关系的某种约束条件。关系模型中可以有三种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

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其中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被称作关系的两个不变性,应该由关系系统自动支持。

(1)实体完整性:一个基本关系通常对应现实世界的一个实体集。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

(2)参照完整性: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如果F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称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并称基本关系R为参照关系,基本关系S 为被参照关系。关系R与S不一定是不同的关系。此时,F取空值或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2.4、关系代数

1、并:设关系R和关系S具有相同的n个属性,且相应的属性取自同一个域,则关系R与关系S的并由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组成。

2、差:设关系R和关系S具有相同的n个属性,且相应的属性取自同一个域,则关系R与关系S的差由属于R而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

3、交:设关系R和关系S具有相同的n个属性,且相应的属性取自同一个域,则关系R与关系S的交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组成。

4、广义笛卡尔积:两个分别为n个属性和m个属性的关系R和S的广义笛卡尔积是一个n+m 列的元组的集合。元组的前n列是关系R的一个元组,后m列是关系S的一个元组。若R有k1个元组,S有k2个元组,则关系R与S的广义笛卡尔积有k1*k2个元组。

5、选择:又称限制,它是在关系R中选择满足给定条件的诸元组。选择是从行的角度进行的运算。

6、投影:关系R上的投影是从R中选择出若干属性列组成新的关系。投影是从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

7、连接:它是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尔积中选取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连接是从行和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

8、等值连接:连接运算中的连接运算符为“=”,从关系R与S的笛卡尔积中选取A,B属性值相等的元组。

9、自然连接: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它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相同的属性组,并且要在结果中把重复的属性去掉。

10、除:给定关系R(X,Y)和S(Y,Z),其中X,Y,Z为属性组。R中的Y与S中的Y 可以有不同的属性名,但必须出自相同的域集。R与S的除运算得到一个新的关系P(X),P是R 中满足下列条件的元组在X属性列上的投影:元组在X上分量值x的象集Yx包含S在Y上的投影的集合。除操作是同时从行和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

2.5、关系演算

1、定额检索:ALPHA中,指定检索出元组的个数,方法是在W后括号中加上定额数量。

2、元组变量:主要用于1、简化关系名。2、操作条件中使用量词时必须用元组变量。

3、集函数:关系演算中提供了COUNT,TOTAL,MAX,MIN,A VG等集函数。

4、域关系演算语言QBE:QBE是query by example的简称,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操作方式。它是一种高度非过程化的基于屏幕表格的查询语言,用户通过终端屏幕编辑程序以填写表格的方式构造查询请求,而查询结果也是以表格形式显示,因此非常的直观,易学易用。

2.6、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1、E.F.CODD对关系系统分类:

(1)表式系统,这类系统仅支持关系数据结构,不支持集合级的操作。表式系统实际上不能算关系系统。倒排表列系统就属于这一类。

(2)最小关系系统,满足关系数据库和支持选择、投影和自然连接运算。许多微机关系系统如FoxPro就属于这一类。

(3)关系完备系统,这类系统支持关系数据结构和所有的关系代数操作。DB2、ORACLE就属于这一类。

(4)全关系系统,这类系统支持关系模型的所有特征,特别是数据结构中域的概念,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目前没有系统是全关系系统。

第3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3.1、SQL概述

1、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简称SQL,是一种介于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之间的语言,其功能包括查询、操纵、定义和控制4个方面,是一个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数据库语言。目前已成为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2、SQL的主要特点:

(1)综合统一。SQL语言集DDL、DML、DCL的功能于一体,语言风格统一,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库生命周期的全部活动,为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高度非过程化。SQL使用户无需了解存取路径,存取路径的选择以及SQL语句的操作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

(3)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SQL语言采用集合操作方式,查找、插入、删除、更新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集合。

(4)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两种使用方式。SQL语言既是自含式语言,又是嵌入式语言,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5)语言简洁,易学易用。SQL语言语法简单,接近英语,易学易用。

3.2、数据定义

1、关系数据库:由模式、内模式、外模式组成,即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对象是表、视图、索引。

2、聚簇索引:是指索引项的顺序与表中记录的物理顺序一致的索引组织。用户可以在最常查询的列上建立聚簇索引以提高查询效率。一个基本表只能建立一个聚簇索引。经常更新的列不适合建立聚簇索引。

3.3、查询

1、单表查询:是指仅涉及一个数据库表的查询,比如选择一个表中的某些列值。

2、全表查询:指无条件地把表中的全部信息都查询出来。

3、ESCAPE‘\’:表示\为换码字符,这样匹配字符串紧跟在\后面的字符不再具有通配符的含义,而是取其本身含义。

4、连接查询:一个查询同时涉及两个以上的表。连接查询是关系数据库中最主要的查询,主要包括等值连接查询、非等值连接查询、自身连接查询、外连接查询和复合条件查询。

5、卡氏积连接:是不带连接谓词的连接。两个表的卡氏积连接是两表中元组的交叉乘积,结果往往很大。

6、自身连接:一个表与其自己进行连接。

7、外连接:左外连接(连接符在连接运算符的右边)、右外连接(连接符在连接运算符的左边)。

8、复合条件查询:WHERE子句中有多个条件的连接操作。

9、查询块:一个SELECT-FROM-WHERE语句称为一个查询块。

10、嵌套子查询:将一个查询块嵌套在另一个查询块的WHERE子句或HAVING短语的条件中的查询。

3.4、数据更新

1、DELETE与DROP的区别:DELETE删除的是表中的元组,没有删除数据字典中表的定义;DROP删除了表的所有元组及其定义。

3.5、视图

1、视图:视图是关系数据库系统提供给用户以多种角度观察数据库中数据的重要机制。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它与基本表不同,是一个虚表。视图就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数据库中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及其变化。视图一经定义就可以和基本表一样被查询、被删除,也可以在视图上定义新的视图。

2、虚拟列:由于视图中并不实际存储数据,所以定义视图时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设置一些派生属性列,称它们为虚拟列。

3、分组视图:带有集函数和GROUP BY子句的查询视图。

4、视图的消解:DBMS在执行视图的查询时,首先进行有效性检查,检查查询涉及的表、视图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从数据字典中取出查询涉及的视图的定义,把定义中的子查询和用户对视图的查询结合起来,转换为对基本表查询,然后再执行这个经过修正的查询。将对视图的查询转换为对基本表的查询的过程称为视图的消解。

5、视图的用途:

视图能到来许多好处:

(1)视图能够简化用户的操作。视图机制使用户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所关心的数据上。

(2)视图使用户能以多种角度看待同一数据。视图机制能使不同的用户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数据。

(3)视图对重构数据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逻辑结构改变后,修改视图即可,不

必修改应用程序。

(4)视图能够对机密数据提供安全保护。对不同的用户定义不同的视图,使机密数据不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视图上。

3.6、数据控制

1、数据控制:也称数据保护,包括数据的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恢复。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正确性与相容性。并发控制是指当多个用户并发地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时,对他们加以控制、协调,以保证并发操作正确实行,并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恢复是指当发生各种类型的故障,使数据库处于不一致状态时,将数据库恢复到一致状态的功能。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和破坏。

3.7、嵌入式SQL

1、数据库工作单元与源程序工作单元之间的通信包括:

(1)向主语言传递SQL语句的执行状态信息,使主语言能够据此控制程序流程。

(2)主语言向SQL语句提供参数。

(3)将SQL语句查询数据库的结果交主语言进一步处理。

2、嵌入式SQL:将SQL语言嵌入到某种高级语言中,如C、COBOL等,利用高级语言的过程性结构弥补SQL语言在实现复杂应用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方式下使用的SQL语言称为嵌入式SQL,而嵌入SQL的高级语言称为宿主语言。

3、SQLCA:SQL语句执行后,系统要反馈给应用程序若干信息,主要包括描述系统当前工作状态和运行环境的各种数据,这些信息将送到SQL通信区SQLCA中。应用程序从SQLCA中读取这些状态信息,据此决定接下来执行的语句。

4、主变量:嵌入式SQL语句中可以使用主语言的程序变量来输入或输出数据。把在SQL语句中使用的主语言程序变量称为主变量。

5、指示变量:是一个整形变量,用来指示所指主变量的值或条件。一个主变量可以附带一个任选的指示变量。

6、游标:系统为用户开设的一个数据库缓冲区,存放SQL语句的执行结果。每个游标区都有一个名字。用户可以用SQL语句逐一从游标中获取记录,并赋给主变量,交由主语言进一步处理。

7、使用游标的步骤:

以游标机制作为桥梁,将多条记录一次一条送至宿主程序处理,从而把对集合的操作转换为对单个记录的处理。使用游标的步骤是:

(1)说明游标,用DECLARE语句为一条SELECT语句定义游标。

(2)打开游标,用OPEN语句将上面定义的游标打开。

(3)推进游标指针并取当前记录,用FETCH语句把游标推进。

(4)关闭游标,用COLSE语句关闭游标,释放缓冲区。

8、静态SQL语句:语句中主变量的个数与数据类型在预编译时都是确定的,只有主变量的值是程序运行过程中动态输入的。

9、动态SQL语句:允许用户在程序运行时临时组装SQL语句,主要有三种形式:语句可变,

允许用户在程序运行时临时输入完整的SQL语句;条件可变,对于查询语句,条件子句有一定的可变性;数据库对象、查询条件均可变。

第4章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

4.1、数据依赖

1、数据依赖:是通过一个关系中属性间值的相等与否体现出来的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是现实世界属性间相互联系的抽象,是数据内在的性质,是语义的体现。最重要的有函数依赖(FD),多值依赖(MVD)。

4.2、范式

1、1NF:如果一个关系模式R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基本数据项,则R满足1NF。在任何一个关系数据库系统中,1NF是对关系模式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不满足1NF的数据库模式不能称之为关系数据库。1NF存在的问题包括: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度大、修改复杂。

2、2NF:若关系模式R满足1NF,并且每一个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R的码,则R满足2NF。2NF就是不允许关系模式的属性之间有这样的函数依赖x->y,其中x是码的真子集,y是非主属性。2NF存在的问题包括: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度大、修改复杂。

3、3NF:如果关系模式R中不存在候选码X、属性组Y以及非主属性Z使得X决定Y,Y决定Z和Y不决定X成立,则R满足3NF。3NF存在的问题包括: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度大、修改复杂。

4、BCNF:在关系模式R中,如果每一个决定属性集都包含候选码,则R为BCNF。BCNF

是修正的3NF。BCNF关系模式具有如下性质:

(1)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每个候选码。

(2)所有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每个不包含它的候选码。

(3)没有任何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非码的任何一组属性。

5、多值依赖:设R(U)是一个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Y和Z是U的子集,并且Z=U-X-Y,多值依赖X->->Y成立当且仅当对R的任一关系r,r在(X,Z)上的每个值对应一组Y的值,这组值仅仅决定于X值而与Z无关。多值依赖具有下列性质:对称性、传递性、函数依赖是多值依赖的特殊情况、多值依赖的有效性与属性集的范围有关等等。

6、4NF:关系模式R满足1NF,如果对于R的每个非平凡多值依赖X->->Y,X都含有候选码,则R满足4NF。4NF就是限制关系模式的属性之间不允许有非平凡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

4.3、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1、关系模式的规范化: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通过模式分解可以转换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集合,这种过程就叫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2、关系模式规范化的步骤:

(1)对1NF关系进行投影,消除原关系中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得到一组2NF关系。

(2)对2NF关系进行投影,消除原关系中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依赖,得到一组3NF关系。

(3)对3NF关系进行投影,消除原关系中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得到一组BCNF关系。

(4)对BCNF关系进行投影,消除原关系中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得到一组4NF 关系。

(5)对4NF关系进行投影,消除原关系中不是由候选码所蕴含的连接依赖,得到一组5NF关系。

3、无损连接性:关系模式R被分解为若干个关系模式R1、R2、R3等等,若由分解所得的关系模式自然连接的结果与R相等,则称关系模式R的这个分解是具有无损连接性的。只有具有无损连接性的分解才能够保证不丢失信息。

4、保持函数依赖:对R,若F所逻辑蕴含的函数依赖一定也由分解得到的某个关系模式中的函数依赖F1所逻辑蕴涵,则称关系模式R的这个分解是保持函数依赖的。

第5章数据库保护

5.1、安全性

1、数据库的安全性:指保护数据库,防止因用户非法使用数据库造成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

(1)用户标识和鉴定,由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名字或身份。系统内部记录所有合法用户的标识,每次用户要求进入系统时,由系统将用户提供的身份标识与系统内部记录的合法用户标识进行核对,通过鉴定后提供机器使用权。

(2)存取控制,为了保证用户只能访问他有权存取的数据,必须预先对每个用户定义存取权限。对于通过鉴定获得上机权的用户,系统根据他的存取权限定义他的各种操作请求进行控制,确保他只执行合法操作。

(3)定义视图,在关系系统中,为不同的用户定义不同的视图,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存取这些数据的用户隐藏起来,从而自动地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

(4)审计,使用一个专用文件或数据库,系统自动将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记录在上面,利用审计追踪的信息,就能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以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

(5)数据加密,对于高度敏感的数据,可以利用数据加密技术,以密码形式存储和传输数据。

5.2、完整性

1、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完整性是防止合法用户使用数据库时向数据库中加入不合语义的数据。

2、完整性约束条件:完整性约束条件是完整性控制机制的核心。完整性约束条件作用的对象可以有列级、元组级和关系级三种粒度。完整性约束条件涉及的这三类对象,其状态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可以分为六类:

(1)静态列级约束,就是对一个列的取值域的说明。

(2)静态元组约束,就是规定组成一个元组的各个列之间的约束关系。

(3)静态关系约束,常见静态关系约束有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统计约束。

(4)动态列级约束,是修改列定义或列值时应满足的约束条件。

(5)动态元组约束,是指修改某个元组的值时需要参照其旧值,并且新旧值之间需要满足某

种约束条件。

(6)动态关系约束,就是加在关系变化前后状态上的限制条件。

3、DBMS的完整性控制机制的三个方面的功能:

(1)定义功能,即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

(2)检查功能,即检查用户发出的操作请求是否违背了完整性约束条件。

(3)如果发现用户的操作请求使数据违背了完整性约束条件,则采取一定的动作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是否违背完整性约束的时机通常是一条语句执行完后立即检查,这类约束为立即执行的约束。在某些情况下,完整性检查需要延迟到整个事务执行结束后再进行,这类约束称为延迟执行的约束。

4、实现DBMS参照完整性时需要考虑:

(1)外码是否可以接受空值,外码是否能够取空值是依赖于应用环境的语义的。

(2)删除被参照关系的元组时的考虑,有时需要删除被参照关系的某个元组,而参照关系又有若干元组的外码值与被删除的被参照关系的主码值相对应。这时可能采取的操作包括级联删除、受限删除、置空值删除。

(3)修改被参照关系中主码的考虑,有时要修改被参照关系中某些元组的主码值,而参照关系中有些元组的外码值正好等于被参照关系要修改的主码值。这时可能采取的操作包括:级联修改、受限修改、置空值修改。

5、触发器:一类靠事件驱动的特殊过程,一旦由某个用户定义,任何用户对该数据库的增删改操作均由服务器自动激活相应的触发子,在核心层进行集中的完整性控制。定义数据库触发器的语句是CREATE TRIGGER。

5.3、并发控制

1、回滚:即在事务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了某种故障,事务不能继续执行,系统将事务中对数据库的所有已完成的更新操作全部撤销,回滚到事务开始时的状态。

2、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它是用户定义的一组操作序列。事务具有4个属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原子性是指一个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中的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一致性是指事务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隔离性是指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持续性是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

2、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包括三类: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

(1)丢失修改,指事务1与事务2从数据库中读入同一数据并修改,事务2的提交结果破坏了事务1提交的结果,导致事务1的修改被丢失。

(2)不可重复读,指事务1读取数据后,事务2执行更新(修改、删除、插入)操作,使事务1无法再现前一次读取结果,分别导致事务1发现数据(改变、消失、新增)。

(3)读“脏”数据,是指事务1修改某一数据,并将其写回磁盘,事务2读取同一数据后,事务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销,这时事务1已修改过的数据恢复原值,事务2读到的数据就与数据库中的不一致,不是正确的数据,又称为脏数据。

产生上述三类数据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是并发操作破坏了事务的隔离性。

3、可串行化:几个事务的并行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次序串行地执行它们时的结果相同,我们称这种并行调度策略为可串行化的调度。可串行是并行事务正确性的唯一准则。

4、封锁:事务T在对某个数据对象操作之前,先向系统发出请求,对其加锁。加锁后事务T 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事务T释放它的锁之前,其他的事务不能更新此数据对象。基本的封锁类型有排它锁(X锁)和共享锁(S锁)。排它锁又称为写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加上X 锁,则只允许T读取和修改A,其他任何事务都不能再对A加任何类型的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共享锁又称为读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S锁,则其他事务只能再对A加S锁,而不能加X锁,直到T释放A上的S锁。

5、封锁的粒度:封锁对象的大小。封锁粒度与系统的并发度和并发控制的开销密切相关。封锁的粒度越大,系统中能够被封锁的对象就越少,并发度也就越小,但同时系统开销也越小;相反,封锁的粒度越小,并发度越高,但系统开销也就越大。

6、封锁协议:在运用X锁和S锁这两种基本封锁,对一定粒度的数据对象加锁时,还需要约定一些规则,例如何时申请X锁或S锁、持锁时间、何时释放等,我们称这些规则为封锁协议。

7、三级封锁协议:

(1)一级封锁协议,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事务结束包括正常结束和非正常结束。一级封锁协议可以防止丢失修改,并保证事务T是可恢复的。

(2)二级封锁协议,在一级封锁协议的基础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二级封锁协议除了防止修改丢失,还可以进一步防止读“脏”数据。

(3)三级封锁协议,在一级封锁协议的基础上,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三级封锁协议防止丢失修改、读“脏”数据、不可重复读。

8、两段锁协议:它是为了保证并行调度可串行性而提供的封锁协议。两段锁协议规定,在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事务首先要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而且在释放一个封锁之后,事务不再获得任何其他封锁。所谓“两段”锁的含义是,事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称为扩展阶段,第二阶段是释放封锁,也称为收缩阶段。

9、死锁的预防:防止死锁的发生,其实就是要破坏死锁产生的条件,预防死锁通常有两种办法。

(1)一次封锁法

一次封锁法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一次封锁发虽然能有效地防止死锁的发生,但也存在问题。第一,一次就将以后要用到的全部数据加锁,势必扩大了封锁的范围,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并发度。第二,数据库中数据是不断变化的,原来不要求封锁的数据,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变成封锁对象,所以很难事先确定每个事务所要封锁的数据对象,只能采取扩大封锁范围,将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要封锁的数据对象全部加锁,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并发度。

(2)顺序封锁法

顺序封锁法是预先对数据对象规定一个封锁顺序,所有事务都按这个顺序实行封锁。顺序封锁法同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死锁,但也同样存在问题。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可封锁的数据对象及其众多,并且随数据库的插入、删除等操作而不断变化,要维护这样极多而且变化的资源的封锁顺序非常困

难,成本很高。第二,事务的封锁请求可以随着事务的执行而动态地决定,很难事先确定每一个事务要封锁的对象,因此也就很难按规定的顺序去施加封锁。

可见,在操作系统中广为采用的预防死锁的策略并不很适合数据库的特点。

5.4、恢复

1、数据库故障: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主要有三类:事务故障、系统故障和介质故障。不同的故障其恢复方法也不一样。

事务故障,指事务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输入数据的错误、运算溢出、违反了某些完整性限制、某些应用程序的错误以及并行事务发生死锁等原因,使得事务未运行至正常终点就夭折了。事务故障的恢复需要强行回滚该事务,清除该事务对数据库的所有修改,使得这个事务像根本没有启动过一样,即事务撤销(UNDO)。

系统故障,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如操作系统或DBMS代码错误、操作员操作失误、特定类型的硬件错误、停电等造成系统停止运行,致使所有正在运行的事务都以非正常方式终止。内存中数据库缓冲区的信息全部丢失,但外存数据不受影响。由于无法确定哪些事务已经更新过数据库,所以在系统重启后,恢复程序要强行撤销所有未完成的事务。另外,有些已完成的事务可能没有写回到磁盘的物理数据库中,因此要重做所有已经提交的事务,将数据库恢复到一致状态。

介质故障,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某种硬件故障,如磁盘损坏、磁头碰撞,或操作系统的某种潜在错误,瞬时强磁场干扰等,使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丢失。这种故障可能性小,但破坏性大。故障发生后,需要装入数据库发生介质故障前的某个时刻的数据副本,并重做自此时始的所有成功事务,将这些事务已提交的结果重新记入数据库。

5、恢复:利用存储在系统其他地方的冗余数据来修复数据库中被破坏的或不正确的数据。建立冗余数据的常用技术是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

6、转储:指DBA将整个数据库复制到磁带或另一个磁盘上保存起来的过程。数据转储操作可以动态进行,也可以静态进行。静态转储是在系统中无运行事务时进行的转储操作。动态转储是指转储操作与用户事务并发进行,转储期间允许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或修改。数据转储分为两种方式,海量转储和增量转储。海量转储是指每次转储全部数据库。增量转储是指只转储上次转储后更新过的数据。

7、日志文件:是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日志文件主要有两种,以记录为单位的日志文件和以数据块为单位的日志文件。日志文件在数据库恢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进行事务故障恢复和系统故障恢复,并协助后备副本进行介质故障恢复。登记日志文件必须遵循(1)登记的次序严格按并行事务执行的时间次序。(2)必须先写日志文件,后写数据库。

5.5、数据库复制与数据库镜像

1、数据库复制:复制是使数据库更具容错性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库中。它在多个场地保留多个数据库备份,这些备份可以是整个数据库的副本,也可以是部分数据库的副本。各个场地的用户可以并发地存取不同的数据库副本。

通常有三种方式:对等复制、主/从复制和级联复制。

对等复制,各个场地的数据库地位平等,可以相互复制数据。用户可以在任何场地读取和更新公共数据集,在某一场地更新公共数据集时,DBMS会立即将数据传送到所有其他副本。

主/从复制,数据库只能从主数据库中复制到从数据库中。更新数据只能在主场地上进行,从场地供用户读取数据。

级联复制,指从主场地复制过来的数据又从该场地再次复制到其他场地。级联复制平衡了当前各种数据需求对网络交通的压力。

2、DBMS在使用复制技术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数据库复制必须对用户透明。

(2)主数据库和各个复制数据库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事务的完整性。

(3)对于对异步的可在任何地方更新的复制方式,当两个应用在两个场地同时更新同一记录,一个场地的更新事务尚未复制到另一个场地时,第二个场地已开始更新,这时就可能引起冲突。DBMS必须提供控制冲突的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自动解决方法及人工干预方法。

3、镜像:即根据DBA的要求,自动把整个数据库或其中的关键数据复制到另一个磁盘上,每当主数据库更新时,DBMS会自动把更新后的数据复制过去,即DBMS自动保证镜像数据与主数据的一致性。一旦介质出现故障,可由镜像磁盘继续提供数据库的可用性,同时DBMS自动利用镜像磁盘进行数据库的恢复,不需要关闭系统和重装数据库副本。在没有故障时,数据库镜像还可以用于并发操作。

第6章数据库设计

6.1、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逻辑数据库设计:是根据用户要求和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具体特点,以数据库设计理论为依据,设计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和每个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

2、物理数据库设计:是在逻辑结构确定之后,设计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及其他实现细节。

3、数据库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阶段,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 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5)数据库实施阶段,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不断地对数据库进行评价、调整和修改。

4、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与要求。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起点,需求分析的结果是否准确地反映了用户的实际要求,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设计,并影响到设计结果是否合理和实用。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信息要求是指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处理要求是指用户要求完成什么处理功能,对处理的响应时间有什么要求,处理方式是批处理还是联机处理。

5、调查与初步分析用户需求通常需要四步:

调查与初步分析用户需求通常需要四步:

(1)首先调查组织机构情况。包括了解该组织的部门组成情况,各部门的职责等等。

(2)调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包括了解各部门输入和使用什么数据,输出什么信息,输出到什么部门等等。

(3)协助用户明确对新系统的各种要求,包括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等等。

(4)对前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确定新系统的边界,确定哪些功能由计算机完成,哪些活动由人工完成等等。

在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条件,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以下几种:跟班作业、开调查会、请专人介绍、询问、设计调查表请用户填写、查阅记录。需求调查时,往往需要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法。

6.2、需求分析

1、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对数据库设计来讲,数据字典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结果。数据字典通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5个部分。数据项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数据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数据流是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一。处理过程的具体处理逻辑一般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

6.3、概念结构设计

1、概念结构设计: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型的过程就是概念结构设计。设计概念结构通常有四类方法:

(1)自顶向下,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

(2)自底向上,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将它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

(3)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充,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生成其他概念结构,直至总体概念结构。

(4)混合策略,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用自顶向下策略设计一个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以它为骨架集成由自底向上策略中设计的各局部概念结构。

2、ER图之间的冲突:属性冲突、命名冲突、结构冲突。属性冲突:属性域冲突,即属性值的类型、取值范围或取值集合不同;属性取值单位冲突。命名冲突:同名异义、异名同义。结构冲突,同一对象在不同应用中具有不同的抽象;同一实体在不同局部视图中所包含的属性不完全相同;实体之间的联系在不同局部视图中呈现不同的类型。

3、概念结构: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即对实际的人、物、事和概念进行人为处理,抽取人们关心的共同特性,忽略非本质的细节,并把这些特性用各种概念精确地加以描述。

4、ER图的设计步骤:

(1)选择局部应用。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在多层的数据流图中选择一个适当层次的数据流图,让这组图中每一部分对应一个局部应用,即可以这一层次的数据流图为出发点,设计分ER图。

(2)逐一设计分ER图。每个局部应用都对应了一组数据流图,局部应用设计的数据都已经收集在数据字典中了。现在将这些数据从数据字典中抽取出来,参照数据流图,标定局部应用中的

实体、实体属性、标识实体的码,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及其类型。

(3)合并分ER图,生成初步ER图。分ER图的合并必须着力消除各个分ER图中的不一致。

(4)修改与重构,生成基本ER图。得到初步ER图后,应当进一步检查ER图中是否存在冗余,如果存在应当设法消除。

6.4、逻辑结构设计

1、ER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这种转换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2)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3)一个1:n联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4)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5)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6)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即自联系,可以按1:1、1:n、m:n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7)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2、关系数据模型的优化通常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方法如下: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还应该适当地修改、调整数据模型的结构,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优化。关系数据模型的优化通常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

(1)确定数据依赖。

(2)对于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极小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

(3)按照数据依赖的理论对关系模式逐一进行分析,考查是否在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多值依赖等,确定各关系模式分别属于第几范式。

(4)按照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应用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分析对于这样的应用环境这些模式是否合适,确定是否要对它们进行合并或分解。

(5)对关系模式进行必要的分解或合并。

3、逻辑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

(1)将概念结构转化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

(2)将转化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

(3)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4、用户设计子模式:根据局部应用需求,结合具体DBMS的特点,设计用户的外模式。定义数据库外模式主要是从系统的时间效率、空间效率、易维护等角度出发。由于用户外模式与模式是独立的,因此在定义用户外模式时应该注意用户的习惯与方便。包括:

(1)使用符合用户习惯的别名。

(2)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定义不同的外模式,以满足系统对安全性的要求。

(3)简化用户对系统的使用。

6.5、数据库物理设计

1、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

程叫数据库的物理设计。包括:(1)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2)对物理结构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是时间和空间效率。

2、数据库物理设计需要考虑:

(1)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时要综合考虑存取时间、存储空间利用率和维护代价三方面的因素。

(2)设计数据的存取路径,在关系数据库中,选择存取路径主要是指确定如何建立索引。

(3)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为了提高系统性能,数据应该根据应用情况将易变部分与稳定部分、经常存取部分和存取频率较低部分分开存放。

(4)确定系统配置。

3、建立聚簇索引时要考虑的三点:

(1)通过聚簇码进行访问或连接是该关系的主要应用,与聚簇码无关的其他访问很少或者是次要的。

(2)对应每个聚簇码值的平均元组数既不太少,也不太多。

(3)聚簇码值相对稳定,以减少修改聚簇码值所引起的维护开销。

6.6、数据库实施

1、数据库实施:数据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用DDL定义数据库结构,确定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后,就可以用所选用的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DDL来严格描述数据库结构。

(2)组织数据入库,数据库结构建立好后,就可以向数据库装载数据了。

(3)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应与数据库设计并行,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与组织数据入库是同步进行的。

(4)数据库试运行,应用程序调试完后,并且有一小部分数据入库,就可以开始试运行。

6.7、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1、数据库运行与维护:在数据库运行阶段,对数据库经常性的维护工作主要是由DBA完成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DBA要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制定不同的转储计划,定期对数据库和日志文件进行备份。

(2)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DBA必须对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负责。根据用户实际需要授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3)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监督系统运行,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改进系统性能的方法是DBA的重要任务。

(4)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DBA要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或部分重组织。

第8章数据库技术新进展

8.1、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

8.2、数据模型及数据库系统的发展

1、第一代数据库系统:支持层次和网状这两种格式化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系统为第一代数据库系统。层次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先驱,而网状数据库则是数据库概念、方法、技术的奠基。两者的区分是以数据模型为基础,层次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分层结构,而网状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网状的,它们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图表示。层次数据库的典型代表是IMS系统,网状数据库的典型代表是DBTG系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1)支持三级模式的体系结构。(2)用存取路径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3)独立的数据定义语言。(4)导航的数据操纵语言。

2、第二代数据库系统:支持关系数据模型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是第二代数据库系统。关系模型建立在严格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和使用,大大简化了用户的工作。关系模型主要有以下特点:(1)关系模型的概念单一,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2)以关系代数为基础,数据形式化基础好。(3)数据独立性强,数据的物理存储和存取路径对用户隐蔽。(4)关系数据库语言是非过程化的。关系操作是集合操作,无论是操作的对象还是操作的结果都是集合。这种操作方式称作一次一集合的方式,与非关系型的一次一记录的方式对应。

3、传统数据库的局限性:

(1)面向机器的语法数据模型,传统数据库中采用的数据模型强调数据的高度结构化,是面向机器的语法数据模型。它们只能存储离散的数据和有限的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语义表示能力差,无法表示客观世界中的复杂对象。

(2)数据类型简单、固定,传统的DBMS只能理解、存储和处理简单的数据类型。

(3)结构与行为完全分离,传统数据库主要关心数据的独立性以及存取数据的效率,语义表达差,难以抽象化地去模拟行为。

(4)阻抗失配,在关系系统中,数据操纵语言,如SQL与通用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失配称为阻抗失配。

(5)被动响应,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只能响应和重做用户要求它们做的事情,它们是被动的。

(6)存储、管理的对象有限,传统的DBMS只存储和管理数据,缺乏知识管理和对象管理的能力。

(7)事务处理能力较差,传统DBMS只能支持非嵌套事务,长事务的运行较慢,事务故障时恢复比较困难。

4、第三代数据库系统:第三代数据库系统是支持面向对象数据类型的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吸收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一个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用面向对象观点来描述现实世界实体的逻辑组织、对象间限制、联系等的模型。一系列面向对象核心概念构成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基础。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核心概念是:

(1)对象标识,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实体都被统一地用对象标识,每一个对象都有它唯一的标识,称为对象标识(OID)。OID与码有本质区别,OID独立于值,是系统全局唯一的。

(2)封装,每一对象是其状态和行为的封装。对象的状态是该对象属性值的集合,而对象的行为是在对象状态上操作方法的集合。

(3)类和类层次,所有具有相同属性和方法集的对象构成一个对象类(class),任何一个对象都是某一对象类的一个实例。

(4)继承,一个类可以继承类层次中其直接或间接祖先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8.3、数据库技术与其它相关技术结合

1、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它是集中式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DDS就是分布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多个逻辑相关的数据库的集合。分布式数据库具有以下特点:

(1)数据的物理分布性,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分布在不同场地的计算机上的。

(2)数据的逻辑整体性,数据库中的数据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数据的分布独立性,在用户看来,整个数据库仍然是一个集中的数据库,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分片、物理分布细节以及副本的一致性等问题。

(4)场地自治和协调,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独立性,能执行局部的应用请求,每个结点是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可通过网络处理全局的应用请求。

(5)数据的冗余及冗余透明性,分布式数据库中存在适当冗余以适合分布处理的特点,提高系统处理效率和可靠性。

3、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优点:

(1)分布式控制,分布式数据库的局部自治性使得系统不仅能执行全局应用,而且能执行局部应用。

(2)数据共享,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共享有两个层次,局部共享和全局共享。

(3)可靠性和可用性得到加强,由于存在冗余数据,系统不会因为一处故障造成整个系统瘫痪。

(4)性能得到改善,由于用户靠近系统所在地、存在冗余数据等原因,系统响应时间缩短,减少了通信开销。

(5)可扩充性好,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比集中式数据库更容易扩充。

但分布式数据库也存在一些缺点:

(1)复杂,与集中式环境相比,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更为复杂,为保证各场地的协调,它必须做很多额外工作。

(2)增加开销,主要包括硬件开销、通信开销、冗余数据的潜在开销、保证数据库全局并行性和并行操作的可串行性以及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开销。

4、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是(若干个)局部数据模式+(一个)全局数据模式。其中局部数据模式是各局部场地上局部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它具有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三层模式结构;全局数据模式是用来协调各局部数据模式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模式结构,它具有四个层次,即全局外模式、全局概念模式、分片模式和分布模式。

(1)全局外模式,是全局应用的用户试图,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

(2)全局概念模式,定义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所有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是所有全局应用的公共数据视图。

(3)分片模式,每个全局关系可以分解为若干不相交的部分,以更好地按用户的需求组织数据,每一部分称为一个片段,片段实质上就是全局关系的逻辑部分,分片模式用来定义这些片段。数据分片的方法包括:水平分片、垂直分片、混合分片。分片时需要遵循:完整性、可重构性、不相交性。

(4)分布模式,数据分片的目的是要将数据物理地分配到网络的不同结点上,分布模式是用

操作系统原理试题

操作系统原理试题1 一、填空题(19’) 1.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有▁▁▁▁▁、▁▁▁▁▁和▁▁▁▁▁。 2.在操作系统中,处理机的状态分为▁▁▁▁▁和▁▁▁▁▁两种。 3.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是▁▁▁▁▁、▁▁▁▁▁和▁▁▁▁▁。 4.N个进程互斥访问一变量,设置一信号灯S, 则S取值范围是▁▁▁▁▁。 5.在分区式存贮管理中,首次适应法中自由主存队列应按▁▁▁▁排序,最佳适 应法中自由主存队列应按▁▁▁▁▁排序,最坏适应法中自由主存队列应按▁▁▁▁▁排序。 6.常用的缓冲技术有▁▁▁▁▁、▁▁▁▁▁和▁▁▁▁▁。 7.按I/O控制器智能化程度的高低,可把I/O设备的控制方式分为四类▁▁▁▁、 ▁▁▁▁、▁▁▁▁和▁▁▁▁▁。 二、名词解释(9’) 1、响应时间 2、虚拟存储器 3、进程同步 三、简答题(36’) 1.什么叫重定位?动态重定位和静态重定位有什么区别?(7’) 2.什么叫进程?进程和程序有什么区别?(7’) 3.简述分段和分页的区别。(6’) 4.请详细说明可通过哪些途径预防死锁?(8’) 5.请详细说明请求分页系统的地址变换过程。(8’) 四、一单道批处理系统中,有如下四个作业,并采用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试计算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8’)(单位:小时) 五、系统盘块大小为512B(字节),盘块编号长4B,文件说明中可存放10个盘块编号。 关于文件大小有如下统计结果: 文件大小≤512B 占40% 512B<文件大小≤3KB 占30% 3KB<文件大小≤64KB 占20% 64KB<文件大小≤192KB 占8% 192KB<文件大小≤8MB 占2% 试为该系统设计文件的物理结构,使访问文件时具有尽可能小的平均访问磁盘次数,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C)组成。 A、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主机和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A、Windowsxp B、unix C、linux D、microsoftoffice 3、用一个字节最多能编出(D)不同的码。 A.8个 B.16个 C.128个 D.256个 4、任何程序都必须加载到(C)中才能被CPU执行。 A.磁盘 B.硬盘 C.内存 D.外存 5、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的是(A)。 A、显示器 B、键盘 C、鼠标 D、手字板 6、计算机信息计量单位中的K代表(B)。

A.102 B.210 C.103 D.28 7、RAM代表的是(C)。 A.只读存储器 B.高速缓存器 C.随机存储器 D.软盘存储器 8、组成计算机的CPU的两大部件是(A)。 A、运算器和控制器B.控制器和寄存器 C、运算器和内存D.控制器和内存 9、在描述信息传输中bps表示的是(D)。 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 B、每秒传输的指令数 C、每秒传输的字数 D、每秒传输的位数 10、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主要指(A)的容量。 A.RAM B.ROM C.CMOS D.Cache 11、十进制数27对应的二进制数为(D)。 A.1011 B.1100 C.10111 D.11011 12、Windows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A)。 A、树形结构 B、线形结构 C、层次结构 D、网状结构 13、将回收站中的文件还原时,被还原的文件将回到(D)。 A、桌面上 B、“我的文档”中 C、内存中 D、被删除的位置

全国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数据库系统原理试卷 47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数据库在磁盘上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B ) A.DB B.文件 C.二维表D.系统目录 2.ER(实体联系模型)模型是数据库的设计工具之一,它一般适用于建立数据库的( A ) A.概念模型B.逻辑模型 C.内部模型D.外部模型 3.数据库三级模式中,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 B ) A.模式B.外模式 C.内模式D.逻辑模式 4.在文件系统中,所具有的数据独立性是( D ) A.系统独立性

B.物理独立性 C.逻辑独立性 D.设备独立性 5.在DB技术中,“脏数据”是指( D ) A.未回退的数据 B.未提交的数据 C.回退的数据 D.未提交随后又被撤消的数据 6.关系模式至少应属于( A ) A.1NF B.2NF C.3NF D.BCNF 7.设有关系模式R(ABCD),F是R上成立的FD集,F={A→B,B→C},则属性集BD的闭包(BD)+为( B ) A.BD B.BCD C.BC D.CD 8.设有关系R如题8图所示:(C)

R 则 专业,入学年份(R)的元组数为 A.2 B.3 C.4 D.5 9.集合R与S的交可以用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表 示为( A ) A.R-(R-S) B.R+(R-S) C.R-(S-R) D.S-(R-S) l0.已知SN是一个字符型字段,下列SQL查询语 句( C ) SELECT SN FROM S WHERE SN LIKE′AB%′;的执行结果为 A.找出含有3个字符′AB%′的所有SN字段 B.找出仅含3个字符且前两个字符为′AB′的SN字段 C.找出以字符′AB′开头的所有SN字段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复习题

课程成绩构成 笔试:70% 平时:30% 试卷构成: 名词解释五小题,共15分; 简答五小题,共35分; 综合题四小题,共50分。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设计现代操作系统的主要目标?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2、操作系统的作用? 答:(1)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3、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答:(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4、为什么说操作系统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5、单道批理?多道程序设计?多道批处理? 单道批处理系统定义:把一批作业以脱机方式输入到磁带上,并在系统中配上监督程序(Monitor),在它的控制下使这批作业能一个接一个地连续处理,直至磁带(盘)上的所有作业全部完成,系统对作业的处理都是成批地进行的,且在内存中始终只保持一道作业。 多道批处理系统定义:由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组成的系统。

6、分时系统产生主要动力?关键技术?特征? 答:(1)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2)关键技术:为实现分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即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再将结果返回给用户。此后,用户可继续键入下一条命令,此即人—机交互。应强调指出,即使有多个用户同时通过自己的键盘键入命令, (3)特征: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7、实时任务划分?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比较? 实时任务划分:(1)按任务执行时是否呈现周期性来划分 (2)根据对截止时间的要求来划分。 比较:(1)多路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的多路性主要表现在系统周期性的对多路现场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对多个对象或多个执行机构进行控制。而分时系统的多路性则与用户情况有关,时多时少。 (2)独立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的每个终端用户在向实时系统提出服务请求时是彼此独立操作,互不干扰。而分时控制系统中,对象的采集和对象的控制也是互不干扰。 (3)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的及时性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分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毫秒级。 (4)交互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仅限于访问系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分时系统能够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处理和资源共享等服务。 (5)可靠性。分时系统也要求可靠性,但实时系统要求更高度的可靠性。 8、操作系统定义?特征? 答: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它是这样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它们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和可扩展的工作环境,从而在计算机与其用户之间起到接口的作用。 特征:(1)并发性(2)共享性(3)虚拟技术(4)异步性 9、是什么原因使操作系统具有异步性特征? 答:操作系统的异步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程的异步性,进程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二是程序的不可再现性,即程序执行的结果有时是不确定的,三是程序执行时间的不可预知性,即每个程序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卷)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编号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中。 1、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和内存储器总称为( ) A)CPU B)MPU C)主机D)RAM 2、(188)10转化为十六进制数应该是( ) A)(DB)H B)(CB)H C)(BD)H D)(BC)H 3、完成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管理的系统软件是 ( ) A)操作系统B)CPU C)主机D)语言处理程序 4、下列属于易失性存储器的是( ) A)ROM B)RAM C)磁盘存储器D)闪存 5、下列字符中,其ASCII码值最小的一个是( ) A)8 B)Y C)a D)A 6、配置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是为了解决( ) A)内存与辅助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B) CPU与辅助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 C) CPU与内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D)主机与外设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 7、1MB等于( ) A)1000KB B)1024KB C)1024B D)1000B 8、计算机软件系统一般包括系统软件和( ) A)实用软件B)数据库软件C)应用软件D)编辑软件 9、GB18030-2000采用单/双/四字节混合编码,收录的汉字和藏、蒙、维吾尔等主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总数有( ) A)1.6万个B)2.7万个C)7445个D)3755个

10、能将高级语言源程序转换成目标程序的是( ) A)编译程序B)解释程序C)编辑程序D)应用程序 11、Flash的元件包括图形、影片剪辑和( ) A)图层B)时间轴C)按钮D)声音 12、下列不属于多媒体静态图像文件格式的是( ) A)GIF B)AVI C)BMP D)PCX 13、下列IP地址中属于B类地址的是( ) A) 98.62.53.6 B) 130.53.42.10 C) 200.245.20.11 D) 221.121.16.12 14、以下正确的E-mail地址是( ) A)用户名+@+域名B)用户名+域名C)主机名+@+域名D)主机名+域名 15、下列属于我国教育科研网的是( ) A)CERNET B)ChinaNet C)CASNet D)ChinaDDN 16、在缺省情况下,下列属于C类网络的掩码是( ) A)255.225.255.255 B)255.255.0.0 C)255.0.0.0 D)255.255.255.0 17、WWW是Internet提供的一项服务,通常采用的传输协议是( ) A)SMTP B)FTP C)SNMP D)HTTP 18、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 ) A)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B)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D)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 19、栈和队列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是先进先出B)都是先进后出 C)只允许在端点处插入和删除元素D)没有共同点 20、数据流图用于抽象描述一个软件的逻辑模型,由一些特定的图符构成。下列图符名不属于数据流图合法图符名的是( ) A) 文件B) 处理C) 数据存储D) 控制流

数据库系统原理考试试题

四川理工学院试卷(2015至2016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原理模拟试卷 命题教师:黎远松 适用班级:计算机学院专升本,重补修 考试 年 月 日 共6页 注意事项: 1、 满分100分。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2、 考生必须将姓名、班级、学号完整、准确、清楚地填写在试卷规定的地方,否则视为废卷。 3、 考生必须在签到单上签到,若出现遗漏,后果自负。 4、 如有答题纸,答案请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考完请将试卷和答题卷分别一同交回,否则不给分。 试 题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0分) ............................... ............................... 二、应用题(共6个小题,每个小题10分,共60分) ............................... ...............................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阅(统分)教师 得分 黎远松 得分 评阅教师 得分 评阅教师 系 专业 级 班 学号 姓名 密 封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第1章绪论 1. 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 C )模式。 A.模式 B.物理模式 C.子模式 D.内模式 2. 数据库系统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 C )。 A.系统分析员 B.程序员 C.数据库管理员 D.操作员 3.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 A )。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4. 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D )。 I.人工管理阶段 II.文件系统阶段 III.数据库阶段 A.I 和 II B.只有 II C.II 和 III D.只有 I 5. 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C )。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度高 D.数据独立性高 6.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B )。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7. 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A )。 A.模式 B.内模式 C.外模式 D.子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项目教学资源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项目教学资源建设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项目教学资源建设”研究报告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1.项目背景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要直接在大面积教学上发挥作用,必须有载体,即一批经典或优秀的实验项目和案例,以系统地诠释这个体系以及实验单元、技能点的内涵。但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个先天的困难:它没有数理化学科的深厚沉淀,又没有国外现成成果可搬,以应用为主的基础教学的积累随技术更新很快被淘汰,使我们这一领域的教学缺乏基础,比如难以说清楚 C语言的哪几个程序是经典的、网络的哪几个实验是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哪几个习题是最基本的、数据库的哪几个案例最典型等,所以供学生做的实验和练习五花八门。这在教学中导致不论是上课,还是给学生布置作业、做实验,都有很大的随意性。 为解决以上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6月启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项目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加快对实验项目教学资源的建设。 2.项目的目标和内容 本项目立项意图是集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精华资源,编着《计算机基础经典实验案例集》,精心打造一批科学的、权威的、具指导性的实验项目和案例。希望能够借这一建设项目为提升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水平、规范课程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期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和不断积累,凝练出一批传世的经典实验项目和案例,成为教师的得力工具,为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支持。 《计算机基础经典实验案例集》是一套丛书,它针对《计算机基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提出的以下计算机基础6门核心课程编写:“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丛书分为9个分册:《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Access)》、《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 每一分册包括实验项目和典型实验案例,实验项目有两类:经典项目和现代项目。一般而言,经典项目是指具有内容基础性、适用普遍性、实验平台无关性特点,因此这类项目要认真凝炼,使之成为“经典”。现代项目强调应用性、趣味性,是一类贴近技术进步的项目。设计典型实验案例的目的,是希望用几个接近实际应用的案例把本领域的主要实验单元和技能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展示完整的实验设计以规范和严格实验教学;因此,它包含了求解实验项目的完整栏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内容、参考样章、实验指导、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思考题和建议环境。 3.项目质量和期望

操作系统原理考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原理》期末考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1.操作系统是一种()。 A. 系统软件 B. 系统硬件 C. 应用软件 D. 支援软件 2.分布式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本质上的不同在于()。 A.实现各台计算机这间的通信 B.共享网络中的资源 C.满足较在规模的应用 D.系统中多台计算机协作完成同一任务 3.下面对进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进程是动态的概念 B. 进程执行需要处理机 C.进程是指令的集合 D. 进程是有生命期的 4.临界区是指并发进程中访问共享变量的()段。 A.管理信息 B.信息存储 C.数据 D.程序 5.要求进程一次性申请所需的全部资源,是破坏了死锁必要条件中的哪一条()。 A.互斥 B.请求与保持 C.不剥夺 D.循环等待 6.以下哪种存储管理不可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中()。 A.单一连续区存储管理 B.固定式区存储管理 D. 段式存储管理 C.可变分区存储管理7.在可变式分区存储管理

中,某作业完成后要收回其主存空间,该空间可能与 1 / 8 相邻空闲区合并,修改空闲区表,使空闲区数不变且空闲区起始地址不变的 情况是()。 A.无上邻空闲区也无下邻空闲区 B.有上邻空闲区但无下邻空闲区 C.有下邻空闲区但无上邻空闲区 D.有上邻空闲区也有下邻空闲 区 8.系统“抖动”现象的发生不是由()引起的。 A.置换算法选择不当 B.交换的信息量过大 C.主存容量不足 D.请求页式管理方案 9.在进程获得所需全部资源,唯却CPU时,进程处于()状态。 A.运行 B.阻塞 C.就绪 D.新建 10.要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将主存等分成()。 A.块 B.页 C.段长 D.段 11.系统利用SPOOLING技术实现()。 A.对换手段 B.虚拟设备 C.系统调用 D.虚拟存储 12.设备从磁盘驱动器中读出一块数据的总时间为()。 A.等待时间+ 传输时间 B.传输时间 D.延迟时间+ 查找时间+ 传输时间 C.查找时间+ 传输时间 13.如果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可以具有相同的文件名,通常采用()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期末考试题

1、在Windows启动后,要执行某个应用程序,下列方法中,___ D __是错误的。 A.在资源管理器中,用鼠标双击应用程序名 B.利用“开始”菜单的“运行”命令 C. 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应用程序,击Enter键 D.把应用程序快捷方式添加到“开始”菜单的“程序”--“启动”组中 2、在Word中,系统默认的中文字体是(B)。 (A)黑体 (B)宋体 (C)仿宋体 (D)楷体 3、在Excel中,使用“保存”命令得到的文件格式为___ D ____。 A、.doc B、.exe C、.txt D、.xls 4、在PowerPoint中,可对母版进行编辑和修改的状态是(C)。 (A)幻灯片视图状态 (B)备注页视图状态 (C)母版状态 (D)大纲视图状态 5、IP地址是由一组长度为(C)的二进制数字组成。 A.8位 B.16位 C.32位 D.20位 6、下列IP地址中,不正确的是(C)。 (A)192.42.34.212 (B)202.116.37.228 (C)202.116.38.256 (D)222.200.132.253 7、下面不属于局域网络硬件组成部分的是(D)。 A.网络服务器 B.个人计算机工作站 C.网络接口卡 D.调制解调器 8、网络传输的速率为8Mbit/s,其含义为(B)。 A.每秒传输8兆个字节 B.每秒传输8兆个二进制位 C.每秒传输8000千个二进制位 D.每秒传输800000个二进制位

9、在一座办公楼内各室计算机连成网络属于(B)。 A.WAN B.LAN C.MAN D.GAN 10、PC机的(C)一般由静态RAM组成。 (A)外存 (B)CMOS系统参数存储器 (C)Cache (D)主存 11、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本质上就是(A)的过程。 A.读指令、解释、执行指令 B.进行科学计算 C.进行信息交换 D.主机控制外设 12、微型计算机常用的针式打印机属于(A)。 (A)击打式点阵打印机 (B)击打式字模打印机 (C)非击打式点阵打印机 (D)激光打印机 13、操作系统是(A)。 (A)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B)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接口 (C)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接口 (D)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之间的接口 14、“32位微机”中的32指的是(B)。 (A)微机型号 (B)机器字长 (C)内存容量 (D)存储单位 15、要表示从0到99999的所有的数,至少需要用(D)位二进制数。 (A)14 (B)15 (C)16 (D)17 1、在Windows中的“任务栏”上显示的是(A)。 (A)系统正在运行的所有程序 (B)系统后台运行的程序 (C)系统禁止运行的程序 (D)系统前台运行的程序 2、在Word中,要将页面大小规格由默认的A4改为B5,则应该选择“页面设置”命令中的(D)选项卡。 (A)页边距 (B)纸张来源

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答案

《数据库系统原理》期中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模型中数据抽象级别最高的是() A.概念模型B.逻辑模型 C.外部模型D.物理模型 2.设有关系R(A,B,C)和S(B,C,D),下列各关系代数表达式不成立 ...的是() (R D(S)B.S A.П C.R∪S D.ПB(R)∩ПB(S) 3.根据关系数据基于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的特征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___) A.只存在一对多的实体关系,以图形方式来表示。 B.以二维表格结构来保存数据,在关系表中不允许有重复行存在。 C.能体现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但不能体现一对一的关系。 D.关系模型数据库是数据库发展的最初阶段。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基本表可以跨一个或多个存储文件 B.一个存储文件可以跨一个或多个基本表 C.每个存储文件与外部存储器上一个物理文件对应 D.每个基本表与外部存储器上一个物理文件对应 5.在SQL语言中,数值函数COUNT(列名)用于() A.计算元组个数B.计算属性的个数 C.对一列中的非空值计算个数D.对一列中的非空值和空值计算个数 6.将弱实体转换成关系时,弱实体的主码() A.由自身的候选关键字组成B.由父表的主码组成 C.由父表的主码和自身的候选关键字组成D.不确定 7.从一个数据库文件中取出满足某个条件的所有记录的操作是() A.选择B.连接 C.投影D.复制 8.下面关于自然连接与等值连接的各个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自然连接是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 B.自然连接要求两个关系中具有相同的属性组,而等值连接不必 C.两种连接都可以只用笛卡尔积和选择运算导出 D.自然连接要在结果中去掉重复的属性,而等值连接则不必 9.SQL语言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它是()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试题附答案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试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从静态角度来看,进程由__________、数据集合、进程控制块及相关表格三部分组成。()A、JCB B、PCB C、程序段 D、I/O缓冲区 2、请求页式管理方式中,首先淘汰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长的帧,这种替换策略是_____.()A、先进先出法(FIFO) B、最近最少使用法(LRU) C、优先级调度 D、轮转法 3、文件安全管理中,___________安全管理规定用户对目录或文件的访问权限。()A、系统级 B、用户级 C、目录级 D、文件级 4、排队等待时间最长的作业被优先调度,这种算法是___________。A、优先级调度 B、响应比高优先 C、短作业优先D、先来先服务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5、常规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_处理机管理_、存贮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以及用户界面管理。 6、操作系统把硬件全部隐藏起来,提供友好的、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好象是一个扩展了的机器,即一台操作系统虚拟机。 7、进程管理的功能之一是对系统中多个进程的状态转换进行控制。 8、逻辑_文件是一种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文件结构。 9、操作系统中实现进程互斥和同步的机制称为同步机构_。 10、内存中用于存放用户的程序和数据的部分称为用户区(域)。 11、存贮器段页式管理中,地址结构由段号、段内页号和页内相对地址三部分组成。 12、在操作系统中,通常用户不使用设备的物理名称(或物理地址),而代之以另外一种名称来操作,这就是逻辑设备名。 13、在操作系统中,时钟常有两种用途:报告日历和时间,对资源使用记时。 14、库文件允许用户对其进行读取、执行,但不允许修改.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题(全部)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题(全部)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题 一、单选题练习 1.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 C )组成。 A.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主机和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2.以下软件中,( D )不是操作系统软件。 A.Windows xp B.unix C.linux D.microsoft office 3.用一个字节最多能编出( D )不同的码。 A. 8个 B. 16个 C. 128个 D. 256个 4.任何程序都必须加载到( C )中才能被CPU执行。 A. 磁盘 B. 硬盘 C. 内存 D. 外存 5.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 )。 A.显示器B.键盘C.鼠标D.手字板 6.计算机信息计量单位中的K代表( B )。 A. 102 B. 210 C. 103 D. 28 7.RAM代表的是( C )。 A. 只读存储器 B. 高速缓存器 C. 随机存储器 D. 软盘存储器 8.组成计算机的CPU的两大部件是( A )。 A.运算器和控制器 B. 控制器和寄存器C.运算器和内存 D. 控制器和内存

9.在描述信息传输中bps表示的是( D )。 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B.每秒传输的指令数 C.每秒传输的字数D.每秒传输的位数 10.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主要指( A )的容量。 A. RAM B. ROM C. CMOS D. Cache 11.十进制数27对应的二进制数为( D )。 A.1011 B. 1100 C. 10111 D. 11011 12.Windows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 A )。 A.树形结构B.线形结构C.层次结构D.网状结构 13.将回收站中的文件还原时,被还原的文件将回到( D )。 A.桌面上B.“我的文档”中C.内存中D.被删除的位置 14.在Windows 的窗口菜单中,若某命令项后面有向右的黑三角,则表示该命令项( A )。A.有下级子菜单B.单击鼠标可直接执行 C.双击鼠标可直接执行D.右击鼠标可直接执行 15.计算机的三类总线中,不包括( C )。 A.控制总线B.地址总线C.传输总线D.数据总线 16.操作系统按其功能关系分为系统层、管理层和( D )三个层次。 A.数据层B.逻辑层C.用户层D.应用层 17.汉字的拼音输入码属于汉字的( A )。 A.外码B.内码C.ASCII码D.标准码 18.Windows的剪贴板是用于临时存放信息的( C )。 A.一个窗口B.一个文件夹C.一块内存区间D.一块磁盘区间

数据库系统原理期末考试题试题

2006——2007学年 第一学期 《数据库系统原理》期末考试试题(试卷B)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数据管理经历了 , , 三个阶段。 2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 为 。 3现实世界中事物的个体在信息世界中称 为 ,在机器世界中称为 。

5.4在数据库三级模型结构中,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 描述,称为,全局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物理存储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 5关系模型是由,, 三部分组成。 6关系数据库中,二维表称为一个,表的一行称为,表的一列称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数据库技术的奠基人之一,E.F.Codd于1970年发表多篇论文,主要论述的是______。 A.网络数据模型 B.层次数据模型 C.关系数据模型 D.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2、数据库的网状模型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A.允许一个以上的无双亲,也允许一个结点有多个双亲B.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结点 C.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双亲,其余结点都只有一个双亲D.每个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3、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的划分,有利保持数据库的_____。 A.结构规范化 B.数据安全性 C.数据独立性 D.操作可行性 4、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

A.DBS包括 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 DBS和 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5、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称之为数据的______。 A.安全性 B.一致性 C.独立性 D.完整性 6、在一个关系中如果有这样一个属性存在,它的值能惟一地标识关系中的每一个元组,称这个属性为____。 A.候选码 B.数据项 C.主属性 D.主属性值 7、在关系代数运算中,五种基本运算为_____。 A.并、差、选择、投影、自然连接 B.并、差、交、选择、投影 C.并、差、选择、投影、乘积 D.并、差、交、选择、乘积 8、事务的原子性是指_____。 A.事务中包括的所有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B.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的 C.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 D.事务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9、若事务 T对数据 R已加 X锁,则其他对数据 R_____。A.可以加S锁不能加X锁 B.不能加S锁可以加X锁C.可以加S锁也可以加X锁 D.不能加任何锁

计算机基础与综合编程实验报告word文档

《计算机基础与综合编程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类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1 实验目的 通过迭代式开发,深入掌握C语言的文件、链表、结构体、动态内存管理等技术,开发实现一个计费管理软件。 2 系统功能与描述 1.添加卡与查询卡的操作 (1)添加卡信息。 ①介绍 添加卡信息时,将添加的卡信息保存到工程目录下的card.ams文件。 ②输入 a、输入菜单项编号1实现“添加卡” b、添加卡信息时输入的卡信息 c、保存卡信息的文件路径 ③处理 a、获取保存卡信息的文件路径。 b、获取添加的卡信息。卡信息包括:卡号、密码、开卡金额、卡状态、开卡时间、截止时间、最后使用时间、使用次数、累积金额。 c、将每个卡信息组装成一条字符串,一张卡的每个信息间用“##”分隔。 d、将保存的卡信息的字符串写到工程目录下的card.ams文件末尾。 ④输出 a、保存成功,则显示添加的卡信息。 b、保存失败,则提示添加卡信息失败。 (2)查询卡信息:

①介绍 从工程目录下的card.ams文件中,读取并解析卡信息,将卡信息显示到界面中。 ②输入 a、输入菜单项编号2实现“查询卡” b、card.ams文件中的卡信息 ③处理 a、获取保存卡信息的文件路径。 b、逐行读取该文件中的卡信息并解析。 c、将将解析结果保存到内存中,在界面上显示读取出来的卡信息。 ④输出 a、读取失败,提示没有该卡的信息。 b、读取成功,则在界面输出卡号,状态,余额,累计使用,使用次数,上次使用时间,一共六个信息。 2.上机: ①介绍 根据用户输入的卡号和密码,判断该卡能否进行上机。更新可以上机卡的状态。 ②输入 a、输入菜单项编号3,实现“上机功能” b、输入卡号和密码 c、链表和文件中添加过的卡信息 ③处理 a、执行上机操作时,从卡信息文件中获取卡信息,添加到链表中。 b、以卡号和密码为条件,遍历链表中的卡信息,找到与输入条件相符的卡信息。 c、如果找到,以列表方式显示该卡的上机信息,并更新卡信息。如果未找到,就提示用户。 ④输出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卷)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 学院: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编号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中。 1. 计算机的发展通常认为经历了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 ) A)电子管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D)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 (189)10转化为十六进制数应该是( ) A)(CF)H B)(BC)H C)(DF)H D)(BD)H 3. HTTP是( ) A)文件传输协议B)一种邮件传输协议 C)超文本传输协议D)超文本标记语言 4. P4 1.4G/256MB DDR/40GB/DVD×16/声卡/1.44/15〞LCD,表示该计算机的CPU时钟频率是( ) A)256MB B)40GB C)1.4G D)16 5. 下列字符中,其ASCII码值最大的一个是( ) A)y B)Y C)a D)A 6. 在40×40点阵字库中,存储一个汉字的字模信息需要的字节数为( ) A)40Byte B)200Byte C)1600Byte D)2Byte 7. 111000∨000111的运算结果是( ) A)000000 B)111111 C)000111 D)111000 8. GB18030-2000采用单/双/四字节混合编码,共收录了的汉字数有( ) A)16384个B)2.7万个C)7445个D)3755个 9. 能将高级语言源程序转换成目标程序的是( ) A)编译程序B)解释程序C)编辑程序D)应用程序 10. 能从采样信号中重构原始信号,采样频率应高于输入信号中最高频率的几倍( ) A)二 B)三 C)四 D)一 11. 计算机病毒是指( ) A)设计不完善的计算机程序 B)已被破坏的计算机程序 C)编制有误的计算机程序D)以危害系统为目的的特殊计算机程序 12. 根据域名代码规定,域名为https://www.360docs.net/doc/3213788588.html,表示的网站类别应是( ) A)国际组织B)政府部门C)商业组织D)教育机构 13. 对局域网来说,网络控制的核心是( ) A)工作站 B)网卡C)网络服务器 D)网络互连设备 14. 60台计算机组成的星型结构局域网中,连接服务器与工作站的最佳设备是( )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器 C)路由器 D)集线器 15. TCP/IP协议集中,网络层的核心协议是( ) A)ARP B)ICMP C)IGMP D)IP 16. 下列属于算法设计方法的是( ) A)数据流程图 B)列举法 C)判定树 D)数据字典 17. 测试的目的是( ) A)发现错误位置并改正 B)暴露错误,评价程序可靠性

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答案3

全国2008年10月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 B ) A.文件的集合 B.数据的集合 C.命令的集合 D.程序的集合 2.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中,描述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是( C ) A.外模式 B.内模式 C.逻辑模式 D.存储模式 3.数据库系统中存放三级结构定义的DB称为( B )A.DBS B.DD C.DDL D.DBMS 4.教师实体中有教师号、姓名、部门、任教时间、教龄等属性,其中教龄是一个( A ) A.派生属性 B.多值属性 C.复合属性 D.NULL属性 5.对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关系是一个集合 B.关系是一张二维表 C.关系可以嵌套定义 D.关系中的元组次序可交换 6.若属性X函数依赖于属性Y时,则属性X与属性Y之间具有( B ) A.一对一联系 B.一对多联系 C.多对一联系 D.多对多联系 7.设F是关系模式R的FD集,如果对F中每个非平凡的FD X—Y,都有X是R的超键,则( C ) A.R属于2NF,但不一定属于3NF B.R属于3NF,但不一定属于BCNF C.R属于BCNF,但不一定属于4NF D.R属于4NF 8.关系Rl和R2如下表所示: A.1 B.3 C.6 D.9 9.设四元关系R(A,B,C,D),则下面不正确的是( ) A. )R(B D, ∏ 为取属性D,B的两列组成新关系B. )R( 4,2 ∏ 为取属性的值是4,2的两列组成新关系 C. )R(B D, ∏ 与 )R( 4,2 ∏ 是等价的D. )R(B D, ∏ 与 )R( 2,4 ∏ 是相同关系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ORDER BY子句后只能有一个属性 B.ORDER BY子句所产生的输出只是逻辑排序效果,并没有影响表的实际内容 C.进行有序输出时,如果列中有空值则在升序输出时首先列出空值项,而在降序时最后列出空值项 D.ORDER BY子句中必须指明是升序或降序,不能缺省 12.现要查找缺少成绩(G)的学生学号(S#)和课程号(C#),下面SQL语句中WHERE子句的条件表达式应是:SELECT S#,C# FROM SC WHERE( )A.G=0 B.G<=0 C.G=NULL D.G IS NULL 12.数据库恢复的主要依据是( D )A.DBA B.DD C.文档 D.事务日志 13.不能激活触发器执行的事件是( )A.SELECT B.UPDA TE C.INSFRT D.DELETE 14.SQL Server 2000的主要工具中,执行T-SQL的最佳轻量级工具是( A ) A.查询分析器 B.服务管理器 C.企业管理器 D.事件探查器 15.在ODBC体系结构中,为应用程序加载、调用和卸载DB驱动程序的是( B ) A.ODBC数据库应用程序 B.驱动程序管理器 C.DB驱动程序 D.数据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上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能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___ 实体标识符_____。 17.数据独立性使得修改数据结构时,尽可能不修改外部应用程序________。 18.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安排和__存取方法______。 19.由于数据的冗余,在对数据操作时常会引起__修改异常______、插入异常、删除异常。 20.关系代数运算中,专门的关系操作有:选择、投影、除和_连接_______。 21.SQL语言的条件表达式中字符串匹配操作符是__like______。 22.DBS运行的最小逻辑工作单位是____数据项____。 23.SQL的基本表约束主要有三种形式:候选键定义、外键定义、__域______定义。 24.在复合数据类型中,相同类型元素的有序集合,并且允许有重复的元素,称为__列表类型______。 25.SQL Server 2000引擎对外使用Net-Library抽象层来支持不同的__网络协议______。 1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建议书 2017年

附件1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项目) 2、申报单位概况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科研实验室。中心现分布于不同的教学楼的3个楼层,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280余万元。中心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承担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实验及业余时间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性实验等任务,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课程接近100门,实验人数6500人以上,实验人时数25万次以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都在对机房建设、实验环境、教师教学、实验室管理等都带来模式的革新。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纳,为打造我校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建构学校实验教学云计算基础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虚拟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学校特色实验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探索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等要求,我中心现申请升级改造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备及环境、建设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考试平台,创建考试中心,提升学校实验实训教学面貌,加强教师人员培养档次。 3、拟建地点 拟建在综合楼5--6层,规模15间实验室、1个数据服务中心 4、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改造和升级原有计算机机房设备。 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600余台,实验室布局分散,该方案实施应前先搬迁现在所有实验室进行集中建设(搬迁方案见原提交的搬迁报告:综合楼或重型楼)。目前实验室有335台为2012年以前购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增加,在两年内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在此基础上利旧建设350点的智能云桌面平台,实现机房设备升级。建设内容:实验数字服务中心机房1间、数据存储服务器2台、网络管理服务器2台、云平台管理服务器8台、云终端控制器350台、移动管理平台5个、网络布线及实验室装修等。 (2)建设网络无纸化考试平台 目前无纸化考试平台的应用在许多高校中逐渐取代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今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开始在部分省市高校试点,而今年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中职对口高考技能测试的考核中已经开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