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全国通用)2015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七 第1课时 力学实验与创新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5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七 第1课时 力学实验与创新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5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七 第1课时 力学实验与创新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5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七第1

课时力学实验与创新

专题定位高考对学生实验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十一个实验: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②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③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④验证牛顿第二定律;⑤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⑦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⑧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⑩练习使用多用电表;?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高考除了对课本中原有的学生实验进行考查外,还增加了对演示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器材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来完成新的实验设计.设计型实验的考查将逐步取代对课本中原有的单纯学生实验的考查.

应考策略 1.熟知各种器材的特性.2.熟悉课本实验,抓住实验的灵魂——实验原理,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熟知两类误差分析.

第1课时力学实验与创新

考向1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例1(2014·新课标Ⅱ·23)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挂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 m/s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

图1

(1)(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2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

k

—n 图像.

图2

(3)图2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 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表达式为k =________ N/m. 解析 (1)根据胡克定律有mg =k (x -x 0),解得k =mg x -x 0=0.100×9.80

5.26-4.06 ×10-2

N/m ≈81.7 N/m ,1

k

≈0.012 2 m/N.

(2)1

k

-n 图像如图所示

(3)根据图像可知,k 与n 的关系表达式为k =1.75×103

n N/m ,k 与l 0的关系表达式为k =3.47

l 0

N/m.

答案 (1)81.7 0.012 2 (2)见解析图

(3)1.75×103

n (在1.67×103

n ~1.83×103

n 之间均可) 3.47l 0(在3.31l 0~3.62l 0

之间均可)

以题说法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1)列表法

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之中,可以分析两物理量间的定性关系. (2)图象法

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系内进行作图.若是曲线应平滑,若是直线要让尽量多的点过直线.或在直线两侧均匀分布. (3)函数法

往往是根据图象得到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方程式.

如图3为“测量弹簧劲度系数”的实验装置图,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下端装有指针及挂钩,指针恰好指向一把竖直立起的毫米刻度尺.现在测得在挂钩上挂上一定数量钩码时指针在刻度尺上的读数如下表:

图3

0题:

(1)请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 =____ 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考虑到在没有挂钩码时弹簧自身有重量,测量的弹簧劲度系数k 的值与真实值相比较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答案 (1)32 (2)没有影响

解析 (1)根据胡克定律k (x -x 0)=nm 0g ,代入数据求k ,再求平均得k =32 N/m ;(2)因在计算弹力时把弹簧自身的重量引起的形变量减去了,故弹簧自身有重量对测量值没有影响. 考向2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2 (2014·江苏·11)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记录纸如图4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

图4

(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

图5

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6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 a、F 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图6

(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哪些?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

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

(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解析(1)作出的图示如图所示.

(2)重物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于重力不变,两次实验时,橡皮筋拉力T的方向相同,故水平拉力F大小相等,即F a=F b.

(3)根据题图可知,选项B、D正确,选项A、C错误.

(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等可减小误差.

答案(1)见解析图(F合=4.6~4.9 N都算对)

(2)F a=F b(3)BD

(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

以题说法 1.本实验考查的重点是“力作用效果的等效性”.

2.对实验步骤中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也是考查的重点.

有同学利用如图7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的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 T OA、F T OB和F T OC,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________. A .钩码的个数N 1=N 2=2,N 3=4 B .钩码的个数N 1=N 3=3,N 2=4 C .钩码的个数N 1=N 2=N 3=4 D .钩码的个数,N 1=3,N 2=4,N 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D (2)标记结点O 的位置 钩码的个数N 1、N 2、N 3 OA 、OB 、OC 三段绳子的方向 解析 (2)为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通过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要做好记录,需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需记录O 点的位置;钩码的个数N 1、N 2、N 3;拉力F T OA 、F T OB 、F T OC 的方向. 考向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例3 如图8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图中A 为小车,质量为m 1,连接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B ,它们均置于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上,P 的质量为m 2,C 为弹簧测力计,实验时改变P 的质量,读出测力计不同读数F ,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图8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必须保持水平

B .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C .实验中m 2应远小于m 1

D .测力计的读数始终为

m 2g

2

(2)如图9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上标出了所选的四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 m/s 2

.(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图9

(3)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 —F 图象,可能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图象( )

解析 (1)该实验要平衡摩擦力,故A 错误;拉力可由测力计示数获得,故不要求重物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故C 错误;由于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m 2g -2F =m 2a ,解得:

F =m 2g -m 2a 2

,故D 错误;故选B.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Δx =aT 2

,有:a =0.50 m/s 2

.

(3)若没有平衡摩擦力,则当0<F ≤F f 时,a =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还为0,所以该同学测得的a -F 图象可能是选项C 中的图象. 答案 (1)B (2)0.50 (3)C

以题说法 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六个力学实验中有四个涉及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类实验的关键是要掌握纸带的分析处理方法,对于纸带常有以下三大应用. 1.由纸带确定时间

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便于测量和计算,一般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这样时间间隔为Δt =0.02×5 s=0.1 s. 2.求解瞬时速度

利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10所示,打n 点时的瞬时速度v n =

x n +x n +1

2T

图10

3.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如图11所示,a = x 4+x 5+x 6 - x 1+x 2+x 3

3T

2

图11

有些实验用光电门代替打点计时器来完成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具体做法如下:

(1)求瞬时速度:把遮光条(宽度为d)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内的平均速度看做物体经过光电

门的瞬时速度,即v=d

Δt

.

(2)求加速度:若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L,则利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求加速度,即a=v22-v21

2L

.

某同学利用如图12甲所示装置来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他将光电门1和2分别固定在长木板的A、B两处,换用不同的重物通过细线拉同一小车(小车质量约为200克),每次小车都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图12

(1)长木板右端垫一物块,其作用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________ cm;

(3)对于所挂重物的质量,以下取值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 A.1克 B.5克 C.10克 D.40克

(4)现用该装置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关闭光电门2,测出多组重物的质量m和对应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Δt,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应作出________图象.(填选项前字母)

A.Δt-m B.Δt2-m

C.m-

1

Δt

D.m-

1

Δt2

答案(1)平衡摩擦力(2)0.52 (3)BC (4)D

解析(1)长木板右端垫一物块,调整后可以使小车的下滑分力与受到的摩擦力平衡.

(2)从游标卡尺读出:5 mm+2×0.1 mm=5.2 mm=0.52 cm.

(3)应使拉力远小于小车的重力,这时拉力才接近重物的重量,但如果选A,由于拉力太小,不容易观察,因此不能选A,只能选B、C.

(4)实际验证的是mgh =12Mv 2,而v =d Δt ,由于做出的图象为直线,因此应该做出m -1

Δt 2图象.

考向4 探究动能定理

例4 (2014·天津·9(2))某同学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挂上适当的钩码,使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以此定量探究绳拉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此外还准备了打点计时器及配套的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等.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

图13

①若要完成该实验,必需的实验器材还有哪些________.

②实验开始时,他先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下列的哪个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 .避免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抖动 B .可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清晰 C .可以保证小车最终能够实现匀速直线运动 D .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

③平衡摩擦力后,当他用多个钩码牵引小车时,发现小车运动过快,致使打出的纸带上点数较少,难以选到合适的点计算小车速度,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请你利用本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他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经多次实验发现拉力做功总是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一些.这一情况可能是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 .在接通电源的同时释放了小车 B .小车释放时离打点计时器太近

C .阻力未完全被小车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平衡掉

D .钩码做匀加速运动,钩码重力大于细绳拉力

解析 ①本实验需要知道小车的动能,因此还需要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上点迹之间的长度,求出小车的瞬时速度.

②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的目的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选项D 正确.

③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小车加速度可以增加小车的质量,故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砝码(或钩码).

④当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存在阻力时,拉力做正功和阻力做负功之和等于小车动能的增量,故拉力做功总是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一些;当钩码加速运动时,钩码重力大于细绳拉力,此同学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则拉力做功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故只有C、D正确.

答案①刻度尺、天平(包括砝码) ②D③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砝码(或钩码) ④CD

以题说法明确实验原理往往是解决实验问题的关键,该实验的一些操作和要求与探究力、加速度、质量之间关系的实验类似,可以进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器材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完成新的实验设计.

在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组装了一套如图14所示的装置,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一端与细绳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尾部相连接,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T,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

图14

(1)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不挂钩码,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________的点.

(2)测量小车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按图组装好仪器,并连接好所需电路,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先接通拉力传感器和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然后__________,打出一条纸带,关闭电源.

(3)在打出的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如图15所示,在纸带上按打点先后顺序依次取O、

A、B、C、D、E等多个计数点,各个计数点到O点间的距离分别用h A、h B、h C、h D、h E、……表示,则小车和拉力传感器在计时器打下D点时的动能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拉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计时器打下A点到打下D点过程中,细绳拉力对小车所做功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图15

(4)某同学以A点为起始点,以A点到各个计数点动能的增量ΔE k为纵坐标,以A点到各个计数点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W为横坐标,得到一条过原点的倾角为45°的直线,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间距相等 (2)释放小车 (3)M h E -h C 2

8T

2

F (h D -h A ) (4)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解析 (1)当打点计时器能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间隔均匀的点时,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

(2)在组装好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3)D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CE 段的平均速度,即v D =

h E -h C 2T ,故打下D 点时的动能为E k D =12

Mv 2

D =M h

E -h C 2

8T

2

;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W =F (h D -h A ). (4)因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且直线的倾角为45°,可得出方程式ΔE k =W ,故可得结论: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考向5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5 为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透明直尺和光电计时器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如图16所示.当有不透光物体从光电门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所用的光电门传感器可测的最短时间为0.01 ms.将具有很好挡光效果的宽度为d =3.8×10-3

m 的黑色磁带贴在透明直尺上.实验时,将直尺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并使其竖直通过光电门.某同学测得各段黑色磁带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 i 与图中所示的高度差Δh i ,并将部分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如下表所示(表格中M 为直尺质量,取g =9.8 m/s 2

).

图16

(1)从表格中数据可知,直尺上磁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是利用v i =Δt i 求出的,请你简要

分析该同学这样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实验,请你判断下列ΔE k -Δh 图象中正确的是( )

解析 (1)瞬时速度等于极短时间或极短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故直尺上磁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可利用v i =

d

Δt i

求出. (2)第5点速度为v 5=d Δt 5=3.8×10-3

m

0.90×10-3

s

≈4.22 m/s. 从第5点到第1点间动能的增加量为ΔE k =12Mv 25-12Mv 21=12×M ×(4.222-3.132

)≈4.01M .

从第5点到第1点间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ΔE p =Mg Δh 5=M ×9.8×0.41≈4.02M . (3)从表中数据可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4)根据动能定理可知:Mg Δh =ΔE k ,故ΔE k -Δh 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C 正确. 答案 (1)瞬时速度等于极短时间或极短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2)4.22 4.01M 4.02M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4)C

以题说法 本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方法1:利用起点和第n 点:验证gh n =12v 2

n .

方法2:任取较远两点A 、B :验证gh AB =12v 2B -12v 2

A .

方法3:图象法.

如图17甲所示的装置叫做阿特伍德机,是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特伍德

(G·Atwood 1746-1807)创制的一种著名力学实验装置,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某同学对该装置加以改进后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乙所示.

图17

(1)实验时,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质量均为M (A 的含挡光片、B 的含挂钩)的重物用绳连接后,跨放在定滑轮上,处于静止状态.测量出________________(填“A 的上表面”、“A 的下表面”或“挡光片中心”)到光电门中心的竖直距离h .

②在B 的下端挂上质量为m 的物块C ,让系统(重物A 、B 以及物块C )中的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光电门记录挡光片挡光的时间为Δt .

③测出挡光片的宽度d ,计算有关物理量,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如果系统(重物A 、B 以及物块C )的机械能守恒,应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3)引起该实验系统误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条即可).

(4)验证实验结束后,该同学突发奇想:如果系统(重物A 、B 以及物块C )的机械能守恒,不断增大物块C 的质量m ,重物B 的加速度a 也将不断增大,那么a 与m 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

a 随m 增大会趋于一个什么值?请你帮该同学解决:

①写出a 与m 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要用到M 和g ). ②a 的值会趋于________. 答案 (1)①挡光片中心 (2)mgh =12(2M +m )(d Δt

)2

(3)绳子有一定的质量、滑轮与绳子之间有摩擦、重物运动受到空气阻力等 (4)①a =mg 2M +m =g

2M

m

+1

②重力加速度g

解析 (1)、(2)需要测量系统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则应该测量出挡光片中心到光电门中心的竖直距离,系统的末速度为:v =d

Δt ,则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gh ,系统动能的增加

量为:ΔE k =12(2M +m )v 2

=12(2M +m )(d Δt )2,若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mgh =12(2M +m )(d Δt )2.

(3)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引起实验系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绳子有一定的质量、滑轮与绳子之间有摩擦、重物运动受到空气阻力等.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系统所受的合力为mg ,则系统加速度为:a =mg 2M +m =

g

2M

m

+1

,当m 不断增大,则a 趋于g .

11.力学创新实验的分析技巧

例6 (10分)用如图18所示实验装置测量滑块A 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长木板水平固定,细线跨过定滑轮与滑块A 、重锤B 相连.将细线拉直,测出B 离地面的高度h ,将重锤从h 高处静止释放,B 落地后,测出A 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x ;改变B 释放高度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图18

(1)若测得A A B ,木板的长度l =98.0 cm ,要达到实验目的,以上四个量中没有必要测量的是______(用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2)作出x 随h 变化的图象.

(3)由图象并结合(1)中所测数值求得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 思维导图

解析 (1)由题意可知,B 距地面的高度h ,A 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x ,A 、B 的质量m A 、m B .从静止释放让它们运动到B 着地,根据动能定理得:

m B gh -μm A gh =12

(m A +m B )v 2①

从B 着地到A 停在木板上,根据动能定理得: 12

m A v 2

=μm A g (x -h )② 由①②解得:μ=m B h

m A +m B x -m B h ③

可知没有必要测量L 和l .

(2)作出x 随h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3)由③得:x = 1+μ m B

μ m A +m B h

根据数学知识得到图象中直线的斜率

k =

1+μ m B

μ m A +m B

由图得:k ≈1.5

代入数据得: 1+μ ×1

μ 3+1 =1.5

解得μ=0.2

答案 (1)L 、l (2分) (2)见解析图(4分) (3)0.2(4分)

(限时:8分钟,满分:10分)

(2014·广东·34(2))某同学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实验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压缩量的关系.

①如图19(a)所示,将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于铁架台,在上端的托盘中依次增加砝码,测量相应的弹簧长度,部分数据如下表,由数据算得劲度系数k =________ N/m.(g 取9.8 m/s 2

)

图19

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大小________.

③用滑块压缩弹簧,记录弹簧的压缩量x ;释放滑块,记录滑块脱离弹簧后的速度v ,释放滑块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________.

④重复③中的操作,得到v 与x 的关系如图(c),由图可知,v 与x 成________关系.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对同一根弹簧,弹性势能与弹簧的________成正比. 答案 ①50 ②相等 ③滑块的动能 ④正比 压缩量的二次方

解析 ①加50 g 砝码时,弹簧弹力F 1=mg =k (l 0-l 1),加100 g 砝码时F 2=2mg =k (l 0-l 2),ΔF =F 2-F 1=k (l 1-l 2),则k ≈49.5 N/m,同理由加100 g 砝码和加150 g 砝码的情况可求得

k ′≈50.5 N/m ,则劲度系数k =k +k ′

2

=50 N/m.

②使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相等,就可以认为滑块离开弹簧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弹性势能转化为滑块的动能.

④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所以v 与x 成正比,整个过程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即E 弹=E k =12

mv 2,

弹性势能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则弹性势能与弹簧压缩量x 的二次方成正比.

(限时:45分钟)

1.(2014·全国大纲·22)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1所示.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 Hz ,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 1、x 2、x 3、x 4.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h 和斜面的长度s .数据如下表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g =9.80 m/s 2

.

图1

单位:cm

(1)物块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

(保留3位有效数字) (2)因为________,可知斜面是粗糙的. 答案 (1)4.30 (2)a

s

=5.88 m/s 2

解析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利用逐差法,得

x 3-x 1=2a 1T 2 x 4-x 2=2a 2T 2 a =a 1+a 22

又知T =1

f

=0.1 s

联立以上各式得a ≈4.30 m/s 2

(2)如果斜面光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下滑的加速度a ′=g sin θ=g h s

=5.88 m/s 2

,因为a ′>a ,所以斜面是粗糙的.

2.(2014·浙江·2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2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图2

(1)某次测量如图3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 cm.

图3

(2)在弹性限度内,将L A 和L B 如表所示.用表中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由表中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答案 (1)16.00(有效数字位数正确,15.96~16.05均可) (2)12.45(12.20~12.80均可) 能

解析 (1)刻度尺分度值为1毫米,读数应估读到毫米下一位,故指针的示数为16.00 cm. (2)当A 弹簧的弹力为F A 1=0.50 N 、F A 2=1.00 N 、F A 3=1.50 N 、F A 4=2.00 N 时,弹簧长度L A 1=15.71 cm 、L A 2=19.71 cm 、L A 3=23.66 cm 、L A 4=27.76 cm ,根据ΔF =k Δx 得k 1=12.50 N/m 、

k 2=12.66 N/m 、k 3=12.20 N/m ,所以弹簧Ⅰ的劲度系数k =k 1+k 2+k 33

=12.45 N/m.根据表可

以计算出弹簧Ⅱ每次的伸长量Δx ′,也可以根据ΔF =k ′Δx ′计算弹簧Ⅱ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的计算也可以通过做F —x 图象处理,图象的斜率即等于弹簧的劲度系数). 3.如图4甲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如下:

图4

(1)弹簧测力计A 挂于固定点P ,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 ,测量________并记录为F .

(2)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水平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如图甲),此时需记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以及________.

(3)某同学已在图乙纸上作出F1、F2的图示,请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

(4)改变两细线的夹角,重复做几次实验.若F′的方向近似在________方向上,且大小近似等于F,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以验证.

答案(1)M(重物)的重力(2)细线Oa、Ob、Oc的方向(或三段细线的方向) (3)如图所示(4)竖直

解析(1)两个弹簧测力计的合力等于悬挂重物的重力,需要先测量出悬挂重物M的质量,便于求出该重物的重力.

(2)记录下细线Oa、Ob、Oc的方向作为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和悬挂重物重力的方向.

(4)F′方向与悬挂重物的重力方向应该在同一直线上,即竖直方向.

4.(2014·新课标Ⅰ·22)某同学利用图5(a)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如图(b)所示.实验中小车(含发射器)的质量为200 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回答下列问题:

图5

(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________(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2)由图(b)可知,a—m图线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 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线性 (2)存在摩擦力 (3)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 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解析 (1)由图像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非线性关系.

(2)a —m 图线不经过原点,在m 轴上有截距,即挂上小钩码后小车加速度仍为零,可能的原因是存在摩擦力.

(3)本实验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 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应采取的措施是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5.为了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岳口高中的金金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提供了如下的实验器材:

图6

A .小车

B .钩码

C .一端带滑轮的木板

D .细线

E .电火花计时器

F .纸带

G .毫米刻度尺

H .低压交流电源

I .220 V 的交流电源

(1)根据上述实验装置和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认为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填写器材序号),还应补充的器材是________.

(2)实验中得到了一条纸带如图7所示,选择点迹清晰且便于测量的连续7个点(标号0~6),测出0到1、2、3、4、5、6点的距离分别为d 1、d 2、d 3、d 4、d 5、d 6,打点周期为T .则打点2时小车的速度v 2=________;若测得小车质量为M 、钩码质量为m ,打点1和点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用v 1、v 5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验证点1与点5间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的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图7

(3)在实验数据处理时,如果以v 22为纵轴,以d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v 2

2-d 图象,其图线

的斜率表示的物理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

专题定位 本专题解决的是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问题.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有:①对各种性质力特点的理解;②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应用.考查的主要物理思想和方法有:①整体法和隔离法;②假设法;③合成法;④正交分解法;⑤矢量三角形法;⑥相似三角形法;⑦等效思想;⑧分解思想. 应考策略 深刻理解各种性质力的特点.熟练掌握分析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各种方法. 1. 弹力 (1)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F =kx 计算;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2)方向:一般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 摩擦力 (1)大小: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静摩擦力0

(1)大小:F洛=q v B,此式只适用于B⊥v的情况.当B∥v时F洛=0. (2)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垂直于B、v决定的平面,洛伦兹力总不做功.6.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F合=0或F x=0,F y=0. (3)常用推论:①若物体受n个作用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n-1) 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②若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则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1.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确定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巧选研究对象(整体法或隔离法)→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或作讨论. 2.常用的方法 (1)在判断弹力或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确定方向时常用假设法. (2)求解平衡问题时常用二力平衡法、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图解 法等. 3.带电体的平衡问题仍然满足平衡条件,只是要注意准确分析场力——电场力、安培力或洛伦兹力. 4.如果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和磁场三者组成的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则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F洛⊥v. 题型1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例1如图1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P,左侧是光滑圆弧面,一根轻绳跨过物体P 顶点上的小滑轮,一端系有质量为m=4 kg的小球,小球与圆心连线跟水平方向的夹角θ=60°,绳的另一端水平连接物块3,三个物块重均为50 N,作用在物块2的水平力F=20 N,整个系统平衡,g=10 m/s2,则以下正确的是() 图1 A.1和2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 B.2和3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一、考点网络化、系统化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理解知识内部的联系。因为高考试题近年来突出对物理思想本质、物理模型及知识内部逻辑关系的考察。 例如学习电场这章知识,必须要建立知识网络图,从电场力和电场能这两个角度去理解并掌握。 二、重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错题本的建立,都是在最后关头才想起要去做这件事情,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三、跳出题海,突出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

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 四、提升解题能力 1、强化选择题的训练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在选择题上的失手将使部分考生在高考中输在起跑线上,因为选择题共48分。所以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盛海清老师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会的题目都拿到分数,不错过。 2、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应试能力 2019年北京高考命题将加大落实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通过对解题过程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来甄别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物理运动过程、条件、特征,要有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在处理复杂物理问题是一般要定性分析可能情景、再定量分析确定物理情景、运动条件、运动特征。 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2019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如下 一、时间按排:2019年3月底至2019年4月底(第五-----九周) 二、内容安排暨专题设置: 专题一:物理实验(六课时第五周,由李振德老师负责) 专题二:力与运动(六课时第六周,由徐光范老师负责) 专题三:功和能热学(六课时第七周,由陈立平老师负责) 专题四: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六课时第八周,由吴雷老师负责) 专题五:电磁感应和电路,交变电流(六课时第九周,由刘兆祥老师负责) 三、其它问题: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概括起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与直线运动;平抛与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热学部分:分子运动论,热力学定律,理想气体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任务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已对必修1,必修2,选修3-1及部分选修3-2内容进行了复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将选修3-2剩余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内容进行基础复习,并将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的、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该阶段也称为全面综合复习阶段。 二、复习措施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加强近年高考信息的研究。正确定位复习难度; 2.专题复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第二轮复习时间大致在6-8周,需合理安排 复习时间; 3.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以练代讲,练后点评、自学补漏的方法为主; 4.高频考点详讲,反复多练,注重方法、步骤及一般的解题思维训练; 5.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集体备课,平时多交流,多听课,多研究课堂教学; 6.特别关注临界生。发现临界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帮助其分析解 决; 7.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需灵活变通,有些高频考点的内容难度太大时,可 采取不讲、少讲或降低要求的做法,争取得步骤分。将节省的时间用在其他基础内容的复习上。 三、措施细则 1.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打破章节界限,对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实 行专题复习。设置专题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2种: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专题和以题型设置专题。 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 ②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是高考热点。复习 中,应注重多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守恒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③场:电场、磁场是中学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应加强对力、电综合问题、联系 实际问题等高考热点命题的复习。 ④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棒在 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⑤图象问题:学生要具有阅读图象、描述图象、运用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串、并联电路规律与电学实验的综合: 2.抓好审题、规范和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应试能力 审题能力: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 表达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物理解题的规范性,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字母和方程书写要规范,解题步骤要规范齐全,结论的正确表达等等。 3.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难度不是很大,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看懂、看透,绝对不能留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等,因为大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五步走

2019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五步走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1)力与直线运动;(2)力与曲线运动;(3)功和能;(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5)电路与电磁感应;(6)必做实验部分; (7)选考模块。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结构分析;(2)主要命题点分析;(3)方法探索;(4)典型例题分析;(5)配套训练。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选考模块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抓住规律区别对待。 选考模块的复习要突出对五个二级知识点的加强(选修3—4中四个,

选修3—5中一个)。由于分数的限制,该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扩大知识面上,特别是选修3—3,没有二级要求的知识点,应该是考生最容易拿分的版块,希望认真钻研教材。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弄透,一次不够就两次,两次不行需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是从这里取材的。 实验部分一直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的理论部分一般在第一轮中进行,我们把“走进实验室”放在第二轮。历年来尽管在实验部分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掌握的情况往往是不尽如人意,学生中高分、低分悬殊较大,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思想重视不够、学习方法不对。实验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目的和原理,特别是《课程标准》下,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即使是考查教材上的原实验,也是改容换面而推出的。原理是为目的服务的,每个实验所选择的器材源于实验原理,电学中的控制电路与测量电路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把握的地方。复习中还要注意器材选择的基本原则,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是二轮实验复习的一个目的。针对每一个实验,注意做到“三个掌握、五个会”,即掌握实验目的、步骤、原理;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处理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选做题中考实验的可能性也很大,不要忽视这方面内容。 突出重点知识,狠抓主干知识,落实核心知识 二轮复习中我们不可能再面面俱到,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时

2018高考物理步步高第五章第1讲

2018高考物理步步高第五章第1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 高考命题解读 内容 要求 说明 1.考查方式 能量观点是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三大方法之一,既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在综合性的计算题中应用,常将功、功率、动能、势能等基础知识融入其他问题考查,也常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功能关系作为解题工具在综合题中应用. 2.命题趋势 通过比较,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应用在近两年有增加的趋势,常将功和能的知识和方法融入其他问题考查,情景设置为多过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9.功和功率 Ⅱ 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 10.动能 动能定理 Ⅱ 11.重力势能 Ⅱ 12.弹性势能 Ⅰ 13.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Ⅱ 14.能量守恒 Ⅰ 实验四: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五:验证机械能守恒定 律 第1讲 功 功率 动能定理 一、功 1.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计算公式 (1)恒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一致时:W =Fl .

(2)恒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W =Fl cos_α. 5.功的正负 (1)当0≤α<π 2 时,W >0,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π 2<α≤π时,W <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3)当α=π 2时,W =0,力对物体不做功. 6.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 做功情形 图例 备注 都做正功 (1)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与参考系无关 (2)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W =Fl cos α.l 是相对位移,α是F 与l 间的方向夹角 (3)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可正、可负,也可为零 都做负功 一正一负 一为零 一为正 一为负 ]7.一对平衡力的功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若物体静止,则两个力都不做功;若物体运动,则这一对力所做的功一定是数值相等,一正一负或均为零.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 (1)P =W t ,P 为时间t 内物体做功的快慢. (2)P =F v 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 ③当力F 和速度v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将力F 分解或者将速度v 分解. 深度思考 由公式P =F v 得到F 与v 成反比正确吗?

高考物理通用版第二轮复习讲义(精华版)

高考物理通用版第二轮复习讲义(精华版) 第1讲 | 应用“三类典型运动”破解电磁场计算题 ┄┄┄┄┄┄┄┄┄┄┄┄┄┄┄┄┄┄┄┄┄┄┄┄┄┄┄┄┄┄┄┄┄┄┄┄┄┄┄ 命题点(一) 带电粒子(体)在电场中的运动 [研一题]———————————————————————————————— 如图所示,金属丝发射出的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初速度与重力均忽略不计)被加速后从金属板的小孔穿出进入偏转电场(小孔与上、下极板间的距离相等)。已知偏转电场两极板间距离为d ,当加速电压为U 1、偏转电压为U 2时,电子恰好打在下极板的右边缘M 点,现将偏转电场的下极板向下平移d 2 。 (1)如何只改变加速电压U 1,使电子打在下极板的中点? (2)如何只改变偏转电压U 2,使电子仍打在下极板的M 点? [解析] (1)设移动下极板前后偏转电场的电场强度分别为E 和E ′,电子在偏转电场中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 ′,加速电压改变前后,电子穿出小孔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0、v 1 因偏转电压不变,所以有Ed =E ′·3 2d , 即E ′=2 3 E

由qE =ma 及qE ′=ma ′知a ′=2 3 a 设极板长度为L ,则d =12a ′????L 2v 12,d 2=12a ????L v 02,解得v 12=v 0 2 12 在加速电场中由动能定理知 eU 1=12m v 02,eU 1′=1 2m v 12 解得U 1′= U 112,即加速电压应减为原来的1 12 ,才能使电子打在下极板的中点。 (2)因电子在偏转电场中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极板移动前后,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时间t 相等,设极板移动前后,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则有 d 2=12a 1t 2,d =1 2a 2t 2, 即a 2=2a 1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 1=eU 2 md ,a 2=eU 2′m ·32 d 解得U 2′=3U 2,即偏转电压变为原来的3倍,才能使电子仍打在M 点。 [答案] (1)加速电压应减为原来的1 12,即U 112 (2)偏转电压变为原来的3倍,即3U 2 [悟一法]———————————————————————————————— 带电粒子(体)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的解题流程 [通一类]———————————————————————————————— (2017·全国卷Ⅰ)真空中存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 1的匀强电场,一带电油滴在该电场中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 0。在油滴处于位置A 时,将电场强度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变。持续一段时间t 1后,又突然将电场反向,但保持其大小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 高考物理模型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 高考物理模型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 (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9-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2018年高考物理大二轮总复习:全套试卷(含答案)

专题一力与运动 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 一、明“因”熟“力”,理清一个“网络” 二、两种思维方法,攻克受力分析问题 方法一整体思维法 1.原则:只涉及系统外力不涉及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条件:系统内的物体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 3.优、缺点:整体法解题一般比较简单,但整体法不能求内力方法二隔离思维法 1.原则:分析系统内某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优点:系统内物体受到的内力外力均能求 三、确定基本思路,破解平衡问题

高频考点1 物体的受力分析 1.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 (1)整体法;(2)隔离法. 2.物体受力分析的技巧 (1)分析受力的思路: ①先数研究对象有几个接触处,每个接触处最多有两个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 ②假设法是判断弹力、摩擦力是否存在及方向怎样的基本方法; ③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物体时,要采用整体(隔离)的方法. (2)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受力分析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 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 按顺序分析力―→一般先分析场力、已知力,再分析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 ↓ 画受力示意图―→每分析一个力就画出它的示意图,并标出规范的符号 ↓ 检查是否有误―→受力情况应满足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否则就有漏力、多力或错力 1-1. (多选)如图甲、乙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置一滑块M ,在滑块M 上放置一个

质量为m的物块,M和m相对静止,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物块m受到摩擦力 B.图乙中物块m受到摩擦力 C.图甲中物块m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图乙中物块m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摩擦力 解析:对题图甲:设m受到摩擦力,则物块m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而重力、支持力平衡,若受到摩擦力作用,其方向与接触面相切,方向水平,则物体m受力将不平衡,与题中条件矛盾,故假设不成立,A、C错误.对题图乙:设物块m不受摩擦力,由于m匀速下滑,m必受力平衡,若m只受重力、支持力作用,由于支持力与接触面垂直,故重力、支持力不可能平衡,则假设不成立,由受力分析知:m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摩擦力,B、D正确. 答案:BD 1-2. (2017·内蒙古集宁一中一模)如图所示,A和B两物块的接触面是水平的,A与B 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固定粗糙斜面匀速下滑,在下滑过程中B的受力个数为() A.3个B.4个 C.5个D.6个 解析:先以A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B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B对A没有摩擦力,否则A不会匀速运动.再对B研究,B受到重力、A对B竖直向下的压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共4个力,B正确. 答案:B 1-3.(2017·南昌三中理综测试)如图所示,穿在一根光滑的固定杆上的小球A、B连接在一条跨过定滑轮的细绳两端,杆与水平面成θ角,不计所有摩擦,当两球静止时,OA绳与杆的夹角为θ,OB绳沿竖直方向,则正确的说法是() A.小球A可能受到2个力的作用

高2021届高2018级版步步高3-5高中物理第四章 4-5

4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5 不确定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的内容, 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2.知道粒子和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了解电子波动性的实验验证.3.初步了解不确定关系的内容, 感受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1.德布罗意波 (1)定义:任何运动着的物体, 小到电子、质子, 大到行星、太阳, 都有一种波与它相对应, 这种波叫物质波, 又叫德布罗意波. (2)德布罗意波的波长、频率的计算公式为λ=h p , ν=E h . (3)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 是因为宏观物体的动量太大, 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太小. 2.电子波动性的实验验证 (1)实验探究思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则在一定条件下, 也应该发生干涉或衍射现象. (2)实验验证:1926年戴维孙观察到了电子衍射图样, 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3)汤姆孙做电子束穿过多晶薄膜的衍射实验, 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二、氢原子中的电子云 1.定义:用点的多少表示的电子出现的概率分布. 2.电子的分布:某一空间范围内电子出现概率大的地方点多, 电子出现概率小的地方点少.电

子云反映了原子核外的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 说明电子对应的波也是一种概率波. 三、不确定关系 1.定义:在经典物理学中, 一个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测定的, 在微观物理学中, 要同时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太可能的, 这种关系叫不确定关系. 2.表达式:Δx·Δp x≥h 4π.其中以Δ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以Δp x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 h是普朗克常量.

2013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模型讲解 斜面模型

2013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之模型讲解 斜面模型 [模型概述] 斜面模型是中学物理中最常见的模型之一,各级各类考题都会出现,设计的内容有力学、电学等。相关方法有整体与隔离法、极值法、极限法等,是属于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模型之一。 [模型讲解] 一. 利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斜面上的平衡问题 例1. 相距为20cm 的平行金属导轨倾斜放置(见图1),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θ,现在导轨上放一质量为330g 的金属棒ab ,它与导轨间动摩擦系数为50.0=μ,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B=2T 的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导轨所接电源电动势为15V ,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可按要求进行调节,其他部分电阻不计,取2/10s m g =,为保持金属棒ab 处于静止状态,求: (1)ab 中通入的最大电流强度为多少? (2)ab 中通入的最小电流强度为多少? 解析:导体棒ab 在重力、静摩擦力、弹力、安培力四力作用下平衡,由图2中所示电流方向,可知导体棒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右。当导体棒所受安培力较大时,导体棒所受静摩擦力沿导轨向下,当导体棒所受安培力较小时,导体棒所受静摩擦力沿导轨向上。 (1)ab 中通入最大电流强度时受力分析如图2,此时最大静摩擦力N f F F μ=沿斜面向下,建立直角坐标系,由ab 平衡可知,x 方向:

)sin cos (sin cos max θθμθ θμ+=+=N N N F F F F y 方向:)sin (cos sin cos θμθθμθ-=-=N N N F F F mg 由以上各式联立解得: A BL F I L BI F N m g F 5.16,6.6sin cos sin cos max max max max max == ==-+=有θ μθθθμ (2)通入最小电流时,ab 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此时静摩擦力N f F F '' μ=,方向沿斜面向上,建立直角坐标系,由平衡有: x 方向:)cos (sin 'cos 'sin 'min θμθθμθ-=-=N N N F F F F y 方向:)cos sin ('cos 'sin 'θθμθθμ+=+=N N N F F F mg 联立两式解得:N mg F 6.0cos sin cos sin min =+-=θ θμθμθ 由A BL F I L BI F 5.1,min min min min === 评点:此例题考查的知识点有:(1)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的确定;(2)临界条件分析的能力;(3)直流电路知识的应用;(4)正交分解法。 说明:正交分解法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用代数运算来解决矢量运算。正交分解法在求解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合力时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建立坐标系时,一般选共点力作用线的交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并尽可能使较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这样可以减少需要分解的数目,简化运算过程。 二. 利用矢量三角形法处理斜面系统的变速运动 例2. 物体置于光滑的斜面上,当斜面固定时,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1a ,斜面对物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直线运动

专题一直线运动 『经典特训题组』 1.如图所示,一汽车在某一时刻,从A点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途经B、C两点,已知AB=3.2 m,BC=1.6 m,汽车从A到B及从B到C所用时间均为t=1.0 s,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汽车加速度大小为0.8 m/s2 B.汽车恰好停在C点 C.汽车在B点的瞬时速度为2.4 m/s D.汽车在A点的瞬时速度为3.2 m/s 答案C 解析根据Δs=at2,得a=BC-AB t2=-1.6 m/s 2,A错误;由于汽车做匀减速 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所以汽车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 B=AC 2t=2.4 m/s,C正确;根据v C=v B+ at得,汽车经过C点时的速度为v C=0.8 m/s,B错误;同理得v A=v B-at=4 m/s,D错误。 2.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A.在t1时刻,b车追上a车 B.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平均速度比a车的大 C.在t2时刻,a、b两车运动方向相同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 答案A

解析在t1时刻之前,a车在b车的前方,在t1时刻,a、b两车的位置坐标相同,两者相遇,说明在t1时刻,b车追上a车,A正确;根据x-t图线纵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可知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两车的位移相等,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B错误;由x-t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在t2时刻,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错误;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图线斜率不是一直比a车的大,所以b车的速率不是一直比a车的大,D错误。 3.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1+v2 2 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答案A 解析根据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而运动时间相同,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A正确,C错误;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可以用v1+v2 2来表示,由图象可知乙的位移小于初速度为v2、 末速度为v1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故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v1+v2 2,B错误; 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甲、乙的加速度均逐渐减小,D错误。 4. 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2-x图象(其中v为速度,x为位置坐标),下列关于物体从x=0处运动至x=x0处的过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

实验基础知识 一、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1.构造:如图1所示,B为固定刻度,E为可动刻度. 图1 2.原理:测微螺杆F与固定刻度B之间的精密螺纹的螺距为0.5mm,即旋钮D每旋转一周,F前进或后退0.5mm,而可动刻度E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F前进或后退0.01mm,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mm.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千分位上,因此,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 3.读数: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mm). 如图2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mm,半毫米刻度线未露出,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15.0,最后的读数为:2.0mm+15.0×0.01mm=2.150mm. 图2 二、游标卡尺 1.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卡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如图3所示)

图3 2.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 3.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 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mm.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个的、20个的、50个的,其规格见下表: 4.读数:若用x表示从主尺上读出的整毫米数,K表示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K×精确度)mm. 三、常用电表的读数 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问题,首先要弄清电表量程,即指针指到最大刻度时电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压或电流,然后根据表盘总的刻度数确定精确度,按照指针的实际位置进行读数即可. (1)0~3V的电压表和0~3A的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相同,此量程下的精确度分别是0.1V和0.1A,看清楚指针的实际位置,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2)对于0~15V量程的电压表,精确度是0.5V,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一位,即读到0.1V. (3)对于0~0.6A量程的电流表,精确度是0.02A,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这时要求“半格估读”,即读到最小刻度的一半0.01A.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一)

2019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一)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1)力与直线运动;(2)力与曲线运动;(3)功和能;(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5)电路与电磁感应;(6)必做实验部分; (7)选考模块。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结构分析;(2)主要命题点分析;(3)方法探索;(4)典型例题分析;(5)配套训练。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

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动力学和天体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②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如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 中的运动、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③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与运动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④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这是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如通过粗略地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等。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分别安排不同的专题重点强化,这是我们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希望在这些地方有所突破。

2018年高考物理《步步高》(全国通用

2018年高考物理《步步高》(全国通用?含答案 及详细解析)专题复习题 (2套“微专题”题+1套章末综合练习题,共3套题) 第十一章交变电流 1.考点及要求:(1)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象(Ⅰ);(2)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Ⅰ).2.方法与技巧:(1)线圈每经过中性面一次,电流方向改变一次;从中性面开始转动时,i-t图象为正弦函数图象;(2)交变电流的求解一般选择一个周期,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求解. 1.(交变电流的产生)如图1甲所示,矩形线圈abcd在匀强磁场中逆时针匀速转动时,线圈中产生的交流电如图乙所示,设沿abcda方向为电流正方向,则() 图1 A.乙图中Oa时间段对应甲图中①至②图的过程 B.乙图中c时刻对应甲图中的③图 C.若乙图中d等于0.02 s,则1 s内电流的方向改变了50次 D.若乙图中d等于0.02 s,则交流电的频率为25 Hz 2.(交变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和图象)(多选)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线垂直

的转动轴匀速转动,如图2甲所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t=0.01 s时穿过线框的磁通量最小 B.该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11 2 V C.该交变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为e=222sin(100πt) V D.电动势瞬时值为22 V时,线框平面与中性面的夹角为45° 图3 3.(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一台小型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正弦规律图象如图3所示,已知发电机线圈内阻为5 Ω,仅外接一只电阻为105 Ω的灯泡,则() A.线圈从垂直于中性面的位置开始转动 B.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每秒改变50次 C.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20 V D.发电机线圈内阻每秒产生的焦耳热为20 J 图4 4.(交变电流的“四值”)如图4所示,矩形线圈abcd与可变电容器C、理想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线圈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bc边匀速转动,转动的角速度ω=100π rad/s.线圈的匝数N=100,边长ab=0.2 m、ad=0.4 m,电阻不计.磁场只分布在bc边的左 侧,磁感应强度大小B=2 16πT.电容器放电时间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线圈产生的交流电动势的峰值为50 V B.该线圈产生的交流电动势的有效值为25 2 V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全套)

第一讲 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表现:静 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 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摩擦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N f μ=,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 μ==αarcctg N f arcctg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T 与F 互相垂直时,T 有最小值,即当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μ=μ-=θarctg arcctg 90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T 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力的作用。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

高考物理二轮专项

高考物理二轮专项:功和机械能压轴题训练 1.(10分)如图21所示,两根金属平行导轨MN和PQ放在水平面上,左端向上弯曲且光滑,导轨间距为L,电阻不计。水平段导轨所处空间有两个有界匀强磁场,相距一段距离不重叠,磁场Ⅰ左边界在水平段导轨的最左端,磁感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磁场Ⅱ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B,方向竖直向下。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的金属棒a和b垂直导轨放置在其上,金属棒b置于磁场Ⅱ的右边界CD处。现将金属棒a从弯曲导轨上某一高处由静止释放,使其沿导轨运动。设两金属棒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1)若水平段导轨粗糙,两金属棒与水平段导轨间的最大摩擦力均为mg,将金属棒a从距水平面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求: 金属棒a刚进入磁场Ⅰ时,通过金属棒b的电流大小; 若金属棒a在磁场Ⅰ运动过程中,金属棒b能在导轨上保持静止,通过计算分析金属棒a释放时的高度h应满足的条件; (2)若水平段导轨是光滑的,将金属棒a仍从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使其进入磁场Ⅰ。设两磁场区域足够大,求金属棒a在磁场Ⅰ运动过程中,金属棒b中可能产生焦耳热的最大值。 2.(8分)如图所示,长为l的绝缘细线一端悬于O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现将此装置放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小球静止在A点,此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重力加速度为g,sin37°=0.6,cos37°=0.8。 (1)判断小球的带电性质; (2)求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 (3)若将小球向左拉起至与O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细绳刚好紧,将小球由静止释放,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 3.(10分)如图甲,MN、PQ两条平行的光滑金属轨道与水平面成θ = 30°角固定,M、P之间接电阻箱R,导轨所在空间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轨道平面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 = 0.5T。质量为m的金属杆a b水平放置在轨道上,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为r。现从静止释放杆a b,测得最大速度为v m。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得到v m与R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轨距为L = 2m,重力加速度g取l0m/s2,轨道足够长且电阻不计。 (1)当R = 0时,求杆a b匀速下滑过程中产生感生电动势E的大小及杆中的电流方向;(2)求金属杆的质量m和阻值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