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成分的探究

空气成分的探究(提高)

考纲要求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和主要用途;能根据一些实验事实和现象,证明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及氮气的存在。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

3.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知识网络

要点诠释:

1.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飞行、登山、潜水、炼钢、焊接切割金属等。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较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袋内充氮气以防腐。

3.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因为化学性质不活泼,过去又叫惰性气体,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由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考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并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且氧气约占空气的结论。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我们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利用4P+5O22P2O5(白色粉末),消耗掉氧气后使容器中气压减小,水被压入容器中,而进入水的体积约等于被消耗氧气的体积。

2.选择反应物的要求:

可燃物必须选用只能与氧气反应,且燃烧后生成物为固体的物质。不能选用木炭、硫等,因为木炭、硫燃烧产生的是气体物质,且与所耗氧气体积相同,使瓶内外气压相等,水不会

倒吸入瓶中。

3.实验装置如右图:

4.实验成功的关键:

(1)红磷必须足量;

(2)装置不能漏气;

(3)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

(4)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

(5)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5.实验误差分析:

(1)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可能原因是:

a.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消耗尽;

b.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即装置气密性不好);

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2)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大于瓶内空间的可能原因是:

a.如果选择的物质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可以与空气中其它成分反应;

b.红磷点燃后燃烧匙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会使集气瓶中部分气体逸出瓶外;

c、点燃红磷前未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部分气体受热膨胀后从导管逸出。

6.其它常见变形装置:依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原理,除了使用课本上提供的实验装置之外,还可以设计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注: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要点诠释:

1.空气的组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氮气的含量最多,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其次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稀有气体的含量在我们的印象中最少,实际上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30多倍。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应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密闭容器内水面不能上升到原气体体积的1/5,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2)实验装置的密封性要好。如果密封性不好,则密闭容器外的空气会进入密闭容器内,导致所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

(3)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代替红磷。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会弥补反应所消耗氧气的体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导致密闭容器内水面不会上升。

考点三、空气的污染防治

1.空气的污染物

2.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空气质量级别有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等几类。

要点诠释:

1.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其中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的排放。污染了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要从自身做起,应采取:消除污染源;使用洁净能源;工厂废气经处理达标到环保标准后再排放;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等措施。

2.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固有成分,虽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能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空气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物质之一,是地球上碳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二氧化碳,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命就难以存在。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1.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与解析

【思路点拨】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答案】B

【解析】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二氧化碳虽然能引起温室效应,但不属于污染物。

【总结升华】注意不要将氧气的助燃性,错误理解为可燃性,从而认为氧气是可燃物。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是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是指空气中没有的物质,存在时造成人和生物的生存不适。

管倒立于盛有水(室温)的水槽中(如下图乙所示),并在水中将橡皮塞取下。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解题时要从装置、操作、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实验1和实验2的优缺点。

【答案】

(1)防止空气进入试管,使测定结果偏低

(2)乙在实验1中,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中,会排出瓶内少量空气

【解析】在实验1中,将点燃的燃烧匙伸入瓶内时,放出的热会将瓶内的部分空气赶出瓶外。待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大于1/5,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结果大于21%。

【总结升华】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方法以及误差分析是解题的基础。

5.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做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须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

(3)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通常可做强干燥剂。已知在标准状况下,32g氧气的体积是22.4L,在该条件下,制备71g这种干燥剂所消耗的空气的体积约为

________________ L。

答案与解析

【思路点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水被倒吸入集气瓶内(占据氧气的空间),从而达到测定氧气体积含量的目的。红磷过量,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

【答案】

4P+5O22P

氧气的体积为:=28L

÷= 140L

A.尾气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B.每月少开一天车不会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C.汽车尾气中只含有CO2和H2O

D.“为首都多一个蓝天”是每个市民的职责

(4)SO2气体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该气体可用氢氧化钙悬浊液吸收,生成难溶于水的亚硫酸钙(CaSO3)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请说出厦门空气主要污染物的一个来源________________;为改善厦门的空气质量,保护蓝色美丽的天空,请提出你的一个建议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思路点拨】本题所给的信息多,具有一定的干扰性。我们要仔细读题,再结合教材上介绍的空气质量日报、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止污染的措施来解题。

【答案】

(1)④

(2)B D

(3)D

(4)SO2+Ca(OH)2 = CaSO3↓+H2O

(5)粉尘多植树

【解析】空气质量级别分为五级,Ⅰ级到Ⅴ级(即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污染物暂定为: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矿物质不完全燃烧,化工厂的废气,汽车的尾气等。

【总结升华】空气质量日报中的“首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二氧化碳不是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但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其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

A.N2

B.O2

C.CO2

D.H2O

2.我省从今年3月30日起,统一发布PM2.5检测数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直径小,富含大量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下列情况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

是()

A.露天焚烧秸秆 B.利用太阳能发电C.汽车排放尾气 D.直接用煤作燃料

3.(2012年江苏)苏州博物馆最近启用新购置的“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即将文物置于该机器内,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99.99%;再密闭三天左右,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

A.通常状况下氮气易溶于水

B.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C.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

4.(2012年甘肃)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氧气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液体或者固体

B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C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

D 因为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所以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5.(2012年广东)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分离获得的是()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B.用作焊接保护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6.(2012年安微省)我省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新增指标的监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焚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大气污染B.吸入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C.化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D.臭氧(03)是一种氧化物

7.(2012年山东烟台)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B.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

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8.(2012年山东)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空气 B.二氧化碳 C.纯净水 D.高锰酸钾

9.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

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10.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0.94%

B.常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凡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是因为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二、填空题

12.2012年2月29日,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__(填序号)

①CO ②CO2③SO2 ④NO2

(2)以下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天然气②石油③酒精④煤

(3)我市从4月1号起所有机动车都要进行尾气检测,其中包括PM2.5的检测。汽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主要

是__________,这是汽油________燃烧产生的。

(4)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②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③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④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13.(2012年山东)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大大增加.其中,一种气体(与二氧化碳性质相似,能与水和碱反应)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该气体是_____,酸雨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工业上常用石灰乳吸收这种气体,原理为

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4.在大自然中,CO2与O2能相互转换,以保持空气成分相对稳定。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_;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

___________效应。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

+6X=C6H12O6+6O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5.(2012年四川)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丙三个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

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

积的___________。

(2)乙同学: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

有吸入水,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丙同学: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___________溶液,然后完成

乙同学的实验,得到了与甲同学相同的实验结果。

16.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A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小倩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___________(只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_________ 处(填1、2、3、4),但实验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1.

【答案】B

【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氮气约占78%,氧气约21%。

2.

【答案】B

【解析】PM2.5属于大气污染物中的可吸入颗粒,太阳能发电不会造成大气污染,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

3.

【答案】A

【解析】氮气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供给呼吸。

4.

【答案】A

【解析】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是指质量分数约为21%;氧气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物;由于液态氧与液态氮的沸点不同,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方法获取氧气。

5.

【答案】D

【解析】空气的成分中不含氢气,所以无法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氢气。

6.

【答案】C

【解析】PM2.5属于吸入颗粒中的一类,会影响人体健康,焚烧秸杆也会产生PM2.5,臭氧是一种单质。

7.

【答案】C

【解析】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稀有气体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8.

【答案】A

【解析】空气中含有氧气,所以含有氧分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纯净水由水分子构成,高锰酸钾由高锰酸根离子和钾离子构成,也不含氧分子。

9.

【答案】C

【解析】选项D首先可以排除,因为用嘴吹入的气体不再是空气,无论现象如何,都无法得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情况。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所以一次通入少量空气时,可能无法观察到

石灰水变浑浊现象,需要继续通入空气再观察现象。

10.

【答案】B

【解析】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可燃性;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11.

【答案】C

【解析】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蒸馏水虽然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但它为纯净物,所以蒸馏水不是溶液。

12.

【答案】(1)①③④(2)③(3)碳不完全(4)③

【解析】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可吸入颗粒。煤、石油和天然气常称为三大化石燃料。PM2.5属于大气污染物中的可吸入颗粒,汽油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等颗粒,使空气PM2.5增大;PM2.5的大小比分子大多了;从PM2.5的成因可知,使化石燃料完全燃烧或开发新能源有利于PM2.5的治理,植树造林或加强工业废气的处理也有助于PM2.5的治理。

13.

【答案】

二氧化硫含硫或含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和水蒸气结合生成酸,使所降雨水的酸性较强

SO2+Ca(OH)2=CaSO3↓+H2O

14.

【答案】(1)21% 温室(2)H2O

【解析】

本题考查了空气的成分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运用。

(1)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二氧化碳、甲烷等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即可确定X的化学式为H2O

15.

【答案】(1)(2)碳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3)NaOH

【解析】

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主要是根据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气体造成气压减

小,减小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故不能有气体生成,用碳代替红磷,碳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故不会进入水;乙同学要想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必须消耗掉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可选择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16.【答案】

(1)红磷继续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2)不污染空气或操作简便或实验误差较小 1 白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解析】

(1)红磷具有可燃性,集气瓶中有一定量空气,所以红磷会继续燃烧。

(2)从改进的装置来看,其实验效果应该更明显,操作相对简便,实验的误差更小。由于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玻璃管内的液面最终会上升至1处;如果实验结果偏低,原因主要是白磷不足或玻璃管未冷却到室温就进行观察。

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

————————————————————————————————作者:————————————————————————————————日期:

2.1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成分 2.通过对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镁等几种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 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空气的成分、组成;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空气成分的确定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设疑引入——实验探究——空气组成——氮气、稀有气体——纯净物和混合物—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在你眼前10公分内,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我们生活的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空气。空气不仅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还是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人们发现空气 的成分却比较晚,原因就是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问不到气味的气 体。那么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如果不是那空气究竟是由那些物质组 成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探究活动】:(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介绍仪器: 2、操作顺序:(五等分集气瓶、检查气密性、点燃红磷立即深入、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3、提示学生观察、操作要点:红磷燃烧时的主要现象,冷却后水进 入集气瓶的体积。 【反应原理】:利用红磷(过量)燃烧耗尽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导致水被吸入集气瓶内约五分之一体积。(强调) 【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五分之一体积。

《2.1空气的成分》教案12

第二章第一课时空气的成分(一) 课题空气的成分(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我们生活 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 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 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 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 由什么组成的吗?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 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 气、二氧化碳等 设疑,激发兴趣 【内容新授】 一、空气的成分 【演示】实验2-1 1.如图2-3连接好装置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 水,并作上记号,为什 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 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 瓶中,并塞紧。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 象,冷却后,打开弹簧 夹,观察水面情况。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 验现象,讨论口答 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 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 温。 2.燃烧匙中放较多红 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 充分消耗掉 3.红磷燃烧,发出黄白 光,放出大量的热,产 生大量白烟 4.熄灭后,集气瓶内水 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 剩余体积的1/5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 边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观察时边记 录边回答问题,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实验中为什么 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 【归纳】 1.装置不严密猜想、讨论 培养分析能力 备注

教学过程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 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讲解】空气的成分记录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增强记忆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自然水泥浆 氮气氧气二氧 化碳 加强理解 【小结】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 【练习】课本P30检查 站 口答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练习P35 1.2.3 A组:1. (08海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2.(08湖北黄石)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 (08广东肇庆)下列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雨水 D.浮有冰的水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水蒸气 B.空气 C. 鸡汤 D.汽车尾气 B组:5.按右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 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 橡皮塞,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 簧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为 。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的成分教案

21.空气的成分 大果子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重点 1.实验: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空气的成分实验; 3.对空气成分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空气中所包含的不同成分; 2.了解氧气的不同用途。 四.教学准备 玻璃皿、火柴、蜡烛、大小饮料瓶各一个、红色墨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一:哪支蜡烛会先灭? 展示教具,介绍实验方法。 2.问题探究: 师:猜一猜,哪支蜡烛会先灭,为什么? 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给出各种回答。 师:大家的猜测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空气的成分 3. 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二)探究新知: 1.实验结果: 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饮料瓶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 师:这样的实验结果符合你预期的猜想吗? 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会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 问题一:水进入了饮料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问题二:为什么饮料瓶内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走了吗?这与什么有关系? 生: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减少有关系。 问题三:饮料瓶内还有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生: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通过以上问题得出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一部分空气。 2. 实验二:瓶内剩下的空气还支持燃烧吗? A.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B.实验结果:当把火柴放进实验用过的塑料瓶后,燃烧的火柴熄灭了。 师:火柴为什么会熄灭,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PPT展示根据实验解说推导实验结论的过程。 结论: 根据实验,可初步断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 C. 实验总结: ①观看PPT,了解空气的成分。 ②讲解空气成分比例图 (三)自由活动 1.让学生体验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A.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憋气,体验到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知道人的呼吸需要氧气。 B.找学生到讲台上做原地踏步跑,结束后请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同学的表现。发现运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氧气的应用。 让学生观看PPT上的图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卡,介绍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四)拓展活动 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 (五)总结回顾 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空气的成分》是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单元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二)教材主要内容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采用实验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从定性向定量的分析和推理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 1.运用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通过对拉瓦锡实验的深入思考,为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组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装置和步骤,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 3.引导学生超越具体知识的学习,通过概括提炼,上升为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初步体验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史实,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方法、探究原理 六、教学过程

空气的成分教案

2.1 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成分的认识,了解和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以便更好 的服务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难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工具】:用于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器材;相关各种气体用途的图片;多媒体视频;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生物课中,学生对空气和呼吸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2-1],由学生推理出结论:空气中含有约1/5体积的O2,这些O2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要向学生讲解烧杯中的水倒流人集气瓶内的物理学原因。 空气各种成分的含量多少是以体积分数表示的。部分学生对体积分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必要时可向学生解释:对照课本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表中数据,若把21mLO2、78mLN2与0.94mL稀有气体、0.03mLCO2以及0.03mL的水蒸气或其他杂质混合到一个100mL的容器内,各种气体是极易扩散均匀的,这样就人工造成100mL空气了。每种气体的体积与总体积相比,就是这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既是相对稳定的,又不是绝对不变的,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里,空气的某些成分的含量会发生变化。例如,人口密集或工厂密集的地区,CO2的含量会偏高。人们常把CO2、H2O和其他杂质称为空气的可变成分,它们占空气的分数虽然很少,但其效果不容忽视。 在学习N2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时,要充分利用图2-5,培养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维方法。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7章 空气与生命 7.1 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

空气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成分的用途。 2.学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照实验,利用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进行类比找推断空气的主要成 分。 2.用类比的方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实验设计观念,学会科学地判断分析实验现象。 2.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科学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空气的成分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检验方法 【难点】 学会对实验现象的一般观察方法及相关描述,培养类比推断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准备: 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器材:氧气、二氧化碳试管,用木塞塞住,火柴、酒精灯、碳酸氢盐指示剂、木条、澄清石灰水 找出空气的成分 教学器材:澄清石灰水、洗耳球、广口瓶、木条、火柴、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空集气瓶、氯化钴试纸、碎冰若干、粘纸、培养皿

流程说明:

五、训练与评价: 一、基础型习题 1、空气是由多种组成,其主要的成分有、、等气体。 (答案: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2、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无色气体中,木条复燃。说明这种气体是。(答案:氧气) 【设计意图】课标中氧气的检验方法,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推论。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与检验,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观察和推论。 4、下列哪一种气体可以使碳酸氢盐指示剂由红色变为黄色?……………()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推论。5、在大热天,将放入冰箱中的饮料瓶移入室内。过一会儿,如果用干燥的氯化钴试纸接触瓶壁表面,试纸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 A、没有变化 B、由红色变成黄色 C、由蓝色变成粉红色 D、由粉红色变成蓝色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水蒸气的检验,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预测。 6、找出左右栏中相关的项目并用线连起来: 检验有没有二氧化碳的透明液体··氧气 常用来灭火的气体··澄清的石灰水 潜水员身上背着的气体瓶中的主要气体··碳酸氢盐指示剂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联系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五、教学用品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空气中有什么?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可自己搜集或从实验室借取)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审视,较为理性地、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教师: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发言,随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并时时点头或用贴切的话语对学生们的表现表示赞许。 学生: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

空气成分的探究

空气成分的探究(提高) 考纲要求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和主要用途;能根据一些实验事实和现象,证明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及氮气的存在。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 3.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知识网络 要点诠释: 1.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飞行、登山、潜水、炼钢、焊接切割金属等。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较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袋内充氮气以防腐。

3.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因为化学性质不活泼,过去又叫惰性气体,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由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考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并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且氧气约占空气的结论。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我们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利用4P+5O22P2O5(白色粉末),消耗掉氧气后使容器中气压减小,水被压入容器中,而进入水的体积约等于被消耗氧气的体积。 2.选择反应物的要求: 可燃物必须选用只能与氧气反应,且燃烧后生成物为固体的物质。不能选用木炭、硫等,因为木炭、硫燃烧产生的是气体物质,且与所耗氧气体积相同,使瓶内外气压相等,水不会 倒吸入瓶中。 3.实验装置如右图: 4.实验成功的关键: (1)红磷必须足量; (2)装置不能漏气; (3)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 (4)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 (5)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5.实验误差分析: (1)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可能原因是: a.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消耗尽; b.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即装置气密性不好);

空气的成分 教案 徐姣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主备人:徐姣(阴平中学) 课题:认识空气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会 进行有关的误差分析。 2、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从混合物中除去某 种成分的方法。 3、通过空气的成分发现史的了解,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当堂检测、铜粉、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2支)、注射器、橡皮塞、量筒、酒精灯、药匙、铁架台、气球、火柴、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空气,一刻也离不开它。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展示课题,板书) 二、自学对学 学生活动,打开教材,自学74—76页的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教材预览”,师巡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教材预览】 1、空气的成分按照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_______%,氧气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934%,二氧化碳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002%。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3、使用加热铜粉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将氧气转化成为态的,发生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2.2 空气的成分

第二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组成,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体积分数)。 2)了解红磷在钟罩里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 3)对稀有气体(如氦气可用于填充气球等)用途有初步的了解。 4)知道工业上用空气分离得到氧气。 5)查找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使学生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有所体会。 教学重点: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CO2组成 教学难点:1)红磷在钟罩里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 2)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研究。 教学过程: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科学家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一、空气的组成 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空气,那请你们说说空气对人类有那些重要用途? 空气如此重要,那你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 组成的。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 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生:有大量的浓烟产生。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

水进入集气瓶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这有说明了什么? 生:集气瓶内气压减小;说明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 而不是全部。 ③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④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要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红磷燃烧的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讨论分析水面上升1/5体积的原因,然后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说明其他钟罩内4/5的体积我们课堂实验无法探明,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懈努力,已测得空气的组成,然后根据饼形图和柱形图讲述空气的组成和各项指标。) 师:200多年前,就有许多科学家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的结论是: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某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其实是氧气。空气中还有一些气体是不支持红磷燃烧的。有经过更多的实验和思考,科学家终于探明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 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 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师:(1)氦气可以充填飞艇和气球,相对氢气更有安全性;保护气 (2)可以制造霓虹灯;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 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4.1空气的成分 教案(鲁教版八年级全)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 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起点挂靠在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上,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着力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空气中有什么?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他们的高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不失时机地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如何应用化学反应的方法。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

第五讲 专题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空气成分的探究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资料: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的实验。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贡献------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实验方法:曲颈甑(盛空气)中加热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氧化汞 氧化汞→汞+氧气 实验现象:①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氧化汞)。 ②容器内里空气体积减少约1/5(氧气);剩余 气体约4/5(氮气)。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 的1/5。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根据某物质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且生成固体,从而使密闭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密闭容器内的水面上升来测量的。 (1)药品:红磷(暗红色固体)

(2)原理: 4P + 5O2 2P2O5 [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 (3)现象:红磷燃烧时: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入集气瓶至1/5处。 (4)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5)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气体为氮气,其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6)实验成功的关键:①装置不能漏气; 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炸裂) ③红磷应过量 ④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⑤待红磷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7)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大于1/5的原因? 答:小于1/5 ①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 ②装置漏气; ③红磷的量不足; ④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 ⑤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大于1/5 ①红磷燃烧前,止水夹没有夹紧; ②红磷伸入集气瓶后没有迅速盖紧瓶塞; 3.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探究不断

空气成分探究不断 空气成分探究不断 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罗明奎“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这一探究实验是中考常见的考点之一,它主要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可通过对教材中实验装置的改进来适当地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习题】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解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红磷要过量,装置要严密,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故A、B、C正确;红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是白烟而不是白雾,故D错误。 【答案】D 【点评】 本题以教材上学生熟知的装置图来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体现了化学知识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理念。 【变式题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甲生设计了如图1如示的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 (2)乙生也设计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

装置和操作同甲类似,只不过用硫粉代替了红磷,并增加了滴管。要使实验成功,乙在滴管中应加入溶液。并反应后滴入,写出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空气中氮气也能和红磷反应,能否用该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丙生想利用氧气和某种金属的反应,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他选择利用下列仪器、药品:①带瓶塞的l000ml烧瓶;②电子天平(称量精度为0.01克);③酒精灯;④某种金属粉末。他的实验步骤如下:准确称量某种金属粉末的质量(足量),将其放入烧瓶,塞紧瓶塞,放置一段时间后,倒出烧瓶中粉末,并称其质量。写出丙生的实验思路。 【解析】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硫燃烧消耗氧气而产生气体SO2,瓶内压强不变,要使水进入,必须加入能与SO2反应的物质,如氢氧化钠溶液等;若N2也能与红磷反应,则红磷燃烧不仅消耗O2,还消耗N2,则进入水的体积不能代表

2.1《空气的成分》表格版教案

2.1《空气的成分》表格版教案 1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会辨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重点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 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红磷。 集气瓶、橡皮塞、导管、燃烧匙、烧杯、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 提问: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探究活动一: 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

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 学生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探究活动二: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0、归纳: 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上升约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1、讲解: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 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提问:瓶内约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

3、思考、分析。 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使用过量的红磷。 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 分析原因 解答: 小于五分之一: 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 大于五分之一: 知识点总结: +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空气成分的探究 教案

空气成分的探究 学习活动分析(含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该节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通过测定空气成分的测定,学习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的空气成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物质成分含量的探究,初步了解物质组成的差异,实验的初步探究为以后学习氧气的性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初三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实验的设计还很生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降低教学的难度,并多加以引导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空气的成分 2.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应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测定空气成分的测定,学习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的方法 4.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空气的成分 教学重点:掌握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演示,讲解 活动准备课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学习过的知识分析空气的成分有什么 活动环节师生活动过程活动设计目的分 析 学习 活动过程活动引入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空气是我们 每时每刻都接触的东西,但是你对它的了解 有多少呢?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及以前学习 过的知识回忆空气这种物质中到底有哪些 成分呢? 学生活动: 回忆并整理有关空气的认识畅所欲言 描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教师活动:将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 并加以适当的补充,板书空气的成分,对学 结合学生的知识 储备,从学生熟悉 的事物着手,有利 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便于开展 后面的活动

生大胆的发言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活动的展开与深化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只知道空气中有哪 些成分,那每种成分的含量能否经过一定的 方法获得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测量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的实验思路:测定一定量的空气对实验 装置应该有何要求?消耗氧气的过程中对 产物的状态有何要求?最终如何测量消耗 掉的氧气的体积?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分组讨论得出一 个大的实验设计方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书75页 给我们提供的实验方案,得出该实验的实验 原理及实验中各种仪器的具体作用,各个实 验步骤的目的及最后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提出要求:请学生根据该实验的设计思 路,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根据老师提供 的实验用品,自行设计一个实验用来测定空 气中的氧气成分的含量 实验设计活动: 实验用品:红磷,木炭,细铜丝,水, 燃烧匙,集气瓶,橡皮塞,针筒(若干), 细玻管 资料补充: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 磷,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铜丝和氧 气反应产生氧化铜固体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并画出 简单的实验装置图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帮 助学生分析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分 析实验的可行性及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 事项 师生活动:让学生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 的设计成果,让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实验的可 行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不同的 实验集体讨论 (1)实验装置气密性若果不好会对 实验造成什么影响? (2)实验对反应物的量有要求吗? 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首先根据教 材提供的实验的 分析,了解实验操 作的大体方向,再 结合老师提供的 资料,在同学的合 作下提出自己的 实验探究方案,这 样不仅有助与学 生通过一步步的 循序渐进的方法 掌握实验探究的 过程,初步学会分 析实验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而且有 助于学生团体合 作精神的培养,更 有利于学生自信 心的增强,提高学 生的学习激情,促 进学生学习的提 高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学校封大江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二课《空气的成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它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节继“空气在哪里”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着重分析了本节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本内容分三部分:1、活动过程: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2、自由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3、拓展活动: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的?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介绍了这一节的内容有三部分】 二、说学生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经过上一节对空气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2.知识掌握: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氧气能支持燃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学突破: 1、通过设问、思考、讨论、实验、思辨等进行深入探究,为此我设计了四大环节,三个有趣的环环相扣的实验,层层推进,完成学习目标。做要消耗一部分空气的实验,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观察与验证燃烧要用去一部分气体时,教师设问:罩上玻璃杯后烛火慢慢熄灭,是不是因为玻璃杯里的空气用完了?提出这些思考问题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展开探讨和思考,发现蜡烛燃烧时只用去了空气的一小部分。 2、通过归纳概括发现规律:通过实验探索,学生已从直观上观察到燃烧用去了一部分气体,使水进入瓶子占据了一小部分空间。但还要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实验,研究空气中所含的成分。接着进行下一个实验,验证瓶内剩下的气体是否能支持燃烧?其操作过程是:一生拧开瓶盖,一生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瓶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有→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实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绝大部分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个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个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水准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个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因为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有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分组实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实行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